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刻板印象及其作用

合集下载

2019年云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数量关系)

2019年云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数量关系)

2019年云南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第三部分数量关系56、某技校在每月首日招收学员,学习时限以月为周期,每月首日为考核日,考核通过即离校。

每批学员学习1个月后,在次月初考核通过的比例为10%,而学习2个月后,仍未通过考核的占该批学员的50%,学习3个月后该批学员全部考核通过离校。

如果从3月份起,该技校开始招收学员且每个月招收300名学员,则同年7月2日在该技校的学员有多少名?A. 540B. 600C. 720D. 81057、如下图所示,长度均为六分之五千米的三个圆形跑道汇聚于点O,若甲、乙、丙三人分别以5千米/小时、8千米/小时、12千米/小时的速度同时从O点出发分别绕三个圈奔跑,则三人再次相聚于O点需经过多少分钟?A. 40B. 50C. 52D. 6058、某饮料厂生产的A、B两种饮料均需加入某添加剂,A饮料每瓶需加该添加剂4克,B饮料每瓶需加3克。

已知370克该添加剂恰好生产了两种饮料共计100瓶,则A、B两种饮料各生产了多少瓶?A. 30、70B. 40、60C. 50、50D. 70、3059、现有5盒动画卡片,各盒卡片张数分别为:7、9、11、14、17。

卡片按图案分为米老鼠、葫芦娃、喜洋洋、灰太狼4种,每个盒内装的是同图案的卡片。

已知米老鼠图案的卡片只有一盒,而喜洋洋、灰太狼图案的卡片数之和比葫芦娃图案的多1倍,那么图案为米老鼠的卡片的张数为A. 7B. 9C. 14D. 1760、A、B两地各有一批相同数量的货物箱需由某运输队用卡车完成交换,假设每辆卡车运送的货物箱数量相同,运输队首先从A地出发,中途10辆卡车因抛锚彻底退出这次运输,使得其余车辆必须每车再多运2箱,到达B地卸货后又有15辆卡车不返程,参与返程的卡车每辆都需比出发时多装运6箱。

那么两地共有货物多少箱?A. 2000B. 1800C. 3600D. 400061、在一次马拉松比赛中,某国运动员包揽了前四名,他们佩戴的参赛号码很有趣:运动员甲的号码加4,乙的号码减4,丙的号码乘4,丁的号码除以8,所得的数字都一样。

元记忆现象

元记忆现象

元记忆现象是指人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知和控制,也称为“后设记忆”,是元认知的一种形式。

元记忆主要表现为个体对自身记忆活动的认识、评价和监控的过程,包括确定学习或识记的目标和计划,确定学习的时间分配,选择加工策略,启动、继续或终止识记或提取过程等。

此外,元记忆还涉及到个体对记忆内容在量和质方面的变化。

保持内容在量的方面的变化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保持内容的数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日趋减少,有一部分内容会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产生遗忘现象;另一种是记忆恢复(reminiscence)现象,即学习某种材料后,延迟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要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即延缓回忆比即时回忆效果要好的现象。

在质的变化方面,元记忆涉及到个体脑中新旧信息的相互整合,过去的知识经验、心理定势、需要、动机等,都会对新信息作出某种推测和判断,甚至是重构,这样就带来了记忆内容中质的变化。

总之,元记忆是个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认知和控制过程,其影响个体对记忆内容的保持和恢复。

了解和掌握元记忆的机制和应用,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效率和记忆能力。

元刻板印象的效价与效应相回馈吗?

元刻板印象的效价与效应相回馈吗?

第3期 李 东 等: 第一印象中面孔−人格知觉和语音−人格知觉的异同 6872008); 而两篇语音知觉研究报告中, “支配性”维度解释了总变异的23.20%~32.30% (Baus et al., 2019; McAleer et al., 2014)。

另外, 即使同一人格特质, 其评价者信度系数(α)值和相对次序, 会因面孔和语音线索而不同。

例如支配性特质的评价者信度系数(α)值和相对次序, 基于面孔线索的要高于语音线索的; 而攻击性特质的评价者信度系数(α)值和相对次序, 基于面孔线索的要低于语音线索的。

还有, 面孔知觉中的“效价”维度所包含的各人格特质的评价者信度系数(α)值和相对次序大多比“支配性”维度所包含的各人格特质的高, 在语音知觉中则相反(Baus et al., 2019; McAleer et al., 2014; Oosterhof & Todorov, 2008)。

