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合集下载

天文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

天文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

天文历史: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天体运动和宇宙结构的科学,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

从古代到现代,天文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和突破,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奥秘。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介绍天文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时期。

古埃及人通过观测太阳和星星的运动,制定了一套日历系统,用于农业和宗教活动。

古巴比伦人则建立了一套复杂的天文观测和预测方法,他们记录了大量的天文观测数据,并制作了一份详细的星表。

古希腊时期,天文学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希腊天文学家提出了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天体围绕地球运动。

这一理论在古希腊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并一直延续到中世纪。

中世纪天文学的发展中世纪天文学的发展受到了宗教的影响。

基督教教义认为地球是上帝创造的中心,因此地心说成为了主流观点。

然而,一些天文学家开始质疑地心说的合理性,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哥白尼是一位重要的天文学家,他提出了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运动。

这一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

近代天文学的发展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得益于科学方法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

伽利略是一位重要的天文学家,他使用望远镜观测到了许多重要的天体现象,如月球表面的山脉和陨石坑,木星的卫星等。

他的观测结果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并对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文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为天体运动提供了精确的数学描述。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进一步解释了行星运动的原理,并为后来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现代天文学的发展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得益于先进的观测设备和技术。

望远镜的发展使得天文学家能够观测到更远的天体,如星系和宇宙射线背景辐射。

射电望远镜的发明使得天文学家能够观测到宇宙中的射电波,从而揭示了更多的宇宙奥秘。

现代天文学还涉及到宇宙学的研究,即研究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

天文学的发展概述

天文学的发展概述

天文学的发展概述一、引言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

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

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

二、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史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

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从考古发掘着,半坡民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

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

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根据甲骨文的记载。

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一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

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学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大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中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

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

西汉武帝时,司马还参与改定的《太初历)_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

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进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

天文学入门

天文学入门

天文学入门一、天文学简介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宇宙中所有天体(包括恒星、行星、卫星、星系等)的科学。

它不仅涉及到这些天体的物理性质和运动规律,还包括对宇宙的起源、结构、演化以及最终命运的探索。

天文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古老且最基础的学科之一,与物理学、数学、化学等学科紧密相连。

二、天文学的历史发展古代天文学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星星和行星来预测季节变化和农业活动。

古埃及、巴比伦、中国和玛雅文明都有详细的天文记录。

例如,中国古代的《周髀算经》和《甘石星经》都详细记载了天文现象和观测方法。

中世纪天文学到了中世纪,阿拉伯学者在天文学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他们翻译和保存了大量古希腊和罗马的天文学著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例如,阿尔·苏菲的《恒星之书》详细描述了1019颗星星的位置和亮度。

现代天文学随着望远镜的发明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伽利略首次使用望远镜观测到木星的四颗卫星,这标志着现代天文学的开始。

此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哈勃对宇宙膨胀的发现,都极大地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三、天文学的主要分支观测天文学观测天文学是通过直接观测天体来获取数据和信息的分支。

它依赖于各种类型的望远镜和其他观测设备,如射电望远镜、红外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

观测天文学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和分析来自宇宙的数据,以便更好地理解天体的物理性质和运动规律。

理论天文学理论天文学利用数学和物理原理来解释和预测天文现象。

它涉及复杂的计算和模拟,以帮助科学家理解宇宙的基本结构和演化过程。

例如,宇宙大爆炸理论、恒星形成和演化模型等都属于理论天文学的范畴。

实验天文学实验天文学是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天文现象的分支。

尽管许多天文现象无法在地球上完全重现,但实验天文学可以通过模拟和实验来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例如,通过对太阳风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四、天文学的应用时间测量古人通过观测天象来确定时间和季节,从而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天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天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天文学的历史与发展天文学作为一门研究宇宙、星系、星球、行星以及其他天体运动和性质的学科,源远流长,承载着人类对宇宙的无限好奇和探索欲望。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系统介绍天文学的历史与发展,带您一起领略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之旅。

