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专业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1.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中医诊断学是指利用中医理论和方法,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等手段,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判断、区分和诊断的学科。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病因诊断、病机诊断、病位诊断和病证诊断等内容。

2.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中医诊断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和辨证论治等内容。

其中,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医诊断学的根本,包括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经络学说和藏象学说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

二、中医诊断的原则1.辩证分型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论治,辨证分型是首要的诊断步骤。

辩证要根据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象和眼底等进行综合分析,把患者的病证分类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气血津液证等种类,以便进一步明确病候特点。

2.四诊合参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四诊合参,四诊是指望、闻、问、切,要全面准确地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望色、望舌、望脉、望形态、望精神等望诊资料,通过听声、听气味等闻诊资料,通过询问病史、病情等问诊资料,通过切脉、切腰胁、切部位等切诊资料,全面地掌握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便分析评估患者的病证特点。

3.辨证施治的原则中医诊断的原则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及四诊资料,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和方剂,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理念,综合运用治则、药食、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三、中医诊断的方法1.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体形、胸腹、面色、目睛、舌苔等外部特征,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望诊的主要内容包括望色、望舌、望眼睛、望鼻、望声音等。

2.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腹音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闻诊的主要内容包括闻声、闻味、闻气味等。

3.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病情、生活、饮食等方面的信息,获取患者的诊断资料。

问诊的主要内容包括询问病史、病情、身体状况、饮食习惯、睡眠情况等。

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测试卷

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测试卷

中(西)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测试卷1. 以下哪项属于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单选题] *A. 见微知著B. 以常衡变C. 诊法与辨证D. 司外揣内E. 整体审察`(正确答案)答案解析: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病症结合。

2. 下列哪项可对疾病病种做出判断 [单选题] *A. 诊断B. 诊病(正确答案)C. 诊法D. 辨证E. 症状答案解析:主要区分症、证、病。

症即症状,包括症状和体征,症是通过四诊获得的最有价值的病情资料,是中医诊断病证的基本依据。

证即症候,是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反映,它以一组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为依据,不同程度地揭示出患者当前的病机。

病即疾病,实在病因作用下,正邪斗争、阴阳失调所引起的具有该病特定发展规律的病变全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不同阶段前后衔接的症候。

诊病,是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即作出病名诊断。

3. 寒湿郁阻的面色是 [单选题] *A. 黄而鲜明B. 黄如烟熏(正确答案)C. 面黄而垢D. 淡黄消瘦E. 淡黄浮肿答案解析:面目一身俱黄,称为“黄疸”。

黄而鲜明如橘子色者,属阳黄,为湿热熏蒸之故;黄而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为寒湿郁阻之故;面黄而垢为湿温,淡黄消瘦为脾虚,淡黄浮肿称为黄胖,为脾虚有湿。

4. 下列各项,不属邪盛神乱失神表现的是 [单选题] *A. 高热神昏B. 循衣摸床C. 两手握固D. 呼吸气微(正确答案)E. 撮空理线答案解析:邪盛失神的临床表现: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壮热神昏,呼吸气粗,喉中痰鸣;或猝然昏仆,双手握固,牙关紧闭。

呼吸气微为阳虚气脱之象。

5. 病人表情淡漠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其临床意义是 [单选题] *A. 痰火扰神B. 心气亏损C. 肝风夹痰D. 痰蒙心神(正确答案)E. 温病热入心包答案解析:表情淡漠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属神乱之精神抑郁,多用情志内伤,气郁痰凝,蒙蔽心神;或先天不足,脑神虚损,渐积而发。

中医诊断学基本内容包括

中医诊断学基本内容包括

中医诊断学基本内容包括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它在诊断治疗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辨证论治、诊断方法、诊断原则、常见病例及其诊断、中医四诊、中药鉴定、食疗精理等。

一、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

它根据病人伴随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因、摄取物以及既往史等信息,建立正确的辨证关系,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指导诊断和应用药物。

二、诊断方法诊断方法是指在中医诊断过程中,要掌握的重要技能,通过查体、视诊、询讯、测量等方法,收集有关病人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检查结果,正确准确地进行诊断。

其中包括医师在查体过程中使用的手指诊、摸检、抚摩、腹诊、脉诊等技术,以及观察患者的面容、形体以及各个机能的状态等。

三、诊断原则中医诊断原则是以辨证论治为准则,以“虚实”、“平痉”和“脉细”为核心,要求以“虚实”来进行辨析,以“脉细”来观察体质,由浅入深地来辨证;以“平痉”为准则,在辨证的过程中注意有根据地鉴别“虚”和“实”、“热”和“寒”,正确地将这四者结合起来,以最短的时间做出正确的诊断。

四、常见病例及其诊断中医诊断中存在着许多常见的病例,包括头痛、便秘、泄泻、肠炎、失眠、抑郁症、口腔病、内科病等。

这些病例都有着其独特的诊断标准,按照中医认识模式,将其分为“阳、阴、邪”三种类型,根据病症及其典型特征,正确诊断这些病例,选择最合理的治疗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五、中医四诊中医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常用的技术,包括面色诊、舌苔诊、脉诊和查体诊,它们是以观察、摸检和视诊为主要手段,通过对病人的外观、言谈、气色、舌苔和脉象的变化来诊断病情。

