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高考历史大第五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与现代中国外交第16讲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教案

第16讲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考纲清单] 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兴;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一、欧共体的成立1.背景(1)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2)西欧国家在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的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1)1951年,法、意等六国决定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2)后来,六国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3)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影响(1)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欧共体国家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3)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1.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1)原因:进行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美国的扶持;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表现: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1)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
(2)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特别提示二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的四个阶段(1)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全盘接受美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政治侏儒”外交。
(2)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庇护下的“经济外交”。
(3)20世纪七十年代,以美日关系为基轴的“多边自主外交”。
(4)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政治大国”外交。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1)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
(2)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专题10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精讲课件)2023年高考历史核心考点预测押题(全国通用)

【考点回归】
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两极格局的瓦解
①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使苏联改革走进了误区。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 格局瓦解。
2、和平与动荡并存
①国际关系中出现一系列新矛盾和新冲突,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 ②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各国都加强了反恐斗争。
的愿望。1907年,英俄两国从过去的对手变成了盟友”。该材料反映出英国的外交取向是( )
A.“结伴不结盟”
B.“集体安全”
C.“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D.“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答案】D
【详解】面对德国不断强大的海军力量,英国感受到了来自德国的压力,因此抛弃之前和日本、法国
的恩怨矛盾,与之结盟,以对抗日益强大的德国,这体现了英国在外交方面坚持“没有永恒的朋友,
15.(2020·天津卷)20世纪60年代末,基辛格说:“一个统一的欧洲对世界事务大概会坚持一种特别 的欧洲的观点——这就是欧洲将对美国在大西洋政策方面的霸权挑战的另一种说法。”这一看法出现的 深层背景是 A.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B.欧洲威胁到美国全球霸权 C.世界多极化趋势显现 D.美国与欧洲关系发生变化 【答案】C 【详解】15. “欧洲将对美国在大西洋政策方面的霸权挑战”意味着欧洲实力日渐强大,结合题干时间 20世纪60年代末可知,这一时期欧共体成立,同时日本逐渐发展、不结盟运动兴起,世界多极化趋势显 现,而欧洲对美国在大西洋霸权的挑战只是多极化的表现之一,C是深层次背景,属于最佳选项;欧洲 一体化进程加快是多极化趋势的一部分,是基辛格提出欧洲挑战美国大西洋政策的表层原因,不是最佳 选项,排除A;20世纪60年代,美苏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未确立起全球霸权,B错误,排除;通过题干 可以看出随着欧洲的崛起,美国和欧洲的关系势必发生变化,D只是对现象的描述,未挖掘深层次原因, 不是最佳选项,排除。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13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及世界多极化趋势和跨世纪的世界

5.(2015·四川卷)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朝鲜半岛形势图。该 图可以反映出( )
A.冷战格局的扩展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美苏的直接对抗 D.联合国势力的扩张
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代”以及 图片中的“北纬38°线”“停战分界线”,可知此图反映的是20 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朝鲜半岛进行 武装干涉,体现的是“冷战”格局的扩展,是“冷战”中的热
战,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考点二 世界多极化趋势和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共体的形成 (1)背景:20 世纪 50 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各国强烈 要求从美国的阴影下走出来,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2)经过 ①1951 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 森堡宣布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1958 年,这六国又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 共同体。 ③1967 年,上述三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徐蓝《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史料二 美国应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 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政策不 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 乱。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 容纳自由制度存在。……我们相信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 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 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③“冷战”导致国际局势紧张。在欧洲,美苏全面对抗; 在亚洲导致局部战争——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在美洲,古巴 导弹危机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
④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 战争的威胁之下。但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又使得世界近半 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高考历史复习: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现代世界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七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考纲展示
考情解读
二 轮 复 习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 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 建立 5.世界经济区域集团 化 6.世界贸易组织和中 国的加入
历 史
返回导航
专题十七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二 轮 复 习
历 史
返回导航
专题十七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二 轮 复 习
历 史
返回导航
专题十七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考点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主干梳理
关键词:雅尔塔体制、两极格局、冷战、热战
历
1.两个原因
史
二 轮 复
(1)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对抗的痕迹。
(2)中苏友好互助关系确立的基础是两国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和社会制度;
后来中苏关系的恶化,也是由于双方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不同的理解。
历
史
二 轮 复 习
返回导航
专题十七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跟踪训练〕
4.1991年12月,联合国解决了3个国家的席位继承问题并新增加12国加入
起,A项不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新加入的国家为第三世界国家,B项不正确;材
料没有涉及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方面的作用,D项不正确。
返回导航
专题十七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5.右图是一幅政治漫画《山姆大叔的饭桌》。该漫画表明
A.美苏冷战加剧了世界的分裂对峙
