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王 沛

西北师范大学教科院

摘 要 内隐刻板印象是存在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等方面

逐渐形成了判断潜伏期测量

关键词 内隐刻板印象内隐性别刻板印象

分类号 B849: C91

刻板印象是社会心理学领域长期令人瞩目的研究焦点之一

并且形成了社会文化学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

Greenwald[1]以及Banaji和Greenwald[2]对刻板印象的直接

测量进行了成功的整理几乎与此同时

无意识或内隐操作代码的不懈探讨

刻板印象可以定义为

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最近的许多研究表明

因为在一定程度上

或不能准确辨认虽然刻板印象研究往

往趋向于使用直接或外显测量

烙印式如性别的研究

自动化在Gaertner和McLaughlin

[4]的实验中当两个都是单词时要求被试回答

否他们发现积极单词对的反应比黑人

如黑人白人如白人黑人Dovidio等人[5]利用伴随靶子

收稿日期

单词之后呈现一个启动刺激这样的程序

结果发现

并且反则反之Gaertner 和Dovidio解释为反种族主义与神圣的平等主义的观念系统相连的情感和观念与未承认的关于黑人的消极情感和观念之间

刻板印象的自动化运作提供了内隐刻板印象的基础阈下呈现一系列80?úò????ù3??T1?×÷òμ?D单词

由于在Devine的实验中因此将结果归咎于启动程序而非对黑人刻板印象的激活的某种结果则是有可能的

无意识

3 内隐性别刻板印象

3.1 名望判断中存在的刻板印象性别偏差

性别与成就之间的刻板印象联系提供了将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内隐刻板印象的范例在其1天内分两个阶段的实验中24小时后

并且其中散布着新旧名人的姓名这个人有名吗

答案为或实验者假设如

外显的意识性回忆不过由于先期呈现的冗余知觉熟悉性

即被试可能会错误地将对姓名的熟悉性归咎于名望

与新的相比正如他们所预期的

而被Jacoby描述为使普通姓名的这种效应表明一种对记忆的潜在的无意识影响

Banaji和Greenwald[2]将第一个代表着性别的姓名后附加了一

个普通的姓名构成靶子的全名旧的男性新的女性正确判断的名人姓名比例错误判断为名人的普通姓名比例信号检测论的分析将击中率和错误

d`

2¢?ò??òò?aoó???ü?ó?üóú?yì?·?2?

?yè??°???ùìáμ?μ??è?ú3ê??μ???í¨D???′í±¨?êòa??óúD?μ???í¨D???D?o??ì2a??±í?÷d`??????

í??D??μ?±ê×?ê??éμ?μíóúD?μ??aD??á1??μ?÷

?ò?üóD?é?ü2úéú′í?óμ???í??D??

óéóúD???ê?ò?万方数据

种具有传递社会范畴的灵活的传播媒介

因而内隐记忆测量对广泛的刻板印象之检验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在一个场合中呈现的特质

Banaji等人利用Higgin[9]等人的程序变式

基于男性与攻击性相联系

他们探究了激活这两个特质之一是否会对女性或男性靶子的判断产生不同的影响所激活的特质可能仅对与之具有刻板印象适宜性的范畴产生影响

在依赖性实验中

而在攻击性实验中

在判断女性靶子时第三个实验重复了对依赖性评定的这种模式

但是对男性靶子却不存在这样的差异并且还发现这样的判断与对启动刺激的外显记忆没有关系

性别刻板印象调节着启动效应的预期

其结果涉及到内隐社会认知现象

如姓名呈现与特质呈现同时

因为他们选择了发生于近期经验中符合所判断的靶子的社会范畴的刻板

化信息内容被试性别效应的缺乏表明

而非内

4 内隐刻板印象的测量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呈现影响其在间接测量中的后继反应的线索时虽然这样的实验设计有效地证实了内隐社会认知的一些特征现存的许多关于刻板印象的个体差异测量主要评估可以内省提取的自我知识

需要敏感的间接测量

4.1 判断潜伏期测量

这种社会认知的间接测量方法基于Donders19691978??′ú±íD?3ìDò?òà′×?óúBargh1989Dovidio和Fazio

1992Perdue和Gurtman1992óéóú?D???±·ü

?ú?÷?òóú±í??3?êμ?êD?μ???ì???μ?±?òì

?á1?

验方面使用这种方法来评估刻板印象的自动化运作中的个体差异的研究可以在Bargh

[10]等人的研究中以窥全豹

projective measures

1981

????à?ó????úòt?ˉ?úμ?í?é?2aá?ó???ía???ˉ?ú2aá?????μ?±è??μ?3??á??

Spangler[12]在使用元发现方法对成就动机的研究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4.3 其他的间接测量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比如

1974μ±ó?oúè???á÷ê±??éùμ???1a?ó′¥oí???ìμ???á÷ê±??

Gaertner和Bickman发展了邮件丢失技术

Porter等人可以将座位的入座情况作为性别刻板印象的一种间接测量

以此表明比女性更具领袖感

Campbell等人通过观察在一个大教室里人们抱团就坐的情况来间接测量种族态度1995

×ü???±·ü?ú·??a?D??

í?ê±

?a′?

参考文献

[1] Greenwald A G. What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underlie attitudes? Bulletin of the Psychonomic Society, 1990,28(2):254-260

[2] Banaji M R, Greenward A G. Implicit stereotype and unconscious prejudice. In: Zanna, M P, Olson, J M ed. The psychology of

prejudice, The Ontario Symposium. Vol.7.Hillsdale, NJ: Erlbaum, 1994. 55-76

[3] Hamilton D L, Trolier T K. Stereotypes and stereotyping: An overview of the cognitive approach. In: Dovidio J F, Gaertner, S L ed.

