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食堂工地挖出古墓数十件古物都是属于什么时候
长沙马王堆汉墓——20世纪中国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长沙马王堆汉墓——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工程总投资:—工程期限:1972年——1974年马王堆汉墓原址,位于长沙一所老年医院内,现仅存3号坑1972年7月30日新华社报道,一座距今2100多年的西汉早期墓葬在湖南长沙市郊的马王堆出土。
在这座古墓葬里,尸体、官椁及大批的随葬物,都保存得比较完整,是我国考古发掘工作中一项极为罕见的重要发现。
尸体出土时,全身裹着20层丝绸衣服,半身浸泡在略呈红色的溶液里。
出土后,经医生的解剖检验,证明女尸不但外形完整,而且内脏器官也是完整的。
尸体的皮下结缔组织还有弹性。
股部动脉的颜色,几乎跟刚死去的尸体一样。
给她注射防腐剂时,皮、肉、血管等软组织,随着药水所到而鼓起,然后通过微血管扩散。
估计女尸死亡年龄在50岁左右。
食道和胃里还保存着几颗甜瓜子。
从各方面的病理查明,死者生前患有多种疾病,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似乎是导致猝死的原因。
马王堆出土的纺织品和服饰则是中国古代丝绸的宝库;同时出土的帛书、帛图、帛画以其丰富的内涵印证了中国文化的丰厚与久远;关于三号墓主人,仍争论不休……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被世人誉为“20世纪中国与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墓葬概况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为一马鞍开土堆,封土堆高10余米,直径30米左右。
长沙为汉长沙国首府临湘县所在地。
该墓地曾被讹传为五代十国时楚王马殷的墓地,故称马王堆;又曾被附会为长沙王刘发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双女冢”。
1972-1974年湖南省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相继发掘,先后出土3座西汉墓葬。
据考证,这是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一号墓为汉侯利苍之妻,二号墓为利苍本人,三号墓是利苍之子,3座墓葬的时间相距20多年。
《史记》和《汉书》记载,长沙相利仓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卒。
2号墓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仓” 3颗印章,表明该墓的墓主即第一代轪侯利仓本人。
1号墓发现年约50岁左右的女性尸体,墓内又出“妾辛追(?)”名章,墓主应是利仓的妻子。
中国近代考古大发现

中国近代考古大发现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里,诞生了中国现代考古学。
近代有什么震惊的考古发现呢?关于中国近代考古大发现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考古大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近代考古大发现之殷墟:三千年前的帝都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引发了对殷墟的发掘。
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1899年的一天,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达仁堂中药铺购得治疗疟疾的中药。
在其中的龙骨上,他意外地认出了陌生的古代文字。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
龙骨成为值钱的古董之后,商贾为专擅厚利而隐瞒了其真正的出土地点;;河南安阳小屯。
直到1908年罗振玉探悉真相,才考定了小屯就是沉寂了3000多年的商代帝都;;殷墟。
从1928年到1937年春,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其规模和成就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抗战爆发后,发掘工作被迫中止。
1950年起,新中国的考古人员继续发掘,并于1959年设立了安阳殷墟考古工作站。
经过70多年的发掘,占地30多平方公里的殷墟清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殷墟的重大发现中,除甲骨文之外还有大量珍贵墓葬、祭祀坑、车马坑等。
小屯东北地的殷墟中心还保存了宫殿宗庙的遗址。
这些遗址和文物一方面反映了3000多年前的社会生活状况,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文明程度和工艺水平。
着名的司母戊大鼎就是在殷墟出土的。
该鼎于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挖出,因无法搬运,又恐落入日本人之手,于是复埋入地下,直至1946年取出,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中国近代考古大发现之敦煌:叹为观止的艺术宝藏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意外发现。
这座掩没在漫漫黄沙中长达1600余年的文化艺术宝库引起了巨大反响。
八十多年来,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专门学科。
