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特色
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天象

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天象天象是指在天空中出现的各种自然现象,包括太阳、月亮、星星等等。
在古代,中国人对天象有着深刻的兴趣和研究。
他们通过观察和记录来揭示天空中的奥秘,建立了独特的天文学体系。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些天象现象和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昼夜变化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昼夜变化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们观察到太阳每天从地平线上升起,直到达到最高点,然后逐渐落下。
同时,他们还发现夜晚的星空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星星有周期性的升起和落下。
这些观察使他们认识到地球自转和太阳的重要性。
二、季节变化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还研究了季节变化与天象之间的关系。
他们观察到太阳在一年中的运行轨迹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季节变化。
他们发现夏至和冬至是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和最低的时刻,而春分和秋分则是昼夜平分的时刻。
通过这些观察,他们建立了以农历和二十四节气为基础的历法体系。
三、恒星和星宿在古代,中国人对星星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研究。
他们将星星分为不同的星宿,并认为每个星宿都有不同的特殊意义。
他们观察到星星有不同的亮度和颜色,并发现星星的位置和亮度也会有变化。
通过这些观察,他们建立了一套关于星星运动规律和星宿分布的体系。
四、日食和月食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日食和月食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他们观察到在一些特定的时刻,太阳和月亮会被地球或其他星球挡住,导致日食和月食的发生。
他们发现日食和月食有一定的周期性,并通过测量和计算来预测这些天象的发生。
五、彗星和流星除了以上天象,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还观察到彗星和流星的出现。
他们发现彗星是一种长尾星,而流星是在夜空中突然闪过的亮点。
他们将这些天象视为吉祥的征兆,并通过观察和记录来研究它们的运行轨迹和周期性。
结论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天象研究为后世的天文学奠定了基础。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和记录天象,建立了独特的天文学体系,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他们对天象的研究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宇宙秩序的探索。
古代中国的历法与天文观测

古代中国的历法与天文观测古代中国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古代文明,其历法和天文观测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历法是古代人民根据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运动规律制定的年、月、日的纪年方法。
而天文观测则是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天体运动来确认时间、预测天候,甚至探索宇宙的科学活动。
一、古代中国的历法古代中国的历法主要分为夏历、商历、周历和秦历等几种。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夏历和周历。
1. 夏历:夏历是中国最早使用的历法,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制定,具有约3000多年的历史。
夏历是基于太阳公转一周时间为一年的规律,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夏历是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的重要计时工具,用于农事活动的安排和农田的耕作管理。
此外,夏历也被用于宗教仪式和宴会庆典等重要场合的时间确认。
2. 周历:周历是周朝时期使用的历法,取代了夏历成为中国主流的历法。
周历在夏历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规定将一年分为三十六个月,每个月仍然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与夏历相比,周历更加精确,对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周历的推广和使用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的一次重大进步,为后来的历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中国的天文观测古代中国人对天象的观测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星辰、日月和行星等天体的观察,古代中国人不仅可以确定节气、纪年,还可以预测天候、指导农事,甚至对宇宙的运行规律进行探索。
1. 星宿观测:古代中国人通过对星宿的观测来辨识方向、制定行军计划和农事布局。
根据观察到的星宿位置及其运行规律,古代中国制定了二十八宿,将天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用于导航、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参照。
2. 日月观测: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对太阳和月亮的观测。
他们通过观察太阳的高度、形状,以及月亮的形态和早晚出现的时间等数据,推算出天体的运行规律。
这样的观测有助于制定准确的历法,以及预测天候、解读自然现象等。
