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地理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地理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地理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地理学是中华文明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学科。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天文学和地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直将其视为最重要的学问之一。

在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不仅是科学,更是生命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古代天文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天文学家是夏朝的政治家和顾问,他们通过观察天象预测不同的自然现象。

商代的天文学家进一步发展了天文学,将天象与天命相联系。

周朝的天文学家将天文学和先天哲学相结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和天地自然是相互联系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天文学家开始研究更复杂的天文现象。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星象了解天体运动的规律,提出了许多有关天体现象的理论和方法。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后世的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古代地理学中国古代的地理学起源于先秦时期。

当时的学者通过考察水文地理来了解地貌变化,并为后代的文学、历史和经济活动提供了支撑。

汉代地理学家张骞的西域考察是中国地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随后,唐代的玄奘法师西行取经更是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宋代的地理学家贾逵在《岭外代答》中首次提出了中国尤其是南方地区的雨洪津涝灾害问题,并给出了一些组织水利抗洪的建议,对后代的治水和灾害防御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地球被认为是平的。

中国的地理家研究了人类在地球上使用陆地和水路进行交通的方式。

中国人还较早地掌握了船舶制造技术,可以利用水路进行海洋贸易和军事行动。

中国还通过人工灌溉和治理草地等方式来保护土地、减轻自然灾害和保障粮食产量。

3. 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对现代科学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代的流星学、气象学、地理学等学科在一定程度上都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学问。

特别是中国的《易经》、《天文经》等古代典籍影响了当今科学的发展,如量子力学、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等学科都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学术传统和影响。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
目录
•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及其贡献 •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 •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影响与传承
01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起源与 发展
起源
远古时期
在远古时期,人们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就开始了,如日升日落、月圆月缺 等。这些观察为后来的天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科学研究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智慧和成果,为 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 角和方法,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创新 和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1 02
星图与天文仪器
中国古代的星图和天文仪器对世界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浑 仪、简仪等精密仪器的制作和星图的绘制,为后来的天文学家提供了重 要的参考和借鉴。
天文观测记录
中国古代对日月食、行星运动等天文现象的观测和记录,具有极高的准 确性和完整性,为全球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数据。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天文观测和记录也更加系统和规范。这一时 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天文学家和天文著作,如《石氏星经》等。这些著作的出现 标志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秦汉时期的发展
天文观测
秦汉时期的天文观测已经相当精 确,人们已经能够观测到一些重 要的天文现象,如日食、月食等 ,并对其规律进行总结和预测。
贾逵
总结词
贾逵是一位卓越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不仅编制了《四分历》,还首次提出了月食的成因是由于地 球挡住了太阳光。
详细描述
贾逵,生活于东汉末年,是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编制了《四分历》,对当时的历法进行 了修正和完善。同时,贾逵还提出了月食的成因是由于地球挡住了太阳光,这一观点在当时是极具创 新性的。他的研究成果对后世的历法和天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最具影响力的天文学之一,具有丰富的成就和独特的贡献。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人们积极观测天象,研究天体运动规律,形成了独特的天文学体系。

以下将从观测方法、天文仪器、星座、天体运动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

一、观测方法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依靠裸眼观测和仪器观测两种方法。

裸眼观测是古代观测天文现象最常用的方法,古人通过观察天空中星星的位置、亮度、颜色等特征,推测天体运动规律。

另外,古代天文学家还使用了丰富的天文仪器,如浑天仪、固定仪、水平仪等,用于观测天体位置、测量角度等。

二、天文仪器中国古代天文学在天文仪器的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其中最著名的天文仪器是浑天仪,它是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天体运动的主要工具之一。

浑天仪采用了球面坐标系,能够准确地观测天体的位置和运动轨迹。

此外,中国古代还发明了很多其他的天文仪器,如日晷、指南车、星盘等,这些仪器在观测天象和测量角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星座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星座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中国古代将天空划分为二十八宿和七十二垣,二十八宿是按照月球一个月的运行周期划分的,七十二垣则是根据黄道划分的。

古代天文学家根据观测到的星座位置和形状,将星座进行分类和命名,并将其作为观测和研究天体运动的重要依据。

四、天体运动中国古代天文学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成就。

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体运动,总结出了一系列的规律和定律,如日月食的周期性、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等。

