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油分布及潜力综合治理
复杂断块油田高含水区块剩余油研究及挖潜对策

维普资讯
内 蒙古 石 油 化 工 口井相距 8m, 0 但渗透率变化很大 , 具体如下表 。
20 年第 1 07 期
岩 中 的砂岩 透 镜体 。胡 1 严重 的非均 质 性 , 造 2块 是 成 胡 1 综 合 含 水高 、 出 程度 低 、 2块 采 自然 递 减 难 以
关 键词 : 复杂 断块 ; 高含水 ; 剩余 油 ; 究 ; 益 研 效
1 地 质 概 况
1 1 油藏 概 况 . ‘
其 是 I 层水 驱采 收率 的 提高 带来 极 大 的难 度 类
胡 1 2块 为 石家 集 断层 、 7 胡 —7断层 和胡 1 2断
层 共 同夹持 的 西高 东 低的 一个 鼻状 构造 。油藏埋 深
入水 首 先沿 阻 力较 小 的粗 、 中型 孔道 向前 推进 , 量 大
储层非均质性有加强的趋势 从该块取芯井 1 —2 、 J 岩芯分析结果看 , 2 OH 1 两
的剩余油在低渗段 的细孔道中存留, 给注水开发尤
收 稿 日期 :0 6 I - 1 20 - I 2
作 者 简 介 : 梅 ( 94 ) 女 , 在 中 原 油 田 采 油 五 厂 采 油 管 理 四 区工 作 . 徐 17 一 , 现
有 效控 制 的根 本原 因 。 3 剩 余油 分 布特 点及 分 类评 价 根据 胡 十 二 块 历 史 动态 分 析 , 综合 数值 模 拟 结 果 , 十 二块 水 淹 储量 主要 分 布 在 主力 I 油 层 内 , 胡 类 油层 厚 度 大 ( — 5 , 3 m) 物性 好 , 驱 控制 及 动 用 程度 水 高 , 出 程 度 超 过 2 , 余 地 质 储 量 :2 . 采 5 剩 5 6 3×
应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一、单元概况1.油藏地质概况胜二区东三5单元位于胜坨油田胜利村构造西南翼,北面、东面分别被7号断层和9号断层分割与三区坨21和坨11断块相连,西及西南与边水相连,呈扇形分布,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的中高渗亲水砂岩油藏。
东三5砂层组埋藏深度1610-1720米。
单元含油面积2.3平方千米,油层平均有效厚度20.3米,地质储量830万吨。
单元整体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全区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其次为道间沉积。
储层主要是中、细砂岩,其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都较低,岩石胶结类型为孔隙-接触式,胶结疏松,出砂严重。
共有5个含油小层,小层平均渗透率最大值2412×10-3平方微米,储层的整体变异系数均处于0.4-0.65之间。
平面上渗透率1000-3000×10-3平方微米,平面上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各小层西南面受边水控制,5砂层组水侵系数1.26×104方/(月·兆帕)。
原始油层温度60-65摄氏度,原始油层压力16.7兆帕,饱和压力9.8兆帕。
地面粘度范围225-2661毫帕秒,地层水型为氯化钙,目前地层水矿化度17000毫克/升,总之,胜二区东三段5砂层组是一个构造简单、油层厚度大、渗透性较好、油稠、低温、高盐、出砂严重、边水活跃的构造油藏。
2.单元开发简历胜二区东三单元1968年10月投入开发,到目前主要经历了天然能量开发阶段;投入注水开发阶段;综合调整产能扩建阶段;综合治理减缓递减阶段以及综合调整细分阶段,共五个开发阶段。
目前处于综合调整细分阶段,2011年针对日益变差的井网,单元实施细分单元综合调整,将单元进一步划分为二区东三13、二区东三1-3不含13、二区东三4和二区东三5等4个细分单元,其中东三4及东三5实施综合调整,共钻新井26口,东三13实施水平井开发,钻新水平井9口。
实施综合调整后东三4主体部分投入注聚开发,并于2012年11月投产。
二、基础模型建立1.静态模型的建立首先统计了352口井的静态数据(井信息、分层数据、井斜数据、砂体数据、测井数据等),保证了油藏地层格架模型的准确性。
剩余油分布研究课件

二、剩余油平面分布
• 剩余油的平面分布,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因 素控制。一是油层平面非均质性尤其渗透 率的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二是受井网条 件的控制。归纳起来,剩余油平面分布的 基本特征如下。
• 1.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一般情况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平面分布
