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基础(七)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基础(七)

中国书法美学思想基础(七)上面我们谈了小章法中——字的结构的虚实关系,那么大章法中——整幅作品的虚实关系,在整幅作品构图中所占地位也不可忽视。

篆书、隶书、魏书、楷书行与行之间的虚实关系,没有行书、草书那么突出,行、草书行与行之间的虚实关系如果在安排上能够恰到好处,那么,全篇布局会显得充实茂密,结构十分严谨,字里行间洋溢着充沛的气氛。

否则,只注意笔法使用和本行内的结构特点,这篇作品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完整作品。

试分析清代郑板桥《论书》行书片断,可以看出行与行之间的虚实关系。

并非绝对,举一反三,可供参阅。

第一行中的“爱学高、冠且园、书法而、实出”这些字为实笔结构,“生、司、先生、且园”,这些字为虚结构。

第二行“公书为”虚结构,正好与第一行“爱学高”之实相呼应;第二行“吾”字为实,与第一行“司”为虚相避让;第二行“肥”字为实,与第一行“先生”为虚相对照;第二行“其”为实,对第一行“园”为虚的结构;第二行“秀恐至”三个字为虚,与第一行实结构“实出于”的实相协调。

第三行虚“于”,对第二行实“坡”字;第三行实“蠢故”,对第二行虚“公故坡”;第三行实的“飘飘有欹”,对第二行虚的“远祖也坡书”五个字;第三行实的“势风”二字,对第=行虚的j‘短悍不”三个字;第三行实的倒数第三行字“乎”,与第二行虚的“秀”字,在虚实、征重、大小等方面都很和谐;第四行实的“瘦”字,与第三行略虚的“于”字相对映;第四行“乎”字属虚,与第三行“蠢”字的实相呼应。

郑板桥《论书》片断,其文如下:“平生爱学高司寇且园先生书法,而且园实出于坡公,故坡公书为吾远祖也,坡书肥厚短悍,不得其秀,恐至于蠢,故又学山谷书,飘飘有欹侧之势,风乎云乎,玉条瘦乎!”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实则串插,虚则管领,……移实以补虚,借彼此益也。

”(戈守智)_虚实相间,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虚实的处理婉如音乐的节奏,轻重徐疾,抑扬顿挫,非一种势调的平行运动。

根据章法的需求,所产生的形式美,应渗进强烈的节奏感。

书法美学试题及答案

书法美学试题及答案

书法美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书法美学中,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书法的三大要素?A. 结构B. 笔法C. 章法D. 色彩答案:D2. 以下哪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A. 王羲之B. 颜真卿C. 柳公权D. 赵孟頫答案:A3. 书法中的“墨分五色”是指?A. 五种不同的墨色B. 五种不同的书法风格C. 五种不同的书法技巧D. 五种不同的书法流派答案:A二、填空题1. 书法中“藏锋”是指笔尖在书写过程中不外露,以_________。

答案:保持线条的圆润和含蓄2. 书法中的“飞白”是指在书写过程中,笔尖在纸上_________,形成一种特殊的效果。

答案:快速划过3. 书法作品的布局中,“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是指_________。

答案:布局要疏密有致三、简答题1. 简述书法美学中的“意境”。

答案:书法美学中的“意境”是指通过书法作品的笔墨、结构、章法等元素,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使观者能够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深远意义。

2. 请列举三种书法中常见的笔法。

答案:常见的书法笔法有:提按、转折、藏露。

四、论述题1. 论述书法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答案:书法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用于平面设计、网页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

设计师通过借鉴书法的笔法、结构、章法等元素,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

同时,书法的美学理念也对现代设计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以及设计作品的内在精神和情感表达。

2024-2025学年百师联盟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2025学年百师联盟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书画同源”的说法很早。

据《历代名画记》记载,最先创造文字与绘画时,二者“同体而未分”。

照此,书画同源的“源”,就要追溯到象形文字了。

不过“象形”在“六书”中只占其一,汉字中真正属于“象形”的不多。

再把“书画同源”的概念扩大,便指向书画的工具、表现手段、艺术理念。

绘画“六法”中的“骨法用笔”“经营位置”,相对于书法的笔法、构建。

《历代名画记》的作者张彦远又说王献之作一笔书,陆探微作一笔画,“故知书画用笔同法”,这又把书画的“源”拉近了一步。

书法之于绘画,还可以说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抽象的美学原则,而绘画也丰富了书法的美学思想。

