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简介含义起源 历史与发展

合集下载

天文学的发展概述

天文学的发展概述

天文学的发展概述一、引言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

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

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测量它们的位置、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研究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及其演化规律。

二、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史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

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从考古发掘着,半坡民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

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

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根据甲骨文的记载。

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一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

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学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大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中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

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

西汉武帝时,司马还参与改定的《太初历)_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

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进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

天文学入门

天文学入门

天文学入门一、天文学简介天文学是一门研究宇宙中所有天体(包括恒星、行星、卫星、星系等)的科学。

它不仅涉及到这些天体的物理性质和运动规律,还包括对宇宙的起源、结构、演化以及最终命运的探索。

天文学是自然科学中最古老且最基础的学科之一,与物理学、数学、化学等学科紧密相连。

二、天文学的历史发展古代天文学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星星和行星来预测季节变化和农业活动。

古埃及、巴比伦、中国和玛雅文明都有详细的天文记录。

例如,中国古代的《周髀算经》和《甘石星经》都详细记载了天文现象和观测方法。

中世纪天文学到了中世纪,阿拉伯学者在天文学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他们翻译和保存了大量古希腊和罗马的天文学著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例如,阿尔·苏菲的《恒星之书》详细描述了1019颗星星的位置和亮度。

现代天文学随着望远镜的发明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天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伽利略首次使用望远镜观测到木星的四颗卫星,这标志着现代天文学的开始。

此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哈勃对宇宙膨胀的发现,都极大地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三、天文学的主要分支观测天文学观测天文学是通过直接观测天体来获取数据和信息的分支。

它依赖于各种类型的望远镜和其他观测设备,如射电望远镜、红外望远镜和空间望远镜。

观测天文学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和分析来自宇宙的数据,以便更好地理解天体的物理性质和运动规律。

理论天文学理论天文学利用数学和物理原理来解释和预测天文现象。

它涉及复杂的计算和模拟,以帮助科学家理解宇宙的基本结构和演化过程。

例如,宇宙大爆炸理论、恒星形成和演化模型等都属于理论天文学的范畴。

实验天文学实验天文学是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天文现象的分支。

尽管许多天文现象无法在地球上完全重现,但实验天文学可以通过模拟和实验来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例如,通过对太阳风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四、天文学的应用时间测量古人通过观测天象来确定时间和季节,从而指导农业生产活动。

天文学基础知识天文学发展简史

天文学基础知识天文学发展简史

蒲柏(A.Pope,1688-1744)的一名言:
Nature and nature’s law lay hid in the night: God said, 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自然与自然规律为黑暗所隐蔽: 上帝说,让牛顿来!一切即臻光明。
现代天文学
古代中国:
每年开始耕种时,“大火”(心宿二)在傍晚出现于东方。 在三千年前设置了“火正”职位,专门观测“大火”来确 定季节与时令。
二千多年前,用土圭定出了冬至与夏至,且最早测出了一 年365.25天。春秋、秦汉时期,又定出了春分、秋分以及 其他二十个节气。
天文学及其发展史
天文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学科,它的 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阶段。金星表面周期圆缺变化
金星不发光,围绕太阳运动
发现太阳黑子、证明太阳自转
牛顿和万有引力定律
任何两个物体间均存在一个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的
大小与两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的距离的平
方成反比。
Mm F G r2
M
r
m
G 6 .6 7 1 1 0 m 13k 1 g s 2
19世纪中叶天体物理学的产生标志现代天文学的产生。 现代天文学的观测手段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光学观测:传统光学望远镜 太空望远镜、自适应光学 系统。 射电观测:20世纪60年代,脉冲星、星际分子、宇宙微 波背景辐射和类星体“四大发现”。射电天文已成为诺贝尔 奖的摇篮。 空间探测:将空间探测器与人类送上其它天体或在其附近 进行近距离观测。
主要内容
天文学的产生 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历史及成就 西方天文学发展历史
天文学的产生
天文学: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研究探索 宇宙及其所包含的所有天体的本质,主要指天体 在宇宙空间的位置、分布、物理状态、化学组成、 运动和演化过程的自然科学。

