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6 老山界 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第6课《老山界》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6课《老山界》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老山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面对困难、挑战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红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中英勇精神的力量。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通过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方法在提高他们理解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后,我可以尝试运用更多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等,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
此外,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设置较为成功,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较为内向,发言不够积极。为了提高这部分同学的参与度,我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试图帮助同学们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并鼓励他们提出疑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疑问,但并未主动提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可以在课后主动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并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同学们对红军长征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这说明他们已经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的思考较为表面,未能深入挖掘红军精神的内涵。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特点,特别是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来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结合课文背景,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举例解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老山界》学案(校内公开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老山界》学案(校内公开课)

《老山界》学案一、导标明学1.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2. 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3. 学会通过精彩的环境描写来表现中心思想。

二、导航预学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2. 检查字词预习。

惊惶()矗立()酣然入梦()点缀()打着颤()闪烁()马匹()骨碌()3. 疑问呈现:收集整理各小组的疑问,进行筛选。

4. 整体感知(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2)找出表示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

三、导问探学(一)自读课文,思考:1.红军翻越老山界主要有四“难”请勾画写红军翻山艰难的语句,用“难”三字的形式分别加以概括。

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2.讨论: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结合文中具体描写加以理解。

(二)再读课文,揣摩场面描写、景物描写。

朗读半夜醒来观赏夜景的描写,思考:1. “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 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3. 所“闻”突出了什么特点?作者描写各种“声响”,是不是自相矛盾?4. 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5. 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6. 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四、导练评学(一)阅读课文,体味语言,说说加点词语的作用。

1. 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2.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大概是在叹息去显显身手呢?3.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二)总结全文1.内容: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2. 写作特点:五、导思慧学课外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文章和书籍,写一篇300字心得体会。

《老山界》导学案(答案)

《老山界》导学案(答案)
拟人
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特征或情感,使其更加生动形象。例如,“老山界在夕阳的余晖中默默伫立,仿佛一位守望着家园的老人”,通过拟人手法,表达了老山界的历史沧桑和守护之意。
排比
运用排比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感。例如,“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一路前行”,通过排比的运用,展现了行路的艰辛和决心。
《老山界》导学案(答案)
汇报人:
2024-01-07
目录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文章结构与内容梳理深入解读:人物形象与情感表达写作手法鉴赏:修辞手法及运用技巧
目录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引领知识拓展:相关历史事件及地理知识链接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01
CHAPTER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发扬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经过多次战斗,突破了敌人的包围,接着又穿过敌人重兵防守的娄山关,红四团快接近乌江了。为了让红军顺利渡江,钳制敌人兵力,上级派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到遵义、桐梓之间的老山界担任掩护和断后任务。他们奉命抢在敌人前面赶到武胜县铁匠沟地区,在川、黔两省军阀部队正酝酿对红军形成合围之势时,红四团不等不靠,从石笋顶插入敌军之后,一举控制十五里之长的白马山。敌误以为红军主力已到,随即仓皇南逃。红四团完成了任务后,迅速回师向东,于2月7日早晨抢占了老山界。陆定一随中央机关跟着三军团过夹金山、翻党岭山到泸定桥又翻越了几座不高的山。但翻越老山界时遇到的困难却难以忘怀。老山界在地图上名为越城岭,是广西东北部和湖南边界上的一座大山,它横亘于广西东北边境上,南北纵长二百多里,山峰海拔一千五百米左右。北达广西的兴安、资源、全州等县,南抵广西的灵川、兴安、龙胜和湖南城步等县的广大地区。1934年12月22日开始翻越老山界,老山界群峰高耸,山高林密,峭壁重叠,陡峻异常。红军从江西出发到达山顶约走了二万五千里路的一半路程。当陆定一和警卫员王德一走过崎岖的山路时,已经是下午了。这时,他们看见了红军小战士累极了在雨中直挺挺地躺在路边的情况。有的由于疲惫已经睡着了,有的还在发烧说胡话。陆定一和王德一走过去,心疼地把他们叫起来,扶上马背送进了随军休养连,自己从他们背包里拣了两袋干粮。留下的红军指战员、伤病员在饥饿疲劳中艰难地前进着。天黑了才走到山脚下一座叫“之字拐”的村庄。大家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了。可是他们知道今晚无论如何也得爬过山去。吃晚饭时,多吃了一碗干饭,足足有三斤重!毛主席对战士们说:“多吃点。好爬山。”同志们听了笑了起来。陆定一和王德一站在毛主席身边也笑了起来。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山界》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山界》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导学案班级:学习小组:姓名:第一部分:预习案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歇.歇脚攀.谈苛.捐杂税呜咽.酣.然入梦咀嚼..峭.壁..灌.输骨碌二、查找课文的协作背景,完成填空:红军长征,从开始 ,到结束,是为了突破国民党“”,争取而进行的。

