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关于师生关系的句子和它的解析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考点

论语十二章考点

论语十二章考点
论语第十二章主要考点如下:
1. 学而不厌:指人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而不应该停止学习或满足于当前的成就。

2. 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在与他人交往中,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改进自己。

3. 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学习,通过教学可以增进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4. 君子不器:君子不应该局限于一种特定的技能或才能,而应该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5. 学而知不足:学习是一个不断追求知识和成长的过程,即使学到了一些知识,也不能满足,应该继续学习。

6. 师友相亲: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起师友关系,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7. 学而时习之:学习不仅要有系统的学习计划,还要有持续的反复练习和巩固。

8.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指人们应该欢迎来自远方的朋友,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9. 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应该追求卓越的品质和美德,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

10. 君子务本:君子应该注重发展自己的根本素质,而不是追求表面的功名利禄。

以上是论语第十二章的主要考点,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和理解这些内容。

论语尊师重道句子

论语尊师重道句子

论语尊师重道句子
尊师重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之一,它强调了对师长的尊重和对道德规范的重视。

下面是十个关于尊师重道的句子:
1. 孔子说:“君子不器。

”意思是一个君子不会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忽视对师长的尊重。

2. 孔子说:“教无常师。

”他认为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们应该不断地向各个方面的人学习。

3.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应该时常复习已学的知识。

4.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意味着我们应该通过回顾过去的经验来获得新的知识。

5.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他认为学习诗歌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6.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礼仪的重要性,礼仪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基础。

7.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他强调了在家庭和社会中要尊重长辈和师长的重要性。

8.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认为无论是谁,我们都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9.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他认为君子应该全面地发展自己的素质,而小人只会拿自己和别人比较。

10.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他认为君子应该心胸宽广,不计较小节,而小人则喜欢计较个人得失。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它强调了对师长的尊重和对道德规范的重视。

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尊师重道的意识,尊重老师和长辈,遵守道德规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论语》里的师生关系可有趣啦。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那就是亦师亦友。

孔子不像个刻板的教书先生,他就像个智慧的大家长。

弟子们在他身边,能自由地表达想法。

颜回、子路他们,有啥问题就问,有啥见解也说。

孔子呢,耐心听着,给他们解答。

孔子对弟子那是关心得很。

他了解每个弟子的性格。

像子路莽撞,孔子就会引导他,让他别冲动。

对颜回呢,孔子特别欣赏,夸他品德高尚。

这就像老师知道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因材施教呢。

弟子们对孔子那是打心眼里尊敬。

他们觉得孔子有大智慧。

不管孔子走到哪儿,弟子们都跟着。

孔子被困的时候,弟子们也不离不弃。

他们相信孔子能带着他们走出困境,这种信任可不是一般的深。

在学习上,孔子带着弟子们一起探讨。

他们谈仁、谈义、谈礼。

弟子们积极发言,孔子引导讨论。

有时候讨论激烈得很,大家都争得面红耳赤。

可这就是学习的乐趣啊,没有谁因为争论而生气。

孔子会以身作则。

他自己遵守礼仪,弟子们就跟着学。

他待人宽厚,弟子们也懂得宽容。

他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弟子们,就像一面镜子,让弟子们照着做。

弟子们也会向孔子倾诉烦恼。

有的弟子为仕途发愁,有的为家庭问题困扰。

孔子就像个知心朋友,给他们出主意。

他不会说些没用的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地帮忙。

孔子和弟子们还经常一起出游呢。

在游玩中也有学问。

他们看山川河流,谈天地之道。

这可不是简单的游玩,是在实践中学习。

而且啊,弟子们之间也因为孔子而关系亲密。

他们互相切磋,互相帮助。

年龄大的照顾年龄小的,学问高的帮助学问低的。

大家都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

《论语》里的师生关系真是太美好了。

老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这种关系值得我们学习。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典范,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学习。

论语中关于尊师重道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尊师重道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尊师重道的句子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关于尊师重道的内容在论语中有很多。

下面列举了10个关于尊师重道的句子,以展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对待师长和道德的态度。

1.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君子应该重视师长的教诲,学习不断进取的态度。

只有重视师长的教导,才能树立起威望,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为政》)这句话强调了对师长的尊重和敬意。

