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南省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总体方案

合集下载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河南省支持转型发展攻坚战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河南省支持转型发展攻坚战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河南省支持转型发展攻坚战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6.15•【字号】豫政办〔2017〕71号•【施行日期】2017.06.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财政综合规定正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河南省支持转型发展攻坚战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豫政办〔2017〕71号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省财政厅制定的《河南省支持转型发展攻坚战若干财政政策》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6月15日河南省支持转型发展攻坚战若干财政政策(省财政厅2017年5月12日)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破解转型发展瓶颈制约,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提高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特制定以下财政政策。

一、总体要求(一)基本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精准调控优势,围绕制造业、服务业、种养业结构升级重点领域,聚焦制约转型发展的突出瓶颈,综合运用各项财政政策,集中各方面财政资金资源,全力支持观念、结构、体制、创新四个方面实施攻坚,为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提供坚实财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财政政策引导撬动,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

坚持聚焦重点、精准发力。

紧紧围绕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的实施方案,聚拢政策、聚集资金,集中向转型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力,发挥财政政策精准调控作用。

坚持统筹整合、加大投入。

在立足于统筹整合、用好用活现有政策和资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资金投入规模,加大对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增强财政政策实施效果。

坚持创新机制、注重绩效。

创新财政投入机制,综合采用后补助、以奖代补、基金投资等方式,强化激励引导作用。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洛阳市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促进行业转型发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的通知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洛阳市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促进行业转型发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的通知

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洛阳市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促进行业转型发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9.04.28•【字号】洛政办〔2019〕25号•【施行日期】2019.04.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污染防治正文洛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洛阳市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促进行业转型发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的通知洛政办〔2019〕25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洛阳市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促进行业转型发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2019-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9年4月28日洛阳市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促进行业转型发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2019-2020年)为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豫发〔2018〕19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8〕73号)和《中共洛阳市委洛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洛阳市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洛发〔2018〕23号),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绿色化转型,切实打好工业领域污染防治攻坚战,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绿色减量、创新提质”转型方向,推行更严更高的环保、能耗、安全、质量、技术等标准,着力压减过剩和低效产能,着力推进智能化、绿色化和技术改造,着力发展先进制造,着力推进动能转换,加快形成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实现经济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为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奋斗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测度分析

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测度分析

张莎娜1金明1姜永艳2(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四川成都610103;2.中原工学院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7)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测度分析一、概述(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维持产业持续较快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和重要粮食产区,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但是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不高,机械化程度低,主要依靠劳动力,经济效益并不理想。

河南省虽然拥有人口、地理和资源优势,但是其工业整体大而不强,竞争力较弱,第三产业虽然得到迅速发展,但是仍存在不小的发展空间。

因此,河南省还需进一步调整产业内部结构,推动三次产业优化升级。

本文通过建立产业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效化、高级化及新动能化四个方面研究河南省2010—2017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平,从而发现河南省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河南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促进其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对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测度方法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法,如朱张杰(2015)、屈兰乂(2019)、熊健益(2016)、刘淑茹(2011)等根据产业结构的内涵,构建衡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王守伟(2002)通过产业结构熵数指标、Moore结构变化值指标和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测度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二是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如陈丹丹(2017)、蔡龙翔(2020)、邓微微(2018)等用此方法来研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平;三是模型法,如刘阳阳(2019)、谢倩倩(2019)、贾明泽(2018)等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多元回归模型测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平。

国内学者对产业结构指标体系的选择有所不同,如屈兰乂(2019)通过合理化、高级化、高效化及新动能化四个层次构建产业结构指标体系,伍茜蓉(2018)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与创新驱动化3个层次构建产业结构指标体系,许齐浩(2008)根据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及可持续化构建指标体系,刘淑茹(2011)根据产业结构内部特点、对资源结构影响程度、对技术进步影响状况等构建合理化内部指标。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定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
果的决定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9.11.26
•【字号】豫发改法规〔2019〕737号
•【施行日期】2019.11.26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法制工作
正文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布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的决

