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天文仪器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与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与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与发展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科技水平在古代曾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从地动仪、天文仪器到火药、指南针,无不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与卓越。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并展望它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1、地动仪地动仪是一种测定地震来临的仪器。

它由张衡于公元132年所发明,由于能够精确地测定地震,因此被誉为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

它的原理是利用悬挂在仪器周围的铜线和铜链,测定地震时发生的震动,从而判断方位和震级。

2、天文仪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果对于世界的科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中国科学家发明了众多天文仪器,例如天球、天文钟、日晷等等,这些仪器的原理是根据天体的运动规律来测量时间、位置、速度等。

3、火药火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科技成就之一。

它是由乌孙部落研制出来的,始于唐朝,盛行于宋、元两代。

它在战争和民生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火药最初是用于照明和娱乐用途,后来则被广泛地用于军事。

4、指南针指南针是由中国古代所发明的,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设备之一。

指南针的原理是在一根用磁石悬挂的细绳上,悬挂一片磁铁。

当磁针运动时,就会指向固定方向,使用指南针可以使人们精确找到方向。

二、科技未来发展趋势1、信息技术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世界科技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也正面临着较为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领域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新能源技术新能源技术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该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科技挑战。

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也十分活跃,中国的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多种新能源技术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和经验。

3、生命科学生命科学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领域之一,近年来,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呈现出了很大的优势。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生命科学领域将得以迎来更多的技术突破与创新。

结论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卓越,也证明了中国古代对于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

高考文科论述题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及答案

高考文科论述题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及答案

高考文科论述题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及答案高考文科论述题: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及答案中国古代是世界上科技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许多划时代的科技发明都起源于中国。

这些发明不仅在古代对中国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后世的科技发展也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科技发明,并展示其影响力和答案。

第一,造纸术。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科技发明之一,起源于东汉时期的蔡伦。

蔡伦创造了使用植物纤维制作纸张的方法,这一方法经过改进逐渐成熟,并于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书写、印刷、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发展,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指南针。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最早出现在宋朝。

指南针的出现使得航海和导航更加准确,大大提高了远洋航行的安全性和效率。

指南针的使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对海上贸易和地理探险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推动了地理学和测量学的发展。

第三,火药。

火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军事科技发明,起源于唐朝。

中国人最早利用硝石、炭和硫磺等混合物制作出火药,并将其用于军事作战。

火药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战争形态,推动了火炮、火箭等武器的发展,给军事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第四,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由唐朝的毕昇首创。

活字印刷术通过制作可移动的活字,使印刷速度大大提高,印刷品更加精确。

活字印刷术的应用在中国和世界上引起了阅览文化的爆发,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文学和教育的发展。

第五,天文仪器。

中国古代对天文学的研究非常深入,发明了许多重要的天文仪器。

例如,张衡的地动仪可以监测地震;郭守敬的水运仪可以精确测量时间;古人的日晷、水钟等也都在天文观测和测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天文仪器在科学研究和人类文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上只是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一部分例子,这些发明在当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后世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不仅表明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辉煌成就。

浅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浅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浅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不同于大多数英文系的女生,因为我是一个理科生;也不同于大多数女生,我很喜爱天文。

所以,我决定谈一谈我所喜爱的天文,而为了切合本课程的要求,我就来谈一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所取得的成就。

而根据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

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

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

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

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

而最最令我钦佩的就是我们的先人在科学技术还不怎么发达,没有很多的仪器或者技术来做辅助的时候就能够发明出那么多精密的天文观测仪器,将自己的眼光早早的就投射到了我们地球以外的广袤宇宙中去。

那么下面就让我根据资料来介绍一下我们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记录仪器吧。

浑仪: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天文测量工具之一,是一种与浑天说密切相关的天文仪器,由於浑仪的结构是以多个同心圆来模拟天球,所以它的出现不早於落下闳时代(104BC),所以浑仪的出现也不会早於此。

纪限仪: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可用以测定六十度以内任一两颗天体的角距离和日月的角直径。

简仪:主要由一架赤道经纬仪和一架地平经纬仪组成,另外底座上还开有水平沟,并装有一只正方案,用以校准仪器的水平和朝向,除此之外,赤道经纬仪的北极端还设有一个候极环,用以校正仪器的极轴指向。

2019高中历史备课素材:古代世界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浑仪和简仪

2019高中历史备课素材:古代世界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浑仪和简仪

2019高中历史备课素材:古代世界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浑仪和简仪中华民族自古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农业生产受到自然季节变化规律的支配,春季播种,夏季耕耘,秋季收获,冬季贮藏,农事活动总要跟季节变化紧密配合,而季节变化的周期是一年。

