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态监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调查报告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基础-风电系统相关

风电机械设备主要故障部位和形式
• 所有主要机械组成部分中,最容易损坏的是齿 轮箱,齿轮箱的监测和保护也是生产商、用户 最关心的机械故障问题。根据国外的有关调查 ,各个损坏部件导致的停机时间比例如图3所示 [1]。 根据国内统计,国内齿轮箱损坏率高达40~50% ,个别品牌损坏率高达100%,是造成停机的主要 原因[2]。 所有部位的轴承中,最容易损坏的是主轴承, 其次是齿轮箱中的轴承。
安全中心六周年集体照
实验室及挂靠单位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危险化学品生产过程故障预防及监控基础研究实验室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基础研究实验室 • 化工安全教育部工程中心 •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诊断工程委员会 • 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委员会管道分会 • 中国石油炼化装备故障诊断北京中心
传统的解调方法流程(SKF, Enteck, WindSL, Commtest…) 滤波器设置困难!
包络波形
gSE值
gSE谱/包络谱
博华信智采用了“最优滤波解调”技术,克服滤波 器设置的困难;用户可以不必设置滤波器频率,系统 会自动计算出最优频率。
最优自动设置: 清晰发现故障特征
早期轴承故障
传统人工设置: 很难发现故障特征
电 源: 6-36VDC 系统功率: <20W 模拟输入: 16通道动态数据输入和2电涡 流键相信号输入,支持ICP加速度传感器 直接输入 抗 混: 模拟滤波器加64位数字FIR滤波 器 模数转换: 16位AD 频率范围: 0.2Hz~30KHz 测量精度: 400~12,800线 采集频率: 最高250KS/s,支持键相信号 触发采集 操作系统: Windows XP Embedded
北京博华信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边坡监测雷达扫描仪调研报告

边坡监测雷达扫描仪调研报告前言大唐国际胜利露天矿边坡岩土体地层是由第四系、第三系、白垩系组成,成岩作用较差,为软岩边坡。
由于其煤层赋存较深,开挖会形成较深的矿坑和高边坡,并且高边坡上还将建设一些大型的采矿运输等设备,因此边坡稳定问题尤为重要,是露天矿安全生产和高产、高效的关键。
目前我矿的人工、GPS自动、机器人监测对部分边坡还监测不到位,没有达到边坡监测技术的最高级别,因此边坡雷达扫描这种更加先进的实时监测手段成为我们的首选。
此次调研报告是在搜集各雷达扫描仪基本资料,了解周边相邻矿山对边坡雷达监测仪器的应用概况和使用反馈,结合我矿实际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
旨在通过调研,选择最适合于我矿边坡监测的边坡雷达扫描设备。
边坡监测雷达扫描仪应用必要性目前我矿边坡监测共有人工、GPS自动、机器人监测三种手段,均为点对点的监测,监测结果需要大量时间后期分析和处理,在预测滑坡准确性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这样,对整个矿区内所有边坡的安全监测来说效率低下,不能保证在发生滑坡危险时危险区域的人员和设备及时撤离。
为了能同时监测永久边坡和工作帮,及时有效地预测预报滑坡时间和滑坡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露天矿边坡塌方引起的灾害事故, 同时, 还能在矿坑内存在边坡稳定性隐患的区段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为研究软岩边坡变形的规律和为我矿边坡治理提供依据,边坡监测雷达扫描技术在我矿有应用的必要性。
边坡监测雷达扫描仪原理边坡稳定性雷达监测技术是主要基于差值干涉测量法、利用雷达波对露天矿边坡进行监测。
系统先以近毫米级精度对边坡面进行分区域、连续、反复扫描, 然后通过专有软件将扫描结果与之前获得的扫描数据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边坡面的位移程度,并将位移变形量图形化显示于监视器,当位移变化量超过设定临界阈值时触发系统预警。
边坡监测雷达扫描仪优势目前, 世界上有15 个国家在使用100多套边坡监测雷达设备进行露天矿边坡稳定性的监测。
与我矿原有监测方法及安装测量棱镜或传感器等常规边坡监测方法相比,边坡稳定性雷达有以下优点:1.监测精度高,能以亚毫米级精度对监测区域进行大范围的快速扫描;监测范围广,全部测量可覆盖整个矿区。
环境方面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环境数据分析在环境管理、政策制定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环境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读,全面分析我国环境现状,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二、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1. 数据来源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国家气象局、水利部等官方部门,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学术期刊。
2. 分析方法(1)描述性统计分析:对环境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包括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等。
(2)相关性分析:分析不同环境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3)趋势分析:通过时间序列分析,研究环境指标的变化趋势。
(4)空间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环境问题的空间分布特征。
