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发展与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发展与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发展与成就天文学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科学之一,而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这一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发展和成就这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话题。

一、历史发展1.夏朝到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那个时候,天空有太阳、月亮、五大行星和行星运动过程中的各种星座。

当时的人们利用日影棒、定圭等简单的工具就可以确定一些天文现象的时间和位置。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元前12世纪左右商代和西周时期的人们开始运用青铜仪器来观测天象。

到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中国的天文学进一步发展,古代中国的日食记录就在此时开始。

同时,在这个时期,卜筮日渐盛行,占卜中的许多内容与天文学有关,也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战国到汉朝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220年),古代中国天文学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的人们对天文观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仅能够确定天象的发生时间,还能够进行较为精确的观测和记录。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史记·天官书》、《大衍历》等,其中《天官书》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经典之作。

3.魏晋到南北朝魏晋时期(公元220年~公元420年)至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中国古代天文学经历了一段被称为“气象学”时期的探索。

这个时期的人们注重对农业生产中气象现象的研究,如西晋的“阴阳历算法”,东晋的“气象六书”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4.隋唐到明清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至明清时期(1368年~1644年),中国古代天文学又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发展。

隋唐时期人们首先开始采用模型来研究天体运动,大约在唐初有了最早的星图和星历,大量研究它们的变化。

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则对日月食、星官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天文学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而成为各门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早的一门科学。

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

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

从考古发掘看,半坡氏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

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

相传在复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

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

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

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

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

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参与改定的《太初历》,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挥仪、辉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

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字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

进而又有人提出“宜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

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

祖冲之在刘朱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完成了〈大明历》,这是一部精确度很高的历法,如它计算的每个交点月(月球在天球.上连缕两次向北通过黄道所需时间)日数为27. 21223 日,同现代观测的27.21222日只差十万分之一日。

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成就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世界上最古老且最具影响力的天文学之一,具有丰富的成就和独特的贡献。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人们积极观测天象,研究天体运动规律,形成了独特的天文学体系。

以下将从观测方法、天文仪器、星座、天体运动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

一、观测方法中国古代天文学主要依靠裸眼观测和仪器观测两种方法。

裸眼观测是古代观测天文现象最常用的方法,古人通过观察天空中星星的位置、亮度、颜色等特征,推测天体运动规律。

另外,古代天文学家还使用了丰富的天文仪器,如浑天仪、固定仪、水平仪等,用于观测天体位置、测量角度等。

二、天文仪器中国古代天文学在天文仪器的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其中最著名的天文仪器是浑天仪,它是古代天文学家观测天体运动的主要工具之一。

浑天仪采用了球面坐标系,能够准确地观测天体的位置和运动轨迹。

此外,中国古代还发明了很多其他的天文仪器,如日晷、指南车、星盘等,这些仪器在观测天象和测量角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星座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星座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中国古代将天空划分为二十八宿和七十二垣,二十八宿是按照月球一个月的运行周期划分的,七十二垣则是根据黄道划分的。

古代天文学家根据观测到的星座位置和形状,将星座进行分类和命名,并将其作为观测和研究天体运动的重要依据。

四、天体运动中国古代天文学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也有重要的成就。

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体运动,总结出了一系列的规律和定律,如日月食的周期性、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等。

古代天文学家还注意到恒星的运动轨迹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岁差”和“赤经”的概念,对后世的天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不仅在于研究天文学本身,还在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体运动,制定了准确的农历和历法,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另外,古代天文学家还通过观测天象预测天灾人祸,为政治决策提供了依据。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与历史价值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与历史价值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与历史价值中国历史上的天文学被称作“天文历法”,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宇宙探索和实践中创造的卓越成就。

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天文学的研究和应用,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甚至对于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与历史价值,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领域的成就,更是中国人民创造的重要文化遗产,能够为我们提供深刻的洞见,以及历史、文化和科学的交叉视角。

一、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科学成就在古代中国天文学领域,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二十四节气和黄道十二宫。

二十四节气是指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主立节,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等分,反映了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和地球的围绕公转。

二十四节气这种时间划分的方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例如,二十四节气中了解气温变化,可以指导农民的耕种、灌溉和捕捉时机,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

在现代生活中,许多地方都会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来举办特色活动和庆典,如中国的春节和端午节等。