综合以上对比表明, 面孔−和语音−人格知觉第一印象的敏感特质和敏感维度存在差异。

最近, 另一团队(吴琦 等, 2020; Wu et al., 2021)采用了完全相同的人格特质评价词表用于面孔−和语音−人格知觉第一印象研究中, 使得二者更具可比性, 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 面孔−和语音−人格知觉第一印象的同一维度所包含的人格特质内容有所不同, 并且相同人格特质的评价者信度系数(α)值和相对次序也有不同。

面孔线索中反映“亲和性”维度的人格特质, 其评价者信度系数(α)值和相对次序多高于反映“能力”维度的人格特质, 语音线索中则相反。

此外, 结合原文中知觉评价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还可以发现, 两个维度在面孔和语音线索中的解释率对比关系也刚好相反, 例如, 在男性面孔材料中“亲和性”维度和“能力”维度的解释率分别为54.68%和22.45% (吴琦 等, 2020), 而男性语音的“亲和性”和“能力”维度的解释率分别为34.30%和54.60% (Wu et al., 2021); 在女性面孔材料中“亲和性”维度和“能力”维度的解释率分别为43.38%和28.39% (吴琦 等, 2020), 而女性语音的“亲和性”和“能力”维度的解释率分别为32.50%和49.20% (Wu et al., 2021)。

刻板印象 主题班会

刻板印象 主题班会

刻板印象主题班会
刻板印象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指的是人们对特定群体成员形成的固定化、刻板化的认知和评价。

这种印象往往基于对个体特征的一般化思考和经验,严重偏离了个体的个性和特点。

刻板印象常常会导致错觉、偏见和歧视。

刻板印象可能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性别、种族、职业、宗教信仰等。

例如,很多人认为女性情感细腻、善解人意,而男性则更加理性和强硬。

这种刻板印象导致了很多社会歧视和性别不平等的问题。

同样地,对于某些特定的种族或职业群体,人们也容易形成刻板印象,从而对其产生偏见和歧视。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受到社会文化、媒体传播和个人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于人们的认知和评价方式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媒体在传播时往往会强调某些特定群体的特点和行为,进一步加深了刻板印象的形成。

个人经验也会对刻板印象产生影响,一旦某个人对某个群体的经验较少或者出现了负面的经历,就更容易对该群体形成刻板印象。

为了克服和消除刻板印象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客观的思维。

我们需要意识到人类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不应该将个别人的行为和特点推广到整个群体。

此外,教育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多元思考和公正评价能力。

同时,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也应该注意避免强调刻板印象,提倡平衡和公正的报道。

元刻板印象名词解释

元刻板印象名词解释

元刻板印象名词解释
嘿,你知道元刻板印象吗?这可不是个一般的名词哦!元刻板印象呀,就好比是一面多棱镜,它反映出我们对某个群体对我们的看法的
认知。

比如说,你觉得别人都认为你很害羞,这就是你心中关于别人
对你的一种元刻板印象啦。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新环境中,周围都是不熟悉的人。

你可能会不
自觉地去猜测他们是怎么看你的,这就是元刻板印象在作祟呀!就像
你走进一个派对,会想“他们会不会觉得我很无趣”。

咱再打个比方,好比你是个喜欢动漫的人,你可能会觉得其他人都
觉得动漫迷很幼稚,这就是你对别人眼中的你的看法的一种元刻板印象。

它可不只是存在于表面哦,它能深深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呢!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活动,我就一直觉得别人会觉得我不
够聪明,结果呢,我都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错过了好多机会呀!这不就是元刻板印象在捣乱嘛!
元刻板印象也不是完全没好处啦,它有时候能让我们更注意自己的
行为,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但要是太在意了,就会像给自己套上了
一个枷锁,不敢真正做自己。

所以呀,元刻板印象就是这样一个复杂又有趣的东西。

它存在于我
们的思维深处,时不时地冒出来影响我们一下。

我们得学会正确看待
它,别让它过分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决定。

别总是去猜别人怎么看你,要相信自己,大胆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呀!。

新老上海人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元刻板印象研究

新老上海人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元刻板印象研究

新老上海人群体的刻板印象和元刻板印象研究作者:陈烨秋彭琳郑全全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6期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研的方法,对29名新上海人和47名老上海人进行了新老上海人群体刻板印象和元刻板印象的测量,比较两个群体在热情与能力两个基本维度上的差异,以及探讨内群体偏好和补偿效应的影响因素。