君子应该虚心向师长请教,不要自以为是,要谦虚学习,以充实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3.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为政》)这句话指出了一个人要成为知识渊博、有道德情操和勇气的人,需要尊重师长、学习他人的智慧和道德,以及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学习的重视和对待人的态度。

君子应该时常温习所学,喜欢结交朋友,不要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气,要以君子的态度对待他人。

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这句话强调了对于知识的温故而知新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回顾过去的经验和知识,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成为他人的良师益友。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论语》)这句话强调了君子的宽容和不以人底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态度。

君子应该对他人宽容和理解,而小人则常常拿自己和他人相比较。

7.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论语·为政》)这句话表达了对于师长的尊重和敬意。

只有上知的人和下愚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师长的重要性和教诲的价值。

8.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尊师重教的句子

论语尊师重教的句子

论语尊师重教的句子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师生关系的尊重和教育的重要性。

下面列举了十个关于尊师重教的句子,以展示其重要性和价值。

1. 孔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句话强调了师生关系中师者的重要性,上知的老师能够引导下愚的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3. 孔子提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4. “吾日三省吾身。

”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的要求,他要求自己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修正错误,提高自己。

5.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学习历史,温故知新,才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和把握未来。

6.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

”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只有通过教育的引导和培养,才能够真正发挥出人的优秀品质。

7.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

”这句话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质和能力。

8.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学习和修养,才能够达到心智的成熟和内心的平静。

9.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

”这句话告诉我们,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他们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是无私的,需要我们珍惜和回报。

10.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尊师重教不仅仅是对老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我们应该以身作则,为他人树立良好的榜样。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它强调了师生关系的尊重和教育的重要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则虚心向学,共同成长。

只有通过尊师重教,我们才能够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希望大家都能够珍惜教育资源,尊重老师,努力学习,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责任感的人。

师说中表达师生关系的句子

师说中表达师生关系的句子

师说中表达师生关系的句子
1.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更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这句话表明了师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关系,打破了传统的“弟子必不如师”的观念。

2.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对于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

这句话揭示了社会上的一种普遍现象:人们对于教育自己的孩子非常重视,但对于自己的继续教育却很轻视,认为从师学习是耻辱的。

这种观念会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研究及其现实价值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研究及其现实价值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研究及其现实价值《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对我国的思想和道德伦理有着深远影响。

其中提到的师生关系更是博人瞩目,因为它所体现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研究。

一、师道之义:古代教育理念之源“师道之不传,久矣…”这句话是《论语》中的经典语录,也是对师生关系的最好诠释。

在古代中国,师徒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师傅作为一种权威和道德楷模,扮演着重要的教化角色。

孔子在《论语》中谈论的师道之义,强调了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授道德和品德,而不仅仅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技能人才。

这一思想也正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二、师生关系的理念:相互尊重与感恩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对师道之义有着详细论述,也对于师生之间的相处之道有着深刻的探讨。

孔子强调要尊师重道,同时也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

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并称赞孟懿子“爱人以德,加人以礼”。

这说明在师生关系中,师生需要相互尊重,学生需要认真听取老师的见解,老师则需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帮助和教育,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师生关系的意义:启发学生的成长师生关系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的关系。

在师生关系中,学生能够从老师身上获得知识和见识,老师则能够从学生身上感受到自己的育人成果。

因此,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许多家长更重视的是学科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品德和思辨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师生关系作为一种育人模式是适用于多种情况的,它能够培养孩子们拥有卓越的品德与情操,提高其思辨能力,并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四、现实价值: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方法随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师生关系也已逐渐发生变化。

怎样建立好师生关系,如何让老师更好地教育学生,也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热门话题。

通过研究《论语》的师生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在传统文化中已经有了很好的范例,这可以为现代教育工作者提供实践指导和方法借鉴。

论语中教与学理念的句子并解释意思

论语中教与学理念的句子并解释意思

论语中教与学理念的句子并解释意思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白话文意思: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二、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白话文意思:聪明的人不会困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三、因材施教。

白话文意思: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白话文意思: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五、不学礼,无以立。

白话文意思: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白话文意思: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关于师生关系的句子和它的解析论语》中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考察。

(1)诲人不倦: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孔子上课,经常表扬那些好学的学生。

颜渊就是其中最闻名的一个。

《论语·子罕》记孔子的话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等于说,课上到最后,孜孜不倦的仅仅剩下颜渊一个。

