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地理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地理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地理学是中华文明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学科。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天文学和地理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直将其视为最重要的学问之一。
在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不仅是科学,更是生命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古代天文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天文学家是夏朝的政治家和顾问,他们通过观察天象预测不同的自然现象。
商代的天文学家进一步发展了天文学,将天象与天命相联系。
周朝的天文学家将天文学和先天哲学相结合,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和天地自然是相互联系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天文学家开始研究更复杂的天文现象。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星象了解天体运动的规律,提出了许多有关天体现象的理论和方法。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后世的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古代地理学中国古代的地理学起源于先秦时期。
当时的学者通过考察水文地理来了解地貌变化,并为后代的文学、历史和经济活动提供了支撑。
汉代地理学家张骞的西域考察是中国地理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随后,唐代的玄奘法师西行取经更是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宋代的地理学家贾逵在《岭外代答》中首次提出了中国尤其是南方地区的雨洪津涝灾害问题,并给出了一些组织水利抗洪的建议,对后代的治水和灾害防御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地球被认为是平的。
中国的地理家研究了人类在地球上使用陆地和水路进行交通的方式。
中国人还较早地掌握了船舶制造技术,可以利用水路进行海洋贸易和军事行动。
中国还通过人工灌溉和治理草地等方式来保护土地、减轻自然灾害和保障粮食产量。
3. 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对现代科学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代的流星学、气象学、地理学等学科在一定程度上都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学问。
特别是中国的《易经》、《天文经》等古代典籍影响了当今科学的发展,如量子力学、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等学科都有着深厚的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学术传统和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天文、地理、数学

• 商朝时期,数学知识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和农业生产
• 西周时期,数学知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数学著作和数学家
春秋战国时期,数学取得了重大突破
• 战国时期,出现了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和《孙子算经》
• 孔子提出了“天命论”,强调数学知识在政治统治中的重要性
• 战国时期,数学发展达到了顶峰,出现了许多数学家和数学著作
• 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可以测量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 汉朝时期的天文学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唐朝的历法改革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观测技术与方法
天文观测技术
• 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记录其位置和亮度
• 使用天文仪器,如水准仪、望眼镜、地动仪等
• 通过天文观测,预测天气、季节变化和自然灾害
天文观测方法
• 对后世科技发展的影响
• 对后世天文学、地理学和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对后世农业、医学、军事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对后世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与价值
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
在现代科技领域的价值
• 天文学和地理学的成果在现代航天、导航和地理信息等
• 观测日影,确定时间和节气
• 通过观测星辰,确定地理方位和历法
• 通过观测日月食,推算日月运行规律和地球自转周期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成果与影响
重要成果
影响
• 制定了详细的历法,如夏历、阴历、阳历等
• 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 发现了日食、月食、彗星、流星等天文现象的规律
• 对后世天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唐朝的历法改革
影响
• 对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中国古代天文地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古代中国天文地理学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科学领域之一,古人对于天文地理学的探索,不仅帮助人们理解自然界的规律,而且对于历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天文学是古代科学领域中最早发轫的领域之一。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先民就开始对月相、日食、星座运动等天文现象进行了观察,后来这些观测结果被总结并形成了《周髀算经》等重要经典,这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天文学知识以及天文观测方法。
从古代中国天文学的成果来看,可以看出我国的天文学成果与古希腊的天文学成果同步发展。
西方天文学古代大师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用中国天文学的语言,可以概括为“天圆地方”的理论。
在天文学领域,中国古代的成就首先体现在天文观测方面。
我国的古代天文台是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他们不仅具有天文学理论知识,而且有具体的仪器设备支持。
从天文学观测手段的发展来看,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和实践,我们也利用了不同的方法来理解宇宙中的运动规律。
