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站内乘客行为特点及空间需求分析_1

合集下载

地铁站设计与乘客行为分析

地铁站设计与乘客行为分析

地铁站设计与乘客行为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地铁成为越来越多人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

因此,地铁站的设计和乘客行为分析对于提升乘坐体验和确保交通效率至关重要。

首先,地铁站的空间布局是影响乘客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提高乘客的出行效率,减少拥堵现象。

例如,在人流密集的地铁站,出口和入口的位置需要合理确定,避免交叉干扰,防止人流堵塞。

另外,地铁站的内部通道设计也需要考虑乘客的出行路径和行为规律,确保通畅和便利性。

此外,地铁站内部的标识系统也需要清晰明确,以方便乘客快速找到出口和目的地。

其次,地铁站的设施和服务也对乘客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舒适的座椅、清洁的卫生间、餐饮和购物设施等能够提高乘客的旅途舒适度和满意度。

例如,为了满足乘客可能的等候时间,可以在地铁站内设置座椅供乘客休息。

此外,为了方便乘客的购物和用餐需求,可以在地铁站附近设置商业区域。

这些设施和服务不仅能够改善乘客的体验,还能够为地铁站增加额外的收入。

另外,地铁站的安全性是乘客行为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在地铁站内设立监控摄像头等安全设施,能够提高乘客的安全感。

此外,设置合理的出入口和限制进站的安全措施,能够有效防止非法乘车和恶意犯罪行为的发生。

地铁站的安全性是保障乘客利益、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

除了地铁站的设计,乘客的行为也是地铁系统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

乘客行为的分析可以帮助地铁公司制定更合理的运营策略,从而提升整体效率。

例如,通过对乘车高峰时段的分析,地铁公司可以合理安排列车班次,并提前设置预购票系统以减少现场排队时间。

另外,通过监测乘客的热门出行路线,地铁公司可以合理增加或减少某线路的列车数量,以满足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乘客需求。

乘客行为分析可以帮助地铁公司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效益。

总结起来,地铁站的设计和乘客行为分析对于地铁乘客的出行体验和交通效率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的空间布局、设施和服务,以及加强安全管理,能够提高乘客的满意度和出行效率。

城市轨道交通XXX的乘客行为与出行特征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XXX的乘客行为与出行特征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XXX的乘客行为与出行特征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的乘客行为与出行特征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交通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乘客的青睐。

研究城市轨道交通的乘客行为与出行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乘客的需求和行为模式,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管理和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一、城市轨道交通的乘客行为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的乘客行为包括进站、候车、乘车和出站等环节。

进站时,乘客通常需要排队检票,并会受到安全检查等环节的影响。

候车环节是乘客等待乘车的过程,其中包括等待时间、等候区域的舒适度等因素会影响乘客的体验和满意度。

乘车是乘客在列车上的行为,包括乘坐姿势、使用车厢内的设施等。

出站时,乘客需要完成刷卡、安全检查等程序。

在乘客行为分析中,可以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通过观察乘客的行为和动作,可以得到一些直观的数据和信息。

调查法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获取乘客的主观感受和反馈。

数据分析法则可以利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乘客流量、刷卡记录等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测。

在城市轨道交通的乘客行为中,有一些共性的特征。

首先,乘客的出行目的多样化,既有工作通勤的需求,也有娱乐购物等非工作需求。

其次,乘客的出行时间呈现高峰和低谷性质,有早晚高峰时段,也有日常的非高峰时段。

再次,乘客的出行距离和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短程出行的乘客,也有长程出行的乘客。

最后,乘客的乘车体验和服务满意度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形象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二、城市轨道交通的乘客出行特征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的乘客出行特征包括乘客的数量、出行距离、出行目的和出行模式等。

乘客数量是评价城市轨道交通使用率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乘客流量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出行距离是指乘客在城市轨道交通上的平均出行距离,可以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

出行目的是指乘客乘坐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目的,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乘客的需求。

出行模式则是指乘客在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转换和组合方式,可以通过观察和调查的方式进行研究。

地铁乘客行为分析与出行模式研究

地铁乘客行为分析与出行模式研究

地铁乘客行为分析与出行模式研究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系统的不断完善,地铁已经成为城市重要的公共交通方式之一。