看五四时代那么多学者开课,都有学生逃课,再回过头来听孔子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就很亲切。

听话听音。

既然“语之而不惰者”是颜渊,那么,“语之而惰者”是谁呢?不知道。

孔先生似乎没去学生处查过 ___。

进而言之,“语之而惰者”到哪儿去了呢?也不知道。

恐怕有逃课的,也有上课打瞌睡的。

《论语·公冶长》有宰予昼寝的记录,属于不逃课也不听课的。

孔子也为此发过脾气,说“朽木不可雕也”。

遇到紧要关头,孔子的学生中逃课的人更多。

《论语·先进》:“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从陈蔡者,《史记·孔子世家》谓有颜渊、子贡、子路;《弟子列传》谓有子张;《吕氏春秋·慎人篇》谓有宰予,合计五人。

他皆无考。

其他的同学哪儿去了呢?不知道。

孔先生后来似乎也没给他们处分。

如果有份处理决定,不至于无考。

就是跟着走的五个人,也不是人人步步紧跟。

《论语·先进》:“子畏于匡,颜渊后”。

这就是说,就连颜渊,遇匡人之难之际,也有逃课记录。

《吕氏春秋·劝学篇》则谓颜渊“随夫子行,忽遇匡人之难”,“自必潜身远害,或从他道迂行,此其所以相失在后也”,为颜渊逃课做了一点解释。

(2)各言尔志:考试中的师生关系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学生进行考试,似乎都是进行“开卷考试”,而且是讨论式的“开卷考试”。

他的试卷从来没有偏题怪题,常见的考题是“各言尔志”、“各言其愿”,有点类似香港高校内地招生时出过的一些题目。

香港高校内地招生,香港岭南大学有一题是“谈谈你的理想和兴趣”,并且要求“就一个点来谈,不要面面俱到”;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系有一题是“有何职业规划”。

不同的是,孔子在考学生的同时,自己也作回答,等于同时参加考试,并且与学生共同讨论。

《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路把试卷交给老师,老师不但不生气,反而非常坦率地答出自己的答案,作为对学生的一种教育。

孔子对学生进行考试,有他自己一贯的指导思想。

《论语·子罕》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里说的“四毋”,我认为完全可以看成是孔子的教育观,也完全可以看成是孔子的考试观。

罗家伦《学问与智慧》:“毋意可以释作不可凡事以意为之。

没有根据先有论断是要不得的。

这就是成见(Prejudice),成见与科学探讨的精神不相容。

毋必是不可武断(Dogmatic)。

武断是虚心的反面,往往以不完备的知识,不合理的见解,据为定论。

毋固是不可固执(Obstinate),拘泥胶着,拒绝新的事物、新的假定。

堕入樊笼而不自解,钻入牛角心里而不自拔。

毋我是不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我为出发点(Ego-centricpredicament)。

妄自尊大,正是所谓我执。

这种胸有所蔽的看法,在逻辑上不能允许,在认识论上也不能容。

”(3)讷言敏行:生活中的师生关系《礼记·儒行》记载说:“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

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杨天宇《礼记译注》把这一段翻译成白话文,说:“鲁哀公问孔子说:‘先生的服装,是儒者的服装吧?’孔子回答说:‘我少年时期住在鲁国,穿袖子宽大的衣服;长大后住在宋国,戴章甫之冠。

我听说,君子的学问要广博,衣服要随俗。

我不知道什么是儒服。

’”《论语·乡党》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等等。

这是一个吃饭也要坚持“礼法”的孔子。

可是,他又真心崇尚节俭简朴的生活。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读这些话,每个人都能感觉到孔老先生的精神追求,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乐亦在其中。

这又恰恰是一个无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子。

怎么理解这种似乎矛盾的情况呢?吃饭也是他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课堂。

《吕氏春秋·审分览》说,也是在厄于陈蔡之间的日子里,有一天孔子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之”。