豫发改法规〔2019〕737号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各省直管县(市)发展改革委,委机关各处(室、局),委属有关单位:
按照《河南省法治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决定》(豫法政办〔2019〕20号)要求,我委对2019年9月30日之前制定印发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了清理。

现将清理结果公布如下:
一、《关于做好传统基础设施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豫发改投资〔2016〕1510号)等275件规范性文件继续有效。

二、《关于印发委托投资咨询评估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豫发改投资
〔2016〕1119号)等28件规范性文件宣布失效。

凡宣布失效的规范性文件,自本决定印发之日起一律停止执行,不再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附件:1.河南省发展改革委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275件)
2.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决定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28件)
2019年11月26日附件1。

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性及策略分析

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性及策略分析

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性及策略分析作者:刘志晓来源:《商情》2020年第05期【摘要】产业结构是反映一个国家及地区经济运作状态以及衡量经济是否稳定发展的重要指标。

指的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一国或地区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产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为某些行业带来良好的市场机会,一方面也会对其他行业带来生存威胁。

文章对开河南省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介绍,并且探究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性并提出可行的策略。

结论显示: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全国产业结构基本一致,合理化和高级化程度也愈加提升。

【关键词】河南省; 产业结构; 优化; 经济发展一、前言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在近些年的发展当中,已经逐步从过去的传统农业大省转变成为工业大省,并且正处于产业和发展的机遇期,国家政策的持续加持使河南省成为全国企业和资本聚集的沃土,国家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自贸区等可以说河南拥有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经济不止要持续快速发展,更要健康高效,产业结构除了加大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促进工业、服务业发展,还要适应人力资源需求,和就业结构保持对称,形成健康的经济状态。

二、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一)发展现状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可以得知,通过比较河南省与全国的三种产业所占比例可以看到,在2018年河南省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全省占比分别为8.9%、45.9%、45.2%;全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占比分别为7.2%、40.7%,52.2%。

观察河南省和2009-2018年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稳步下降,从2009年的14.2%下降至2018年的8.9%,第二产业从56.5%下降至40.7%,第三产业从29.2%上升至52.2%,其中第三产业在近十年的发展令人惊叹,第一产业的地位则越来越轻,总体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高级化。

并且至2018年河南省与全国的产业结构十分相似,符合全国经济发展趋势,顺应大时代下的经济潮流。

(二)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的就业结构不对称河南省目前的产业结构主要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两者所占比例超过90%,而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已经小于10%,对河南省地區生产总值影响相对较小。

新乡市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分析

新乡市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分析

qiyekejiyufazhan电子商务是使用电子工具开展商务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商务活动的运营效率,降低商务活动的运作成本。

特色农产品电商是在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全方位地引入电商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发布与收集特色农产品价格、供求等信息,并利用互联网作为交易媒介,依托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物流配送体系,提升特色农产品交易的效率和附加值。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升级,特色农产品电商快速发展。

“欧特欧咨询”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1~9月,新乡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6458.7万元,占全网零售额的比重达8.8%,占全省农产品销售额的比重达6%,共售出2291.7万件商品。

特色农产品电商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做支撑,本文运用P E S T 环境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从政策法律(P o liti c s )、经济(Eco n omy )、社会(S oc iet y )、技术(T e ch n o l ogy )4个方面剖析新乡市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

1政策法律环境电子商务是使用电子通信技术,借助于互联网等工具开展商务活动。

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会产生网络安全、交易信息安全、交易参与者合法权益保护等问题,为规范电子商务交易行为,适应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电子商务政策法规。

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指出:支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宣传和销售地理标志产品,鼓励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一村一品”,促进品牌农产品“走出去”[1]。

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推进适应电子商务的农产品分等分级、包装运输标准制定和应用;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开辟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鼓励供销合作社创建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2]。

2018年8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是我国电子商务领域首部综合性法律。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用地提质增效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用地提质增效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用地提质增效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11.21•【字号】豫政〔2020〕32号•【施行日期】2020.11.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经济运行正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用地提质增效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豫政〔2020〕32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各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为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提升产业集聚区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坚持规划引领,强化源头管控(一)严格规划管理。

