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终关怀的发展

合集下载

浅谈临终关怀的发展

浅谈临终关怀的发展

浅谈临终关怀的发展古语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重于鸿毛。

”每个人都面对自身的最后一个环节——死亡。

人在为自身、为别人、为社会、为下一代创造、奋斗、拼搏了一生之后,都会在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临终时期是痛苦的、是恐惧的、也是很悲惨的。

然而,每一个人无论贫富,无论贵贱,无论有无作为,都应该在临终阶段获得有意义、有价值、有尊严,死得安详、舒适,并且无痛苦、无牵挂地离开亲人、离开这个世界,都应该安静、体面地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于是,临终关怀便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诞生了。

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医学研究显示,人在60岁以上,消耗的医疗费用约占一生所用的40%以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费用是在人生最后一个月花费的。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人超过总人口的10%。

据预测,到2050年,80岁以上老人将超过1亿人。

而老龄人口的增加,必然带来疾病负担的增加。

尤其是高龄重病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更是未来养老问题中的难点。

生命是一个过程,而死亡是生命的终点。

所谓临终关怀,是指为临终患者提供全面的关怀与照料,从而使其生存质量得到提高,能够在舒适安宁中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这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

长期以来,对于很多身患绝症的老年病人,临床医学花费了昂贵的治疗费用,虽然延缓了其死亡进程,但是,这种只关注疾病而忽视病人的倾向,既给病人带来了痛苦,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医学理念正在发生变化。

传统医学的目的是治愈疾病、避免死亡;而新医学的目的则是避免早死、安详死亡。

新医学从单纯追求延长生命转向对人的整体关怀和生命质量的提高,从单纯治疗转向治疗与关怀并重。

因此,医学的最高境界不是阻止和延缓死亡,而是给死亡以宁静和尊严。

第一,临终关怀在全球的发展,有着其深刻的内在动力。

首先,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几时年前构成人类死亡主要原因的各种传染病,或者已经绝迹,或者已被有效控制,已不再是人类生命的主要威胁。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摘要】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在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医疗和护理水平不断提高,政策法规也在不断完善。

社会观念的转变也为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仍面临着挑战和困境,如医护人员短缺、服务水平不均等。

为了推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应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增加投入,提高服务水平。

通过这些努力,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为患者提供更全面、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关键词:临终关怀事业、现状、问题、发展前景、医疗、护理水平、政策法规、社会观念、挑战、困境、未来发展方向、培训、法律法规、投入、服务水平。

1. 引言1.1 概述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我国临终关怀事业是指针对病危患者及临终患者进行综合性的医疗、护理、精神和社会支持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临终关怀事业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目前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服务不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护理质量不高等。

加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2 探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存在的问题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社会认知度不高。

很多人对临终关怀的概念存在误解,认为只有终末患者才需要关怀,忽略了照顾患者家属和家庭的重要性,导致关怀服务的不足。

我国临终关怀服务资源不足、分布不均。

一些地区的医疗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缺乏专业的临终关怀团队,无法为需要关怀的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的医疗资源差距较大,导致农村地区的终末患者更难获得优质的关怀服务。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面临着医护人员素质不高、工作压力大的问题。

由于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不足,缺乏相关培训和学习机会,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无法提供符合患者需求的个性化关怀服务。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存在着资源不足、服务质量不高、社会认知度不足等问题,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增加投入,完善服务体系,以提升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水平。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临终关怀事业备受关注。

临终关怀,指在患者面临死亡之前,通过专业的、综合的医疗、心理、社会和心灵关怀,帮助患者和家庭成员缓解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为患者走完最后的旅程提供支持。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将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现状进行浅析,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现状分析1. 医疗资源短缺目前,我国的医疗资源仍然相对短缺,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

大部分国内医疗资源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导致临终关怀服务覆盖面较小。

患者普遍难以获得高质量的临终关怀服务,导致患者在临终阶段面临着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等多重问题。

2. 服务水平不足由于我国对临终关怀事业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导致相关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整体较低。

专业的临终关怀从业人员、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人才短缺,使得临终关怀服务水平无法保障,无法满足患者和家属的需求。

3. 临终关怀理念不够成熟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相关理念和模式相对不够成熟。

临终关怀的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以团队协作为基础,通过综合性的支持和照顾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我国在临终关怀理念建设和实践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相对欠缺。

4. 社会认知度不足临终关怀在我国的社会认知度相对较低,很多人对临终关怀事业的需求和意义并不了解,导致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受阻。

提高公众对临终关怀事业的认知度,增加社会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和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对策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临终关怀事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临终关怀机构和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临终关怀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2.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3. 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的临终关怀服务监管机制,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和服务质量,确保患者能够获得高质量的临终关怀服务。

