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丹尼尔·平克《驱动力》读后感范文

丹尼尔·平克《驱动力》读后感范文

丹尼尔·平克《驱动力》读后感范文丹尼尔·平克《驱动力》读后感范文丹尼尔·平克《驱动力》读后感1今天我有幸向大家分享近期阅读的丹尼尔·平克所著的《驱动力》一书。

该书正文只有225页,很快能阅读完,内容短少却一度是亚马逊最畅销书的50强。

正如该书的名字以及书的封面上所写,该书探讨的是“在奖励和惩罚已全然失效的当下,如何焕发人的热情”,如何提高人的积极性,如何发挥人的驱动力3.0潜力。

书中作者把人类的的工作积极性分为了三个层次,驱动力1.0、驱动力2.0和驱动力3.0。

驱动力1.0是生物性驱动力,是指人们为解决温饱等基本需求而存在的生存冲动,是为了解决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生理和安全需求而产生的积极性;随着社会进步及经济、技术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驱动力1.0已经不是激发人们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动力。

驱动力2.0是外在动机驱动力,表现为制度化的奖励和惩罚管理,即通常所说的“胡萝卜加大棒”,是“如果-那么”型驱动。

驱动力2.0认为人类是懒惰和安于现状的,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就要奖励好的行为,惩罚坏的行为”,好比要让一头驴子好好工作,最好在它表现好时给个胡萝卜,表现差用时用大棒子抡它,这样驴子就乖乖干活了,这也是目前大家普遍认为和接受的提高人的积极性的观点。

驱动力2.0自工业革命开始广泛应用,是非常有效的、为目前多数企业所采取的、对推进全球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至关重要的积极性提高策略。

然而,经过现代专家的多种实验研究,“胡萝卜加大棒”模式的驱动力2.0,适用于简单、机械、重复性的推算型工作,而对需要思维和创新的、非重复性的探索型工作,不仅不能有效促进,反倒是有害和具有破坏性的,因为“胡萝卜加大棒”模式具有7个致命的弱点:令内在动力消失、令成绩下降、扼杀创造力、抑制善行、鼓励欺诈走捷径以及不道德行为、让人上瘾、滋生短视思维。

而驱动力3.0,即内在自主驱动力,才能激发人们满足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高层次即“自我实现需求”的欲望,才是个人、组织提高绩效、焕发工作热情的秘诀,才能真正调动人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欲望,才是企业和个人突破瓶颈或平庸天花板的法宝。

驱动力的读书笔记

驱动力的读书笔记

驱动力的读书笔记
驱动力是一本由丹尼尔·H·平克所著的心理学畅销书《驱动力》的读书笔记。

这本书探讨了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以及如何激发和管理人的内在动力。

书中首先介绍了两种不同的驱动力:外部驱动力和内部驱动力。

外部驱动力是指那些来自外界的奖励和惩罚,例如金钱、地位、权力等。

而内部驱动力则是指个人内心深处的动力,如个人成长、自我实现、追求激情等。

作者认为,内部驱动力是实现长期成功和满足感的关键。

然后,书中提到了三个关键因素,可以激发和增强内部驱动力。

首先是自主性,即个体在决策和行动中的自由度。

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多的掌控权时,会更倾向于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

其次是精力,即个体在追求目标时所感受到的激情和投入程度。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更容易保持专注和投入。

最后是目的性,即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目标有清晰的认知和意义。

当人们认为自己的努力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时候,他们会更有动力去追求目标。

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实践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增强内部驱动力。

例如,设定具体和有挑战性的目标,让个体感受到成就感和进步的快乐。

此外,提供及时反馈和认可也是激发内部驱动力的重要方式。

人们需要知道他们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回报,这样才能保持动力和投入。

总的来说,《驱动力》是一本关于个体动机和内在驱动力的重要著作。

通过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读者可以更好地激发自己和他人的内在动力,实现个人和组织的长期成功。

