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驱后宏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用荧光分析方法研究聚合物驱后微观剩余油变化-石油学报

摘要 : 聚合物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由驱油的动力和阻 力两大因素 决定 , 在这 些力的共 同作用 下 , 水 驱后不 同类型 的微观 剩余油 在 聚合物驱后的微观分布不同 。 研究了聚合物驱提高驱油效率的机理 , 利用荧 光分析方 法 , 对比了天 然岩心 水驱和 聚合物 驱后的 荧 光分析图片 , 统计出了聚合物驱后不同类型微 观剩余油的比例 , 给出了高 、 中、 低不同强度水淹部位的微观剩 余油分布规律 。 关键词 : 聚合物驱 ; 微观剩余油分布 ; 驱油机理 ; 荧光分析 ; 物理 模拟 中图分类号 : T E357 431 文献标识码 : A
[ 6]
1
1 1
聚合物驱提高驱油效率的机理
不同条件下聚合物驱的驱油效率 在极端理想条件下 , 水驱和聚合物驱驱油效率相
1 1 1 理想条件下聚合物驱油效率 同, 均可达到同一个上限。油田水驱采收率一般是指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N o. 10172028) 油层多孔介质内纳米渗流动力学模型 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 : 宋考平 , 男 , 1962 年 11 月生 , 1998 年获大庆石油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 现任大庆石油学院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主任 , 石油工程学院副 院长,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油气藏工程方面的研究。 E -m ail: s kp2001@ sina. com
1
( 1. Oil -Gas Resear ch Center , D aqing P etr oleum I nstitute, D aqing 163318, China; 2. Petr oleum E x p lor ation and D ev elop ment Res ear ch I nstitute of D aq ing O ilf ield Comp any , L imited , D aq ing 163712, China) Abstract: T he ma in facto rs for determining the distributio n o f m icroscopic remaining oil after polymer flooding include dy namic fo rce and resistance fo r o il displacement. U nder the co actions of these forces, the distributio n of different kinds o f micro sco pic remaining oil exist ing after water flo oding stag e is different f rom that after polymer flooding . In or der to study the change and distr ibut ion r ules of micr oscopic remaining oil, the mechanism of polymer flo oding to enhance displacement efficient w as studied. T he r esult show s that po lymer flo oding can enhance displacement efficient and swept v olume. T he fluo rescence analy sis method was used to contr ast the fluo rescence analysis pictur es of nat ur al cores after wat er dr ive and po ly mer floo ding . T he stat istical r emaining ratio o f the differ ent kinds of micro sco pic r emaining o il after polymer flooding w ere o bta ined, and the micro sco pic r emaining o il distr ibution patterns o f floo ded - out parts in hig h, medium and low intensity w ere presented. Key words: polymer flooding; microscopic remaining o il distribution; displacement mechanism; fluorescence analysis; physical simulation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快速预测方法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快速预测方法王正波;叶银珠;韩冬;王强【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年(卷),期】2011(030)001【摘要】由于聚合物驱后大部分油井高含水、油层驱替仍不均匀、油层内部尚有未洗层等原因,使得聚驱后剩余油的分布产状尚不甚清楚.与此同时,聚合物驱后的原油采出程度在50%左右,聚合物驱后剩余油仍具有相当的开采潜力.为此,以大庆长垣北部典型聚驱油藏为例,通过大量实际数据的对比运算,优选出适合聚驱的7种可采储量预测方法,分别研究了聚合物驱后34口单井及油藏剩余油平面分布规律.最终,根据水驱、聚驱两个开采阶段采出程度的对比分析结果,提出了4种聚驱后单井挖潜类型,划分了2种聚驱后油藏剩余油的平面富集区域.研究过程和结论可为聚驱后剩余油的快速预测以及聚驱后挖潜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方法及理论参考.【总页数】5页(P148-152)【作者】王正波;叶银珠;韩冬;王强【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提高石油采收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46【相关文献】1.双河油田聚合物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 [J], 李洪生2.下二门油田Eh2Ⅳ油组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特征 [J], 张振平3.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 [J], 黄哲4.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 [J], 黄哲;5.砂岩油田聚合物驱后油层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J], 白振强;王清华;李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注采参数优化——以河南双河油田北块为例

[ 者 简 介 ] 李 玉梅 ( 8一 ,女 ,1 9 作 16 ) 9 9 1年西 北大 学 毕 业 ,高 级 工 程 师 ,博 士 生 ,现 主 要 从 事 油 藏 工 程 研 究 工 作 。
.
