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 《〈资本论〉导读》讲义[文档]

合集下载

资本论全课件

资本论全课件
m不能离开流通产生
(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也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只有资本家在流通中购买到特殊的劳动力商品,并把劳动力投入生产,价值才会增殖。因此马克思指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由满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02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13-15)
03
04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6)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17)
05
价值实体就是一般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之量的关系和比例。
价值就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价值、价值实体:
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用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生产同一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01
02
研究资本发生的条件和资本的实质
这一篇只有一章
第四章 货币的资本化
第二篇 货币的资本化
1、货币的资本化 (1)资本总公式: G-W-G´ 一般商品流通公式: W-G-W 资本总公式与一般商品流通的区别: 形式不同: 运动次序不同 运动起点终点不同 运动媒介不同 内容不同: 运动的内容不同 运动的目的不同 运动的限度不同
等价形式:
等价形式的性质:表现别的商品价值的材料。
等价形式的特点:
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01
02
03
04
05
06
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1-20)

《资本论》导读

《资本论》导读

《资本论》第一讲:序与跋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中,马克思概括地说明了《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和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等问题。

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他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不同于物理、化学等的研究方法,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而是必须用抽象力。

在《第二版跋》中,马克思论述了《资本论》中使用的唯物辩证方法,说明了他的辩证方法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方法的根本区别,他指出:“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

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他指出了辩证法的本质:“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他还论述了叙述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关系。

马克思说明政治经济学领域内的科学研究是有强烈的阶级性的。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

”《第二版跋》中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只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在阶级斗争还不发达的时期,才有一定的科学性。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曾天真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看作社会的自然规律,因此达到了资产阶级眼界内的最高成就。

但自从1830年以后,资产阶级在法国和英国夺得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这就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于是,公正无私的科学研究就被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代替了。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三卷)课件3-5-21-24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三卷)课件3-5-21-24

1.生息资本
⑶生息资本的表面形式掩盖资本运动真实过程 生息资本表面上具有随意性,但背后仍有着再生 产规律为作为依据。 “作为生息资本的特征的,是它的表面的、已经 和作为中介的循环相分离的流回形式。”(Ⅲ388)
2021/4/20
第三卷第二十一章
15
1.生息资本
“借贷资本的出发点和复归点,它的放出和收回, 都表现为任意的、以法律上的交易为中介的运动, 它们发生在资本现实运动的前面和后面,同这个现 实运动本身无关。”(Ⅲ389)
《资本论》导读
主讲教师:
2021/4/20
1
A
K
第十五章 生息资本
(第三卷第五篇)
C 2021/4/20
2N
第十五章 生息资本
第15章介绍第三卷第五篇的内容,是前面四篇乃 至前两卷理论向具体发展的一个逻辑阶段。
前面,马克思一直假定职能资本家用自己的资本 进行经营。但在现实中许多资本家不只使用自己的资 本,而且使用借入的资本,因此有必要说明以借贷为 活动内容的生息资本及其反映的生产关系。而且在观 念上生息资本“是一切颠倒错乱形式之母”,因此, 必须揭示生息资本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才能消除庸 俗理论带来的混乱。
量的分割转化为质的分割的观念来自于资本主 义生产当事人的实践: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来 说,利息与企业主收入有着不同的决定方式,利息 是事先确定的,企业主收入则受经营中各种偶然性 影响;后者还以资本家从事经营活动为前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021/4/20
第三卷第二十三章
35
3.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从419-421页,马克思反复分析了这种质的分 割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假象:例如,“利息是资本自 身的果实,是撇开了生产过程的资本所有权的果实, 而企业主收入则是处在过程中的、在生产过程中发 挥作用的同的果实,因而是资本使用者在再生产过 程中所起的能动作用的果实,……”(Ⅲ420)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7-22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7-22