Prejudice, discrimination and racism.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1986. 127-163

[4] Gaertner S L, McLaughlin. Racial stereotypes: Associations and ascripti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characteristics.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1983, 46(1): 23-40

[5] Dovidio J F, Evans N, Tyler R B. Racial stereotypes: The contents of their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86,22(4): 22-37

[6] Devine P G. 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 Their automatic and controlled compon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 56(2): 5-l8

[7] Jacoby L L, Kelley C M, Brown J, Jasechko J. Becoming famous overnight. Limits on the ability to avoid unconscious influences of 万方数据

the pas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9,16(2): 326-338

[8] Higgin E T et al. Category accessibility and impression form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77, 13(1): 141-154

[9] Banaji M R et al. Implicit stereotyping in person judg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3, 65(2): 272-281

[10] Bargh J A. Being unaware of the stimulus verse unaware of how it is interpreted: Why subliminality per se does not matter to social

psychology. In: Bornstein R F, Pittman T S ed. Perception without awarenes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2. 236-255

[11] McClelland J L, Rumelhart D E. An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 of context effects in letter perception: Part 1. An account of basic

findings.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1, 88(4): 375-407

[12] Spangler W D. Validity of questionnaire and TAT measures of need for achievement: Two meta-analys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2, 112(2): 140-154

[13] Greenward A G, Banaji M R.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attitude, self-esteem, and stereotypes.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5, 102(1): 4-

27

A REVIEW ON THE RESEARCHES ABOUT THE IMPLICIT STEREOTYPE

Wang Pei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Abstract: The implicit stereotype not only exists but also mainly consists of the implicit racial stereotype, the implicit sexual stereotype and so on. The related researches developed the indirect methods that effectively capture and study the implicit stereotype such as judgment latency measures and projective measures and so on.

Key words

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作者:王沛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科院,兰州,730070

刊名:

心理科学进展

英文刊名: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2002,10(1)

被引用次数:14次

参考文献(13条)

1.Hamilton D L;Trolier T K Stereotypes and stereotyping: An overview of the cognitive approach 1986

2.Banaji M R;Greenward A G Implicit stereotype and unconscious prejudice 1994

3.Greenward A G;Banaji M R 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 attitude self-esteem, and stereotypes 1995(01)

4.Spangler W D Validity of questionnaire and TAT measures of need for achievement: Two meta-analyses[外文期刊] 1992(02)

5.MCCLELLAND J L;Rumelhart D E An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 of context effects in letter perception: Part 1. An account of basic findings 1981(04)

6.Bargh J A Being unaware of the stimulus verse unaware of how it is interpreted: Why subliminality per se does not matter to social psychology 1992

7.Banaji M R Implicit stereotyping in person judgment 1993(02)

8.Higgin E T Category accessibility and impression formation 1977(01)

9.Jacoby L L;Kelley C M;Brown J;Jasechko J Becoming famous overnight. Limits on the ability to avoid unconscious influences of the past 1989(02)

10.Devine P G 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 Their automatic and controlled components 1989(02)

11.Dovidio J F;Evans N;Tyler R B Racial stereotypes: The contents of their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1986(04)

12.Gaertner S L;McLaughlin Racial stereotypes: Associations and ascripti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characteristics 1983(01)

13.Greenwald A G What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s underlie attitudes? 1990(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邹庆宇.姜月.Zou Qingyu.Jiang Yue内隐刻板印象研究方法进展[期刊论文]-心理科学2006,29(2)

2.任婕.王新香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

3.贺腾飞.HE Teng-fei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

4.胡志海.Hu Zhihai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研究[期刊论文]-心理科学2005,28(5)

5.贺雯.梁宁建.He Wen.Liang Ningjian元刻板印象的研究及其进展[期刊论文]-心理科学2008,31(3)

6.王沛.陈学锋刻板印象的意识性抑制[期刊论文]-心理学报2003,35(3)

7.王沛.杨亚平.Wang Pei.Yang Yaping刻板印象信息表征的模式及其功能[期刊论文]-心理学报2007,39(6)

8.李亚玲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综述[期刊论文]-考试周刊2009(38)

9.王沛社会信息归类过程中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期刊论文]-心理学报2002,34(3)

10.高丽娟.王蕾蕾.田莉春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3)

引证文献(14条)

1.陈夏妮大学生内隐姓氏偏见和性别偏见的研究[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11(13)

2.蔡浩大学生对蒙古族人的刻板印象[期刊论文]-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6)

3.苗路霞大学教师对学生专业性别刻板印象的IAT研究[期刊论文]-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4)

4.中国区域性格刻板印象跨文化研究刍议[期刊论文]-社科纵横 2009(10)

5.蔡浩.西林.买合甫来提·坎吉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民族刻板印象[期刊论文]-新疆社科论坛 2009(1)

6.杨海波.李梦丽.白学军不同年级学生数学内隐态度的特点[期刊论文]-心理学探新 2008(1)

7.贺腾飞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3)

8.佐斌.刘晅基于IAT和SEB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研究[期刊论文]-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4)

9.张军翎试论小学教育中名次刻板印象的形成与消解[期刊论文]-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3)

10.邹庆宇.姜月内隐刻板印象研究方法进展[期刊论文]-心理科学 2006(2)

11.邹庆宇地域刻板印象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2.孙里宁体形的刻板印象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13.冯永辉国内近十年来内隐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3)

14.罗震雷类属性思维机制及其在我国警察盘查中的应用[学位论文]博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e12525335.html,/Periodical_xlxdt200201015.aspx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Greenwald 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 2.1 实验原理与基本思想 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在认知上,内隐联想测验以

