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
早搏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解读PPT课件

指南中强调了早搏的诊疗应以患者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 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制定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诊疗流程。
治疗手段丰富
除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外,本次指南还介绍了射频消融、起搏器治疗等 新型治疗手段,为基层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介绍
01
早搏发病机制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早搏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一些新
改善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合理 饮食;适当锻炼,增强心肺功能。
定期随访
早搏患者应定期接受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处理方法及时机把握
药物治疗
导管消融术
根据早搏类型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 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 考虑导管消融术治疗,通过射频能量破坏 异常兴奋灶,达到根治早搏的目的。
早搏基层诊疗指南 (2019年)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19
目录
Contents
• 早搏概述与流行病学 • 早搏诊断方法与标准 • 早搏治疗原则与策略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早搏概述与流行病学
早搏定义及分类
早搏定义
早搏,又称期前收缩,是指异位 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 脏搏动,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放松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渐进性肌肉 松弛等,以缓解紧张情绪和身体症状。
3
积极心态培养
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 信心,同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家属参与和支持体系建设
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

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2007 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制定了,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较为完整与系统的早产诊疗规范,其对指导我国早产临床诊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7 年过去了,早产防治的循证研究有了快速进展,产科学组决定在基础上,参考欧洲、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以及Cochrane 图书馆、PubMed 数据库收录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经验更新指南。
本指南经有关专家反复讨论产生,仅适用于单胎、胎膜完整的自发性早产的诊治。
本指南标出的循证证据等级为:Ⅰ级:证据来自至少1 个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或说服力强的系统综述,或基于同质性很好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
Ⅱ级1: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Ⅱ级2: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Ⅱ级3:证据来自不同时间或地点,有干预或无干预的研究,或没有对照的研究。
Ⅲ级:基于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或专家委员会报告。
本指南标出的推荐强度分级为:A 级: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良好的、一致的科学证据)。
B 级:较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有限的、不一致的科学证据)。
C 级:临床可以参考(基于专家意见或共识)。
一、早产的定义及分类早产的定义上限全球统一,即妊娠不满37 周分娩;而下限设置各国不同,与其新生儿治疗水平有关。
很多发达国家与地区采用妊娠满20 周,也有一些采用满24 周。
本指南仍然采用妊娠满28 周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000g 的标准。
