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历法与天文观测

古代中国的历法与天文观测

古代中国的历法与天文观测古代中国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古代文明,其历法和天文观测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历法是古代人民根据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运动规律制定的年、月、日的纪年方法。

而天文观测则是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天体运动来确认时间、预测天候,甚至探索宇宙的科学活动。

一、古代中国的历法古代中国的历法主要分为夏历、商历、周历和秦历等几种。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夏历和周历。

1. 夏历:夏历是中国最早使用的历法,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制定,具有约3000多年的历史。

夏历是基于太阳公转一周时间为一年的规律,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夏历是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的重要计时工具,用于农事活动的安排和农田的耕作管理。

此外,夏历也被用于宗教仪式和宴会庆典等重要场合的时间确认。

2. 周历:周历是周朝时期使用的历法,取代了夏历成为中国主流的历法。

周历在夏历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规定将一年分为三十六个月,每个月仍然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与夏历相比,周历更加精确,对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周历的推广和使用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的一次重大进步,为后来的历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中国的天文观测古代中国人对天象的观测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星辰、日月和行星等天体的观察,古代中国人不仅可以确定节气、纪年,还可以预测天候、指导农事,甚至对宇宙的运行规律进行探索。

1. 星宿观测:古代中国人通过对星宿的观测来辨识方向、制定行军计划和农事布局。

根据观察到的星宿位置及其运行规律,古代中国制定了二十八宿,将天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用于导航、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参照。

2. 日月观测: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对太阳和月亮的观测。

他们通过观察太阳的高度、形状,以及月亮的形态和早晚出现的时间等数据,推算出天体的运行规律。

这样的观测有助于制定准确的历法,以及预测天候、解读自然现象等。

3. 行星观测:古代中国人通过对行星的观测,例如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等,获得了有关宇宙的更多信息。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历法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历法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历法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天文学和历法体系。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和历法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天文现象的认识和对自然的探索,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维方式。

一、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主要研究天体的运动及其规律,以及天文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最早的天文学家是古人类,他们观察天体的运动,绘制了一些星座图。

商周时期,出现了“三玄”(天、地、人)学说,讲述了天地万物的相互联系。

秦汉时期,学术繁荣,先后有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经典问世。

汉代之后,中国天文学进入高峰时期。

大量天文术语和方法被创造出来,如天文历法、恒星分类和编目、抽象星座等。

其代表性作品《三方志》收录了甚至现在我们能够发现的天文现象。

例如,他们发现太阳在黄昏时消失,不是掉落到天边,而是被地球挡住。

同时,他们还发现了周日在周年中的运动,推导出了廿四节气。

《天文学家点力图》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天文经典之一。

它记录了从汉代到唐代的一系列观测和计算数据,以及基于这些数据得出的各种天文现象的规律。

《天文学家点力图》中有许多称为“天文奇观”的现象,如日环、地命名、月没、食等。

这些奇观均需要以精密的刻度仪器和高精度计算相互补充,因此,古代中国天文学在物理、数学、机械制造、建筑设施等方面都有显着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历法历法是古代人民研究天体运动和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

古代中国历法推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的循环为一日,月的循环为一月,太阳和月球在空间运动中形成周期性的天文现象,被古代中国人民用于制定历法。

在历法的发展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和革新的过程。

最古老的历法是甲骨文时代的“农历”,此后,又陆续发展出“黄历”、“天历”、“平氏历”、“夏历”和“四分历”等历法。

其中,“夏历”是尧舜至鲁桓公时期所用,至西周初年逐渐被“殷历”所取代。

从黄帝内经说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

从黄帝内经说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

从黄帝内经说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一、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在古代,人们对天文学和历法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医学典籍,其中涉及到了许多关于天文历法的知识。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古天文历法的基础知识。

1.1 天体的分类在古代,人们将天空中的物体分为三类:星、辰、宿。

星是指自然界中的恒星,如太阳、月亮等;辰是指二十八宿,即东方七宿、南方七宿、西方七宿、北方七宿;宿是指十二地支中的一个地支所对应的星群,如子鼠、丑牛等。

这些天体在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历法的基本概念历法是指用来计算时间的一种方法。

