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每课一得 作者在文中大量运用衬托手法,使事物更鲜明、更突
出地显现出来。 这种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
差别的事物来陪衬的“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 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 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解析】选D。A项,“似”应读shì;B项,依次为xùn、
hùn、qián;C项,“柘”应读zhè。
2.下列句中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B.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 枝湾的残荷等等。 C.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 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D.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 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解析】选A。“何偿”应为“何尝”。
答案:该句运用了比喻手法,是对上句“秋的味,秋的色, 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的 解释。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对于欣赏名花,品尝美酒来说, 那种半开、半醉的境界是最好的,但对于领略秋来说,这 种境界则不够味儿。整个句子的意思是说,江南的秋让人 “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从而表达了作者 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与赞美。
“绿叶扶花”“烘云托月”的衬托手法 一、课堂探究 1.作者笔下的南国之秋有何特色?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多次写 到南国之秋呢? 【我的观点】“慢”“润”“淡”。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 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 托北国之秋的“浓”,以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 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的”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 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以反衬正,将作者对故都的秋 的向往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完成5~8题。 5.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 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哪些句段中能体察到“悲凉”,如何看待“悲凉”? 【分析探究】如第4自然段,落蕊铺得满地,“扫街的在树 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 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 沉的地方”。
如何看待?①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感叹秋天,人类皆然。 ②作者乃饱学之士,投入文学革命的洪流,个人生活多坎坷, 感慨更不同一般。③不只停留于单纯的悲哀,积极心态,也 看到秋的收获,秋的美景,秋的深沉与幽远。
答案:运用了衬托手法,用“总无声”衬“啼杜宇”,以 无声衬有声。作者用衬托的手法,其好处是能以“静”衬 托出杜鹃啼声,而由下文杜鹃的啼声能“催成清泪”,足 见杜鹃啼声的悲切,而悲切的杜鹃啼声又能进一步烘托出 下文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凄凉的心境。
读完《故都的秋》一文,你认为郁达夫是在颂秋还是在悲秋? 【观点交流】观点一: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
第二步,重新阅读,看是否搭配。“欢迎”的是“高校 培养的学生”,“高校学生的培养”显然不能和“深受用 人单位的欢迎”搭配,更不能和最后一句搭配,这个句子 是个主谓搭配不当的病句。
②检查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关系,检查修饰语与中心 词之间搭配是否恰当。
例如:面对有5名具有NBA打球经验的美国队,中国队 并不怯阵,整场比赛打得气势如虹,最终以3分优势战胜 对手。(修饰语“5名”和“美国队”不能搭配,应在 “打球经验的”后面加中心词“队员的”。)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凋谢(diāo) ﹒似的(sì) ﹒廿四桥(niàn) B.驯﹒鸽(xún) ﹒混沌(hún) 潜﹒意识(qiǎn) C.梧﹒桐(wú) 平﹒仄(zè) 潭柘﹒寺(zhé) D.﹒歧韵(qí) 着﹒衣(zhuó) 一椽﹒破屋(chuán)
D.今年世界杯足球赛英格兰与德国的大战中,英格兰名将 杰拉德一记远射攻破了对方大门,却被判无效,导致英格兰 输球,人们戏称现在体育成绩的好坏,竟要取决于裁判的判 决了。 【解析】选D。A项主语赘余,将“梵高在死了很多年之后” 改成“在梵高死了很多年之后”;B项重复,去掉“以” “为目的”;C项搭配不当,“连续”不能搭配“第二次”。
答案:这一段写清晨作者在院中所见到的景象。无论是 “一椽破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 鸽的飞声”,还是“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 中”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还有作者对牵牛花色 彩的评价,都使得这幅秋晨静观图显得冷清、寂静,作者 只用了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 “清”“静”“悲凉”之中,暗示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 淡淡的悲凉。“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段话中, “物”“我”之间完美地融合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 术才华。
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 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这种“悲秋”与“赏秋”的 双重矛盾,正是旧中国知识分子在苦闷与希望的徘徊中,无 可奈何地发出的“悲”、“赏”的矛盾思想的真实反映,因 此可以说,这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观点二:作者紧紧抓住“故都的秋”“特别”“清”, “特别”“静”,“特别”“悲凉”的特点,并借此来赞 颂“故都的秋”“特别”“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 对祖国眷念和热爱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假如说该文本的感 情基调是“悲秋”,那么对作者不惜周折急于再次来到北 平的强烈心情和专程来北平尝秋这一举动作何理解呢?对 作者对北国之秋十分眷念之情作何理解呢?对作者滔滔不 绝地诉说和对近十余年前北国“特别”“好”的秋味津津 有味地回味,以及文章最后“以寿换故都之秋”的强烈情 感的抒发又作何理解呢?