根据原因不同,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
前者包括早产和胎膜早破后早产;后者是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为母儿安全需要提前终止妊娠者。
美国的资料表明,约5%的妊娠在孕20~28 周前自然终止,12%的早产发生在孕28~31周,13%在孕32~33 周,70%在孕34~36 周。
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

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一、早产的定义: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间分娩成为早产。
分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两种,自发性早产包括未足月分娩和未足月胎膜早破,治疗性早产为妊娠并发症或合并症而需要中止妊娠者。
二、早产的诊断及预测1.早产的诊断:(1)早产:妊娠满37周前分娩称为早产;(2)早产临产:妊娠晚期(<37周)出现规律宫缩(每20分钟4次或60分钟8次),同时伴有宫颈的进行性改变(宫颈容受性≥80%,伴宫口扩张2.0cm以上)。
2.早产的预测:当妊娠<37周,孕妇出现宫缩可应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早产临产的预测:(1).超声检测宫颈长度及宫颈内口有无开大:利用宫颈长度预测早产应首选经阴道测量,但在可疑前置胎盘和胎膜早破及生殖道感染时,应选择经会阴测量或经腹测量。
妊娠期宫颈长度的正常值为:经腹测量为3.2~5.3cm;经阴道测量为3.2~4.8cm;经会阴测量为2.9~3.5cm。
对先兆早产孕妇或具有早产高危因素孕妇得早产预测认为:宫颈长度>3.0cm是排除早产发生的较可靠指标。
对有先兆早产症状者应动态监测宫颈长度。
漏斗状宫颈内口可能是暂时的,伴有宫颈长度的缩短才有临床预测意义。
(2).阴道后穹隆分泌物中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的测定:fFN为糖蛋白,由羊膜、蜕膜和绒毛膜合成分泌,对胎膜起到黏附作用。
正常妊娠20周前阴道后穹隆分泌物中可以呈阳性改变,但妊娠22~35周间阴道后穹隆分泌物中应为阴性,孕36周后可以为阳性。
孕24~35周有先兆早产症状者如果fFN阳性,预测早产的敏感度50%左右,特异度为80%~90%。
1周内分娩的敏感度为71%,特异度为89%。
孕24~35周有先兆早产症状,但fFN阴性,1周内不分娩的阴性预测值为98%,2周内不分娩为95%。
其重要意义在于它的阴性预测值和近期预测的意义。
(3).宫颈长度的fFN检测联合的应用:有先兆早产症状者,胎膜早破,宫颈长度<3.0cm者可疑进一步检测fFN,如果fFN阳性,则早产风险增加。
早产临床诊断与疗法指南(2023年度)

早产临床诊断与疗法指南(2023年度)
引言
本文档提供了2023年度早产临床诊断与疗法指南,旨在为医生和相关医疗人员提供准确和综合的早产诊断与治疗方案。
早产是指孕妇在妊娠不足37周时分娩的情况,对早产儿的及早诊断和有效治疗对于保障其生命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将提供关于早产诊断的常规方法和疗法选择的建议,希望能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
早产临床诊断
1. 完善的孕产史记录:详细记录孕妇的孕产史信息,包括早产史、多胎妊娠史、妊娠期并发症等,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孕妇。
2. 体征和症状评估:评估孕妇的体温、血压、宫缩情况以及出血等症状,辅助早产的临床诊断。
3. 子宫颈长度测量:通过超声检查测量子宫颈长度,对判断早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4. 宫颈管内胎儿膜囊腔积液测量:通过超声检查判断子宫颈管内胎儿膜囊腔积液的存在与否,可用于早产诊断的辅助手段。
5. 其他辅助诊断方法:如胎儿心率监测、宫颈刺激试验等。
早产治疗
1. 保守治疗:包括安全环境的保持、静躺休息、液体补充、止血剂的使用等。
2. 药物治疗:利用宫缩抑制剂、胎儿肺成熟剂等药物,延缓早产进程,提高早产儿存活率。
3. 早产儿护理:早期建立良好的早产儿监护团队,为早产儿提供贴心的护理和治疗。
总结
本文档提供了2023年度的早产临床诊断与疗法指南,希望能
为医生和相关医疗人员提供准确和综合的早产诊断与治疗方案。
临
床实践中,应结合患者个体化情况,合理应用早产诊断和治疗措施,以提高早产儿的生命和健康质量。
盐酸利托君与硫酸镁治疗早产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研究

·临床荟萃·盐酸利托君与硫酸镁治疗早产临床效果与安全性研究刘爱莲(恩施市中心医院 妇产科,湖北 恩施 445000)0 引言先兆早产在我国的发病率近些年一直维持在30.0%左右,最终的早产发生率在8.0%左右。
早产儿会导致较高的围生儿死亡率,存活下来的早产儿也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面对这一情况,预防和治疗先兆早产就变得非常重要,是临床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1]。
当下在治疗先兆早产时主要参照宫缩原理,主要通过抑制子宫的收缩来延长妊娠期,这样可以为胎儿提供更多的发育时间,进而改善围生儿的预后状况。
临床治疗中经常采用的药物有硫酸镁和盐酸利托君以及阿托西班等,这些药物均具有抑制子宫收缩的治疗效果。