古代天文学家还注意到恒星的运动轨迹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岁差”和“赤经”的概念,对后世的天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不仅在于研究天文学本身,还在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体运动,制定了准确的农历和历法,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另外,古代天文学家还通过观测天象预测天灾人祸,为政治决策提供了依据。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天象观测: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肉眼或借助仪器观测天象,记录日月星辰的位置、运动和变化。

他们对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天象进行了详细的观测和记录。

2. 星官体系:中国古代将天空划分成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称为一个星官。

星官体系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它将天空中的星体组织成一个有序的系统,方便观测和研究。

3. 历法编制: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应用领域。

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动,制定了各种历法,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祭祀活动和日常生活。

4. 宇宙理论: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提出了一些关于宇宙结构和演化的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是“盖天说”和“浑天说”。

这些理论试图解释天地的关系、星体的运动和宇宙的起源。

5. 天象占验:天象占验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占卜术相结合的产物。

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象,解读其寓意,以预测人间的吉凶祸福。

6. 天文仪器: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发明了许多重要的天文仪器,如浑仪、简仪、象限仪等。

这些仪器用于观测和测量天象,提高了天象观测的精度。

总之,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天象观测、历法编制、宇宙理论、天象占验等多个方面。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世界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著作

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著作

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著作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世界历史上最为悠久且重要的天文学传统之一。

它包含了丰富的天文观测数据、天文观测方法和理论体系,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著作。

下面是中国古代十大天文学著作的相关参考内容。

1.《九章算术》:该著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重要著作之一,介绍了古代的天文观测方法和计算方法。

它包含有关天文学、历法、测量和计算等方面的内容,对古代天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天文归海》:它是由明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所著,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天文观测方法、测量仪器和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

3.《浑轮》:该著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记述天文仪器的重要著作之一。

它介绍了浑轮的工作原理、制造方法以及如何使用浑轮进行天文观测。

4.《器書經》:它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内容涵盖了天文学、地理学、测量学和计算学等方面,对于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刑天书》:该书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一本重要的著作,主要介绍了古代的星象观测方法和理论体系。

它对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6.《太初历》:它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一本重要的著作之一,主要介绍了古代历法的制定方法和应用。

它对古代天文学和历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7.《天文算法统宗》:该著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一本重要的著作,主要介绍了古代的天文计算方法和理论体系。

它对古代天文学和天文计算具有重要的意义。

8.《太史从行》:它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一本重要的著作之一,通过对历史上天文观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对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9.《星经》:该著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一本重要的著作之一,主要介绍了星象观测方法、星图绘制方法和星座分布的规律。

它对古代天文学和星象观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10.《异象历》:该著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一本重要的著作之一,主要介绍了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天文异象和天文事件。

通过对这些天文异象的记录和分析,对古代天文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探讨和完善。

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单科普

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单科普

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单科普一、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天空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学科,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祭祀活动。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星体的运动,建立了独特的天文学体系,包括天象观测、天文历法和星官制度等内容。

该学科对中国古代的农业、军事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天象观测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通过观测天象来研究星体运动规律。

古代中国人观测到了太阳、月亮、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恒星和彗星等天体。

他们发现太阳每年有四季变化,月亮有满月和新月的周期性变化,行星有不规则的运动轨迹等。

通过观察这些天象,古代中国人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天文学知识体系。

三、天文历法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制定天文历法。

古代中国人根据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发展了一套详细的农历和太阳历。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运动周期计算的,每个月有约29.5天,一年有12个月。

太阳历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周期计算的,一年有365.25天。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这些数据,制定了精确的农历和太阳历,为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参考。

四、星官制度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星官制度。

星官是古代中国人观测到的恒星团体,他们将恒星分为二十八宿,并根据它们在夜空中的位置和运动规律,将其划分为四象、七政和十二辰,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星官制度。

这些星官在农历历法和占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古代中国的农业、军事和文化活动中。

五、影响与传承中国古代天文学对中国古代的农业、军事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农业方面,古代农民通过观测天象,根据天文历法的指导,确定了适宜的农时,提高了农作物的种植效益。

军事方面,古代将领通过观测星宿,确定了适宜的作战时间和方位,提高了军事行动的准确性。

文化方面,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常常描绘了天文现象,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天文学的热爱和崇尚。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传承至今,对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天象和制定天文历法,积累了丰富的观测数据和经验,为现代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