三、环境现状分析1. 气候变化(1)气温变化:近年来,我国气温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根据国家气象局数据,2019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4℃,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值。
(2)降水变化:我国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南方地区降水量较多,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少。
近年来,极端降水事件频发,导致洪涝、干旱等灾害。
2. 空气质量(1)PM2.5浓度: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PM2.5浓度仍较高。
根据环境保护部数据,2019年全国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11.8%。
(2)臭氧浓度:臭氧浓度呈上升趋势,对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3. 水环境(1)地表水:我国地表水水质总体改善,但仍存在部分河流、湖泊污染严重的问题。
(2)地下水:地下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地区地下水水质较差。
4. 生态系统(1)森林覆盖率:我国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生物多样性: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四、环境问题成因分析1. 工业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排放量大,是导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1 废气的来源和危害性
在电镀生产过程中所排出的废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含尘气体,如磨光、抛光、喷砂等工序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灰尘,这些灰尘的颗粒都比较大,通常会较快地落在地面上,若不收集处理此类含尘气体,这些灰尘将会飘散在一定范围内,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人体吸入后会导致哮喘、支气管炎、矽肺病等病症;另一类是含有有毒物质的气体,如氮氧化物气体、氢氰酸、二氧化硫、硫化氢、铬雾等。酸碱废气电镀预处理的脱脂、浸蚀工序在生产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酸碱废气,这对人的呼吸系统有严重的刺激性;氮氧化物废气铜、铝等工件在采用硝酸处理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废气。其中一氧化氮与血液中血红蛋白相结合生成不活泼的氧化氮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二氧化氮刺激肺和气管而引起咳嗽、血压下降、神经系统麻痹与慢性气管炎,甚至会因为血液变质而引起死亡;含氰废气在氰化物镀铜、氰化物镀银等工序中都会产生含氰废气(氢氰酸),它有苦杏仁气味,电镀车间中氢氰酸以蒸汽状存在,可以被多种物质,如木材、砖墙、水泥等)吸收。氢氰酸是一种剧毒物质,只需50g便能致人死亡;铬酸废气在镀铬过程中,将产生大量铬酸废气,它能引起人的上呼吸道感染、铬疮、皮炎等病。与其长期接触后,使鼻中隔受到酸蚀,引起糜烂、溃疡而造成鼻中隔穿孔;含苯废气通常是在使用苯、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脱脂过程中会产生含苯废气。苯类废气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也可由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内。
2.2 废水的来源及危害性
电镀工艺中的预处理废水、镀层漂洗废水、后处理废水、电镀废液及设备冲洗废水统称为电镀废水。
预处理废水预处理工序中的碱洗脱脂、酸洗除锈和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酸、碱废水约占电镀废水总量的一半,脱脂过程中有时需先用煤油、汽油、丙酮和甲苯等有机溶剂脱脂,然后再进行化学碱性脱脂。脱脂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碱性化合物和油类及其他有机化合物。酸洗除锈通常用盐酸和硫酸,活化过程常用质量分数为10%左右的酸溶液,所以酸洗除锈和活化过程产生的废水酸度都比较高;漂洗废水由于电镀溶液的主要组成是金属盐与络合剂,所以工件漂洗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另外,在电镀过程中为改善镀层的性质,还会在电镀溶液中加入一些有机化合物作为整平剂和光亮剂等,因此,工件漂洗废水中还会含有少量的有机物;后处理废水镀层后处理工序中的钝化以及不良镀层的退镀过程也会产生大量的重金属废水,钝化漂洗水常为含正六价Cr的酸性废水,不良镀层的退镀过程产生的电镀废水由于退镀的方法与退镀溶液不同,种类比较多样,一般与酸、碱废水或混合废水一并处理。电镀废液及设备冲洗废水电镀、活化、钝化及退镀等电镀工序中使用的电镀溶液经长期使用或放置后需要更新,以满足工艺的需求,这些废弃的电镀溶液中重金属离子浓度也比较高。冲洗车间地面、刷洗极板的各种溶液中也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溶剂。
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研究综述

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首先介绍了驾驶员疲劳驾驶的概念和危害,然后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传统检测技术、生物学方法和交通事故预防研究等方面的现状。
本文指出了各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研究现状引言:驾驶员疲劳驾驶是指驾驶员在长时间驾驶过程中,由于身体和心理疲劳而出现的驾驶能力下降的现象。