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68例先兆早产孕妇进行对比治疗,分析了盐酸利托君和硫酸镁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了其安全性,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6年12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68例先兆早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分析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利托君进行治疗,而分析组则采用硫酸镁进行治疗。
对照组年龄19-36岁,平均(26.98±3.56)岁,孕周在28-33周,平均(31.02±1.15)周;分析组年龄19-35岁,平均(26.41±3.66)岁,孕周在28-33周,平均(31.09±1.17)周。
两组孕妇中均包括了初产妇和经产妇、初次妊娠者和再次妊娠者。
两组孕妇的基本资料和信息经对比均不具备统计学差异性,差异值P>0.05,所以具有可比性。
凡是参与本次研究的孕妇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将同时换患有其他严重疾病和精神不佳者都已排除在外,研究取得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认可和批准。
1.2 诊断依据和选取标准。
对先兆早产的诊断参照《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等资料,通过仔细的检查和严谨的态度进行了诊断,确保诊断结果准确无误。
早产2014指南

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2007 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制定了《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较为完整与系统的早产诊疗规范,其对指导我国早产临床诊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7 年过去了,早产防治的循证研究有了快速进展,产科学组决定在《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基础上,参考欧洲、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以及 Cochrane 图书馆、PubMed 数据库收录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经验更新指南。
本指南经有关专家反复讨论产生,仅适用于单胎、胎膜完整的自发性早产的诊治。
本指南标出的循证证据等级为:Ⅰ级:证据来自至少 1 个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或说服力强的系统综述,或基于同质性很好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
Ⅱ级 1: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Ⅱ级 2: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Ⅱ级 3:证据来自不同时间或地点,有干预或无干预的研究,或没有对照的研究。
Ⅲ级:基于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或专家委员会报告。
本指南标出的推荐强度分级为:A 级: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良好的、一致的科学证据)。
B 级:较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有限的、不一致的科学证据)。
C 级:临床可以参考(基于专家意见或共识)。
一、早产的定义及分类早产的定义上限全球统一,即妊娠不满 37 周分娩;而下限设置各国不同,与其新生儿治疗水平有关。
很多发达国家与地区采用妊娠满 20 周,也有一些采用满 24 周。
本指南仍然采用妊娠满 28 周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000g的标准。
根据原因不同,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
前者包括早产和胎膜早破后早产;后者是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为母儿安全需要提前终止妊娠者。
美国的资料表明,约 5%的妊娠在孕 20~28 周前自然终止,12%的早产发生在孕 28~31 周,13%在孕 32~33 周,70%在孕 34~36 周。
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推荐解读

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推荐解读早产是指胎儿在妊娠37周之前出生的状态。
由于早产儿的器官未完全发育,其生存和生长的风险较高,需要及早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
为了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早产儿的诊断和治疗,临床上发布了相关的指南。
本文将对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进行解读。
早产的临床诊断主要通过以下指标进行判断:孕妇的孕周和孕期正常与否、胎儿的体重和体长、胎儿的脑部发育情况等。
指南建议,在孕期超过20周时,通过测量宫底高度和监测宫颈长度来判断早产的风险。