• 在注水开发油田中,注入水的平面运动主 要受渗透率差异和采油井点位置的控制。 渗透率高的地带,注入水大量进入,油层 水洗动用好,剩余油较少;渗透率低的地 带,油层水洗动用差,剩余油较多;在采 油井点附近,由于是泄压区,地层压力特 别低,因而注入水大量汇集,水洗动用好; 而在远离采油井的部位,由于地层压力较 高,因而注入水难于推进到,剩余油较多。 这就是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一般规律。
• 在一些砂体窄小的油藏中,常常出现如 图6-2-3所示的情况:某些砂体有注水井控 制但局部方向无采油井钻遇,或某些砂体 有采油井控制但局部方向却无注水井钻遇, 形成注采连通不畅或缺乏注采连通的情况, 从而形成局部水洗不到的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图6-2-3 注采缺乏连通的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剖面分布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平面分布
• ②裂缝造成的水窜。当注水井和采油井之 间裂缝比较发育甚至出现裂缝连通时,这 时的水窜是惊人的,油井可以在短短的几 个月内全部水淹。这时油层的过水断面很 小,注入水波及体积很小,大量剩余油分 布在(被注入水封闭在)裂缝通道的两侧,成 为基本未驱替的优质易动用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 (5)平面水窜形成的剩余油 • 注水开发油田平面水窜有两种情况: • ①油层渗透率方向性差异形成的水窜。这
种水窜普遍沿一个方向并有大量井发生, 但水窜程度一般不严重。它多发生在河流 相砂体的主流线方向上,或其它具条带状 特征的砂体中。在这些砂体主流线两侧的 砂体边缘部位,注入水难于水洗到,一般 有较多的剩余油。
油藏分类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

油藏分类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摘要:我国油藏资源丰富,种类颇多,不同油藏的开发方式受油藏类型影响,甚至存在油藏类型一致但不同资源的占比不同而需要采用不同的开发方式的情况。
在这一前提下,应当进一步进行油藏分类,并根据油藏分类合理选择不同的开发方式,完成油藏的分类处理。
本文根据技术和经济指标将已开发油藏划分为“双高”、“双低”和“双负”三类油藏,并围绕“双高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双低油藏”提高采出程度,“双负油藏”效益开发等关键问题,进而根据油藏的特点多角度的提出提高油藏开采率的方法,为进一步提升油藏开采公司的经济效益提供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已开发油藏;分类治理;效益挖潜;油藏管理一、油藏分类1.1分类体系本文根据技术和经济指标,基于对中国石油322个已开发油田的分类研究,将已开发油藏划分为“双高油藏”、“双低油藏”和“双负油藏”(见表1)。
1.2分类油藏开发特征双高油藏经过长期开发,整体上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进一步挖潜难度大。
大庆萨杏喇油田是双高油田的典型代表,综合含水高达93.9%,地质储量采出程度48.15%,可采储量采出程度90.6%,处于“双特高”开发阶段。
双低油藏储层物性差,储存的天然资源较少,且开采的难度较大。
这些油藏主要集中在长庆、大庆、吉林和新疆4个油田,开发对象以低渗透、特低渗透油藏为主,单井产量低,经过多年采,剩余油分布复杂,稳产难度大,面临“多井低产”的局面,油田开发效益面临挑战。
1.3分类油藏分布状况目前中石油双高、双低和双负三类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量分别占公司比例的62.7%、53.6%。
其中,“双高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量分别占公司的40.1%、40.2%,主要分布在大庆长垣、新疆稠油、吐哈等油田;“双低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分别占公司的12.9%、6.4%,主要分布在大庆外围、长庆低渗透等油田;“双负油藏”动用地质储量、年产油量分别占公司的9.7%、7.1%,主要分布在吉林、辽河等油田(见表2)。
河14断块高含水期剩余油研究及挖潜对策

河14断块高含水期剩余油研究及挖潜对策摘要:河14断块经过30多年开发,已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
2010年在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基础上,通过钻新井、转注、大泵提液等工作,优化产液结构和注水结构,见到了明显的控水稳油效果,有效提高了开发水平。