这本书不仅适用于个人发展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也可以帮助教育者、领导者和团队建设者创造更有动力和积极向上的环境。

驱动力的读书笔记

驱动力的读书笔记

驱动力的读书笔记《驱动力》是丹尼尔·平克所著的一本关于人类行为动因的书籍。

作者认为传统的激励方式,如奖金、惩罚等,并不能真正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而是会削弱人们的创造性和自我驱动力。

本书主要讲述了三种内在驱动力:自主性、成长性和目的感,并提供了实用的方法来激发这些内在驱动力。

1. 自主性自主性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掌控权和自由选择的能力。

作者认为,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工作热情。

具体方法包括:- 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决策权,例如让员工自己安排工作时间和任务。

- 提供有挑战性和自我管理的工作任务,使员工有机会展现他们的能力和创造性。

- 提供反馈和奖励,让员工知道他们的工作成果得到了认可。

2. 成长性成长性是指人们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渴望。

作者认为,给予员工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工作热情。

具体方法包括: - 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让员工可以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 提供挑战性的任务,让员工可以应对新的挑战并提高自己的能力。

- 提供反馈和奖励,让员工知道他们的成长得到了认可。

3. 目的感目的感是指人们认为自己的工作有意义和价值的感受。

作者认为,给予员工意义和价值的工作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工作热情。

具体方法包括:- 让员工知道他们的工作对组织和社会的贡献,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意义和价值。

- 给予员工对未来的远景规划,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工作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 提供反馈和奖励,让员工知道他们的工作得到了认可,并且意义重大。

总之,本书通过探讨内在驱动力的概念和实际案例,强调了激励和激发员工内在驱动力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实用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

《驱动力》读书笔记

《驱动力》读书笔记

《驱动力》是我开公众号后第一本读的书,开公众号的时候也是决定要开始写读书笔记,以往的书都是看过就忘,除非重新读否则能记住的内容寥寥无几,虽然不知道谁说你看的书就是会在你的血液里,我是不相信的,我都忘记的一干二净了,在血液里这种虚无缥缈的事情就一个字也不能相信,可别做什么又傻又天真的姑娘(我可能算是妇女了)。

《驱动力》这本书我忘记在什么情况下买的了,一直躺在我的书架上,因为最近一直反思自己为什么一路走来浑浑噩噩,不像别人一样对世界充满了欲望,我几乎是个无欲无求的人,没有什么目标,也没有什么内在动力,我最近有点想弄弄清楚自己到底怎么回事,看到这本书,觉得可能会得到一部分的答案,现在书看完了,所获得的不能直接解决我的困扰,但是多少给我致命了一个方向,就好像迷路的人在找人问路,问到的第一个路人说,往前走,你会看到一个亭子,到了亭子里,你再问问别人接下去怎么走,好歹有了一点希望。

白岩松说,人找书很难,书找书很容易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驱动力》的作者是丹尼尔平克(Daniel H.Pink)也是《全新思维》的作者(你看这就找到了一本书)。

《驱动力》主要讲人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驱动力2.0和驱动力3.0)的区别以及在企业管理、学校教育中可以提升的应用。

驱动力2.0就是运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用奖励与惩罚的方式驱动人们工作学习,根据研究当工作内容重复且有规律(机械劳动)的情况下是有积极作用的。

对创造性的工作(涉及艺术、情感及其他内容的非推算型工作)是有消极作用的,并且作者建议,即使是机械劳动也可以做驱动力的改进,向3.0靠近。

以下是本书中的摘要驱动力1.0 :生物性驱动力:人类以及其他动物饮食以止饿,饮水以止渴,交配以满足性欲。

驱动力2.0:来自外在动机:主体做出特定行为时会得到来自环境的奖励或惩罚。

驱动力3.0:内在动力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发现人们在工作时达到“最佳体验”(optimal experience)状态的频率比休闲娱乐时要高得多。