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天文学的观测和测量。
在天文学领域,我们研究的是一些广阔的天空和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例如太阳、月亮、行星、星座和彗星等,但是由于这些天体之间的距离和形态的巨大差异,所以我们需要使用一些高级仪器和技术来观测和测量。
古代中国天文学中最著名的就是八十一颗离子星(星宿)。
离子星是一种天文学上用来识别星座的系统。
在中国古代,人们将整个天空分成了二十八个星宿,星宿包含了八十一颗不同编号的离子星。
通过对于这些星体的观测和测量,古代天文学家最终归纳出了很多和宇宙有关的规律,例如恒星位置的演变、日食、月食、星座画法等。
不仅如此,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也对于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自古就是地国,因此人们对于地理地貌和自然环境的相关观测更加深入。
这些信息在古代进一步演化为各民族的地理知识和地域知识整合,最终成为现代中华大地的行政区划。
古代天文和地理学家的观测和测量成果,使人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理解宇宙天空和地球上的自然地貌,并能够逐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规律。
中国的天文和地理科学

中国的天文和地理科学一直是世界学术界瞩目的焦点。
这两个学科都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探究它们的发展历程和前沿成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和保护自然资源,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天文科学中国的天文学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古代,中国人就已经开始观测天象,并开展了对天文学基础知识的研究。
尤其在汉代,《汉书》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天文学的论述,为后来的天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国的天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20世纪初期,中国天文学家王国维提议建立天文台,以加强中国的天文学研究。
1948年,中国首个现代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在南京建立,标志着中国天文学树立起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机构。
此后,中国天文学家在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和天体物理等领域取得了不少重要进展。
如今,中国已成为国际上天文书写的重要一笔。
2018年,中国成功发射“鹊桥”中继卫星,成为全球第一颗实现“量子卫星与地面”间双向量子通信的卫星。
2019年,中国的“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实现了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软着陆,这也是中国探月计划四号任务的成功完成。
二、地理科学中国的地理科学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兴旺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门描述自然环境的学科,更是一门涵盖了自然、人文、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就积淀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和思想,同时也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学派别。
至今,中国的地理科学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信誉和影响力。
目前,中国在地理科学领域有许多值得瞩目的成就。
例如,可以提到的一个例子是,中国的青藏高原环境研究基地是全球最大的高原综合性科学研究基地之一,它致力于研究高原环境的变化及其在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中的作用。
除此之外,中国还积极开展海洋地理学、城市与人居环境学、地理信息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并为保护环境、重构城市、保障国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总之,均是巨大的学术瑰宝,它们的发展历程和成果对于我们了解世界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本质至关重要。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地理学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地理学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国家之一。
在古代,天文学和地理学是紧密关联的学科,对于中国的社会、文化、宗教乃至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天文学是古代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从史前时代开始,中国人就开始观测天象,对于天体运动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古代,天文学被广泛地应用于时间的计算、农业生产、祭祀宗教等领域。
1.天文学的基础理论古代中国天文学的基础理论是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天体运动的规律与人类的生命和行为密切相关。
天文学家观察到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用阴阳五行理论解释大自然的规律,渐渐建立起了独特的宇宙观和哲学体系。
2.古代中国天象观测古人用肉眼看天,发现太阳、月亮、五大行星(Mercury,Venus,Jupiter,Mars和Saturn),以及北斗星等。
他们认为天体的运行形成了一定的规律,能够预测季节交替、农事生产、宗教祭祀和政治事件。
为了更精确地观测,他们制作了各种天象仪器,如日晷、水磨仪、度盘等。
在西汉时期,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它是一个大型仪器,可以观测地球上的天象。
3.中国天文学的成就在古代,中国天文学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其实非常出乎意料。
古代中国天文学家研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精确的365日的阳历,并且使用太阳黄经获得了准确的时间。
他们发现了日食和月食的规律,对于天体周围的星座有了详细的描述,巧妙地将天文学应用于宗教祭祀和政治活动中。
中国的天文学知识还传播到了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国家,对他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古代中国的地理学地理学是古代中国科学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地理学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战争征服和国土开发等方面。