六、中药鉴定中药鉴定是指在药物学中,根据药物的形态、口感、味道、气味、着色性状以及药物的成分等特征,结合中医诊断的经验,鉴别中药中鉴别药物的真伪和优劣。

七、食疗精理食疗是指在治疗疾病方面,按照中医药辩证学的原理,利用食物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调理机体虚弱或经血不足等问题,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四诊的基本原则及应用

中医四诊的基本原则及应用

中医四诊的基本原则及应用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其独特的四诊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四诊的基本原则和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四诊的基本原则中医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每一种诊法都有其独特的观察和判断依据,但都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

1.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体态等外部表象来辨别疾病。

中医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因此外部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内部的病理状态。

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说话或呼吸等声音来诊断疾病。

中医相信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脏腑的功能状态,所以通过仔细倾听可以得到宝贵的诊断信息。

3. 问诊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来了解其病史、症状及体质等情况。

中医注重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因此详细的询问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基础。

4. 切诊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其脏腑功能状态。

中医认为,脉搏可以反映人体的生命活动,通过细致的脉诊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循环等情况。

二、四诊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中医四诊作为一种独特诊断工具,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帮助疾病诊断中医四诊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

通过望诊和闻诊可以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声音等特征,通过问诊了解病史和症状,通过切诊判断脉搏情况,综合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得出疾病的诊断结果。

2. 指导治疗方案准确的诊断可以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方向。

中医四诊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体质、病程及症状变化,进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比如,对于气虚体质的患者,可以通过调理脾胃来加强体质;对于痰湿体质的患者,可以采用燥湿的方法来治疗。

3. 动态观察疗效中医四诊还可以帮助医生观察治疗效果及病情的变化。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连续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情况来评估疗效,并根据观察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4. 预防疾病中医四诊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预防。

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中医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体系,重视辨证施治,即通过辨别疾病的证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具有独特的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一、辨证的基本原则1.整体观念:中医辨证施治坚持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各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疾病都是整体功能失调的结果。

因此,在辨证过程中,医生会全面观察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寻找疾病的根源,而不仅仅关注患者的某一部分。

2.辩证判断:辩证判断是中医辨证的核心环节。

中医辨证依靠临床经验和中医理论,通过观察患者的表现和听取患者的述说,进行辩证判断。

辩证判断时需要综合各种信息,包括疾病的起因、发展过程、症状表现等。

通过辩证判断,医生可以了解病情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3.辩证论治:辨证的目的是为了论治,即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不同的患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辨证结果,因此需要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辩证论治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等个体差异,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二、辨证的常用方法1.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眼神等进行诊断的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面部、舌象等可以反映内脏功能的变化。

望诊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性质、病程和预后。

2.闻诊: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述说、咳嗽声音、心音、腹音等进行诊断的方法。

中医认为,不同的疾病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和气味。

通过闻诊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病邪的性质等。

3.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疾病的起因等进行诊断的方法。

问诊包括主诉、病史、家族病史等问题,通过患者的回答可以了解病情的细节和特点。

4.切诊:切诊是通过切开患者的皮肤,观察和摸诊皮肤下的脉搏,判断疾病的变化。

中医认为,脉络与经络相通,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经络的状况。

以上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中医辨证施治依靠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中医理论,通过整体观念、辩证判断和个体化治疗,可以准确把握疾病的本质和变化规律,为患者提供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

“病”与“证”: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发展变化规律所作的概括;证实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作的结论。

望神:神,实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

望神,是指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健康状态、了解病情的方法。

望神的重点:两目、面色、神情、体态。

神的表现: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

假神: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耗竭,突然出现神奇暂时“好转;’的假象。

望色:包括皮肤的颜色和光泽,重点是望面色。

常色:人体健康时面部皮肤的色泽。

正常人常色(分为主色和客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时面部显示的色泽又分为善色(又称气至)和恶色(又称气不至)。

五色主病:青赤黄白黑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青色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戴阳证。

黄色主脾虚、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

体质:是指个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体结构与机能方面的特殊性。

分为阴脏人,阳脏人、平脏人。

角弓反张:患者颈项强直,脊背后弯,反折如弓。

为肝风内动,筋脉拘急之象,可见于破伤风、热极生风、马钱子中毒等。

囟填:囟门突起。

多属实证,多因热邪炽盛,颅内水液停聚,或脑髓病所致。

小儿哭泣时囟门暂时突起为正常。

囟陷:囟门凹陷。

多属虚证,多因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和先天肾精亏虚、脑髓失充所致。

六月以内婴儿囟门微陷多属正常。

解颅:囟门迟闭。

实肾气不足,发育不良的表现。

多见于佝偻病患儿。

常兼有五软五迟等症状表现。

口眼斜:口木歪斜而不能闭合,又称“面瘫”“闭”。

多为肝阳化风、风痰阻闭经络所致。

五轮学说: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第一章问诊一、问寒热1.“五轮学说”:瞳仁属肾——水轮;黑睛属肝——风轮;两眦血络属心——血轮;白睛属肺——气轮;眼睑属脾——肉轮。