一、古代天文学的兴起从人类开始意识到天空中蕴含着众多星体,天文学便开始发展。

古代的天文学家主要观测日、月、星辰的运动,积累了大量经验,如古巴比伦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日食、月食的规律,建立了一个天文周期表,以推测未来的日食和月食。

古代埃及人则用毁灭性的洪水来预测尼罗河的泛滥,这些都是天文学的应用。

二、希腊天文学的繁荣在古希腊时期,天文学迎来了黄金时代。

众多学派和学者纷纷涌现,如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认为宇宙是由一系列以和谐比例构成的球形物体组成的;还有亚里士多德,他提出地心说,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

这些学派之间的争议促进了天文学的进步,使得天文观测和理论的结合更加紧密。

三、哥白尼的日心说在中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彻底颠覆了地心说的观念,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行星绕太阳公转。

哥白尼的日心说让人类更加意识到宇宙的无垠与复杂性,进一步挑战了传统的理论框架,推动了天文学的科学化进程。

四、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开普勒是17世纪的一位德国天文学家,他通过详细观测行星运动,总结出了三个行星运动定律。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开普勒第三定律,它指出了行星轨道半长轴与公转周期的关系,为后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打下了基础。

五、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被誉为近代宇宙理论的里程碑。

他通过观察苹果下落的力学现象,揭示了地球引力规律,并将其推广至所有天体之间。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使得对星系和天体的运动有了更为全面的解释,奠定了现代天文学的基础。

六、现代天文学的发展随着望远镜的发明和技术的进步,天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人们开始观测更遥远的星系与行星,发现了黑洞、脉冲星等神秘天体。

同时,在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下,天文学与粒子物理学、相对论等学科相交融,形成了宇宙学,探讨宇宙的起源、组成和演化。

探索宇宙简介天文学

探索宇宙简介天文学

探索宇宙简介天文学探索宇宙:简介天文学宇宙,无穷广阔的星空世界,吸引着我们无数科学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天文学作为一门研究宇宙的学科,致力于揭示宇宙的奥秘和规律。

本文将对天文学进行简要介绍,带领读者一起踏入探索宇宙的未知之旅。

一、宇宙的起源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始于远古时期,而对宇宙的起源的思考则持续至今。

现代宇宙学主张,宇宙起源于大爆炸(Big Bang)事件。

从那一刻开始,宇宙便呈现出膨胀并不断演化的状态,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星系、恒星和行星等天体。

二、天文学的发展历史天文学作为一门科学,拥有悠久的历史。

古代的文明通过观察星体运动,系统性地记录了天文现象,如中国古代的天象记载、希腊古代的天文学。

然而,现代天文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科学革命。

当时伽利略·伽利莱使用望远镜进行天体观测,开创了现代天文学的方法和观察手段。

三、天文学的研究领域天文学广泛涉及多个研究领域,包括星系、恒星、行星等。

其中,星系研究关注的是构成宇宙的结构,如银河系(Milky Way)和星系团等。

而恒星研究着眼于恒星的形成、演化和结构,以及它们释放的能量和物质。

此外,行星研究研究包括行星的组成、运动和性质等。

四、探测宇宙的工具天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观测工具和技术。

望远镜作为最重要的天文学工具,被用于观测和研究。

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X射线望远镜等不同类型的望远镜为天文学家提供了多种观测宇宙的方式。

此外,空间探测器和卫星等空间技术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对宇宙的深入探索。

五、天文学的重要发现通过不断地观测和研究,天文学家们取得了众多重要的发现。

其中之一就是黑洞的存在。

黑洞是一种极其致密的天体,以其强大的引力吸引着周围物质,甚至连光也无法逃逸。

除此之外,对宇宙的膨胀速率的研究也引发了宇宙加速膨胀的假说,这对我们对宇宙起源和发展的理解具有重要影响。

六、未来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天文学在未来的研究中将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

天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天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天文学的历史与发展天文学是研究宇宙中天体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从古代开始,人类就对天空中的星星、行星和其他天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至今的历史角度,探讨天文学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天文学古代的天文学主要集中在对太阳、月亮、星座和行星的观测及记录上。