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

收稿日期:2003210225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0469)资助项目。  通讯作者:王登峰,E 2mail :wd feng @https://www.360docs.net/doc/e12525335.html, ;周帆,E 2mail :zhou fan @https://www.360docs.net/doc/e12525335.html, 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 3 周 帆 王登峰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 摘 要 自尊被认为与人格特质存在紧密的联系。近年来社会认知研究领域发现,在“外显自尊”以外,个体还存在一个“内隐自尊”结构。由于中国人格结构与西方“大五”人格结构存在系统性的差异,本研究试图考察在中国文化下个体的人格特质与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外显自尊主要与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自我指向”的人格特点关系紧密;内隐自尊作为一个独立于外显自尊的内隐态度结构,与各个人格特质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键词 “大七”人格结构,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 ),内隐/外显自尊。分类号 B848 1 前言 自尊一直以来是人格、社会和临床心理学家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最早对自尊的关注可能是 Freud 提出的“Narcissism ”(自恋)这个概念,虽然心理学家对自尊的界定和测量方法存在一些争议,但一般认为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总体评价,包括自我价值、重要性和能力等几个方面[1]。个体的自尊水平是相对稳定的,这一点与人格特质相似。而且自尊与一些人格特质之间存在密切相关。随着“大五”人格理论逐渐在西方人格研究领域得到比较广泛的共识,对自尊和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逐渐集中在“大 五”人格模型(Five -Factor M odel ,FFM )下进行。例如R obins 等[2]通过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自尊水平与情绪稳定性(Em otional stability )高相关,与外向性(Extroversion )和公正严谨性(C onscientiousness )存在 中等程度的相关;与愉悦性(Agreeableness )和开放性(Openness )存在较低的相关。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格与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由于中西方的人格结构存在系统性的差异[3],本研究将使用完整的测量中国人人格结构的工具-—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 )[4,5]来探讨人格特质与自尊水平的关系。王登峰等通过系统的人格结构研究发现,与西方人格理论的研究结果不同,中国人的人格是由七个因素构成的,分别是“外向性”、“善良”、“行 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世态 度”[5]。由于中国人人格结构和各个因素的内容与 西方“大五”人格结构[6]及其它西方人格概念[7]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不能根据“大五”人格研究的结果来预测中国文化下个体的人格特质与自尊水平的关系模式。 另外,当前西方自尊研究领域中出现了两种自尊结构的假说[8],认为个体的自尊包括外显自尊(explicit self -esteem )和内隐自尊(im plicit self -es 2teem ):前者指通过传统的自陈量表方法测查得到的 个体自尊水平,后者是使用一些间接测量技术得到的“自动激活的”、“意识控制之外”的自我评价倾向[8,9]。内隐的自我偏好效应被证明在多个文化下都是存在的[10],国内学者在实验中也得到相似的 “内隐自尊效应”[11]。对内隐自尊的研究热潮开始 于一系列新的间接测量方法的提出,这些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各种评价启动实验、偏好实验等,其中以内隐联结测验(Im plicit Ass ociation T est ,I AT )的运用最为广泛。内隐联结测验是G reenwald 和Banaji 等[8]提出的、以反应时为指标的词汇分类任务,在实验中被试对呈现的概念类词和属性类词根据要求做出分类反应并被记录下被试的反应时(另外存在I AT 的变式,例如,一种变式是加入反应窗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之内完成,另一种变式是要求被试仅对呈现的符合分类的词做反应,不符合不做反应,这样根据信  心 理 学 报 2005,37(1):100~105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100

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下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花絮解读

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下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花絮 摘要:集体记忆理论并不是从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科当中内生出来的研究视角,但是十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理论在“民族国家-族群认同”研究框架下具有的很强的灵活性、交叉性和应用性。本文通过对集体记忆理论的概要梳理,站在人类学与民族学的角度论述了该理论在现实问题研究中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提出了具体运用这一理论的设想。 关键词:集体记忆族群认同 集体记忆(又称“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一般通过功能主义与建构主义两种范式来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多为历史、民族的重大事件。在这些重大事件中,通过“集体认同”一方面强化集体记忆,另一方面重构集体记忆,为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与方法,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具体的应用与实践。 一.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对社会事实的研究,大都不能排除记忆的因素。但学界对记忆较为完备的理论与研究集中于脑神经科学、心理学、精神分析等领域,直到二十世纪80 年代,才有人类学者、社会学者和民族学者从比个人更为宏观的角度来关注记忆,发展出了相关的理论并把它作为一种研究的视角与工具,开辟了记忆研究新的篇章。 (一)“集体记忆”概念的提出 “集体记忆”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在《集体记忆》一书中,哈布瓦赫反对心理学研究记忆时只注重个体而忽视社会群体的做法1。个体层面的记忆理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完全地解释个体的记忆活动,个体与相应生活年代下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个体的记忆活动。个体之间存着大量共同的记忆,已经构成了一种社会事实。因此,哈布瓦赫认为应当把“集体记忆”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由不同社会群体或组织所建构,每个群体的集体记忆都各有特点2。哈布瓦赫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弟子,他在对集体记忆的研究深受涂尔干关于集体意识研究的影响。涂尔干在其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把集体意识作为了社会整合的主要工具,同时留下了一个问题:当社会不在集体欢腾的过度兴奋状态时,用什么来作为社会整合的工具。哈布瓦赫就这个问题给出了“集体记 1IJzerman.M.2008.“The Complexity of Collective Memory.” Utrecht University. 2Ivanova,O.2007,“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Holocaust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Student Youth in Ukraine.”Third Annual Danyliw Research Seminar on Contemporary Ukraine.

