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井田制瓦解
近年来高考历史真题解析:井田制

近年来高考历史真题解析:井田制纵观历年(07~21年)真题考情,高考着重考查井田的王有或国有性质及其瓦解过程——自西周中后期由逐步松动到战国末期正式解体。
但就其考查本质而言,所谓“松动”、“瓦解”也指向其“公有”而非“私有”的性质。
下文举例说明。
例1(2020年·天津卷·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
这意味着私田( D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土地制度——西周井田制。
根据师生对井田制的固有印象,仅仅限于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分为“公田”、“私田”两类,并且不可买卖,等等。
故此,根本无法从逻辑联系上对本题予以完全解释。
查阅资料后,根据学界研究,首先,明确井田即古代的农村公社。
所谓“农村公社”(亦称“土地公社”、“村社”),是指原始社会末期代替父系氏族公社出现的村落共同体,是由从氏族大家庭中分化出来的个体农业家庭按地域组成,既有同一氏族的家庭,也有其他氏族的家庭。
一般而言,村社土地为公有,并保留了对家庭份地(私田)定期重新分配的传统。
其次,公社土地,无论是公田,还是私田,连同村社农民都是属于王有。
周天子以天授的资格“受民受疆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换言之,天子以神授之名既占有全国土地,也占有全国的人口。
故此,井田制下公社土地并不是姓“私”,而是公有。
换言之,公社农民对私田只有使用权和收益权,而没有所有权,因此也就不可买卖。
同时,村社成员除了耕种私田外,还要为贵族耕种公田,亦即“同养公田”,并且是“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亦即先公后私。
换言之,这也就是说公社农民需要为贵族承担“共耕”的劳役和承担兵役等义务。
最后,由于当时农业休耕制度,与此相适应的是公社村民的土地和住宅还都要定期重新分配,亦即题干材料所引用的“三年一换土易居”制度——标准是“财力平均”和与西周服役制度相关联的人口、劳动力的多少。
高考历史之古代的经济政策的演变

高考历史之古代的经济政策的演变一、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二、重农抑商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
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的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了国家的安全。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果)特点: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作、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如何认识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我国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分别是这一时期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
四五千年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一些地区相继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原始社会逐步被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和生活所取代,私有制、贫富和贵贱分化、阶级和国家随之产生。
我国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传说中的炎帝、黄帝、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商周井田制)(1)井田制的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
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的变革,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动摇,礼治的经济基础和血缘亲属基础遭到严

法分封制动摇,礼治的经济基础和血缘亲属基础遭到严重削弱,二者的合力促成了“礼崩乐坏”局面的形成。
要建立一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发展的统治秩序,只有寻求另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的变革,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动摇,礼治的经济基础和血缘亲属基础遭到严重削弱,二者的合力促成了“礼崩乐坏”局面的形成。
要建立一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发展的统治秩序,只有寻求另一种途径和方式,于是主张“建法立制,富国强人”的法家应运而生。
战国时期法家思想主要渊源于春秋时期改革家的思想,此外,还有儒、墨、道三家之思想。
 关键词:先秦法家;社会根源;思想渊源? 法家诞生的社会根源和历史背景? 封制动摇,礼治的经济基础和血缘亲属基础遭到严重削弱,要建立一种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发展的统治秩序,只有寻求另一种途径和方式。
? 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1](P.425)?? 春秋战国时期的剧烈变化,最根本的就是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促使井田制瓦解和私田制出现。
? 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土地不仅是最基本的劳动对象,也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空间,更是农业社会形态下统治阶级政权赖以存在的基础。
西周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2](P.604)周天子自称是全国土地的最大所有者,自然就是全国依附在土地上的人民的最高主宰者。
有了溥天之下王土的经济基础,才能控制率土之滨王臣的政治局面。
周初的大分封就是在周初控制全国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实行的分封,“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