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

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拥有着大量的观测资料,但并未有很深入的研究,对于天体物理也并未提出任何理论。

天文学也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历程中,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早在公元前340年左右的战国时期,尸佼就给宇宙下了定义:“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意思是把空间和时间结合在一起就是宇宙。

在中国古代有三种比较系统的宇宙学说: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盖天,二曰宣夜,三曰浑天——《淮南子》,这三家的代表人物依次有张衡、祖冲之、一行、郭守敬。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史悠久、成果丰硕,对世界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天文学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天文学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天文学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天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的夏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开始观测天象并记录天文现象。

以下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内容:
1.天文观测:中国古代天文学以对天体运动的精确观测为基础。

早期的观测工具包括日晷、水平仪、纬仪等。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太阳、月亮、五行星(水金木火土星)、彗星、流星等,建立了丰富的观测数据。

2.历法制定:中国古代制定了多种历法,用于测定时间、预测日食、月食等。

最著名的历法是夏历、商历、周历、秦历等。

汉代刘向的《大明历》、唐代僧一行的《真逢景历》等都是重要的历法著作。

3.天文学理论:古代中国天文学理论主要包括宇宙结构、天体运动规律等方面。

天文学家提出了一些理论,如恒星视运动、地心说和天心说等。

在古代中国,地心说一度占据主导地位,直到宋代郭守敬提出了有关地心说的批判。

4.星宿、星座: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星宿和星座有着深刻的研究。

《天文学大成》记载了283颗星宿,星宿的名称和图案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事件相关联。

古代的星宿文化在后来的文学、绘画中也有很大影响。

5.宜时观测: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注重宜时观测,以揭示天文现象和预测天体运动。

在《淮南子》等文献中,有关宜时观测的理论和实践被广泛探讨。

6.天文仪器:古代中国发明了一系列天文仪器,如光学仪器、观象仪、浑天仪等,用于天文观测和测量。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天文学包含了广泛的内容,从天文观测到理论研究,涵盖了古代科学、文化、宗教等多个领域。

古代中国天文学对后来的东亚地区以及世界天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天文学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

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于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活动。

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

中国古代的天象纪事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就注意到物侯和天象的周期变化有密切的联系,于是开始了对日、月等天象的观察。

此后,中国人长期不断地辛勤致力于天象的观察和记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留下了关于太阳黑子、彗星、流星、新星等的各种记录。

这些天象纪事不仅内容详实,年代延续,其中许多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至今对于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仍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日出黄有黑气——黑子的记录黑子是太阳表面的气体漩涡,由于其温度比太阳其它部分的温度低,所以光芒也较之其它处幽暗一些,从地球上看仿佛是太阳表面出现了黑色的斑点或斑块,所以又称日斑。

关于太阳黑子,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观测记录。

大约在公元前140年前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记述。

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事,是载于《汉书?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出现的太阳黑子:“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这一记录将黑子出现的时间与位置都叙述得详细清楚。

有星孛入于北斗——彗星的记录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彗星包括彗发、彗核、彗尾三部分。

彗尾是彗星离太阳近时,彗发变大,太阳风和太阳的辐射压力把彗发的气体和微尘推开生成的,形状像一把大扫帚,所以在中国民间又把彗星叫做“扫帚星”。

中国对彗星的观测和研究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拥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彗星记录。

我国古代称彗星为“星孛”,《春秋》上记录了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出现的彗星:“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这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朔月辛卯日有食之——日食的记录日食是一种太阳被月球遮蔽的现象。

当月球在绕地球运行过程中,有时会走到太阳和地球中间,这时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表面上,位于影子里的观测者便会看到太阳被月球遮住,这就是日食。

书经?胤征篇》记载:“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失驰,遮人走……”,描述了夏代仲康元年日食发生的时候人们惊慌失措的场面。

《诗经?小雅》中还以诗歌的形式记载着发生的日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从我国春秋时期到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前770年——公元1874年),有记载的日食共985次,其中年月不符,无日食可考的仅有8次,不及总数的1%。