在古代,人们根据天体的运动规律制定了许多不同的历法。

其中最著名的有太初历、大明历、黄历等。

这些历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二、天文观测与预测2.1 天文观测的方法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体的位置、运动轨迹等来了解天文现象。

主要的观测方法有:日晷、浑仪、水运仪等。

这些观测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测量时间和空间。

2.2 天文现象的预测古代人们通过对天文现象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预测方法。

例如,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来预测月相;通过观察五星的运动来预测吉凶祸福等。

这些预测方法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历法与农时3.1 农时的划分古代农业社会非常重视农时,因为农时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古代人们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对应着不同的农事活动。

例如,春分时节是播种的好时机,而冬至则是收获的大好时光。

3.2 历法与农事活动的结合古代人们根据天文历法的知识,制定了一系列与农事活动相结合的时间表。

这些时间表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等都是与农时密切相关的重要活动。

四、结语《黄帝内经》中关于古天文历法的知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对天文学和历法学的认识,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在古代,天文历法是人们观测和记录天体运行情况的重要工具,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天文历法的发展与古代文化密不可分,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古代社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古代天文历法主要包括天文观测、历法编制和天象预测三个方面。

天文观测是通过观测天体运行轨迹、日食月食等现象来推测天体运行规律。

历法编制是根据观测数据和理论推算,制定出一套精确的日期和时间体系。

而天象预测则是根据历法和观测数据,对未来的天体运行和天象变化进行预测。

古代天文观测主要依靠人眼直接观测,通过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的位置和行进速度来推算时间和季节。

其中,古代中国的天文观测以观测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为主,通过观测它们的位置和亮度变化,确定一年的季节和节气,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

历法编制是古代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明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历法体系。

例如,古埃及人采用的是太阳历,根据太阳在天球上的运行轨迹,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再加上5或6天的“无年之日”。

而古希腊人则采用了月亮和太阳的运行周期,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由一个满月和一个新月之间的时间间隔确定。

古代中国的历法则采用了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农历为主。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制定的,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以朔日(新月)为起点,满月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月。

农历的优点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便于农民安排农事活动,如种植、收割等。

天象预测是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观测历史数据和编制的历法,来预测未来的天体运行和天象变化。

古代中国的天象预测主要包括日食、月食和彗星等现象的预测。

例如,在中国古代,日食被认为是天神的警示,有时与君王的去世或国家的灾难联系在一起。

因此,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对日食进行了详细观测和预测,以提前预警。

古代的天文历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古代社会提供了时间和季节的准确度量,也为古代人们对天体运行和宇宙奥秘的探索提供了基础。

古代天文历法文化常识高考必备

古代天文历法文化常识高考必备

天文历法【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如《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也叫二十八舍。

古代天文学家把太阳和月亮所经过的天区叫黄道,把黄道中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称二十八宿,四方各有七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如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

如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四象】古语“四象”说法不一。

其中之一是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参见“二十八宿”条。

【分野】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

古代天文学说把十二星辰的位置跟地上州、国的位置相对应,如以鹑火对应周,鹑尾对应楚等。

就天文说,称分星;就地上说,称分野。

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如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

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属冀州分野。

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历法制定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历法制定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历法制定在远古时代,天空是人类日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早期人类通过观察、记录和预测天体运动,来规划农业生产、商业交易和文化活动等。

因此,天文学和历法成为了古代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天文学与历法制定两方面入手,探讨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与认知,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计算,制定出精确的历法,为航海、农业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一、古代中国的天文学1.古代中国人对天上星辰的观察自古以来,古代中国就开始对天上星辰进行观察和记录。

《周礼》中就有“星官”一章,详细介绍了天文观测的方法和记录系统。

古代中国人观测的主要天文现象包括: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以及其他一些星群、流星、彗星等。