1.古代中国的地理观念古代中国的地理观念是从地形、气象和水文等方面入手,认为地势高低和水文的变化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地貌和环境,例如江河、山脉、荒漠、丛林等。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地理学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地理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地理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天地万物的认知。
天文学和地理学在古代中国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两者相互依存,并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人对宇宙和地球的理解。
一、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包含着丰富的天文观测和天体识别知识。
中国古代人观测太阳、月亮、星辰等天体的运行,并据此制定了种种历法,如夏历和夏历等。
这些历法不仅为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时间参考,也为中国的文化和科学发展提供了基础。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也研究了天体的运动规律和天象现象。
他们通过观测和记录天空中的星体,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天文现象和规律,如二十四节气、日食、月食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中国古代的天象预测和天文历书。
通过观测和研究天象,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预测了日食、月食、日月合朔等天文现象,为古代帝王定下重大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古代中国的地理学古代中国的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如地势、地貌、气候、水文等。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人们对土地和地理环境非常重视。
因此,地理学成为古代中国科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国古代的地理学家通过考察和测量,绘制了大量的地理地图,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地理百科全书,包含了对中国境内山川、河流、海洋、神话传说等地理信息的详细记载。
它不仅为中国古代的地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对后世的地理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地理学还涉及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中国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和研究地理环境,发展了一系列的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技术,如农田水利工程和防洪治理措施。
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产出和灾害抵御能力,也为后世的农田水利和防灾科学奠定了基础。
三、天文学与地理学的联系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地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天文学为地理学提供了时间和方向的参考,而地理学为天文学提供了观测和研究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中的自然科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中的自然科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科学的重要内容有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
和农学等。
在古代,中国人对天文学有深刻的研究,包括天文测量、
星宿及日食月食等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地理学上,中国人早在古代就
有了对山川河流的认识,特别是《山海经》中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的
地理和气候状况。
医药学方面,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理论基础深深
扎根于古代的自然科学观。
其中包括对中药的研究和运用,以及对人
体生理机能的调理和治疗方法。
许多中草药在现代科学验证后被证明
具有显著疗效,这也证明了传统的医药知识在某些领域具有指导意义。
在农学方面,中国古代农业先进的耕作技术和灌溉系统为现代农
业学科提供了很多启发。
例如,中国古代的农历观测和农事天文学对
农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农民能根据天象的变化做出合理的农事安排。
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对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研究和利用,
这为现代农业和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科学包含了对天文学、地理学、医药学和农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这些传统的知识和技术不仅
为古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指导,也对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
进作用。
中国古代天文地理成就

中国古代天文地理成就
中国古代在天文和地理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下面列举一些代表性的例子:
1. 天文方面的成就: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观测天象、编制历法、研究天文现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水运浑天仪,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主持了全国天文测量,明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编制了《授时历》,这些成就在当时都是世界领先的。
2. 地理方面的成就:中国古代地理学家在地图绘制、地理探索、地理环境研究等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汉代地理学家司马迁编写了《史记》中的《河渠书》,唐代地理学家玄奘西行取经,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进行了广泛的地理考察和记录,这些成就都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地理测量方面的成就:中国古代地理学家还发明了许多测量工具和方法,如唐代的测高仪、宋代的指南车、明代的测量仪等,这些工具和方法在当时都是世界领先的。
总之,中国古代在天文和地理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观测、编制、探索、测量等多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是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学 说的三个主要流派,合称论 天三家。它们都在汉代形成 了成熟的学说。