因为其方便、高效、安全、低碳等特点,地铁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而地铁乘客的行为和出行模式,则成为了当今城市交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首先,我们可以从地铁乘客的行为入手,对其行为特点进行分析。

地铁乘客的行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 高峰时段集中出行。

随着城市发展,人们出行需求的增加,地铁高峰时段的出行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乘客需要排队等车、挤压上车。

2. 对于座位有强烈的争夺意识。

在疲惫一天后,乘客对于座位的需求极大,常常发生“夺座”现象。

有些乘客还会捍卫自己的座位,耍小聪明,退座后再次占座等,这些行为在地铁里屡见不鲜。

3. 随地吐痰、垃圾乱扔等行为。

虽然地铁站和车厢内都设置有垃圾箱,但仍有部分乘客将乱扔垃圾当作家常便饭。

有些人甚至会随地吐痰,让人不禁感叹城市文明程度的滞后。

以上这些行为虽然不尽相同,但其背后都反映了乘客身心疲惫、对于公共资源利用认知欠缺、礼仪意识淡漠等社会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行为引起了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营压力,也通过反映了城市交通行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其次,对于地铁乘客出行模式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信息互联的时代,不仅人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游客的需求和行为也发生着不可忽视的变化。

我们分析地铁乘客的出行模式,不仅可以为城市交通规划和运营管理提供参考,还可以更好地满足乘客的需求,提升乘客的满意度和口碑。

地铁乘客的出行模式包括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考虑。

在时间方面,乘客们的出行更趋向于早期出行。

这一方面是由于城市交通系统高峰时段的拥堵,另一方面是由于早期出行最能有效地安排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时间。

在空间方面,乘客的出行需求则更加趋向于多样化和个性化。

例如某些乘客需要出行至商业中心、教育区、住宅区等不同的地区,这就需要公共交通系统结合城市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线路和站点,以便更好地满足乘客需要。

城市轨道交通的乘客行为与需求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的乘客行为与需求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的乘客行为与需求分析在当今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的交通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乘客的青睐。

然而,乘客的行为和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营和服务质量。

本文将对城市轨道交通的乘客行为与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如何满足乘客的需求,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

一、乘客行为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的乘客行为涵盖了乘客在车站候车、进出站、乘坐列车、站内换乘等各个环节中的行为特点和规律。

通过对乘客行为的分析,可以有效地改善车站和列车运营管理,提升乘客出行体验。

1. 车站候车行为乘客在车站候车的行为特点主要包括在站台上等候、寻找座位、使用设施等。

研究发现,不同时间段和不同车站的候车行为存在差异。

例如,在高峰期,乘客往往更加拥挤,候车时间更长,对座位的需求更加迫切。

此外,乘客使用车站内的设施如电子显示屏、自助售票机等也是影响候车行为的因素。

2. 进出站行为乘客进出站的行为特点主要包括刷卡、安全检查、行人流动等。

进站刷卡的速度和效率直接影响着列车的发车间隔和运营能力。

而安全检查的流畅度和准确性则关系到乘客的出行安全和秩序。

此外,站内行人流动的规律对地铁站的通行能力和运营效益有着重要影响。

3. 乘坐列车行为乘客在列车内的行为特点主要包括找座位、使用手扶梯、避让等。

不同乘客对座位的需求因素包括年龄、身体状况、行程长度等。

手扶梯的使用也需要一定的规范和礼仪,以避免拥堵和事故发生。

此外,乘客之间的相互避让和礼让也是保证列车运营秩序和乘客安全的重要因素。

二、乘客需求分析乘客需求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改进和优化的关键。

了解乘客的需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更加贴合乘客期望的服务,并进一步提高乘客的出行满意度。

1. 出行时间和频率需求乘客对于出行时间和频率的需求因个体差异而异。

例如,上下班高峰期的乘客对准点发车和短等候时间有更高的要求,而非高峰期的乘客则对车次频率和运营时间的灵活性更为关注。

2. 车厢内舒适度需求乘客对车厢内的舒适程度有着不同的需求。

轨道交通乘客行为调查与分析研究

轨道交通乘客行为调查与分析研究

轨道交通乘客行为调查与分析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青睐。

然而,在使用轨道交通时,我们常常能够目睹各种各样的乘客行为,有的令人瞠目结舌,有的让人感到愉快。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改进轨道交通的服务质量,许多城市进行了乘客行为的调查与分析研究。