2.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 “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 幽静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 【我的观点】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 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 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如果是车水马龙,人 声鼎沸,怎能听见驯鸽飞翔的声音?又怎能将息列索落的 雨声纳于耳畔?又怎能对都市闲人的寒暄声听得如此清晰? 这里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 以声音反衬故都的寂静和自己的孤独、凄冷。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以 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以动衬静等。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 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 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6.结合语境,理解下面一句话在原文中的含意。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
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文章的题目“故都的秋”能否改成“北平的秋”? 【分析探究】不能。本文是一篇写北平秋天的抒情散文, 作者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入题,是因为“故都”更 能体现散文的抒情性。它不仅交代了写景的地点,含有深 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了一种文化底蕴;“故都”与确定 描写内容的“秋”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 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以此为题,明确而深沉。
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运用了什么 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分析与评 价。解题格式: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 主旨情感)。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 表达)什么感情。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 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梵高在死了很多年之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发现新 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已毫 不相干。 B.非Fra Baidu bibliotek多国通信技术军事演习日前在加蓬落下帷幕,其 主要目的是以提高非洲国家维和以及反恐的指挥和协调能 力为目的。 C.第八届春兰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中,常昊九段执黑 不敌韩国棋手许映皓,连续第二次栽在对方脚下,许映皓 成了“许赢昊”。
答案:这句话写作者对江南之秋的感受,目的是与北国之 秋形成对比,从而突出对北国的向往之情。从句式上看, “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三个分句 结构相同,动词后面均辅以结构助词“得”,形式整齐划 一,有一种整体的美感。“慢”“润”“淡”表现的都是 平淡细腻的意味。它们又都有响亮的音节,三字声调相同, 读起来声韵铿锵,有很强的音乐感。
8.评论家历来认为,《故都的秋》一文的一个重要的特色 是巧妙地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 家内心的情感融为一体,请以第3自然段为例分析这一特 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 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 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 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C.“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解析】选C。括号里句末应加句号。
【方法技巧】 判定搭配不当的方法
①简化成分,看是否搭配:检查主谓、动宾、主宾修饰 语与中心词以及关联词语是否搭配。
例如: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 生的培养,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
第一步,简化全句句子成分,去掉长定语和长状语,则 全句意思为“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欢迎,就业率明显提 高”。
2.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的秋景图, 试用表格形式将秋景图中典型景物及作者感受呈现出来。 【分析探究】
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五方面来体现一个共同 的主题:清、静、悲凉。
3.作者在记叙之外,为什么要宕开文笔,纵横议论?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议论的这一段中心句是哪一句? 【分析探究】作者这样写,是想创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于 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文题暗合。 这样写的好处:(1)把自己对于秋的感受提高到一个理性的 高度,抒发对于北国之秋的特殊情感;(2)从行文章法上看, 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灵气,显出开阔的思路, 表现了一种疏朗不羁的文风。中心句:有情趣的人类,对 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 感触来的。
7.作者在写对故都之秋的想念时,重点写了住在北平皇城 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时的所见所闻,而对陶然亭、 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只一笔带过。作者这样写的原 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租住破屋时的所见所感,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 “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 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玉泉等名胜,虽富于秋的特色, 但不足以表现作者的情感,仅用来衬托,故而用简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