2. 目⑷其他脏腑组织由经络沟通,直接或间接与舌产生联系。

所以观察舌象的变化,可以测知内在脏腑的病变。

2.脏腑病变反映于舌面。

舌尖——上焦心肺;舌中——中焦脾胃;舌根——下焦肾;舌两侧——肝胆。

3.舌与气血津液的关系⑴舌体的形质和舌色,与气血的盛衰和运行状态有关;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有关。

⑵唾为肾液、涎为脾液,唾液的生成、输布离不开脏腑功能,所以通过观察舌体的润燥,可判断体内津液的盈亏及病邪性质的寒热。

二、正常舌象舌色淡红鲜明,舌质滋润,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薄白而润。

——淡白舌,薄白苔第二节望舌质三、寸口“三部九侯”: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志,其内侧的部位关前为寸,关后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侯。

第二节正常脉象一、正常脉象的特点: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相当于72-80次/分(成年人),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

即“有胃”、“有神”、“有根”二、胃、神、根的含义④叩——手叩击产生叩击音,波动感,震动感。

2.注意事项:二、按诊的内容1.胸部按诊八纲辨证的概念:根据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一、表里辨证1.表证: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肤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轻浅证候。

【临床表现】主症:新起恶风寒,或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脉浮。

兼症:头身疼痛,喷嚏,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微有咳嗽、气喘。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诊断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是()A. 望、闻、问、切B. 望、闻、问、切、推C. 望、闻、问、切、脉D. 望、闻、问、切、神答案:A2. 以下哪项不属于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A. 整体观念B. 辨证论治C. 症候并重D. 病因分析答案:D3. 在中医诊断中,以下哪项是“望”的内容()A. 舌象B. 脉象C. 面色D. 问诊答案:C4. 在中医诊断中,以下哪项是“闻”的内容()A. 声音B. 气味C. 舌象D. 脉象答案:B5. 以下哪种脉象属于实证()A. 弦脉B. 细脉C. 滑脉D. 弱脉答案:C二、填空题6. 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望、闻、问、切7. 中医诊断学中的“症”指的是________,“证”指的是________。

答案:症状、证候8. 在中医诊断中,面色苍白多见于________证,面色潮红多见于________证。

答案:气血虚弱、实热9. 舌质红绛多见于________证,舌质淡白多见于________证。

答案:实热、气血虚弱10. 脉象弦硬多见于________证,脉象细弱多见于________证。

答案:实证、虚证三、判断题11. 中医诊断疾病时,必须四诊合参,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种诊断方法。

()答案:正确12. 在中医诊断中,面色苍白、脉象细弱均为虚证的表现。

()答案:正确13. 舌质红绛、脉象弦硬均为实证的表现。

()答案:正确14. 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可以相互代替,不需要同时使用。

()答案:错误15. 中医诊断疾病时,以脉象为主,其他诊断方法为辅。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16. 简述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

答案: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包括: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症候并重、病因分析。

整体观念强调在诊断疾病时要全面观察患者,将患者视为一个整体;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脉象,分析病因、病性和病位,从而确定治疗方法;症候并重是指症状和脉象在诊断中具有同等重要性;病因分析是寻找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为治疗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原则有三: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

一、整体审察
整体审察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诊断疾病时的整体观念,是指要考虑整个人体(内)与自然环境(外),或称“审察内外”。

因此,整体观念包括两个内容。

1.人体是个统一的整体
人体上下、内外、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以内部的脏腑为中心,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血脉筋骨等无不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联系。

因此,局部有病可通过经脉影响全身;脏腑、气血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而呈现于局部,在五官诸窍、肌肤肢体等处有所反映。

内部异常可以表现于外,外部有病亦能传入体内。

例如体表的疮疡可由肾虚、脾湿、肝火或心热等引起。

故在诊断时需根据全身症状来判断究属何脏所引起的疮疡,从而采取相应的治法。

2.人与周围环境的统一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体的生理机能已与周围环境及自然界的一般变化相适应。

当人体内部失调,以致不能适应周围环境及自然界的变化;或周围环境变化剧烈,超过人体能适应的限度时,就会引起脏腑、气血的活动失调而得病。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的"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西方……其病生于内……北方……脏寒生满病……南方……其病挛痹……中央者……多痿厥寒热",表明周围环境与四季气候不同,产生疾病即随之而异,故在诊断时必须结合环境考虑。

二、诊法合参
望、闻、问、切四诊各具有独特的作用,又都有局限性,不能互相替代。

必须四诊并用才能全面收集辨证论治所需要的各方面资料。

三、病证结合
诊断要明确所患疾病及所属证候,把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

通过辨别病证,认识疾病的本质,即所谓“辨证求因”。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