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蜡染的创新传承浅议

苗族蜡染的创新传承浅议
苗族蜡染的创新传承浅议

苗族蜡染的创新传承浅议

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苗族蜡染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苗族蜡染的传承、发展局限于传统应用的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苗族蜡染的传承、发展已经受到严重威胁。文章从传统蜡染技艺和蜡染图案设计两方面对苗族蜡染的传承进行讨论,并提出创新传承方法。

标签:苗族蜡染;技艺;传承;创新

蜡染技艺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贵州苗族蜡染于2006年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苗族蜡染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与乡土气息,有其独特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保护和传承苗族蜡染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全球现代化消费文明的结合大潮,已经不可避免地席卷到中国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伴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从前些年对西方文化的盲目热捧,到现在中国梦的提出,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随着各级政府部门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高度重视,使具有艺术性与功能性的苗族传统蜡染,更多地被非遗文化创新设计企业所青睐,慢慢地,苗族传统蜡染的创新设计研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苗族蜡染技艺特点

苗族蜡染实际上的原理是利用蜡进行防染。苗族民间蜡染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铜刀、瓷碗、水盆、大针、骨针、炭盆、染缸等。蜡染所用的织物一般都是苗族女性自织的土布、亚麻等,防染材料则主要是蜂蜡和石蜡,至于染料则是蓝靛及其他植物染料。

整个蜡染的传统制作过程是先用草木灰滤水浸泡土布,脱去纤维中的脂质。接下来把适量的黄蜡放在小瓷碗里,将瓷碗置于热木灰上,黄蜡受热熔化成液体后,即可用蜡刀蘸蜡汁点画于布上。点好蜡花的布再用温水浸湿,放入已发好的蓝靛染缸,确认布料已经染好后可拿到河边漂洗,让清水冲去浮色,再放进锅里用清水煮沸,使黄蜡熔化浮在水面上,融化的蜡经冷却回收后可以再次使用。点蜡的布料在蜡熔化后会现出没有上染颜色的白色花纹。之后,再将蜡染布反复漂洗,使残留的蜡脱干净,蜡染布的制作就算完成。对于蜡染,“蜡裂纹”是其特色工艺,“蜡裂纹”是由于点在布上的蜡块经折叠抓揉产生裂纹,靛蓝渗入蜡块的裂纹中而形成的独一无二的图案纹理。

苗族蜡染除了上述的点蜡以外,还有画蜡的技艺。苗族画蜡是用铜刀(蜡画工具)醮上高温加熔的蜂蜡,在白布上信手画出花鸟鱼虫,江河湖泊,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然后绘画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填以各种颜色即成。

传统的蜡染图案多取材于大自然或先民传说,有祖先传下来的图腾纹样,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