”[3](P.289)他把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民众分封给新旧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做诸侯,从而形成自己的统治网,“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论井田制的瓦解

劳动者耕种 。 这部分人 因为住在“ ( 国” 即城市) , 国人” 这部分人 里 叫“ 。 是奴隶社会里的普通平民。他们表 面上不受剥削 , 自 是 食其力 的劳动 者。但是 , 奴隶社会的掠夺 战争是十分频繁 的。他们经常披征凋去打 仗, 自己家里 的田园都荒芜了, 因而破产负债 。打 了胜仗 , 掠夺来 的土 地和财富统归统治者所有 , 如果 打了败仗 , 还有被俘沦 为奴隶 的危险 。
井田就像井字形 的方块 田, 所天谓井 田制就是 以农村所有制为 内 容的国家土地所有 制。井 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 , 国土地归国 全 王所有 “ 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 莫非王 臣”, 井田制是 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土地制度。它的基本原则是土地归奴隶制国家所有 , 不准私
★ 研 究 探 索
汽 车故 障隐患 的 自我判断
董平 张 家 口机 械 工 业 学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 汽车 已越来越多地进入普 通百 姓 家中 , 汽车在给我们 的 日常生活带来方便 、 快捷 的同时 , 也存在着因微 小潜在 故障而引发 的行车危险。在使用 当中, 大多数车主只会 开不会 修, 但是作 为车 主还是要学会从车子的一些细微现象来判断出常见的 故障征 兆, 这对提早发现车辆存在的故障隐患并尽早进行维修 还是有 定 帮助的。谈到从细微之处判断故障隐患存于何处 , 为应想 到 我认 的是方 向盘 、 门、 油 刹车 、 离合。 下面就从这 四方的瓦解
卢子 良 甘 肃省 白银 市 白银 区银 光 中学 7 0 0 390
【 摘 要】 井田制的瓦解是社会 生产力的极 大进步 , 器牛耕的 : 铁 推广使 生产力水平大大提 高“ 田” 私 的增加 . 生产力 资料 的占有情 况 使 和 劳动成果的分配情 况都发 生了变化 。 冲击着原有的 井田制 . 剥削方 式的改变. 劳动 成 果 的 分 配的 改 变使 得 一 种 新 的剥 削形 式 出现 “ 租 ” 地 这种剥削方式就是封建的剥 削方式 . 这种新的剥 削方式的 出现也就意
试论井田制的瓦解

试论井田制的瓦解
刘东升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06(000)04X
【摘要】传统说法认为井田制瓦解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而导致私田大量出现致使井田荒芜所致。
我以为这种说法欠妥。
本文将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对井田瓦解的原因陈一己之见。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刘东升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25
【相关文献】
1.试论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的瓦解敌军工作 [J], 魏雪莲;
2.试论池莉作品对爱情神话的瓦解 [J], 杜江晖
3.试论三大战役中的第二战场——关于解放军政治瓦解工作 [J], 陶中亮
4.试论列宁关于戒备资本主义“和平瓦解”战略的思想 [J], 陈凯
5.试论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度和村社组织 [J], 杨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结果:不能真正抑制土地兼并。
对比中西方近代历史, 我们的头脑中不由地浮 现出这样的画面——
画面一: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 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 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 的工业交响曲。
画面二: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 津乐道于自己的 “十功” 时,英国的查理一世和法 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百倍 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早已“选择海洋”,而 中国却“选择陆地”。这种“选择”给中国带来最主 要的影响是( ) A.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列强的入侵 B.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中心 C.使中国失去资本扩张和工业化发展的机会 D.抵制了抗清斗争。
C
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二、重农抑商政策
战国:商鞅变法 首倡
表现:
西汉:抑制富商大贾
明清:固守“重农抑商”,实行专卖制度。
影响:
明清以前:利大于弊,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明清以后: 弊大于利, 阻碍资本主义萌发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明: 防范倭寇 →禁止私人外贸 →海禁 清初: 对付抗清斗争 →海禁 闭关锁国 →只许广州“十三行”经营外贸
农民自耕 向国家纳税
明朝晚期,很多农民因生计困难,迫于无奈 把土地卖掉。当时民间的土地买卖一般由卖方委 托中介人寻找买方,三方一起议定价格,写成合 约,三方签字画押,合约即可生效。
土地向少数人高度集中的过程 含义:
买卖、抵押、强占 方式:
土地私有制之下,准许土地买卖 土 原因: 地 贫富分化 →激化矛盾 →危害统治 影响: 兼 并 实行均田制(北魏→隋唐) 政策:抑制 按人丁和田亩收税(明) 土地兼并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井田制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种组织形式,主要在春秋战国时期流行,其中农田以井为单位进行分配和管理。