他们还观察到了天体运动的周期性,比如金星周期为583.92天,而水星周期为115.88天,这些运动规律成为了历法制定中的重要依据。

2. 古代中国人对天文学的认识古代中国人在观察天体现象的同时,也对宇宙自然规律进行了探索和认知。

他们认为日、月、五星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体,把它们看作神灵的化身。

他们通过对天体运动周期性的观察,推断出了天上诸星的位置和运动规律,认为这些天体掌握着恒久不变的规律和秩序。

这种天地之间的秩序,被视为天命的展示,影响着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宗教、哲学等。

3. 古代中国人对天文神话的创作在古代中国人的天文与历法制定过程中,天文神话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比如,射日神箭、嫦娥奔月等故事都是蕴含在历史和文化中的。

这些神话与历法有着密切联系,往往被用作解释和印证某些重要历法的规律性、可靠性和神圣性。

二、古代中国的历法制定1. 古代中国历法的演变历程古代中国历法的演变历程很长,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最初的历法主要依赖于对自然现象的感知,比如“一年四季”的出现。

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古代中国的历法也逐渐完善和科学化,比如出现了二十四节气和朔望历等。

2. 古代中国历法的制定方法古代中国历法的制定方法十分复杂,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观测与计算。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第一部分天文知识一、天文简史天文学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早的一门科学。

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

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

从考古发掘看,半坡氏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

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

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

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

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

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

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

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参与改定的《太初历》,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

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

进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

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古人论天地: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3.古人为了观测和记忆的方便,将这些恒星划分成组,并根据其大致的形状给予命名,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星座,中国古代叫做星官。

283个星官,命名就像一个中国古代社会的缩影,有普通百姓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如:老人、织女、斗、箕等;有皇族和为皇族服务的人员,如:帝、太子、后妃、女史等;有帝国的整个官僚体系,如三公、九卿等。

4.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

“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

“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

“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语出顾炎武)5.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有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上,记载着各种类型的彗星、太阳黑子;西晋发掘的汲冢书中,保存有世界上最早的陨石雨记录。

6.为什么明清皇帝居住的地方叫做“紫禁城”?因为天顶拱极又称为紫微垣,是皇权的象征。

《后汉书》:“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

”7.北极星在天空中看起来固定不动,中国传统上,北极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北极星因为其特性被称为“帝星”。

意为群星之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杜甫)”8.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9.太微垣出现在春季的星空,是三垣的上垣,象征行政机构,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执法即廷尉,右执法即御史大夫等。

10.天市垣出现在夏季的星空,是三垣的下垣,象征天上的市集,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

“天子率诸侯幸都市也。

”所以,天市垣的左右垣各星都是用诸侯的名称。

11.秋冬季星空宛如战场。

河鼓、右旗、天垒城、垒壁阵、羽林军、九州殊口、军井、军市、天狼等星。

12.二十八宿依次为:东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斗牛女虚危室壁;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井鬼柳星张翼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第一部分天文知识一、天文简史天文学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早的一门科学。

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

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

从考古发掘看,半坡氏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

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

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

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

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

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

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

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参与改定的《太初历》,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

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

进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

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

祖冲之在刘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完成了《大明历》,这是一部精确度很高的历法,如它计算的每个交点月(月球连续两次向北通过黄道所需时间)日数为27.21223日,同现代观测的27.21222日只差十万分之一日。

隋唐时期,又重新编定历法,并对恒星位置进行重新测定。

一行、南宫说等人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对子午线长度的实测。

人们根据天文观测结果,绘制了一幅幅星图。

在敦煌就曾发现唐中宗李显时期(705--710年)绘的星图,共绘有1350多颗星,这反映了中国在星象观测上的高超水平。

宋元时期,制造、改进了许多天文仪器。

北宋苏颂等人的“水运仪象台”,以水为动力,带动一套精密的机械,既可观测天体,又可演示天象,还能自动报时,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天文钟。

元代郭守敬制的简仪等在同类型天文仪器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他还创造了中国古代最精密的历法——《授时历》,规定一年为365.2425天,这和现行公历——格里高利历是一样的,但比格里高利历早了300多年。