有位画家曾对我说:为什么人们常谈书法影响绘画而不大说绘画对书法的影响? 我想可以从书法更具抽象性这一特点作解释。

但既然是“一笔书”“一笔画”,必定会互相影响。

八大山人书法的中锋用笔,构图的空灵虚应,感情的冷峻超逸,很难说绘画与书法的相互影响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我们甚至可以把八大山人的书法当绘画欣赏,或者把其绘画当书法欣赏。

还有的画家,在书法中吸收树石的皴擦、兰竹的撇跳,比如石涛、徐渭等。

石涛诗句“画法关通书法津,苍苍茫茫率天真”,说得很好,石涛绘画的“一画”论涵盖了书法,所谓“自一以及万,自万以治一,化一而成氤氲,天下之能事毕矣”。

我们可能较少涉及书法与绘画的相异。

这里想先说一说书法有没有“内容”,如果有又是什么。

书法与中国文化阅读理解附答案(精编版)

书法与中国文化阅读理解附答案(精编版)

书法与中国文化阅读理解附答案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为了让这门艺术源远流长,开展好书法教育工作非常重要。

那么关于书法与中国文化阅读理解附答案是怎样呢?下面是整理的书法与中国文化阅读理解附答案,欢迎阅读。

《书法与中国文化》阅读材料书法与中国文化中国的书法艺术与京剧、武术、针灸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四大国粹。

在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汉字的书写逐渐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各种文字的发展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

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

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

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

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

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

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反之,清代又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结,特别是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

先秦哲学中,道家的虚无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

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

书法—中国文化的“美神”阅读答案

书法—中国文化的“美神”阅读答案

书法—中国文化的“美神”阅读答案答案解析
1.(1)书法能让平民百姓和皇帝老儿痴迷发狂;(2)书法具有让人难以抗拒的线条美和色彩美;(3)书法之美重在作者的精神世界。

2.准确严密性:“纵观世界上的文字,似乎只有汉字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是唯一可以派生出艺术的文字”中“唯一”一词表数量限制,说明只有汉字是可以派生出艺术的文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形象生动性:“比如排布的美,错落的美,……以及由岁月流逝而沉淀出的古色的美”用到了排比的修辞,散句错落有致,有力地说明了书法的线条、色彩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形象生动性。

3.打比方。

把书法的线条。

色彩美比作人的外表,把书法的内在精神世界比作人的内涵,说明书法的“真美”在于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使说明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4.逻辑顺序。

本文在点明说明对象之后,先举了两个例子,分别说明书法能让平民百姓和皇帝老儿都痴迷发狂的现象,然后说明令其痴迷的原因:书法具有外在的线条、色彩美和内在的精神美。

揭示书法美的本质。

因此用到了从现象到本质、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

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Word版)

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Word版)

山东省滨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一5 题。

材料一: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书法艺术的创作过程也是一种抒情的过程,人们对书法作品的审美过程应该是一个综合的、立体的过程,而不应满足于表层的视觉感受,必须是一种包括文辞内容、文化含量、文化深层信息的全面体验过程。

书法之所以在中国的艺术和文化中独领风骚、永葆青春,不在于它的表层艺术,而在于它内部蕴含着的深邃的文化。

可以说,书法是一个文化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艺术概念。

书法应该是艺术而不是技术,这无论从它的产生、发展,还是从它所承载的内涵来讲,都是毋庸置疑的。

书法与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是不可分的,传统文化与书法有着一种无法拆解的因缘,所以说书法因文化而具有了灵魂。

反过来,书法又以其形式美让文化放射出光彩。

可以说,只有当文化作为书法的内涵时,书法才能够感人。

如《祭侄文稿》,之所以被千古传颂,不是简单地因为颜真卿的笔墨技巧打动人心,更重要的是在于其背后的爱国精神、道德人品和文化含量。

一些人认为,与历史上的辉煌相比,当代书坛可谓黯然失色。

我认为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形式的丰富和内涵的退化。

内涵就是文化含量。

所谓退化,就是无论从展览抑或大赛来看,书法反映出来的都是偏重于笔墨的效果,而淡化了传统书法抒情达意的本质。

书法必须以国学为基础,以传统文化为其础。

我们搞书法,如果只是套用西方的概念,把书法纳入一个学科,这就把书法推向一个单纯的抽象造型艺术范畴,就会造成书法内涵的削减。

书法最主要的是文字的情感和文学的内涵,即所谓的“书以载道”。

书法是具有丰富文学内涵的抽象化了的汉字书写艺术,其表现形态在一些人眼里是抽象的,但抽象并不能概括书法的全部特征。

现在欣赏书法,不应把书法的内容与形式分开。

文辞的内容与书法的线条、形态、创意有着内在的联系,拟开文辞内容,书法作品在视觉上的审美有其独立性,我们所感知的是一种“包含了内容”的形式。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读后感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读后感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读后感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不仅在于它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情感上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们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和修养。