宫底高度是通过手探法测量孕妇腹部上下部之间的距离,宫颈长度则是通过超声波技术测量宫颈部分的长度。
指南建议如果宫颈长度小于25mm,孕妇存在早产的风险。
此外,孕妇的子宫收缩和宫口扩张也是判断早产的重要指标。
在早产的治疗方面,指南着重强调了两个方面:保护胎儿的呼吸和营养支持。
保护胎儿呼吸主要通过给予胎儿肺成熟素来促进胎儿的肺部发育。
此外,早产儿也需要进行呼吸支持,包括氧气治疗和呼吸机辅助呼吸。
指南建议,在给予早产儿氧气治疗时要根据早产儿的氧饱和度来调整氧气浓度,以防止过度给氧造成氧中毒。
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需要根据早产儿的肺部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呼吸支持方式。
早产儿的营养支持主要通过给予早产儿乳汁喂养和静脉营养来满足早产儿的能量和营养需求。
指南建议早产儿应尽早进行乳汁喂养,因为早期哺乳早产儿可以促进早产儿的肠道发育,减少感染风险。
如果早产儿无法进食乳汁,静脉营养是必不可少的。
指南建议在给予早产儿静脉营养时,要根据早产儿的营养需求和肝功能来调整营养配比和输注速度。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指南还对早产儿的其他治疗进行了说明,包括感染的预防和治疗、贫血的纠正、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等。
总之,早产儿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过程。
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是确保早产儿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早产儿时应该仔细遵循相关指南,根据早产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2019)第一部分

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2019)第一部分精品文档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2019)——第一部分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2019)第一部分孕前保健(n care)和孕期保健(prenatal care)是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减少出生缺陷的重要措施。
通过规范化的孕期保健和产前检查,能够及早防治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及时发现胎儿异常,评估孕妇及胎儿的安危,确定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保障母儿安全。
2019年,XXX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了《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第1版)》[1],这是我国制定的适宜我国国情的第1部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通过该指南在全国的实施和推广,对规范我国的孕前检查和产前检查方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
近年来,由于对产前检查的方案又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产前筛查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此,产科学组决定在《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第1版)》的基础上,参考美国[3-4]、英国[5]、加拿大[6]和WHO[7-8]等发布的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9-12],同时也考虑了卫生经济学的要求,制定了《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2019)》。
本指南的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及指导、常规保健内容、辅助检查项目(分为必查项目和备查项目)。
精品文档其中健康教育及指导、常规保健内容和辅助检查的必查项目适用于所有的孕妇,有条件的医院或有指征时可开展备查项目。
同时,本指南制定了扼要表格,便于临床医师使用时快速参考。
本指南仅合用于单胎怀胎、无怀胎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孕妇。
孕前保健(孕前3个月)孕前保健是通过评估和改善计划怀胎夫妇的安康状态,削减或消除导致出生缺点等不良怀胎结局的风险因素,预防出生缺点发生,提横跨生人口素质,是孕期保健的前移。
