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的多方位研究
剩余油分布研究课件

二、剩余油平面分布
• 剩余油的平面分布,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因 素控制。一是油层平面非均质性尤其渗透 率的平面非均质性的影响;二是受井网条 件的控制。归纳起来,剩余油平面分布的 基本特征如下。
• 1.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一般情况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平面分布
• 在注水开发油田中,注入水的平面运动主 要受渗透率差异和采油井点位置的控制。 渗透率高的地带,注入水大量进入,油层 水洗动用好,剩余油较少;渗透率低的地 带,油层水洗动用差,剩余油较多;在采 油井点附近,由于是泄压区,地层压力特 别低,因而注入水大量汇集,水洗动用好; 而在远离采油井的部位,由于地层压力较 高,因而注入水难于推进到,剩余油较多。 这就是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一般规律。
• 在一些砂体窄小的油藏中,常常出现如 图6-2-3所示的情况:某些砂体有注水井控 制但局部方向无采油井钻遇,或某些砂体 有采油井控制但局部方向却无注水井钻遇, 形成注采连通不畅或缺乏注采连通的情况, 从而形成局部水洗不到的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图6-2-3 注采缺乏连通的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剖面分布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平面分布
• ②裂缝造成的水窜。当注水井和采油井之 间裂缝比较发育甚至出现裂缝连通时,这 时的水窜是惊人的,油井可以在短短的几 个月内全部水淹。这时油层的过水断面很 小,注入水波及体积很小,大量剩余油分 布在(被注入水封闭在)裂缝通道的两侧,成 为基本未驱替的优质易动用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研究
• (5)平面水窜形成的剩余油 • 注水开发油田平面水窜有两种情况: • ①油层渗透率方向性差异形成的水窜。这
种水窜普遍沿一个方向并有大量井发生, 但水窜程度一般不严重。它多发生在河流 相砂体的主流线方向上,或其它具条带状 特征的砂体中。在这些砂体主流线两侧的 砂体边缘部位,注入水难于水洗到,一般 有较多的剩余油。
复杂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降低 } 着 腐 蚀 时 间 的 延长 , 蚀速 率 降 低 } 腐 蚀 随 腐 当
时间超 过 7 2小 时 以 后 , 率 的 降 低 则 更 为 明 显 。 速 ( ) 着 腐蚀 时 间 的延长 和 腐蚀 温 度 的提 高 , 7随 腐
蚀 程度 均 会加 深 。
分 析 , 以分析 研 究油 藏在 开 发过 程 中地 下油 水 的 可
蚀 速率 增加 } 温 度超 过 8 ℃时 , 蚀 速率 增 加 幅度 当 o 腐
剩余 油分 布 研 究是注 水 开发 油 田潜 力分 析 研究 的重要 内容 , 包括 剩 余油 在 纵 向和平 面 的分布 。 定性 研 究 方法 有 : 应用 密 闭取 芯 资料 研 究剩余 油 、 用新 应
[ ] 汪 仁 官 , 荣 昭 . 验 设 计 与 分 析 .北 京 : 国 3 陈 实 中
3 结 束语
通 过 合 理 确 定 注 水 试 验 区块 腐 蚀 环 境 参 数 , 选
择 主 要 使 用 的 X5 、 o号 管 材 为 试 ຫໍສະໝຸດ 材 料 , 用 挂 片 22 采
( )介 质 中 CO O 的 含 量 对 腐 蚀 速 率 影 响 较 3 、 大 , 主 要 原 因 可 能 在 于 CO 加 入 使 介 质 的 p 值 降 其 z H 低 。而 o 的 存 在 将 加 速 腐 蚀 程 度 。 ( )当 水 样 中 油 的 含 量 小 时 , 两 种 材 料 的 腐 4 对
研 究 剩余 油等 , 量研 究剩余 油 分 布方 法主 要是 油 藏数 值模 拟 方法 。 定 寺
复杂 断块 油 田剩 余油 分 布研 究 方法 总 的可分 为
两类 : 定性 研 究方 法和 定 量研 究方法 。
剩余油的研究方法与分布模式

剩余油是指油藏在开发过程中某一阶段,仍保留在地下油藏岩石孔隙空间内,且通过提高地下地质体认识水平和改善采油工艺等技术措施后可以开采出的那部分原油,其数值上等于可采储量与累积产油量之差。
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已处于中高含水开发阶段,油层水淹状况极其复杂,开采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注水开发中后期油田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优化注采井网、改善开发效果和提高采收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内外研究状况,针对不同地质体中剩余油存在的位置、形态、数量及变化规律等,可将其分成微观剩余油和宏观剩余油两类,本文重点针对宏观剩余油进行阐述。
1 宏观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其控制因素宏观剩余油是指通过测井与岩心分析等手段进行研究的肉眼可识别的那部分剩余油。
在油藏开发过程中,宏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受宏观、微观等多种因素综合控制。
