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治疗方法及预后

合集下载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9页
(二)各型肝炎临床诊疗依据
• 3. 重型肝炎:
• (1)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内 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显著,快速出现Ⅱ度 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 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 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还未出现 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电解 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 活动度≤20%。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12页
• 4. 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 但自觉症状常较轻,皮肤瘙痒,大便灰白,
常有显著肝脏肿大,肝功效检验血清胆红
素显著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 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肌注后一周 可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γ谷氨酰转 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显著升
肝内管道走行欠清楚或轻度狭窄、扭曲;门静脉
和脾静脉内径增宽;脾脏肿大;胆囊有时可见 “双层征”。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第8页
• 慢性肝炎试验室检验异常程度参考指标
项目
轻度
中度
重度
ALT和/或AST(IU/L) 胆红素(μmol/L) 白蛋白(A)(g/L)
≤正常3倍 ≤正常2倍 ≥35
>正常3倍
>正常3倍
• (1)轻度 临床症状、体征轻微或缺如,肝功效指标 仅1或2项轻度异常;
• (2)中度 症状、体征、试验室检验居于轻度和重度 之间;
• (3)重度 有显著或连续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 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 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征者。
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

治疗方法
► (一)一般治疗:包括平时习惯、生活作风
等方面。
► (二)保肝药
针灸治疗
► (三)中医治疗
单验方
► (四)膳食因素 (四)膳食因素
治疗原则
► 甲、戊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多可完全康复, 戊型肝炎一般为自限性,多可完全康复,
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 急性期应进行隔离,症状明显及有黄疸者应 急性期应进行隔离, 卧床休息。 卧床休息。 ► 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劳。 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劳。 肝功能正常1 个月后可恢复工作。 肝功能正常1-3个月后可恢复工作。
易感人群
► 主要流行于亚洲和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 主要流行于亚洲和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 ►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病; 我国各省、 自治区均有发病; ► 易感人群为抗HEV阴性者; 易感人群为抗HEV阴性者 阴性者; ► 人类对HEV普遍易感,以隐性感染为主; 人类对HEV普遍易感,以隐性感染为主; HEV普遍易感 ► 原有HBV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HEV后病死 原有HBV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 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HEV后病死
多伴有发热、乏力, 消化道症状明显, 多伴有发热、乏力, 消化道症状明显,部分病 人有肝脾肿大,伴有肝区叩击痛。 人有肝脾肿大,伴有肝区叩击痛。病程一般 不超过6个月。 不超过6个月。 ► 黄疸型病人可有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 黄疸型病人可有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 ► 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 )、天冬氨酸 实验室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 )、 转氨酶(AST)显著升高 显著升高, 转氨酶(AST)显著升高,黄疸型肝炎时直接 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和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治疗方法及预后分析

重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治疗方法及预后分析
1 0 ・论
著 ・
M a r c h 2 0 1 3 , V o 1 . 1 1 , N o . 7
重型病毒性肝炎 的临床分型治疗方法及预后分析
张连 涛 梁 贤栋 周 文 亮 任 志 强
( 河南省 商丘市第一人 民医院分 院 ( 商丘市传染病 医院),河南 商丘 4 7 6 1 0 0 )
h e a y v v i r a l 。 l f a r e s ’ a g e ma i n l y f o c u s o n 3 0 t o i f f t y y e a r s o l d , a n d a g e a n d mo r t a l i t y r a t e i s p r o p o r t i o n a l t o t h e e l d e r l y p a t i e n t s , mo t r a l i y t r a t e s a s h i g h a s 7 0 %;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e t i v e T o s t u d y t h e h e a v y v i r a l h e p a t i t i s c l i n i c a l c l a s s i i f c a t i o n a n d t r e a t me n t m e t h o d a n d p r o g n o s i s . Me t h o d s T h e Ma y 2 0 0 9 t o Ma y 2 0 1 1 w e r e f r o m 1 4 0 c a s e s o f s e v e r e v i r a l h e p a t i t i s p a t i e n t s a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 t h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f he t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o f 1 4 0 p a t i e n t s . R e s u l t s ①T h e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2.传播途径:HAV、HEV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饮食、饮 水及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播。HBV通过血液和其他体 液(唾液、尿液、汗液、经血、精液等)排出体外,主要 经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液透析等方式传播。母 婴垂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哺乳、喂养)也是HBV 的重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也能传播。HDV的传播途径同 HBV。HCV主要通过输血和注射途径传播。 3.易感人群:甲型肝炎多感染儿童及青少年,随年龄增 长而递减。在乙型肝炎低发区, HBsAg阳性的感染高峰 年龄为20~40岁,高发区的感染高峰年龄为4-8岁,抗 HBs 随年龄增长而稳步上升,30岁以后,我国近半数的人可检 出抗HBs。丙型肝炎以成人多见,约80%~90%因输血后感 染。HDV感染需同时或先有HBV感染基础。HEV主要侵犯 青壮年,男多于女。各型肝炎之间无交又免疫力。
二、肝炎病毒标记物检测 1.甲型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 HAVIgM阳性可确诊 为甲型肝炎病毒(HAV)近期感染,抗- HAVIgG阳性提示既 往感染且已有免疫力。 2.乙型肝炎 (1)乙型肝炎病毒(HBV):具有3对抗原抗体系统,各具不同 的临床意义。 ① HBsAg与抗-HBs: HBsAg阳性提示HBV目前处于感染阶 段,抗-HBs为免疫保护性抗体,阳性提示已产生对HBV的免 疫力。慢性HBAg携带者的诊断依据为无任何临床症状和 体征,肝功能正常, 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② HbeAg与抗-HBe: HbeAg 阳性为HBV活跃复制及传染性 强的指标,被检血清从 HbeAg阳性转变为抗-HBe阳性表示 疾病有缓解,感染性减弱。
【病原学】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 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分别写为HAV、HBV、 HCV、HDV、HEV,除了乙型肝炎病毒为DNA外,其余 均为RNA病毒。 【流行病学】 1.传染源:甲型和戊型肝炎患者都仅从粪便中排出 病原体。乙、丙、丁型肝炎患者则通过血液和体液 排出病原体。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 隐性感染者。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慢性患者和 病毒携带者。 急、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是丙型肝炎 的传染源,以慢性患者较为重要。急、慢性丁型肝 炎患者是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 急性感染者。