天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天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天文学的历史与发展天文学作为一门研究宇宙、星系、星球、行星以及其他天体运动和性质的学科,源远流长,承载着人类对宇宙的无限好奇和探索欲望。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系统介绍天文学的历史与发展,带您一起领略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之旅。

一、古代天文学的兴起从人类开始意识到天空中蕴含着众多星体,天文学便开始发展。

古代的天文学家主要观测日、月、星辰的运动,积累了大量经验,如古巴比伦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日食、月食的规律,建立了一个天文周期表,以推测未来的日食和月食。

古代埃及人则用毁灭性的洪水来预测尼罗河的泛滥,这些都是天文学的应用。

二、希腊天文学的繁荣在古希腊时期,天文学迎来了黄金时代。

众多学派和学者纷纷涌现,如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认为宇宙是由一系列以和谐比例构成的球形物体组成的;还有亚里士多德,他提出地心说,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

这些学派之间的争议促进了天文学的进步,使得天文观测和理论的结合更加紧密。

三、哥白尼的日心说在中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彻底颠覆了地心说的观念,他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行星绕太阳公转。

哥白尼的日心说让人类更加意识到宇宙的无垠与复杂性,进一步挑战了传统的理论框架,推动了天文学的科学化进程。

四、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开普勒是17世纪的一位德国天文学家,他通过详细观测行星运动,总结出了三个行星运动定律。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开普勒第三定律,它指出了行星轨道半长轴与公转周期的关系,为后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打下了基础。

五、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被誉为近代宇宙理论的里程碑。

他通过观察苹果下落的力学现象,揭示了地球引力规律,并将其推广至所有天体之间。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使得对星系和天体的运动有了更为全面的解释,奠定了现代天文学的基础。

六、现代天文学的发展随着望远镜的发明和技术的进步,天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人们开始观测更遥远的星系与行星,发现了黑洞、脉冲星等神秘天体。

同时,在现代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下,天文学与粒子物理学、相对论等学科相交融,形成了宇宙学,探讨宇宙的起源、组成和演化。

天文学教程pdf

天文学教程pdf

天文学教程一、天文学基础1. 天文学的定义:天文学是研究宇宙中天体的学科,包括恒星、行星、星系、星云、星团、星系团等。

它旨在理解宇宙的结构、起源和演化。

2. 天文学的重要性:天文学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帮助我们认识宇宙,还推动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

3. 天文学的历史:从天文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可以划分为古代天文学、近代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三个阶段。

古代天文学以肉眼观测和简单的仪器为主,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资料,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

近代天文学则以望远镜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开始了对宇宙的更深入探索。

现代天文学则借助大型望远镜、卫星和空间探测器等高科技手段,对宇宙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二、天体与天体系统1. 恒星: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之一,它们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和光。

根据质量、温度和光谱等特征,恒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O型星、B型星、A型星等。

恒星的生命周期包括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和白矮星阶段等。

2. 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由太阳和围绕其旋转的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它提供了太阳系内所有天体所需的光和热。

行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之一,它们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可以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

3. 银河系:银河系是一个由数千亿颗恒星组成的巨大星系,它呈旋涡状结构,中心有一个巨大的黑洞。

我们的太阳就位于银河系的一条旋臂上。

4. 星系: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星系,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

根据形态和特征,星系可以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类型。

星系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通常以数百万光年甚至数十亿光年计。

5. 星系团和超星系团:星系团是由数十个到数千个星系组成的巨大天体系统。

而超星系团则是由多个星系团组成的更大的天体系统。

这些巨大的天体系统在宇宙中形成了复杂的网络结构。

三、天文观测与仪器1. 肉眼观测:在古代,人们主要通过肉眼观测来认识天体。

他们观察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等天体的位置和运动,并积累了丰富的天文资料。

天文学的起源及发展简史

天文学的起源及发展简史

天文学的起源及发展简史展开全文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

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于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活动。

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

从十六世纪中哥白尼提出日心体系学说开始,天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在这之前,包括天文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受到宗教神学的严重束缚。