一、健康教育及指导遵循普遍性指导和个体化指导相结合的原则,对计划妊娠的夫妇行孕前健康教育及指导,主要内容包括:1)有准备、有计划地妊娠,尽量避免高龄妊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推荐------------------------------------------------------早产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早产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2019-08-1915:36 来源:中华妇产科杂志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2007 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制定了《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较为完整与系统的早产诊疗规范,其对指导我国早产临床诊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7年过去了,早产防治的循证研究有了快速进展,产科学组决定在《早产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推荐指南(草案)》基础上,参考欧洲、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以及Cochrane图书馆、PubMed数据库收录的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我国国情和临床经验更新指南。
本指南经有关专家反复讨论产生,仅适用于单胎、胎膜完整的自发性早产的诊治。
本指南标出的循证证据等级为:Ⅰ级:证据来自至少1个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或说服力强的系统综述,或基于同质性很好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的荟萃分析。
Ⅱ级1: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非随机对照试验;Ⅱ级2:证据来自设计良好的队列或病例对照研究;Ⅱ级3:1/14证据来自不同时间或地点,有干预或无干预的研究,或没有对照的研究。
Ⅲ级:基于临床经验、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或专家委员会报告。
本指南标出的推荐强度分级为:A级: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良好的、一致的科学证据)。
B级:较适合推荐临床应用(基于有限的、不一致的科学证据)。
C级:临床可以参考(基于专家意见或共识)。
一、早产的定义及分类早产的定义上限全球统一,即妊娠不满37周分娩;而下限设置各国不同,与其新生儿治疗水平有关。
很多发达国家与地区采用妊娠满20周,也有一些采用满24 周。
本指南仍然采用妊娠满28周或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000g 的标准。
根据原因不同,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
前者包括早产和胎膜早破后早产;后者是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为母儿安全需要提前终止妊娠者。
美国的资料表明,约5%的妊娠在孕20~28周前自然终止,12%的早产发生在孕 28~31 周,13%在孕32~33周,70%在孕---------------------------------------------------------------最新资料推荐------------------------------------------------------34~36周。
二、早产高危人群1. 有晚期流产及(或)早产史者:有早产史孕妇其早产的再发风险是普通孕妇的 2 倍,前次早产孕周越小,再次早产风险越高。
如果早产后有过足月分娩,再次单胎妊娠者不属于高危人群。
对于前次双胎妊娠,在30周前早产,即使此次是单胎妊娠,也有较高的早产风险(Ⅲ级)。
2.阴道超声检查:孕中期阴道超声检查发现子宫颈长度(cervicallength ,CL)25mm的孕妇(Ⅱ级1)。
3.有子宫颈手术史者:如宫颈锥切术、环形电极切除术(LEEP)治疗后发生早产的风险增加(Ⅱ级2),子宫发育异常者早产风险也会增加。
4.孕妇年龄过小或过大者:孕妇17岁或35岁。
5.妊娠间隔过短的孕妇:两次妊娠间隔如控制在18~23个月,早产风险相对较低(Ⅲ级)。
6.过度消瘦的孕妇:体质指数19kg/m2,或孕前体质量50kg,营养状况差,易发生早产。
3/147.多胎妊娠者:双胎的早产率近50%,三胎的早产率高达90%。
8.辅助生殖技术助孕者: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妊娠者其早产发生风险较高。
9.胎儿及羊水量异常者:胎儿结构畸形和(或)染色体异常、羊水过多或过少者,早产风险增加。
10.有妊娠并发症或合并症者:如并发重度子痫前期、子痫、产前出血、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甲状腺疾患、严重心肺疾患、急性传染病等,早产风险增加。
11.异常嗜好者:有烟酒嗜好或吸毒的孕妇,早产风险增加。
三、早产的预测方法目前,有两个早产预测指标被推荐用于确定患者是否需要预防性应用特殊类型的孕酮或者宫颈环扎术。
1.前次晚期自然流产或早产史:但不包括治疗性晚期流产或早产。
2.妊娠24周前阴道超声测量CL25mm:强调标准化测量CL的方法:(1)排空膀胱后经阴道超声检查;(2)探头置于阴道前穹隆,避免过度用力;(3)标准矢状面,将图像放大到全屏的75%以上,测量宫颈内口至外口的直线距离,连续测量3 次后取---------------------------------------------------------------最新资料推荐------------------------------------------------------其最短值。
宫颈漏斗的发现并不能增加预测敏感性(Ⅱ级1)。
鉴于我国国情以及尚不清楚对早产低风险人群常规筛查CL是否符合卫生经济学原则,故目前不推荐对早产低风险人群常规筛查CL。