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把观测天象,编制历法,敬授民时,作为一件头等大事来抓。

在古代中国,正是历法的编算带动了整个天文学的发展。

编制历法依赖精密地观测天象。

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对天象,观测唯勤,探微唯精,留下了丰富、可靠的星象记录。

观测唯勤,需要辛苦的劳动和坚强的毅力,而探微唯精,必须借助先进的观测工具。

古代中国天文学家用来观测星象最重要的工具是浑仪。

在望远镜发明以前,浑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工具。

现今存世最早的浑仪是明代正统七年〔1442〕制成的,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它作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代表,被印在邮票上,印在宣传画上,传播到全世界。

浑仪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未弄清。

《尚书·舜典》有“在璿璣玉衡,以齐七政”的说法。

意思是:“舜利用璿璣玉衡观察、确定日月五星的位置。

”疏“《说文》云:璿,美玉也。

玉是大名,璿是玉之别称。

璣衡俱以玉饰。

……璣衡者,璣为转运,衡为横箫,运璣使动於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之器。

汉世以来谓之浑天仪者是也。

”《说文》是《说文解字》的简称。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集周秦两汉文字训诂之大成的文字学宝典,其字义解释,皆本六书。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字叔重。

时人称“五经无双许叔重”。

许慎对“璿璣玉衡”的解释,应当是有根据的。

按照许慎的解释,“璿璣玉衡”就是浑天仪的雏形。

古代中国有两种天文仪器有时都叫浑天仪,一种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浑仪,另一种是演示天体运动的浑象。

许慎在解释“璿璣玉衡”时提到“衡为横箫”、“以衡望之”,由此可知,“衡”就是浑仪上的窥管,又叫望筒,浑象上用不着它。

所以,“璿璣玉衡”依照许慎的说法,就是浑仪的前身,也可称为原始浑仪。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贡献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贡献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贡献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世界天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着优秀的观测技术与丰富的观测数据,为世界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天文观测、天文知识体系以及天文仪器三个方面,阐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贡献。

天文观测方面,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以精湛的观测技术著称。

他们构建了十分准确的天文观测仪器,其中最著名的是“浑天仪”。

浑天仪是一种基于天球坐标系统的仪器,可以测量天体的位置和运动轨迹。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利用浑天仪进行了精密的观测,测得了许多行星、恒星的位置和亮度数据,并编制了详尽的星表。

这些观测数据不仅为天文学家研究天体运动和天象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为日后的观测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天文知识体系方面,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理论。

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即“天人合一”。

这一理论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与天体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天体的运动和变化与人类的生活和命运紧密相连。

这一理论使得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哲学、历史等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

此外,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还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天象现象,如日食、月食等,并制作了详细的日食、月食观测记录,为后来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天文仪器方面,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创造了许多重要的观测仪器。

除了前文提到的浑天仪之外,他们还发明了日晷、色相仪、水平仪等多种仪器,用于观测天体位置、测定时间和测量角度等。

这些仪器的发明和使用大大提高了天文观测的精度和效率,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晷,它使用太阳光投影来测定时间,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

日晷的使用不仅满足了人们对时间的需求,而且为后来的钟表制造和精确时间测量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天文学通过其优秀的观测技术、深入的理论研究以及重要的仪器创造,为世界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努力和智慧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天文知识和观测数据,而且对于世界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科学与天文观测

中国古代的科学与天文观测

中国古代的科学与天文观测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科学发展和天文观测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和天文观测的历史。

我们将从古代的观测工具和方法开始,然后进一步探讨古代中国与天文有关的研究和理论。

一、古代观测工具和方法在古代,中国人采用了各种观测工具和方法来研究天文学。

其中最重要的是天文仪器。

古代中国人发明了许多天文仪器,如浑天仪、圭表、日晷等。

这些仪器通过测量天体的位置、运动和时间变化等来帮助科学家们了解天象。

除了天文仪器,中国人还使用了观测塔和天文台等设施来进行观测和研究。

古代中国还发展了一种独特的观测方法,称为"角度观测法"。

这种方法通过观测太阳、月亮和恒星等天体的角度来推算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计算出地球与其他天体的距离。

这是当时中国在天文学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二、古代中国与天文学的研究古代中国在天文学方面的研究非常丰富多样。

早在商代时期,中国人就开始观测日食和月食,并记录下来。

从那时起,中国人开始建立自己的天文历法系统,并不断完善。

在秦汉时期,中国天文学取得了重大突破。

当时的观测和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星象学、天文历法和地理学等领域。

中国人发明了干支历和二十四节气,这些成就至今仍然对中国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三、中国古代对天文的理论研究古代中国对天文学的理论研究也非常丰富。

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它认为天体运动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

