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合集下载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1、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四章 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两极格局下 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的世界 4、美苏争霸
5、亚洲经济的发展
第五章世界格 局的变化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世界政治的发展
3、世界经济的发展
2
第一章 前言分析
把握两条线索:1、即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和革命胜 利后苏俄(苏联)为建设社会主义 而进行的探索;
0下载券文档一键搜索 VIP用户可在搜索时使用专有高级功能:一键搜索0下载券文档,下载券不够用不再有压力!
内容特 无限次复制特权 权 文档格式转换
VIP有效期内可以无限次复制文档内容,不用下载即可获取文档内容 VIP有效期内可以将PDF文档转换成word或ppt格式,一键转换,轻松编辑!
阅读页去广告
列宁《四月提纲》---由资产阶级革命 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十 月革命形势ຫໍສະໝຸດ 和平(人民掌握武装) 的发展 暴力(七月流血事件)
革 命 十月革
▪10月决议 ▪11月7日彼得格勒 武装起义
的 命概况 推翻临时政府,成立世上第一

个工农苏维埃政府(胜利)

❖ 政治:废旧——平等
革命 ❖ 经济:银行铁路大工业国有化没收
世界现代史概况
时间: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现在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曲折前进
线索: 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共存,相互对抗
世界各国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
科技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
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

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社会发展道路的特点及启示

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社会发展道路的特点及启示

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社会发展道路的特点及启示一、强调计划经济和集体所有制。

苏联在革命后建立了一个中央计划制度,通过国家的计划来组织生产和分配物资。

同时,苏联政府也强调集体所有制,将生产资料和土地归到集体所有,并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面对激烈的阶级斗争。

苏联从1928年开始实行的农村集体化运动,使得农村的生产资料和土地归为集体所有制。

但是这一政策也引起了部分农民的不满和抵抗,导致了激烈的阶级斗争。

三、强调“人民民主”和大众参与。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非常注重民主,特别是强调“人民民主”。

通过广泛的选举和协商,确保了大众的参与和决策权。

四、高度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

苏联政府推崇科学技术,大力投资科技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苏联在太空探索、核武器、原子能等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

以上四点是苏联社会发展道路的主要特点。

这些特点对今天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启示。

一、强调计划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的经验。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计划经济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同时,集体所有制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也非常有益。

这些经验在今天的发展中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通过阶级斗争,强调社会发展中的调和与均衡。

苏联的阶级斗争反映了社会发展中权利分配的不平等以及发展的不平衡。

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调和与均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调和社会三方面的利益上。

三、强调“人民民主”和民主参与。

苏联的民主体现了政权与社会之间的有效联系以及发展的平等机会。

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民主参与,我们必须强调人民民主的基础,并将其作为建立更加开放和公正的社会制度的基础。

四、高度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

苏联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到了世界各国的科技水平。

在今天,科技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我们需要注重推崇科技创新,努力在科技领域取得更多的成果。

总之,十月革命以来苏联社会发展道路的特点,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

简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简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引言列宁的新经济政策(New Economic Policy,简称NEP)是苏联共产党领导人列宁在1921年提出并实施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

该政策旨在应对俄国革命后经济困难,恢复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本文将详细介绍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实施过程、影响和评价。

一、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列宁在1917年领导了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然而,在内战和外部干扰的困扰下,俄国的经济陷入混乱和崩溃。

粮食短缺、工业停滞、物资匮乏成为严重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1.农业方面:–允许农民保留部分农产品自由出售,以激励他们增加粮食产量。

–废除强制征粮制度,改为通过税收方式向农民征收粮食。

–鼓励农民发展个体经济,允许他们自由购买和出售农具、肥料等生产资料。

2.工业方面:–保留国有企业的同时,允许私人和合作社经营小规模工业和商业。

–鼓励外国资本进入苏联,引导外国投资促进工业发展。

3.货币和金融方面:–引入新的货币“切尔诺波斯克卢布”,取代原有的战时货币。

–恢复银行信贷机构,促进金融活动。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新经济政策于1921年开始实施。

列宁和苏联共产党认识到,只有通过一定程度上放松对私营经济的控制,才能激发生产力的活力。

因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1.农业改革:–放宽对农民的粮食征集政策,并通过税收方式向其征收粮食。