《驱动力》读后感

《驱动力》读后感

《驱动力》读后感对于书中印象比较深刻的知识可以大致总结如下:人类所有行为驱动力可分为以下三种:驱动力1.0 以吃饭、喝水等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物性驱动驱动力2.0 把外界反馈作为动力,做好有奖励,做不好有惩罚的驱动驱动力3.0 把内心的兴趣以及自身使命感作为动力的驱动注意:外在激励,尤其是有条件,有期待,“如果-那么”型的激励(胡萝卜加大棒)会扼杀第三种驱动力,如奖励扼杀创造力,或抑制善行千篇一律,没什么意思的重复性工作(推算型工作)需要管理,而有意思的非重复性工作(探索型工作)依靠的则是自我管理目前大部分的工作都属于探索型工作,比如软件开发,因此外驱力在当今工作环境逐渐失效X型行为和I型行为。

X型行为的核心是第二种驱动力,I型行为的核心是第三种驱动力。

另外,每章结尾的实用工具箱也可以应用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唤醒积极性的几个策略:·给自己来个“心流测试”当我们极度专注于一件事情时,会产生一种非常愉悦的体验。

如果想达到这种状态,我们可以用一到两周的时间,每天给自己定多个闹钟,每当提醒铃声想起的时候就记录自己当时的状态,回答:what(在做什么),how(心情如何),who(跟谁一起),when(何时),where(何地)这几个问题,把记录当到一起,感觉如何,是否处在心流之中?我们就能发现其中规律,这样我们就能增强自己的心流体验了。

·睡觉前,问自己这个小问题,“今天的我比昨天更优秀吗?”·设计自己的励志海报5个步骤离专精更近一步:达到专精的关键之一是“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改善在一些特定领域的成绩而进行的长达一生的努力”·刻意练习的目标是提高成绩。

设立新的目标,每次都尽力比上次做的好一些。

·重复,重复,再重复。

·想方设法获得批评性意见。

·严加关注自己的弱项。

·为身心俱疲做好准备。

《驱动力》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驱动力》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驱动力》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驱动力》读后感。

《驱动力》是一本描写人生奋斗与成长的励志书籍,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向读者传递了许多关于成功和幸福的深刻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感悟。

首先,书中提到了“激情”和“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讲述了自己在事业上的艰辛历程,他不仅有着对自己事业的热情,更有着不屈不挠的毅力。

正是这种不断前行的动力,让他成功地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让我明白了,只有拥有激情和毅力,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其次,书中也提到了“坚持”和“自律”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作者在书中强调了每一步的努力都是成功的基石,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同时,自律也是成功的关键,只有自律才能让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效的工作状态。

这让我意识到,只有坚持和自律,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梦想”和“责任”对于人生的意义。


者鼓励读者要有远大的梦想,但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梦想负起责任。

只有承担起责任,才能让梦想变得更加真实和坚定。

这让我明白,梦想是人生的动力,但责任才是梦想的支撑。

总的来说,读完《驱动力》,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激情、毅力、坚持、自律、梦想和责任,这些关键词让我明白了成功并非是偶然,而是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的。

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更加努力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坚定地走下去。

感谢这本书给予了我如此宝贵的启示和勇气!。

驱动力读后感

驱动力读后感

驱动力读后感《驱动力》是美国畅销书作家丹尼尔·H.平克的一部畅销书,该书以新的视角解释了人类行为和决策的本质。

通过对认知科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平克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探讨了人类如何做出决策的机制。

这本书引发了人们对自我认知和决策过程的深入思考,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在《驱动力》中,平克通过对认知科学的研究,探讨了人类行为和决策的本质。

他指出,人类在做出决策时,往往受到许多内在和外在的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往往是我们并不自觉的。

例如,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往往会受到情绪、社会压力、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决策过程和结果。

平克还指出,人类的决策往往受到认知偏见的影响,我们在做出决策时往往会受到一些固有的认知偏见的影响,这些偏见会影响我们的决策结果。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研究,平克揭示了人类行为和决策的本质,引发了人们对自我认知和决策过程的深入思考。