这种制度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为当时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井田制也在后来瓦解了,本文将探讨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一、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井田制的瓦解与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密不可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争,战乱频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遭到严重破坏。
这种动荡局势导致井田制的实施变得困难,土地的分配和管理变得混乱,无法维持井田制原本的秩序和效益。
二、土地所有权的改变井田制瓦解还与土地所有权的改变有关。
在井田制下,土地的所有权主要归属于国家或各级政府,而农民只是土地的承租者。
然而,在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的背景下,土地所有权逐渐转变为私有制,农民开始拥有土地的所有权,并进行自由买卖和流转。
这导致井田制中原本稳定的土地分配关系发生了扭曲,无法维持原有的井田制运作。
三、经济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出现了瓶颈。
井田制采用了精耕细作的办法,通过一定的农田布局和管理措施,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有了更高的要求。
井田制的办法在一些地方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高产和高效的需求,因此,人们开始探索其他的农业发展模式,逐渐抛弃了井田制。
四、财富和权力集中的影响井田制存在财富和权力集中的问题,这也是其瓦解的原因之一。
井田制下,土地资源主要由国家或政府来统一分配和管理,给予一些富有和有权势的人。
这导致社会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程度加大,让一些弱势群体无法享受到合理的土地权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井田制这种集中的土地分配方式逐渐受到质疑,最终瓦解。
五、封建制度的压迫和农民起义的影响封建制度是井田制瓦解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封建制度下,地主阶级统治者剥削农民,使农民生活贫困且负重。
【史料及解析】井田制是怎样瓦解的

【史料及解析】井田制是怎样瓦解的春秋晚期,井田制逐渐瓦解了。
促成这一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当时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标志。
我国用铁始于商代。
七十年代在河北荣城县和北京平谷县各出土一件商代中期的铁刃铜钺,经科学鉴定,刃部都是用陨铁加热锻打成的。
这样的铁器,自然是稀罕物。
大概到西周末年,铁器多起来。
所以《诗经·秦风》中出现“驷铁孔阜”的诗句,这是秦襄公(前777-766)时的诗。
用铁形容马的颜色,只有在铁成为习见物之后才允许。
大约春秋初期,已有铁农具。
《国语·齐语》记载管仲向齐桓公建议:“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美金”是指青铜,“恶金”是指铁。
春秋中叶齐灵公时的叔夷钟铭文中有“造徒四千为汝敌寮“一句,“”:是铁字的初文,可见当时官府铁冶炼的规模已相当大了。
难怪到春秋末期,铁器在齐国已普遍使用。
《管子·海王篇》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一鍼一刀,……耕者必一耒一耜一铫。
”从考古发掘成果看,江苏六合程桥出土有铁条和铁块,长沙龙洞出土有铁削,长沙识字岭出土的铁臿,常德德出土有铁削,长沙一期楚墓出土铁臿、铁削数件,以上这些铁器都可确定为春秋晚期东西。
这表明,在春秋晚期,我国南方也已使用铁器了。
牛耕也起源于商代。
甲骨文有“犁”之。
可见,用牛拉犁启土,在商代就发明了。
《国语·晋语》上提到,范氏、中行氏将宗庙的牺牲用来耕田。
孔丘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伯牛名耕。
晋国有个大力士叫牛耕。
牛与耕相连,用作人的名字,反映出牛耕方法在春秋时期得到普遍推广。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为人们开辟广阔的山林,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带来了方便。
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了。
农业的发展,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以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阶层,有了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
井田制的“千耦其耕”、“十千维耦”的集体劳动形式过时了,而分散的、一个体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井田制的瓦解
【摘要】:井田制的瓦解是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进步,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私田”的增加,使生产力资料的占有情况和劳动成果的分配情况都发生了变化,冲击着原有的井田制,剥削方式的改变,劳动成果的分配的改变使得一种新的剥削形式出现“地租”这种剥削方式就是封建的剥削方式,这种新的剥削方式的出现也就意味着井田制的瓦解。
井田就像井字形的方块田,所天谓井田制就是以农村所有制为内容的国家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全国土地归国王所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井田制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土地制度。
它的基本原则是土地归奴隶制国家所有,不准私人转让或交换。
井田制的瓦解将会对奴隶制度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奴隶主利用井田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这是产品分配形式。
它作为奴隶主统治和剥削奴隶的一种方式,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春秋大国争霸时期,才逐渐瓦解,那么它是如何瓦解的呢?其原因要从历史发展说起。
