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图重要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全面最详细

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结构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第六章亚洲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八章东半球其它国家和地区一、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①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4.地球的运动①地球运动绕什么转方向周期产生的自然现象自转地轴自西向东约24小时昼夜交替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形成四季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人教版七上地理知识点

人教版七上地理知识点一、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
•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
2.经线和纬线•经线: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与经线垂直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
•经纬网:在地球仪上,通过地心、连接南北两极的经线圈组成的网格。
3.经度和纬度•经度:从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为180°,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
•纬度:从赤道(0°纬线)向南、向北各分为90°,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纬。
4.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周期为24小时,产生昼夜更替。
•公转: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旋转,周期为一年,产生四季变化。
二、陆地和海洋1.大洲和大洋•世界上有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南半球的海洋面积更大。
2.海峡和海湾•海峡:连接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海湾:海洋深入陆地的部分,通常有一个或多个海峡作为出口。
3.岛屿和半岛•岛屿:被水包围的陆地,四周被水环绕,但面积一般不超过300平方米。
•半岛:伸入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其一面或几面是海洋或湖泊。
三、气候和天气1.气候类型•气候类型是根据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情况来划分的。
世界上有五种主要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2.天气系统•天气系统是指影响天气的各种自然力量,包括气团、锋面、气旋等。
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各种天气现象,如降水、风、雾等。
四、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够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的必背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必背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这一形状可以通过多种现象和观察结果来证明,如海边看帆船、月食现象、站得高看得远、夜晚看北极星的位置变化,以及地球的卫星照片和航天飞船上的观察。
2.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二、纬线和纬度1. 纬线的定义: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 纬线的特点:形状: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可称为纬线圈。
长度:长短不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方向:指示东西方向。
3. 纬度的划分:赤道 (0°纬线)以北为北纬,习惯上用 “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
南北纬各划分90°,南北极分别为90°S和90°N。
4. 低、中、高纬的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三、经线和经度1. 经线的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也叫子午线。
2. 经线的特点:形状:半圆状长度:相等方向:指示南北方向3. 经度的划分:从本初子午线 (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为东经,习惯上用 “E”为代号,以西为西经,习惯上用 “W”为代号。
4. 经线圈: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其经线度数之和等于180°,且一条为东经,另一条为西经。
5. 几条特殊经线:180°、0°的经线圈是东、西经的分界线。
20°W、160°E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界线。
四、地球的运动1. 自转:绕转中心: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周期:约24小时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时间的差异2. 公转:绕转中心: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年产生的自然现象:四季的变化、五带的划分五、地图的基本要素1.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地球的形状:球体;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4.地球仪:地轴:地球自转轴(假象的轴,只有一条)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5、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6、东西半球分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20°W以东到160°E以西是东半球,20°W以西到160°E以东是西半球)7﹑西经W;东经E;南纬S北纬N;8﹑证明地球事球形的三个证据: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2)站在海边看远处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3)月食;9、180°经线是最大经线,180°W和180°E重合;最大纬度数是90°,北半球是90°N,南半球是90°S;10、0°经线也叫做本初子午线;0°纬线也叫做赤道;11、纬线又叫做纬线圈,经线又叫做子午线;12、低中高纬划分界限:0°——30°是低纬,30°——60°是中纬,60°——90°是高纬;13、经度自西向东递增为东经,递减为西经;维度自南向北递增为北纬,递减为南纬;14、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1、逆时针;3、地球公转时,地轴时倾斜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4、地表五带的划分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5、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9、在南极点所有物体的指向都朝北,在北极点所有物体的指向都朝南。
第三节地图1、地图的基本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3、一般情况下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辨别方向;4、图幅大小相等的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5、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6、等高线越紧密,表示此地的地势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表示此地的地势越平缓;7、正确选择地图:城市图——去城市游览、寻找地点或确定乘车路线;世界政治地图——了解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上的分布和相对位置;8、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在陡崖处会出现重合。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全册)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 (全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近似球体,因地球的自转而呈现出扁圆形。
地球的直径约为1.28万千米,分别由南北极和赤道交叉的两条直径称为地球的周长。
2.地球的运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需要365.25天。
地球自转,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
3.地球的经纬度经度指的是地球表面上从西到东的线条,以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度为基准,范围从-180°到180°。
纬度指的是地球表面上从南到北的线条,以赤道为基准,范围从-90°到90°。