1900年5月21日,一个逃荒到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圆在监督雇工清理第七佛殿下第16号石窟甬道中的积沙时,忽有天炮震响,山裂一缝,奇迹出现了。
考古学部分考研真题(北大、中大、南大)

北京大学1993年考题名词解释1直立人:直立人化石最早发现于爪洼,1891年荷兰Dubois发现一块头骨化石,后又发现骰骨化石,1894年正式命名为直立猿人,现称人属直立种。
中国境内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主要包括蓝田人、北京人、巫山人、元谋人等,中国最早直立人脑量为800-1000ml,一般认为直立人存在的时间为距今200-20万年补充:Homo erectus一类形态特征比能人进步但比智人原始的古人类。
曾称作猿人,含有从猿到人中间环节的意思。
生活在距今约180万~20万年前,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考古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
直立人可能起源于非洲,一般认为大概是由能人进化来的,后来进化成早期智人。
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0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以后发现地点不断增多,主要集中在亚洲南部和中部、非洲东部和西北部及欧洲西部。
直立人头骨平扁,骨壁厚,眉脊粗壮,脑量平均小于1000毫升(从早期的800毫升左右增加到晚期的1200毫升左右)。
身材明显比南方古猿高大,平均身高为160 厘米,平均体重据估计约有60千克,肢骨与现代人差别不大。
有名的直立人化石,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中国的蓝田人和北京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2类型学:也称为形态学或标型学,是研究考古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的外部形态顺序的方法论。
在近代科学中,生物学最早使用这种方法。
1903年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在《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一书中专门总结并论述了类型学原理。
二十世纪30年代类型学理论传入中国。
类型学最初是为了解决考古遗存的时代问题,也被应用于各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3铜石并用时代:1877年意大利学者G.基耶里克提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增加铜石并用时代作为过渡期,从此确立了这一概念。
铜石并用时代以红铜的使用为开始的标志。
世界各地进入铜石并用时代的时间是不同的。
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上限可以到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时代则是晚期铜石并用时代,中国铜石并用时代的金属工具不仅仅是红铜,还有黄铜、青铜,只是后二者较少。
中山王墓中出土古酒深埋地下2300多年

中山王墓中出土古酒深埋地下2300多年■中山王铜方壶■中山王墓出土的铜圆壶及酒液■中山王铁足铜鼎■中山王铜方壶铭文拓片(局部)中山王鼎:系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刻铭文469字,为战国时期刻铭文最多的青铜器。
中山王墓出土古酒:酿造时间距今已2300多年,是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实物酒。
□文/本报记者牛珍涛图/本报记者郄磊翻拍公元前316年,趁齐伐燕的机会,一举占领燕国几十座城池,甚至一度占领了燕下都的中山王必然是意气风发的。
两年后,年方30岁的他,站在那件新铸成的高63厘米、重28公斤的巨大酒壶前,一定是心潮起伏,因为,这是以战利品——“择燕吉金”铸就的,长达448字的铭文,记录下了那场以“千乘之国”对“万乘之国”的胜利。
不过,他想不到,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了六年光景;他想不到,中山国将在自己故去后短短十几年间就遭灭顶之灾;他想不到,自己统领的如此强盛的国家,将在历史上只留下只言片语的记录,成为“谜”一样的国度;他更想不到,恰恰是这件酒壶以及自己墓中的其他陪葬物,令他拥有的中山国在2300多年后重新被后人认知!1099个铭文记载辉煌中山国中山三器是指中山国王所作铜鼎与方壶,以及与二器同时出土的其子所作中山胤嗣圆壶。
1977年出土的中山王鼎是出土的九件升鼎中的首鼎,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
按照旧制,只有王才有资格使用九件升鼎,九鼎的发现,不仅反映证明了当时中山国的强大,也表明中山国已经接受中原的礼制。
资料显示,在公元前323年,年仅21岁的已经与韩、赵、魏、燕等几个万乘之国一起称王了。
但专家研究发现,中山国出土的九鼎的形制成份同中原各国不尽相同,并非同时制成原配的一套,这说明身为当时的国君对于礼制执行得不太严格,另外,鼎一般作为礼器用于陈设牲肉,但中山王鼎却有烟火烧烤的痕迹,这也说明中山国在当时处于游牧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融期。
中山王鼎系中山王十四年所铸,为铁足铜鼎。
该鼎共刻铭77行,共计469字。
高考作文考古素材——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