哥白尼的学说使天文学摆脱宗教的束缚,并在嗣后的一个半世纪中从主要纯描述天体位置、运动的经典天体测量学,向着寻求造成这种运动力学机制的天体力学发展。

十八、十九世纪,经典天体力学达到了鼎盛时期。

同时,由于分光学、光度学和照相术的广泛应用,天文学开始朝着深入研究天体的物理结构和物理过程发展,诞生了天体物理学。

二十世纪现代物理学和技术高度发展,并在天文学观测研究中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使天体物理学成为天文学中的主流学科,同时促使经典的天体力学和天体测量学也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宇宙及宇宙中各类天体和天文现象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

天文学就本质上说是一门观测科学。

天文学上的一切发现和研究成果,离不开天文观测工具——望远镜和望远镜后端的接收设备。

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尽管已制作了不少天文观测仪器,如在中国有浑仪、简仪等,但观测工作只能靠人的肉眼。

1608年,荷兰人李波尔赛发明望远镜,1609年伽里略制成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并很快作出许多重要发现,从此天文学跨入了用望远镜观测、研究天象的新时代。

在此后的近400多年中,人们对望远镜的性能不断加以改进,并且越做越大,以期观测到更暗的天体和取得更高的分辨率。

目前世界上最大光学望远镜的口径已达到10米,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在我国贵州建成,其口径为500米、占地约30个足球场大小。

1932年美国人央斯基用他的旋转天线阵观测到了来自天体的射电波,开创了射电天文学。

探索宇宙简介天文学

探索宇宙简介天文学

探索宇宙简介天文学探索宇宙:简介天文学宇宙,无穷广阔的星空世界,吸引着我们无数科学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天文学作为一门研究宇宙的学科,致力于揭示宇宙的奥秘和规律。

本文将对天文学进行简要介绍,带领读者一起踏入探索宇宙的未知之旅。

一、宇宙的起源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始于远古时期,而对宇宙的起源的思考则持续至今。

现代宇宙学主张,宇宙起源于大爆炸(Big Bang)事件。

从那一刻开始,宇宙便呈现出膨胀并不断演化的状态,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星系、恒星和行星等天体。

二、天文学的发展历史天文学作为一门科学,拥有悠久的历史。

古代的文明通过观察星体运动,系统性地记录了天文现象,如中国古代的天象记载、希腊古代的天文学。

然而,现代天文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科学革命。

当时伽利略·伽利莱使用望远镜进行天体观测,开创了现代天文学的方法和观察手段。

三、天文学的研究领域天文学广泛涉及多个研究领域,包括星系、恒星、行星等。

其中,星系研究关注的是构成宇宙的结构,如银河系(Milky Way)和星系团等。

而恒星研究着眼于恒星的形成、演化和结构,以及它们释放的能量和物质。

此外,行星研究研究包括行星的组成、运动和性质等。

四、探测宇宙的工具天文学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观测工具和技术。

望远镜作为最重要的天文学工具,被用于观测和研究。

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X射线望远镜等不同类型的望远镜为天文学家提供了多种观测宇宙的方式。

此外,空间探测器和卫星等空间技术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对宇宙的深入探索。

五、天文学的重要发现通过不断地观测和研究,天文学家们取得了众多重要的发现。

其中之一就是黑洞的存在。

黑洞是一种极其致密的天体,以其强大的引力吸引着周围物质,甚至连光也无法逃逸。

除此之外,对宇宙的膨胀速率的研究也引发了宇宙加速膨胀的假说,这对我们对宇宙起源和发展的理解具有重要影响。

六、未来展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天文学在未来的研究中将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

天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天文学的历史与发展

天文学的历史与发展天文学是研究宇宙中天体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

从古代开始,人类就对天空中的星星、行星和其他天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至今的历史角度,探讨天文学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天文学古代的天文学主要集中在对太阳、月亮、星座和行星的观测及记录上。

早在古埃及、巴比伦、中国和印度等古代文明中,人们就开始研究天文现象。

例如中国古代的《易经》和《天文图》等古籍中就包含了丰富的天文知识。

在埃及和巴比伦,人们通过天文观测来预测季节变化和农耕时间。

古希腊的天文学家托勒密在其著作《大地与天空的映射》中提出了地心说,影响了后世天文学的发展。

二、中世纪的天文学中世纪欧洲的天文学主要受到教会的影响,天文学家受到了宗教和政治力量的约束。

尽管如此,一些天文学家仍在秘密中进行研究。

在波斯,天文学家奥马尔·海亚姆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精确的恒星观测,并提出了许多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理论。