《__罗__马__条__约____》 , 建 立 欧 洲 经 济 共 同 体 和 欧 洲 原 子 能 共 同 体 ; 欧 洲 共 同 体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必修1 专题6 第3讲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3)活动: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如 维和、裁军等。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如加入亚 太经合组织,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重视发展与 欧盟、东盟的关系等。作用: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 性国际组织的活动,维护了世界和平,促进了共同 发展。
3.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考点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1】就在他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 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 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忽然间彻底倒塌了, 此后,它被分裂为15块碎片。这一历史事件对世界 局势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苏联的解体 B.朝鲜的分裂 C.两极格局的瓦解 D.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一超多强”,多极化的 趋势进一步发展。 2.表现:
(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并极力构建以自己为 主导的单极世界。
(2)欧盟的建立、扩大和发展。1999年欧元启动,标 志着欧盟内部合作进一步加强。欧盟还决定建立欧洲 快速反应部队,增强欧盟的军事实力,提高欧盟的国 际地位。
②独立国家联合体的成立:1991年底,俄罗斯等11 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签署文 件,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其成员扩大 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同时宣布“苏维埃社会 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至此,苏联完全解体。 (4)影响: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两极格局最终瓦解, 多极化趋势发展加快;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
(2)概况: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激烈动荡, 东欧各国政权纷纷易手。波兰是最早发生剧变的国家, 而德国则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统一。 (3)实质:东欧各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制度发 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12讲 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1.背景
(1)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
考点一
栏目索引
(2)新独立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
起来,相互支持。 2.兴起标志:⑨ 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 尔格莱德举行。 3.奉行政策:⑩ 非集团 ,不结盟。
4.任务:反对
国的扶持;制定出⑦ 合乎国情 的经济发展战略。 (2)表现: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考点一
栏目索引
2.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
(1)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 (2)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⑧ 政治大国 的目标。 3.影响: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考点一
栏目索引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新兴国家间的“和平合作”,属于政治范畴,A
项属于经济范畴,排除;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新解放的国家的出 现”指世界新兴力量的崛起,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C项正 确;D项中“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考点一
栏目索引
3.(2011江苏单科)右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 B )
栏目索引
第五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 政治格局的演变
栏目索引
第12讲
考纲要求
两极格局的瓦解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1.两极格局的瓦解:①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②战后日本经济 的发展以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表现;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振 兴;④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2.世界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探索——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知识点解读一、政治格局的变化: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1)原因:①根本:国家实力的变化(美苏实力大增,欧日实力下降)②主要:矛盾的变化③其他:外交政策的变化(2)过程:①冷战:②局部热战:(3)冷战的影响:①②③④冷战状态下,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的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
面对两极对峙局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2、多极化趋势出现:(1)欧共体:(原因、组成、发展、影响)(2)日本:(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崛起的原因、发展状况、影响)(3)不结盟运动:(原因、标志、意义)(4)中国:3、两极格局的瓦解:(1)标志:(直接原因、根本原因)(2)影响:①世界局势:②社会主义力量受重创4、多极化趋势加强:(1)根本原因: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2)影响:①三个有利于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性的认识: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其对外政策的调整。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二、经济发展趋势:1、全球化趋势的加强:2、区域集团化趋势:(1)欧盟:(背景、过程:1951——1967——1993——1999、影响)(2)北美自由贸易区:(原因、过程:1992——1994、影响)(3)亚太经合组织:(背景、过程:1989——1991、影响)(4)东盟:(背景、过程:影响)单元检测1、“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
此观点说明了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施的重要政策是:A、进行反苏反共的舆论宣传B、实施军事援助C、实施马歇尔计划D、建立北约2、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
第1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3.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 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 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 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 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 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 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③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在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 日 益加剧。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2.表现
方面
美国
苏联
政治 经济
杜鲁门主义 ①时间:1947年3月 ②内容: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 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③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干涉各国内政 ,反共反苏 ④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 冷战”的正式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标准】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要求】
1.了解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2.了解苏联解体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
3.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树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理想。
【考试说明】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①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②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③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考点解读】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1)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首先在经济领域进行改革,但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
②从1988年起,转而进行政治制革。
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③结果:加剧了政局动荡,导致民族矛盾爆发,民族分裂活动愈来愈烈。
(2)过程
①1991年8月,“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②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发表,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完全解体。