明朝前期,天文学没有什么进展。

明中期,欧洲传教士带来欧洲天文学知识,促进了中国天文学进一步发展。

徐光启等人翻译了一批欧洲的天文学著作,并制作了一些天文仪器,安装在北京天文台。

清建立后,在中国的传教土又督造了6件铜制大型仪器,这些仪器保存至今。

清代学者在天文学理论上也取得一些突破,如在《仪象考成续编》一书中提出恒星有远近变化,也就是认识到恒星有视向运动。

欧洲在1868年才提出这种概念。

总之,中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二、四象、星宿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内移动的轨道,叫黄道。

古人把黄道附近的星空分出东、南、西、北四方,并分别用相应的吉祥灵兽代表,即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此即所谓“四象”。

简要地说,四象就是四种表示星的形象。

古人又将每象分七宿(宿念休xiu,即一撮星的宿舍),则四象共二十八宿。

下面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东方苍龙,形象是一条腾空而起的飞龙,双角、三爪四脚、遍体鳞甲,呈现吞云嘘气、目空万物、不可一世之势。

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角:在室女座,因如羊角,故名。

有二星,角宿一去黄道不远,角宿二位于黄道线上。

亢:在室女座,有四星,皆三等星。

《礼·月令》:“仲夏之月,昏,亢中。

”氐:在天秤座,有四星。

《尔雅》:“天根,氐也”氐作底、根柢,故名氐。

《礼·月令》:“季冬之月,旦,氐中。

”房:在天蝎座,是天蝎的头,有四星。

《尔雅》云:“天驷,房也。

”心:在天蝎座,心又名商星。

有三星:一个是一等星。

《诗·绸缪》“三星在户。

”注:“三星,心也。

”尾:在天蝎座,是天蝎尾。

有九星。

《礼·月令》:“孟春之月,旦,尾中。

”箕:在人马座,似箕,有四星。

南方朱雀,又称朱鸟,在黄道南形象类凤凰,呈昂首展翅、翘足扬尾、振奋有力之状。

它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

井:在双子座,似井形,黄道在此穿过,夏至点在此。

有八星。

《晋书·天文志》:“南方东井八星,天之南门。

”鬼:在巨蟹座,有四星,星光均暗。

中有一星团,晦夜可见。

柳:在长蛇座,有八星。

《礼·月令》:“季秋之月,旦,柳中。

”星:有七星,在长蛇座。

张:在长蛇座,有六星。

翼:星数最多,有二十二个,其象翼,故名。

翼在巨爵座。

《晋书·天文志》:“翼为二十二星,天之乐府,主俳倡戏乐。

”轸:有四星,在乌鸦座。

如车厢的轸,后开一口。

西方白虎,形象是一只张牙舞爪的跃虎,四脚五爪、怒目短耳、长尾,呈腾云驾雾之姿。

它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

奎:有十六星,九座在仙女座,七座在双鱼座。

娄:有三星,在白羊座。

胃:有三星,在白羊座。

《史记·天官书》云:“胃为天仓。

”似胃。

昴:有七星,在金牛座。

《尚书·尧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毕:有八星,在金牛座。

觜:有三星,在猎户座。

参:有七星,在猎户座。

北方玄武,是蛇绕于龟上的灵兽。

它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斗:在人马座,有六星。

箕、斗都在黄道上,斗在北,箕在南。

牛:在摩羯座,有六星。

<礼·月令》:“季春之月,旦,牵牛中。

”“仲秋之月,昏,牵牛中。

”《诗·大东》:“皖彼牵牛,不认服箱。

”《尔雅》:“河鼓谓之牵牛。

”其实,在黄道上的牛才是牛宿,与织女星相对的才是牵牛星(河鼓)。

女:有四星,在宝瓶座。

《尔雅》:“婺女又谓之嬃女。

”但这个女为女宿而非织女。

虚:有二星,一在宝瓶座,一在小马座。

《尔雅》:“玄枵,虚也。

”“北陆,虚也。

”危:有三星,一在宝瓶座,一在飞马座。

室:有二星,在飞马座。

《礼·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

”《诗·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尔雅》:“营室谓之定。

”《广雅》:“营室谓之豕韦。

”壁:有二星,在飞马座。

《礼·月令》:“仲冬之月,昏,东壁中。

”以上即二十八宿及其所属各星。

除此而外,还有启明星、长庚星(或名太白星)、天狼星、彗星、天津星等。

三、日月、五星日月即太阳、月亮,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日、月、金、木、水、火、土合称“七曜”,也叫“七政”。