各地政府要依据本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现阶段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下同),组织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自然资源部门科学编制产业集聚区国土空间规划报省自然资源厅审核同意后由本级政府批准实施;要合理确定产业集聚区用地规模、结构、布局以及各类设施配建标准,不得突破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开发边界,不得规划建设宽马路、大广场、大绿地等形象工程。

产业集聚区相关规划的空间布局应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以发展工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区,其工业、仓储物流用地比例不得低于60%。

严控产业集聚区工业用地改变用途,不得以编制产业集聚区各类规划为由减少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确定的工业用地总量。

严格规划实施评估,实际使用各类建设用地未达到规划总面积70%的产业集聚区,原则上不得扩区。

(二)引导工业项目入区。

推行“按规招商”,确保招商引资项目符合规划。

除选址有特殊要求的,新建工业项目应全部进入产业集聚区,严格按照约定的投资强度、亩均产出效益以及用水、用电、用能等控制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及分期建设时序,鼓励带规划设计方案供应土地。

对实施“退城进园”、转型升级的中心城区企业,优先在产业集聚区安排或者置换建设用地。

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建议

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建议
2. 3 产业内部层次偏低、 结构失衡ꎮ 从产业内部的发展状况 来看ꎬ 首先河南省第一产业的内部发展就存在失衡的问题ꎬ 2017 年 河南省农 林 牧 渔 业 各 产 值 分 别 为 4552. 68 亿 元、 128. 88 亿 元、 2368. 92 亿元、 107. 79 亿元ꎬ 从该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第一产业 内部农业和牧业比重较高ꎬ 而林业以及渔业比重过低ꎬ 内部结构极 不平衡ꎮ 且从农业现代化的角度来看ꎬ 传统农业仍然占据主导地 位ꎬ 而新型的现代化农业还相对落后ꎬ 现代农业的生产结构与市场的 需求也不相匹配ꎬ 结构单一、 品质低下的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 的需求ꎮ 第二产业也是以传统的工业部门为主ꎬ 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 集中在原材料或能源等高能耗、 低附加值的产品生产上ꎬ 电子信息、 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仍是发展的薄弱环节ꎮ
THEORIES AND RESEARCH
理论与研究
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建议
王昱心Biblioteka ( 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ꎬ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摘 要: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反映ꎮ 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和人口大省ꎬ 河南省的产业结构调整问 题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ꎮ 虽然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取得了跨越式进步ꎬ 但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层次偏低的 问题仍客观存在ꎮ 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 指出其产业结构存在的一系列问题ꎬ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的优化建议ꎮ
关键词: 河南省ꎻ 产业转型ꎻ 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 F123.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1602 (2019) 16 - 0068 - 01
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ꎬ 河南省的经济产值一直在全国占 据举足轻重的地位ꎬ 2018 年河南省 GDP 总量达 4. 81 万亿ꎬ 位居全 国第二ꎮ 随着一系列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自贸区等国家战略规划的 实施ꎬ 河南省逐步具备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ꎬ 产业结构随着经济 水平的进步不断朝着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方向转变ꎮ 但在河南省经济 实力快速发展的同时ꎬ 其产业结构与发达省份相比ꎬ 仍不可避免地 存在一些问题ꎮ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ꎬ 河南省要想抓住发展机 遇ꎬ 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ꎬ 有必要对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ꎬ 并 针对问题探寻合理的改进方式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河南省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总体方案为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促进长远发展与保持当前经济增长相结合、抢占未来制高点与支撑现实发展相结合,把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紧迫任务,抓住国际分工调整和产业加快转移的重大机遇,选择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支撑条件最优和见效最快的领域,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抓增量、补短板、增后劲,着力培育一批超百亿企业、千亿集群和万亿产业,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二)主要原则1、突出重点,加快发展。

把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把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作为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把培育先导产业作为抢占发展制高点的突破口,把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着力点,强化优势,弥补短板,壮大一批产业集群、优势产品和龙头企业。

2、优化布局,集聚发展。

发挥产业集聚区载体平台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和优势项目集中布局,推动要素资源优化配置,迅速做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品牌。