4 )局 部 构造 高点 受局部 构造 的影 响 ,构造高 点 注水 波及程 度差 ,形 成剩余 油 富集 区 。 受层 间 、层 内非 均质 性及 射孔 完善 程 度 等 因素 控 制 ,吸水 、产 液 剖 面不 均匀 ,各 油 层 动用差 异 较 大¨ 。纵 向上剩余 储 量 主要 集 中在 Ⅱ4 、 Ⅱ4 、 Ⅱ5 、 Ⅱ5 3 ] 。 和 Ⅱ5 小 层 ,5个 小层 的剩余 储 量 占总剩 余 。
学兔兔学兔兔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10年12月第32卷第6期journalofoilandgastechnologyjjpidec2010vo132no6465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注采参数优化以诃南双河油田北块为例李玉梅陈开远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杨兆臣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风城作业区油研所新疆克拉玛依843000马骥孟凡宾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陆梁油田作业区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摘要依据双河油田北块45层系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典型的数学模型研究聚合物驱后地下剩余油分布规律聚合物驱后剩余油主要集中在上倾尖灭区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域压力平衡区和局部构造高部位
[ 键 词 ] 数 值 模 拟 ;后 续 水 驱 ;剩 余 油 ;注 采 参 数 ;优 化 ;双 河 油 田 关
[ 中图分 类号]TE 2 37
[ 文献标 识码 ]A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探讨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探讨发布时间:2022-07-21T07:10:14.022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30卷第5期第3月作者:郭秀云[导读] 自开展聚合物驱试验以来,聚合物驱得到迅速发展并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成为老油田大幅度提高采郭秀云胜利油田鲁胜石油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东营 257000摘要:自开展聚合物驱试验以来,聚合物驱得到迅速发展并进入工业化应用阶段,成为老油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但是,聚合物驱由于受驱油机理的限制,其提高采收率的幅度仅为6%~10%,聚合物驱后仍有50%~60%左右的原油滞留地下,后续水驱阶段是聚合物驱采油的重要时期,与注聚前相比,聚合物驱后油藏非均质更加突出。
通过取芯井、数值模拟等手段,并结合生产数据、射孔数据、生产历史、油水井测压,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通过研究改变以往剩余油“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认识,提出剩余油普遍分布,局部富集的认识,本项研究将对油区其他聚合物驱单元开展剩余油分布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剩余油;普遍分布;局部富集;分布探讨某油田是一个以上第三系馆陶组疏松砂岩为储层的大型披覆背斜构造整装稠油油藏。
A开发单元位于油田主体部位的顶部,南北以断层为界,东部和西部分别与西区相邻,是一个高渗透、高粘度、高饱和、河流相正韵律沉积的油气藏,该单元于投入注水开发以来,采用270~300m的行列井网。
后分别开展聚合物驱先导试验和扩大试验,与水驱相比,聚合物驱降水增油效果十分明显,先导区和扩大区分别提高采收率12.5%和11.0%。
目前是后续水驱的后期,综合含水已回升到注聚前的水平。
一、A开发单元剩余油研究区井网调整方式目前A开发单元采用300m×270m行列式注采井网,主力油层33、35,井排方向近东西向,流线是南北向,该井网开始聚合物驱时形成,经过聚合物驱和后续水驱,基本维持不变,流线形成固有通道,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波及体积。
浅述聚合物驱采油技术

浅述聚合物驱采油技术摘要:聚合物驱就是使用聚合物作为添加剂,增加水的粘度、改善水油流度比,从而提高波及系数,达到提高原油的采收率的目的。
近几年的聚合物驱工业化推广应用使它已成为胜利油区有效的提高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术之一。
但经研究表明,虽然聚合物驱油能比水驱油较大幅度地提高原油的采收率(6~12%),但即使在聚合物驱之后也只能采出原始地质储量的40~50%。
也就是说,仍有大约一半或以上的原油留在地下未被采出。
关键词:聚合物驱;采油一、引言在聚合物驱之后,还必须研究采取其它方法进一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
聚合物驱试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实施结束后,仍有50%~60%的原油残留在地层中,地层中的剩余油仍然很丰富。
如果能在目前状态下进一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对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微观分布规律的研究有很大的意义。
在油田实施聚合物驱以后,将面临着聚合物驱后如何提高采收率这一技术难题。
尽管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然而关于聚合物驱油的机理,人们的认识很不一致。