早在古埃及、巴比伦、中国和印度等古代文明中,人们就开始研究天文现象。

例如中国古代的《易经》和《天文图》等古籍中就包含了丰富的天文知识。

在埃及和巴比伦,人们通过天文观测来预测季节变化和农耕时间。

古希腊的天文学家托勒密在其著作《大地与天空的映射》中提出了地心说,影响了后世天文学的发展。

二、中世纪的天文学中世纪欧洲的天文学主要受到教会的影响,天文学家受到了宗教和政治力量的约束。

尽管如此,一些天文学家仍在秘密中进行研究。

在波斯,天文学家奥马尔·海亚姆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精确的恒星观测,并提出了许多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理论。

三、文艺复兴以后的天文学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摆脱中世纪的束缚,天文学也得以重新蓬勃发展。

哥白尼发表了地心说的反驳观点,提出了日心说,颠覆了以往的宇宙观念。

伽利略通过望远镜的观测,证实了哥白尼的理论,成为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天文学家。

四、现代天文学的发展近现代以来,天文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类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了大量的宇宙观测和研究。

天文望远镜的发明使得人们可以观测到更遥远的星系和行星,从而深入了解宇宙的奥秘。

现代的天文学家通过对宇宙中黑洞、暗物质、暗能量等现象的研究,不断开拓着天文学的边界。

综上所述,天文学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古代的星座观测到现代的宇宙探索,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天文学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天文学的介绍范文

天文学的介绍范文

天文学的介绍范文天文学是研究天体物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天体的性质、结构、演化和相互作用等问题。

天文学包括天体测量学、星系天体学、恒星天体学、星际物质天体学和宇宙学等多个研究领域,涉及观测、实验和理论研究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是一门古老而又现代化的学科。

天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人对天体运动的观察和记录为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的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和克利奥帕特拉斯首次提出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宇宙模型。

到了哥白尼和开普勒时期,天文学开始采用观测数据和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形成了天体力学的基本理论。

随着光学望远镜的发明和改进,天文学的观测能力大幅提高,对天体的观测精度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在17世纪,天文学家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测到了木星的卫星、月球上的山脉和撞击坑,发现了天体运动的一些重要规律。

而牛顿的力学定律和引力定律为天体运动提供了基本的理论基础。

天文学采用观测、实验和理论研究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开展工作。

观测天文学通过望远镜和探测器等设备对天体进行观测,获取天体的光谱、亮度、位置等信息。

实验天文学则利用实验室的设备来模拟天体的物理过程,例如利用核反应堆模拟恒星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

理论天文学运用数学、物理学和计算机模拟等工具来解释和预测天体的性质和现象,例如通过模拟计算来研究黑洞的行为和宇宙的形成。

现代天文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恒星、星系、宇宙学、行星科学等等。

其中,恒星天体学研究恒星的形成、演化和死亡,通过对恒星的观测和理论模拟来揭示宇宙的恒星演化史。

星系天体学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通过观测和理论模型研究星系的结构、星族和暗物质等。

宇宙学研究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通过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大尺度结构等来研究宇宙的参数和形成过程。

行星科学研究行星、卫星和小天体的性质和演化,包括行星的大气、地质活动和外星生命等。

天文学的研究成果深刻影响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天文学,我们知道了太阳系的位置和结构,揭示了恒星的演化和死亡的过程,发现了许多外太阳系行星和类地行星,探测到了宇宙射线和暗能量等神秘现象。

天文学基础知识——天文学发展简史概述

天文学基础知识——天文学发展简史概述

主要成就
3. 彗星、流星和陨星 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前 613 年《春秋》,
之后多达31次。
战国时代已有彗星形态记载。 精彩的流星雨记载。
哈雷彗星

《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史记· 六国表》载:“秦厉共公十年彗星见。”
《汉书· 五行志》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 “元 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于东井,践五诸侯,出河戌北, 率行轩辕、太微,后日六度有余,晨出东方。十三日,夕 见西方,……锋炎再贯紫宫中。……南逝度犯大角、摄提。
天文学基础
天文学发展史
天文协会学术部 沙永强
主要内容

