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山水画论浅析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魏晋山水画的美学思想--宗炳的“畅神论”思想

浅析中国魏晋山水画的美学思想--宗炳的“畅神论”思想

1 9 6 8年河北 满城刘胜妻窦 绾出土的西汉错金博 山炉 , 整个
炉盖上 和炉盘上都有山川描绘 。山峦问神兽 出没 , 虎豹奔走 , 猎
人 出没 山林 间追捕野猪 , 画面生动 。汉代最具代表性 的艺术 ~ 会 带 来 阐述 上 的 变 化 。 宗炳 好 佛 , 冈此 , 绘 画 美 学 到 了他 这 里便 画像石 、 画像砖上有屋宇 、 林木 、 狩猎 、 采集等造型 。《 春雨图》 是 有 了新 的趋 向 。
道, 而仁者乐。” 他认为反映 自然美 的山水画 的作用是心情得到
二、 魏晋时期 山水画兴起 的时代背景
山水画使他感 到精神愉悦之极 , 令人愉快的都超不过 【 J I 水 汉魏之际 ,以宣教 功能为主题的绘画观随着 国家大一统体 愉悦 。 制 的消亡而逐渐发生了变化 , 此时 , 绘画技巧随之得到相应的发 画。宗炳 的山水画功能论 ,基本思想是肯定艺术 的美感享受作
的山水 画论 不仅确立 了山水 画的审美形 态、 规 范 了山水画审美的基本 准则、 对 于后世 山水画的美学思想的完善奠 定了基
础、 。 本 文 试 图从 山 水 画起 源 、 魏 晋 时期 山水 画的 特 征 、 山水 画 的 功能 — — 畅 神 、 畅 神 论 对 后 世绘 画的 影 响 等 方 面 分 析 山 水
山水画作为绘画题 材 , 其出现新石器 时代 的彩陶及岩 画中 , 秦汉 时期 的画像砖 、 墓室壁画 中也有出现 。 但在当时作为宣教故 事的背景 , 意义 与功用仍然处于并不 引人注 目的地位。
与 之 相 对 应 的 画 论 随之 产 生 。 南 朝 刘 宋 时 的宗 陶唐 、 有虞 时代 , 彩绘 日、 月、 星、 辰、 山、 龙。 夏代图画奇异 山 绘 画功 能 的拓 展 , 畅神” 和 达情 作 用 的揭 示 表 明 了这 种 新 的绘 画 功 能 川 I 。 周代玉器上绘有 “ 四镇 之山” , 此时期山水形象的使用开始从 炳 对 山水 画 “