关键词:高含水期精细油藏描述剩余油挖潜1.概况河14断块位于现河庄油田的东北部,含油面积4.5km2,石油地质储量842×104t,构造上属于中央隆起带西段郝家鼻状构造的东北翼,构造复杂,主力含油层系为沙二段的5、9、10砂层组,是早期东营三角洲前缘自东向西推进时形成的滑塌浊积砂体,岩性以长石砂岩为主,孔隙度为20-25.1%,渗透率为50-800×10-3μm2,为中孔、中低渗储层。
断块自1972年投入开发,到2009年综合含水94.7%,采出可采储量的76.13%,剩余可采储量的采油速度14.2%。
断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淹严重,注入水沿高渗带水窜,造成剩余油高度分散。
2.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针对该断块综合含水高、剩余油高度分散、油层动用程度高、稳产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以油藏研究为核心,应用三维地震技术、隐蔽油藏描述技术、精细油藏描述技术、测井多井储层评价技术、三维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2.1应用三维地震技术,精细构造研究断块具有窄条带,多油层的特点,进入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以高度分散状分布于储层之中,要挖掘其潜力,首要的任务是利用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成图技术,建立精细的构造模型。
具体的做法:利用7个非标准层做图,通过对构造和断层综合两个方面的校正,用10米间距做出控制断层的断面图,用4米间距做出了13个层的顶面构造图,用1米间距做出了主力储层单元的局部微构造图。
通过精细构造研究,发现构造高部位沿断层向北偏移200-300米。
2.2利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建立精细沉积模型综合岩性、岩相、电相、粒度、沉积构造、古生物、测井曲线及其组合等方面的特征,结合区域沉积背景,从剖面、平面上研究了厚层砂岩的沉积特征。
孤岛中一区馆4单元南断层附近剩余油潜力及挖潜措施

孤岛中一区馆4单元南断层附近剩余油潜力及挖潜措施摘要:孤岛油田中一区馆4单元经过三十年的开发,水淹程度严重,产量递减大。
通过2005年后新钻井及密闭取芯井钻遇馆4砂层组的测井解释成果,结合油水井pnd监测资料,对剩余油状况进行再认识,为单元的调整挖潜提供依据。
在深化油藏认识的基础上,挖掘断层边部剩余油潜力,进一步完善注采对应关系,是馆4后续水驱单元提高储量动用程度、改善开发效果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ng4单元南断层剩余油挖潜1井区概况孤岛油田中一区ng4单元位于孤岛油田主体部位的顶部,南北被两条大断层切割,东西两边与中二区和西区自然连接,西南部为ng3-6层系。
含油面积1.18km2,地质储量332×104t。
1.1构造特征地层倾角1度左右,由南向北倾斜,埋藏深度一般在1211-1248m。
1.2储层特征主力层42、44,平均效厚7.6m,连通状况良好,渗透率3601×10-3μm2。
1.3流体性质地面原油粘度1105mpa.s,密度0.953g/cm3,地层水矿化度7010mg/l。
1.4开发简历中一区馆4单元经过多次井网调整后,目前采用270*150m的行列注采井网,馆4砂层组1997.1月投入注聚开发,2000.9月转入后续水驱。
,目前注聚已基本失效,进入特高含水期。
1.5开发现状中一区南ng4单元井区内油井开井18口,日液水平871t/d,日油水平102t/d,综合含水89.1%,液面405m,水井开井12口,日注1546m3/d,注采比1.20,采出程度37.7%,采油速度1.12%。
2开发特点2.1井网完善状况较差中一区ng4南断层井区由于南与中二南相接,北与中一区ng3-6相邻,井网完善程度较差,且井区内光油管井和注水问题井较多,共有8口,占水井开井数的66.7%。
2.2储量动用状况不均平面上:由于受储层性质及注采井网的影响,各井区储量动用程度差异较大。
在断层边部18p405井区采出程度高,16xn403井区采出程度低。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摘要:剩余油研究是高含水油田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实现“稳油控水”目标的重要手段。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极其复杂,可分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进行研究,宏观因素总的可归结为两类: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
其中地质因素是客观的、内在的主要矛盾;开发因素是主观的、外在的次要矛盾,二者相互作用导致剩余油分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地质因素的构造条件、沉积微相类型及储层非均质差异,开发因素方面的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注采关系和井网布井、生产动态等在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中起了主要作用。