驾驶员疲劳驾驶会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因此,如何有效地检测驾驶员疲劳驾驶,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对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传统疲劳检测技术传统的驾驶员疲劳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对驾驶员的眼部表现、身体姿态、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检测。
这些方法通过分析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和生理变化,判断驾驶员是否出现疲劳驾驶。
但是,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精度不高、实时性不强等。
生物学方法生物学方法是一种通过监测驾驶员的生物信号(如脑电波、心电波等)来检测其疲劳状态的方法。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实时性,但需要专门的设备和复杂的处理算法。
交通事故预防研究除了上述两种方法外,还有一些研究集中在如何通过分析交通事故数据来预测和预防驾驶员疲劳驾驶。
这些研究通过统计和分析交通事故中驾驶员的生理和行为特征,构建预测模型和报警系统来检测驾驶员的疲劳状态。
本文对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未来研究方向。
虽然目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精度不高、实时性不强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现有的检测方法。
同时,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驾驶员疲劳驾驶的本质和机理,以及不同检测方法的内在和优劣比较。
还需要加强实际应用中的研究,以提高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未来研究方向:未来的研究应该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研究和改进现有的检测技术,提高其精度和实时性;需要探索新的检测方法,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进行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再次,需要更加深入地探讨驾驶员疲劳驾驶的本质和机理,为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需要加强实际应用中的研究,将检测技术应用于实际驾驶环境中,以提高驾驶员疲劳驾驶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科技统计分析报告

科技统计分析报告1、学科战略情报研究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随着网络化、知识化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许多国家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实施重大科技计划,因此,世界各国对科学的战略决策依赖日益增强。
学科战略情报研究作为科技战略决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国及其科研机构制定发展战略、确定学科发展方向和学科发展规划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科战略情报研究利用情报学方法,针对特定学科研究学科发展脉络,跟踪监测国内外战略研究对象的最新情报信息,分析研究得出某个学科的发展现状、发展态势、战略重点、前沿热点,预测判断未来发展趋势,为国家层面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组织机构的高层决策者在制定国家、机构学科发展规划,确定某个专项、重大项目的重点部署方向,评价国家、机构、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时提供科学、准确的事实依据、数据案例、经验借鉴和决策参考。
根据一定的主题,把收集、整理后的情报资料,经过分析研究,编写成满足用户需求的各种形式的快报、专报、专题报告,是学科战略情报研究工作的最后一个重要程序。
学科情报研究成果编写质量的好坏与编写形式,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效果,所以,本文拟阐述学科战略情报产品的分类、研究过程、分析方法,以及学科战略情报产品的质量特性及其保证。
2、学科战略情报产品分类目前,国内对学科情报产品分类的角度很多,尚未达成共识。
笔者根据多年的学科战略情报服务实践,结合学科战略情报研究产品的内容特点,将其划分为学科领域发展前沿与热点问题动态监测报道类产品和学科领域研究报告类产品,如图1所示:2.1 学科领域发展前沿与热点问题动态监测报道类产品学科领域发展前沿与热点问题动态监测报道类产品主要及时、准确地搜集、整理、报道世界科技强国重要领导人在科技方面的讲话,国家机构或国际重要组织针对某一学科领域的最新战略规划、计划、路线图,国际重要咨询机构的重要研究报告,某一学科领域出现的新进展、新动向、新成果、新生长点,某一学科领域最新的国际会议信息等。
GPS的车载定位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的开题报告

基于GPRS/GPS的车载定位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大城市中,车辆数量增多,交通拥堵严重,行车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为了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监控车辆行驶状态、实时定位车辆位置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许多国内外公司已经开发出了各种车载定位监测系统,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基于GPRS/GPS 技术,开发一款高效实用的车载定位监测系统,以满足用户实时监控和管理车辆的需求。