夜中星陨如雨——流星的记录繁星密布的夜空中,常常能看到一道白光一闪而逝,这就是流星。

有时候还能看到天空的某个区域有无数亮光四下飞流,好像下雨一样,这就是壮观的流行雨现象。

流星和流星雨是行星际空间中称为流星体的尘粒和固体块闯入地球大气圈同大气摩擦燃烧产生的光迹。

中国人对流星群、流星的记载,早于其他国家。

古书《竹书纪年》中就有关于流星的记录:“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

”《左传》的记载,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记录。

我国古代的流星雨记录达180次之多。

星见于房——新星和超新星的记录某些通常很暗的星星,突然爆发出比原来的亮度强几千到几百万倍的光,叫新星,有的亮度增强到一亿乃至几亿倍,叫超新星。

以后它们又逐渐暗弱下去,好象在星空中做客一般,所以被古人称之为“客星“。

我国对新星和超新星的出现早有记载。

商代甲骨卜辞中就记载了大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出现于天蝎座α星附近的一颗新星。

《汉书?天文志》中记载有:“元光元年五月,客星见于房。

”这记录的是公元前134年出现的一颗新星,这颗新星是中外史书中均有记载的第一颗新星,与其他国家的记载比,我国的记载不仅写明了时间,还写明了方位,因此法国天文学家比奥在著《新星汇编》时把《汉书》的记载列为首位。

甘石星经《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在长期观测天象的基础上,战国时期楚人甘德(今属湖北)、魏人石申(今属河南开封)各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

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

书中详细记载了五星之运行情况,以及它们的出没规律,并肉眼记录木卫二(甘德所载,1981年席泽宗指出,但国际上未被承认)。

书中记录800多个恒星的名字,并划分其星官,其体系对后世发展颇有深远影响。

书中提及日食、月食是天体相互掩食的现象。

(为纪念石申之发现,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以其姓名命名) 中国古代关于天体的结构的学说盖天说:產生于战国前,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说,现见于汉代的《周髀算经》。

盖天说的主体是「天圆地方」,然而后来人们活动范围扩大,学说演变成天地均圆。

天地像反转的盘子,天盖于地。

此说主要用以解释四季变化。

浑天说:浑天说主要于汉代以后开始流行,他们主张天如鸡子,天体圆如蛋丸,地如鸡中黄,天外为气,天内有水而地漂于水上。

天之一半于地上,半于地下,运转不息。

他们把天球分为几部分:近北极有恆显圈,全年可见;近南极有恆隐圈,于地平下,永不可见;中间的圆周是天球赤道。

由于浑天说有可以可被量化的性质(包括相似三角形的等比关係和勾股弦定理等几何定理),可作反复计算和验证。

他们曾有「日影千里差一寸」的假设,唐朝开元年间被测量结果否定了,但浑天说反而可以发扬光大。

这就是因为浑天说有科学性的原故。

浑天说虽然在汉代便开始有不错的理论支持,而且能解释盖天说难以解释之处。

但直至唐代的实地论证后方能结束和盖天说的争论,原因大概是人们心理上难以接受大地漂浮和日月星夜晚泡于水中的假设。

宣夜说:是一种和前两说相当不同的一套宇宙论。

可能形成于战国时期,而记载于《晋书?天文志》。

盖天与浑天二说均认为天空如一壳,日月与星附于壳上。

宣夜说认为,固体天壳并不存在,天之所以是蓝色,是因为离开我们太远了。

天是个充满气的虚空处,日月众星均只是浮游其中的发光气体,受气体的推动而活动。

天地均无限,天体之间亦互不干涉。

中国古代的天体测量仪器浑仪浑仪是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制造的测量天体的仪器。

我国浑仪的发明大约是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之间(即战国中期至秦汉时期)。

早期的浑仪比较简单,经过历代天文学家的改进,到了唐代,由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了一架比较精密完善的浑天黄道仪。

整个仪器分为三层,外层叫六合仪,包括地平圈、子午圈和赤道圈。

中层叫三辰仪,是由白道环、黄道环和赤道环构成。

里层叫四游仪,包括一个四游环和窥管。

现存明制浑仪基本就是这种结构,所不同的是取消了三辰仪中的白道环,而加上了二分环和二至环。

但浑仪的圈环过于复杂,遮掩天区,影响观测。

简仪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于公元1276年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

因将结构繁复的唐宋浑仪加以革新简化而成,故称简仪。

它包括相互独立的赤道装置和地平装置,以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 365.25 日分度。