通过对剩余油控制因素的详尽分析,指出其宏观和微观分布特征和区域,对进一步提高剩余油研究水平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剩余油微构造非均质井网前言:剩余油一般是指油藏开发中后期任何时刻未采出的石油。
即二次采油末油田处于高含水期时剩余在储层中的原油。
油藏一经投入开发,影响剩余油产生的因素便应运而生。
目前世界石油采收率平均为33%左右,67%的石油储量仍然剩余在地下油藏中,也就是说,能够采出的石油只占总储量的极小部分。
这种现状客观上是由油藏本身的地质条件决定的,它是影响剩余油形成的最主要因素;而影响剩余油产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开发条件,除受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外,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质。
这种主观性表现在对地质情况的认识程度上。
油田开发中后期可供勘探的领域已非常有限,因此剩余油研究是高含水油田面临的重大课题。
对剩余油的研究,应从地质和开发两方面人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1宏观控制因素1.1地质条件所谓地质条件,是指储层本身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征。
从沉积物开始沉积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成藏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的全过程。
1.1.1构造条件构造条件分为油层微构造和封闭断层条件。
油层微构造和封闭断层对剩余油形成天然屏障。
(1)所谓油层微构造是指在总的油田构造背景上,油层本身的微细起伏变化所显示的构造特征,其幅度和范围均很小。
黑山梁区块长6油藏剩余油评价及措施调整

黑山梁区块长6油藏剩余油评价及措施调整黑山梁油区于1994年投入开发,2010年实施注水开发,油区开发面积18.50 km2,各类油井330口,主力开发层位为长6油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典型的岩性油藏。
目前开发存在最大问题是基础地质研究薄弱,油藏受带状砂体控制,加上储层物性条件、射孔状况、井网完善程度、连通状况等因素影响,各层各井采出程度不均,剩余油分布不均,水驱受效差异大,含水率上升加快,油田采收率低。
因此本文综合油田地质、沉积成因、古构造、油气成藏规律及渗流特征研究的基础上,以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为主,研究黑山梁油区长6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提高剩余油储量动用和水驱效率的潜力,结合地质研究和油藏模拟结果,对油区调整挖潜起到了良好效果。
标签:黑山梁油田;剩余油分布;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1 剩余油的研究方法目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研究手段,归纳起来有油藏工程法、开发地质学、其他方法三大类型。
归纳起来有:测井、岩心分析、试井、物质平衡法、水驱特征曲线法、精细地质研究、示踪剂技术、精细数值模拟、储层流动单元、系统分析方法、产出剖面资料分析、三维高分辨率地震技术、物理模拟及成像技术、技术经济方法、三极剖面法、随机网络模拟微观剩余油法、灰聚类法、组合方法等。
上述方法各有特点,又有其局限性,如何结合具体油藏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来确定剩余油的准确分布,是剩余油研究的核心与关键。
2 剩余油的分布类型剩余油的形成宏观上受地质和开发两方面因素影响,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油藏流体的基本特征以及开发中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注采关系和井网部署、生产动态等都直接影响剩余油的分布特征。
为了正确的预测剩余油的分布特征,本文将两者结合。
安塞油田黑山梁油区长6油藏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由于水下分流河道的侧向迁移,储集层(砂体)交错叠置,油藏的分布也表现了交错叠置的特点,油藏受带状砂体控制,加上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含油性变化大,剩余油的成因类型及其复杂,将研究所剩余地质成因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剩余油分布及潜力综合治理摘要:分析了某油田储层沉积特征,总结了七种砂体沉积模式,精细描述治理区剩余油分布,按其成因分成四种剩余油类型,精细认识综合治理的潜力,并给出了措施潜力。