2. 研究内容(1)分析GPRS/GPS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现有车载定位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2)设计针对移动互联网的车载监测系统,采用GPRS实现数据通信、GPS实现车辆定位;(3)对系统进行编码开发,包括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应用程序;(4)对系统进行测试和优化,提高其稳定性和使用效率;(5)撰写毕业论文并进行口头答辩。
3. 研究方法(1)文献调查:查阅相关文献,了解GPRS/GPS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现有车载定位监测系统的研究现状;(2)系统设计:根据需求,设计车载定位监测系统的整体框架和功能模块,确定GPRS/GPS技术和开发平台等技术方案;(3)系统开发:根据需求和设计规划,对系统进行编写和开发,同时对系统进行不断优化和调试,提高其稳定性和使用效率;(4)系统测试:对开发完成的系统进行测试,验证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和改进;(5)毕业论文:对研究过程、数据分析、结果展示以及对研究成果的评估等进行描述和阐述。
4. 预期成果(1)实现车载位置监控与管理功能,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2)基于GPRS/GPS实现车辆定位功能,满足用户实时监控和管理的需求;(3)研究车载定位监测系统的技术特点和优势;(4)撰写毕业论文和进行口头答辩。
5. 参考文献(1)华田. 基于GPRS/GPS的车辆定位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J]. 现代电子技术, 2021(1):78-80.(2)刘博. 移动终端下GPS报文解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兰州大学, 2020.(3)林松年. 基于GPRS/GPS的车载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湖南大学, 2019.。
国内外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发展概况

国内外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发展概况刘海江,孙聪,齐杨,何立环,彭福利,于洋【摘要】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是开展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手段。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将国家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站作为“十二五”能力建设重点内容。
分析了目前国内外主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如区域尺度的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全球通量观测网络(FLUXNET)和国际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GEO·BON),以及国家尺度的美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US-LTER)、英国环境变化监测网络(ECN)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发展历程、观测研究进展;总结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站的发展趋势,即重视台站的联网观测研究,注重观测标准化和规范化及数据共享,重视观测手段智能化与自动化,注重综合观测与模型模拟相结合;提出国家环境保护生态监测台站网络是现有国家环境监测网络的拓展和完善,也是今后开展区域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与评估的重要基础。
【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监测【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7【关键词】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网络;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国家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台站生态系统作为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和产品。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以及对生态系统的不合理利用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全球许多地方生态环境状况恶化,出现了诸如气候变化、荒漠化、环境污染、区域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为解决日益复杂化和复合化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更加科学地管理生态系统,各国科学家逐渐认识到开展生态环境长期定位观测研究非常必要。
生态环境观测研究台站是在特定区域或生态系统分布区建立长期观测研究设施,用于对自然状态或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格局与过程进行长期监测[1], 通过长期定位观测能够识别和剔除生态环境短期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研究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演替的内在规律和变化机制,揭示生态系统的周期性规律,为生态环境管理及调控提供支持[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状态监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调查报告目录1 检修的定义与检修体制的发展历程 (1)2 状态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状态检修业务流程 (2)2.2状态监测技术的分类与发展 (3)2.2.1变压器在线监测技术 (3)2.2.2电容型设备在线监测技术 (5)2.2.3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在线监测技术 (6)2.2.4断路器和GIS设备在线监测技术 (6)2.2.5交联聚乙烯电缆在线监测技术 (7)2.2.6输电线路在线监测技术 (7)2.2.7带电检测技术 (7)2.3在线监测及带电检测技术在中国的应用现状 (8)3 状态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8)参考文献 (10)附录A (12)1 检修的定义与检修体制的发展历程正常运行的设备可能会发生故障,要求对设备进行检修,日本工业标准JIS 对检修做了如下定义:“所谓检修,是指把产品保持在使用及运用状态以及为排除故障和缺陷所进行的一切处置及活动”。