魏晋山水始萌芽——浅谈山水画发展

魏晋山水始萌芽——浅谈山水画发展

魏晋⼭⽔始萌芽——浅谈⼭⽔画发展寄情⼭⽔,超俗⾃然。

古代⼭⽔画中国⼭⽔画简称“⼭⽔画”。

以⼭川⾃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

最早以展⼦虔的《游春图》为代表。

隋唐展⼦虔《游春图》⼭⽔画在南北朝尚处于萌始的初级阶段,⽽在魏晋之前是以⼈物画的附属形式存在的。

古代⼭⽔画到魏晋时期,⼭⽔画才真正逐渐脱离原来附属于⼈物画的地位,单独成为绘画的主题。

但虽然有宗炳、王微等专门⼭⽔画家,⼭⽔仍多为⼈物衬景出现,带有稚拙的痕迹。

古代⼭⽔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变幻,却给⽂学艺术发展创造了新局⾯。

当时由于⽞学的兴起,祟尚⽼庄哲学的清谈⽞学风⽓逐渐蔓延开来,他们重新发现了⽼庄,崇尚“⽆为⾃化、清静⾃正”、从⼭⽔中领略了⽞趣,感受到了与道冥合的精神境界。

古代⼭⽔画与此同时,江南秀丽的⼭川,也激发了艺术家⼭⽔画创作的热情。

中国的江南⼤约⾃三国东吴以来,得到了⼤⼒的开发。

永嘉之乱后,晋室过江,⼠⼈⼤量游涉江南。

经济⽂化重⼼的转移促进了江南的发展,⽽南⽅秀丽的⼭川景⾊则给⼤批诗⼈、画家以及社会上流⼈⼠以深刻的精神影响。

他们不同程度地在⾃然⼭⽔中找到精神寄托和回响,发现蕴寓于⾃然景⾊中的美,并且在艺术创作中再现这种感受。

古代⼭⽔画审美意识的发展,绘画题材的扩⼤,使⼭⽔成为画家们表现的对象——⼭⽔形象从在艺术作品出现到独⽴成科⽽崛起于画坛。

顾恺之《洛神赋图》事实上,⾃然⼭川,在很⼤程度上作为异⼰的、有⽆限威⼒的和不可制服的⼒量与⼈们相对⽴。

在这种情况下,⾃然界对⼈类来说是⽆美可⾔的,⼈们不会也不可能舍去功利⽬的,把川作为审美对象⽽⼤加表现。

古代⼭⽔画进⼊阶级社会,特别是封建社会后,尽管艺匠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有了很⼤的发展和提⾼,但他们的艺术创造不可能不被统治者倡导的“⽂以载道”的艺术思想所束缚,他们的艺术才能不可能充分地⾃由发挥,去开拓新的绘画领域。

古代⼭⽔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了⾃汉以来思想上定于⼀尊,统治于儒教的局⾯。

浅析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发展

浅析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发展

浅析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和社会动荡,使得传统的宫廷绘画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促使山水画这一民间绘画形式的兴起。

山水画通过寄情山水的形象,表达人们对于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在这一时期,山水画不再局限于宫廷雅致,逐渐向广大民间流传,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是风格多样化。

山水画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北宗、南宗两大流派的格局。

北宗山水画强调笔墨的粗犷和生动,它以皴法、水墨和斧劈笔法为主要手法,注重山川地貌的变化和大自然的力量感。

南宗山水画则注重温润的笔墨和细腻的描绘,以以状物为主,个别山石的形象鲜明并富有变化。

这两大流派的形成,为后来的山水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也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

以北宗为例,它在绘画表现中注重刻画大自然的景观,探索山水与人的关系。

它通过表现山的雄伟、水的奔放和风的狂暴,以显示自然的力量感,并通过设置人物、房屋等元素来刻画人类的生活。

南宗山水画则注重以状物刻画意境,通过高山流水、古树花鸟等形象,来表达人们内心的感情和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魏晋南北朝山水画在绘画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宗教和哲学色彩。

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从而影响了艺术创作。

山水画在此背景下,将宗教元素融入到绘画中,使得画作具有一种追求超越现实的超验之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山水画的发展展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对后来的山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不仅注重笔墨的运用和自然景观的刻画,还融入了宗教和哲学的元素,使得画作具有一种超越现实的追求。

浅析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发展

浅析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发展

浅析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阶段,被认为是山水画的黄金时代。

在这一时期,山水画经历了从以写实为主到以意境为主的转变,艺术家们开始更加注重表达感情和思想,使山水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这一时期,山水画的描绘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早期,山水画主要是以写实为主,注重表现景物的真实情况,艺术家们往往会把自己看到的事物尽可能地挑出来表现出来。

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艺术家开始更加注重表达感情和思想,使山水画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

他们通过表现自己对于自然景观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感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展示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和艺术才华。

在这一时期,山水画家们也开始注重表现自己的心境和情感。

他们通过描绘山水、人物、建筑等元素,将自己的心情和思想融入到作品中,使其更加富有内涵和韵味。

比如在南朝梁代,王羲之的《兰亭序》中,画家通过画面中的水、山、树等元素,表达了自己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感慨,展示了其高超的艺术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发展也开始逐渐多样化。

在北朝时期,由于鲜卑民族及其他游牧民族的进入,北方的绘画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不少新的绘画风格和绘画题材。

与此同时,在南方的宫廷中,一些城市文化开始逐渐发展,南方山水画在题材上也开始多样化,从象征宫廷文化的「临绍」,到描绘居住在江南水乡的风景,都表现出南方山水画的多样化和独特风格。

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发展不仅仅是技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思想观念的不断提升。

艺术家们开始思考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摒弃了简单的模仿,注重表现内涵和感情,表达艺术家自己的独特灵魂。

这使得山水画的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认识,到今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始终被人们视为山水画的经典之作,不断地为后人提供灵感和启示。

浅析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发展

浅析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发展

浅析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文化交流的影响,山水画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山水画不仅呈现出了丰富的风景和文化内涵,还有很多新的风格、技巧和传统的变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谈论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发展:艺术风格的转变、技巧的创新以及文化的变化。

一、艺术风格的转变1.描绘的对象:由人文主义到自然主义的转变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山水画的演变。