宏观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存在两种机制:一种是因储层垂向非均质性导致储层内部纵向上水驱油的不均一性及驱替过程的非活塞性,造成油和水在储层内交替分布,原油在储层较大孔隙空间中逐渐不占优势;另一种则是因多种原因,造成注入水前缘未驱替或驱替较少,原油仍在储层较大孔隙空间中占优势,从而形成宏观剩余油富集区。
本质上来说,将宏观剩余油的控制因素归结为油藏非均质性和开采非均质性两方面。
其中油藏非均质性为内部地质因素,包括构造、储层及流体非均质性;开采非均质性为外部控制因素,包括井网部署、层系组合、注采对应等导致储层开采状况非均质性。
2 剩余油研究方法目前国内外已经形成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研究宏观剩余油的技术方法,但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任何一种方法得出剩余油的研究方法与分布模式杜怡奎(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吉林松原 138000)摘 要:本文在对剩余油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目前较为流行的研究剩余油的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同时针对剩余油分布的一些共性可循的规律,建立起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分布模式,为剩余油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10第十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2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进展
美国: 美国:曾组织了专家研究了储量为10亿吨的一些大油田认为: 1、77%的剩余油遗留在注水未波及到的油层中; 2、23%残留在注入水扫个的油层中。 前苏联: 前苏联:16位油田开发专家、开发地质专家、地球物理化学 家对ROS分布的估计为: 1、27%残留在水未洗到的夹层和水绕过的渗透层中; 2、19.5%残留在滞留带中; 3、16%残留在透镜体中; 4、15%残留在小孔隙中; 5、13.5%以薄膜形式分布在岩石颗粒表面; 6、8%在局部不渗透遮挡处。 以上表明60-65%ROS分布于因非均质严重而引起的注入 水未波及带,只有30-35%残留在水淹层内。 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 1、40%存在于注采不完善的独立砂体; 2、40%存在于成片的差油层; 3、10%存在于井网未控制处; 4、10%存在于河道砂主体常边部的变差部位。
14
一、示踪剂测试的理论依据
15
二、单井回流示踪剂测试
三、井间示踪剂测试
16
一、在裸眼井测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测井方法 (一)电阻率测井法 1、常规电阻率法 2、电阻率测-注-测法
17
18
(二)核磁测井法
1、正常油的核 磁注-测法 2、重油的常规 核磁测井法
19
二、在套管井中测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测井方法
第十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一、剩余油饱和度
剩余油饱和度(Sos)定义为油藏产量递减期内 任何时候的含油饱和度,一般指二次采油末油田处 于高含水期时剩余在储层中流体的原油饱和度。而 残余油饱和度(Sor)为在油层条件下,油的相对渗透 率为零的不可流动油的饱和度,它是剩余油饱和度 的一种特殊情况。剩余油饱和度可能等于残余油饱 和度,但它往往大于残余油饱和度。
聚合物驱后宏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聚合物驱后宏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随着油气开采高效开发技术的发展,复合聚合物替代前辈产品的同时,它的宏观和微
观剩余油分布规律也受到了关注。
本文将介绍复合聚合物驱(包括地下热能聚合物驱)的宏
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一、宏观剩余油分布
宏观剩余油分布指的是在油藏中剩余油的宏观分布特征,也就是油层内部的油藏类型。
根据复合聚合物驱提高产油量的机理,油藏可以分为横向渗块型、横向液驱型和横向气驱
型三类。
其中横向渗块型驱油性能最强;横向液驱型驱油性能中等;横向气驱型驱油能力
较弱。
微观剩余油分布指的是在油藏中剩余油的微观分布特征,也就是储层质量好坏、构造
漏斗等。
随着油气开采技术的发展,油藏原油演化有利于生产,特别是提高了原油流性,
明显改善了油藏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
此外,通过地下热能聚合物驱发挥油藏热量动能作用,触发油藏液体组分升降效应,改善油藏的孔隙结构,改变油层的原油演化规律,这样
也会改变剩余油在储层内的分布规律,特别是提高了构造漏斗的油藏微观剩余油构成。
总的来说,复合聚合物驱对油藏的宏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合