黄道十二宫则是将天球分为十二个区域,每个区域与星座相对应,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星座分类体系和天文观测方式。

在古代,通过观测黄道十二宫的星象变化,可以星图叠加应用到寻找天文瞬变体、设定天体观测计划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对于今天关心天文学研究的人们来说,黄道十二宫仍然是天文时刻表的基础和通用语言。

此外,古代中国还开发了许多可支持天文学应用的仪器,如南指、浑仪、丹波仪等,这些设备是中国古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天文仪器,它们的应用和发展为后世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开展天文学研究的基础。

二、历史价值古代中国天文历法的研究和应用,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领域的成就,更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首先,中国古代建立的天文历法,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商业贸易的互通以及社会生活的运转提供了科学依据。

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互通,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依托于天文观测的结果和农历时间的划分,这种现象也在中国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获得体现。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之谜、夏商周三代起始之谜解读我国古代天文学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天文观测、星图、星表的测绘、历法的修订、天文测绘仪器的发明与使用,以及对宇宙形成的认识等方面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其中的一些成就,尤其是天文考古,还帮助我们解开了许多历史之谜,如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三代起始时间等科技之谜。

本章试就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二十八宿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天文考古等作简要介绍。

第一节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概述一天文观测记录我国是天文观测记录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记录的资料也最多,其内容之广泛在世界文明史中是罕见的。

1.日食从商代至清初,我国共记录的日食有1000多次,最早的记录是商代的甲骨卜辞。

贞,日有食。

甲寅卜又食,告。

癸酉贞日夕有食,维若。

癸酉贞日夕有食,匪若。

虽然《书经. 胤征篇》中有夏代仲康时期的日食记载:“乃秋季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遮人走……。

”但由于夏代的历史还带有很大的传说性,而且《书经. 胤征篇》又是出现的比较晚的文献,因而这个结论的可靠性还有待于考证。

但上述所引甲骨卜辞中的四次日食已经被专家们肯定或基本肯定。

《书经. 小雅》中有一首诗就记载了其时发生的日食现象:“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

”有人根据其记载的日干支辛卯,经推算后认为;这次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9月6日。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张培瑜先生在《殷商西周时期中原五城可见的日食》一文中,列出了公元前1500年至771年中原五城可见的日食表,对北京、安阳、洛阳、江陵、西安所有可见的日食的发生日期,食分和食甚时刻进行了计算,并用此计算方法对历史文献中记载的23次日食进行了检验。

时间最早从公元前709年(鲁桓公三年),最近为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有十四次完全符合,或基本符合其时首都的见食情况;有4次虽然不得见全(或环)食,但临近地区可见“食既”;其中虽有5次记录有些问题,经分析后认为,这些存在问题有些是明显的记录错误,有些则系预报。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中国古代天文学是世界天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天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丰富多彩,涉及到天体运动、星象、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多个方面,其中许多成就至今仍在影响着世界天文学的发展。

天体运动方面,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天体运动的观测和研究非常深入。

早在商朝时期,中国人就开始观测太阳、月亮、五大行星和一些恒星,并记录下它们的位置和运动。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天文学家,如邹衍、田骈等,他们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和计算,建立了一些基本的天文学理论和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天文学家的观测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发现了很多重要的天文现象,如日月食、彗星、流星等,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天文学理论,如“天球”、“星座”等。

星象方面,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星象的研究也非常深入。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建立了很多星座和星名,有一些星名至今仍在使用。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星象的记录和观测非常详细,他们不仅记录下星象的位置和运动,还对其寓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些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星座寓言和传说。

日食、月食方面,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日食、月食的观测和研究也非常深入。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运用天文学的知识,对日食、月食进行了精密的预测和计算,预测的准确率非常高。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还将日食、月食的现象和天文学知识与哲学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一些充满文化内涵的日月食神话和传说。

彗星、流星方面,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彗星、流星的观测和研究也非常深入。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彗星、流星的记录非常详细,他们不仅记录下彗星、流星的位置和运动,还对其寓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充满文化内涵的彗星、流星传说和寓言。