研究得到以下结果:新老上海人都倾向于认为新上海人的能力多于热情,老上海人热情多于能力,群体内比较均体现了补偿效应;新上海人认为新上海人的能力显著高于老上海人,而两个群体热情维度相当;老上海人则认为老上海人的热情显著高于新上海人,而两个群体能力相当,两个群体在群际比较方面均表现出了内群体偏好。

此外,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群体威胁和内群体认同是群体内群体偏好程度的预测变量,而外群体接触程度和外群体威胁是群际补偿效应程度的预测变量。

本研究是对新老上海人群体的群际认知的初步探索。

关键词:刻板印象;元刻板印象;内群体偏好;补偿效应1.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他人或者群体进行社会判断或印象知觉。

对一个特定群体模式化的认知和信念通常称为刻板印象[1]。

研究者Fiske,Cuddy,Glick 和Xu 在2002年提出了刻板印象内容模型,该模型认为刻板印象可以用热情和能力两个维度进行解释[2],群体也随之被划分为高能力高热情,高能力低热情,低能力高热情,低能力低热情四个区间。

而研究发现热情与能力常倾向于以一种负向关系存在,称为补偿效应[3]。

,因此多数群体会落在高能力低热情或低能力高热情的刻板印象区间。

同时,当对两个目标群体进行评价时,其中一个群体会在热情维度上更占优势,另一个群体会在能力维度上更占优势,即群际补偿效应[3]。

除了补偿效应,内群体偏好也是群际关系中一种常见的评价倾向。

与补偿效应较为平衡的模式不同,內群体偏好使得个体成员倾向于对内群体成员呈现积极的态度和评价,而对外群体成员呈现出消极的态度和评价[4]。

2018年语文阅读刻板印象

2018年语文阅读刻板印象

2018年语文阅读刻板印象
我难受得不行,她宽慰道:“其实喜欢一个人,往往有多方面的原因。

被吸引的地方,远不止是外表,更多的是一个人的气质,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的作品,一个人的故事与经历。

反之,同样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喜欢你,你又不是人民币,怎能求得人人喜欢。


转而提起了我们上学时,教育心理学里的“刻板印象”这个专业名词。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观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说到底,刻板印象是认知差异所产生的。

不知道从哪看到的一个段子说,我见过满身纹身的青年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我也见过衣冠楚楚的书生夜夜笙歌。

一些人外表和内涵谈吐显得非常举止端庄,看起来像极了高等教育的人,心里想的东西可能会吓你一跳。

就像我们肉眼看到的人和事,不一定是全面的或者完善的,也许你看到的只是你觉得自己主观想看到的或者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心理想象的假象。

一隅之地里的成见也许只是井底之蛙。

元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研究的开题报告

元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研究的开题报告

元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元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指人们在脑海中对于某个群体的成员形成的一种预先设定的、统一性很强的、片面化的印象和定型思维,这种印象和思维往往是建立在过度一致性上的,并忽视该群体成员的个体差异。

元刻板印象在人际交往、民族关系、职场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尽管元刻板印象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但是目前针对元刻板印象的社会认知研究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完善的地方。

比如,目前的研究多数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而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元刻板印象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影响。

另外,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的研究多数采用实验方法,而相对缺少对于真实社会情境下元刻板印象的观察和分析。

因此,本研究计划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出发,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深度访谈等),探究元刻板印象在真实社会情境中的表现及其对人际关系、职场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为深入理解元刻板印象的形成和变化机制提供参考。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探究以下问题:1.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元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和表现特点是什么?2. 元刻板印象对人际关系、职场等方面的影响是什么?3. 如何有效减少和消除元刻板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为达到上述目标,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 利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方法,探究元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和表现特点;2. 运用深度访谈的方式,深入探讨元刻板印象对人际关系、职场等方面的实际影响;3. 结合现有研究和本研究的实证结果,提出有效减少和消除元刻板印象带来负面影响的建议和措施。

三、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深度访谈等。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1. 问卷调查:以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等为基本分类变量,设计一个针对成年人的元刻板印象问卷,收集有关元刻板印象的一些基本信息;2. 实验研究:设计多个元刻板印象实验,在不同实验场景中考察元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和表现特点;3. 深度访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个体和群体,通过深入访谈的方式了解元刻板印象对人际关系、职场等实际影响;4.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和内容分析等方式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5. 结论输出: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并向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刻板印象及其作用
【摘要】:元刻板印象的概念是由V orauer等人在1998年明确地提出(V orauer,Main,O’Connell,1998),它是指个体关于外群体成员对其所属群体(内群体)所持刻板印象的信念或看法。