这种观点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理论主要包括太阳理论、月亮理论和星象学等。

在太阳理论方面,中国人发展了关于节气、夏至、冬至等太阳运动的理论。

在月亮理论方面,中国人通过不断观测和记录月食来揭示月球运动的规律。

在星象学方面,中国人研究了星座、星官等星体的运动规律,并编制了详尽的星图。

四、中国古代对天文学的贡献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可以说是举世闻名的。

四大古天文仪器

四大古天文仪器

四大古天文仪器之天球仪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天文仪器是天球仪,它主要是象征天球运动,表演天象变化的仪器。

天球仪的基本构造是这样的:外面的大圈是同大地平行的地平圈,与之垂直的是天子午圈。

浑象的基本形状是一个大圆球,象征天球。

大圆球可以绕着中间的轴转动。

这个轴和地球的自转轴平行,并且和天子午圈相交于北天极和南天极。

大圆球上可以看到黄道、赤道、银河、二十八星宿、和1449颗恒星。

大圆球表面的铜钉便象征着这些恒星。

你们可能已经注意到铜钉的大小不一,这是表示我们肉眼见到的恒星的亮度是不一样的。

按照恒星的亮度,将其分为六个亮度。

一等星最亮,六等星最暗。

当然还有数不尽的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恒星没有标注在上面。

一说在周朝战国时的石申、甘德最早制作浑象,还有一说在西汉末年杨雄在《法言重黎》里面提到:“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子,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西汉的大司农耿寿昌“铸铜为象,以测天文”(公元前52年)。

可惜,耿寿昌的浑象和著作都未能保留下来,我们无法知道其具体结构。

我们能看到的最早有关浑象记载的是东汉张衡的《浑天仪图解》。

张衡在前人的基础上制造了水运浑天仪,利用水作为动力驱动齿轮,带动天球绕轴旋转,速度同天空的周日运动一致。

把仪器放在室内,即使是白天和阴雨多云之夜,也能够根据天球仪的旋转知道天象变化。

历代制造的浑象大多已经毁亡,现存仅有两架,一架是我们眼前的这架,它是清政府在1903年按照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抢走的大天球仪复制而成的。

大小只有原来的一半,因此也称作折半天球仪。

还有一架放置在北京建国门的古观象台,由康熙的一位老师南怀仁建造。

恒星在天球上的位置是如何确定的?那我们朝下参观古代的“望远镜”。

四大古天文仪器之浑仪浑仪是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制造的古代测定天体位置的一种仪器。

它是由相应天球坐标各基本圈的环规及瞄准器构成的主体及龙形、鳌形等装饰物组成。

浑仪的主体结构由三重换组成。

他们分别是六合仪、三辰仪和四游仪。

中国古代的天体测量仪器

中国古代的天体测量仪器

中国古代的天体测量仪器天体,是对宇宙空间物质的真实存在而言的,也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人类发射进并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月球探测器行星探测器等则被称为人造天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的天体测量仪器,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浑仪浑仪是以浑天说为理论基础制造的测量天体的仪器。

我国浑仪的发明大约是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之间(即战国中期至秦汉时期)。

早期的浑仪比较简单,经过历代天文学家的改进,到了唐代,由天文学家李淳风设计了一架比较精密完善的浑天黄道仪。

整个仪器分为三层,外层叫六合仪,包括地平圈、子午圈和赤道圈。

中层叫三辰仪,是由白道环、黄道环和赤道环构成。

里层叫四游仪,包括一个四游环和窥管。

现存明制浑仪基本就是这种结构,所不同的是取消了三辰仪中的白道环,而加上了二分环和二至环。

但浑仪的圈环过于复杂,遮掩天区,影响观测。

2、简仪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于公元1276年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

因将结构繁复的唐宋浑仪加以革新简化而成,故称简仪。

它包括相互独立的赤道装置和地平装置,以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365.25日分度。

简仪的赤道装置用于测量天体的去极度和入宿度(赤道坐标),与现代望远镜中广泛应用的天图式赤道装置的基本结构相同。

它由北高南低两个支架,托着正南北方向的极轴,围绕极轴旋转的是四游双环,四游环上的窥管两端安有十字丝,这是后世望远镜中十字丝的鼻祖。

极轴南端重迭放置固定的百刻环和游旋的赤道环。

为了减少百刻环与赤道环之间的摩擦,郭守敬在两环之间安装了四个小圆柱体,这种结构与近代"滚柱轴承"减少摩擦阻力的'原理相同。

简仪的地平装置称为立运仪,它与近代的地平经纬仪基本相似。

它包括一个固定的阴纬环和一个直立的、可以绕铅垂线旋转的立运环,并有窥管和界衡各一。

这个装置可以测量天体的地平方位和地平高度。

简仪的底座架中装有正方案,用来校正仪器的南北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文学发展史期末论文
题目论中国古代天文仪器
指导教师易庭丰老师
院系哲学与政法学院
专业法学
姓名赵正波
学号 114020310
从古至今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一直没有间断过,宇宙之大,宇宙之奥妙,吸引着人类为之探索。