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非常丰富,对世界天文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和研究,建立了一些基本的天文学理论和方法,对天文学知识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天文观测和记录的国家之一。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为天子,并且在历代王朝中都设有专门的官员进行天文观测,由此可见古代天文学在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在秦代,负责天文学研究的官员被称为太史令,以后历代多沿袭这一称呼并稍有变化,到明清时期,天文观测主要由钦天监这一专门机构负责。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代天文学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有所萌芽,在中国出土的彩陶中,有不少上面已经绘有太阳和月亮的图案,代表了古人原始的天文学观念。

中国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在夏商周三代,天文学更是有了飞跃式的发展。

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商代天文观测的记录。

根据当地出土的甲骨,我们知道商代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闰年十三个月。

同时甲骨上已经有了关于日食、月食和星辰的记载,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可考的天文学资料了。

商代的历法被称为阴阳历,是迄今为止已知的较为完整的一部最早的历法。

同时,商代用干支记日,数字记月,每一个月又被分为三旬。

由此可知,早在商代,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天文历法系统。

战国秦汉时期百家争鸣,也是我国天文学取得巨大进展的一个辉煌时期。

战国时编著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西汉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天文观测的仪器,并在天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浑天说”。

隋唐时期,我国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子午线长度实测。

宋元时期我国创制了《授时历》,并制作了简仪等新的天文观测仪器。

明清时期我国天文学处于衰落阶段,西方天文学兴起,这一时期主要是翻译国外天文学著作。

在我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中,星象观测一直是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的正史中有专门记载天文资料的部分叫做天文志,其中就包括星象观测的方法、观测的仪器和星象观测的记录。

在星象观测中,天文仪器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种类繁多,各个功用也不相同,主要有用来计时的工具、用来观测星象的工具、用来制定历法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有圭表、浑仪和简仪等。

中国古代天文地理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地理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地理成就
中国古代在天文和地理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下面列举一些代表性的例子:
1. 天文方面的成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观测天象、编制历法、研究天文现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水运浑天仪,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主持了全国天文测量,明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编制了《授时历》,这些成就在当时都是世界领先的。

2. 地理方面的成就:中国古代地理学家在地图绘制、地理探索、地理环境研究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汉代地理学家司马迁编写了《史记》中的《河渠书》,唐代地理学家玄奘西行取经,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进行了广泛的地理考察和记录,这些成就都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地理测量方面的成就:中国古代地理学家还发明了许多测量工具和方法,如唐代的测高仪、宋代的指南车、明代的测量仪等,这些工具和方法在当时都是世界领先的。

总之,中国古代在天文和地理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观测、编制、探索、测量等多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
不同于大多数英文系的女生,因为我是一个理科生;也不同于大多数女生,我很喜爱天文。

所以,我决定谈一谈我所喜爱的天文,而为了切合本课程的要求,我就来谈一谈中国古代天文学所取得的成就。

而根据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其他包括农学、医学和数学,天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

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

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

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记载。

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我国古代在创制天文仪器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

而最最令我钦佩的就是我们的先人在科学技术还不怎么发达,没有很多的仪器或者技术来做辅助的时候就能够发明出那么多精密的天文观测仪器,将自己的眼光早早的就投射到了我们地球以外的广袤宇宙中去。

那么下面就让我根据资料来介绍一下我们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记录仪器吧。

浑仪: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天文测量工具之一,是一种与浑天说密切相关的天文仪器,由於浑仪的结构是以多个同心圆来模拟天球,所以它的出现不早於落下闳时代(104BC),所以浑仪的出现也不会早於此。

纪限仪: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可用以测定六十度以内任一两颗天体的角距离和日月的角直径。

简仪:主要由一架赤道经纬仪和一架地平经纬仪组成,另外底座上还开有水平沟,并装有一只正方案,用以校准仪器的水平和朝向,除此之外,赤道经纬仪的北极端还设有一个候极环,用以校正仪器的极轴指向。

地平经仪:由於明末历局筹设之时正逢与后金交战时期,因此在经费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在明末所制造的天文仪器多半是木质结构,再包上铜,至清康熙年间,南怀仁主持钦天监,在康熙八至十二年(1669-1673)间,以铜为材料铸成六件新的天文仪器,此地平经仪即其中一架,它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系按照欧洲古典仪器的风格设计的,可用以测定天体的方位角。