天文学的产生 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历史及成就 西方天文学发展历史
天文学的产生
天文学: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研究探索
宇宙及其所包含的所有天体的本质,主要指天体 在宇宙空间的位置、分布、物理状态、化学组成、
运动和演化过程的自然科学。
天文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学科,它是随
星座:三垣四象二十八宿
在我国有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之分,据《史记· 天官书》 记载:三垣是北天极周围的三个区域,即紫微垣、太微垣、 天市垣。四象分布于黄道和白道近旁,环天一周。每象各分 七段,称为“宿”,共计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之象: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 南方朱雀之象: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张宿、翼宿、轸宿。

古希腊:每年日影最短的一天之后五十天是最适合航海的 时候;昴星团在早晨掉进海里以后,暴风季节就要开始。
古代中国:
每年开始耕种时,“大火”(心宿二)在傍晚出现于东方。

在三千年前设置了“火正”职位,专门观测“大火”来确 定季节与时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文学翻开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天文学就占有显著的地位。

巴比伦的泥碑,埃及的金字塔,都是历史的见证。

在中国,殷商时代留下的甲骨文物里,有丰富的天文记录,表明在黄河流域,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以前更为古远的世代。

几千年来,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天文学的研究X畴和天文的概念都有很大的发展。

为了说明我们今天对天文这门学科的理解,本文将在第一节里首先介绍一下天文研究的特点。

本文的第二节──星空巡礼,是对目前所认识的天文世界的几笔速写。

在第三节里,我们举出伽利略-牛顿时代天文学的一次飞跃,来对照当前天文研究的形势,希望借此探讨天文学发展的规律,并强调说明一次新的飞跃正近在眼前。

我们不准备、也不可能用这篇短文囊括天文学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这是本书这一整卷的任务),而只是对它的特征、现状和趋向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

为使读者对天文学的轮廓有一个认识,本文的第四节,用简单的图解方式介绍当前天文学科各分支之间的相互关系。

天文学研究的特点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辽阔空间中的天体。

几千年来,人们主要是通过接收天体投来的辐射,发现它们的存在,测量它们的位置,研究它们的结构,探索它们的运动和演化的规律,一步步地扩展人类对广阔宇宙空间中物质世界的认识。

作为一颗行星,地球本身也是一个天体。

但是,从学科的分野来说,“天”是相对于“地”的。

地面上实验室里所熟悉的那些科学实验方法,很多不能搬到天文学领域里来。

我们既不能移植太阳,也无法解剖星星,甚至不可能到我们所瞩目的研究对象那边,例如,到银河系核心周围去看一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文学的实验方法是一种“被动”的方法。

也就是说,它只能靠观测(“观察”和“测量”)自然界业已发生的现象来收集感性认识的素材,而不能像其他许多学科那样,“主动”地去影响或变革所研究的对象,来布置自己的实验。

观测,主要依靠观测,是天文学实验方法的基本特点。

不断地创造和改革观测手段,也就成为天文学家的一个致力不懈的课题。

宇宙中的天体何止“恒河沙数”,而同类型的天体离开我们愈远看起来也愈暗弱。

因此,观测设备的威力愈益提高,研究暗弱目标的能力就愈益增强,人的眼界就愈益深入到前所未能企及的天文领域,同时也就愈益扩展到遥远的空间深处。

天文观测尽管可以看作是一种“被动”的实验,但是,在浩瀚无际的宇宙空间中,从犹如沧海一粟的地球上所能进行的实验,无论是多么“主动”,多么“精确”,然而在规模上,在内容和条件的多样化上,都不可能同天文世界中大自然本身所演出的“实验”相比拟。

因此,天文观测尽管带有它所不可避免的“被动”性和由此而来的粗略性,却仍然是、而且将永远是人类考察自然、认识自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

认识自然是改造(或利用)自然的前提,而改造自然,也就是生产实践,又往往是认识自然的动力。

天文学,作为一门以认识自然为主题的自然科学,同生产实践之间正是存在着这种辩证关系。

与此同时,二者又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天文学的发展规律,概括来说,总是表现为针对每一时期中学科本身的主要矛盾(也包括由生产课题向学科提出的矛盾),沿着观测──理论──观测的途径螺旋上升。