一、乘客候车行为乘客候车是乘坐轨道交通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调查显示,乘客的候车行为存在一些可改进的方面。

首先,一些乘客常常在高峰时段集中涌入车站,导致拥堵现象严重,给其他乘客带来困扰。

其次,在高峰时段,一些乘客为了争抢座位,会推搡他人或者占据两个座位,造成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冲突。

因此,加强候车秩序的管理和宣传,能够有效提升乘客的候车体验。

二、乘客上车行为乘客上车是乘坐轨道交通的关键环节。

然而,调查发现,仍有一些乘客存在上车不文明的行为。

例如,在列车抵达时,一些乘客不愿排队,而是争先恐后地挤入车厢,导致拥挤和混乱。

此外,一些乘客会在车厢内大声喧哗、吃零食或者乱丢垃圾,给其他乘客带来不适。

因此,加强上车秩序的管理和教育,能够有效改善乘客上车行为,提升乘坐体验。

三、乘客使用手机行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不少乘客在等车和乘车的过程中会使用手机,以打发时间。

然而,调查发现,一些乘客在使用手机时存在一些不文明的行为。

例如,大声通话、播放音频或视频等会打扰到他人。

此外,有些乘客会在手机上玩游戏、刷微博等以至于不注意车站和列车的进站信息,给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带来潜在风险。

因此,提倡文明使用手机的行为,如低音量通话,戴耳机听音乐等,能够有效改善乘客使用手机过程中的行为。

四、对于行为不文明的乘客的处置在乘客行为调查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乘客存在行为不文明的情况。

这时,对于行为不文明的乘客,有必要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目前,一些城市已经推出了乘客行为举报平台,鼓励乘客对不文明行为进行举报。

另外,也有些城市对于行为不文明的乘客进行公示,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

地铁站内乘客使用行为与需求分析

地铁站内乘客使用行为与需求分析

【 刘风瑞 行 科 学j [ 21 蛐 MI上 海 : 复 旦 大
学 女版 社 1 l ∞
3 地 触 砧 空 闻 q 率 线^ 民广场地 铁玷的 眩
【】 洁富 竞通心 理 学【】 北 京 :中目人 3金 M
&  ̄ -- 学 & tu , 2 ∞ x. 大 R , ̄ r 0
一 曹 下 闰
性■ 适 株 舒 i 环节与 为
P 体
建 成枷 懒
换 g 节 线
站( 图 有 7 一步完 蔷, 进 火车
日 搁
相 对 乘 客 的 导 向 性 ■ 越 隙 1
性 需 求 产 生 的 影 响 比 { 显 地 铁 站 内 乘 客 芟明 明 的 形 式 车 站 内 帛 咖 翱 料 的 i 多 是 天 鲷 然五材 和瓷碡 多数 邑彩明度 铰f 造硪更 加 艮 使 月行 为 呷 #的 多样 陛 纛
1 m … g
s ̄ 。 c ] /h
u n cLa i  ̄ urn ) 0 n 】 q l 1 l l 1 n r p dt i c l c m b n e c t c n
Key or W ds: u wa; … Sb yP
ne Sh vo; c … g Iea irR q
整 状 态 并 理 擗 空 间 是 如 伺 组 织 的 ,以 帮 助 录
客 对 自 序 车 站 内 的 连 鳊 舌动 有 所 把 握 l 使 乘 客

±理 L 而 目 在
上 也 勰 得 愫
足 乖 客 需 求 进 行 完 善 室 内 空 间 环 境 .但 仍 存 在— 些问题 造 成 识 不 明 确 站 内拥 挤 、
D d t h u c s I a c n h l a c ot e c c s si o … r p l mb … . cb hvo fp 1 c alro h … I sp 1 … r