3. 行星观测:古代中国人通过对行星的观测,例如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等,获得了有关宇宙的更多信息。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地理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地理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地理学是中华文明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学科。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天文学和地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直将其视为最重要的学问之一。
在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不仅是科学,更是生命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古代天文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天文学家是夏朝的政治家和顾问,他们通过观察天象预测不同的自然现象。
商代的天文学家进一步发展了天文学,将天象与天命相联系。
周朝的天文学家将天文学和先天哲学相结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和天地自然是相互联系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天文学家开始研究更复杂的天文现象。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星象了解天体运动的规律,提出了许多有关天体现象的理论和方法。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后世的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古代地理学中国古代的地理学起源于先秦时期。
当时的学者通过考察水文地理来了解地貌变化,并为后代的文学、历史和经济活动提供了支撑。
汉代地理学家张骞的西域考察是中国地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随后,唐代的玄奘法师西行取经更是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宋代的地理学家贾逵在《岭外代答》中首次提出了中国尤其是南方地区的雨洪津涝灾害问题,并给出了一些组织水利抗洪的建议,对后代的治水和灾害防御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地球被认为是平的。
中国的地理家研究了人类在地球上使用陆地和水路进行交通的方式。
中国人还较早地掌握了船舶制造技术,可以利用水路进行海洋贸易和军事行动。
中国还通过人工灌溉和治理草地等方式来保护土地、减轻自然灾害和保障粮食产量。
3. 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对现代科学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代的流星学、气象学、地理学等学科在一定程度上都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学问。
特别是中国的《易经》、《天文经》等古代典籍影响了当今科学的发展,如量子力学、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等学科都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学术传统和影响。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发展与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发展与成就天文学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科学之一,而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这一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发展和成就这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话题。
一、历史发展1.夏朝到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那个时候,天空有太阳、月亮、五大行星和行星运动过程中的各种星座。
当时的人们利用日影棒、定圭等简单的工具就可以确定一些天文现象的时间和位置。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元前12世纪左右商代和西周时期的人们开始运用青铜仪器来观测天象。
到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中国的天文学进一步发展,古代中国的日食记录就在此时开始。
同时,在这个时期,卜筮日渐盛行,占卜中的许多内容与天文学有关,也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战国到汉朝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220年),古代中国天文学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天文观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仅能够确定天象的发生时间,还能够进行较为精确的观测和记录。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史记·天官书》、《大衍历》等,其中《天官书》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经典之作。
3.魏晋到南北朝魏晋时期(公元220年~公元420年)至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中国古代天文学经历了一段被称为“气象学”时期的探索。
这个时期的人们注重对农业生产中气象现象的研究,如西晋的“阴阳历算法”,东晋的“气象六书”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4.隋唐到明清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至明清时期(1368年~1644年),中国古代天文学又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发展。
隋唐时期人们首先开始采用模型来研究天体运动,大约在唐初有了最早的星图和星历,大量研究它们的变化。