在这样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天文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并不是孤立地前进,而是随时都同许多邻近学科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的。

它从应用光学、无线电电子学以及各种工程、技术中汲取养料,创造独特的观测手段,而天文观测手段的每一发展,又都给应用科学带来有益的东西。

天文学借助于数学来分析天文观测结果和进行理论演算,反过来,由于天文学上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数学方法,又丰富了数学的内容。

物理学各个分支以及力学、化学等的研究成果,是天文工作的理论基础,而天文学的各种发现以及天体的理论研究,又多次地反过来为物理学和其他有关学科开辟新的研究前沿。

这说明各种学科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正是包括天文学在内的各门科学的共同特点。

天文学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自然观发生重大的影响。

哥白尼的日心学说(见日心体系)曾经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学说,在十八世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在当今的天文学前沿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仍然在持续地进行。

天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各类天体的起源和演化。

在我们所观测到的天体中,百万岁的年龄算是很年轻的。

太阳的年龄约为五十亿岁,是一个中年的恒星。

可是,人类的文明史迄今不过几千年,而一个天文学家毕其一生也不过几十年的岁月。

因此我们所能研究的天文现象,在天体的生命史中只相当于一刹那的过程。

从“一刹那”的观测来探讨百亿年的演变,应当说是天文学研究的又一个特点。

天文学家虽然无法进行长达亿年的观测,但是可以观测到数以亿计的天体。

一个天体的物理特征,除了反映出它的基本结构以外,还反映它所处的演化阶段,就像一个人的各种特征可以反映出他的年龄一样。

此外,天体的信息是通过辐射(比如光)传给我们的。

对于遥远的天体,光在旅途中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比如说对于离我们一亿光年的天体,光要用一亿年才送到它的信息,而我们看到的则是它一亿年前的形象。

这样,我们所观测到的许许多多天体,展示给我们的是时间上各不相同的“样本”。

特别是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河外(银河系以外的)天体,代表从百万年直到上百亿年前的各种“样本”,包含着上百亿年的演化线索。

因此,通过统计分类和理论探讨,我们就可以建立起天体演化的模型。

这样,天文学是在极其“短暂”的千百年时间里,以基本上“被动”的观测方法,面向广阔无边的宇宙空间,探索各类天体在漫长时间历程中的存在和演变。

它不断地从同代科学技术的宝库中,充实自己的实验武器和理论武器,同时也不断地以自己的成就丰富这个宝库。

在科学相对真理的长河中,天文学循着观测──理论──观测的发展途径,不断把人的视野伸展到宇宙的新的深处。

星空巡礼现在我们环顾一下目前所认识的天文世界。

太阳和太阳系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太阳系的其他成员: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都绕着太阳旋转。

从天文学的角度看,地球贵在是一个适于生物存在和繁衍的行星。

虽然我们相信宇宙间还会有千千万万个能够繁殖生命的星球,但以目前的科学水平,我们还不能发现它们。

作为行星,地球只是太阳系的一个普通成员。

它的直径约13,000公里,与太阳相距约1.5亿公里,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

它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组成虽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特殊。

连地球在内,太阳系内已经知道的有九个行星,从离太阳最近的算起,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它们都沿着同一方向自西向东绕着太阳转动,轨道都是椭圆的。

大多数行星的轨道,都大致在同一平面上。

冥王星离太阳最远,轨道直径约120亿公里。

但太阳系的疆界可能还要遥远得多。

除了水星和金星,太阳系的行星周围都有卫星。

地球有一个卫星──月球,直径约3,500公里,在太阳系里算是一个大型卫星。

截至目前,除了几颗尚待证实外,连月球在内,已经确知的卫星共有34颗。

小行星是太阳系里较小的天体,已经发现并正式命名的有2,000多颗,其中最大的一颗──谷神星,直径约1,000 公里。

大部分小行星分布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

彗星也是太阳系中质量较小的天体。

绝大多数彗星沿着非常扁的椭圆轨道绕日运行。

它靠近太阳时显得十分明亮,而且拖着一条扫帚形的尾巴。

流星体是太阳系内更小的天体,大多数还没有豌豆那样大,质量不到1克。

流星体是固态的,也绕太阳转动,但轨道千差万别。

它们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由于速度很高,同地球大气的分子碰撞而发热、发光,形成明亮的光迹,划过长空,称为流星现象。