三、文艺复兴以后的天文学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摆脱中世纪的束缚,天文学也得以重新蓬勃发展。

哥白尼发表了地心说的反驳观点,提出了日心说,颠覆了以往的宇宙观念。

伽利略通过望远镜的观测,证实了哥白尼的理论,成为当时颇具影响力的天文学家。

四、现代天文学的发展近现代以来,天文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类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开展了大量的宇宙观测和研究。

天文望远镜的发明使得人们可以观测到更遥远的星系和行星,从而深入了解宇宙的奥秘。

现代的天文学家通过对宇宙中黑洞、暗物质、暗能量等现象的研究,不断开拓着天文学的边界。

综上所述,天文学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古代的星座观测到现代的宇宙探索,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天文学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文学翻开人类文明史的第一页,天文学就占有显著的地位。

巴比伦的泥碑,埃及的金字塔,都是历史的见证。

在中国,殷商时代留下的甲骨文物里,有丰富的天文记录,表明在黄河流域,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以前更为古远的世代。

几千年来,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中,天文学的研究范畴和天文的概念都有很大的发展。

为了说明我们今天对天文这门学科的理解,本文将在第一节里首先介绍一下天文研究的特点。

本文的第二节──星空巡礼,是对目前所认识的天文世界的几笔速写。

在第三节里,我们举出伽利略-牛顿时代天文学的一次飞跃,来对照当前天文研究的形势,希望借此探讨天文学发展的规律,并强调说明一次新的飞跃正近在眼前。

我们不准备、也不可能用这篇短文囊括天文学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这是本书这一整卷的任务),而只是对它的特征、现状和趋向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

为使读者对天文学的轮廓有一个认识,本文的第四节,用简单的图解方式介绍当前天文学科各分支之间的相互关系。

天文学研究的特点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辽阔空间中的天体。

几千年来,人们主要是通过接收天体投来的辐射,发现它们的存在,测量它们的位置,研究它们的结构,探索它们的运动和演化的规律,一步步地扩展人类对广阔宇宙空间中物质世界的认识。

作为一颗行星,地球本身也是一个天体。

但是,从学科的分野来说,“天”是相对于“地”的。

地面上实验室里所熟悉的那些科学实验方法,很多不能搬到天文学领域里来。

我们既不能移植太阳,也无法解剖星星,甚至不可能到我们所瞩目的研究对象那边,例如,到银河系核心周围去看一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文学的实验方法是一种“被动”的方法。

也就是说,它只能靠观测(“观察”和“测量”)自然界业已发生的现象来收集感性认识的素材,而不能像其他许多学科那样,“主动”地去影响或变革所研究的对象,来布置自己的实验。

观测,主要依靠观测,是天文学实验方法的基本特点。

不断地创造和改革观测手段,也就成为天文学家的一个致力不懈的课题。

宇宙中的天体何止“恒河沙数”,而同类型的天体离开我们愈远看起来也愈暗弱。

因此,观测设备的威力愈益提高,研究暗弱目标的能力就愈益增强,人的眼界就愈益深入到前所未能企及的天文领域,同时也就愈益扩展到遥远的空间深处。

天文观测尽管可以看作是一种“被动”的实验,但是,在浩瀚无际的宇宙空间中,从犹如沧海一粟的地球上所能进行的实验,无论是多么“主动”,多么“精确”,然而在规模上,在内容和条件的多样化上,都不可能同天文世界中大自然本身所演出的“实验”相比拟。

因此,天文观测尽管带有它所不可避免的“被动”性和由此而来的粗略性,却仍然是、而且将永远是人类考察自然、认识自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方面。