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则对日月食、星官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与历史价值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与历史价值中国历史上的天文学被称作“天文历法”,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宇宙探索和实践中创造的卓越成就。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天文学的研究和应用,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甚至对于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与历史价值,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领域的成就,更是中国人民创造的重要文化遗产,能够为我们提供深刻的洞见,以及历史、文化和科学的交叉视角。
一、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在古代中国天文学领域,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
二十四节气是指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主立节,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等分,反映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和地球的围绕公转。
二十四节气这种时间划分的方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例如,二十四节气中了解气温变化,可以指导农民的耕种、灌溉和捕捉时机,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
在现代生活中,许多地方都会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来举办特色活动和庆典,如中国的春节和端午节等。
黄道十二宫则是将天球分为十二个区域,每个区域与星座相对应,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星座分类体系和天文观测方式。
在古代,通过观测黄道十二宫的星象变化,可以星图叠加应用到寻找天文瞬变体、设定天体观测计划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对于今天关心天文学研究的人们来说,黄道十二宫仍然是天文时刻表的基础和通用语言。
此外,古代中国还开发了许多可支持天文学应用的仪器,如南指、浑仪、丹波仪等,这些设备是中国古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天文仪器,它们的应用和发展为后世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开展天文学研究的基础。
二、历史价值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研究和应用,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领域的成就,更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首先,中国古代建立的天文历法,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商业贸易的互通以及社会生活的运转提供了科学依据。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互通,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依托于天文观测的结果和农历时间的划分,这种现象也在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获得体现。
中国古代天文学古代天文学的观测与研究

中国古代天文学古代天文学的观测与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观测与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天文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篇章。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们凭借着极其局限的科技手段,做出了一系列深刻研究和观测,为后世天文学家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1.中国古代天文观测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对自然的变化和天文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关注。
在春秋战国时期,来自各国的天文学家聚集在齐国的襄阳进行天文观测并留下了《晋书》、《周易参同契》等著作。
汉代时期,天文学的研究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天球仪和司南仪,为后来的天文观测技术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天文观测的经验更加丰富,观测设备如日晋升。
大唐高宗年间,被誉为天才之人的李淳风,发明了儀象法,让天文观测的数据获得了更深层次的研究与解读。
2.中国古代天文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天象的记录和归纳上,更是深入研究了天文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和运动规律。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人观测到太阳、月亮、五行星、红(火星)、辰(水星)、太微星、奎木星七大行星。
他们又发现,红、辰、金(金星)、银(水星)、合(土星)、角(木星)七星使每五岁纪一次珂朵莉森星(以天津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演化宇宙史》为蓝本,可能有所出入)。
此后,古代天文学家还对这些行星的轨道规律进行了深入探究。
这其中尤以古代李淳风《儀象法緯》中有恒星、七曜、日、月、五星、彗星等的观测和记录。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中,除了星象,日食、月食也是研究的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人对日食、月食的观测准确,尤以《春秋时历》、《过问公卿车服岁时食客礼》等经典著作,对日食、月食的预测和记录有着非常全面和具体的记载。