4. 加强宣传推广5. 推动学术研究加强对临终关怀事业的在国内外学术研究和经验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临终关怀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我国临终关怀事业是指为无法治愈的疾病患者提供终极阶段的照料和关怀的一项工作。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临终关怀事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和重视。

目前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存在一些问题,并亟待发展和完善。

一方面,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医疗资源不足。

由于医院的床位紧缺,经常出现因病床不够而无法收治临终病人的情况。

由于医疗资源的有限,导致病人往往需要等待很久才能得到适当的医疗救治和临终关怀。

这给患者家属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也影响了临终病人的生命质量。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现在大部分医院并没有专门设立临终关怀科室,导致临终病人无法得到专业的医疗团队的关怀和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和家属可能会感到无助和困惑,无法得到及时的心理和精神支持。

社区临终关怀机构的建设也不够完善,很多地方缺乏这样的服务机构,致使临终病人无法得到合适的照料和照顾。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专业人才短缺。

目前,我国缺乏专门从事临终关怀的医生和护理人员,这导致临终病人的医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对临终关怀事业的专业培训和研究也相对不足,导致相关技术和知识的更新和推广比较滞后。

为了解决现存问题并推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应加大对临终关怀事业的投入。

政府可以加大对相关设施的建设和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床位的利用率,增加临终关怀科室的数量,增加服务的供给。

还要加强对临终关怀医疗团队的培训和引进,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要加强社区临终关怀机构的建设。

在城市和乡村建立相应的社区临终关怀机构,为临终病人提供照料和支持。

这些机构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如提供医疗、护理、心理咨询和社交活动等,以满足临终病人全方位的需求。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较为严峻,但随着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重视和需要的增加,相信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该事业会得到更好和更全面的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临终关怀和服务。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日益加重,临终关怀事业成为了越来越受关注的一个领域。

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发展与完善的机遇。

一、现状分析1. 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逐年增长,同时老年人口比例也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7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2.6%,这一比例还在不断增加。

这使得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2.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临终关怀服务在许多医疗机构中并不普及,且服务质量也存在差异。

一些地区医院的临终关怀团队建设不完善,临终关怀专业人才短缺,无法满足临终患者及其家庭的需求。

同时,现阶段缺乏专业的临终关怀研究和管理体系,尚未形成健全的临终关怀服务网络。

3. 社会关注度不足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仍未引起足够的社会关注。

公众对于临终关怀服务的了解程度不高,也缺乏参与和支持。

此外,由于相关立法和政策的相对缺位,许多患者及其家庭在临终阶段仍存在诸多困难和压力。

二、发展方向1.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专业人才数量不足,建立和加强专业人才培训机制,增加临终关怀专业人才数量是当务之急。

同时,应该鼓励医务人员参加临终关怀的培训和研究,逐步形成完整的临终关怀服务团队。

加强、完善临终关怀人才的队伍,更好的为临终患者提供服务才能为老有所养,起到推动作用。

传统的医疗模式注重的是治疗,忽视了对病人心理、生命意义的关注与护理,需要在临终关怀知识的灵敏度、判断能力和临床技巧等方面加强培训,涵盖了临终关怀的综合知识、沟通技巧、情感支持、精神护理和预防与化解疼痛等服务技能。

提高医护职工的综合能力,夯实临终关怀服务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体系,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 建设完善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将其纳入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明确临终关怀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责和工作范围,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体系,优化临终关怀服务的流程和标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患者和家属的需求。

临终关怀产业趋势

临终关怀产业趋势

临终关怀产业趋势临终关怀是指对病危、临终病人进行各种综合性、多元化的服务和关怀。

这是一个与生命健康紧密相关的领域,传统上由医护人员提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终末期关怀需求的不断增加,临终关怀产业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探讨临终关怀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临终关怀产业的现状1.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了临终关怀产业的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

根据统计数据,全球60岁以上的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21.6亿,占全球总人口的22%。

高龄化人口的增加带动了临终关怀产业的迅速发展,各种临终关怀机构、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公司相继涌现。

2.医疗技术进步促进了临终关怀产业的发展在过去,临终关怀主要依赖医护人员的经验和技能,但现在医疗技术的进步为临终关怀的提供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例如,借助现代医疗设备和技术,医生可以为临终病人提供更精确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减轻其痛苦和症状。

同时,使用智能医疗设备和远程监护技术,可以实现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和心理支持等服务,提高临终病人的生活质量。

3.社会对终末期关怀的需求不断增加随着人们对生命质量的要求提高,社会对终末期关怀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病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也应得到适当的关爱和关怀。

因此,临终关怀产业正朝着更人性化、细分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

二、临终关怀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1.多元化服务的发展随着病人对终末期关怀需求的不断增加,临终关怀产业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