在《驱动力》中,平克还探讨了人类行为和决策的机制。

他指出,人类在做出决策时,往往会受到许多内在和外在的驱动力的影响,而这些驱动力往往是我们并不自觉的。

例如,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往往会受到自我认知、社会认同、激励等驱动力的影响,这些驱动力会影响我们的决策过程和结果。

平克还指出,人类的决策往往受到奖励和惩罚的影响,我们在做出决策时往往会受到奖励和惩罚的驱动力的影响,这些驱动力会影响我们的决策结果。

通过对这些驱动力的深入研究,平克揭示了人类行为和决策的机制,引发了人们对自我认知和决策过程的深入思考。

通过对《驱动力》的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复杂性。

人类在做出决策时,往往会受到许多内在和外在的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往往是我们并不自觉的。

我们在做出决策时,往往会受到情绪、社会压力、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会影响我们的决策过程和结果。

同时,我们在做出决策时,往往会受到自我认知、社会认同、激励等驱动力的影响,这些驱动力会影响我们的决策结果。

驱动力读后感模板

驱动力读后感模板

驱动力读后感模板作文题目:驱动力读后感模板驱动力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之一。

它激发和推动着我们追求目标、克服障碍并取得成功。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名为《驱动力》的作品,这本书深入探讨了驱动力的本质和影响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驱动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深刻地意识到驱动力对个人和社会的巨大影响。

首先,这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信息和详细的分析,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驱动力的概念。

作者通过实际案例和科学研究,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驱动力,如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并讲述了它们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例如,内在驱动力不仅能够提高个人动力和专注力,还能够带来长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相比之下,外在驱动力可能会导致短期的激励,但缺乏持久的动力和满足感。

通过对不同类型驱动力的分析,我对内在驱动力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及其动机。

其次,在讨论驱动力的过程中,这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具体例子和相关数据,在我阅读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说明作用。

例如,书中引用了一项研究,发现那些有内在驱动力的人在追求目标时更倾向于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获得更好的结果。

相比之下,那些主要受外在驱动力驱动的人则更容易放弃并且表现出较低的绩效。

这些数据让我对驱动力的重要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并激发了我进一步思考自己目标追求的方式和动力来源。

此外,这本书还对驱动力的未来影响进行了预测。

作者认为,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个人和组织对驱动力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

个体的驱动力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竞争优势,而那些能够正确使用和培养内在驱动力的人将更容易取得成功。

此外,作者还指出,为了更好地发挥驱动力的作用,个人应该对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有清晰的认识,并与之保持一致。

这些预测让我认识到驱动力在未来的重要性,并激发了我对发展自身驱动力的努力。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驱动力》,我对驱动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受益匪浅。

这本书提供的背景信息、细节分析和未来预测使我对驱动力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在行动中有了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驱动力》读书笔记
《驱动力》读书笔记
《驱动力》是我开公众号后第一本读的书,开公众号的时候也是决定要开始写读书笔记,以往的书都是看过就忘,除非重新读否则能记住的内容寥寥无几,虽然不知道谁说你看的书就是会在你的血液里,我是不相信的,我都忘记的一干二净了,在血液里这种虚无缥缈的事情就一个字也不能相信,可别做什么又傻又天真的姑娘(我可能算是妇女了)。

《驱动力》这本书我忘记在什么情况下买的了,一直躺在我的书架上,因为最近一直反思自己为什么一路走来浑浑噩噩,不像别人一样对世界充满了欲望,我几乎是个无欲无求的人,没有什么目标,也没有什么内在动力,我最近有点想弄弄清楚自己到底怎么回事,看到这本书,觉得可能会得到一部分的答案,现在书看完了,所获得的不能直接解决我的困扰,但是多少给我致命了一个方向,就好像迷路的人在找人问路,问到的第一个路人说,往前走,你会看到一个亭子,到了亭子里,你再问问别人接下去怎么走,好歹有了一点希望。