2022年高考作文最新考古素材---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目录:01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02三星堆考古札记⑬|三星堆片段03千年文物再证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分支04三星堆遗址考古再“上新”正文:01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谈到三星堆遗址,常用“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来描述。
将时钟回拨至上世纪20年代末,广汉太平场(今南兴镇)的燕道诚淘浚溪流,在溪底发现璧形石环数十枚及石圭、玉琮等,就此意外揭开了三星堆考古大发现的序幕。
沿着三星堆遗址考古的时间轴线,1934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那一年,由时任华西大学博物馆馆长的美籍学者葛维汉带队,在广汉太平场月亮湾进行了三星堆的首次发掘,出土器物及残件600余件。
虽然此次发掘只有约短短10天,但意义重大。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省文物部门重新启动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初,三星堆考古发掘者根据历年所获资料,将属于同一遗址群的各地点统一命名为“三星堆遗址”并首次进行了分期研究,使人们对三星堆遗址的认识从无序走向有序。
时间来到了1986年,由于砖厂工人取土,于当年7月和8月先后发现1、2号“祭祀坑”,随后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青铜面具、青铜人像、青铜神树、金面罩、金杖、大玉璋、象牙等珍贵文物千余件,其中以青铜器为大宗。
相关专家认为“多数文物前所未见,揭示了一种全新的青铜文化面貌,也由此掀起了一个国内外探索三星堆的热潮”。
从1986年三星堆遗址1、2号“祭祀坑”的考古发掘吸引世界关注,到2019年11月重启祭祀区的发掘,时隔30多年,引发了不少公众疑问:“为什么要隔这么长?”就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告诉记者:“主要是因为没发现相关线索,但在这30多年间,围绕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
”确实,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万娇在其2020年9月出版的《从三星堆遗址看成都平原文明进程》一书中,详细梳理了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及考古工作,其中,从1987年到2014年共有15个重要时间点,考古工作包括对三星堆王城的初步认定完成、青关山台地发现“宫殿”基址等。
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近日,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文物天地》杂志社等共同主办的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正式揭晓。
自1990年以来,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已连续举办了15届,产生了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极大地推进了考古学科的发展、考古知识的普及和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大家有用。
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1、广东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时代:五代十国发掘单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领队:冯永驱简介:2003年2月,广东、省政府和广州、市政府决定兴建广州地区高校新校区(广州大学城),选址广州市蕃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
3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岛上文物进行全面调查。
2003年6月;2004年10月,对施工范围发现文物的地点进行考古勘探和抢救发掘。
分别在小谷围岛西部的北亭村的青岗和大香山发现2座南汉时期的砖室大墓,经发掘考证,为南汉的德陵和康陵。
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割据于岭南的一个独立王朝,前后经历了55年的时间,其疆域最大时包括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及湖南、贵州、云南的一部分,是岭南地区继南越国之后的第二个地方政权。
此次发现的南汉德陵和康陵,是南汉考古的重要收获。
经发掘,德陵虽未发现陵园建制,且墓室被盗,但墓道中出土的青瓷罐和釉陶罐,是广州第一次发现如此众多的五代瓷器,属官窑制品无疑。
其胎质坚硬,釉色青中闪灰,晶莹透亮,是五代青瓷中的上品,为研究五代十国陶瓷器提供了实物资料。
康陵哀册文碑的发现,不仅明确了墓主人的身份和下葬年代,还更正了《蕃禺县志》等文献史志对德陵和康陵的错误记述,解决了历史悬案。
康陵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这一时期唯一布局完整的陵园,围垣四隅双角闕和陵前设廊式建筑的建制也与历代陵寝制度有所不同。
将为研究我国古代陵寝制度的发展,提供新的材料。