未来,临终关怀产业将不再局限于医疗领域,而是涉及心理疏导、社会支持、宗教服务、康复治疗等多个领域。

例如,社工人员可以为临终病人提供家庭支持和社区资源整合,康复治疗师可以提供康复训练和疼痛管理等服务。

2.技术的应用与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临终关怀产业将更加注重技术的应用与创新。

智能医疗设备和远程监护技术的使用将成为临终关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可以开发智能床垫,实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和睡眠情况。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

浅析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发展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目前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政策、经济、人力资源和服务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浅析,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政策方面,我国有关临终关怀的政策还不够完善。

虽然相关法律文件已经出台,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还存在一些模糊的地方,缺乏明确的操作细则和指导方针。

政府对于临终关怀事业的支持力度也相对较小,缺乏相应的专项资金支持。

经济方面,临终关怀事业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但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并未将临终关怀纳入保障范围,导致患者在接受临终关怀服务时需要承担较高的费用负担。

由于临终关怀服务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支持和设备投入,但相关机构和人员的经费来源较为有限,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人力资源方面,临终关怀事业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提供服务,但目前我国缺乏临终关怀方面的专业人才。

临终关怀服务需要医疗、心理、社会工作等多学科的综合协作,但多学科团队的建设和协作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导致服务质量和效果不尽如人意。

服务体系方面,临终关怀服务应当包括病情评估、疼痛缓解、心理支持、灵活的护理等多个方面。

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综合性的服务机构和专业团队,导致部分患者无法得到全面和合适的服务。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发展:一是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制定明确的操作细则和指导方针,为临终关怀事业提供更多的政策和经济支持。

二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多学科协作机制的建设,培养更多的临终关怀专业人才,建立多学科的综合协作机制,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三是完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建立综合性的服务机构和专业团队,提供全面和合适的临终关怀服务,满足患者和家属的需求。

四是加强对于临终关怀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和公众对于临终关怀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和关心患者的生命和尊严。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问题。

通过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和协作机制、完善服务体系和加强宣传教育,我相信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将会有更好的发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关怀。

临终关怀的看法

临终关怀的看法

题目:临终关怀的重要性与发展现状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临终关怀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临终关怀是指在患者面临死亡时,提供身心灵上的支持和照顾,以缓解痛苦、保护尊严,并帮助患者及其家人面对临终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临终关怀的重要性、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临终关怀的重要性1. 保护患者的尊严与自主权临终关怀强调患者的尊严和自主权,尊重患者的选择和价值观。

在患者生命最后的阶段,提供恰当的关怀和支持,让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有助于减轻其焦虑和痛苦。

2. 缓解痛苦与改善生活质量临终关怀不仅包括对患者身体上的痛苦进行缓解,还关注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

通过合理控制疼痛、提供心理支持和灵性关怀,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减轻身心的痛苦。

3. 促进家庭关系和社会和谐临终关怀不仅关注患者本人,也关注其家人和社会环境。

在面对临终的挑战时,家人需要得到合适的支持和指导,以应对情感上的压力和心理困扰。

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和教育,临终关怀有助于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减少冲突和矛盾。

二、临终关怀的发展现状1. 法律与政策支持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强调临终关怀的重要性,并鼓励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提供相应的服务。

例如,美国的《临终病患权益法案》和英国的《临终关怀法案》等都为临终关怀提供了法律保障。

2. 专业队伍建设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和社区开始重视临终关怀,并建立了相应的专业团队。

这些团队通常由医生、护士、心理学家、社工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照顾。

3. 多元化的服务模式临终关怀的服务模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医院照护外,还出现了临终关怀中心、居家护理服务、康复医院等多种形式。

这些服务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和家属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关怀。

三、临终关怀的未来发展方向1. 提高专业人员的培训与素质为了提供更好的临终关怀服务,需要加强对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临终关怀的发展
古语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重于鸿毛。

”每个人都面对自身的最后一个环节——死亡。

人在为自身、为别人、为社会、为下一代创造、奋斗、拼搏了一生之后,都会在将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临终时期是痛苦的、是恐惧的、也是很悲惨的。

然而,每一个人无论贫富,无论贵贱,无论有无作为,都应该在临终阶段获得有意义、有价值、有尊严,死得安详、舒适,并且无痛苦、无牵挂地离开亲人、离开这个世界,都应该安静、体面地走完生命最后一程。

于是,临终关怀便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诞生了。

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医学研究显示,人在60岁以上,消耗的医疗费用约占一生所用的40%以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费用是在人生最后一个月花费的。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人超过总人口的10%。