常见传染病病毒性肝炎

常见传染病病毒性肝炎
常见传染病病毒性肝 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一组 全身性传染性疾病,主要累及肝脏。
目前已发现的病毒性肝炎共有5型,即甲、 乙、丙、丁、戊型,分别由甲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 、丁型肝炎 病毒、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
其中除乙型肝粪病毒为DNA病毒外,其余4 型均为RNA病毒,而且4型之间也有较大差 异。
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
甲型肝炎以幼儿、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甲型肝炎病后免疫 力一般认为维持终身。
乙型肝炎感染多发生于婴幼儿及青少年,且为无黄疽型多见, 感染后对有同一亚型HBsAg的病毒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但 对其他亚型免疫力不完全。30岁以后,我国近半数的人可 检出抗-HBs,故HBV感染多发生于婴幼儿及青少年。
2.慢性活动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情继续发展,病程超过一年仍有明 显的症状,全身乏力、消瘦、面部及下肢浮肿等,可有黄疸、 蜘蛛痣、肝病面容、肝掌、腹水及进行性脾大等。肝功能反复 不正常,或波动明显。肝大明显,质地较硬。部分病人可有肝 外脏器损害,如关节炎、肾炎、脉管炎、皮疹及干燥综合征等。
三、重型肝炎 (hepatitis gravis)
2.蛋白代谢功能检测 慢性活动型肝炎和肝硬化时血清白蛋白降低, 球蛋白升高,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降低或倒置,对诊 断有一定价值。
3.胆红素代谢功能检测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检查,血清胆红素定量 和直接胆红素定量等,有助于确定有无黄疸及性质、程度等, 用于诊断。
4.其他 凝血酶原时间长短与肝损害程度成正比,有助临床观察病 情轻重。
1.急性重型肝炎 多数以通常的急性黄疸型开始,病情急剧恶化, 黄疸迅速加深,肝脏明显缩小。于起病10日内出现精神症状, 如烦躁、错乱、谵妄、嗜睡、扑翼样震颤、昏迷、抽搐等,后 期多因肝、肾功能衰竭、脑水肿及脑疝等死亡。病程不超过3 周。