理调整驱动方式和产油技术,可以改变原油流性特征和油层传质特性,从而改善驱油效果。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油田储量和剩余油分布研究是石油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为了研究油田的剩余油分布,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1.地质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油田地质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这些参数包括油田面积、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
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可以确定剩余油的展布模式和区域。
2.试油方法:通过在油井中进行试油实验,了解原油储层的剩余油分布情况。
试油方法主要包括油藏压力测试、油藏渗透率测试、饱和度测试等。
通过试油方法可以得到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储量、剩余油的垂向分布等信息。
3.地震方法:通过地震勘探技术,包括地震反射法、地震折射法等,可以获取地下岩层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通过地震方法可以确定油层的厚度、构造特征、岩石类型等,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4.流体流动模拟方法:通过建立油藏流体流动模型,模拟剩余油在地下的迁移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定量分析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包括剩余油的垂向分布、水驱油和气驱油效果、油藏压力分布等。
5.岩心分析方法:通过对岩心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测试,了解剩余油与储层岩石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确定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参数,进而推断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6.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油藏数学模型,对剩余油的分布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分析剩余油的变化趋势、储量分布、开发方案等。
综上所述,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包括地质统计学方法、试油方法、地震方法、流体流动模拟方法、岩心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等。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深入了解油田储量和剩余油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双河油田剩余油再富集区分布规律研究

传统 的未水驱 或水 驱较弱 的剩余 油分 布成 因类 型 ,是 一种 动态 的成 因类 型和 新 的挖潜 领域 。搞清 剩余 ]
[ 收稿日期]20 — 5 1 08 0 — 8 [ 作者简介]李本轲 ( 9 9一 ,男 ,1 9 16 ) 9 4年大学毕业 ,硕士 ,工程师 .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工作 。
第 3 卷 第 5期 O
李 本 轲 :双 河 油 田 剩余 油 再 富集 区 分 布规 律 研 究
( 或屏蔽 )单 独或联合封 闭而形 成的低 势 区。油气在 储集层 中从 高势 区 向低势 区运移 ,遇 到 圈闭时 就在 其 中聚集起 来 ,形成 油气藏 。
伏 端断层 发育 ,近东西 向正 断层将 双河 油 田东南 部分割 成几个 断块 ,构成 断鼻 构造 。双 河油 田含油 面积 3.k 。 3 8 i ,地质 储量 1 1 6 0t n 0 7 ×1 。于 1 7 9 7年 底投入 开发 ,经历初 期 开发 ,细分 层 系综 合 调整 ,井 网一 次加 密调整 ,井网二 次加密 调整 ,特 高含水 期局 部细分 完善 调整 和聚合 物驱 三次 采油 五个 开发 阶段 。截 至 20 0 6年 1 2月 ,地质储 量 采 出程 度 3 . 2 ,采油 速度 0 5 ,综合 含 水 高达 9 . 7 。储层 属典 型 9O% . 8/ 9 6 5 1 的湖 盆陡坡扇 三角洲沉 积 ,为一 套沉 积旋 回复杂 ,韵 律多变 ,厚油 层发 育 、物性 变化 大 、非 均质性 十 ] 分严 重的砂砾 岩复合 体 。储 层平 均孔 隙度 1 ~2 ,平 均渗 透率 ( . 2 ~ 1 0 6 m 6 1 O2 1 .2 ) ,渗透率 级差
剩余油分布研究

1 剩余油成因类型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客观 素,而开发因素是形成剩余油的主观因素。
所谓地质条件,是指储层本身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征。
从沉积物开始沉积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成藏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的全过程。