古代山水画有着强烈的人文情感,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则更加强调自然风光,展现自然景观和地貌。

此时期的画家们在山水画中少用人物,让山水自然的呈现。

2.绿色主义:从绿草和青苔到植被的多样性在南北朝时期,绿色主义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突显,画家注重植被的描绘,从绿草和青苔到植被的多样性,在画面上增加了更多的色彩,传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柔和的墨水,深入的笔触,使绿色更加细腻、更加贴近于自然的元素。

3.传统主义:从唐代转向魏晋魏晋山水画受到先前山水画的影响,文人墨客在临摹北国风光的同时,也吸取塑造西南山水的技法和构图。

这时期的山水画注重抒发诗意,以博雅大气、细腻的画风,带有浓厚的文人意味。

二、技巧的创新1.水墨画法:重墨着意和水墨相融合水墨画法在魏晋南北朝山水画中得到了更深入的展现,画家们通过运笔、作画的方式,呈现出了重墨着意和水墨相融合的效果。

画家们通过追求逼真、细致的笔画,表达对山水的真挚情感。

墨水的深浅,都是画家艺术构思与心灵交汇的产物。

2.构图:美学体系的发展魏晋山水画采用了一系列构图技巧来摄取大自然的视觉和氛围感,如山水布局的多种类型、背景的显现和人物的描画等,不同构图方式和手法不同的搭配组合,传达出魏晋文化特点,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世界级别单一美学体系。

3.照顾细节:注重细节与文化细致魏晋山水画注重细节,画家通过精细的笔触和小心翼翼的绘制来展现详细的特殊场景。

画家们会在画面中添加文字,以增强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让观众更好的理解画中情境。

魏晋南北朝山水画论的美学内涵

魏晋南北朝山水画论的美学内涵

CATALOGUE目录•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形成背景•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美学特征•魏晋南北朝山水画论的审美观念•魏晋南北朝山水画论的美学价值•魏晋南北朝山水画论的现代意义•魏晋南北朝山水画论的代表人物与作品分析01士人阶层逐渐兴起,文人墨客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儒家思想。

这一时期,玄学盛行,道家思想对文人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局势复杂,战乱频繁。

社会政治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氛围浓厚,各种文化交流频繁,士人阶层追求文化艺术的精神需求增加。

汉代以来的文化艺术传统与外来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画风格。

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对山水画的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化历史背景哲学思想背景0102030402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

它强调画面整体的气息和韵律感,以及画面中的生命力和动态感。

气韵生动的笔墨表现形式,不仅赋予了山水画生命力和动态感,还展现了画家们的情感和思想。

传神写意是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另一个重要美学特征。

它强调画面的意境和神韵,以及表现自然景观的内在精神。

画家们通过深入观察自然景观,领悟其内在精神和神韵,再通过笔墨将其表现出来。

传神写意的笔墨表现形式,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内在精神和神韵,还体现了画家们的高尚情操和审美追求。

传神写意布局经营水画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画家们通过精心构思和布局,运用各种笔墨技法,如勾勒、皴擦、渲染等,来表现山水画的构图和空间感。

布局经营的笔墨表现形式,不仅赋予了山水画空间感和层次感,还展现了画家们的艺术造诣和文化素养。

笔墨技法03总结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论强调自然美与人格美的融合。

这一时期,自然景观成为了人们表达内心情感和理想的媒介,画家们通过描绘山水来展示自然美,并将人格美融入其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详细描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然美,山水画成为了独立的画科,并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

魏晋山水画论

魏晋山水画论

魏晋山水画论魏晋玄学的兴起,老庄思想对自然的崇尚,人们寄情于山水,逃离世俗,导致山水为题材的绘画出现。

中国山水画在这个时期萌芽产生,并出现大量的中国山水画理论。

这些理论成为了后来山水画创作的依据,为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依据。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乱的时期。

社会的动乱,朝代更替频繁,导致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变得自由洒脱。

魏晋玄学的兴起,老庄思想对自然的崇尚,人们寄情于山水,逃离世俗,导致山水为题材的绘画出现。

中国山水画在这个时期萌芽产生,并出现大量的中国山水画理论。

这些理论成为了后来山水画创作的依据,为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依据。

在其早期山水都是用在人物画的背景上,如早期敦煌壁画中的简易山水、东晋顾恺之人物《洛神赋图》背景。

在中国最早的画评《魏晋胜流画赞》中,顾恺之写道:“凡画,人最难,次山水……不待迁想妙得也。

”首次提及山水,并提出“迁想妙得”作为评画最高标准。

在《模写要法》里提及用笔,“譬如画山,迹利则想动,伤其所以嶷。

”此时山水画特点正如唐代张彦远所说,“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魏晋时期山水画逐渐脱离人物画附属地位。