为此我曾仔细阅读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强所著的《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文,作者认真地对每个汉字进行审视后,发现每个汉字都有着其自身独特而鲜明的形态与气质,他将之归纳总结成:方圆动静,开合揖让,起伏跌宕……也正因如此才造就了汉字本身博大深远的内涵和外延。

同时作者还提倡用“天人合一”来指导书写实践,比如“四”的内部十分严整紧凑;“气韵生动”、“笔断意连”等表述的“天人合一”思想应该值得提倡并且可以广泛运用于日常的创作当中。

作者这样论证可谓十分巧妙,先列举几个例子,然后再进行具体阐释,即不失科学性又避免枯燥乏味。

这种“道”是儒家的哲学观点,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从一定程度上讲,“道”贯穿于古代哲学的各个领域,从老庄到孔孟,皆以道相称。

当代著名画家范曾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把握‘道’的精髓,才会理解我国民族的历史和未来,才会看懂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诚哉斯言!事物存在变化中必然孕育着不变。

凡事无绝对,中国书法亦是如此。

千百年来,一直没有离开“中庸”二字。

即使面临被后世众多人贬低乃至批判的丑陋“馆阁体”问题上,刘熙载仍旧坚持:“夫书画之同,得于天地者,生于书外;本乎人者,见乎字内。

惟神与境会,境界通乎书外矣。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刘熙载被誉为“清代学术第一人”。

此言非虚!近百年前梁启超先生在《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谈到:“在宋代产生了一位伟大诗人苏东坡,可算是书法史上里一件极有趣味的事,他把情感放在他的书法里头去了,那便是行草书,好像音乐家谱写了新曲子似的。

这虽是偶然的。

但这类的努力恐怕是很有价值的。

”可以说,作者所展示的中国书法的魅力,正是建立在中国哲学基础之上的。

书法艺术阅读答案【书法艺术博采众美阅读答案】

书法艺术阅读答案【书法艺术博采众美阅读答案】

书法艺术阅读答案【书法艺术博采众美阅读答案】书法艺术博采众美阅读答案书法艺术博采众美阅读答案《书法艺术博采众美》阅读材料与其它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璀璨的书法艺术来自人类对于美的不懈追求。

我们的祖先以汉字的形式美为基础,结合他们对于自然美、生活美的感悟,创造了具有无限魅力的书法艺术。

换句话说:汉字的天生丽质与书法家的艺术气质,共同构筑了辉煌的书法艺术。

那么,汉字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易经》里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也就是说:上古时代,人们是用绳子打结的方法来帮助记忆的。

相传是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这种过于简单的原始记事方式显然不能够满足需要,于是,“书契”,也就是文字,应运而生了。

关于汉字的创造者,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比较流行的说法,一个是“伏羲造字”,一个是“仓颉造字”。

伏羲氏,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

《史记》与《韩诗外传》等史籍中都说:研制出八卦的伏羲,也是文字的创制人。

仓颉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真有其人,他是黄帝时代的一个史官。

《述异记》与《淳化阁帖》等史籍中记载:仓颉与另一个名叫沮诵的史官一起。

“始作书契,以代结绳”。

《三字经》、《百家姓》还没有问世的时候,儿童的启蒙读物是秦代李斯等人写的《仓颉篇》,讲述仓颉造字的故事,四字一句,两句一韵,很便于诵读。

因此,“仓颉造字”之说比“伏羲造字”之说更为流行。

实际上,如同“轩辕氏造车”、“有巢氏造屋”、“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这些说法一样,汉字不可能是一人、一时创造出来的,而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仓颉不过是对前人的创造做了一些总结和提高。

当然,他的总结和提高是有极其重要意义的贡献,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创造文字是为了使用,并不是一种艺术活动。