认识自然是改造(或利用)自然的前提,而改造自然,也就是生产实践,又往往是认识自然的动力。

天文学,作为一门以认识自然为主题的自然科学,同生产实践之间正是存在着这种辩证关系。

与此同时,二者又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天文学的发展规律,概括来说,总是表现为针对每一时期中学科本身的主要矛盾(也包括由生产课题向学科提出的矛盾),沿着观测──理论──观测的途径螺旋上升。

在这样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天文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并不是孤立地前进,而是随时都同许多邻近学科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的。

它从应用光学、无线电电子学以及各种工程、技术中汲取养料,创造独特的观测手段,而天文观测手段的每一发展,又都给应用科学带来有益的东西。

天文学借助于数学来分析天文观测结果和进行理论演算,反过来,由于天文学上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数学方法,又丰富了数学的内容。

物理学各个分支以及力学、化学等的研究成果,是天文工作的理论基础,而天文学的各种发现以及天体的理论研究,又多次地反过来为物理学和其他有关学科开辟新的研究前沿。

这说明各种学科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正是包括天文学在内的各门科学的共同特点。

天文学的发展对于人类的自然观发生重大的影响。

哥白尼的日心学说(见日心体系)曾经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学说,在十八世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在当今的天文学前沿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仍然在持续地进行。

天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各类天体的起源和演化。

在我们所观测到的天体中,百万岁的年龄算是很年轻的。

太阳的年龄约为五十亿岁,是一个中年的恒星。

可是,人类的文明史迄今不过几千年,而一个天文学家毕其一生也不过几十年的岁月。

因此我们所能研究的天文现象,在天体的生命史中只相当于一刹那的过程。

从“一刹那”的观测来探讨百亿年的演变,应当说是天文学研究的又一个特点。

天文学家虽然无法进行长达亿年的观测,但是可以观测到数以亿计的天体。

一个天体的物理特征,除了反映出它的基本结构以外,还反映它所处的演化阶段,就像一个人的各种特征可以反映出他的年龄一样。

此外,天体的信息是通过辐射(比如光)传给我们的。

对于遥远的天体,光在旅途中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比如说对于离我们一亿光年的天体,光要用一亿年才送到它的信息,而我们看到的则是它一亿年前的形象。

这样,我们所观测到的许许多多天体,展示给我们的是时间上各不相同的“样本”。

特别是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河外(银河系以外的)天体,代表从百万年直到上百亿年前的各种“样本”,包含着上百亿年的演化线索。

因此,通过统计分类和理论探讨,我们就可以建立起天体演化的模型。

这样,天文学是在极其“短暂”的千百年时间里,以基本上“被动”的观测方法,面向广阔无边的宇宙空间,探索各类天体在漫长时间历程中的存在和演变。

它不断地从同代科学技术的宝库中,充实自己的实验武器和理论武器,同时也不断地以自己的成就丰富这个宝库。

在科学相对真理的长河中,天文学循着观测──理论──观测的发展途径,不断把人的视野伸展到宇宙的新的深处。

星空巡礼现在我们环顾一下目前所认识的天文世界。

太阳和太阳系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

太阳系的其他成员: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都绕着太阳旋转。

从天文学的角度看,地球贵在是一个适于生物存在和繁衍的行星。

虽然我们相信宇宙间还会有千千万万个能够繁殖生命的星球,但以目前的科学水平,我们还不能发现它们。

作为行星,地球只是太阳系的一个普通成员。

它的直径约13,000公里,与太阳相距约1.5亿公里,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

它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组成虽然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特殊。

连地球在内,太阳系内已经知道的有九个行星,从离太阳最近的算起,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它们都沿着同一方向自西向东绕着太阳转动,轨道都是椭圆的。

大多数行星的轨道,都大致在同一平面上。

冥王星离太阳最远,轨道直径约120亿公里。

但太阳系的疆界可能还要遥远得多。

除了水星和金星,太阳系的行星周围都有卫星。

地球有一个卫星──月球,直径约3,500公里,在太阳系里算是一个大型卫星。

截至目前,除了几颗尚待证实外,连月球在内,已经确知的卫星共有34颗。

小行星是太阳系里较小的天体,已经发现并正式命名的有2,000多颗,其中最大的一颗──谷神星,直径约1,000 公里。

大部分小行星分布在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

彗星也是太阳系中质量较小的天体。

绝大多数彗星沿着非常扁的椭圆轨道绕日运行。

它靠近太阳时显得十分明亮,而且拖着一条扫帚形的尾巴。

流星体是太阳系内更小的天体,大多数还没有豌豆那样大,质量不到1克。

流星体是固态的,也绕太阳转动,但轨道千差万别。

它们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由于速度很高,同地球大气的分子碰撞而发热、发光,形成明亮的光迹,划过长空,称为流星现象。