《画云台山记》是顾恺之一幅山水人物画构图,也是最早论及山水画的的著作。

其主题虽然还是人物,但是人与山的比例已经有很大进步,与隋唐的山水有些相似。

在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李思训金碧山水,以至后来王希孟《千里江山》中也可看到它的影子。

如何布色,怎样布置人物,处理环境,其中山分三段,何为主次,以及山峦林木,鸟兽等细节,都有详细的分析说明。

历代画论中像这样构图设计的文字还只有这一篇。

“山有面则背向有影……竟素上下以映日。

”先将全画的天空以及水色交代清楚,然后在具体将山分三段,一一布置,自东向西。

“西去山,别详其远近……此正盖山高而人远耳。

”以上是第一段,东段山。

人物活动也都集中在这一段上。

中段集中对峰峦泉水进行描写,并说明“高骊,孤松植其上,……并诸石重势,巖相承,以合临东磵。

”铺陈周围的景物,用来衬托主峰的雄伟高大。

浅析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发展

浅析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发展

浅析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在独立性和意境上都有了较大的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开始脱离宫廷画坛的束缚,出现了一大批以文人、士人为主的独立画家。

他们追求个性化的表达,注重意境的表现,跳出传统的束缚,使得山水画摆脱了前期教条主义的束缚,展现出了更为自由和开阔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笔墨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的山水画主要侧重于山石的表现,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开始注重对大自然的整体描绘。

画家们开始注意观察山水之间的关系,将山石、水流、树木等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以意境为中心的画风。

画家们通过精妙的构图,以及细腻的笔墨表现出山水之间的气韵,营造出一种富有诗意的景象。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题材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往的山水画多以人物为主,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们开始注重自然景象的描绘。

他们通过观察大自然,挖掘自然之美,将山水的形态和意境表现得更加纯粹和自然。

他们以山水为背景,将自然景象渗透进作品之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发展是一个由内而外、由传统到现代的历史过程。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在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在笔墨技法上也有了较大的创新,形成了以意境为中心的画风。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开辟了后来中国山水画的新天地,对后世的山水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山水画论浅析
发表时间:2013-10-18T13:32:57.373Z 来源:《赤子》2013年7月下总第286期供稿作者:吴慧玲
[导读]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乱的时期。

社会的动乱,朝代更替频繁,导致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变得自由洒脱。

魏吴慧玲
(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摘要:魏晋玄学的兴起,老庄思想对自然的崇尚,人们寄情于山水,逃离世俗,导致山水为题材的绘画出现。

中国山水画在这个时期萌芽产生,并出现大量的中国山水画理论。

这些理论成为了后来山水画创作的依据,为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依据。

关键词:山水画;画论;魏晋;
中图分类号:J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7-0000-0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乱的时期。

社会的动乱,朝代更替频繁,导致这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变得自由洒脱。

魏晋玄学的兴起,老庄思想对自然的崇尚,人们寄情于山水,逃离世俗,导致山水为题材的绘画出现。

中国山水画在这个时期萌芽产生,并出现大量的中国山水画理论。

这些理论成为了后来山水画创作的依据,为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依据。

在其早期山水都是用在人物画的背景上,如早期敦煌壁画中的简易山水、东晋顾恺之人物《洛神赋图》背景。

在中国最早的画评《魏晋胜流画赞》中,顾恺之写道:“凡画,人最难,次山水……不待迁想妙得也。

”首次提及山水,并提出“迁想妙得”作为评画最高标准。

在《模写要法》里提及用笔,“譬如画山,迹利则想动,伤其所以嶷。

”此时山水画特点正如唐代张彦远所说,“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魏晋时期山水画逐渐脱离人物画附属地位。

《画云台山记》是顾恺之一幅山水人物画构图,也是最早论及山水画的的著作。

其主题虽然还是人物,但是人与山的比例已经有很大进步,与隋唐的山水有些相似。

在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李思训金碧山水,以至后来王希孟《千里江山》中也可看到它的影子。