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2、河北易县北福地史前遗址时代:新石器时代发掘单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领队:段宏振简介:易县北福地遗址发现于1985年,是河北最重要的史前遗址之一,对研究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直备受学术界关注。
中山王墓名词解释

中山王墓,位于中国河北平山县,是战国时期中山国陵墓。
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鲜虞仿照东周各诸侯国建立的国家。
中山王墓于1974年由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平山县三汲乡的南七汲村发掘,同时出土了大量车马坑与陪葬墓,并发现中山国的都城灵寿古城。
中山王墓的文物具有北方民族文化特色,与战国晚期的赵国、魏国文物相近,但又出现许多反映游牧民族的帐幕构件、具有明显北方少数民族文化风格的青铜饰品。
中山王墓在世界各国展出时造成不小轰动,2021年10月18日,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历史趣闻成都七中天府校区考古工地 发掘出上百座明代墓葬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成都七中天府校区考古工地发掘出上百座明代墓
葬
导语:出土的“大顺通宝” 根据《蜀难叙略》记载,张献忠攻下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后,曾强行推行自己的钱币“大顺通宝”。
然而,王朝的昙花一现也使
出土的“大顺通宝”
根据《蜀难叙略》记载,张献忠攻下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后,曾强行推行自己的钱币“大顺通宝”。
然而,王朝的昙花一现也使得“大顺通宝”淡出了流通市场。
近日,成都七中天府校区结束3个多月的考古工作,上百座明代墓葬的集中发现成为考古发掘的亮点,其中还出土零星的“大顺通宝”,这些与张献忠“江口沉银”同时代的钱币,能够佐证这些墓葬中最晚的为明末修建,而该区域在当时属于张献忠的占领区。
成都市文物考古队专家介绍,从随葬物品和墓室形制看,初步判断这是一处家族墓葬群,墓主人身份多为平民。
墓葬群的发现,将对天府新区明代阶段的考古材料作有益补充,便于今后研究整个区域古时聚居、人口迁移、贸易往来等状况。
明代平民墓一个家族的“专属区域”
工地施工,考古先行。
随着成都七中天府校区的工程推进,天投公司邀请成都市文物考古队在工地现场展开了文物调查。
调查过程中,考古队确定有文物存在,紧接着展开发掘,明代墓地陆续从泥土中重见天日。
没有彩绘八字墙、也没有金银玉器陪葬品,和成都市区出土的达官显贵墓室相比,这些平民墓葬显然更接地气,“配置”也比较低,瓦砌、石砌、砖砌是墓葬的主要建造方式,里面的随葬品主要是瓷器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大学食堂工地挖出古墓数十件古物都是属于
什么时候
近日中山大学南校园在施工现场发掘出数处古墓,这则消息瞬间刷爆了朋友圈,校方回应称“挖出墓地情况属实”。
下面我们就一
起来看下具体的相关内容。
大学食堂挖出古墓
6日,中山大学南校园一处基建工地传出消息,在施工现场发掘
出数处古墓。
在位于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春晖园食堂旁的工地现场,几位考古人员正在测量墓穴大小,标记随葬品数量和位置,绘制墓穴的
平面图。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一处呈三角形的墓穴里散落着数十件古物,有十多个罐状器皿和盖子,还有一些牛、鸡等动物形状的物品。
现场考古人员捡出了一些大块的碎片,推测是墓志铭,但已遭到破坏,一时无法辨认上面的文字。
知情人士透露,在此工地发现了数处汉墓,正由广州市考古院进行清理。
早在1981年,据此不远的电教大楼基建工地就曾发现一处东汉
墓穴。
当时,由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师带领1977级和1979级全体
同学,自己动手对该墓进行了发掘清理。
工地现场相关负责人表示,大概在一个月前就发现了古墓的痕迹,学校安排了专业的考古人员进场清理和处理,目前已处理了大部分
古物。
工地将于近期恢复施工。
中山大学官方通报称,该校广州校区南校园拟建学生食堂项目选址,施工时发现墓地的情况属实。
该校已经上报,文物部门已经进
驻现场,正在按有关规定进行办理。
没有其他更为具体的信息可以
披露。
有中大校友援引新闻报道,在中大南校区范围内发现古墓并非没有先例。
1961年1月10日《羊城晚报》曾披露中大考古教研组在
校内发现一处西汉时代墓葬。
同年11月,《中山大学》记录,中大
考古教研组在校区东区原高岗球场发掘出一座东汉砖室墓葬。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地势较高,适宜古人生产生活,死后埋葬。
该负责人表示:“从
目前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研究成果看,汉代海珠区并不是现在的一个
大岛屿,而是以宝岗、晓岗、赤岗、马岗顶等高地为中心形成的小岛。
考古发现的东汉墓葬,其主人生前可能是在这些小岛上生活的
居民。
”
其实,中山大学南校区在1950年代就曾发现史前时期的石器,1960年代以来多次发现古代墓葬。
2014年被公布为广州市第一批地
下文物埋藏区。
他透露,近期,市考古院积极配合中山大学的多项建设工程在工程用地范围开展考古工作。
目前勘探发现多座东汉和明清时期墓葬,以及唐代水井等文化遗存。
墓葬受晚期人类活动严重扰动。
下一步,市考古院将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和考古工作规程,对这些古遗址
古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确保文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