绝大部分流星体在进入地球大气时化为气体,也有一些比较大的或特别大的,在大气中没有耗尽,落到地面上便是陨石。

太阳是地球上光和热的泉源。

从天文学的观点来看,它还作为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而占有特殊的地位。

作为恒星来说,太阳既很普通又很典型。

它在各类恒星中不算亮也不算暗,不算大也不算小。

它的质量约为2,000亿亿亿吨,半径约70万公里。

太阳的中心处在很高的压力下,温度约达1,500万度。

那里的高温高压条件导致热核聚变,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地球上按现在的消费水平使用1,000万年。

这种能量中的主要部分,辗转经历千万年的时间才传到太阳表面,然后辐射到周围的空间中去。

太阳由约71%的氢、27%的氦和2%的其他元素组成。

表面温度约6,000 度。

作为太阳大气外层的日冕含有温度高达100~200万度的电子气体。

太阳外层大气以及太阳磁场,延伸到极其广阔的太阳系空间。

日面上经常出现的以黑子和磁场为标志的太阳活动,是宇宙电动力学现象的一个重要事例。

这种活动趋于剧烈时便发生耀斑爆发事件,表现为各种波长电磁辐射的突增和“高”能量质点的抛射。

这是天文世界中极为重要、极其复杂的能量聚集、存储、引发和释放过程的一个特写,尽管在恒星世界中这还属于一种较小规模的活动。

随着二十世纪天体物理学的进展,我们已经能够大概地描绘出太阳(以及绝大部分恒星)的发生和发展的历程。

大约在50亿年前,太阳的前身──银河系里的一团尘埃──气体云,由于引力收缩,在几亿年中聚集成为发光的“星前”天体,随即形成了太阳系的雏形。

星前天体在继续收缩中使中心部分愈来愈热,当温度升至700万度以上时,便产生核聚变,也就是由四个氢原子核聚变为氦原子核的“氢燃烧”过程。

氢燃烧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使太阳内部的辐射压力和气体压力一起抵挡住进一步的引力收缩,这时太阳便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平衡时期。

太阳所含的氢估计足够燃烧100亿年。

太阳现在的年龄约50亿岁,所以正处在中年。

到了氢燃烧末期,太阳的核心部分主要是聚变的产物──氦,外壳部分则仍以氢为主。

由氦构成的核心由于引力作用,愈缩愈密,氢包壳则在继续燃烧中膨胀,使太阳变成表面温度较低而体积很大的红巨星。

红巨星的氦核心部分继续收缩,直到中心温度达到一亿度时,开始了内部的“氦燃烧”,也就是氦聚变成碳的过程。

到了氦燃烧末期,由碳构成的核心不断收缩,而其外壳可能很快膨胀成为与中心脱离的行星状星云,而中心体在太阳原始质量的条件下不足以引起“碳燃烧”,就继续收缩,直到形成密度非常大、亮度很低的白矮星。

恒星世界银河系中估计有数以千亿计的恒星,比较稀疏地分布在尺度约10万光年的空间范围里。

在已经研究过的恒星中,它们的化学组成大同小异(虽然这个小异绝不是无关紧要的),质量的差别也不是很大:恒星最小的质量大约为太阳的百分之几,最大的不过为太阳的120倍。

不同质量的恒星在自己的各个演化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光度。

不同恒星的光度,以每秒钟发出的能量来看,可能相差很大。

例如一些超巨星,光度可达太阳的200万倍,而像白矮星那样的暗星,光度则只有太阳的几十万分之一。

当然还有许多我们没有能够观测到的那些并不发光或正在熄灭的星体,它们的光度等于或接近于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