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综述

2012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9期) Total No .279 收稿日期:2011—11—12 作者简介:毛文娟(1985—),女,四川自贡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高淳海(1987—),男,吉林延吉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郭成(1963—),男,四川达县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综述 毛文娟,高淳海,郭 成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重庆400715) 摘要:刻板印象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热点,刻板印象是存在的,而刻板印象中比较集中的焦点是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不同研究者对性别刻板印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性别刻板印象的主要测量方法、 四个研究内容对已有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未来努力的方向。关键词:性别;刻板印象;综述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102—02 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认知图式,刻板印象是有关某一群体成员特征及其原因的比较固定的信念或 想法。[1] 刻板印象往往不以客观经验为依据,而是 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些固定看法和观念,是与性别角色有关的刻板化认知。它是社会生活中为人们 广泛接受的对男性和女性的固定看法。这种固定看法会影响人们看待男性或女性的观点,并由此而产生偏见。 一、性别刻板印象的测量方法 目前对刻板印象的测量主要还是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来考察。直接测验的方法诸如自由反应法、 Gadener 法、Bighham 法等。间接测验的方法有词汇决定测验、认知干涉测验、内隐联想测验等。目前应用最多的主要是内隐联想测验和刻板解释偏差测量这两种方法。 (一)内隐联想测验(IAT ) Greenwald 等提出了内隐联想测验。[2]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一种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以反应时为 指标, 通过评估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来间接地测量被试的内隐态度。由于IAT 效度较高、 容易重复测量、容易施测、设计巧妙,越来越受到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青睐。 (二)刻板解释偏差测量(SEB ) 刻板解释偏差测量是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新的测量方法。SEB 是个体内隐态度的指标,把归因作为切入点来研究人的内隐态度。SEB 是刻板印象对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内隐地发生作用、施加影响的结果。SEB 作为反映人的态度的指标,其实验在操作 上引进了很多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贴近现实、自然激发个体的内隐态度等特点,弥补了目前IAT 同类 测量方法的缺憾。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内容 (一)性别刻板印象的角色行为维度 角色行为维度在研究中常常出现, 对于男性和女性不同角色的行为,人们会出现对其性别的偏见,男性常常认为是一家之主,女性则往往和贤妻良母联系。Broverman 和Rosenkrantz 等人对性别偏见的研究中定义了男女性相联系的特质,男性比女性更 具有的特质如能力和理性;相反,女性则是热情和善于表达情感。 [3] (二)性别刻板印象的职业维度 性别刻板印象的职业维度考察普遍的结论是人们都存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并且男性的刻板化程 度显著高于女性。[4] Harris 和Satter 的研究证明了这 种现象。[5] 而Riley 用自由反应式的方法测量, 也得到了一致的结果。男孩与女孩对不同职业的选择有 显著的不同。[6] 不同的性别特征对职业的期望也不 2 01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内隐态度研究方法综述 黄霞妮 摘要在过去二十多年里,许多学者对内隐态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测量内隐态度的研究方法上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常用测量内隐态度的方法有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 T)、ST-IA T、SC-IA T、AST、EAST以及Go/No-go联想测验(GNAT),最近几年发展出来的新方法有简式内隐联想测验(Brief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BIA T)和SA-IA T。文章对以上研究方法的原理、操作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虽然各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但对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字内隐态度内隐联想测验Go/No-go联想测验简式内隐联想测验 1前言 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稳定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它是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反应了一个人内部的心理特征,对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根据态度是否受到意识的控制,研究者把内隐态度分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美国心理学家Greenwald(1998)等人在分析了大量研究材料的基础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即过去经验痕迹虽不能被个体意识到或自我报告,但对个体当前的某些行为仍然会产生潜在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内隐态度概念,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的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对象的情感倾向、认识和行为反应[1]。在此基础上,Wilson和Lindsey 等人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2]。随着内隐记忆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间接测量的方法被借鉴到社会认知领域,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Greenwald等人于1998年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在其之后,很多学者对其又进行了发展,产生了很多变式,如GNAT、ST-IAT、SC-IAT、SA-IA T以及BIAT。这些变式继承了内隐联想测验的一些优点,克服了内隐联想测验的部分缺点,为内隐态度某些内隐成分的测量隐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测量方法。同时,这些变式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2内隐联想测验 Greenwald所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可能是目前最为重要的测量方法。我们以Greenwald关于内隐联结测试的文章中所提出的“Flower一InsectIAT”为例,对其程序做简要介绍。该实验设计呈现出内隐联结测试的典型特征,此后的研究大都遵循该程序。实验中通过计算机分别呈现花的名字(Rose,Tulip,Marigold)、昆虫的名字(Bee,Wasp,Horsefiy)、积极词汇(Peaee,Freedom,love)和消极词汇(Rotten,Filth,Siekness),研究者要求被试对这些刺激进行分类,并按照实验要求按键做出反应。实验中主要考察被试在两个联合任务中的反应。在联合任务1中,被试对花的名字和积极词汇共同做出反应