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症分析

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症分析

1 临床资 料 11 一般 资料 . 9 9倒 中, 7 男 8蜘 , 2 女 l例( 孕妇 3倒 ) 。年 龄 3 o岁 ,o岁以下 1 侧 。 ~6 3 4 其中急性重肝 u 例 (I ) 亚 I , 急性重肝 2 例 ( 34 ) 慢性重 肝 3 侧 ( 11 ) 3 2. , 1 3 . 。
12 诊断和 主要临床 表现 .
根据 2 0 全国传 染病与 寄 00年
生虫学术会议所订( 病毒性肝炎 防治方案) 的诊断标准分型 。 急性重型肝 炎发病急 , 情进展快 , 病 明显的消化遭症状 、
否细胞具 有 P AF的特 异受体 , 结合后 可致花 生四烯酸释放
及花 生酸生成 , P F可导致门静脉压增高 , 故 A 慢性或严 重肝 病 时 , 源性 L S首 先经 过 门样 脉入肝可 能是此 类患者常 肠 P 见门静脉高 压的原 因之一 。 由于轱 否细胞 存在双 重作用 , 目前 认为 步量 L S作用 P 时其 发挥 保护作 用 , 大量 L S则 可活化枯 否细胞 通过释放 P 毒性物质 引起肝损害 。
原活动度 1  ̄4 。 I 5 0 I 例急性重肝肝界 明显缩小 ,~3肋间 1 不等 2 3侧亚急性重肝 l 5例肝界为 3 肋间 , 十 8例肝 浊音界 至肋 弓。慢性重 肝 中 2 倒后 期肝界缩 小 ,0 1 l 侧肝 浊音界 正
常 。6 例 中 5 3 3例为乙型肝 炎 ,0 1 侧重 叠虎型肝炎病毒感 染
维普资讯
黑龙江医药
H io gi g d a Junl O .3 O 3 20 e nJ n i loraV 1 . 02 L a Me c 1N
・3・ 25
强有力 的血凝激 活物 , 从而在肝 窦 内发 生 D C、 I 导致 散循 环 障碍 。TNF 方面引起肝脏 炎症反应 , 进转化生长 因 促

病毒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病毒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淤胆型肝炎
• (一)急性淤胆型肝炎 亦称毛细胆管型肝 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消化道症状 轻,主要表现长时间2-4周或更长时间肝内梗阻 性黄疸、皮肤瘙痒、大便灰白,明显肝肿大, TBiL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元 活动度>60%,血清胆汁酸,碱性磷酯酶,胆固 醇水平明显升高,黄疸持续三周以上,除外肝外 梗阻原因。 • (二)慢性淤胆型肝炎 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出 现上述症状。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
●概

•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 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传染 病,主要通过消化道、血液、体液传 播。
• 临床特征: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肝 区痛、肝肿大、肝功异常。
●病原学
• 目前已知有甲、乙、丙、丁、戊、庚、 TTV七种,其中甲、戊型主要表现为急 性肝炎;乙、丙、丁主要表现为慢性肝 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细胞Ca;乙 型肝炎病毒和TTV属DNA病毒,其余均 属于RNA病毒。
• (二)亚急性重症肝炎:急性黄疸型肝 炎起病,15天至24周以内出现极度乏 力、消化道症状明显,(PT)凝血酶元 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元活动度<40%并 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 上升≥17.1umol/l,或TBiL>正常值10 倍,肝性脑病在此型中多出现于疾病的 后期,亦发展为坏死后型肝硬化。
二、慢性肝炎:
• ☆凡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 • ☆原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 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 征及肝功异常者可诊断为慢性肝炎。 • ☆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有明显的 慢性肝炎体征或肝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慢性肝 炎。 • ☆根据症状、体征、化验及彩超检查综合分 析,亦可做出慢性肝炎诊断。
慢性重症肝炎: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在生物学上它是嗜肝DNA病毒科 (hepadnavividae)家族中的一员。
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
HBsAg HBeAg
HBcAg
Dane颗粒:直径42mm HBsAg: D20mm, 有抗原性,无感 染性 HBcAg: D28mm,有抗原性,有感 染性 HBeAg:活动性的标志。
靶抗原主要是HBsAg、HBcAg和肝细 胞膜脂蛋白
炎症活动度
级 0 1 汇管区及周围 无炎症 汇管区炎症 (CPH) 小叶内 无炎症 变性极少数坏死灶 期 0 1
纤维化程度
纤维化程度 无 汇管区) 3 中度PN
变性,点、灶状坏死
或凋亡小体 变性、坏死重或BN
2
汇管区周围纤维化,纤维
隔形成,肝小叶结构保存
3
纤维间隔形成伴肝小叶结 构紊乱,无肝硬化
慢性重性肝炎
• 慢性肝炎/肝硬化+大块/亚大块坏死
PN、BN及纤维间隔
• 及时治疗——停止进展和治愈
病程迁延——坏死后性肝硬化

急性病毒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

急性轻型(点灶状) 急性较重型(桥接) 轻度慢性(轻度碎片) 中度慢性(中度碎片) 重度慢性(重度碎片)
急性重型(大片) 亚急性重型(亚大片,结节再生) 慢性重型
临床: 症状明显、肝功异常、
肝脾肿大
重度慢性肝炎(桥接坏死)
重度慢性肝炎
病例分析
• 男,22岁,学生。3年前因急性肝炎住院治疗, 45天后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而出院。1 年后复学,因功课过重反复出现厌油、纳差、 乏力,休息后症状缓解。1周前上述症状再次 加重入院。 • 体检:面部和胸部有数个蜘蛛痣,双手掌发红, 肝在肋下1cm,质稍硬,脾可触及。 • 化验:SGPT增高,白蛋白25g/L,HBsAg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