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六年级下册《编钟》教学设计
《编钟》教案范文

《编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编钟的定义、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
2. 使学生掌握编钟的基本演奏技巧和音乐特点。
3. 培养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编钟的定义和历史背景:介绍编钟的定义,以及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编钟的制作工艺:详细讲解编钟的制作过程,包括选材、加工、雕刻等环节。
3. 编钟的演奏技巧:教授编钟的基本演奏方法,如敲击、摇晃等。
4. 编钟音乐特点:分析编钟音乐的风格、节奏和音色,让学生感受古代音乐的韵味。
5. 欣赏编钟音乐:选取经典的编钟音乐作品,让学生聆听和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编钟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
2. 教学难点:编钟音乐特点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编钟的定义、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
2. 演示法:现场演示编钟的演奏技巧。
3. 视听法:播放编钟音乐作品,让学生聆听和欣赏。
4.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演奏编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编钟模型或实物:用于展示和演奏。
2. 编钟音乐作品:用于欣赏和分析。
3. 教学课件:展示编钟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音乐特点。
4. 乐器:辅助教学,如打击乐器、古筝等。
教案一、导入:简要介绍编钟的定义,引发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兴趣。
二、讲解编钟的历史背景:1. 讲述编钟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介绍编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
三、讲解编钟的制作工艺:1. 介绍编钟的制作材料和选材标准。
2. 详细讲解编钟的制作过程,包括加工、雕刻等环节。
四、教授编钟的演奏技巧:1. 讲解编钟的基本演奏方法,如敲击、摇晃等。
2. 现场演示编钟的演奏技巧。
五、分析编钟音乐特点:1. 讲解编钟音乐的风格、节奏和音色。
2. 举例分析经典编钟音乐作品的特点。
六、欣赏编钟音乐:1. 播放经典编钟音乐作品。
2. 引导学生聆听和欣赏,感受古代音乐的韵味。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编钟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编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编钟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其在古代音乐文化中的地位。
(2)掌握编钟的基本构成、制作材料和演奏方法。
(3)认识编钟上的文字,了解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编钟的历史文化价值。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简易编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欣赏编钟音乐,感受古代音乐的韵味,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文化遗产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音乐、追求美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编钟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其在古代音乐文化中的地位。
2. 编钟的基本构成、制作材料和演奏方法。
3. 编钟上的文字及其含义。
难点:1. 编钟的制作材料和演奏方法。
2. 编钟上文字的识别和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实物或图片。
2. 学生准备:提前了解编钟的基本知识,准备讨论交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编钟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古代音乐的韵味。
(2)提问:你们对编钟有什么了解?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编钟的知识。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编钟的起源、发展历史。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编钟的基本构成、制作材料和演奏方法。
(2)解读编钟上的文字,让学生了解其含义。
4.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每组制作一个简易编钟。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展示与评价:(1)各组展示制作完成的简易编钟。
(2)学生互相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编钟的历史文化价值。
五、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编钟的历史文化价值,写一篇短文。
2. 回家后,向家人介绍编钟的知识,分享学习成果。
3. 欣赏编钟音乐,感受古代音乐的韵味。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24 编钟 教案1

24* 编钟教材简析: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创造出了最初的音乐,编钟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乐器,它最早可溯及殷商,而大盛于春秋战国时期。
这篇略读课文就从编钟的由来说起,用明白浅显的文字为我们介绍了曾侯乙编钟这一中国音乐史上的珍贵文物,赞美了我们的先人制作乐器的聪明智慧和高超技艺。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简要讲述编钟的历史由来。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具体说明曾侯乙编钟的基本情况。
从三个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
第一方面(第2自然段):曾侯乙编钟的重要价值。
第二方面(第3、4自然段):曾侯乙编钟的主要特点:一是造型设计精巧(第3自然段)。
二是音乐性能良好(第4自然段)第三方面(第5、6自然段):曾侯乙编钟的演奏效果。
课文编排有两幅插图。
一幅是曾侯乙编钟全套六十五件及钟架图,另一幅是曾侯乙编钟出土现场情景图。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把课堂还给学生,创造情境,调动学生人人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并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利用课文,提高学生从读学写的迁移、运用、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独立默读课文,认识曾侯乙编钟的神奇特点和重要价值,体会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家的创造才能。
2、帮助学生认识“椭、卸”;读读记记“赞叹不已、泪水涟涟、国泰民安”等词语。
3、引导学生设计节目单,提高从读学写的迁移、运用、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曾侯乙编钟的神奇特点和重要价值,体会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家的创造才能。
