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最具有教育智慧的八句话!
精选论语中关于教育的名言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
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
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
孔子谈教育的名言

孔子谈教育的名言在《论语》中,孔子(孔夫子)留下了许多富有智慧和启发性的名言,其中不乏关于教育的深刻思考和建议。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言论至今仍然对我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
以下是孔子谈教育的一些名言:孔子谈教育的名言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学而篇》)这句话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只有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和智慧。
学习应该是主动、有意义的,而不是死记硬背,思考更是获取知识的关键。
2.“教学不严,师之惰也。
”(《论语·为政篇》)孔子强调了教学的严谨性。
教师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学生,才能使教育事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如果教学不严格,师生都会沦为懈怠和懒散。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公冶长篇》)孔子提倡诚实守信的教育态度。
学生要有诚实的求知欲和态度,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样才能不断地增长自己的知识面,实现真正的知识进步。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篇》)这句话强调了孔子对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从他人身上学到有益的东西。
这种开放的学习态度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品质。
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公冶长篇》)孔子强调了教育中的礼仪教育。
礼仪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求学生遵守礼仪规范,尊重他人,保持适当的言行举止。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篇》)孔子提倡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学习,要有求知欲望,不断地追求知识。
同时,应该保持虚心谦逊的态度,愿意向他人请教,不耻下问,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
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论语·为政篇》)孔子强调了不同知识获取方式的重要性。
他认为生来就有知识的人是上等的,其次是通过学习获取知识的人,最后是在困难中不断学习的人。
《论语》理想的教学状态的一句

《论语》理想的教学状态的一句篇一:论语中最具教育智慧的八句话(已打印)《论语》中最具教育智慧的八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有关教育、学习的言论在《论语》中处处皆是,孔子的这些经典言论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极具指导意义。
《论语》中有几个关于教育、学习的“最”,每个“最”都蕴涵着教育大智慧!我们一起来瞧瞧。
勤思与乐学最有效的读书学习方法:“勤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若不加思考,学得越多,可能受蒙蔽越深,此就是所谓百无一用的书呆子。
只有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才能明辨真伪,然后去伪存真,为己所用。
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不能汲取前人的知识养分,疑惑也不能得解,此种人可谓百思不如一学。
学习中的“思”,要注重独立思考。
最明智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有强弱,获得的知识有先后。
但能力、智力都不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学习上一定要有自知之明,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人非圣贤,孰能都懂?不知者不可怕,不知而装知者才真正可怕,所谓害人害己呀。
引导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乐学”。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作为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然,兴趣爱好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特别是小学生,兴趣爱好还容易转移,今天喜欢这样,明天又喜欢那样。
教师要引导其形成自觉而快乐的学习行为和心理,这是最理想的教学,学生会在“学习—兴趣—成功快乐—更有兴趣—更成功快乐”的循环过程中不断成长。
诲人与自省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教师是特殊的职业,在今天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特别需要终身学习,永不满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的大脑里唯有不断有活水注入,才能保证其教育教学有生命的活力。
“诲人不倦”,永远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不要在学生面前有丝毫的厌烦之情和工作倦怠之意。
因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可能伤害学生脆弱的心理,甚而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孔子的名言经典语录

孔子的名言经典语录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言论被后人编纂成《论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一些孔子经典的名言和语录,展示了他的智慧和教诲。
一、道德教育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高尚道德品质,与小人追求私利的心态形成鲜明对比。
2.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提倡学习和借鉴他人的长处,认为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名言强调了孔子对于仁爱和关心他人的重视,教导人们要以自己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要伤害他人。
4.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句话强调了“知、仁、勇”是完善个人品质的重要要素,它们相互之间相辅相成。
二、教育观念1. “教学不若乎措也。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
2. “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应该通过回顾过去来探索未来,通过挖掘传统知识来发现新的思想和观点。
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强调了学习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不断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
4.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鼓励人们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虚心请教他人,不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傲。
三、政治思想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强调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君子能够在保持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和谐相处。
2. “政而不怨。
”孔子提倡在执政时坚持公正和清明,不为私利而怨恨他人。
3. “国家有道,智者为政。
”这句话强调了智慧和才能在治理国家方面的重要性。
4.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指出了人们应该更关注理解他人而不是盲目追求他人的认同。
四、人际关系1.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也。
”孔子教导人们要保持自己的品德和尊严,在四方行事时不辜负君主的期望。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强调了朋友之间的重要性,他认为亲密的友谊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
论语中的教育智慧

论语中的教育智慧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中国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论语中选取几个典型的教育智慧,分析其内涵,并探讨它们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激励引导论语中有一则记载:「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沮丧于自己目前的地位,而要思考如何通过努力和付出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成就。
在现代教育中,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者应该以激励引导为原则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从内心产生愿望并主动去追求知识和成就。
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潜能,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奖励,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二、「温故而知新」——重视基础知识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先温习和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知识。
在现代教育中,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重视基础教育,注重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
只有在基础扎实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从而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论语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单纯的学习或者思考都是不够的,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
在现代教育中,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者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唯仁者能好人」——重视道德教育论语中有一句名言:「唯仁者能好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人才能真正取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现代教育中,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心,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不仅在学业上取得成功,还在道德修养上成为真正的好人。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