–允许农民自由出售剩余农产品,以鼓励他们增加种植面积和产量。

–鼓励农民发展个体经济,自由购买和出售生产资料。

2.工业改革:–允许私人和合作社经营小规模工业和商业,以推动经济复苏。

–引导外国资本进入苏联,促进工业发展。

3.货币和金融改革:–引入新的货币“切尔诺波斯克卢布”,取代战时货币。

–恢复银行信贷机构,促进金融活动。

四、新经济政策的影响1.经济恢复:–新经济政策有效地刺激了农民增加粮食产量,缓解了粮食短缺问题。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PPT课件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PPT课件

1925年 8 730
44.24
思考:这一时期粮食作物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哪项经济政策? 提示:新经济政策。
能力形成•合作探究
主题一 十月革命的进程及意义 【情境探究】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 史料一 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 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 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 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
【正误会诊】
1.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为俄国在前线战
事的接连失利。( × )
提示: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为革命前俄
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落后,社会各种矛盾激化。
2.列宁主义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
3.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 ( × )
【史论阐释】
十月革命胜利的原因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最集中、最 客 尖锐的国家 观 (2)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革命的发展,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 原 际环境 因 (3)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俄国反动军队集中于前线,后方薄

主 观 原 因
(1)革命得到人民支持,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2)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3)及时通过政治、经济、外交措施来巩固政权 (4)各国无产阶级的支援 (5)革命军队的英勇作战
描述和阐释事物
关键信息
从关键信息“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 封建剥削形式”“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 德国的1/8”“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总结 背景

历史教案: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实践

历史教案: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实践

历史教案: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实践一、社会主义的起源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一种以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公共利益为目标的政治经济体制。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的欧洲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不平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即通过工人阶级的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二、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首次胜利实践。

1917年10月,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政权。

随后,列宁领导下的苏联开始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措施,包括土地国有化、国有化工业和农业、实行计划经济等。

三、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进一步加强了对经济的计划管理,并通过集体化和农业集体化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苏联进行了工业化的大规模建设,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恢复了战争带来的损失。

然而,斯大林时期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个人崇拜以及对异见人士的打压。

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对于东欧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国家在二战结束后纷纷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苏联的指导下,东欧国家进行了国有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并推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然而,这些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包括经济效率低下、社会不平等和政治压制等问题。

五、中国的社会主义探索及道路选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国家之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国有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等。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几亿人摆脱了贫困,国家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六、社会主义的全球影响与挑战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实践不仅仅局限于苏联和东欧国家,它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苏联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进程,伴随着众多的成就和挑战。

从1917年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领域做出了巨大努力,塑造了全新的国家形象。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探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

在20世纪初,俄国的经济处于严重的落后状态,1917年革命后,苏联开始进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实行国家有计划的经济。

这一经济体制的核心是五年计划,通过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控制和调度,大力推动了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五年计划使得苏联工业迅速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产业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苏联从一个农业国成为一个工业强国。

然而,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五年计划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配置不均衡、效率低下和环境破坏等。

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障。

列宁、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通过建立强大的政党和国家机构,确保了政权的巩固。

布尔什维克党成为唯一的合法政党,通过集权的方式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政府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资源和人力,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长期发展。

然而,苏联政治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党和政府官僚主义、腐败以及意识形态的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也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灵魂。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苏联通过普及教育、鼓励科学技术进步和强调劳动者的价值等方式,试图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社会主义文化。

苏联的文化建设注重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观的弘扬,强调个人对国家的奉献和社会的利益至上。

苏联创造了许多艺术和文学作品,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壮丽的社会主义雕塑和建筑等,展现了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理想面貌。

然而,由于政治环境的限制,苏联文化建设也受到了一些批评,认为它过于政治化,缺乏创新和个性化。

除了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涵盖了贫困问题、社会保障和公平正义等方面。

在苏联社会主义的初期,国家通过土地改革和财产公有化,消除了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剥削。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归纳总结出十月革命爆发的必然性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2、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内容和特点,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明确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原因,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3、识记“一五计划”、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的有关内容;理解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农业集体化的弊端,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和评价;认识优先发展重工业对中国的影响,斯大林模式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