实践表明,某区a、b排某油层剩余油综合治理挖潜,可改善低产低效井的生产状况,提高了区块的整体开发效果。
关键词:储层沉积特征;剩余油类型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servoir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oil field, and summarizes the seven sand body sedimentation model, fine description of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control, according to the cause of remaining oil into four types, fine know the potential of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and gives the measures potential.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district of a and b row a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remaining oil reservoir oil-field, may improve the condition of low production status of the well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block effect.keywords: reservoir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residual oil type中图分类号:te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精细研究储层沉积特征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方法,将a、b排c+dii组油层细分为50个沉积单元,并对每个单元的砂体类型进行了详细描述,概括总结出7种砂体沉积模式。
(1)低弯曲分流砂体。
属于此类砂体沉积的有4个单元:a1、a2、a3、a4。
由于ab排东部东、西跨度较宽,由西到东水动力强度逐渐减弱,所以区块的东、西部河流的规模及砂体沉积类型有所不同,西部河流有一定的规模,平面为弯曲条带状,两侧较协调,连续性好,有较强的方向性,在弯曲段宽度略有变化。
而东部河流以条带状分布,河道砂体通常窄而分散,河间沉积区面积较大。
该类砂体是泛滥平原相向三角洲分流平原相过渡,地形坡降不断增大,决口作用逐渐增强,致使决口水道相对较发育,沿河流走向分布,之间由伴生的薄层砂及泥质沉积所连接,主体河道砂的渗透率与厚度较稳定。
(2)顺直分流砂体。
属于此类沉积的有5个单元。
a5、a6、a7、a8、a9。
此类砂体属于三角洲分流体系末端高度分散的衰竭型河流,由于河流及水动力作用的强弱不等,使此类砂体在ab排呈现出不同规模。
但总的趋势上是在区块的西部,河道砂规模小,但有较好的连续性和方向性,砂体呈简单的网状交错、汇集,其间为不稳定的薄层砂及泥质沉积。
由于水流强度和切割能力弱,洪水期有决口水道伴生,厚度分布常呈串珠状。
砂体内部主要表现为沿整条河道的垂向充填,因此侧向连续性较好,渗透率的方向性也较明显。
而在区块的东部,河间沉积区增大,河道仅以窄小的条带状分布,其间为不稳定分布侧向连续性很差的河间薄层砂,其中有面积不等的的河间淤泥分布。
(3)枝状三角洲内前缘相沉积砂体。
属于此类沉积的有3个单元:a10、a11、a12。
沉积环境处于河流-湖泊共同作用时期,河道规模愈来愈小,但由于水体很浅,仍有较强的河流作用,粗碎屑物质供给充足,河道以水下分流的形式继续地向前伸展,并随之出现各种类型不稳定分布、侧向连续性很差的联合前缘席状砂。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较好,呈不规则条带状、树枝状向下伸展分布河道内部连续性较好。
席状砂以表内为主体,表外席状砂发育较少,区块内泥岩尖灭区仅零星分布。
(4)枝-坨过渡状三角洲内前缘相沉积砂体。
属于此类沉积的有17个单元有: b1、b2、b3、b4、b5、b6、b7、b8、b9、b10、b11、b12、b13、b14、 b15、b16、b17。
沉积时,河流能量逐渐减弱,而湖浪作用不断增强,对席状砂的改造作用随之增强,所形成的席状砂较枝状稳定而广布。
但水体较浅,单河流作用相对减弱,砂体发育介于枝状和坨状三角洲之间,水下河道呈更窄的条带状或坨状厚层砂体,河道间分叉合并现象较少,有明显的南北方向性,表内席状砂局部成片,与水下河道共同组成了砂体的主体骨架。
在a三组部分单元的席状砂侧向连续差,泥质沉积局部连片分布。