2021/4/20
第七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3
1.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2021/4/20
第七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4
1.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及所有权关系的转变 马克思说,“我们以前考察了剩余价值怎样从资 本产生,现在我们考察资本怎样从剩余价值产生。把 剩余价值当做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 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Ⅰ668)
2021/4/20
第七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16
1.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及所有权关系的转变
四、资本积累过程中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 主义占有规律
1.规律的转变:
在商品交换中,双方默认的是商品所有权规律,即 商品是劳动的凝结物,对商品的所有权是以自己付出 劳动形成商品为依据的,交换过程是双方等量劳动相 交换的过程。资本与劳动力的交换采取了商品交换的 形式,因此表面上也是依据商品所有权规律。
2021/4/20
第七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19
1.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及所有权关系的转变
2.转变过程的辩证法
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不是 由于交换中破坏了商品所有权规律,而是在商品所有 权规律支配下的交换中自发地发生的转变。尽管每次 交换都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但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 流通为基础的占有规律或私有权规律,通过它本身的、 内在的、不可避免的辩证法转变为自己的直接对立 物。”(Ⅰ673)
2021/4/20
第七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20
1.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及所有权关系的转变 转变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作为商品进入买卖,使 一般商品生产变成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所有权关系的 转变反映的是生产关系质上的转变。“所有权对于资 本家来说,表现为占有他人无酬劳动或它的产品的权 利,而对于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能占有自己的产品。 所有权和劳动的分离,成了似乎是一个以它们的同一 性为出发点的规律的必然结果。”(Ⅰ674)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2-4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2-4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19
2.总公式的矛盾
“那些试图把商品流通说成是剩余价值的源泉的 人,大多是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弄混了、混淆 了。”(Ⅰ185)区分商品交换中使用价值与价值 的不同运动规律对我们今天科学地认识流通在国民 经济中的功能,正确发挥商品流通的作用具有十分 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10
1.资本的总公式
“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 是在这个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殖。因此, 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Ⅰ178)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11
1.资本的总公式
㈣ 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
“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占有者 变成了资本家。……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价值 增殖——是他的主观目的,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 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 本家或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 能。因此,决不能把使用价值看做资本家的直接目 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 润的无休止的运动。 ”(Ⅰ179)
值。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32
3.劳动力的买和卖
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两个条件:
第一:“劳动力只有而且只是因为被它自己的占 有者即有劳动力的人当做商品出售或出卖,才能作 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劳动力占有者要把劳动力当 做商品出卖,他就必须能够支配它,从而必须是自 己的劳动能力、自己人身的自由所有者。” (Ⅰ195)这就是说劳动者要有人身自由,能自主 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5
1.资本的总公式

《资本论_》导读 ppt课件

《资本论_》导读 ppt课件
《资本论》第一卷(节选)
导读
《资本论_》导读
1
一、《资本论》概述
马克思从1843年底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一直到1883年 逝世,前后用了整整40年的时间从事《资本论》的写作和出 版。1867年9月在德国汉堡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自 1868年起,马克思就开始处于贫困和疾病之中,但他仍把主 要精力放在对《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加工和修改上。1883 年3月,马克思与世长辞,生前未能看到《资本论》第二、 三、四卷的出版。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中断了自己正在进 行的研究工作,承担起整理、编辑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 艰巨任务。恩格斯原计划两年内完成此工作,但是实际的难 度比恩格斯想象的要大得多,尤其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三 卷只是一个初稿,需要进行大量的修订、增补和注释工作。 经过恩格斯的辛勤劳动,1885年7月和1894年12月在德国汉 堡分别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恩格斯逝世后, 考茨基受恩格斯的委托于1905—1910年期间将《资本论》的 第四卷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分三册陆续出版。
《资本论_》导读
15
在第二版“跋”中针对有人把马克思的
唯物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混
为一谈的错误,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方法,
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
《资本论_》导读
11
(三)阐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 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 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 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
《资本论_》导读
12
(四)简略说明《资本论》的结构
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不以流通 过程为媒介的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重点在于说明 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这 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重点在于说 明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研究资本的总过程,研 究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这是资本的生 产、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重点在于说明剩 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割。第四卷则是 系统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

