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乙酸》教案(苏教版)

化学《乙酸》教案(苏教版)
化学《乙酸》教案(苏教版)

第2单元课时2

乙酸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理解羧基的结构特征,初步形成有机物类化的知识结构

2.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掌握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酸性、跟醇发生酯化反应)。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3.通过碳酸、乙酸的酸性比较,提高分析比较常见酸的酸性强弱的能力。

4.通过乙酸在生活和生产的应用,了解有机物跟日常生活和生产的紧密联系,渗透化学重要性的教育。

5.通过酯化反应的教学,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乙酸的化学性质。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设计,让学生通过观察乙酸的结构和乙醇结构的不同,并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会根据所学知识对乙酸的性质进行“大胆假设”,让学生初步拥有“基团间是相互影响的”这一基本观念。通过乙酸、乙醇与Na(或Mg)的反应,识别带来这种不同的结构,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而“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上,教学则力求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和提出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素养。

四、教学过程

[引言]黄酒为什么会有酸味?你知道食醋是怎样酿成的吗?

[投影] 传说在古代的中兴国,有个叫杜康的人发明了酒。他儿子黑塔也跟杜康学会了酿酒技术。后来,黑塔率族移居现江苏省镇江。在那里,他们酿酒后觉得

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来,在缸里浸泡。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香气扑鼻而来。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浆”。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就是“酉”加“二十一日”——醋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饮用的食醋,其主要成分是乙酸,因此乙酸又叫醋酸,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种有机酸,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 [自主学习] 乙酸的物理性质:

我们还是从色、态、味、熔点、沸点、溶解性几个方面来研究它。 出示盛有乙酸的试剂瓶,观察乙酸的色、态,打开瓶盖闻一下气味。 [板书]一、乙酸的物理性质:

[板书]二、乙酸的分子结构:(根据上述分析,推测乙酸分子结构。)

C 2H 4O 2分子式:结构简式:CH 3COOH 结构式:CH 3C O

OH :官能团C O

OH (

)羧基

[过渡] 由于乙酸具有羧基,在水溶液中可以部分电离成H +和CH3COO —,因而

具有酸性。

[板书]三、乙酸的化学性质 1.弱酸性

[实验探究1]

初中已经学过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请你设计实验证明乙酸的确有酸性;设计实验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仪器和药品自选) [归纳小结]

实验设计、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如下表):

CH 3COO —+H +

CH 3COO

(Na2CO3+2CH3COOH →2CH3COONa+H2O+CO2↑)

[问题]

家庭中经常用食醋浸泡有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的暖瓶或水瓶,以清除水垢。这是利用了醋酸的什么性质?通过这个事实你能比较出醋酸与碳酸的酸性强弱吗?

[过渡] 乙酸之所以具有这样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由其分子结构决定)[过渡] 乙酸还会有哪些其他的性质呢?

[实验探究2]

P71【实验2】在1支大试管中加入两小块碎瓷片、3mL乙醇,然后边摇动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冰醋酸;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上。按教材上的装置(制乙酸乙酯的装置)组装好。注意组装顺序,导管口不能伸入饱和碳酸钠液面下。装有碳酸钠的试管里有什么变化?生成新物质的色、态、味怎样?

[现象]有透明油状液体产生,并可闻到香味。

[结论]乙酸与乙醇在有浓硫酸、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无色、透明、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乙酸乙酯。

[问题]

1.如何配制反应混合物?

2.浓H2SO4起什么作用?

3.为什么用饱和Na2CO3溶液吸收乙酸乙酯?导管口为何不能插入碳酸钠溶液中?

[讨论交流]

1.3mL 乙醇,然后边摇动边慢慢加入2mL 浓硫酸和2mL 冰醋酸;

2.浓H 2SO 4起催化剂和吸水剂的作用。作催化剂,可提高反应速率;作吸水剂,可提高乙醇、乙酸的转化率。

3.因为:乙酸乙酯在无机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容易分层析出;除去挥发出的乙酸,生成无气味的乙酸钠,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气味;溶解挥发出的乙醇。防止倒吸。

[探究3] 实验2得到的产物是乙酸乙酯(CH 3COOCH 2CH 3)。对比乙酸乙酯、

乙酸、乙醇的分子结构,试推测乙酸、乙醇可能是以怎样的方式相互结合形成乙酸乙酯的。

CH 3CO OH CH 3CH 2O H CH 3CO OCH 2CH 3

(学生推测)

+

H O C 2H 5

CH 3OH

C O CH 3C O

O C 2H 5

+H 2O

[启发] 除了上述可能性之外有没有其他可能存在的情况?(学生思考、分组讨

论,提出设想)

+

HO C 2H 5

CH 3

O C O

H

CH 3

O

O

C 2H 5

+H 2O

18

+CH 3OH

C O H O C 2H 5

18

CH 3C O

O C 2H 5

+H 2O

[交流讨论]

乙酸脱去羟基,乙醇脱去羟基氢,结合成乙酸乙酯。 [板书]2.酯化反应(PPT13,14,15)

[讲述]我们把像这种酸和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 [提问]通过上面的分析,你们认为酯化反应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回答] 酸去羟基醇去氢 [小结]

CH 3

C

O O

酸性酯化反应

[典型例题]

A 、

B 、

C 三种有机物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物质A 能溶于水,它的式量是60,分子中有8个原子,其中氧原子数与碳原子数相等,A 能与Na 2CO 3反应B 分子中有9个原子,分子内原子的核电荷数之和为26,1mol B 充分燃烧时需消耗3mol O 2。C 是B 的同系物,其摩尔质量与O 2相同,C 可与钠反应生H 2。问A 、B 、C 各是什么物质?

板书设计:(PPT16,17,18) 一、乙酸1.物理性质 2.分子结构

C 2H 4O 2

分子式:结构简式:CH 3COOH

结构式:CH 3C O

OH

官能团C O

OH ( )羧基

3.化学性质 (1)酸性

探究结论: ① 弱酸性:

CH 3COOH

CH 3COO - + H +

② 酸性:乙酸 > 碳酸

(2)酯化反应:(取代反应)

+HO C 2H 5

浓H 2SO 4

CH 3C O

O C 2H 5

+H 2O

CH 3C O OH

实质:酸去羟基醇去氢 总结:

CH 3

C

O

O

酸性酯化反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