地铁站内乘客行为特点及空间需求分析_1

地铁站内乘客行为特点及空间需求分析_1

地铁站内乘客行为特点及空间需求分析摘要:通过对国内地铁站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地铁建设基本能够满足城市交通方面的需求,但是相对的地铁站内空间的实际情况与其他国家的成功案例相比有较大差距,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

本文通过研究地铁站内乘客的行为特点,分析其使用需求,以此为依据来丰富地铁站站内空间设计依据。

关键词:地铁站行为方式空间需求长期以来设计中往往按建筑类型去了解室内环境的一般功能要求,很少深入探索使用者心理、行为特点与空间需求。

为了使人与环境构成一个共生的、完美的互动体系,行为必须成为人与环境联系的纽带。

本文从研究地铁站内使用者的行为出发,分析并找寻各种行为背后的相关需求,为完善地铁站内空间环境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一、地铁站内使用人群并不是所有的地铁站内人员都是地铁使用者,比如站内的工作人员、商贩、发广告的推销人员、流动的乞丐者等,他们以某种方式使用地铁出现在空间内。

本文在研究中不把他们作为研究对象,最后对地铁使用者的定义现定于地铁乘客,也就是把地铁当做交通工具来使用的人。

二、地铁站内乘客使用行为分析地铁站内空间较为复杂,乘客行为变化也很丰富,为避免设计中忽略使用者行为特点,通过地点和范围对乘客的使用行为流程做出界定,可以分解为:买票—检票进站—进入外层站台一到达候车站台—上车—乘坐—下车—离开候车站台(或换乘)—离开外层站台—检票离站出站。

每个存在着很多有差异的行为现象,只有研究这些行为和现象背后的使用者需求才能真正理解使用者,才能发现不同现象背后相似的动机。

仅有的少量座位上睡着的乘客;把随身的行李放在地上的乘客;绝大部分的乘客下地铁后争先恐后挤上电梯,解读这些行为现象背后的使用者动机:乘客不仅使用地铁,更希望舒适的使用。

幕墙前面地图上找信息的人群;拿出地图摊在地上看的外地乘客;寻找工作人员问路的乘客,可以读出现象背后的动机:乘客不仅要使用地铁,更希望快速准确地满足定位需求。

三、地铁站内的乘客需求分析“如果我们有某种需要,就会激发起一种驱动力,也就是所谓的动机”。

城市轨道交通XXX的用户行为分析与需求

城市轨道交通XXX的用户行为分析与需求

城市轨道交通XXX的用户行为分析与需求摘要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XXX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用户行为的分析,结合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对于提升用户体验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XXX,用户行为,需求分析引言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交通方式,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出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用户群体也在不断扩大。

因此,对于用户行为的分析和需求的了解变得越发重要。

本文将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XXX的用户行为,探讨用户的需求以及改善用户体验的建议。

一、城市轨道交通XXX的用户行为分析A. 用户出行时间用户在不同的时间段对城市轨道交通XXX的需求存在差异,例如上班高峰期和非高峰期的客流量差异较大。

通过分析用户出行时间,可以为运营方制定合理的运营计划,提供更好的出行服务。

B. 用户出行距离用户的出行距离也是影响用户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方面,购买长期乘车票的用户更倾向于选择长距离的出行方式,另一方面,购买单次乘车票的用户更倾向于选择短距离的出行方式。

了解用户的出行距离需求可以为票价制定提供合理的依据。

C. 用户乘车频次用户的乘车频次直接关系到城市轨道交通XXX的使用率和收益。

通过分析用户的乘车频次和使用行为,可以了解哪些用户属于高频用户,为这部分用户设计特定的优惠政策,增加他们的忠诚度。

D. 用户满意度用户满意度是评价城市轨道交通XXX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和用户反馈,可以了解用户对服务、环境、票价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并针对用户反馈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

二、城市轨道交通XXX的用户需求分析A. 出行安全需求用户对于城市轨道交通XXX的出行安全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提高列车运行安全性,完善车站设施和紧急救援措施,是满足用户安全需求的重要举措。

B. 出行便捷需求用户对于出行便捷性的需求在不断增加。

通过提供更多的列车班次、优化换乘方案、完善线路规划等措施,可以满足用户对于出行便捷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铁站内乘客行为特点及空间需求分析
摘要:通过对国内地铁站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地铁建设基本能够满足城市交通方面的需求,但是相对的地铁站内空间的实际情况与其他国家的成功案例相比有较大差距,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