教学难点:认识曾侯乙编钟的神奇特点和重要价值。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编钟以及曾侯乙编钟的图片、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你知道哪些民族古乐器?2、课件出示编钟图片,问:这是什么?学生交流对编钟的了解。
二、设置情境,确定学习目标。
1、准备选拔最佳解说员。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编钟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编钟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音乐特点,学会演奏简单的编钟乐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编钟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编钟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2. 编钟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编钟音高的识别和排列。
2. 编钟乐曲的演奏和配合。
四、教学准备1. 教具:编钟模型、图片、视频、乐谱等。
2. 学具:每人一套编钟乐器、乐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欣赏编钟音乐《茉莉花》,引导学生对编钟产生兴趣。
2. 介绍编钟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展示编钟模型和图片。
3. 讲解编钟的音乐特点,如音色、音高等。
4. 学习编钟的排列和音高识别,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5. 教授编钟乐曲的演奏技巧,分组练习。
6. 组织学生进行编钟乐曲的合奏,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7.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练习。
8. 课后拓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编钟在其他国家的传播和影响,开展研究性学习。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简要描述编钟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音乐特点,能够演奏简单的编钟乐曲。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对编钟产生了兴趣,并能够鉴赏不同风格的编钟音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到了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并在编钟演奏过程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编钟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知识,还能提升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八、教学拓展1. 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研究编钟在其他朝代的发展和应用。
2. 探索编钟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欣赏现代作曲家如何将编钟融入现代音乐作品中。
3.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音乐厅,实地观察和体验编钟乐器。
《编钟》教学设计

《编钟》教学设计1. 了解编钟的来源、结构和演奏方式;2. 学习编钟的基本演奏技巧;3.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编钟的起源和发展;2. 编钟的结构和演奏方式;3. 编钟的基本演奏技巧;4. 编钟曲目的欣赏和表达。
教学重点:1. 编钟的结构和演奏方式;2. 编钟的基本演奏技巧。
教学难点:1. 编钟的技巧性;2. 如何让学生欣赏并表达编钟曲目。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教师简要介绍编钟的历史和起源,让学生对编钟有一定的了解。
2. 展示编钟的结构,介绍各个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3. 指导学生正确拿取编钟和敲击的方式。
第二课时:1. 教师向学生演示编钟的基本演奏技巧,如敲击、轻拂等。
2. 学生跟着教师学习基本的编钟演奏技巧,分组练习。
第三课时:1. 学生进行编钟基本技巧的集体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2. 向学生介绍一段简单的编钟曲目,让学生熟悉曲目的节奏和旋律。
第四课时:1. 学生分组进行编钟曲目的排练;2. 教师对学生的演奏进行指导和评价,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五课时:1. 学生进行最终的编钟曲目排练;2. 学生上台表演编钟曲目,教师和同学进行点评和评价。
教学情境:教学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和合作练习。
在学习编钟曲目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组合,共同学习、排练和表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音乐的欣赏能力。
教学手段:1. 演示:教师向学生演示编钟的基本演奏技巧和曲目演奏;2. 实践: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和编钟曲目排练;3. 反馈:教师对学生的演奏进行指导和评价,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和点评,帮助他们改进演奏技巧;4. 演出:学生进行编钟曲目的表演,教师和同学进行点评和评价。
评价方法:1. 学生的基本编钟技巧的掌握情况;2. 学生在合作中的表现;3. 学生的音乐表达和欣赏能力。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在演奏编钟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表达;2. 在学习编钟曲目时,可以邀请专业的编钟演奏者到学校进行指导,让学生有更多的借鉴和学习机会;3. 在课程结束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编钟音乐会或者演出,让更多的人欣赏和认识编钟音乐。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编钟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编钟1.1 课程背景:1.1.1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起源于战国时期,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1.1.2 通过学习编钟,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1.1.3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学习编钟,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2 教学意义:1.2.1 学习编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
1.2.2 通过研究编钟的构造和演奏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1.2.3 编钟音乐优美动听,学习编钟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知识点讲解2.1 编钟的起源和发展:2.1.1 编钟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2.1.2 编钟的制作材料主要是青铜,钟体上刻有各种图案和文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1.3 编钟分为大钟和小钟,大钟负责低音部分,小钟负责高音部分,通过不同的组合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2.2 编钟的演奏方法:2.2.1 演奏编钟时,需要用木槌敲击钟体,发出悦耳的声音。