地质条件包括(油藏的类型、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粘土矿物敏感性、流体性质、油藏驱动能量等)开发因素包括(井网密度、开发方式、布井方式等)。
1.1 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先决条件血)地质条件相同的油田采用的井网和井距不同,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就存在差异。
相反,相同的井网对不丰廿同的油藏来说其剩余油的数量和类型也不一致。
不同沉积类型的油田,剩余油分布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孤岛油田中区馆3—4层系为曲流河相沉积,高含油饱和度区分布零散,平面上以镶边状或点状存在,纵向上受井网控制和油层边界、断层影响明显、小层储量主要集中在主力油层中,剩余储量仍然以主力油层为主 主力油层以其面积大、厚度大、所占储量多的优势而继续成为开发调整挖潜的重点。
辽河欢26块为扇三角洲沉积,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呈零星状或局部小面积片状和零星点状分布。
1.2 开采条件是决定剩余油分布状况的外部因素对一个具体油田而言,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客观条件一定后,不同的井网和井距以及开采方式就决定了剩余油的存在形式。
从剩余油分布的一般规律来看,富集在现有井网未控制作的边角地区、注采并网不完善地区以及非主流线的滞流区的剩余油,主要是受到了开采条件的影响所致。
在大庆油田,注采不完善是形成剩余油的最主要原凶,若把二线受效型、单向受效型及滞留区则也包括在内,其剩余油所占比例在4o 以上,辽河油田欢26块西部,存在相对较大面积的高含油饱和度区,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注采系统不完善造成的1.3 剩余油成因类型大体分为两类平面剩余油成因类型有:①在注采井之间压力平衡带(滞留区)形成的剩余油;②落井网失控的剩余油;③ 由于注采系统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④薄地层物性极差和薄油层形成的剩余油;⑤在主河道之间或油藏边缘薄地层形成的剩余油;⑥断层阻隔形成的剩余油;⑦ 低渗透带阻隔或岩性尖灭带所形成的剩余油;⑧高度弯曲河道突出部分剩余油;⑨微结构顶部的剩余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的多方位研究
【摘要】关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的研究认识,是科学合理制定提高采收率的基础,利用试井资料确定剩余的分布是一种方便、经济,可靠的实用方法。
同时通过对河流成因储层非均质性及注采状况的阐明,进而认识到剩余油分布的宏观地质控制因素,对河流成因储层剩余油的挖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规律;控制因素;储层
1.利用河流成因储层的探讨
1.1河流成因储层主要特征
河流相沉积为陆相冲积环境的主导沉积,主要有辨状河和曲流河两种类型。
河流的水流属牵引流,碎屑沉积物以砂、粉砂为主,分选差至中等,分选系数一般大于1.2,粒度概率曲线显示明显的跳跃、悬浮两段型,并以跳跃总体为特征,悬浮物总含量为2%~3%。
其层理发育,类型繁多,包括块状层理、韵律层理、粒序层理、水平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但以板块和大型槽状交错层理为特征,一般有半数以上的层具交错层理。
细层倾斜方向指向砂体延伸方向,倾角15°~30°,由下至上层系及细层的厚度变薄、粒度变细,细层具粒度正韵律特征,层系厚度一般30cm或更薄,很少超过1m。
在河流沉积剖面上大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发育在下部,小型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发育在上部,波状层理发育在剖面顶部。
河流沉积中,常见流水不对称波痕,也可见砾石的叠瓦状排列,砾石扁平面向上游倾斜,倾角约为10°~30°。
河床最底部常见明显的侵蚀、切割及冲刷构造,即冲刷面与底砾岩。
河流沉积砂体在平面上多呈弯曲的长条状、带状、树枝状等,在横剖面上呈上平下凸的透镜状或板状嵌于四周河漫泥质沉积中。
如辨状河心滩砂体,总是呈对称的透镜状成群出现,交错叠置,四周为泥质沉积所包围,显示河道的多次往复迁移。
曲流河边滩砂体则呈不对称的透镜状,凸岩沉积厚、凹岩砂体薄,平面上多呈弯曲的条状、带状,反映河道长期侧向迁移、加积的沉积特征。
河流沉积特征决定了其储层孔渗性较好,但平面及纵向上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
1.2河流成因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
油藏储层中聚集的原油,经一定阶段或程度的开采后,遗留下来的原油即为剩余油。
其存在方式分为不可动的残余油和可动剩余油两大部分。
据资料统计全国油田水驱总平均采收率为33.1%,河流相储层平均水驱采收率只有30.2%,目前地质储量采出程度为23%左右,储层中尚有四分之三地质储量的剩余油。
认识和掌握剩余油分布规律,即搞清油层中经弹性和水驱开采后剩余的原油
所在空间位置与数量,及其与储层特征、注采状况等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调整挖潜剩余油,提高驱油效率及原油采收率的前提和基础。
平面上剩余油较富集的部位主要在天然堤、决口扇、废弃河道、河漫滩微相等较低孔渗性储集体以及井网未控制的透镜砂体及砂体边缘,注采不完善区,井间、断层遮挡等低压差滞留区,局部微构造高部位(按储层顶底面微构造组合配置模式,主要在顶凸底凸、顶底平、顶凸底凹、鼻状凸起微型构造)。