饭快要熟,孔子远远地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佯为不见之”。

不久,饭熟了,颜回请老师吃饭。

孔子说:“刚才梦见我的父亲,我要用饭来祭祀他。

”颜回说:“不行啊。

刚才房上有灰尘掉进锅里面,那些米我舍不得扔掉,被我吃过了。

这饭不能再用来祭祀了。

”孔子不得不为他的诚实所感动。

(4)富贵浮云:金钱面前的师生关系孔子一生,主张富民。

读《论语·子路》,孔子见卫之庶,主张富之教之,让人印象深刻。

再读《说苑·建本》,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

既富,乃教之也。

此治国之本也。

”可见一以贯之。

《说苑·政理》记鲁哀公问政,孔子曰:“政在使民富且寿。

”他认为“薄赋敛则民富”。

但是,孔子的富民主张并没有能够付诸实施。

《说苑·政理》记孔子批评子贡赎人于诸侯而还其金,一针见血地说:“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

换句话说,鲁国国君并没有接受孔子“薄赋敛”的治国方略。

鲁国如此,当时的诸侯国大多如此。

《论语·微子》记子路的感叹,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仅此一点,即可知之矣。

他非常缺钱,却不肯苟取。

《吕氏春秋·离俗览·高义》说:“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对这件事,《吕氏春秋》评曰“取舍不苟”,我看很贴切。

对诸侯权贵如此,对学生也如此。

《孔子家语·致思》有个故事,说孔子出门时下起大雨,身边没有伞。

门人说:“子夏有。

”孔子不同意向他借伞。

原因是“商之为人也,甚短于财”,比较吝啬。

孔子平时了解产生如此印象,就不肯去借伞。

他认为,与人相处,应该展现别人的长处,而不应该凸显别人的短处,宁可自己淋雨,也不去借伞。

孔子从不讳言财富。

《论语·述而》: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看来,只要收入好,他对工种并不挑剔。

但是,他更坚持自己的原则。

《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5)子见南子:绯闻面前的师生关系《论语·子罕》: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卫灵公》: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论语·雍也》说:“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见过南子,孔子自己就未必有多高兴。

不高兴还要去见,当然有其不得已处。

自己本来就不高兴,回来以后还要看学生的脸色,孔子的心情可想而知。

问题在于,子路不过是个学生,学生凭什么可以对老师表示这种不高兴?请到“现代化”校园里去找找看,有几个学生能够和子路一样,对老师的言行敢于明明白白大胆表示“不高兴”?有时候不过是想逃一节课而已,老师就要与你斗智,甚至发生所谓“肢体冲突”,哪里还谈得到公然表示“不高兴”?许多非常“现代化”的老师,其实根本不能容忍学生对自己说半个不字。

首先,这是由子路的个人品格决定的。

子路这个人,一辈子言行一致。

《论语·公冶长》:“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颜渊》:“子路无宿诺。

”在子路看来,师生之间绝不应该有双重标准。

不管什么事,既然要求学生这样做,老师自己更加必须带头这样做。

所谓以身作则,是为人师表的第一要素。

其次,当然是由于老师的一贯信任。

孔子一直认为子路为人忠诚老实。

《论语·公冶长》有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之感慨,可见孔子对他的倚重。

至于批评的行为依据,《论语·里仁》有“事父母几谏”之教诲。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孔子这位老师,有一点和许多“现代化”老师不大一样,孔子真诚欢迎学生当面批评自己。

不仅是学生,只要说得有道理,谁批评都行。

《论语·先进》记载孔子批评颜回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可见,“于吾言无所不说”的学生,老师并不见得就喜欢。

从子路的一贯表现看,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在事后;也有时候,子路“不说”在事前,而且这种“不说”往往能够改变老师已有的计划或决定。

例如《论语·阳货》:“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

子路不说”;又说:“佛肸召,子欲往”,子路又加劝阻。

这两次事前的“不说”,都很有成果。

这两次,孔子都接受了子路的批评,听从了子路的建议,没有去那些地方应聘。

对于一个渴望施展才华而又处处碰壁的先生来说,毅然放弃这手到擒来的两只“金饭碗”,是并不容易的抉择。

孔子有子路这样的学生,是孔子的幸运。

所谓教学相长,正是师生之间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过程。

在我看来,孔子同时代的人,以及孔子以后的人,之所以难以达到孔子这样的成就,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缺少这种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子路这种学生或许经常有,但是,能够像孔子这样容忍学生对自己“不说”的老师并不多见,子路也就难以成为子路矣。

于是,能够在记载老师嘉言懿行的同时,真实保留学生“不说”这种事实的著作,在孔子去世以后的2500年间,世界上再也没有了。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