绝大部分流星体在进入地球大气时化为气体,也有一些比较大的或特别大的,在大气中没有耗尽,落到地面上便是陨石。

太阳是地球上光和热的泉源。

从天文学的观点来看,它还作为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而占有特殊的地位。

作为恒星来说,太阳既很普通又很典型。

它在各类恒星中不算亮也不算暗,不算大也不算小。

它的质量约为2,000亿亿亿吨,半径约70万公里。

太阳的中心处在很高的压力下,温度约达1,500万度。

那里的高温高压条件导致热核聚变,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地球上按现在的消费水平使用1,000万年。

这种能量中的主要部分,辗转经历千万年的时间才传到太阳表面,然后辐射到周围的空间中去。

太阳由约71%的氢、27%的氦和2%的其他元素组成。

表面温度约6,000 度。

作为太阳大气外层的日冕含有温度高达100~200万度的电子气体。

太阳外层大气以及太阳磁场,延伸到极其广阔的太阳系空间。

日面上经常出现的以黑子和磁场为标志的太阳活动,是宇宙电动力学现象的一个重要事例。

这种活动趋于剧烈时便发生耀斑爆发事件,表现为各种波长电磁辐射的突增和“高”能量质点的抛射。

这是天文世界中极为重要、极其复杂的能量聚集、存储、引发和释放过程的一个特写,尽管在恒星世界中这还属于一种较小规模的活动。

随着二十世纪天体物理学的进展,我们已经能够大概地描绘出太阳(以及绝大部分恒星)的发生和发展的历程。

大约在50亿年前,太阳的前身──银河系里的一团尘埃──气体云,由于引力收缩,在几亿年中聚集成为发光的“星前”天体,随即形成了太阳系的雏形。

星前天体在继续收缩中使中心部分愈来愈热,当温度升至700万度以上时,便产生核聚变,也就是由四个氢原子核聚变为氦原子核的“氢燃烧”过程。

氢燃烧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使太阳内部的辐射压力和气体压力一起抵挡住进一步的引力收缩,这时太阳便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平衡时期。

太阳所含的氢估计足够燃烧100亿年。

太阳现在的年龄约50亿岁,所以正处在中年。

到了氢燃烧末期,太阳的核心部分主要是聚变的产物──氦,外壳部分则仍以氢为主。

由氦构成的核心由于引力作用,愈缩愈密,氢包壳则在继续燃烧中膨胀,使太阳变成表面温度较低而体积很大的红巨星。

红巨星的氦核心部分继续收缩,直到中心温度达到一亿度时,开始了内部的“氦燃烧”,也就是氦聚变成碳的过程。

到了氦燃烧末期,由碳构成的核心不断收缩,而其外壳可能很快膨胀成为与中心脱离的行星状星云,而中心体在太阳原始质量的条件下不足以引起“碳燃烧”,就继续收缩,直到形成密度非常大、亮度很低的白矮星。

恒星世界银河系中估计有数以千亿计的恒星,比较稀疏地分布在尺度约10万光年的空间X围里。

在已经研究过的恒星中,它们的化学组成XX小异(虽然这个小异绝不是无关紧要的),质量的差别也不是很大:恒星最小的质量大约为太阳的百分之几,最大的不过为太阳的120倍。

不同质量的恒星在自己的各个演化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光度。

不同恒星的光度,以每秒钟发出的能量来看,可能相差很大。

例如一些超巨星,光度可达太阳的200万倍,而像白矮星那样的暗星,光度则只有太阳的几十万分之一。

当然还有许多我们没有能够观测到的那些并不发光或正在熄灭的星体,它们的光度等于或接近于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