刻板印象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综述

杨亚平1,王沛2 1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2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200234) E-mail:yaping.yang@https://www.360docs.net/doc/e12525335.html, 摘要: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普遍认为它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自刻板印象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心理学界广泛而持久的研究兴趣,作为用以解释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过程的重要操作性构念,刻板印象一直以来都是社会认知领域的核心研究课题。本文对刻板印象研究的理论进展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和总结,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的依据。 关键词:刻板印象,理论模型,研究方法 1.引言 刻板印象这一术语是1922年Lippman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的,它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普遍认为它与某些特征和行为相联系;从认知理论的角度出发,刻板印象可以定义为“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1]。自刻板印象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心理学界广泛而持久的研究兴趣。作为用以解释社会知觉与印象形成过程的重要的操作性构念,刻板印象一直是社会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早期的刻板印象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刻板印象概念的界定,以及对不同群体刻板印象内容的评估。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受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刻板印象的研究开始从内容向加工转移,这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为一种认知结构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发生的,它又是如何影响后继的信息加工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知觉和行为的;研究视角也开始逐渐从意识代码的角度演变到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2.刻板印象的主要理论模型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刻板印象的理论模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刻板印象的理论解释,刻板印象的表征模型以及刻板印象的功效模型,下面从各模型理论进展的做一概述。 2.1 刻板印象的理论解释 刻板印象的理论解释,其研究进展的趋势是由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到社会环境影响理论。关于刻板印象产生的原因,不同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解释,较具代表性的有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近年来又有人对以上两种理论加以整合,提出了社会环境影响理论。 2.1.1 社会认同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Tajfel和Turner(1979年)提出的,它包括三个中心观点:分类(categorization)、认同(identity)和比较(comparison)(因此又被称为CIC理论)。 首先是分类,分类不仅帮助我们将众多的人简单化,而且也界定了某类人是怎样的。如果知道了某人属于某个类别,然后就可以推论出许多关于他的信息。同样,通过了解自己所属类别可以更好地发现与自己有关的信息。可见刻板印象是社会分类的直接结果。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1985年Graf 和Schater 利用记忆测验,以能否有意识回忆为标准,正式提出“内隐记忆”一词。而1924年心理学家William M cDougall 在“Outline of psychology ”中最早使用“内隐的”(implicit )和“外显的”(explicit )这对术语来描述不同记忆形 式。只是在当时并未引起记忆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也未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1]。1968年,英国神经心理学研究人员Warrington 和Weiskrantz 在对遗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就发现了“内隐记忆”的现象:他们用Korsakoff 综合症和额叶切除后的患者作为健忘症被试,以无脑损伤病人作为对照组,发现健忘组被试不能有意识地提取已学过的单词,但仍然保存着关于这些单词的记忆痕迹,这些单词的痕迹可用补笔等测验间接测出。这就激发了人们对正 常被试无意识的,无察觉的记忆现象的研究兴趣,并找到了理解人类记忆本质的全新途径。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Schacter,1985 )[2]。 1.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 1.1任务分离范式 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 (1983年)提出来。他是指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通过改变测验 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再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加工过程的分离。 在研究中,人们逐渐意识到实验性分离有可能只是任务外部形式上或内部心理操作上的分离,而不是深层加工过程的分离(M erikle,P.M .,1991)。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对此范式进行了一些改进。M erikle 和Keingold (1991)将匹配比较法运用于内隐记忆研究中,将间接测验表现出的比相应直接测 验更高的感受性作为内隐记忆存在的判定标准。杨治良等(1994)也使用匹配比较法对汉字内隐记忆 进行了研究。匹配比较法就是将直接测量任务和间接测量任务在形式上和心理操作上匹配起来,使他们只存在指导语上的差别。这时若出现实验分离,就有可能是深层加工过程的不同,而不是任务差异所引起。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彭莉 作者简介:彭莉,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心理咨询中心,长沙,410205。 摘 要:近年来,内隐记忆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了内隐记忆研究中两种主要的实验研究 范式:任务分离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同时,归纳与评价了四种主要的内隐记忆模型:阈限说、激活扩散理论、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迁移恰当加工理论最后提出了四点内隐记忆研究对于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内隐记忆 任务分离 加工分离 内隐记忆 启发 社会心理科学第24卷总第101期2009年第1期总第003页 ·理论研究·

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研究_胡志海

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研究 胡志海 (黄山学院教育系,黄山,245041) 摘 要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 )和刻板解释偏差(SEB )两种方法对大学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进行了内隐研究。发现被试整体在两次实验中均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内隐刻板印象,女大学生头脑中的刻板印象对其行为归因已形成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EB 是一种测量内隐刻板印象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内隐刻板印象 内隐联想测验 刻板解释偏差 内隐社会认知 1 引言 近年来,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迅猛进展,研 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完善使得人们能以新的视角对刻板印象进行考察。人们日益认识到: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不仅体现在外显过程上,而且还表现在内隐的无意识的加工过程中。刻板印象同样也有一个内隐成分,有时个体并未意识到自身存在着这样的刻板印象,但相应的社会类别联想却已被自动激活。如Trope (1991)认为,刻板印象影响着社会推理过程中的认同加工,它导致人们对同样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假设和结论,而且这种推理是自动进行的[1]。Devine (1989)发现:只要一遇到刻板印象,群体成员就会自动激活相应的刻板化加工[2]。因此认为存在着内隐刻板印象———“内隐刻板印象是指调节某一社会类别成员的属性的不能内省辨别(或不能准确辨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Greenw ald &Banaji , 1995)[3] 。 内隐研究所关注的焦点是:个体的无意识成分是否参与了有意识的社会认知加工过程。前人相关研究表明:刻板印象影响了个体对相应群体成员的各种判断,如对模糊行为的解释、成败归因、与职业 有关的决定等[4-6] 。本研究主要针对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人们常将性别与多种个人属性联系起来(如个性特征、角色、职业等),如将男性与强壮、自信、竞争 等相联,将女性与温柔、依赖、顺从等相联[7] 。这种刻板印象常与职业定位、社会角色联系在一起,如近年来大学生在求职时常遭遇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就业难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本研究则试图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大学生在观念上是否也存在性别偏见,尤其是女大学生们是否存在着自我设置的主观障碍。这对客观认识大学生就业问题,寻求科学有效的解决问题途径很有现 实意义。具体研究主要围绕大学生的职业性别刻板 印象展开,即他们是否对男女两性存在不同的职业定位,在进行社会认知时是否会在无意识上受到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所左右,有无刻板化加工的现象。 在各类内隐研究方法中,内隐联想测验(IAT )由于其良好的心理计量学特征,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用于对刻板印象的研究之中。但内隐联想测验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内可见的IAT 研究多采用个别施测方式,完成一次实验不仅耗时较长而且易受一些无关因素干扰;另一方面,IAT 的实验情景过于单纯,其结果与被试的社会认知未必都有密切的关联。而以刻板解释偏差(SEB )为指标的内隐态度测量方法则可为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选择。它是基于Hastie (1984)提出的观点:个体在面对与自己期望值不一致的情境时,会做出更多的解释行为(归因行为),以使不一致得到合理化解释。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刻板印象对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发生内隐作用[8]。在实际研究中根据被试对问题的不同归因来计算SEB 值。SEB 的问卷编制较为复杂,但施测却较方便,所得结果的社会内 涵也较IAT 丰富[9] 。目前国内有关SEB 的实验还极为少见,本研究同时采用IA T 与SEB ,试图探讨SEB 能否有效揭示内隐刻板印象的存在,它与IAT 的研究结果可否相互验证。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一 内隐联想测验(IAT )2.1.1 被试 随机抽取黄山学院一年级本科生54人,其中男女各半,年龄在17~19周岁之间。2.1.2 仪器 奔腾四系列微机2.1.3 材料 本研究使用内隐联想测验来获得内隐效应。 通讯作者:胡志海。E -mail :hz hls @h s u .edu .cn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05sk226)。1122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5,28(5):1122-1125