2.2.2 演奏者需要熟练掌握敲击的力度和节奏,以演奏出和谐的音乐。
2.2.3 演奏编钟需要配合其他乐器,如琴、瑟等,共同完成乐曲。
2.3 编钟的音乐价值:2.3.1 编钟音乐优美动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3.2 编钟音乐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3.3 编钟音乐可以锻炼学生的音乐素养,为他们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3.1 编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1.1 介绍编钟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3.1.2 分析编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影响。
3.1.3 引导学生了解编钟在中国古代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3.2 编钟的构造和演奏方法:3.2.1 讲解编钟的构造特点,如钟体、钟槌等。
3.2.2 演示编钟的演奏方法,让学生感受编钟音乐的魅力。
《编钟》教案范文

《编钟》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了解编钟的定义、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
2. 学生能够认识并区分不同类型的编钟。
3. 学生能够掌握编钟的基本演奏技巧。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培养对编钟的认知和演奏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了解编钟在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 学生通过学习编钟,培养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编钟的定义、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
2. 编钟的基本演奏技巧。
难点:1. 编钟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
2. 理解编钟在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准备1. 教具:编钟乐器、图片、视频资料、乐谱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每组一套编钟乐器(可用简易版编钟或其他打击乐器代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编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编钟的外观和音乐特点,激发学生对编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介绍编钟的定义、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使学生对编钟有全面的了解。
3. 教学内容:教师讲解编钟的基本演奏技巧,如敲击、摇铃等,并示范演奏。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掌握编钟的演奏方法。
4.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编钟演奏,教师指导并纠正学生的演奏错误。
5. 音乐欣赏:教师播放编钟音乐作品,学生欣赏并分析编钟在音乐中的作用和表现力。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练习编钟的基本演奏技巧,巩固所学内容。
2. 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编钟在古代社会的应用和影响。
3. 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内容,如编钟乐谱的识谱和演奏练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
2. 演奏技巧: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编钟演奏技巧,包括敲击、摇铃等动作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3. 音乐欣赏: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音乐欣赏能力,包括对编钟音乐作品的理解和分析。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编钟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编钟教学目标:1. 了解编钟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音乐特点。
2. 能够识别和演奏简单的编钟乐曲。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编钟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
2. 编钟乐曲的演奏技巧。
教学难点:1. 编钟乐曲的演奏技巧。
2. 团队合作演奏编钟乐曲。
教学准备:1. 编钟模型或图片。
2. 编钟乐曲乐谱。
3. 音乐播放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编钟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
2. 展示编钟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编钟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20分钟)1. 讲解编钟乐曲的基本结构和演奏技巧。
2. 分组讨论编钟乐曲的演奏方法和合作技巧。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演奏简单的编钟乐曲。
2. 教师指导学生调整演奏速度和音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1.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对学生的演奏进行评价和鼓励。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编钟乐曲和演奏技巧。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编钟演奏作品。
二、教学内容(20分钟)1. 讲解编钟乐曲的进阶演奏技巧。
2. 分组讨论如何更好地合作演奏编钟乐曲。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演奏较复杂的编钟乐曲。
2. 教师指导学生调整演奏速度和音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1.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对学生的演奏进行评价和鼓励。
第三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编钟乐曲的不同风格和特点。
2. 展示不同风格的编钟乐曲,引导学生欣赏和讨论。
二、教学内容(20分钟)1. 讲解如何欣赏编钟乐曲的美感。
2. 分组讨论如何演奏不同风格的编钟乐曲。
三、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演奏不同风格的编钟乐曲。
2. 教师指导学生调整演奏速度和音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1.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对学生的演奏进行评价和鼓励。
第四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编钟乐曲的情感表达和演奏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六年级下册《编钟》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民族古乐器?
2.课件出示编钟图片,问:这是什么?