(5)坨状三角洲内前缘相沉积砂体。
属于此类沉积的有13个单元:c1、c2、c3、c4、c5、c6、c7、c8、c9、c10、c11、c12、c13。
这类砂体沉积时期,由于河流作用较弱,而湖浪作用不断增强,而使水下河道规模更小,连续性也较差,平面上呈豆荚状。
形成的大面积分布的席状砂,稳定并有明显的方向性,但厚度分布形式不够稳定,大部分单元的席状砂以表内为主体。
表外储层及尖灭区以小条带状、孤立散状分布。
部分单元如sⅲ101席状砂发育不稳定,侧向连续差,局部泥质沉积片分布,平面上表内外砂体变化频繁,分布复杂。
(6)三角洲外前缘稳定席状砂。
属于此类沉积的有6个单元:d1、d2、d3、d4、d5、d6。
经湖浪作用的充分改造,使主体席状砂广博而稳定的分布,且有较好的连续性。
由于段发的构造运动,使三角洲内前缘末端砂体发生搬运,伴有断续分布且有较好方向性的河道砂体分布其上。
这是外前缘相中储层物性最好的一类砂体,平面上为完整的席状,层位极稳定,每个小韵律段都可连续追溯。
相间分布的表内外砂体有较好的方向性,少量的尖灭井点不规则地散布其上。
(7)三角洲外前缘不稳定席状砂。
属于此类沉积的有2个单元:e1、e2。
由于强烈的湖泊作用及作用的不稳定性,使其没有有充足的能量和时间把河流带来的泥砂改造成广薄稳定的席状砂,而形成了侧向连续性很差的不稳定外前缘席状砂,呈网状、条带状分布,偶有孤立的坨状河道砂零星分布。
主体带由一些储层物性极差,岩性以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的储层组成,砂体形态复杂,厚度分布不稳定,连续性较差。
井间连通状况不好,尖灭井点多。
局部砂体平面上呈条带状、网格状分布,剖面上形态及厚度不稳定。
二、精细描述治理区剩余油分布通过数值模拟运算绘制了精细储层的含油饱和度图和含水等值图。
从各单元剩余油饱和度和含水等值图分析看,a、b排东纵向上动用、水淹程度不均衡,其中a13、a14、a15、a16、a17、 a182等单元动用程度相对较高,平均含油饱和度变化20.0%,采出程度均大于36%,单元含水高,但剩余油仍然较高,占整个区块的40.81%;大部分高台子油层和a19、a20、a21、a22、a23等单元动用程度相对较低,平均单层含油饱和度变化13.0%,采出程度均小于31%,单元含水较低,但剩余油只占整个区块的36.33%。
按其成因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剩余油类型。
(1)注采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
(2)成片分布差油层受层间干扰型。
(3)厚油层顶部及井网控制不住型。
(4)油层局部变差平面干扰型形成的剩余油。
3.精细认识综合治理的潜力根据数值模拟所绘制的分层含水等值线图和剩余油饱和度图,给出了措施潜力。
(1)补孔潜力。
补孔层界限的确定:扣除上返层系,小层含水≤70%、砂岩厚度≥5.0m的未射孔层,共优选出了297口井、7589个层,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后,确定238口井、6177个小层作为补孔潜力井层,见表1。
补孔的原则不影响b类油层注聚,即b类油层以外的层才可以补孔,同时考虑是否有注无采、有注缺采、有采无注、有采缺注、异常高压层、异常低压层、缩小井距补孔完善注采关系。
(2)压裂改造薄差油层,提高渗流能力。
储层精细地质研究和分析中,结合油井产液剖面等资料,发现该区一些渗透率低、物性差的油层动用程度低,制约了油井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是目前井网、射孔条件下压裂改造潜力所在。
这些油层中,扣除上返层系,小层含水≤80%、砂岩厚度≥5.0m的已射开层,优选出107口井、1409个层,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后,确定88口井、1205个小层,作为压裂潜力井层,见表2。
(3)封堵高含水层,缓解层间矛盾。
油田经过40多年的注水开发,部分储层已高产液、高含水,不仅部分河道砂、河间砂水淹程度较高,而且一部分席状砂也高含水,分析表明堵水层扣除上返层系,小层含水≥90%、产液量≥全井20%渗透率≥200×10-3um2、单层砂岩厚度≥1.0m的已射开层,优选出83口井、150个层,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后,确定49口井、80个小层,做为堵水层。
另外,在认真分析剩余油潜力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放大生产压差,提高低产井产液能力,对11口井换泵,15口井检泵,同时治理套损采油井,完善套损井区的注采关系,提高油井利用率,充分发挥地下潜能。
四、结束语根据井组单砂体的注采关系,配合上述采油井的剩余油挖潜方法,并结合注水井笼统改分层、细分、测调、浅调剖等综合措施,及时调整注水结构和压力系统,确保注采平衡,保证了区块综合治理效果。
参考文献:[1] 李道品.低渗透油田高效开发决策论[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