4.地图的绘制与使用地图是通过将地球上的地貌、水系和人类活动等信息投影到二维平面上来表达地理现象的工具。
地图上的比例尺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地球实际距离与地图上距离的比例,方便估算距离。
地图上的方位角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某一地点相对于其他地点的方位关系。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1.地表的陆地陆地主要分布在地球的东半球,占地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陆地的高原、平原、山地、盆地和山脉是地表地形的主要特点。
2.地表的水域水域包括海洋和各种内陆水体,占地表面积的三分之一。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太平洋,其次是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洲际海洋和北冰洋。
3.地表的气候带地球表面的气候分为寒冷气候带、温带和热带。
寒冷气候带位于两极附近,热带位于赤道附近,温带位于两者之间。
第三章:人口与城市1.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人的总数。
人口增长过快可能会导致资源供应不足和环境破坏等问题。
2.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分布不均衡,最多的地区在南亚和东亚,最少的地区在人口相对较少的地理条件恶劣的地区。
3.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是人口聚集、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不断推动城市内外基础设施的发展。
第四章:交通运输与通信1.陆上交通道路交通: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等。
水上交通:河流、湖泊、运河等。
空中交通:飞机、直升机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知识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知识点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是一个球体的例证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站得高看得远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二、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地轴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南极点和北极点分别是地球最南端和最北端的终点,过点方向改变)。
三、纬线和经线(重点)特殊的经、纬线①特殊纬线赤道——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30°纬线——是低纬度与中纬度的分界线60°纬线是中低纬度与高纬度的分界线②特殊经线0º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一致20°W——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160°E——以东是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160°E。
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四、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做题)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会判断经线、纬线,南北纬东西经的判别注意对应字母大写),判断两点位置方向(根据经纬线指示方向),判断东西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温度带。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图》重要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图》重要知识点总结①纬线: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 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 纬度和经度①纬度的变化规律: 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
最大的纬度是90度, 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 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 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 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赤道以北是北半球, 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 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 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 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4. 地球的运动①地球运动: 自转/公转绕什么转: 地轴/太阳方向: 自西向东/自西向东周期: 约24小时/一年产生的自然现象: 昼夜交替/形成四季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 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 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 又无极昼极夜现象, 四季变化明显④低纬: 0°--30°;中纬: 30°--60°;高纬: 60°--90°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 从北极上空看, 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 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地理7上知识点总结

地理7上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是蓝色的行星,由陆地和海洋组成。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形成了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变化。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是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如风、云、雨等)产生的原因。
地图是地球的缩影,地图上的各种符号和图例代表着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和信息。
地图上的比例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的真实大小和距离。
另外,地图上的方位角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方向,了解各地的相对位置。
第二单元:中国的地理环境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中国的地理环境非常复杂多样,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景观。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农业、工业和城市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温和,适宜发展农业和工业;西部和南部地区多山地和高原,适宜发展旅游业和矿产资源开发;北部地区气候寒冷,适宜发展畜牧业和资源开发。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单元:世界的地理环境世界是一个大家庭,由不同的洲和国家组成。
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各不相同,有着不同的气候、地貌和资源分布。
世界上的地理环境对各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美洲、南美洲、非洲等洲都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景观。
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丰富多样,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条件和可能。
总结:地理7上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地球与地图、中国的地理环境和世界的地理环境。
通过学习地理,我们可以了解地球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地理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保护环境、发展经济。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为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图》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4.地球的运动
①
地球运动:自转/公转
绕什么转:地轴/太阳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 约24小时/一年
产生的自然现象: 昼夜交替/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