3、承接转移,开放带动。

积极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以大招商促进大发展,面向重点地区、龙头企业,着力引进一批基地型项目,推动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

4、技术进步,创新引领。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持续推进技术改造和品牌带动,以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为抓手,破解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技术瓶颈,突破先导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5、突出特色,因地制宜。

省市县联动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省重点推进对全省结构升级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集群发展;各市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和本地实际,重点培育发展2-3个主导产业集群;各县依托产业集聚区,优先选择1个主导产业重点突破,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6、加强引导,扩大投入。

发挥各级政府政策性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形成一批新的优势产品和经济增长点。

(三)发展目标1、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力争2011年,全省装备、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0亿元,汽车、电子、装备、食品、轻工、建材等高成长性产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化工、有色、钢铁、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先导产业取得新的突破,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2、提高集聚发展水平。

2011年,形成1个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3个超500亿元、60个超10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3、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2011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家、500亿元以上的达到5家、100亿元以上的超过35家。

4、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载体、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和先导产业发展核心技术。

5、完善产业配套体系。

科技研发、金融服务、教育培训、市场营销、现代物流、品牌创建、信息咨询、中介服务建设加快推进,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的配套能力明显增强。

二、发展重点按照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依托我省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市场等优势,以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为主要途径,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培育优势产业,壮大优势企业,扩大优势产品,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

(一)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

重点推动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转移趋势明显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等高成长性产业加快发展,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1000亿元,新增7000亿元。

1、汽车产业。

依托重点产业基地,抓整车、上改装,以整带零、以零促整,推动整车与零部件的集聚发展和互动发展。

重点推进郑汴汽车产业集群和焦作等6个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形成100万辆的汽车生产能力,力争全省汽车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增加500亿元。

——郑汴汽车产业集群。

依托郑汴新区,积极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建设生产基地,重点推动郑州日产、郑州海马、宇通客车、开封奇瑞等整车项目和开封、中牟零部件产业园建设,整车生产能力达到70万辆,在建项目规模达到80万辆,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00亿元。

——焦作、新乡、鹤壁、南阳、许昌、安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重点推进焦作与金龙客车、中国兵器,新乡与中航工业、天津汽车,鹤壁与华晨汽车,安阳与中国一汽的战略合作,积极发展改装车、专用车,加快骨干零部件企业产业园建设,推动形成一批百亿元产业集群。

2、电子信息产业。

发挥富士康示范带动作用,面向台湾和东部沿海电子企业,打造承接平台,强化人力资源支撑,努力把电子信息产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重点培育郑州千亿元和鹤壁、漯河、南阳百亿元产业集群,发展手机、笔记本电脑、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等产品,形成产业集聚协调发展格局。

力争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增加800亿元。

——郑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依托富士康产业园,吸引关联配套企业,积极发展手机、数码播放器和新型显示,年内形成1亿部手机生产能力,推动“五五专案”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富士康战略生产基地。

推进台湾友旺、旭飞光电等企业加快发展,开工建设郑州联合大功率白光LED晶片等一批项目,积极引进惠普等优势企业及配套产业,拓展软件及外包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00亿元。

——鹤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依托金山产业集聚区,推动科王等企业扩大规模,加强与深圳、东莞、北京等地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合作,加快建设鹤壁电子科技园,开工建设中科诺年产10万台数码电子产品等项目,积极发展信息家电、汽车电子等产品,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亿元。

——漯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依托光华、科年达等企业,以商招商,重点引进台湾、昆山等地的台资企业,推进圣华电子年产700万片OLED显示器等一批项目建设,发展平板电视、数字视听、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加快电子工业城建设。

——南阳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依托中光学集团、首控光电等企业,发挥产业配套优势,重点建设富士康科技园,力争半导体照明、投影仪、数码相机镜头等项目年内开工。

3、装备制造业。

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重点发展壮大整机制造企业,积极承接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转移,培育壮大工程施工机械、大型成套设备、输变电装备、精密基础件等4个千亿元产业,推进洛阳动力谷、中原电气谷和郑州、新乡、南阳等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全省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000亿元,增加1800亿元。