有效的检修应该能够降低设备故障的频率,减小设备故障的影响,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对于电网企业来说,输变电设备的有效检修还可以提高供电可靠性,保证良好的供电质量,减少停电造成的经济损失,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与形象。
因此,确保经济、合理、有效的设备检修方式对电网企业的发展意义深远。
工业发展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和电气化,各个时期的设备管理与检修方式有很大的变化,一般来说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各阶段特点见表A-1。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对设备实行事后维修,运行人员兼做维修工作。
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开始实行预防性计划检修,检修从生产中分离出来,形成相对独立的专业工作,产生了检修人员,有了专业性检修队伍。
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期推行考虑经济目标的检修,开始应用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概念进行设备管理。
第四次产业革命时期正逐渐实施以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为基础的状态检修,即基于设备状态的检修。
从该表可以清楚地看到,设备检修体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的。
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
在检修体制演变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不同的设备管理要求,出现了各种追求不同具体目标的检修方式。
事后维修(Corrective Maintenance)是当设备发生故障或其它失效时进行的非计划性维修。
在现代管理设备要求下,事后维修仅用于对生产影响极小的非重点设备、有冗余配置的设备或采用其它检修方式不经济的设备。
这种检修方式又称为故障维修。
预防性计划检修(Preventive Maintenance)是一种以时间为基础的预防检修方式,也称计划检修。
它是根据设备磨损的统计规律或经验,事先确定检修类别、检修周期、设备检修内容、检修备件及材料等的检修方式。
定期检修适合于已知设备磨损规律的设备,以及难以随时停机进行检修的流程工业、自动生产线设备。
状态检修(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是从预防性检修发展而来的更高层次的检修体制,是一种以设备状态为基础、以预测设备状态发展趋势为依据的检修方式。
它根据设备的巡检、例行试验、在线监测、诊断性试验等方式提供的信息、经过分析处理,判断设备的健康和性能劣化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并在设备故障发生前及性能降低到不允许极限前有计划地安排检修。
根据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状态检修与事故检修均着眼于设备故障发生的时间,力图在设备故障现象发现前或发生后及时予以处理,消除故障隐患或故障,保证设备能够正常发挥其设计功能,而定期检修作为事故检修与状态检修的过渡性检修体制,其出现与特定时代的技术背景和设备的复杂程度有关,最终将被状态检修所替代,仅作为一种辅助性检修的选择。
与早期的事后检修与定期检修相比,状态检修能够对设备进行适时地、有针对性地维修,不仅能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而且能够充分利用零部件的寿命,有效地避免“维修不足”和“维修过剩”的情况,目前,状态检修已广泛应用于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电力系统的检修实践中,美国电力研究院的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状态检修可提高设备利用率5%以上,节约费用25%~30%。
2 状态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2.1状态检修业务流程依据国家电网公司出台的设备状态检修管理规定的相关内容,状态检修是企业以安全、环境、效益等为基础,通过设备的状态评价、风险分析、检修决策等手段开展设备检修工作,达到设备运行安全可靠、检修成本合理的一种设备检修策略。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相关规程,状态检修业务流程如图2-1所示。
设备状态量状态评价风险评估检修决策图2-1 状态检修业务流程图设备状态量是指直接或间接表征设备状态的各类信息如数据、声音、图像、现象等,状态量主要由原始资料、运行资料、检修试验资料、其他资料四部分构成,基本涵盖了设备生命周期内的所有历史资料以及与该设备相关的家族缺陷、不良工况等资料。
设备状态的评价应该基于巡检及例行试验、诊断性试验、在线监测、带电检测、家族缺陷、不良工况等状态信息,包括其现象强度、量值大小以及发展趋势,结合与同类设备的比较,对反应设备健康状态的各状态量指标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确定设备在评价时刻的状态等级。