三、辨析下列形近字:瑶()谣()馋()搀()蜷()倦()四、辨析下列多音字:盛嚼五、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 本文是以什么顺序安排内容的?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Array第二部分:探究案分组合作探究,小组代表展示交流:1.我们了解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知道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2.面对重重困难,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2.说一说:作者交代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4.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5.作者在文章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三部分:检测案一、看拼音,写词语:Pān tán hān rán rù mèng bù kě zhuō mō kē juān zá shuì()()()()wū yè gū lu guàn shū dū cù jǔ jué jǐng zhì chù lì jīng huáng qiào b ì()()()()()()()()()二.修改病句(在原句上使用修改符号修改)1、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2、杨林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名列前茅。

第6课《老山界》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6课《老山界》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课题:老山界课时:2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2、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重难点】重点: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难点: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主备教师课前建议】1.讨论与点拨方法相结合:老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材料的组织安排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师生达成共识。

2.研讨探究法:对于文章中的内容和重要语段,让学生互动、想像,通过积累材料了解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难。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检查生字新词。

纵(zòng)队惊惶(huáng)攀(pān)谈苛(kē)捐杂税篱笆(lí bā)峭(qiào)壁骨碌(gū lu)包裹(guǒ)酣(hān)然入梦打颤(zhàn)蜷(quán)曲点缀(zhuì)矗(chù)立奔驰(chí)呜咽(yè)澎湃(péng pài)督(dū)促悬崖马匹(pǐ)索性落(là)下大显身手灌(guàn)输2、多音字chéng :盛饭 shèng :茂盛jué:咀嚼 jiáo :细嚼慢咽咬文嚼字jiào :睡觉午觉 jué:觉得觉悟3、背景链接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瑶山,又名越城岭,土名老山界,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境内东北-西南走向。

长200千米。

为花岗岩断块山。

南面主峰猫儿山,号称华南第一峰,最高海拔2142米,北面主峰真宝顶,海拔2123 米。

路很陡,绝壁上开辟的栈道、石梯宽不过盈尺。

本文写的就是红军与1934年冬翻越这座难爬的高山的的情景4、作者链接陆定一,江苏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7年任团中央宣传部部长,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老山界》导学案6(答案)

《老山界》导学案6(答案)

老山界》导学案6(答案)老山界》导学案、目标导航1.文章的体裁,记叙的要素。

2.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

3.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4.长征的革命传统及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

要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感受和理解,读出兴趣和程度。

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

能力,进而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司空图)的面三道题分别从主题、结构和内容上设计,有助于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完成下列两小题。

①课文记叙了事情。

②查阅资料,了解长征。

2.再读课文,完成下列两小题。

①完成下表,梳理记叙的六要素,弄清本文的结构。

地点 人物 事情 第二天黎明以后②根据上表,思考:本文是以什么为顺序来叙事的时间第一天下午3.三读课文,完成下列两小题。

①文末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填 表。

战士的态度走路难睡觉难呢?困难情况吃饭难处境难②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重点赏析所选语段是本文中最为重要的景物描写片段。

抓住这两段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题。

【重点段落】之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从山脚向上望,只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

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

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

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72-06 陆定一《老山界》导学案(含答案)

72-06 陆定一《老山界》导学案(含答案)

72-06 陆定一《老山界》导学案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huáng fálíbāfāng qiào hān chùquán yèjǔjué2.①惊惶:惊慌,恐惧。

②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

③攀谈:本文是找些话题与他人交谈的意思。

④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⑤呜咽:本文中形容凄切的水声。

3.(1)C4.明确:“抢”意为“抢先”“争先”,形容吃饭速度快,形象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火热场面。

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1.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军追击,枪声密集。

2.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吃饭难——鼓足勇气,继续前进;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1)这里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写出夜景的迷人和山势的险峻连绵,突出了行军道路的艰难,表现出红军战士们身处险境却又镇定自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这里紧扣“极远、极近、洪大、细切”四个词语,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生动地写出夜里声响的复杂,反衬出山谷的寂静,有力地表现出红军战士们在艰难的处境下的镇定、从容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反问的手法想象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心理,进一步衬托了红军战士北上抗日、不惧远征的革命豪情。

(4)清新明朗的景物表现的是战胜困难后的愉快心情,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欢畅与轻松,预示了长征必将胜利的光明前景。