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滩微相及废弃河道亚相为主的非主力油层,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但剩余储量丰度较低;主力层,即以边滩、心滩、天然堤、决口扇微相为主孔渗性较好、层较厚的油层,平均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低,但剩余储量丰度较高,因而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主力油层中。
1.3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探讨
剩余油分布十分复杂,其控制因素也极为复杂,用系统的观点来解决复杂的问题,是本文探讨的基本出发点。
从水驱采收率的角度来看,采收率越高,自然是剩余油越少;而采收率是驱油效率和波及体积系数的乘积。
因此搞清驱油效率和波及体积系数的控制因素,也就基本搞清了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
研究表明,驱油效率的主要控制因素有储层孔隙结构、润滑性、油水粘度比、以及注入倍数;波及体积系数为平面波及系数和纵向波及系数之积,其主要控制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储层非均质性及注采状况两大因素控制。
储层非均质性表现为储层砂体的几何形态、大小尺寸、连续性和砂体内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的分布所引起的平面非均质性;各单砂层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差别所引起的层间非均质性;以及单砂层内部垂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非渗透夹层等所引起的层内非均质性。
对于河流成因储层,平面、层间及层内非均质性主要受其沉积微相控制,不同沉积微相单元储层具有不同的孔渗性、孔隙结构和渗流特征,也具有不同的水驱油效率和剩余油特征。
因而河流成因储层沉积微相单元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宏观地质控制因素。
2.应用流线数值试井方法研究
正确评价已开发油茂和剩余油分布是科学、合理制订提高采收率方案的基础,利用试井资料确定剩余油分布是一种简便、经济、可靠的实用方法。
随着国内外大多数油田进入中期和后期开发阶段,油藏所呈现出的复杂流动特征(储层非均质、多相流、多井相互干扰等)已无法用基于对理想模型(储层均质、单相流、流体均匀分布,或以测试井为圆心的圆环状分布、油藏等厚等)解析求解的常规试井和现代试井方法进行解释,导致矿场上大量的测试资料没有充分利用。
而在常规油藏数值模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于二维或三维网格划分的一般数值试井解释方法,虽然能够考虑多种复杂影响因素,但由于其网格划分的局限性和复杂性,求解精度和速度难以同时满足数值试井自动拟合解释的需要。
为此,笔者提出了基于油藏真实地质模型,能考虑复杂因素影响的聚合物驱流线数值试井
解释模型,形成了利用试井资料确定剩余油分布的新方法。
2.1技术路线
数值试井要基于油藏真实地质模型,考虑更多的地质和开发因素,包括:非均质、复杂边界、生产历史、多相流动、多层合采合注、井网和井型,污染系数、井储系数等。
对于聚合物驱,还有聚合物浓度、段塞等,如此复杂的渗流模型快速求解是关键,为此,采用聚合物驱流线数值试井解释模型。
该模型包括生产和测试两个阶段的数学模型:前者主要用于模拟生产历史过程,以求得测试井测试时刻的压力分布、饱和度分布和聚合物浓度分布等,采用聚合物模型,采用流线法进行求解;后者主要用于模拟测试井在测试阶段的压力变化,以求得测试井的理论压力响应,结合遗传算法进行数值井自动拟合解释,以求得试井解释参数和剩余油分布。
采用流线模型的总体技术路线。
2.2生产阶段的渗流数学模型
2.2.1数学模型的建立
生产阶段的模型采用多层聚合物驱模型,其建立基于以下基本假设:(1)流体由油水两相和三个组分组成,油相中只有油组分,水相中含有水和聚合物两个组分;(2)油藏中的岩石和流体均不可压缩;(3)渗流满足广义达西定律,弥散遵循广义Fick定律;(4)聚合物溶液只降低水相渗透率;(5)油水相对渗透率关系不随水相中组分的变化而变化;(6)忽略聚合物的存在对水溶液质量守恒的影响;(7)不考虑重力。
2.2.2数学模型的求解
生产阶段的数学模型复杂,因而快速求解是关键,笔者选择流线方法对其进行求解,与传统的油藏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传统的计算方法采用相同的网格来求解压力与饱和度,并且流体只能沿着网格方向流动;而采用流线方法时,只需沿着流线上的各流动单元将饱和度向前推移,而不需要沿着整个油藏中求解压力场时用到的所以基础网格块进行计算,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与网格划分及网格排列有关的各种因素对计算过程和结果的影响,从而使流线方法得出的计算结果更加准确。
由于在基础网格系统中求解压力场的次数明显减少,而在沿着流线计算饱和度时可以采用较大的时间步长,所以流线方法的计算速度要比传统数值模拟方法快。
总之,采用流线方法可以将复杂的二维或三维渗流问题转化为一系列沿着流线的一维问题进行求解,大幅度提高了计算速度和求解精度,为生产阶段的快速历史拟合奠定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