据预测,到2050年,80岁以上老人将超过1亿人。

而老龄人口的增加,必然带来疾病负担的增加。

尤其是高龄重病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更是未来养老问题中的难点。

生命是一个过程,而死亡是生命的终点。

所谓临终关怀,是指为临终患者提供全面的关怀与照料,从而使其生存质量得到提高,能够在舒适安宁中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这是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

长期以来,对于很多身患绝症的老年病人,临床医学花费了昂贵的治疗费用,虽然延缓了其死亡进程,但是,这种只关注疾病而忽视病人的倾向,既给病人带来了痛苦,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医学理念正在发生变化。

传统医学的目的是治愈疾病、避免死亡;而新医学的目的则是避免早死、安详死亡。

新医学从单纯追求延长生命转向对人的整体关怀和生命质量的提高,从单纯治疗转向治疗与关怀并重。

因此,医学的最高境界不是阻止和延缓死亡,而是给死亡以宁静和尊严。

第一,临终关怀在全球的发展,有着其深刻的内在动力。

首先,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几时年前构成人类死亡主要原因的各种传染病,或者已经绝迹,或者已被有效控制,已不再是人类生命的主要威胁。

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则一跃成为人类的主要杀手,这些疾病均表现为一个相对缓慢的发展过程,
由此而产生的临终病人队伍日益壮大,加强对临终病人的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求。

其次,临终关怀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其说是一种死亡文化,不如说是一种生命文化,临终是生命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生长提供了最后一个机会。

因此,享受临终关怀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这是临终关怀发展的社会伦理动力。

再次,临终关怀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虽然涉及医学、护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但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即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和临终照护的实践发展规律说明,正如儿科学、老年病学等其他各种专门学科从大医学中分化出来一样,临终关怀学科的发展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要然性。

最后,现行的医疗保健体系忽略了临终病人的需求,这是一个重要缺陷,临终关怀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服务项目,填补了现行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一个空白(或缺陷),从而使这个体系更加完善,更富有人道主义。

因此,临终关怀的发展,正如国内外专家学者所预见的:前景“方兴未艾”。

第二,临终关怀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首先,国家要加强对临终关怀事业的投资。

目前我国的卫生事业资源尚十分有限,而推行全面安乐死为期尚早,如果用有限的经费去购买少量的高精尖的医用技术设备,用于维持一些不可逆转的患者,会造成卫生资源的重大浪费。

但如果把其中一部分经费投资临终关怀事业中去,建立多种形式的临终关怀机构,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将是巨大的,一方面有利于深化人们的优死意识,改变就的死亡观,解除社会、集体和家属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也大大地减轻医院的负荷量,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解除国家、集体和家属的经济负担。

所以,国家卫生领导决策部门应放眼长远利益,对临终关怀事业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实行政策倾斜。

其次,医务界要重视临终关怀事业。

临终患者,尤其是癌症后期患者,既要承受疼痛不适、衰竭等肉体上的折磨,同时又要承受社会、家庭关系所带来的精神创伤。

所以医务人员要以高度的同情心、责任心,针对临终患者的情绪低落、沉闷感和孤独感等心理状况,及时合理地采取心理疗法和其他医疗手段,减轻其
心理压力和肉体病痛。

同时,还应该积极动员利用退休的医护人员参加到临终关怀的队伍中来,并使之成为临终关怀的骨干力量。

因为他们本身也是老年人,既是服务对象,又是被服务对象,对临终照护将会更加热情、细心、周到。

同时他们大多都是有几十年工作经验的医务人员,在治疗和护理上都是更加成熟,使心理与生理治疗达到和谐的统一,使临终患者满意。

最后,家庭要积极参与临终关怀事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又是社会的一个成员,应积极参与临终关怀服务,特别要关心长辈的善终。

据相关,几乎所有老人在临终时都希望得到自己的老伴或子女的照顾。

就孤寡老人而言,同样希望得到亲属及好友的关心。

大多数老人在临终前希望与亲属交谈,以抒发心中积虑,欲求在谈话中得到解脱和安慰,愈临近死亡,这种希望就也愈迫切。

一旦自己的老伴或子女表现出厌倦或漠不关心,老人就表现出强烈的反常情绪,或大发脾气、拒食、沉默寡言、甚至产生消极轻生念头。

所以,临终患者的家属应了解老人的心理状态,积极支持和帮助医护,一起照护好临终患者,使他们欣慰地离开人间。

以优化万物之灵的生命质量、人生价值并维护其至死尊严为己任的临终关怀,犹如天使的手,抚慰了多少孤寂、恐惧的心灵,驱散了多少不祥、沉重的阴云。

“死如秋叶之静美”已成为了多少人深深的向往。

临终关怀伴随着当今社会、医学和经济发展的步伐而来,它在我国的初生萌动及发展的如火如荼均实属必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