有学者认为,注粘性水与注常规水的最终剩余油饱和度是相同的;也有人认为,聚合物驱不能在波及面积内使剩余油饱和度有很大降低。
实际上,人们对于聚合物溶液在地下驱油过程中的渗流特征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完善,特别是微观物理化学渗流规律,还不十分清楚,所以开展聚合物驱及其剩余油分布微观机理研究显得十分有必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在石油工程领域,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油井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和人工补充能量开采后的油藏,原油的采出量平均不到原油的原始地质储量的一半,即有一半左右的石油储量残留在地下。
近年来,随着油井含水的增加,原始开采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差,人们试图寻找新的开采方式,聚合物驱油是当前提高水驱油田采收率的方法,已由先导性实验步入工业化应用阶段。
由于聚合物驱的优良前景,国内外都在做大量的研究,对其机理有一定的认识。
关于聚合物驱油的机理,人们的认为不一致:ALLEN等研究了驱替液流度性对流度控制的影响,认为驱替液的粘弹性对改善流度比有重要作用。
海上油田不同溶解程度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渗流特征及驱油规律

2023年9月第38卷第5期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Xi’anShiyou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Sep.2023Vol.38No.5收稿日期:2023 03 0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多孔介质中交联聚合物溶液动态成胶行为及机制研究”(516034)第一作者:罗光杰(1999 ),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提高采收率理论与技术。
E mail:luoguangjie2021@163.com通讯作者:何宏(1986 ),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提高采收率理论与技术、非常规油气开发理论与技术。
E mail:hehong1103@163.comDOI:10.3969/j.issn.1673 064X.2023.05.005中图分类号:TE357文章编号:1673 064X(2023)05 0036 07文献标识码:A海上油田不同溶解程度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渗流特征及驱油规律罗光杰1,2,元福卿3,何宏1,2,金晓波1(1.长江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100;2.油气钻采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100;3.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摘要:针对聚合物矿场应用过程中存在溶解熟化规律不清晰、注入到地层可能存在尚未完全溶解熟化现象,研究了地层水矿化度、剪切速率对聚合物溶解熟化性能的影响;通过填砂管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渗透率、聚合物溶解程度对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渗流特征的影响;基于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研究了不同溶解程度聚合物的渗流特征及驱油规律。
结果表明:速溶聚合物溶解时间随着地层水矿化度的降低和剪切速率的增加而缩短,当矿化度为5000~20000mg/L和转速为300~600r/min,溶解时间为30~50min。
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随着溶解程度和渗透率的增大而降低。
聚合物采出程度增值随着溶解程度增大而增大,当溶解程度高于80%以上,采出程度增值变化不大。
剩余油分布规律和研究方法

剩余油分布规律和研究方法通过对目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的调研来看,国内外对研究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都是十分重视的,存留在地下的剩余油是未来开发石油资源的主要对象。
本文将对剩余油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进行讨论,简述剩余油形成与宏观、微观分布规律。
将目前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方法分为地质综合分析法、地震测井综合解释法、油藏数值模拟法和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等。
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研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综合多学科理论知识,探讨新方法,保证剩余油研究向高层次、精细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规律;宏观;微观1引言在一般情况下,人们仅采出总储量的30%左右,这意味着还有大约2/3的剩余石油仍然被残留在地下。
剩余石油储量对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是一个巨大的潜力,提高采收率无异于找到新的油田。
剩余油研究是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控水稳油”开发战略的重要手段[1]。