——洛阳动力谷。

依托伊洛和洛阳工业集聚区,深化与国机集团、中船重工等企业的战略合作,引进国内外成套装备制造商,重点推进一拖工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大功率发动机、现代农机、工程机械、发电装备等产品优势,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700亿元。

——中原电气谷。

依托许昌和平顶山市,加强与国家电网、日本东芝等优势企业的合作,推动许继和平高加快发展,积极承接江浙电气产业转移,打造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链,提高输变电装备的规模和水平,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00亿元。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

依托郑州和洛阳市,深化与南车集团、中铁隧道、中船重工等央企的合作,强化产业联盟和基地建设,打造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

——郑州、新乡、南阳、安阳、焦作、开封和济源装备产业集群。

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推进郑州煤矿机械、纺织装备、工程机械发展,形成超300亿元的产业集群;提升新乡起重机械、振动机械发展水平,形成200亿元的产业集群;重点实施一批龙头型项目,加快建设以防爆电气、石油钻采设备为主导的南阳装备基地,以机床、煤矿机械、轻工机械为主导的安阳装备基地,以工程施工机械为主导的焦作装备基地,以空分装备、基础件为主导的开封装备基地,以大型铸锻件、矿山安全装备为主导的济源装备基地。

4、食品工业。

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新形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推动食品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互动融合,促进优质原料基地和加工制造一体化发展,提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功能食品比重,壮大食品产业集群规模。

重点发展主食工业化产品、休闲食品、饮料、果蔬和乳制品等高成长行业,新增米面制品、肉制品和速冻食品100万吨,力争全省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300亿元,增加1700亿元。

——漯河绿色食品集群。

巩固提升双汇集团龙头地位,加快乐天澳的利、南街村、北徐、龙云等骨干企业规模扩张,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国内行业龙头和上海、福建、广东等地优势品牌企业,壮大临颍休闲食品规模,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

——郑州、许昌、商丘、周口、驻马店食品产业集群。

提升三全、众品、科迪、益海、徐福记等骨干企业的规模和竞争力,积极引进中粮、华润、卡夫等国内外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基地,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力争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400亿元。

——乳制品产业集群。

推动沿黄地区和豫东、豫西南“一带两片”奶源基地建设,重点发展专业化奶牛场和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加快良种奶牛推广改良,提高奶站标准化水平,力争全年奶类产量达到320万吨;大力引进优势乳制品企业,推进行业整合重组,发展壮大商丘科迪、焦作蒙牛、平顶山伊利、郑州花花牛、新乡三元、洛阳巨尔、南阳三色鸽等骨干企业,扩大乳制品加工规模,提高品牌集中度,全省乳制品产量超过100万吨。

——其他特色食品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安阳休闲食品、三门峡果蔬制品、鹤壁禽肉制品、信阳茶叶加工等特色食品产业集群,突出产品特色,提升集群品牌影响力。

5、轻工业。

着力吸引行业龙头企业和沿海产业链整体转移,重点发展现代家居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培育家用电器、家具厨卫、皮革皮具、包装印刷、塑料制品等5个高成长行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力争全省轻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600亿元,增加1100亿元。

——郑州家电产业集群。

建成投产格力电器郑州产业基地一期工程,积极引进海尔等龙头企业,重点承接广东等地家电产业转移,加快培育百亿元家电产业集群。

——周口制鞋产业集群。

依托西华、扶沟、商水产业集聚区,推进美国玮伦鞋业壮大规模,重点承接广东、福建晋江、浙江温州等地制鞋产业集群式转移,加快培育百亿元制鞋产业集群。

——商丘制冷电器产业集群。

依托民权县和商丘经济开发区,积极承接沿海制冷家电及配套产业转移,重点推动香雪海二期工程建设,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濮阳灯具及家具产业集群。

依托濮阳县、清丰县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家具及灯具产业集群式转移,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许昌箱包产业集群。

依托鄢陵县产业集聚区,重点承接浙江温州、海宁、桐乡、平湖、瑞安等地箱包产业集群式转移,加快培育百亿元产业集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