如何布色,怎样布置人物,处理环境,其中山分三段,何为主次,以及山峦林木,鸟兽等细节,都有详细的分析说明。

历代画论中像这样构图设计的文字还只有这一篇。

“山有面则背向有影……竟素上下以映日。

”先将全画的天空以及水色交代清楚,然后在具体将山分三段,一一布置,自东向西。

“西去山,别详其远近……此正盖山高而人远耳。

”以上是第一段,东段山。

人物活动也都集中在这一段上。

中段集中对峰峦泉水进行描写,并说明“高骊,孤松植其上,……并诸石重势,巖相承,以合临东磵。

”铺陈周围的景物,用来衬托主峰的雄伟高大。

主要表现山的雄伟高大。

泉水曲折流长“其西,石泉又见,乃因绝际作通冈,伏流潜降。

小复东出,下磵为石濑,沦没于渊。

所以一西一东而下者,欲使自然为图。

”最后又以“云台西北二面可一图,冈绕之,上为双碣石,象左右阙。

石上作狐游生凤,当婆娑体仪,羽秀而详,轩尾翼以眺绝磵。

”用来活跃画面,增加画面生气。

“后一段赤岓……匍石饮水。

后为降势而绝。

”作为全山的结束。

后又补充“凡三段山……作清气带山下三分倨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

作为全篇总结,并补充一些山水画法技巧。

如鸟兽、清气等。

而后,南朝宋宗炳、王微继起。

魏晋玄学思潮带动,一般统治阶级知识分子多向往山林隐逸,江湖高士的悠闲生活。

宗炳《画山水序》先以哲学上加以探讨,“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

”说明山水也是“道”的一部分,用“道”来照映万物。

也可以在万物中体验“道”。

“山水以行媚道。

”正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并用“至于山水,质有而灵趣……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

不亦几乎。

”以此为立论证明爱山水是合乎圣贤之道,高尚的。

总论山水与圣贤,与“道”的关系,用来证明山水画的重要性,作为自己喜爱山水画的根据。

而后文人画也多有绘制山水来表达自身理念。

“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

愧不能凝气怡身,伤砧石门之流,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

”说明绘画的原因,也代表了当时文人的普遍心态,被世事所缚,无法随心所游,只好借绘画来代替游历山水,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

接着又提出画山水的原理,“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

旨微于言象之外者……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

”提出依照实物来写生。

如同唐朝张璪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

”用透视的原理,说明绘画中山水的比例方法“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而山水画更能表现无尽的空间。

“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

应会感神,神超理得。

”提出画的原理就是应目会心,则观众也会通过绘画与作者产生共鸣,提高了自我精神的修养,明白了事理。

表现了绘画对精神的影响。

“畅神而已。

神之所畅,熟有先焉。

”说明画家进行创作也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并说明山水“畅神”的作用。

同时代的的王微,思想见解也与其一致,《叙画》也写明“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为绘画目的。

辩证的说明了山水画与地图的不同,山水画通过过了画家的艺术加工,成为艺术形象。

以山水画为畅神,为自身修养。

山水画政治、教育作用比较少,不同于人物画成教化,著升沉。

而美感,调剂生活的作用比较多。

当时魏晋书法昌盛,轻视画法。

于是颜光禄便请王微加以辨明,“夫言绘画者……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镜阜、划浸流。

”将绘画与绘制地图加以区分,说明古人作画不是用来勘察地域,是用来表明自然界的形态。

又进一步说明,绘画用来描写形态,但必须通过画家头脑加工,进行艺术的处理。

跟要求画家心灵的作用,打破表象的束缚,展现本质。

“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进一步解释了画家可以通过绘画来展现宇宙万物。

用不同的笔法来展现各种不同的物体,表现绘画的自由性,开创性。

“望秋云,神飞扬……此画之情也。

”看画如同在看真山真水,人得精神情感长伴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环境带来思想上的愉悦不是物质财富所能代替的。

而绘画对环境艺术加工的再现,同样也带给人们愉悦的审美情感。

通过对画作的的欣赏,心与物化,精神得到愉悦,审美得到满足,而这正是山水画的感染力,山水画的功效。

山水画由此成为中国画独立的分支,现存魏晋独立的山水画作几乎不可见,只留下这些画论。

它的影响,在隋唐,甚至宋代山水画中都可见到这些画论影子。

也由此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精神,影响后世。

参考文献:
[1]俞剑华编《中国画论选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

[2]李泽厚著《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吴慧玲(1984-),女,籍贯:石家庄,河北大学2011级美术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