太阳系中金星也叫太白星,早晨在东方出现时叫启明星,傍晚在西方出现时叫长庚。

木星也叫岁星,是古代用来纪年的,它是太阳系中最大的一颗星。

《物理论》:“岁行一次谓之岁,则十二岁而星一周天也。

”水星一名辰星。

先秦古籍中的“水”,不是我们说的九大行星中的水星,而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中的室宿。

火星也叫荧惑。

先秦古籍中所说的“火”,并非九大行星中的火星,而是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中的心宿二,也叫大火。

汉以后说的“火”则是今天所说的火星。

土星就是九大行星火的土星,和今天叫的一样。

四、北斗与北极北斗星由天枢、天璇、天机、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星群,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所以称北斗星。

天枢、天璇、天机、天权组成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古曰杓。

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可以用来辨方向,定季节。

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延长约五倍的矩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

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面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五、三垣十二次《史记·天官书》将地球上看到的北天极一片天空划分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合称“三垣”。

紫微垣以北极星为中心,太微垣位于紫微垣东北部,天市垣位于紫微垣东南部。

我们平常在庙宇的牌匾,楹联或书法、绘画作品的题款上看到“岁次甲子”“岁次乙丑”等字样,其中的“次”就来源于天文学中的“十二次”。

古人为了说明七曜的运行和季节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长度,按照由西向东的次序,分为十二个等分,每个等分是一个“次”,并取了一定的名称,如星纪、玄枵等,十二个等分合起来就叫十二次。

每个“次”里以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标志。

古人创立十二次,主要有两种用途:第一,用来指一年四季太阳所在的位置,以此来说明节气的变换,例如说太阳在星纪中交冬至,在玄枵中交大寒,等等。

第二,用来说明岁星每年运行到达的位置,并据此以纪年。

例如某年岁在星纪,第二年就在玄枵。

现在虽不用十二次纪年,而用天干地支纪年,但还沿用了“岁次”这个词。

六、分星和分野:在汉代,阴阳五行家们将金、木、水、火、土五行加以扩大推演,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并将星空与地面配合,即将二十八宿对准地上九州,各有所指,这就分出了星野。

今按{汉书·天文志》、<广雅》所定排列如下:角、亢、氐:兖州。

《广雅):角、亢:郑。

房、心:豫州。

《广雅》:氐、房、心:宋。

尾、箕:幽州。

《广雅》:尾、箕:燕。

东井、舆鬼:雍州。

《广雅》:东井、舆鬼:秦。

柳、七星、张:三河。

《广雅》:柳、七星、张:周。

翼、轸:荆州。

《广雅》:翼、轸:楚。

奎、娄、胃:徐州。

《广雅》:奎、娄:鲁。

昴、毕:冀州。

觜、参:益州。

《广雅》:觜、参:魏。

斗:江、湖。

牵牛、婺女:扬州。

《广雅》:斗、牵牛、婺:吴越。

虚、危:青州。

《广雅》:虚、危:齐、嬃营室、东壁:并州。

《广雅》:营室、东壁:卫。

古人迷信思想比较严重,把天上的二十八宿,依其位置,与地上的列国州郡相对应,认为分野的这个星宿或附近出现天象的变异,就预示着所分野的国,州郡有灾异。

这种以天象占测地上吉凶的观念,纯属迷信。

分野是在地上的叫法,在天上应叫分星。

《史记、天官书》云:“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城。

”我们掌握分野,主要是为了理解古人作品中有关“分野”的意义。

第二部分历法知识一、夏历、殷历、周历夏历、殷历、周历是我国先秦时期使用的三种历法,也叫夏正,殷正,周正,合称“三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