在过去的几十年,刻板印象的加工机制及其刻板印象对人们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家关注的研究领域。

然而近几年,一些研究者的注意力开始集中于元刻板印象(meta-stereotype),虽然到目前为止,有关元刻板印象的研究还比较有限,但它已成为继刻板印象研究后的一个新动向。

元刻板印象的已有研究大多数集中于不同民族、种族群体之间,少数研究涉及到了不同性别群体之间的元刻板研究。

不同群体之间往往在社会上有着地位的高低。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元刻板印象是影响群际关系的更加重要的变量。

与刻板印象相比,元刻板印象会对群际关系产生更深刻、更持久的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对元刻板印象及其对群际关系的作用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

本研究将社会阶层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的基本结构已经形成,同时社会阶层的分化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和人们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陆学艺,2002)。

因此,揭示不同社会阶层的刻板印象、元刻板印象和群际关系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该领域心理学研究的深入,而且对于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增进了解,改善群际关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主要对元刻板印象的界定、元刻板印象与元知觉的关系、元刻板印象的研究方法及其作用等进行了系统的整
理、分析和概括。

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主要以不同社会阶层作为研究对象,对元刻板印象的特性及其作用进行了探索。

研究一检验了社会较高阶层和社会较低阶层的元刻板印象、自我刻板印象和他人刻板印象的内容,并对元刻板印象和自我刻板印象以及外群体的他人刻板印象的关系做出分析。

结果发现,自我刻板印象的积极性相对较高,元刻板印象也比较积极,相比之下,他人刻板印象则较消极;元刻板印象与自我刻板印象的一致性比较高。

研究二检验了社会较高阶层和社会较低阶层的元刻板印象、自我刻板印象、他人刻板印象和群际关系(外群体态度、对群际关系的认知和交往兴趣)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自我刻板印象和元刻板印象比较积极,他人刻板印象比较消极;交往兴趣比较消极,外群体态度和群际关系的认知为中等水平,社会较高阶层的外群体态度比社会较低阶层的外群体态度较为积极;社会较高阶层的群际关系与他人刻板印象部分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而社会较低阶层的群际关系与元刻板印象各维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他人刻板印象的部分维度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在社会较高阶层的群际关系结构模型中,他人刻板印象对外群体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外群体态度对交往兴趣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在社会较低阶层的群际关系结构模型中,元刻板印象对外群体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外群体态度对交往兴趣、对群际关系的认知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研究三检验改变元刻板印象对于群际关系(外群体态度、对群际关系的认知和交往兴趣)的影响作用。

结果发现,元刻板印象的不同处理没有对社会较高阶层的群际关系产生明显的影响;元刻板印象的积极凸显提高了
社会较低阶层的外群体态度和对群际关系的认知,对交往兴趣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

在总体讨论部分,本文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于元刻板印象、自我刻板印象和他人刻板印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元刻板印象对于群际关系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有关元刻板印象的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因此本研究结果只能与国外类似研究结果作比较,本文对结果不一致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最后,论文对元刻板印象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未来元刻板印象领域值得拓展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元刻板印象自我刻板印象他人刻板印象元知觉群际关系社会阶层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42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3第一篇元刻板印象理论综述13-32第一节元刻板印象概述13-241.元刻板印象的界定13-142.元知觉和元刻板印象14-173.个体元知觉和群体元知觉形成的决定因素17-194.群体元知觉的形成过程19-215.减少群际元知觉负效应的策略21-24第二节元刻板印象的特性与研究24-321.元刻板印象测量24-262.元刻板印象的准确性26-273.元刻板印象的激活27-284.元刻板印象的作用
28-32第二篇元刻板印象的研究32-71研究一元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特征研究:基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分析32-491.引言32-372.研究方法37-383.研究结果与分析38-464.讨论46-475.结论47-49研究二元刻板印象、他人刻板印象与群际关系:基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分析49-651.引言49-522.研究方法52-543.研究结果与分析54-614.讨论61-635.结论63-65研究三元刻板印象的改变对群际关系的影响:基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分析65-711.引言65-662.研究方法66-683.研究结果与分析68-694.讨论69-705.结论70-71第三篇总讨论71-781.元刻板印象、自我刻板印象和他人刻板印象的特性71-732.元刻板印象、他人刻板印象对于群际关系的作用73-753.元刻板印象的改变对于群际关系的影响作用75-78第四篇研究总结78-81附录81-96参考文献96-106后记106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