简仪的赤道装置用于测量天体的去极度和入宿度(赤道坐标),与现代望远镜中广泛应用的天图式赤道装置的基本结构相同。

它由北高南低两个支架,托着正南北方向的极轴,围绕极轴旋转的是四游双环,四游环上的窥管两端安有十字丝,这是后世望远镜中十字丝的鼻祖。

极轴南端重迭放置固定的百刻环和游旋的赤道环。

为了减少百刻环与赤道环之间的摩擦,郭守敬在两环之间安装了四个小圆柱体,这种结构与近代"滚柱轴承"减少摩擦阻力的原理相同。

简仪的地平装置称为立运仪,它与近代的地平经纬仪基本相似。

它包括一个固定的阴纬环和一个直立的、可以绕铅垂线旋转的立运环,并有窥管和界衡各一。

这个装置可以测量天体的地平方位和地平高度。

简仪的底座架中装有正方案,用来校正仪器的南北方向。

在明制简仪中正方案改为日晷。

浑象浑象是一种表演天体视运动的仪器。

它把太阳、月亮、二十八宿等天体以及赤道和黄道都绘制在一个圆球面上,能使人不受时间限制,随时了解当时的天象。

白天可以看到当时在天空中看不到的星星和月亮,而且位置不差;阴天和夜晚也能看到太阳所在的位置。

用它能表演太阳、月亮以及其他星象东升和西落的时刻、方位,还能形象地说明夏天白天长,冬天黑夜长的道理等。

我国的第一架浑象大约是公元前70,50年间耿寿昌创制的。

后来历代都十分重视浑象的制造工作,张衡、一行、苏颂等许多天文学家都曾进行过设计,这些实物现在都没有了,仅存的清代天体仪可算是古代浑象的仿制品。

假天仪一般的浑象,大都是人站在球外边看,这对于计算坐标和观察星空有它方便的地方,但对于象征天穹来说,还不够逼真。

宋代的苏颂、韩公廉共同研制了一个能从内部观看形象的设备。

它在球面相应于天空星象的位置凿有小孔,人进到球内,可以看到点点光亮如天上繁星,转动球体,则"中星、昏、晚(晓),应时皆见于窍中。

"这种假天仪可说是近代天象仪的祖先。

中国天文学发展历史1.在远古时期,早期中国的天文学发展是缓慢的,这点与世界各族相同。

但由于中国文明的高度发展,天文学的发展亦开始领先了。

踏入春秋战国,贵族对天象作占卜的兴趣(其实商代的天文观测正建基于占卜上)更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中国成为首先发现多种天象的国家,如:观测太阳黑子,古中国人在没有望远镜的帮助下居然仍能发现,比西方早了近二千年,令一位美国天文学家慨叹西方学者为何要用望远镜方能见到。

2.汉朝开始,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加快。

张衡发明浑天仪正是其代表。

南北朝祖冲之亦发现了岁差和日月不均匀等现象。

3.宋元时期,古中国天文学进入了其顶峰时期,高度发达的经济支持著天文学的发展。

大型天文仪器的使用(如苏颂的水运仪象台)展示了中国人的超凡技术,数据的精度亦提高到和现代数值相差无几的惊人程度。

4.明朝开始,中国天文学学开始进入停滞时期。

由于明清两代的锁国政策,中国开始对外封闭,不利学术交流。

明朝禁止私人编历显示了中国的学术自由正被消灭,天文学知识的传播被中断了;虽然清朝大力提倡考据学,虽有助今人明白古代天文论著,但于事无补。

明清两代的错误政策,使东西方科学及技术差距加大。

天文学对古代中国的意义1.天文学让人类知道天地运行规律,四季时分的终始,时间的尺度得以碓立,我们的行为亦有了更好的规律。

天文学亦是人类自然崇拜中的最高神化目标。

天文学更被用以发展占星学,令古代天文学蒙上了一点神祕主义的气氛。

2.对于古代中国来说,天文学除了上述的各项外,亦显示了中国文化和其他人一样,有把道德外在化的倾向。

但中国人对「天」的观念仅在于作为道德的化身。

中国虽然在传统中也有迷信,但我们不认为上天是会控制一切的,结果仍在我们手中。

中国人,无论是星相家、堪舆师等,都一直认为他们所预测的并非不可改变,先天的因素是可以由后天修改的。

3令我们努力自力更生,形成中国人勤奋向上、强调内省的性格,亦使我们把大自然看成朋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