4.指红军北上抗日,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夺取胜利的坚定意志。

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三、对比赏析,深入理解:(1) 山脚和山腰,曲折,陡峭。

(2) 豪迈、喜悦(3)“一步一步”表明每一步都很小心、很艰难。

《老山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老山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6《老山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老山界》是一篇经典的记叙文,描述了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历。

文章的主题和关键词包括:1、主题:翻越老山界的经历和感受。

2、关键词:老山界、翻越、经历、感受、战友、革命。

题目:请根据以上主题和关键词,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答案:《老山界》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描述了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历和感受。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描写老山界的险峻和艰难,展现了革命时期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坚定信仰。

老山界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它不仅是一个自然界的巨大挑战,也是对人类极限的考验。

作者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危险,但他却始终坚持着,坚信着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作者不仅面对着自然的挑战,还与战友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时光。

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在艰难的环境下,共同战胜了各种困难和挑战。

这些经历不仅让作者更加珍惜生命和友情,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于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坚定信仰。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有信念和毅力,就能够战胜任何困难和挑战。

他也表达了对于战友们的感激和敬意,这些战友们是他在革命道路上的亲密伙伴和坚强后盾。

总之,《老山界》是一篇非常有意义的文章,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翻越老山界的经历和感受,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坚定信仰。

这些情感和信仰不仅在过去的历史时期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8 《木兰诗》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木兰诗》是中国的传统民间故事,描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根据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来详细解析《木兰诗》的主题和内容。

习题一:木兰为什么要从军?木兰从军的原因是因为她的父亲年事已高,而且身体又有疾病,不能胜任军事任务。

然而,按照法律规定,每家必须出一名男丁去服役,因此木兰决定自己代替父亲从军。

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木兰的勇气和决心,也揭示了她的孝心和对国家的忠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老山界
1.了解作者陆定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
字生词。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
排材料的特点。

学习本文,应边读边思考,理清记叙的要素,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并背诵精彩的语段。

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义。

教学过程
在我国湖南省与广东、广西两省的交界处,绵延逶迤着一个被称为南岭的五岭山脉,它是我国华南与中南的分界线,也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水岭。

这里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曾诗曰“五岭逶迤腾细浪”,越城岭就是五岭之一。

红军长征途中所翻越的第一座大山老山界是越城岭中的一段,老山界也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老山界。

一、深层探究
1.课文写道:“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从文中看,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
走路难:“向上看……就在脚底下。

”“果然陡极了……只有一尺多宽。

”——山路陡峭,悬崖峭壁。

睡觉难:“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吗”“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肚子很饿,气力不够。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3.面对这重重困难,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4.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品质?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5.作者除了从语言、动作上描写描写红军战士还通过场面描写和景物描写来表现红军战士的品质。

阅读22段,思考:
(1)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山、山谷,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2)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山、山谷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

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3)作者在这段中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物,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到的各种声响,思考:作者是怎样写所听到的声响的?
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段声响的描写尤其精彩,连续比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

兼用排比句式,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

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在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

(4)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寂静。

(5)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段文字采用以声写静的手法,写一个极度疲劳的人冻醒后又欲入睡,在恍惚迷离中听到的难以名状的声音。

用“远——近、洪大——细切”两组反义词,以四个比喻句,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

“春蚕、野马、山泉、波涛”四种形象,想象新奇,使听觉效果转化为一幅幅的视觉画面,既写出了夜半
环节三合作探究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不失乐观的情趣。

(6)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

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二、语言赏析
1.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2.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3.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1)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
..,一直连到天上
....,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之’字形”,表明老山界的山势的陡峭,山路的险峻,爬山的艰难;“连到天上”显示老山界的高峻,也显示了红军指战员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

(2)抢.了一碗就吃。

“抢”字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用在红军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
.......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

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

点出红军进行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三、探究写法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意思。

3.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字里行间流露着朴实而强烈的感情。

环节四点拨归纳文



本文真切、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环节五
拓展延伸
同学们课后搜集红军长征中的故事,可到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以“长征”为主题开一次故事会,体会长征的伟大壮举。

教学反思
根据这篇课文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在课前利用多媒体进行充分的情境创设,以此激起学生的感情,引导学生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体会文中所寓含的思想高度、深度和广度,把思想精华牢牢抓住;揭示阐发,启发学生深思、联想、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和知识趣味性;尽量发挥课堂教学的多种功能,使思想、知识、能力、智力、情感相互影响,熔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

同时以练代讲,讲练结合,有助于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