4、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失败的原因。

5.结合中国经济改革,理解改革的道路的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

【专题讲解】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知识归纳】20世纪初俄国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尖锐,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各种矛盾,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但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列宁发表《四月提纲》,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七月事件”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通过武装起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成熟。

【特别提醒】20世纪初俄国已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要与巴黎公社革命作比较,巴黎公社革命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无产阶级还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所以巴黎公社革命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知识归纳】可从对俄国和世界两个方面概括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在俄国的统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十月革命开辟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不仅表现在革命后苏维埃掌握国家政权,而且表现在俄国成为无产阶级掌权的社会主义国家,还表现在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推动了俄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十月革命在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转变为现实,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实践

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实践

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实践俄国十月革命是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对俄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当时俄国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状态中。

这场革命的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来分析。

在政治方面,沙皇制度的腐败和专制统治引发了人民的不满。

同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俄国经济陷入困境,战争的残酷也加剧了人民的痛苦。

此外,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也使得社会动荡不安。

二、十月革命的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这对于社会主义实践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十月革命的成功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范例和动力。

苏联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典范,吸引了全世界的革命者和共产主义者。

这一事件对于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十月革命使得社会主义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苏联通过国有化和计划经济的方式,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争论和探索。

三、社会主义实践的挑战和困境尽管十月革命为社会主义实践指明了方向,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挑战和困境。

首先,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经济上的困难。

计划经济模式虽然能够实现对生产资料的集中控制,但也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此外,苏联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方面也遇到了困难,导致粮食短缺和农民反抗。

其次,社会主义实践也面临着政治上的挑战。

苏联在建国初期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镇压和集权措施,导致了人权和自由的受损。

这引发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质疑和批评,也使得社会主义实践陷入了政治困境。

四、社会主义实践的启示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注重经济发展和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单元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班级: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2015年12月29日1.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中提到:“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A. 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B. 人民迫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C. 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D. 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2.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中,红旗取代了三色旗。

74年后,这一幕又重演了一次。

有所不同的是,带有镰刀和锤子图案的红旗徐徐下降,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冉冉升上克里姆林宫。

这反映了俄国人民A.对十月革命的彻底否定 B.追求民主政治与民生幸福C.对传统政治体制的认同 D.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制度3.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后,对外宣布:“要恪守我国同其他大国结成同盟的义务”,“将竭尽全力……去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该政治态度直接导致了A.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出现B.反战、反沙皇专制的革命浪潮C.七月流血事件的爆发D.《吿俄国公民书》的发表4.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粮食税制度5.下面是俄国(苏联)1913-1926年工业生产情况表。

以下有关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结论,符合表中信息的是A.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和经济稳定增长B.建立在对农业的掠夺基础之上C.为以后苏联经济结构失衡埋下祸根D.关注到了有关国计民生产业的发展6.列宁在《论“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中发出号召:“……共产党员和同情分子应当更加鞭策自己,从休息时间内抽出一小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日延长一小时,将这些时间集中起来,在星期六这天进行一次六小时的体力劳动,以便立即创造出实际的价值。

”文中省略号部分的内容应该是A.“迫于国内政治经济危机,解决普遍的物资匮乏问题”B.“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苏联工农业的现代化”C.“为了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早日实现世界的和平安定”D.“鉴于国内外形势的严重,为了对阶级敌人取得优势”7.阅读下面苏联工农业产值增长图,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不包括A.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逐步确立B.片面发展重工业形成了不合理的经济结构C.苏联已经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D.工业化极大地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8.1928年9月,苏联领导人布哈林在《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中认为,“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他认为苏联应当A.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B.优先发展建筑原料产业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遵循工业化建设的规律9.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

”下列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C.二战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D.7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国家干预10.下图反映出信息中不正确的是1913-1937年苏联(俄)工业产值增长图A.1913-1920年工业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战争的破坏B.1920-1925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1925-1932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在于这一时期的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D.1932-1937年工业产值高速增长源于斯大林体制的逐步确立11.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 在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比重的年增长率,高于整个欧洲地区。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高于英国B 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队在色当俘获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及其亲率的近十万法军。