《资本论》导读第一篇1

《资本论》导读第一篇1

• • • •
• •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前面两节主要讲了商品的价值和价值实体。第 三节再回过头来讲交换价值(即价值形式)。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性,因此,它 必然具有两重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本 节分析商品矛盾外部表现的两重形式。 商品用其自然形式表现使用价值,这是可以 看得见的。商品的价值是捉摸不到的,商品自身 无法表现其价值,因此就需要用另一个东西来表 现商品的价值。第三节专门研究价值形式。 研究价值形式的目的,在于通过价值形式的 发展,揭示货币的起源与本质。马克思对价值形 式分析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马克思对简单价值形式作了详细和重点分析。 因为他认为,简单价值形式中包含了一切价值形 式的秘密。

第一节讲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的 对立;第二节,讲劳动两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 象劳动的对立,第三节讲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在表 现形式。即价值形式的发展。第四节指出商品拜 物教秘密在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以及由这对 矛盾引起的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矛盾。这 五对矛盾是互相联系着的。有一种内在的逻辑。 • 价值实际上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91页注27)在商品经济中,物的关 系总是同人的关系纠缠在一起。资产阶级经济学 家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物,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可是这些关系总是 同物结合在一起,并且以物的形式出现。


第一篇三章环环相扣。第一章讲商品。 商品是一个矛盾体。商品的内在矛盾表现 为外部的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对立运 动,并人格化为商品所有者在交换过程中 的矛盾。第二章讲交换过程。普通商品转 化为货币商品的过程,即货币形成的过程。 • 第三章论述货币的各种职能。论述了与货 币相联系的商品流通。这里马克思运用了 唯物辩证法的逻辑方法。由抽象到具体, 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析到综合等等方法。