本文通过研究地铁站内乘客的行为特点,分析其使用需求,以此为依据来丰富地铁站站内空间设计依据。

关键词:地铁站行为方式空间需求
长期以来设计中往往按建筑类型去了解室内环境的一般功能要求,很少深入探索使用者心理、行为特点与空间需求。

为了使人与环境构成一个共生的、完美的互动体系,行为必须成为人与环境联系的纽带。

本文从研究地铁站内使用者的行为出发,分析并找寻各种行为背后的相关需求,为完善地铁站内空间环境设计提供可靠依据。

一、地铁站内使用人群
并不是所有的地铁站内人员都是地铁使用者,比如站内的工作人员、商贩、发广告的推销人员、流动的乞丐者等,他们以某种方式使用地铁出现在空间内。

本文在研究中不把他们作为研究对象,最后对地铁使用者的定义现定于地铁乘客,也就是把地铁当做交通工具来使用的人。

二、地铁站内乘客使用行为分析
地铁站内空间较为复杂,乘客行为变化也很丰富,为避免设计中忽略使用者行为特点,通过地点和范围对乘客的使用行为流程做出界定,可以分解为:买票—检票进站—进入外层站台一到达候车站台—上车—乘坐—下车—离开候车站台(或换乘)—离开外层站台—检票离站出站。

每个存在着很多有差异的行为现象,只有研究这些行为和现象背后的使用者需求才能真正理解使用者,才能发现不同现象背后相似的动机。

仅有的少量座位上睡着的乘客;把随身的行李放在地上的乘客;绝大部分的乘客下地铁后争先恐后挤上电梯,解读这些行为现象背后的使用者动机:乘客不仅使用地铁,更希望舒适的使用。

幕墙前面地图上找信息的人群;拿出地图摊在地上看的外地乘客;寻找工作人员问路的乘客,可以读出现象背后的动机:乘客不仅要使用地铁,更希望快速准确地满足定位需求。

三、地铁站内的乘客需求分析
“如果我们有某种需要,就会激发起一种驱动力,也就是所谓的动机”。

由此推动我们去寻求满足需要的行为,可见,解读动机的更本质意义在于,挖掘出那些使用者的需求。

如果使用者的需求被满足,他们就会倾向于积极评价空间环境,相反,就会产生不良感受,更倾向于负面评价。

找出使用者未被满足的需求,有利于为地铁站内空间人性化设计的不断完善提供可靠依据。

3.1导向性需求
使用者在地铁站空间需要面临最大问题是对环境的识别,面对导向不明、方向混乱的地下环境会给使用者带来巨大精神压力,使其情绪不安,同时降低空间识别能力,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人在地下空间的寻路困难,直接影响了使用者对地下空间的积极评价。

与周边空间衔接导向混乱。

通往周边大型商场、写字楼、学校等大型建筑空间的通道是现在乘客分流的重要方式。

提供快速有效的信息引导乘客,减少站内滞留时间。

然而目前现状为大部分地铁与其他建筑的空间衔接五花八门,进出口的大小,指示标志都大相径庭,给使用者带来极大不便。

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的经验,香港地铁站都有免费的街道图,标志出地铁、商场建筑以及大型的住宅区、学校、写字楼等。

标识导向系统不完善。

标识导向系统给人提供信息,以此来引导人的下一步行动,它将行为摆在中心位置来研究。

在实际空间内,往往标识的改变会使很多复杂的问题迎刃而解,比如北京动物园地铁站的出入口缺乏明显的周边重要建筑标识,导致各个出口都有很多乘客问路并出现折返现象,导致人流混乱。