西周的各级统治者把井田分为三类。
他们各自把其中最好的土地(即位于河流附近、背山向阳的平展土地)成千块、上万块地留给自己,叫“公田”。
因为公田的面积很大,所以也叫“大田”,驱使奴隶集体耕种。
把距城市较近的郊区土地,以田为单位分给和统治者同族的普通劳动者耕种。
这部分人因为住在“国”(即城市)里,叫
“国人”。
这部分人是奴隶社会里的普通平民。
他们表面上不受剥削,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但是,奴隶社会的掠夺战争是十分频繁的。
他们经常披征凋去打仗,自己家里的田园都荒芜了,因而破产负债。
打了胜仗,掠夺来的土地和财富统归统治者所有,如果打了败仗,还有被俘沦为奴隶的危险。
因此,国人的地位是动荡的。
奴隶主把距离城市较远、土质瘠薄的坏田,分给住在野外的奴隶——庶人。
庶人因住在野外,所以也叫“野人”,奴隶主阶级瞧不起他们,认为他们最愚蠢,所以也管他们叫“氓”。
庶人没有任何权利,只有给奴隶主耕种井田和服其他杂役的义务。
他们每年要先在奴隶主的大田上劳动,然后才准许去耕种自己作为维持最低生活的那一小块土地。
因此西周时期的“国”“野”对立,既是城乡对立,也是阶级对立。
春天到来,农事季节开始了。
大批庶人全部被驱使到奴隶主的“公田”上去。
根据劳动力的身体强弱、年龄长幼,把每两个人搭配在一起,叫作“合耦”。
两个人一对,一起劳动叫一“耦”。
这种拼种方法叫“耦耕”。
在大奴隶主的公田上,有成千耦、上万耦的劳动者。
秋天,奴隶主大田上的收获,多得象小岛,象山丘,要准备好成千仓、上万箱去收藏。
冬天农闲季节,奴隶们还要给奴隶主修房、打草、搓绳和干其他杂项差役;妇女要为奴隶主采桑、养蚕、纺纱、织帛做衣裳、缝皮袍,从白天干到半夜。
春秋晚期,井田制逐渐瓦解了。
促成这一变革的物质因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当时生产力水平
提高的标志。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为人们开辟广阔的山林,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带来了方便。
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了。
早在西周中期,就有个别奴隶主贵族为了额外榨取奴隶、的剩余劳动,强迫奴隶开垦井田以外的空地。
这样开垦出来的田地,不可能是方方正正的,也不可能有一定的亩积,是瞒着公室,不纳税的私有物,叫私田。
从西周末年起,经春秋到战国,在奴隶和平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下,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具有根本性质的变化,而变法运动则把这些变化肯定下来,确立了封建制度的统治地位。
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首先取决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高度。
在中国奴隶社会里,落后的原始生产工具决定农业生产只能实行耦耕之类的简单劳动协作。
从春秋到战国,北起长城内外,南至长江上下,铁制农具普遍推广,畜力用于耕作,再加上施肥、人工灌溉和其他方面技术的提高,把农业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其突出表现就是个体劳动代替了协作耦耕。
这是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基本转折点。
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则是封建制的广阔基础。
其次,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
主要是以井田为基础的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让位于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是既然是一种以耦耕为基础的集体耕作单位和集体剥削单位,因而在个体经济出现并逐步发展起来以后,这种制度就必然要崩溃下来,被以个体经济为对象的剥削关系取而代之。
井田制的瓦解,不仅表现在奴隶主贵族对大田的经营上,也表现在劳动者份地的分配上。
“相地而
衰征”取代了“藉田”,土地固定分配代替了三年换土易居的制度,封建土地关系在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的母体中,不知不觉地产生了。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正式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而一律征税。
公元前548年,楚令尹子木整顿田制,视土地高下肥瘠,”量入修赋”,其后各国也纷纷效法。
本来这些改革的目的在于维护旧秩序,但它们既然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已成的事实,从而事与愿违。
在井田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缺口接二连三地被打开,井田制的瓦解崩塌就是必然的趋势了。
西周曾经在相当长时期内实行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随着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这种“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的公田劳役制变得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农民纷纷以怠工、逃亡等方式抵制公田劳役,以致出现了公田“維莠骄骄”、“維莠桀桀”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从西周末到春秋初年,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相继用租亩制取代公田劳役制。
税亩制的实行使小农经济的独立性得以加强。
春秋中期以后铁农具的逐步普及强化了这种趋势,演出了赋税制度改革的一幕幕活剧。
终于导致了战国初年井田制的瓦解和独立自耕农的普遍出现。
综上所述,井田制的瓦解是和历史发展分不开的,西周时期生产力不发达,是井田制得以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的土地制度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结果必然要打破井田制,所以井田制的瓦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全面看问题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