白岩松说,人找书很难,书找书很容易可能就是这个道理。

《驱动力》的作者是丹尼尔平克(Daniel H.Pink)也是《全新思维》的作者(你看这就找到了一本书)。

《驱动力》主要讲人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驱动力2.0和驱动力3.0)的区别以及在企业管理、学校教育中可以提升的应用。

驱动力2.0就是运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用奖励与惩罚的方式驱动人们工作学习,根据研究当工作内容重复且有规律(机械劳动)的情况下是有积极作用的。

对创造性的工作(涉及艺术、情感及其他内容的非推算型工作)是有
消极作用的,并且作者建议,即使是机械劳动也可以做驱动力的改进,向3.0靠近。

以下是本书中的摘要
驱动力1.0 :生物性驱动力:人类以及其他动物饮食以止饿,饮水以止渴,交配以满足性欲。

驱动力2.0:来自外在动机:主体做出特定行为时会得到来自环境的奖励或惩罚。

驱动力3.0:内在动力
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发现人们在工作时达到“最佳体验”(optimal experience)状态的频率比休闲娱乐时要高得多。

奖励有时候很奇怪,就像对人的行为施了魔法:把有意思的工作变成苦工,把游戏变成工作。

用奖励来提高他人的积极性或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希望能从中获益,实际上会破坏他人对某种行为的内在积极性,无意中增加了隐形成本。

外在因素的7个致命缺陷
奖励让内在动机消失
奖励让成绩大幅下降
奖励在扼杀创造力
奖励抑制了善行
引发不道德行为(把能否获得外部奖励作为唯一重要目标的问题在于,有些人为了达到目标会选择最快的路线,就算走歪门邪道也在所不惜) 让人上瘾(付钱让你儿子倒垃圾,就相当于你向他保证下次倒垃圾时不会不劳而获)
奖励短视的思维:目标带来的压力可能会令员工短视、关注短期收益,而忽略了可能给机构造成的长期破坏
避免7个致命缺陷最好的方法是对他们敬而远之,低调处理,不要强调深层积极性的构成元素比如自主,专注和目的
如果你要利用奖励让以后的工作比这一次完成的更好,你设置的奖励最好满足2点。

1任何外部奖励都应该是别人预想不到的;2外部奖励只有在任务完成后才能给出。

自我决定论:人类有三种内在需求:能力(competence)的需求、自主性(autonomy)的需求和归属(relatedness)的需求
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著作《持续的幸福》《真实的幸福》《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教出乐观的孩子》
麦格雷戈《企业的人性面》很多公司的运营其实是基于对人类行为的错误假设
唤醒积极性的9大策略
给自己做个“心流测试”:一周设置40个闹钟,闹钟响的时候记录自己正在做什么,感觉怎么样,哪些时间地点人物让你感受到心流感觉,怎么样增加心流体验出现的次数(PS你得知道心流感觉是什么)
你的大目标是什么
今天比昨天优秀了吗?
来次施德明(每7年给自己放一年的假)
给自己做一次绩效评估:明确目标每个月问自己进展如何?有哪些不足?需要哪些工具、信息或者支持以便做的更好?(注意事项:1 要有大目标也要有小目标;2确保自己明白,工作的每个方面和目标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3完全诚实)
不想被卡住,读张卡片吧(做100张卡片,上面写着一句话,比如换做是你做好的朋友这件事他会怎么做;不要逃避容易的事等,PS这个卡片布莱恩伊诺和彼得施密特出版过可以找找)
5个步骤离专精更进一步:刻意练习
做张口袋卡片(其实是给自己提问,自己反复思考得到有目的感或方向感的答案,作为指南,时不时查阅。

如果没有这个答案就要问自己打算怎么办)PS我要是知道怎么办还看你这书吗?这个就好像说,解决拖延症最好的方法就是马上行动起来,那么请问,我要是会马上行动谁还得拖延症啊,想爆粗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