四、早产的预防1. 一般预防:(1)孕前宣教:避免低龄(17岁)或高龄(35岁)妊娠;提倡合理的妊娠间隔(6个月);避免多胎妊娠;提倡平衡营养摄入,避免体质量过低妊娠;戒烟、酒;控制好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红斑狼疮等;停止服用可能致畸的药物。
对计划妊娠妇女注意其早产的高危因素,对有高危因素者进行针对性处理。
(2)孕期注意事项:早孕期超声检查确定胎龄,排除多胎妊娠,如果是双胎应了解绒毛膜性质,如果有条件应测量胎儿颈部透明层厚度,其可了解胎儿非整倍体染色体异常及部分重要器官畸形的风险。
第一次产检时应详细了解早产高危因素,以便尽可能针对性预防;提倡平衡饮食,合理增妊娠期体质量;避免吸烟饮酒。
2.特殊类型孕酮的应用:目前研究证明,能预防早产的特殊类型孕酮有 3 种:5/14微粒化孕酮胶囊、阴道孕酮凝胶、17羟己酸孕酮酯。
3种药物各自的适应证略有不同:(1)对有晚期流产或早产史的无早产症状者,不论宫颈长短,均可推荐使用17羟己酸孕酮酯。
(2)对有前次早产史,此次孕24周前宫颈缩短,CL25mm,可经阴道给予微粒化孕酮胶囊200mg/d 或孕酮凝胶90mg/d ,至妊娠34 周;能减少孕33 周前早产及围产儿病死率(Ⅱ级)。
(3)对无早产史,但孕24 周前阴道超声发现宫颈缩短,CL20mm,推荐使用微粒化孕酮胶囊200mg/d 阴道给药,或阴道孕酮凝胶90mg/d,至妊娠36周(Ⅰ级)。
3.宫颈环扎术:主要有3种手术方式:经阴道完成的改良McDonalds术式和Shirodkar术式,以及经腹完成的(开放性手术或腹腔镜手术)宫颈环扎术。
无论哪种手术,均力求环扎部位尽可能高位。
研究表明,3 种手术的效果相当,但改良McDonalds术式侵入性最小,而经腹宫颈环扎术仅应用于经阴道环扎失败者。
有循证证据支持,通过宫颈环扎术能减少早产发生率的适应证,仅有如下2 种:(1)宫颈机能不全,既往有宫颈机能不全妊娠丢失病史,此次妊娠12~14周行宫颈环扎术对预防早产有效。
(2)对有前次早产或晚期流产史、此次为单胎妊娠,妊娠24---------------------------------------------------------------最新资料推荐------------------------------------------------------周前CL25mm,无早产临产症状、也无绒毛膜羊膜炎、持续阴道流血、胎膜早破、胎儿窘迫、胎儿严重畸形或死胎等宫颈环扎术禁忌证,推荐使用宫颈环扎术。
但对子宫发育异常、宫颈锥切术后,宫颈环扎术无预防早产作用;而对双胎妊娠,宫颈环扎术可能增加早产和胎膜早破风险,上述情况均不推荐使用宫颈环扎术。
最近有研究报道,对妊娠18~22周,CL25mm者,使用特殊的子宫颈托(cervicalpessary)能明显减少孕34周前早产的风险。
一项前瞻性对照研究显示,对多胎妊娠孕妇预防性应用宫颈托并不能降低早产,但还需进一步积累证据。
目前尚无证据说明孕酮联合宫颈环扎术能提高疗效。
4.尚无证据支持的早产预防方法:卧床休息;富含3脂肪酸或富含蛋白质的饮食;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牙周病;子宫收缩的监测;筛查遗传性或获得性易栓症;筛查宫颈阴道B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五、早产的诊断1.早产临产:凡妊娠满28周~37周,出现规律宫缩(指每20分钟4 次或每60分钟内8次),同时宫颈管进行性缩短(宫颈缩短80%),伴有宫口扩张。
2.先兆早产:凡妊娠满28周~37周,孕妇虽有上述规律宫缩,但宫颈尚未7/14扩张,而经阴道超声测量CL20mm则诊断为先兆早产。
既往提出的应用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试验来甄别早产高风险者的方法(妊娠25周~35周,宫颈或阴道后穹窿分泌物ffn50mg/L)。
因阳性预测值低,且基于此进行的干预研究未能明显改善围产儿结局,故在2019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ACOG)发表的两个早产相关指南,均不推荐使用该方法预测早产或作为预防早产用药的依据(Ⅰ级)。
六、早产的治疗(一)宫缩抑制剂1. 目的:防止即刻早产,为完成促胎肺成熟治疗、以及转运孕妇到有早产儿抢救条件的医院分娩赢得时间。
2.适应证:宫缩抑制剂只应用于延长孕周对母儿有益者,故死胎、严重胎儿畸形、重度子痫前期、子痫、绒毛膜羊膜炎等不使用宫缩抑制剂。
因90%有先兆早产症状的孕妇不会在7d 内分娩,其中75% 的孕妇会足月分娩。
因此,在有监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对有规律宫缩的孕妇可根据宫颈长度确定是否应用宫缩抑制剂:阴道超声测量CL20mm,用宫缩抑制剂,否则可根据动态监测CL变化的结果用药(Ⅰ级)。
3.宫缩抑制剂种类:---------------------------------------------------------------最新资料推荐------------------------------------------------------(1)钙通道阻断剂:当前用于抑制宫缩的钙通道阻断剂是硝苯吡啶,其作用机制是抑制钙离子通过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通道重吸收,从而抑制子宫平滑肌兴奋性收缩。
硝苯吡啶能降低7d内发生早产的24%、孕34 周前发生早产的17%;减少呼吸窘迫综合征37%、坏死性小肠炎79%、脑室周围出血41%。
荟萃分析显示,硝苯吡啶在延长孕周至37周后分娩的作用,可能优于其他宫缩抑制剂。
用法:口服,但对使用剂量尚无一致看法。
英国皇家妇产科协会(ROCG)指南推荐硝苯吡啶起始剂量为20mg口服,然后每次10~20mg,每天3~4次,根据宫缩情况调整,可持续48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