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夺取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C 苏联粮食产量1954年为8560万吨,1956年为12500万吨,1958年为13470万吨。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D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以来的20年间,三个经济体间已发展出更宽、更深、更高效的供应链。

三国互惠,使墨西哥一跃成为发达国家12.下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

对图中各阶段发展状况,分析正确的是A.a 阶段:土地所有制的变革推动两国粮产量的增长B.b 阶段:经济政策的失误导致两国粮产量的大幅回落C.c 阶段: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苏联粮产量出现连续波动D.d 阶段:市场体制的确立推动了中国粮产量的大幅增长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世界现代史教材目录(节选)的对比。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12分,所指出的不同之处应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充分。

) 目录A第一章 俄国十月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第一节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二节 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第三节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一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三节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摘编自全日制大纲版高中历史教材《世界历史·现代部分》,1987年版 目录B 第一章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一节 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来源:学+科+网Z+X+X+K] 第二节 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 第三节 悄然转变中的中国社会生活 第二章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一节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节 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美国的资本主义改革 ……[来源:学&科&网] ——摘编自人教社《历史与社会·现代部分》上册,2011年版参考答案1.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

”反映了二月革命后人民迫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因此选B。

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2.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苏联解体,这与苏联长期以来体制的严重弊端有关。

但苏联的解体不是彻底否定十月革命的结果,也不是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制度,更与历史上的传统体制无关,这体现了俄国人民追求民主与民生幸福的一种变革。

所以答案选B。

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将竭尽全力……去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说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后,继续参加帝国主义战争,结果使俄军损失了六万多人。

消息传到首都后,工人、士兵举行了示威游行,却遭到临时政府的血腥镇压,即七月流血事件。

故选C项。

4.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注意材料中的信息一是新经济政策,二是城市和商店。

所以这里的“学会做生意”实际上就是强调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商品、货币、市场和价值规律来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实行粮食税是在农业方面的调整,缓和农民的不满情绪;B项材料未体现;C项是A项具体内容。

所以答案选A。

【名师点睛】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

此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的主要内容、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5.D【解析】试题分析:观察表格中时间可知反映的是1913-1926年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生产比重变化,从表格中可看出,消费资料生产所占比例大,说明苏联重视国计民生的发展;联系新经济政策也可以证明,故选D。

ABC 结论不符合史实,表格中也体现不出来。

6.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涉及到的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根据人物来看,这段建设除与苏联建设初期,由列宁来领导。

结合所学知识,这段时期很可能处于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或者新经济政策的时期。

再结合材料,我们可知这段时期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苏联内忧外患,因此需要人民起来维护国家利益,为国家作贡献。

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7.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根据图片可以看出,苏联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迅速增长,计划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工农业经济比例不合理,从而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

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

所以答案选C。

8.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题目中未涉及布哈林对新经济政策和发展建筑原料产业的态度,故排除A、B两项;由题目中的信息“国家工业化......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可知布哈林反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主张国家工业化建设应遵循相关规律,故排除C项,选择D项。

9.C【解析】试题分析:“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是指斯大林时期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为罗斯福新政所借鉴,有助于缓和经济危机,二战后西方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因此选C.10.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A项经历了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B项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D项斯大林进行了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C项斯大林体制是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企业没有自主权。

故选C项。

11.C【解析】试题分析:A项中国的GDP占世界GDP比重年增长率与同时期欧洲相比呈较快上升状态,但不能得出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英国,因为英国当时正在进行工业革命; B项当时普鲁士的社会制度不如法国先进;D 项墨西哥仍是发展国家。

故选C项。

12.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图表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分析与理解的能力。

依据表格中的变化趋势可知a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农村进行土地改革,推动了中国粮产量的增长,而苏联没有,A项排除;b阶段:1960年前后,由于“左倾”思想指导经济建设导致中国粮产量下降;当时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忽视了苏联的具体气候、土壤条件、在农村各地扩种玉米而产生的危机导致苏联粮产量下降,B符合题意;c阶段: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政治运动的影响导致中国粮产量波动,苏联则是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进行工业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以及美苏争霸的影响,C不合题意;d阶段中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粮产量大幅增长,D的表述不合史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