圭表: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

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是土圭,也叫圭表。

它是用来度量日影长短的,它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已无从考证。

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

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象限仪: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可用以测定天体的地平高度或天顶距
赤道经纬仪:由南怀仁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主要用於测定太阳时、天体的赤经差和赤纬。

由於南怀仁将许多仪器的功能简化,因之他的天文仪器彼此可以相互参校,在南怀仁所著的《灵台仪象志》一书当中就编有黄道、赤道及地平三种座标间的互换表。

地平经纬仪:继南怀仁之后,清政府又相继制成两架大型仪器,此为其一,制造於清
康熙五十四年(1715) ,主要用以测定天体的方位角和地平高度。

由於地平经仪和象限仪不适合在同一时刻内观测同一天体,所以才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 制造了将两者合一的地平经纬仪,用这个仪器可以同时观测天体的一对地平座标。

本仪器由纪里安所设计制造,基本上是南怀仁地平经仪和地平纬仪的组合。

黄道经纬仪: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也是南怀仁所制造,主要用於测定天体的黄经差、黄纬和二十四节气等。

玑衡辅辰仪:继南怀仁(Ferdinand Herbiest, 1623-1688)之后,清政府又铸造了两架大型仪器,一架是由纪里安(Bernard Kalian Stump, 1655-1720)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所制造的地平经纬仪,这基本上是南怀仁的地平经仪和地平纬仪的组合,另一架就是这个玑衡抚辰仪,它的建造是由於乾隆眼见观象台上的仪器都为欧式,故而下令制造,它基本上是仿照传统的浑仪所设计,由戴进贤(Ignacio Kroger)等人於清乾隆九年(1744)监制,主要用以测定真太阳时、天体的赤经差和赤纬,此仪营造共耗时十年之久(1744-1754),是清代最后铸造的一架天文仪器。

天体仪:即天球仪,是南怀仁所设计制造的天文仪器,它制造於清康熙十二年(1673),主要用於测定天体出没的时间与方位,以及求任何时间天体的地平高度和方位角。

当时南怀仁所一起铸造的六个天文仪器分别为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纪限仪及本仪器。

这些仪器系依欧洲古典风格设计,打破传统浑仪环圈叠套,集中各种座标於一身的繁琐结构,每架仪器只用於一种座标的观测,因而简化了结构,既便於操作也不致於遮挡太多的天区。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大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而我们国家古代的天文学家还在历法著作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现在保留下来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夏小正》相传是夏代(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历书。

自汉代(公元前205年到公元后220年)起,就有完整系统的历法著作留传到现在,包括在各历史朝代中颁行过的和没有颁行过的历法共约一百种,绝大部分收集在《二十四史》的《律历志》中,这是研究中国历法的资料宝库。

除此之外,天文学的成就还包括天文星占著作。

《石氏星经》是现在见到的最早的一本天文星占著作,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魏国石申所著。

《步天歌》是一本以诗歌形式介绍全天恒星名称、数目、位置的天文学著作,相传是唐代王希明撰,丹元子是他的号,所以有时也称《丹元子步天歌》. 唐代另一本天文星占著作《乙巳占》是李淳风所著,也摘编了许多现已失传的古代星占著作的片断,包括天文、气象、星占,内容也很广泛。

我们还有不计其数的天文仪器著作,我们就一些比较著名的介绍一下《新仪象法要》是宋代苏颂(1020—1101)为水运仪象台所作的设计说明书,成书于宋哲宗绍圣元年到三年(公元1094年到1096年)间,是有关水力运转天文仪器的一本专著。

有关中国古代的几种重要天文仪器,在《宋史•天文志》中可以看到沈括(1031—1095)的三篇论文,是他在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写的《浑仪议》、《浮漏议》和《景表议》。

这三篇论文可算是有关仪器的专门著作。

除了上述介绍的天文学名著,中国古代还有许多有价值的天文著作,这里特别应该提到《畴人传》,这是一本天文、数学家的传记集,收集了几百位天文、数学家的生平和科学业绩,是研究中国天文学史的重要资料集。

以上就是我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小小的研究成果,算是一个浅谈吧。

当然如果以后还有机会的话,我更愿意对现代的天文学进行一些概况的研究,因为现代的人们对于天文有着更加深入的研究,而不是浅浅的研究与记录,而真正涉及了一些原理,这是更让我感兴趣的东西,才是我的真正兴趣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