1、盖天说
代表著作:《周髀算经》 要点: 它把先秦时期主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 早期盖天说加以改造,提出了“天象盖笠,地法覆 盘”等新的学说。认为天和地均为拱形,天在上, 地在下,天比地高出八万里。日月星辰均附着在天 上,绕北天极平转,不会转到地下面去。太阳的出 没与离人的远近相关,太阳离人远时,人的目力不 及,表现为日没;近时,为人所见,表现为日出。 太阳位置的四季变化,则是由于太阳运行的轨道四 季不同而造成的。
• 发展——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
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 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 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
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 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一)、天文现象的记载与预测
我国最早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好几千年以前。无论是对太 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 日珥、流星雨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观察仔细、 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高,达到使今人惊讶的程度,这些 记载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我国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 文中,已有丰富的天文象现的记载。这表明远在公元前14世纪时, 我们祖先的天文学已很发达了。举世公认,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 整的天象记载。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 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古人勤奋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变化,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这类 天象,掌握他们的规律性,用来确定四季,编制历法,为生产和生 活服务。
古人以二十八宿来观测日月和五个行星的运行。《尚 书》“月离于毕”指的是月亮附于毕宿(离通丽,附着的意 思);《论衡》“荧惑守心”指的是火星位于心宿;《诗经》 “太白食昴”指金星遮蔽了昴宿。
北斗七星在古代天文也占有重要地位。北斗是由天枢、 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 这七星联系起来想像成舀酒的斗形。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于天空不同 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 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 斗柄指南,天下皆夏; 斗柄指西,天下皆秋; 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大约成书于春秋末战国初, 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综合地理作品。 全书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按河流、山脉和大海将天下分为九州,叙述境内 的山、水、泽、地、土壤以及田赋、动、植、矿、手工业 等的情况。 第二部分是导山,列出并介绍了四列东西向的山系。 第三部分是导水,分为九系,介绍了九条河流。(弱水、 黑水、黄河、漾水、扛水、沈水、淮水、渭水、洛水) 第四部分是水功,记述大禹治水的功绩。 第五部分是“五服”制,(甸、侯、绥、要、荒)从整体 区域角度记述政治和社会生活。
2、星官
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区划分使用的是“星官”系 统,类似于西方的“星座”。我国古代为了便于认星和 观测,把若干颗恒星组成一组,每组用地上的一种事物 命名,这一组就称为一个星官,简称一官。唐宋后也有 称之为一座的。三国陈卓把石氏、甘氏、巫咸三家星官 合并组成一个283官,共1464颗星的星官系统,为后代 天文学家所沿用。 中国古代“星官”系统把天空分为“三垣二十八宿” 以及其他星官。再将“二十八宿”分为四大星区,分别 用“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灵兽命 名,即是所说的“四象”又称为“四灵”或“四陆”。 可以理解为,“朱雀”、“玄武”、“青龙”、“白虎” 是四个大规模的“星座”。
五、分野
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看 的。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 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图, 使它们相互对应。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 是某某州国的分野。 古人的建立分野的目的在观察天象,以占卜地 上所配州国的吉凶。《论衡》中谈到荧惑守心时就 说:“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也。视当君。” 如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李白《蜀道 难》“扪参历井”。指的就是所描绘的地方的星宿分 野。
3、二十八宿、四象
古人选取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星宿作为坐标。 古人把比较靠近的几颗恒星联系起来,东西南 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称为 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扣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紫薇星座 苍龙、玄武、白虎和朱雀称为四象。
2、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年),字若思,顺德邢台(今 河北省邢台市)人,是元代著名的科学家。他在天 文仪器制造、天文观测和水利工程等科学技术领域 中成绩卓著,他与王恂等人共同编制的授时历则是 我国古代历法发展到巅峰状态的标志。 郭守敬为修历而设计和监制的新仪器有:简仪、 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 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12种 (史书记载称13种,有的研究者认为末一种或为星晷 与定时仪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 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南方就是春季正 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 2、古代是把天象的变化和人事的吉凶联系到一起的。 如日食是上天对当政者的警告, 彗星的出现象征关兵灾。 岁星正常运行到某某星宿,则地上与之相配的州国就 会五谷丰登, 荧惑运行到某一星配,这个地区就会有灾祸等。 古人还认为,一些天象的变化还是水旱、饥馑、疾疫、 盗贼等自然、社会现象的预兆。
3、宣夜说
代表人物:东汉郄萌