内隐自尊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内隐自尊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1.内隐自尊研究应用的重要性 内隐自尊的概念一经Greenwald等人提出,便受到国内外心理学者的共同关注,成为了社会认知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内隐自尊是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无关的客体进行评价时表现出的一种无法通过内隐察觉的态度。它的研究拓宽了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视野,对于揭示无意识成分在自我心理中的作用,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规律是一个重大的启示。所以,加强内隐自尊研究成果的应用性研究,使其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是内隐自尊研究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 2.内隐自尊在主要领域中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关于内隐自尊的理论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内隐自尊的稳定性、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内隐自尊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以及内隐自尊的ERP 研究等。而内隐自尊的应用性研究刚刚开展,但已显示出潜在的研究空间与价值。主要是内隐自尊形成过程的研究、内隐自尊对个体影响的研究、内隐自尊与社会交往、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现对内隐自尊的应用性研究做简要的回顾。 2.1内隐自尊的形成过程研究 由于内隐自尊是在大量经验累积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潜意识的自动化的整体性自我评价, 因而是难以改变的, 只有通过新经验的累积而发生渐变〔‘2 ] 。一项跨文化实证研究〔’3 ] 发现, 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个体移居到个人主义的文化区域时, 其外显自尊随着其接受当地的文化规范就已改变, 并与当地居民一样有偏高现象。而内隐自尊在短期内却难以改变。这表明, 内隐自尊就长期来说是比外显自尊更为稳定的建构。原因可能是外显自尊的形成来自于个体对环境的认知, 人们会按照外在的文化规范建构出新的自我评价, 因而外显自尊较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而内隐自尊似乎是较为长期稳定的个人特质。双重态度(d u al a ttitu d e )模式[ ‘4 ] 认为, 当新的态度形成时, 旧的态度并未消失, 而是被新态度压制在内隐层次里。当个体认知资源不足或因某些原因无法提取外显态度时, 原本熟悉的内隐态度会再度主宰个体的评价反应。因此当个体到一个新的文化区域时, 虽然产生了新的自我评价(外显自尊) ,但原有的自我评价仍会留在内隐层次而难以消失(内隐自尊)在最近的一个研究〔‘5 1里, 研究者操纵外显自尊的测验速度或认知负荷量, 结果发现, 在高时间压力下或高认知负荷量下的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二者呈现出高度显著的正相关。这个结果支持了内隐自尊是自动化的对自我的整体性评价的假设。总之, 内隐自尊是一个存在的建构, 它和外显自薄一起构成了个体对自我的整体评价或态度。区别在于, 外显自尊更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表现出不稳定性或脆弱性; 内隐自尊是根据过去长久的生活经验形成的, 是通过潜意识的、自动化的过程而对自己所做的评价, 是难以改变的。 2.2内隐自尊对个体影响的研究 对外显自尊的研究显示, 外显自尊与各种反馈条件会产生交互作用, 影响个体的正向自尊需要的表现和应对策略。低外显自尊者在受到负向评价或失败的威胁与挑战时, 偏向于在低难度任务上进行自我设限(过一场n 山。pplng ) , 以免在简单任务都做不好的情况下受到更差的评价, 其目的是为了自我保护(义任一pr o tecti on ); 而高外显自尊者偏向于在高难度任务上进行自我设限, 这是为了保留万一任务失败后自我提升(义挂‘enh an ce m 面t )的可能或提高其侥幸成功的价值,其目的是为了超越自我评价, 向更高的标准迈进。另外, 低自尊者偏好选择受到过负反馈的任务, 这可能是由于低自尊者试图弥补在负反馈任务中曾经经历过 的失败, 以自我保护; 而高自尊者偏好选择受到过正反馈的任务, 这可能是由于高自尊者试