随着勘探难度和成本的增加,提高原油采收率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因此,从出现石油开采工业以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一直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者和油藏工程师为之奋斗的头等目标。
油藏中聚集的原油,在经历不同开采方式或不同开发阶段后,仍保存或滞留在油藏不同地质环境中的原油即为剩余油,这就是广义剩余油。
其中一部分原油可以通过油藏描述加深对油藏的认识和改善油田开采工艺措施、进行方案调整而可被开采出来,这部分油多称为可动油剩余油,也就是狭义剩余油。
另一部分是当前工艺水平和开采条件下不能开采出来的、仍滞留在储集体中的原油,这部分油常称为残余油。
2 剩余油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剩余油研究和预测是一项高难度的研究课题,目前已形成一系列成熟的剩余油研究和预测的方法技术,但每种方法技术均存在局限性。
2.1地质综合分析法地质综合分析是研究和预测剩余油的有效手段之一,该方法在综合分析微构造、沉积相、储集体非均质等地质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对剩余油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预测剩余油分布。
浅谈聚合物驱后剩余油挖潜

浅谈聚合物驱后剩余油挖潜油田经过聚驱开发后,油层动用程度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聚驱后仍存在一部分剩余油。
为了寻求后续水驱阶段剩余油切实可行的有效挖潜方法,利用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明确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对不同类型剩余油采取行之有效的挖潜措施,应用与之配套的工艺技术,形成一套注聚后葡一组剩余油挖潜配套技术。
这些配套技术应用于现场实际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这样使葡一组聚驱后剩余油成为可动用的开发潜力,探索出了一条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新路子。
标签:聚驱后;剩余油;分布;挖潜技术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只能采出地质储量的50%左右。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非常零散,致使聚驱后的调整难度加大。
随着聚驱开发时间的延长,一些注聚区块陆续进入后续水驱开发阶段。
如何挖掘剩余储量,是油田进入后续水驱阶段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了寻求聚驱后剩余油切实可行的有效挖潜方法,首先進行了室内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其研究结果明确了剩余油分布情况,为现场试验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提出不同的控潜方法,并开展现场试验,明确不同类型剩余油的挖潜方法的可行性。
1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研究聚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的室内实验研究从剩余油荧光分析实验图片和室内天然岩心驱油实验结果看出,聚驱后的岩心,剩余油量大为减少,岩石骨架较为清晰,零星分布的剩余油较多。
聚驱后微观剩余油为:簇状残余油、盲状残余油、角隅残余油、亲油岩石表面的油膜状残余油。
聚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聚驱未受效或受效差的低渗透层存在剩余油注聚后,大量聚合物溶液进入高渗透层,由于聚合物的不可及孔隙体积以及吸附、滞留的影响,使得同时注聚的低渗层难以受到聚驱效果。
这些水驱不吸水、聚驱也不吸水或水驱吸水、聚驱不吸水的层,存在较多的剩余油。
正韵律油层上部低渗透部位存在剩余油聚驱后,由于底部渗透率高,在注入压力和重力作用下,注入的聚合物溶液趋向于向渗透率高的低部位流动,从而使注入的聚合物溶液,在通过压力下降快的近水井地带后,与低部位渗透率高的油层存在较大的压力梯度,而与渗透率低的上部油层存在很小的压力梯度,不能驱替上部剩余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合物驱后宏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随着油气开采高效开发技术的发展,复合聚合物替代前辈产品的同时,它的宏观和微
观剩余油分布规律也受到了关注。
本文将介绍复合聚合物驱(包括地下热能聚合物驱)的宏
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一、宏观剩余油分布
宏观剩余油分布指的是在油藏中剩余油的宏观分布特征,也就是油层内部的油藏类型。
根据复合聚合物驱提高产油量的机理,油藏可以分为横向渗块型、横向液驱型和横向气驱
型三类。
其中横向渗块型驱油性能最强;横向液驱型驱油性能中等;横向气驱型驱油能力
较弱。
微观剩余油分布指的是在油藏中剩余油的微观分布特征,也就是储层质量好坏、构造
漏斗等。
随着油气开采技术的发展,油藏原油演化有利于生产,特别是提高了原油流性,
明显改善了油藏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
此外,通过地下热能聚合物驱发挥油藏热量动能作用,触发油藏液体组分升降效应,改善油藏的孔隙结构,改变油层的原油演化规律,这样
也会改变剩余油在储层内的分布规律,特别是提高了构造漏斗的油藏微观剩余油构成。
总的来说,复合聚合物驱对油藏的宏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合
理调整驱动方式和产油技术,可以改变原油流性特征和油层传质特性,从而改善驱油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