这一探索过程历经简单到复杂、愚昧到科学的变化。

在这一过程,天文仪器起着重要作用。

它是天文学家智慧的结晶,天才的发明。

回首中国古代科技,在天文领域,我们为之自豪。

让我们去遨游于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的长河,领略仪器的风采,感受仪器所带来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仪器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浑仪等,现在让我们具体来看一下它们各自的结构和作用。

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

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早在公元前7世纪,我国就开始使用了。

据说,日晷还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很早以前,人们发现房屋、树木等物在太阳光照射下会投出影子,这些影子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于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这根立竿或立柱就叫做“表”;用一把尺子测量表影的长度和方向,则可知道时辰。

后来,发现正午时的表影总是投向正北方向,就把石板制成的尺子平铺在地面上,与立表垂直,尺子的一头连着表基,另一头则伸向正北方向,这把用石板制成的尺子叫“圭”。

正午时表影投在石板上,古人就能直接读出表影的长度值。

经过长期观测,古人不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烈日高照,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煦阳斜射,表影则最长。

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国最早文献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74
年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日晷。

赤道日晷的明确记载初见于南宋曾敏行的
《独醒杂志》卷二中提到的晷影图。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
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
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

当太阳光照在日
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
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

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
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
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
的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

所以在观察日晷时,首先要了
解两个不同时期晷针的投影位置。

漏刻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

漏刻最早记载见于《周礼》。

已出土的最
古漏刻为西汉遗物,共3件,在河北满城、内蒙古伊克昭盟和陕西兴平发
现。

比较完整的传世漏刻有两件,均为受水型。

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的是元代延祐三年(1316)造的;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是清代制造的。


刻不仅古代中国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使用过。

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

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

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

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人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浑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

在古代,“浑”字含有圆球的意义。

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形状像蛋壳,出现在天上的星星是镶嵌在蛋壳上的弹丸,地球则是蛋黄,人们在这个蛋黄上测量日月星辰的位置。

因此,把这种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叫做“浑仪”。

最初,浑仪的结构很简单,只有三个圆环和一根金属轴。

最外面的那个圆环固定在正南北方向上,叫做“子午环”;中间固定着的圆环平行于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环”;最里面的圆环可以绕金属轴旋转,叫做“赤经环”;赤经环与金属轴相交于两点,一点指向北天极,另一点指向南天极。

在赤经环面上装着一根望筒,可以绕赤经环中心转动,用望筒对准某颗星星,然后,根据赤道环和赤经环上的刻度来确定该星在天空中的位置。

后来,古人为了便于观测太阳、行星和月球等天体,在浑仪内又添置了几个圆环,也就是说环内再套环,使浑仪成为多种用途的天文观测仪器。

天体仪,古称“浑象”,是我国古代一种用于演示天象的仪器。

我国古人很早就会制造这种仪器,它可以用来直观、形象地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运动规律,可以说天体仪是现代天球仪的直接祖先。

北京古观象台上安置的天体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体仪,制于清康熙年间,重3850公斤。

天体仪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空心铜球,球面上刻有纵横交错的网格,用于量度天体的具体位置;球面上凸出的小圆点代表天上的亮星,它们严格地按照亮星之间的相互位置标刻。

整个铜球可以绕一根金属轴转动,转动一周代表一个昼夜,球面与金属轴相交于两点:北天极和南天极。

两个极点的指尖,固定在一个南北正立着的大圆
环上,大圆环垂直地嵌入水平大圈的两个缺口内,下面四根雕有龙头的立柱支撑着水平大圈,托着整个天体仪。

利用浑象,无现在天空的星空图案。

水运仪象台,是宋代苏颂、韩公廉等人设计制造的一座大型天文仪器,它把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和报时装置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我国古代一项卓越的创造。

水运仪象台高约12米,宽约7米,呈下宽上窄的正方台形,全部为木建筑结构。

全台分为三部分,最上层是一个可以开闭屋顶的木屋,里面放置一架铜制浑仪,用来观测天象;中间部分是一间密室,放置浑象,可以随时演示天象;最为有趣的是下面的报时装置,在台的南面可以看到五层木阁,每一层木阁里都有报时的小木人,他们各司其职,根据不同的时刻,轮流出来报时。

它的一套动力装置“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

以上是我国古代主要的天文仪器,它们的发明和起到的重要作用,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们的存在也正好说明了我国古代对宇宙天文的探索历程,它们是经过一代代有为的古代天文学家的努力和辛勤劳动的硕果。

它们不仅属于中国,而且还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

同时,这些古代仪器还鼓舞着现代文明为探索宇宙而努力和在天文领域迈入一个新台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