《资本论》选读导论、第一章-PPT文档资料

《资本论》选读导论、第一章-PPT文档资料

此时,“不问其原因如何,货币就会
突然直接地从计算货币的纯粹观念形态转
变成坚硬的货币”,出现“货币荒”。
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19(1):161-162
可以说,只要支付的锁链和抵消支 付的机制没有恢复正常,市场参与者就 会要求将观念中的货币转变成现实的货 币,这个庞大的货币数目绝非美联储注 入的流动性所能满足。难怪增加货币投 放的扩张性政策只是暂时“输血”而无 法迅速“止血”,指标不治本。
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到现在呈现出多 少光怪陆离的表象,只要剥除形形色色 的外衣,经济危机的本质规律就依然逃 不脱处《资本论》的剧本。
无论资本主义如何“与时俱进”, 只要劳动力仍然是商品,只要雇佣劳动 制度仍然存在,剩余价值理论就会一直 独放异彩。
事实上危机远未结束。我们必须清楚 这是一场以金融危机为先兆的经济危机。 作为金融危机,遭受重创的金融机构时刻 也没有忘记,它们只有继续“绕过生产过 程来赚钱”,取道虚拟经济的跃升而东山 再起;作为经济危机,只要实体经济还没 有恢复元气,萧条的阴影就不会被驱散。
例如,2019年10月之前,美联储为增加市 场流动性进行了密集降息和频繁注资,可是持 续的流动性恐慌和经济低迷却挥之不去。对此, 有人以西方经济学中的“流动性陷阱”概念加 以现象上的描述。
实际上,《资本论》中对此有着深刻的 分析:“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包含着一 个直接的矛盾。在各种支付相互抵消时,货 币就只是在观念上执行计算货币或价值尺度 的职能”,而在必须进行实际支付时,货币 又要“充当交换价值的独立存在,充当绝对 商品。这种矛盾在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中称 为货币危机的那一时刻暴露得特别明显”。
《资本论》选读
经济危机理论与什么要重读《资本论》? 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人所处 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以德 国的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我 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 是说的阁下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家的目的在于生产剩余价值 商品生产的价值形成过程 商品生产的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同价值增殖过程和劳动过程
的区别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不会影响价值
增殖过程
30
第六章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劳动的二重性对价值形成上的二重作用 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劳动力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社会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决定了工人的历史使命
27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8
第五章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 过程
1、劳动过程 劳动过程的一般性质 劳动过程和产品的依存关系 劳动过程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29
2、价值增殖过程
31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1、劳动力的剥削度 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率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
确表现 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法
32
2、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
用相应的产品量表现总产品的价值构成 总产品的价值构成还可由生产过程中不同
时间的产品来表现
33
3、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
4、剩余产品 剩余产品的相对量 工作日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是由劳动表现为价值 引起的
劳动为什么要表现为价值 在商品生产社会,劳动产品必然存在拜物
教性质 在非商品生产形式中,劳动产品不会有拜
物教的性质
14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非历史观点,使他们 陷入拜物教的泥坑
15
第二章 交换过程
交换过程的矛盾 货币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 交换发展和货币形成的历史过程 从批判资产阶级货币理论来进一步揭示货
36
3、在剥削上不受法律限制的英国工业 部门
37
4、日工和夜工。换班制度
38
5、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14世纪中叶至 17世纪末关于延长工作日的强制性法律
按资本自身的利益,也要制定正常的工 作日
在资本的幼年时期,实行的是强制延长 工作日的法律
除非社会强制,资本家是不会关心工人 的健康和寿命的
34
第八章 工作日
1、工作日的界限 工作日是一个可变量 工作日有一个伸缩性很大的最高界限 工作日的正常化决定于工人阶级和资本家
阶级的斗争
35
2、对剩余价劳动的贪欲。工厂主和领 主
剥削者对剩余劳动的贪欲,因社会生产性 质不同而异
资本家和领主对剩余劳动的贪欲有不同的 表现
资本家对剩余劳动的贪欲不是领主所能比 拟的
11
等价形式的发展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 现和结果
价值表现的两极对立随着价值形式的发展 而发展
(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
12
D.货币形式 从一般价值形式过渡到货币形式没有发生
质的变化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形式 简单商品形式是货币形式的胚胎
13
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39
6、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对劳动时间的 强制的法律限制。1833-1864年英国的工 厂立法
40
7、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英国工厂立法 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由法律限制工作日,从例外发展到普遍 实行
23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24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的总公式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两种循环形式中所包含的内容差别
25
2、总公式的矛盾
总公式的矛盾 等价物交换不会生出剩余价值 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会生出剩余价值 解决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26
3、劳动力的买和卖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 前提
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的特点 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特点 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比较 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重性的根源
5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
形式 简单价值形式两极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2)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和量的规定性
6
流通的发展而发展 货币贮藏执行着调节货币流通的职能
21
(b)支付手段
商品形态变化起了变化,使货币成为支付 手段
在支付手段职能上,货币运动的特点 支付手段的流通量 支付手段对流通的货币量的影响
22
(c)世界货币
在世界货币的形态上,货币执行的种种职 能
为了世界市场的流通,每一国需要准备金
一种商品的价值怎样表现出来 一种商品的价值量怎样表现出来 相对价值量变动的四类情况 (3)等价形式 等价形式是能直接交换另种商品的形式
7
等价物只以实物量形式表现别种商品的价 值量
等价形式的三个特征 (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 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在价值表现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18
(b)货币的流通
货币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货币流通的规律 (c)铸币·价值符号 铸币的发生 铸币变为它的法定含金量的象征或符号 纸币及其流通规律
19
为什么金可以用没有价值的符号来代表?
20
3、货币
(a)货币贮藏 卖而不接着买,货币就硬化为贮藏货币 货币贮藏的形式、必要性和欲望,随商品
内部对立转化为外部对立
8
简单的价值形式是胚胎形式
9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 (2)特殊等价形式 (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 特殊的等价形式的缺点
10
C.一般价值形式 (1)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 相对价值形式的质的变化 等价形式在质上的变化 (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
币的本质
16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1、价值尺度 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 货币的价格标准的职能 商品的价格形式
17
2、流通手段
(a)商品的形态变化 商品和货币的对立形式是商品交换过程的
实际运动形式 商品形态变化极其两个阶段 商品的流通以及它和直接产品交换的区别 商品的流通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
《资本论》导读
南京大学经济学系 夏江 2010
1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2
第一篇 商品与货币
3
第一章 商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从商品分析开
始 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4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体现在商品中的劳 动二重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