(3)影响: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具体表现:特点:“一超多强”(美、欧、日、俄、中);表现:①、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②、欧盟成立: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经济政治一体化,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今25国),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
③、日本:经济大国,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④、俄罗斯:继承前苏联政治遗产,加强经济改革(特别是普京的务实政策);⑤、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提高。
(2)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①标志:1993年,《欧洲联盟条约》得到成员国的批准并生效,欧洲联盟成立,简称欧盟。
②影响: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3)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①综合国力增强,已是政治大国;②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③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恶化做出了贡献。
(4)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①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②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不结盟运动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它还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作为斗争内容;③在两极格局下,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兴起,都充分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不断发展。
3、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①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②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④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⑤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表明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
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⑥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是漫长的。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探究整合】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认识: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体制弊端和政策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认识:(1)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够成熟,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实行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敌视、遏制甚至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2)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社会主义国家应走符合本国实际的道路,绝不能拘泥于苏联模式。
(3)东欧剧变仅说明了苏联模式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中国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真题赏析】
()[真题1](07•广东•2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是指的是
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
b.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欧、中、日、俄势均力敌的格局
c.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
d.美国日益受到欧、中、日、俄等力量的制约
【双新演练】
一、选择题
( )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共同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教条主义b.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严重弊端
( ) 2.苏联“八一九”事件反映的矛盾是
a.苏联与美国的矛盾b.苏联社会内部的矛盾
( ) 3. 欧洲联盟是
a.欧洲地区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b.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 ) 4.中国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主要原因是
a.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力量失衡
b.中美关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d.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 ) 5.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进一步加强了全球战略攻势,一方面积极推动北约的东扩,另一方面加强与日本的战略合作,其主要目的是
①压缩俄罗斯的势力空间②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施压
③推动全球一体化进程④加速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 ) 6.右图是1987年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上面所画的是一位日本
相扑和一位美国绅士,该图反映了
a.日本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b.资本主义国家三足鼎立局面形成
d.日本经济崛起,对美国经济态度强硬
( ) 7.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作者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的原因是
a.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b.苏联解体意味着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 ) 8.“9•11”事件后,美国布什政府将“9•11”恐怖袭击归结为是伊斯兰教激进分子对美国代表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仇恨;继阿富汗战争后,美国绕过联合国又悍然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企图将伊拉克改造成“民主样板”向中东其他国家推广。
这说明
a.以美国为首的单极世界已经形成
b.“美式民主”可以有效化解伊斯兰激进分子的仇美情绪
d.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已经形成
( ) 9.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欧盟成立,俄罗斯走出低谷,“东方巨龙”腾飞,不结盟运动不断发展壮大……结合以上史实,我们可以判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是a.大国力量保持均衡b.群雄逐鹿
( ) 10.2008年9月,因格鲁吉亚冲突,美俄关系空前紧张。
双方领导人言辞强硬,军事上各有动作,美国军舰进入黑海,俄罗斯战略轰炸机巡航拉美。
有人说,俄美之间将步入一种“新冷战”关系。
但有人认为,用“新冷战”描述当前的美俄关系似乎不准确,冷战时代的时空毕竟不是今日的时空。
之所以说“不准确”,下面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现在不存在直接对抗的两大意识形态体系
b.现在不存在两大军事集团的直接对峙
d.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非选择题
11. 美俄(苏)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材料二图中反映的是20世纪末横亘在东西德之间的柏林墙被拆毁的情形。
材料三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认为由美国领导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单极阶段”终于到来了,于是依靠美国的权势和价值观来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张频频出现在美国领导人的讲话中。
但是,继承了原苏联主要遗产的俄罗斯仍然是唯一拥有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核武器的国家,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俄罗斯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仍然不可低估。
与此同时,欧共体向欧盟的成功发展有力地表明了西欧是国际政治中的一极重要力量。
以中国、韩国和东盟成员国为代表的亚洲的崛起,同样显示出该地区除了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正在确立和发挥它们在世界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占有联合国多数席位的第三世界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因此,两极格局彻底终结,多极化趋势却是不断加强。
——《正确认识当前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结合所学列举“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有关史实?(2)“柏林墙的倒塌”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
(3)据材料指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原因。
江苏省阜宁中学2010届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
必修一•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点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参考答案
[真题赏析]d
[双新演练]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1、(1)欧洲冷战:北约与华约;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西德与东德;杜鲁门主义与苏联争霸策略。
亚洲热战:中国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2)德国趋于统一;东欧发生剧变;东西方对峙(或冷战、两极格局等)趋于瓦解。
(3)俄罗斯的实力;欧盟的活动;亚洲(中国、韩国和东盟成员国)的崛起;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