站内也有标识闲置的现象,造成了经济上的浪费,也带来视觉污染。

另外,花样繁多的广告在视觉上影响视觉分辨能力,在站内更应凸显标识系统,使乘客一目了然地发现所需信息。

3.2快捷性需求
快速衔接外部交通空间。

地铁交通空间与火车站、公交枢纽未能紧密接融。

比如北京西站没有地铁直接到达,必须出火车站再进地铁站,拉长了行走距离,直接导致站内空间中大量不必要的人流,浪费乘客的时间精力。

相比之下新建的北京南站火车站、公交路线与地铁线路三线合一,缩短了乘客的换乘路线,节约了乘客的时间。

地铁站也存在换乘问题。

以西直门枢纽站为例,作为2、4和13号线交汇处,换乘距离过长导致换乘需要走路十分钟以上,如不了解路况会浪费更多时间。

如何让方便的换乘站真正的为大众带来快捷的服务是设计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疏通内部空间流线。

国内大部分站台设计采用中间双向人流混合,两侧为相反方向车轨,直接导致中间站台四股人流的交织的混乱现象。

我们可以效仿巴黎地铁站站内空间设计,中间双向轨道,两侧为不同方向人流进出,四股人流交织减少为两股,完美解决人流融合时的复杂状况。

目前北京城铁已采用了这种布置方式,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调研发现站内有很多空间无法为乘客所使用,空间面积看起来很充足,实际可供使用的面积却很少,存在着浪费情况。

3.3人性化的配套设施需求
配套设施主要包括交通服务类设施、生活服务类设施和无障碍配套设施三类:
乘客对交通服务类设施的使用需求主要有问讯处,能快速通过的安检设施,便捷使用人工售票处、自动售票机、零钱兑换机等。

站内空间除了满足使用功能需求,更要研究对人群全方位的关爱,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完善的无障碍设施的布置不仅能够为残疾人提供出行的必要条件,更能感受到社会给予尊重以及环境的温暖。

生活服务类设施主要包括卫生间、宽敞的站台等候区、以及小型商店、娱乐室、阅览处或书店、饮水处以及应急药品处等。

3.4安全性需求
地铁站多位于热闹市区,站内空间作为与乘客关系密切的空间,安全性对乘客行为有直接影响。

站台作为乘坐地铁的候车区,车辆进站时带来潜在的危险,设计中应该考虑周全。

铁轨上采用高压电来保障地铁运行,但大部分站台上却没有护栏,只靠警戒线不能维护安全,导致地铁公司不得不安排专人来提醒乘客,浪费人力财力,但还是有乘客掉下站台的事件。

目前新建地铁站大都开始设置屏蔽门,既可减少噪音、避免温度流失,又有效的保证了乘客安全。

站内的楼梯和电梯也会给使用者带来不安全感。

以北京动物园站为例,长达80级的一跑楼梯以及同等高差的超长电梯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除了基于安全的考虑,对使用者的体力也是极大的考验。

3.5舒适性需求
除了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外,地铁站还应创造宜人的舒适空间,帮助使用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亲切的关怀。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考虑:空间内部空气要具有流动量大、质量好的特点,满足内部使用者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温度适宜,要保证夏季不过于凉爽,冬季也不能太热,防止因为温差过大导致身体不适;湿度得当,站内大部分地面为滑面大理石或瓷砖,湿度过大会导致表面凝结水滴,湿滑的地面存在隐形危险;更倾向于天然采光,如使用人工采光则须保证颜色与稳定性接近于天然采光,避免产生眩光发生危险或者由于采光原因影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声环境方面可以在站内非高峰时段播放轻音乐,舒缓情绪,但是要保证地铁站在一定距离内信息传递的清晰度;严格控制地铁站内广告设施的布置,防止广告污染。

四、小结
通过对地铁乘客的使用需求以及部分国内地铁站站内空间的使用情况的分析研究,发现国内部分新建地铁站基本能够满足乘客使用需求,但是也存在一些
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对乘客的导向性、快捷性、舒适性、安全性以及相关设施配套性的需求影响较大。

由于地铁站作为地下空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研究乘客的使用行为、使用需求及两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具有进一步研究完善的必要。

参考文献:
刘凤瑞行为科学基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
金治富交通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韩佳辰地铁枢纽站设施仿真建模及设施能力适应性分析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李国栋特大城市核心地段地铁站城市空间设计初探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作者资料:
林秀明(1985-),女,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辽宁沈阳110168
姚宏韬(1966-),男,硕士生导师,教授,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辽宁沈阳110168
周兵(1984-),男,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辽宁沈阳1101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