关于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活动5篇

关于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活动5篇 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活动1 不知不觉又要进入春节模式了,每年我们都在说:过年没有小时候有趣了!可我们找寻的年味是什么?是新衣?是年夜饭?是拍一张全家福?还是一件渴望已久的玩具? 记忆中的年味,是挂在老房子墙上那本厚厚的黄历,喜庆吉祥的大红封面,白底黑字的每一页除了载有农历月、日和农时节气外,还写满了“今日宜忌、吉神凶煞”等,撕一张少一张。而除夕那一页早早就被心急的我做上记号,每天数着日头盼着过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心情愈加迫切,新年便在撕去的一张张老黄历中,越来越近。 记忆中的年味,是年三十全家齐上阵,母亲负责用面和水熬浆糊,一个小盆,一根筷子,在煤球炉上细火慢熬,边熬边搅,熬好的浆糊会散发一股酸酸的气味,馋嘴的我总有忍不住尝一口的念头,结果自然是被母亲及时制止。刷浆糊要用一个高粱穗扎成的刷帚,沾上粘稠的浆糊往门框上刷,哥哥个子最高,负责贴春联,父亲则指挥哪一副春联该贴到哪个门上,我负责看高低,“左边低了,右边再高点……”贴春联的过程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记忆中的年味,不是除夕家宴上的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而是一盆普通的凉拌什锦菜。每年,母亲都会为了年夜饭前前后后忙活好几天,杀鸡宰鱼,蒸馍馍、剁肉馅、煎蛋饺……最后,在除夕当天,所有的食材都准备妥当,父亲就开始拌什锦菜,菠菜、粉丝在开水中烫

熟,鸡蛋液在锅中煎成薄薄的一层,各种食材切碎后拌匀,上桌时配上一碗飘着红辣椒油的调料汁,一红、一绿、一黄,让人瞬间胃口大开。 记忆中的年味,还是老房道中放鞭炮点焰火时,四处飘散的硫磺味。那时物资还不怎么丰富,父母收入也不高,过年家里除了年三十的“封门炮”初一的“开门炮”初三的“送年炮”外,没有多余的鞭炮给孩子玩。我便“自力更生”,一大早起来,就去捡别人家没放响的鞭炮残余,房道里的孩子多,我们总爱比谁捡的最多。眼巴巴地望着别人家放完鞭炮后,我生怕捡晚了,被别的小孩抢先,赶快蹲下,把没有放响的鞭炮一个一个地捡起来,然后再拿着点燃的香燃放。过年那几天,矿区家属区的每一条街巷都是让我两眼发光的藏宝地,也是我从不曾忘却的欢乐场。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过年的方式也变得更丰富多彩。可不知从何时起,那些曾触动我全部感官的年味,渐渐消失了,就像记忆中的老房子,成了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寻找年味,成了很多人想做、在做、却难以如愿的事情。从城市到乡村,从他乡到故乡,我们寻寻觅觅,四处游荡,即使看到了瑰丽璀璨的烟花,漫天飞舞的爆竹,却总感觉少点什么。 记忆中的年味,虽然已经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可儿时的童真和一家人和和睦睦的亲情,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从未消失,反而愈发清晰。或许,那份年味就是家人围坐的团圆热闹! 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主题征文活动2

(完整版)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安庆师范学院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师范学院教育学院10级应用心理,,) 姓名: 学号:100210117 合作者: 日期:

摘要: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以安庆师范学院10级心理学专业的36位同学为被试,在心理学实验教学程序上进行内隐记忆的实验,结果处理分析得到内隐记忆是存在的。 关键词:内隐记忆(启动效应);知觉辨认;再认法 1 引言 所谓的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根本特征是被试者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故这种记忆也被称作无意识记忆(或潜意识记忆)(unconscious mem-ory)或无察觉记忆(unaware memory)。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流露出先前经验的记忆而意识不到是在对这些经验进行回忆?这种内隐记忆的证据是什么?它们又以什么方式影响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和行动?内隐记忆的存在又向我们提示了些什么呢?近几十年以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在解答这些问题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国外有关内隐自尊的研究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5):551~554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国外有关内隐自尊的研究 张镇 (河北医科大学沧州分校,沧州 061000) 摘要作为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的一部分,内隐自尊是指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分离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态度表现,而这种态度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识别。根据近几年的研究成果,Greenwald与Banaji将内隐自尊概括为三种形式:实验控制条件下的内隐自尊,如角色扮演、单纯所有权现象及小群体效应;原生内隐自尊,例如社会交往中的相似-吸引现象、劝说中的认知反应、选择决策的扩散效应、姓名字母偏爱效应;二级内隐自尊,如自我积极性、内隐的合群与排斥及替代性自尊。.关键词内隐自尊,实验控制条件下的内隐自尊,原生内隐自尊,二级内隐自尊。 分类号 B849:C91 1 概述 社会认知的研究证实,态度可以在的无意识的水平上产生与运作,即不需要意识的努力,不需要耗用认知资源。在对诸多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人们对自我的态度以及对与自己有关的事物的评价往往具有明显的积极性,尽管人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他们往往把这种对自我无意识的积极评价的倾向投射到与自己有关的人、群体或事物上,这就是内隐自尊现象。有关自我积极性与自我评价的研究也显示,大部分个体针对自己往往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倾向。 内隐自尊实际上是针对主体自我的一种态度,由于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不断重视和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使得近几年内隐自尊问题在社会认知的研究中受到关注。Greenwald与 Banaji(1995)[1]将内隐自尊定义为: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分离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态度表现,而这种态度是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意识到的。通过整合社会与认知心理学多年的研究成果,Greenwald与 Banaji划分了从三种不同角度通过观察与实验研究获取的内隐自尊效应:实验控制条件下的内隐自尊;原生内隐自尊;二级内隐自尊。 2 实验控制条件下的内隐自尊 这种内隐自尊效应是在实验或半实验条件下,将刺激客体人为地与自我建立联系,以获取内隐性自我评价的积极效应。实验条件下的内隐自尊主要有以下三类。 2.1角色扮演效应(Effect of role playing) 研究者在实验条件下,有意诱导被试持有两种对立观点中的一种,使被试成为某一立场观点的维护者,而同时也让控制组被试了解这两种对立观点。在实验后的一段时间里,结果发现,实验组被试对自己曾经持有的观点给予更高的评价,这被称作劝说中的角色扮演效应。研究还发现,无论被试在争论中自主的选择角色,还是被动接受所分配的角色任务,都表现出对所持观点及相关事物的积极评价。Greenwald[2]等人从内隐自尊的角度做出的解释是:首先,被试对所分配的任务的接受,使得被强加的观点与自我之间产生了关联性;其次,可能是自我评价的积极性泛化到对自己所持立场的评价上。 2.2单纯所有权(Mere ownership) 在Feys(1991)[3]等人进行的一项实验中,要求被试参与一项计算机游戏。首先,要求被试学会将计算机呈现的四尊圣像与另外的四尊圣像进行区分。其中的四尊在计算机游戏中代表被试一方,而另外四尊 收稿日期:2002-08-15 通讯方式:E-mail: zhangz74@https://www.360docs.net/doc/e12525335.html,; zhangzhen110@https://www.360docs.net/doc/e12525335.html,