学生交流对编钟的了解。
二、设置情境,确定学习目标。
1.准备选拔最佳解说员。
请全体解说员研究要解说的材料——课文语句。
讨论解说稿的大致条理。
列一个小提纲。
2.学生默读课文。
了解课文脉络。
3.交流小提纲。
简要讲述编钟的历史由来。
具体说明曾侯乙编钟的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包括(1)曾侯乙编钟的重要价值。
(2)曾侯乙编钟的主要特点:一是造型设计精巧。
二是音乐性能良好(3)曾侯乙编钟的演奏效果。
4.各解说员挑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琢磨一下,把认为应该介绍的内容整理整理,最好能够不看书向大家解说。
5.学生开始准备。
6.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展示。
教师随机参与,指导评价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高兴地忙碌,是主动学习的最好的诠释。
而主动学
习的平台需要教师去随手搭建,情境需要老师去精心营造。
】
三、交流展示
各组选派能干的选手或有特色的选手全班展示自己的解说内容。
要求大家一起注意听,可以模拟观众随时提问。
相机指导学生
1.理解生词。
2.理解重点语句。
如:“……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从四个“最”和后一句的四个“方面”体会曾侯乙编钟的重要价值。
关于曾侯乙编钟的特点,课文是怎样有条理介绍的……
通过什么方法,介绍曾侯乙编钟的演奏效果。
(举了俩例子。
)
四、拓展练读。
1.用一句话赞美曾侯乙编钟。
2.设计一份曾侯乙编钟演奏音乐会节目单。
3.有感情朗读《编钟赋》
编钟赋
历史的浓烟淡了
淡化为氤氲的白烟袅袅
有雷霆从地平线滚过华夏
一缕民族的精魂
从土地里
掘起永恒
时光静默流逝
流逝成震动着的编钟棒
……敲……
响了龙的信念
直了龙的脊梁
有思绪从亘古反馈而至
古城踏歌起舞了
附送:
2019年六年级下册《苏武牧羊》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恭恭敬敬、旌节、气节、置之度外、屈指可数”等词语。
2、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与学习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讲读课文的第五到第六节,苏武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宁死不屈,忠诚于本民族与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插图,认识苏武板书:苏武
2、简介:苏武和西汉的历史背景,及两国的关系。
3、板书:牧羊
4、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中有几次写到旌节?
苏武又是怎样对待这支旌节的?
2、交流、板书
(1)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理解:旌节板书
板书:接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郑重其事的态度。
(2)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
板书:握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
(3)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
板书:举
指导朗读:读出苏武内心极其愤慨的语气。
过渡:看来,这两次斗争无论匈奴王是威逼还是利诱,都无法使苏武屈服。
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生出了一计。
那便是——苏武牧羊,那他牧的是什么羊呢?
三、学习第三、第四重点节
(1)轻声自由读读第4小节,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2)学生交流。
(3)小结:你看,这真是一个毒计,匈奴王真是阴险狡诈呀!但苏武又是怎样面对的呢?(4)学生默读第五节,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5)逐句出示,加以理解。
A、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惟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
(内心是孤独的,生活是寂寞的,但是在精神上有追求,有一种坚定的信念。
)
B、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
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
师生对读,(感受到后面的话是把前面的折磨写具体了)
教师引读,(让学生感受到苏武在想尽办法克服种种困难)
板书:饿渴冷
出示图片,想象苏武还会面临哪些困难?
C、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
理解:置之度外
(要学生感悟到苏武不是为自己活,而是在为国家而活。
D、他经常仰望着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抓关键词:经常(换词)——常常,时常,
南飞的大雁:汉朝在南方,南方代表祖国,多想成为一只自由的大雁,早日回到祖国。
屈指计算日子:再次体会归心似箭。
盼望:望眼欲穿,归国心切
小结:苏武就是这样一个宁死不屈,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让我们充满深情地读读这一节。
四、学习第六节
过渡:茫茫荒漠,野草丛生,人烟绝迹,苏武时时刻刻紧紧握着这支和他患难与共的旌节。
多少年等待,多少年期盼,整整十九年过去了,苏武在异乡历尽了千心万苦,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经过汉朝的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
1、抓住40岁,已满头白发
2、出示句子,改成肯定句,
再改成反问句
五、总结课文
1、过渡:学到这,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在敌人面前不屈不饶,,坚持正义,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人。
他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爱国志士。
2、评价:后人是这样评价他的。
牧羊十九年,留胡节不褥。
任海枯石烂,心如铁石坚。
3、激发兴趣: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像苏武那样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人,我们不仅要敬佩他们,而且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忠诚祖国,报效祖国,有兴趣的同学可去图书馆或上网搜索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