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四《窦娥冤》教案教学设计
《窦娥冤》教案(人教版必修四)

语文:1.1《窦娥冤》教案(人教版必修四)一、教学目的通过课文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政治腐败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二、教学重点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三、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唱词、科白四、教学方法诵读、解析、鉴赏五、教学过程[一]点拨——元杂剧知识1、构成要素:唱词:①宫调、曲牌。
②韵文科:戏剧动作的总称。
白(宾白):①对白;②独白;③旁白;④带白。
2、形式:四折(四幕)一楔子(序幕)。
3、角色:末(生;外末─老生;正末─小生。
扮演剧中主要男性人物角色。
)旦(正旦;卜儿─老妇人。
扮演剧中主要女性人物角色)净(大花脸。
扮演剧中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物异之点的男性人物。
)丑(小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扮演剧中男性次要人物角色。
这些人物有的语言幽默,行动滑稽,心地善良;有的奸诈可恶,吝啬卑鄙。
)[二]、点拨——作者关汉卿,号已斋,元代大都人,约生于十三世纪初叶,卒于十三世纪末,比莎士比亚早出生三个世纪。
他一生共创作了60多个剧本。
比莎士比亚多出将近一倍。
关汉卿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悲剧,写得一腔怨气喷如火,感天动地惊鬼神;他的喜剧,写得嘻笑怒骂多辛辣,妙趣横生满屋春;他的历史剧,写得历史人物如再现,豪气逼人真雄健。
郭沫若说过,关汉卿能够“爱人民之所爱,憎人民之所憎”。
他的杂剧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又关于把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赋予他所肯定的人物以理想的光辉,表达出人民的美好愿望。
[三]、概括情节1、了解全剧剧情2、概括情节(先读后议)【明确】(一)绑赴刑场──指天斥地┏1、绕过后街怕见婆婆(二)婆媳告别┃2、婆媳见面补叙原委┗3、婆媳离别悲声动地┏血浅白练┏1、指天发誓┃六月飞雪(三)刑场受戮┃┗亢旱三年┗2、誓愿应验【作业】选出不同类的项1、A、外;B、正旦;C、净;D、监斩官。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窦娥冤》教学设计(精选3篇)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窦娥冤》教学设计(精选3篇)人教版高二必修四《窦娥冤》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高二必修四《窦娥冤》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二必修四《窦娥冤》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品文,通过梳理故事情节与人物冲突,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2.品人,通过讨论展示,鉴赏窦娥的反抗精神;3.品文化,通过比较归纳,理解“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品文,梳理故事情节,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2.品人,鉴赏窦娥的反抗精神。
三、教学难点:品文化,理解“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文化。
四、教学方法:概括法、分角色朗读法、讨论展示法、比较归纳法五、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戏剧,尤其是元杂剧非常陌生,加之本文篇幅较长,学习存在一定困难。
六、教学设想:采用“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用“品文——品人——品文化”一条线串联起教学环节,用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推进教学进程。
“品文”环节运用概括法梳理故事情节,通过分角色朗读品味曲词的抒情性与音韵美。
“品人”环节通过讨论展示鉴赏窦娥的反抗精神。
“品文化”环节通过比较归纳理解“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文化。
追求有审美意味,有文化深度,有诗意语言,有成长效能的语文课堂。
七、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部戏剧,它以社会与生命的双重悲剧震撼人心;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一个女性,她以善良和美好的品格感染读者。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名作《窦娥冤》,一起去感受文学之美、文化之深!一、品文——故事情节与曲词特点(一)梳理故事情节1.一名同学概括故事情节,梳理人物冲突;2.教师板书人物冲突关系表教师过渡小结:既然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折,去欣赏《窦娥冤》的悲剧之美吧。
窦娥冤(人教版教案设计)