但是,我们的祖先具有很强的审美观和高超的艺术才能。

从“仰韶文化”(即“彩陶文化”)遗址与“龙山文化”(即“黑陶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来看,古人在陶器上面绘制的图画是很美的,图案、花纹十分精致,飞翔的鸟、击水的鱼、奔跑的鹿更是栩栩如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答案《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阅读答案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宗白华
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
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

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

中国的书法何
以会有这种特点?
唐代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序》里说:“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

观于物,见
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
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
身而名后世。

”张旭的书法不但抒写自己的情感,也表
现出自然界各种变动的形象。

但这些形象是通过他的情
感所体会的,是“可喜可愕”的;他在表达自己的情感
中同时反映出或暗示着自然界的各种形象。

或借着这些
形象的概括来暗示着他自己对这些形象的情感。

这些形
象在他的书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画,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中国画,更像音乐,像舞蹈,像优美的建筑。

现在我们再引一段书家自己的表白。

后汉大书家蔡
邕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象其一物,若鸟之形,若
虫食禾,若山若树,纵横有托,运用合度,方可谓书。

”元代赵子昂写“子”字时,先习画鸟飞之形,使“子”
字有这鸟飞形象的暗示。

他写“为”字时,习画鼠形数种,穷极它的变化。

如他从“为”字得到“鼠”形的暗示,因而积极地观察鼠的生动形象,吸取着深一层的对
生命形象的构思,使“为”字更有生气、更有意味、内
容更丰富。

这字已不仅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而是一
个表现生命的单位,书家用字的结构来表达物象的结构
和生气勃勃的动作了。

这个生气勃勃的自然界的形象,它的本来的形体和
生命,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常识告诉我们:一个有生命
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

“骨”是生物体最
基本的间架,由于骨,一个生物体才能站立起来和行动。

附在骨上的筋是一切动作的主持者,筋是我们运动感的
源泉。

敷在骨筋外面的肉,包裹着它们而使一个生命体
有了形象。

流贯在筋肉中的血液营养着、滋润着全部形体。

有了骨、筋、肉、血,一个生命体诞生了。

中国古
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
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

但在这里不是完全像
绘画,直接模示客观形体,而是通过较抽象的点、线、
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
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

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

许慎《说文》序解释文字的定义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
言孳乳而浸多也,文和字是不同的。

单体的字,像水木,是“文”,复体的字,象江河杞柳,是“字”,是由
“形声相益,孽乳而浸多”来的。

写字在古代正确的称
呼是“书”。

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

用抽象的点画
表出“物象之本”,这也就是说物象中的“文”,就是
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和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
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插等等的规
律和结构。

而这个被把握到的“文”,同时又反映着人
对它们的情感反应。

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
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的对象了。

第二个主要因素是笔。

书字从聿,聿就是笔,篆文,像手把笔,笔杆下扎了毛。

殷朝人就有了笔,这个特殊
的工具才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也使中国画有了独特的风格。

中国人的笔是把兽毛
捆缚起做成的。

它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

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以及油画笔
所不能比的。

从殷朝发明了和运用了这支笔,创造了书
法艺术,历代不断有伟大的发展,到唐代各门艺术,都
发展到极盛的时候。

(节选自《美学散步》)
1.下列对文本信息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有了某种情感体验,都会借助笑、哭或其他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B.诗歌、音乐是人们用来表达或悲或喜或乐或忧的情感的,而中国书法也有这
种功能。

C.中国汉字书法能表达书写者的情感体验,这是其他民族的文字很难达到的境
界。

D.哭、笑、音乐、诗歌和中国书法在表达情感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

2.下列对文中引述韩愈的一段话要达到的目的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旭性情易于躁动,“喜怒窘穷”,赋予他作为书家特有的艺术气质。

B.张旭看待外物,往往视角独特,常能在静处见动,于不变中见到变化。

C.张旭的书法在表达自然物象的同时表达着自己丰富的情感体验。

D.张旭笔下的形象因为浸润着他丰富而变化的情感而“可喜可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书法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是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实现的。

B.在表现生命的形式上,中国书法更像音乐和建筑,因为书法、音乐和建筑都需借助抽象的手段。

C.中国书法不是直接描绘客观物象的形体,这就决定它在表现生命上和绘画有着明显的不同。

D.“汉字的初始时是象形文字”和“中国特殊的书写工具”注定了中国书法要成为艺术品。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1.D(“在表达情感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漠视了其间的差异,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2.C(注意理据之间关系的把握)
3.D(逻辑错误,它们只是外因,忽视了主体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