要点: 宣夜说认为,天是无形无体、无色无质、无边无际的广 袤空间,人目所见的浑圆的蓝天,仅是视觉上的错觉造 成的,这如同“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谷 而窈黑”是一个道理。宣夜说还认为,天体在广阔无垠 的空间中的分布与运动是随其自然的,并不受想象中的 天壳的约束,它们各具特性,并在气的作用下悬浮不动 或运动不息。这样,宣夜说既否定了天壳的存在,又描 绘了一幅天体在物质的无限空间自然分布与运动的图景, 较盖天说和浑天说都更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
•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是战国时代的《尚书· 禹贡》和《管
子· 地员》。《尚书· 禹贡》按地理特征将古代中国版图分为 九州,并概要记载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活动和物产交通, 堪称世界上第一部综合地理作品。《管子· 地员》探索了中 国土地的分类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带谱,是世界上最早对土 地进行系统分类的作品。
1、地理学之祖——《禹贡》
天学为天子垄断,天学机构及其直接象征观象台也为皇家独占, 其他任何地方政权或个人都不能建立,否则就是“犯上作乱”的 行为。天学机构的工作人员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世袭的天学官 员,二是从社会上招集,三是本身的专门培训。
历代天学机构名称及 主要负责人官名变动 沿革如下:
秦 太史令 西汉 太史公 太史令 东汉 太史令 魏晋南北朝 太史局;太史 隋 太史曹 太史监;太史令 唐 太史局 浑天监 浑仪监 太史监 司天台;太史局令 浑天监 太史监 司天台监。824人 宋 司天监 太史局 天文院;司天 监 太史局令 辽 司天监;太史令 金 司天台;提点 司天监 元 司天监 回回司天监 太史院; 提点 司天监 太史院史。259人 明 钦天监;太史令 监正。41-23 人 清 钦天监;监正。154人
6、《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名弘祖(或作宏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别 号,明朝人。徐霞客出身什宦世家、书香门第, 他22岁就开始外出旅游,历经34年,直到生命结 束为止。 他先后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足迹遍于华东、华北、 中南、西南,包括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 北、山西、陕西、河南、江西、广东、广西、湖 南、湖北、贵州及云南等16个省及北京、天津、 上海3市。踏遍泰山、普陀、天台、雁荡、九华、 黄山、武夷、庐山、华山、武当、罗浮、盘山、 五台、阻山、衡山、九异等名山;游尽太湖、民江、 黄河、富春、闽江、九鲤湖、钱塘江、潇水、湘 水、郁江、黔江、黄果树瀑布、盘江、滇池、洱 海等胜水。 他沿途的游记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 对地理、水文、地质、动植物等现象,均作详细 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成就。它为我国历 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都提供了弥足 珍贵的资料,,开创了我国地理学上实地考察自 然、系统描述自然的先河。
——
青扬小组
• 萌芽——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 天文
会就开始萌芽了。当时的人们开始 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 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从 考古发掘着,半坡民族的房屋都向 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 同一个方向。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 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一)、基本概念
1、七政、五纬: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称七政,也叫七曜。其中金木水 火土合起来又称五纬。 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 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常称为岁星,简称岁 水星又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又叫镇星或填星
(二)、天文仪器的制作
1、张衡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他是我国东汉时 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为 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曾先 后二次任太史令,时达十四年之久,所以在天文学上的贡献也最大。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 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 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 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行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所做的浑天仪是一种演示天球星象运动用的表演仪器。它的外部轮 廓有球的形象,合于张衡所主张的浑天说,故名之为浑天仪。
1、彗星 世界天文史学界公认,我国对哈雷彗星观测记录久远、详尽,无哪个国家可比。我 国公元前240年的彗星记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记录。从那时起到1986年, 哈雷彗星共回归了30次,我国都有记录。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一座汉朝古墓内发现的一幅 精致的彗星图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彗星图。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 的祖先就已经对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不仅画出了三尾彗、四尾彗,还似 乎窥视到今天用大望远镜也很难见到的彗核。 2、太阳黑子 公元前约140年成书的《淮南子》中说:“日中有踆乌。”公元前165年的一次记载 中说:“日中有王字。”战国时期的一次记录描述为“日中有立人之像”。甲骨文字中有 关太阳黑子的记载离现在已有3000多年。从公元前28年到明代末年的1600多年当中,我国 共有100多次翔实可靠的太阳黑子记录,这些记录不仅有确切日期,而且对黑子的形状、 大小、位置乃至分裂、变化等,也都有很详细和认真的描述。这对研究太阳物理和太阳的 活动规律,以及地球上的气候变迁等,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3、流星雨 我国古代对著名的流星雨,如天琴座、英仙座、狮子座等流星雨,各有好多次记录, 光是天琴座流星雨至少就有10次,英仙座的至少也有12次。从公元902~1833年,我国以 及欧洲和阿拉伯等国家,总共记录了13次狮子座流星雨的出现,其中我国占7次。从公元 前7世纪算起,我国古代至少有180次以上的这类流星雨纪事。 4、预测 如前面所述,中国古代天文预测十分先进,在日食、月食、五星会合等方面的预测成就 突出,计算精度达到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前面已有详尽介绍,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