窦娥冤(人教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冤屈主题和道德观念。
学生能够欣赏古典文学的魅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探讨作品中的冤屈现象及其社会背景。
学生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冤屈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窦娥的冤屈和坚持真理的精神。
学生能够认识到社会不公和冤屈现象的存在,培养正义感和同情心。
学生能够通过作品反思社会现象,提高对人性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故事梗概:学生阅读《窦娥冤》全文,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窦娥、张驴儿等,理解其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 冤屈主题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冤屈现象,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社会背景。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审判,深入理解冤屈主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窦娥冤》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分享自己对冤屈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2. 阅读与讨论:学生分组阅读《窦娥冤》全文,注意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冤屈现象,探讨其原因和社会背景。
3.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冤屈主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在写作、演讲等环节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 学生作业评价:批改学生的阅读笔记、讨论报告等作业,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写作、演讲等环节的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窦娥冤》全文及相关阅读材料。
2. 媒体资源:相关电影、电视剧、动画等作品,用于辅助理解和分析。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黑板等教学辅助工具。
1窦娥冤-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窦娥冤-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课程目标
本节课程主要涉及到古代传说中的故事——《窦娥冤》,通过学习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精神。
学习内容
•理解《窦娥冤》的主要情节
•探讨中国传统文学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叙事技巧的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
1.窦娥的形象塑造和其对文学作品的贡献
2.传统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的影响与意义
3.叙事技巧与文学审美的关系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新知
教师通过讲解古代传说《窦娥冤》的背景和主要情节,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第二步: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分组或个人阅读《窦娥冤》,思考窦娥的形象塑造,从文学角度入手剖析窦娥的形象对文学作品的贡献。
第三步:课堂探讨
教师引导学生就古代文学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以及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叙事技巧的运用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第四步:小结与总结
教师对本节课程进行小结和总结,点评学生讨论的内容,强调要善于运用文学知识去观察和解读事物。
课后作业
学生可自行选取一篇古代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和叙事技巧。
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7篇)

《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精选7篇)《窦娥冤》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与《窦娥冤》一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三)德育目标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第二课时,重点赏读自《脱布衫》至《二煞》共十四支曲词,体会曲词中反映的莺莺心理活动,并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
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1.导入:《西厢记》是脍炙人口的艺术杰作,同学们是从什么时候起知道这部作品的?读过那些与《西厢记》有关的书,是否观赏过相关的影视戏曲作品?(学生可自由作答,能引入课文学习的正题即可。
)2.疏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经过的时间线索。
窦娥冤(人教版教案设计)

窦娥冤(人教版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创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窦娥的善良与刚强,认识正义和邪恶的斗争,树立正确的善恶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
2. 领会作者对正义和邪恶的揭示。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把握。
2. 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
2. 以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元杂剧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提问解答: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疑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比较《窦娥冤》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等,探讨不代、不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2. 影视作品欣赏:组织学生观看《窦娥冤》的影视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影视作品中的表现手法与原作之间的差异。
七、课堂互动1.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课堂表演,增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 小组竞赛:开展关于《窦娥冤》的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八、评价与反思1. 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同伴评价:相互评价,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窦娥冤教案(5篇)

窦娥冤教案(5篇)高中必修四《窦娥冤》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壹五部。
《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第19课《窦娥冤》教案【优秀3篇】

第19课《窦娥冤》教案【优秀3篇】《窦娥冤》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及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情节结构,把握杂剧内容。
3、赏析窦娥人物形象,概括杂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鉴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把握杂剧内容,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戏剧冲突,归纳概括主题。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探究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窦娥冤》戏剧视频片断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展示当时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
二、简介戏剧与作者: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中有文文中有戏识文者看文不识文者看戏音里藏调调里藏音懂调者听调不懂调者听音戏剧本属虚,虚内寻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荣辱贵贱,做来千秋事业,莫道当局是假弹唱原为乐,乐中藏忧,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乐忧忧,顷刻间悲观离合,喜怒哀乐,现出万代人情,须从戏里传真(多媒体投影)哪位同学结合戏剧知识谈谈其含义?先请同学自己介绍,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对联明确地告诉我们:戏剧虽说是一门表演艺术,但它却来源于生活,真实地反映生活,展示生活,它在使我们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戏剧的概念: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其中元代杂剧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杂剧创作十分繁荣,创作体制亦较严格。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演一完整的故事,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场戏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四《窦娥冤》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四《窦娥冤》教案(教师中心稿) 《窦娥冤》教案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
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
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
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教学难点: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
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
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
课一.介绍关汉卿和元杂剧: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白朴、
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
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 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
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
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
15部。
《窦娥冤》《救风尘风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
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
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
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
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
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
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
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元杂剧规定,
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关于宫调。
隋唐以来,音乐的调子是用“燕乐二十八调”,在宫、商、角、羽四声上各分配七调而
成的。
宫声七调如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等叫“宫”,其余二十一调如越调、双调、般涉调等叫“调”,所以称调子为“宫调”。
“燕乐二十八调’,是宋词、元曲的依据,但实用的
调子并不多,元曲中仅用十二调,而传奇中常用的只有九种。
这九种宫调及其表现的情
趣如下:正宫-惆怅、黄钟宫-缠绵、仙吕宫-清新、中吕宫-跌宕、南吕高-感叹、双调-健朗、商调-凄惶、越调-谐趣、大石调-蕴藉每一宫调各有它所属的曲牌,常用曲牌就有五百只以上。
传奇继承了南北曲的传统,很少有另外创作的曲牌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
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
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二、理清本文戏剧情节:第一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
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
~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三、指导学生赏析《窦娥冤》 1.讨论: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
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
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
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