3.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影响中国古代天文的确在世界天文学的发展中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它的研究成果和科技手段更是为后代天文学家所借鉴和发展。
被誉为天文大师的沈括,便是借鉴了古代天文学家们的经验,发明了自己的“龙骨仪”和“方步器”等天文观测仪器,提供了更准确和深入的天文数据。
中国古代天文学对历史事件的影响与解读

中国古代天文学对历史事件的影响与解读中国古代天文学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对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观测和记录,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天文学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并对其中的解读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古代天文学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天文学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天文观测和记录,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文学理论体系。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中,天文学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被用来解读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
二、天文学在古代历史事件中的影响1. 天象与天命:中国古代人将天象与君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认为天象变化能够反映国家的兴衰。
例如,在唐朝时期,受到天文学家的天象解读,天宝之乱被认为是皇帝昏庸无道的象征,这一解读影响了当时对唐朝政权的看法。
2. 农业生产与天文学: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人们通过观测天象来安排农事活动,如播种、收割等。
古代农业社会的生产活动基本上依赖于季节和天气,而天文学则能够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测,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3. 航海与星象: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也受到天文学的影响。
古代航海者通过观测星象确定方位和时间,进行远洋航行。
明代郑和下西洋,依靠天文学的精确测算和星象的观测,成功地完成了多次航行任务,这一事件表明中国古代天文学对航海事业的重要性。
三、古代天文学对历史事件的解读1. 历史纪年: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象,如日食、月食等,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纪年。
这些纪年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还对后世研究历史事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地理测量与国土分界: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测量星象,绘制了许多星图和星历,这对于古代人们的地理认识和国土分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太白升天图》和《三垣图》等星图,帮助古代人们认知天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3. 预测与启示:借助天文学的观测和计算,古代天文学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预测,并提供启示。
例如,《司天监历法统历要式》中的“景星传主”预测了明朝崇祯皇帝的命运,提前解读了他所面临的危机。
中国古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
远古时候,人们为了指示方向,确定时间和季节,就自然会观察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找出它的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历法,用于生活和农牧业生产活动。
从这一点上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学科之一。
早期天文学的内容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天体测量学。
中国古代的天象纪事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就注意到物侯和天象的周期变化有密切的联系,于是开始了对日、月等天象的观察。
此后,中国人长期不断地辛勤致力于天象的观察和记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留下了关于太阳黑子、彗星、流星、新星等的各种记录。
这些天象纪事不仅内容详实,年代延续,其中许多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至今对于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仍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日出黄有黑气——黑子的记录黑子是太阳表面的气体漩涡,由于其温度比太阳其它部分的温度低,所以光芒也较之其它处幽暗一些,从地球上看仿佛是太阳表面出现了黑色的斑点或斑块,所以又称日斑。
关于太阳黑子,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观测记录。
大约在公元前140年前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记述。
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事,是载于《汉书?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出现的太阳黑子:“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这一记录将黑子出现的时间与位置都叙述得详细清楚。
有星孛入于北斗——彗星的记录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彗星包括彗发、彗核、彗尾三部分。