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

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 口燕海鸣 我们都会有过类似的经历:一些事情拼命想记住,却总是将它遗忘;而另一些事情我们拼命想要将其忘却,却总在某些时刻出现在回忆中。看来,记忆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那么记忆因何而生、又因何而灭呢?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记忆与忘却。集体记忆所探求的,正是这种种回忆背后的“缘”与“故”。 涂尔干(EmileDurkheim)的学生哈布瓦赫(MauriceHalbwaehs)被公认为是集体记忆(collectivememory)研究的鼻祖,他将记忆这个概念首次赋予了社会学的内涵,强调记忆的社会性。在哈氏看来,记忆产生于集体,即只有参与到具体的社会互动与交往中,人们才有可能产生回忆。“3涂尔干一生都在探讨道德与规范在社会整合中的积极作用,到了学生哈布瓦赫这里,这种道德的力量被具体化到了记忆。 哈布瓦赫虽然将集体记忆从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人记忆中剥离出来,但是剥离得并不够彻底。他的理论偏重解读个体的记忆如何在集体互动中塑造。这种通过集体互动而形成的记忆,归根结底还是个人的记忆。而哈氏理论中的“集体记忆”,指的其实是许多个体记忆的总和。集体在此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具体的个体集合。真正使集体成为记忆的主体的,是哈布瓦赫以后的学者。康纳顿(PaulConnerton)在《社会如何记忆》中,指出一个群体通过各种仪式塑造的共同记忆,并不仅是每一个群体成员的私人记忆相加的产物,更是属于这个群体自身的。[2’在康纳顿那里,集体记忆从“集合起来的记忆”变成了“集体的记 [1)Holbwachs。naurik,CollectiveMemory.Newyork;HarperandRow,1980. (Z]Connerton。Paul。HowSocietiesRemember,Cambridge:CambridgeUniuersityPress,19891。I中国图书评论a妇勘嚏R嘲_

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内隐刻板印象研究综述 王 沛 西北师范大学教科院 摘 要 内隐刻板印象是存在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等方面 逐渐形成了判断潜伏期测量 关键词 内隐刻板印象内隐性别刻板印象 分类号 B849: C91 刻板印象是社会心理学领域长期令人瞩目的研究焦点之一 并且形成了社会文化学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 Greenwald[1]以及Banaji和Greenwald[2]对刻板印象的直接 测量进行了成功的整理几乎与此同时 无意识或内隐操作代码的不懈探讨 刻板印象可以定义为 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最近的许多研究表明 因为在一定程度上 或不能准确辨认虽然刻板印象研究往 往趋向于使用直接或外显测量 烙印式如性别的研究 自动化在Gaertner和McLaughlin [4]的实验中当两个都是单词时要求被试回答 否他们发现积极单词对的反应比黑人 如黑人白人如白人黑人Dovidio等人[5]利用伴随靶子 收稿日期

单词之后呈现一个启动刺激这样的程序 结果发现 并且反则反之Gaertner 和Dovidio解释为反种族主义与神圣的平等主义的观念系统相连的情感和观念与未承认的关于黑人的消极情感和观念之间 刻板印象的自动化运作提供了内隐刻板印象的基础阈下呈现一系列80?úò????ù3??T1?×÷òμ?D单词 由于在Devine的实验中因此将结果归咎于启动程序而非对黑人刻板印象的激活的某种结果则是有可能的 无意识 3 内隐性别刻板印象 3.1 名望判断中存在的刻板印象性别偏差 性别与成就之间的刻板印象联系提供了将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内隐刻板印象的范例在其1天内分两个阶段的实验中24小时后 并且其中散布着新旧名人的姓名这个人有名吗 答案为或实验者假设如 外显的意识性回忆不过由于先期呈现的冗余知觉熟悉性 即被试可能会错误地将对姓名的熟悉性归咎于名望 与新的相比正如他们所预期的 而被Jacoby描述为使普通姓名的这种效应表明一种对记忆的潜在的无意识影响 Banaji和Greenwald[2]将第一个代表着性别的姓名后附加了一 个普通的姓名构成靶子的全名旧的男性新的女性正确判断的名人姓名比例错误判断为名人的普通姓名比例信号检测论的分析将击中率和错误 d` 2¢?ò??òò?aoó???ü?ó?üóú?yì?·?2? ?yè??°???ùìáμ?μ??è?ú3ê??μ???í¨D???′í±¨?êòa??óúD?μ???í¨D???D?o??ì2a??±í?÷d`?????? í??D??μ?±ê×?ê??éμ?μíóúD?μ??aD??á1??μ?÷ ?ò?üóD?é?ü2úéú′í?óμ???í??D?? óéóúD???ê?ò?万方数据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2010-11-3的 摘要: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以西南大学09级师范班36位同学为被试,在心理学实验教学程序上做内隐记忆的实验,结果处理分析得到存在内隐记忆。 关键词内隐记忆(启动效应)辨认再认外显记忆 1 引言 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 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在实验中,Schacter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 提取是无意识的。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的内容。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