风险评估是指在设备状态评价的基础上,评估设备出现故障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确定设备面临的和可能导致的风险。
检修决策是指依据设备状态评价结果,考虑风险因素,确定设备检修的类别、内容及时间。
2.2状态监测技术的分类与发展根据设备状态评价的定义可以看出,状态评价的基础是与设备健康状态相关的信息的获取,即广义的状态监测,传统的状态监测包含巡检和例行试验,然而,随着电力系统向高压、大容量、大电网发展,对电力系统安全可靠性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状态监测手段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
主要体现在:巡检仅能发现设备明显的故障隐患或故障点;例行试验需停电、按固定周期进行,不能及时发现电气设备绝缘缺陷和反映设备及时状态;停电试验与设备实际运行环境、状态参数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例行试验结果影响设备状态评价的准确性。
随着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与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在线监测与带电检测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在国内电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应用,取得了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与基础数据信息,并已出台了相关设备规范与技术标准。
下面即对在线监测和带电检测技术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
国内外对数遍带你设备在线监测及带电检测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
由于电气设备种类繁多、结构各异,其在线监测及带电检测项目各有不同。
目前,相对成熟应用的在线监测及带电检测技术有变压器、GIS及罐式断路器等设备局部放电监测、变压器油色谱分析、电容性设备电容量及介损带电测试、氧化锌避雷器泄漏电流监测、红外测温、紫外检测等。
2.2.1变压器在线监测技术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最关键的设备之一,其安全稳定运行是对电力系统安全、可靠、优质、经济运行的重要保证。
目前,变压器在线监测的主要项目有:油中溶解气体测量和分析、局部放电测量和定位、绕组变形、铁芯接地电流监测及振动频谱监测等。
1)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监测变压器油中特征气体量—油中溶解气体分析(Dissolved Gases Analysis,DGA)已被证明对于发现油浸变压器内部潜伏性故障,特别是过热性、电弧性、绝缘破坏性故障相当有效和可靠。
现场试验和模拟试验表明,不同的故障类型产生的主要特征气体和次要特征气体见表2-1。
表2-1 不同故障类型产生的气体故障类型主要气体组分次要气体组分油过热CH4,C2H4,H2,C2H6油和纸过热CH4,C2H4,CO,CO2H2,C2H6油纸绝缘中局部放电CH4,CH4,CO C2H2,CO2,C2H6油中火花放电H2,C2H2——油中电弧H2,C2H2CH4,C2H4,C2H6油和纸中电弧H2,C2H2,CO,CO2CH4,C2H4,C2H6安装油中特征气体传感器对油中气相色谱实施在线监测,就可监测那些发展周期较短的故障。
目前,技术相对比较成熟的油中气相色谱在线监测装置有美国Servemn公司T8变压器在线监测仪,其除了监测油中H2、CH4、C2H6、C2H4、C2H2、CO、CO2和O28种气体外,还可对油中水份和变压器油温进行在线监测,所采集数据经处理后可使用三比值、四比值、谱图法等进行分析和故障诊断。
英国Kelman有限公司TRANSFIX新一代油中气体及微水在线监测系统首次将光声光谱(Photoacoustic Spectroscopy,PAS)技术应用于绝缘油中溶解气体及水份分析领域,监测8种气体及微水。
加拿大BravTech公司TAM-VI变压器油色谱在线监测系统可同时检测H2、CO、CH4、C2H6、C2H4、C2H26种故障特征气体。
国内产品有宁波理工MGA2000变压器色谱在线监测系统,其采用特制的纳米晶半导体检测器检测H2、CO、CH4、C2H4、C2H2、C2H6、总烃;采用微水检测单元检测H2O。
2)变压器局部放电在线监测局部放电是变压器常见故障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中国110kV及以上电力变压器事故中,有50%属于正常运行电压下发生匝间短路,其原因大多是局部放电所致。
目前,变压器局部放电在线监测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脉冲电流法、射频检测法、放电能量检测法、声测法、超高频法。
其中,射频检测法和超高频法由于信号频率高、抗干扰性能好,随着数字滤波技术、信号采集技术、选频技术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3)变压器绕组变形在线监测变压器绕组变形在变压器事故中占有很高的比例,绕组变形检测已引起了电力部门的高度重视。
目前,国内主要采用频率响应分析法(Frequency Response Analysis,FRA)和低压脉冲法(Low V oltage Impulse,LVI)2种离线测试手段进行绕组变形检测。
为了提高FRA诊断的准确率,测量频率范围被分为几段,在整个频率范围内及每一分段的相关系数和标准偏差都被作为诊断用的特性参数。
与FRA相比,LVI具有对其他非试验绕组的变形不敏感、便于实现故障定位的优点;但也存在间隔时间较长时、重复性差的缺点。
近年来,基于变压器短路阻抗及阻抗中的电感分量与绕组几何尺寸及相对位置有关,通过在线监测变压器短路电抗变化来分析绕组状况的技术逐渐得到重视。
现场试验证明这种测量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但是,由于它只是一个外在表征量,存在对绕组的变形类型不敏感的缺点。
4)变压器铁芯接地电流在线监测电力变压器正常运行时,铁芯必须一点可靠接地,否则铁芯对地产生悬浮电压或铁芯多点接地产生发热故障,严重威胁变压器以及电网的安全。
目前,国内外都把铁芯接地电流作为诊断大型变压器铁芯短路故障的特征量。
铁芯或夹件接地电流主要是容性电流,常利用穿心电流传感器取样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