彗尾是彗星离太阳近时,彗发变大,太阳风和太阳的辐射压力把彗发的气体和微尘推开生成的,形状像一把大扫帚,所以在中国民间又把彗星叫做“扫帚星”。
中国对彗星的观测和研究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拥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彗星记录。
我国古代称彗星为“星孛”,《春秋》上记录了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出现的彗星:“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國時代吳國人陳卓,為我國古星象圖的集大成與奠基者。他以甘德、石申與巫咸三家的全天星圖為厎本,將星空分別283官共有1465顆星。283官含三垣、二十八宿及其他星官。
星官的命名極富天人合一的色彩,舉凡出將入相、市井、酒舖、九州地名及皇室家族的成員、皆可成星官之名。
二十八宿:天上的賓館,也就是太陽、月亮的宿舍。二十八宿分布在天球赤道和黃道帶一周,是我國古代對在赤道和黃道一帶恆星的分群系統。 這二十八個星官,在漫無邊際的空間中,就好像太陽、月亮的宿舍。二十八宿的距星大多數是暗星,一等星只有一顆,而四等星以下達八顆之多,「鬼宿一」為肉眼難辨的六等星。
( 5 )我國古天文儀均以赤道坐標系統標定恆星位置,西方採黃道系統。
( 6 )我國古代全天恆星總數以陳卓的283官1464星為準,分屬三垣二十八宿三十一個天區。西方以托勒密 (Ptolemy)的1022星為定數。
( 7 )古曆以陰陽合曆為傳統,創立了二十四節氣,與農業關係密切。
( 8 )中國占星術的哲學觀點以陰陽、五行、天人感應為基礎。
二十八宿又分成四個大星區,用動物來命名叫做四象,就是:
東方蒼龍(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
西方白虎(包括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
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
二十四節氣:
在西洋的曆法中,只分春分、夏至,秋分與冬至四個節氣,對應太陽在黃道上,兩次穿越赤道與最北與最南的四個時刻,以作為四季的中心。而我國農曆裡則把節氣分得很細,定出了二十四節氣,相鄰兩節氣對應太陽在黃道上運行15度。它們的名稱大都反應物候、農時或季節的起點與中點。由於節氣實際反應太陽運行所引起的氣候變化,故二十四節氣為陽曆的自然衍生的產物,與陰曆無關。
( 2 )以代數方法作為處理天文數據的基本計算方法,與西方的幾何方法不同。
( 3 )以自己意識形態觀念給星空分區和恆星命名如:二十八星宿,辰星(水星),太白(金星),熒惑(火星),歲星(木星),鎮星(土星)。註:土星繞日的周期為29年,故稱為年鎮一宿的鎮星略為牽強。
( 4 )我國古採用365 1/4度的周天分劃,西方通用360度周天制。
立冬:冬是終了,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這一天起冬天開始。小雪:開始Βιβλιοθήκη 雪,但還不多。大雪:雪量由小增大。
冬至:這一天中午太陽在天空中位置最低,日影最長,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古代又稱短日至或日南至。
小寒:冷氣積久而為寒,此時尚未冷到頂點。
大寒:寒冷到頂點。
二十四節氣中以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與冬至等八節氣最為重要。它們之間大約相隔46天。一年分為四季,「立」表示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而「分」與「至」表示正處於這季節的中間。
( 9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注重實際,勤於觀測詳細記錄,對異常天象的出現尤其重視。中國的古代天象記錄是當時世界上最豐富,最有系統的。
中國之星座:
為了便於辦認星星,進行天象的觀測、記錄與研究,中國古代把星空中若干相鄰的恆星組合在一起,並以人世間的事物或職位的名稱,來加以命名。這種的恆星組合稱為星官,與西洋的星座有同工之妙。每一星官中的星數不等,少至一個,多則可達數十顆之多。
以下為二十四節氣的名稱與其物候: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春是蠢動,表示萬物開始有生氣,這一天春天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水將多。
驚蟄:春雷響動,驚動蟄伏地下冬眠的生物,它們將開始出土活動。
春分: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這一天晝夜相等,所以古代曾稱春分秋分為晝夜分。
清明:明潔晴朗,氣候溫暖,草木開始萌發繁茂。
地球繞橢圓軌道公轉,在近日點附近(冬至)的運行速度較快,而在遠日點(夏至)附近運行速度較慢,所以以地球的觀點,太陽在黃道上運行的速度也是冬快夏慢,運行15度所須的時間自然有別,因此兩節氣之間所經歷的時間長短也不同。冬天的節氣較密,而夏季的節氣較疏。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完全按迴歸年的長度。
為了調合迴歸年(陽曆)與朔望月(陰曆)之間的差異,農曆把二十四節氣中,雙數的叫中氣,單數的叫節氣,而且規定每一個中氣標定在一個農曆的月份,例如雨水必定在正月,春分必定在二月,穀雨必定在三月,其餘依此類推?另月名也必須和相對應的中氣相合。
穀雨:雨生百穀的意思。雨水增多,適時的降雨對穀物生長很為有利。
立夏:夏天開始,萬物漸將隨溫暖的氣候而生長。
小滿:滿指籽粒飽滿,麥類等夏熱作物這時開始結籽灌漿,即將飽滿。
芒種:有芒作物開始成熟,此時也是秋季作物播種的最繁忙時節。
夏至:白天最長,黑夜最短,這一天中午太陽位置最高,日影短至終極,古代又稱這一天為日北至或長日至。
118-43鄭伊庭
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主要特色:
( 1 )曆法的編篹帶動了整個天文學的發展。在中國古代社會,頒曆法為皇權的象徵之一,故改朝換代,也往往要改年號、改曆法。自秦漢以降,約有一百多種曆法。古人相信天象為國家命運、氣勢的指針,故重視太陽、月亮的運行,日、月食的推算,五大行星﹙水、金、火、木、土﹚的出沒,各節氣長短推定,每月南中天星象,及各種天文異象的記錄、判讀與解析,是以中國古曆法為天文曆法。古人也深信星占,認為國家興衰與皇權持有人的運勢,皆可由天文異象中預測、解讀出來,故天文知識常被視為「國家機密」,嚴加保密,阻礙了天文學的普及化與發展。
小暑:暑是炎熱,此時還未到達最熱。
大暑:炎熱的程度到達高峰。
立秋:秋天開始,植物快成熟了。
處暑:處是住的意思,表示暑氣到此為止。
白露:地面水氣凝結為露,色白,是天氣開始轉涼了。
秋分:秋季九十天的中間,這一天晝夜相等,同春分一樣,太陽從正東升起正西落下。
寒露:水露先白而後寒,是氣候將逐漸轉冷的意思。
霜降:見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