《论语》中的名言名句《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名言名句,以下将选取其中一些进行阐述。
第一组:教育与修身1.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孔子关于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方面的名言。
孔子认为要成为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并且要有一颗真诚正直的心,对待他人要友善体谅,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
2. 不学而时习之,不思则罔,疑则有错:这是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名句。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和知识,才能不断提高自己,避免错误。
3.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孔子对于修身的要求,强调人们要遵循良好的礼仪,从穿衣、言谈、行动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第二组:政治与治国1.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是孔子对于君子和小人的描述。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胸怀广阔,心胸开放,对待世事和人情要大度,而小人往往心胸狭窄,计较小利,为人处世常常小心谨慎。
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强调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观念。
君子注重道义和正义,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升华,而小人只追求私利和功名。
3.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孔子教育子弟的名言,他认为只有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目标,才能推动一个人不断努力,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第三组:友情与人际关系1.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这是孔子对于真正的友谊的描述。
孔子认为真正的友谊应该是淡泊无私的,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交朋友。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强调了待人处事应该遵循的原则。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待人真诚、宽容和善良,不去伤害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友爱。
第四组:学习与修养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强调。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努力去学习,才能使自己的知识不断丰富和提高。
古文探索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古文探索论语中的名言警句《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被誉为“圣人之言”。
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智慧和人生哲理,其中不乏一些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
本文将探索《论语》中的名言警句,深入解析其背后的思想和内涵。
1. 有教无类:“尧受九州,不以‘家’告,受其闻之也。
朝有庙会之礼,以告闻之也。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
它强调了教育的普及和公平性,不分阶级、贫富、出身都应该接受教育。
这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重视教育的观念。
这句名言警句告诉我们,教育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权利,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
这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道德规范之一。
它告诉我们,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这个简单而深刻的道德准则,旨在促使人们充满同情心和善良,并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3. 君子之交淡如水:“子路问交于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
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高尚纯粹的交往方式。
君子淡泊名利,以亲近他人;而小人则以私欲为目的,以利益交往。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真正的交往应该是无私无欲,平等和真诚的。
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齐景公》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达了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兴趣的价值。
知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而单纯地了解知识,而不去深入研究和加以实践,在儒家的眼中只是乏味的空谈。
这句名言警句告诉我们,知识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
5. 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述而》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身边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回答者:teache r073《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
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
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
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不能汲取前人的知识养分,疑惑也不能得解,此种人可谓百思不如一学。学习中的“思”,要注重独立思考。
▼
最明智的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有强弱,获得的知识有先后。
教师要引导其形成自觉而快乐的学习行为和心理,这是最理想的教学,学生会在“学习——兴趣——成功快乐——更有兴趣——更成功快乐”的循环过程中不断成长。
诲人与自省
▼
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教师是特殊的职业,在今天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特别需要终身学习,永不满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大脑里唯有不断有活水注入,才能保证其教育教学有生命的活力。
“诲人不倦”,永远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不要在学生面前有丝毫的厌烦之情和工作倦怠之意。
因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可能伤害学生脆弱的心理,甚而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要永远做好学生幼小心灵的守护神。
▼
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法:“启发”
但能力、智力都不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学习上一定要有自知之明,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人非圣贤,孰能都懂?
不知者不可怕,不知而装知者才真正可怕,所谓害人害己呀。
▼
引导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乐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作为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然,兴趣爱好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特别是小学生,兴趣爱好还容易转移,今天喜欢这样,明天又喜欢那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有关教育、学习的言论在《论语》中处处皆是,孔子的这些经典言论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极具指导意义。
勤思与乐学
▼
最有效的读书学习方法:“勤思”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若不加思考,学得越多,可能受蒙蔽越深,此就是所谓百无一用的书呆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是孔子的大弟子,就领会了其老师思想之精髓,一生尽心尽力做事,将每一件事能做得圆满,做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真诚地对待和自己交往的朋友;及时温习、领会老师所授的知识,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作为古人,每天都能多次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工作,不辜负别人的重托;对得起朋友,不辜负朋友的信任;对得起老师,不辜负老师的教诲。
孔子一辈子追求人生之完善完美,追求自己健全之人格,并且每十年,就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到了七十岁时终于达到了人生道德修炼的最高境界,成为千古一人的万世师表。
▼
最忠实的教育工作者:热爱学生,忠于教育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因为热爱学生,自己就能不为他们任劳任怨吗?忠于教育这项事业,自己能不对学生谆谆教诲吗?
孔子三十岁开始授徒讲学,一直到了七十二岁离开人世,为了他自己钟情的教育事业,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可能是中国,也是世界开展“启发式”教学的最早言论。
教师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其效果最佳应是在学生的愤、悱状态。
教师要有意识地使学生逐渐进入愤、悱状态,让学生真正地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
最严格的自我教育者:“一日三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也大概能算得上那个时代自我反省最深刻的人了。
仁与爱
▼
最早倡导教学民主者:“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倡导在“仁”面前不分师生,一律平等,学生不要因为年龄小而谦让老师;反对学生对老师的盲目服从,不赞成“对吾言无所不悦”的态度,主张“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由此可知,孔子非常关注年轻一代的成长,并对他们寄予很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