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继柏医生和彭坚医生的学徒生涯

合集下载

全国名老中医熊继柏是这样治愈疑难杂症的!

全国名老中医熊继柏是这样治愈疑难杂症的!

全国名老中医熊继柏是这样治愈疑难杂症的!展开全文文\熊继柏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面对一个已经高烧昏迷20多天的病人,我们该如何诊治呢?熊老认为:“越是对于复杂的病症,危重的病症,越是要抓住三点。

第一要抓住他的主症是什么,第二,抓住他的病邪性质,第三,抓住他的病变部位。

”我们来看看中医大家熊老是如何凭借这三点而妙手回春的。

昏迷男孩第三个,是一个高热、喘息、昏迷案。

这个病人是2003年的夏天,卫生厅给我打的电话,请我到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去会诊,抢救一个危重病人。

那个时候我刚刚午休起来,他是一边打电话一边车子已经到小区下面的楼下,我起来还是迷迷糊糊的,卫生厅的人就已经来了。

他说没办法,要麻烦你一趟,请你帮忙。

然后就立马上车,又坐火车,到半夜才到病房。

这是一个领导的小孩,24岁,大学刚毕业,姓罗,男。

患什么病呢?高烧昏迷20多天,不到一个月,烧到什么程度呢?高热持续在40~41℃,每天下午高一点,上午低一点,一摸其身上高热烫手。

病人完全昏迷,呼吸迫促,喉中痰鸣,自汗。

身上插了很多管子,我问插这么多管子干嘛。

主任给我讲,第一根管子是呼吸机,呼吸机只要一拿下来,两分钟就会死人。

第二根是鼻子插的管子,我说干嘛呢?吸氧的。

第三根呢,鼻子里还有一根管子,鼻饲用的。

第四、第五根管子就是在胸部,一个是抽水的,一个是排气的。

病人又是胸水,又是气胸。

手上插一根管子,是输液的。

小便一根管子是导尿的,总共七根管子。

我说插七根管子,怎么这么严重不往省医院转呢,他们说这种情况太危险,根本无法转送。

已经从省里请了六七位教授会诊,诊断是病毒性肺炎。

我顺带问了一句吐什么痰?回答:吐的痰就跟那黄土一样的,有时带血丝。

再看舌头,舌红少苔,根部有黄腻苔,薄黄腻苔,脉象是个促脉。

高热,舌红,苔黄,脉促,其舌色深红,前半部无苔。

什么是促脉呢?就是数中时止,一呼一吸的一息之中脉跳六至七至,并且时而歇止。

当时他们中医科的主任和医生都在那儿,我告诉他们,这是促脉,还超过了七至,肯定是危险的脉象。

著名老中医彭坚,学中医师从伯父,他总结了学习中医的一条捷径

著名老中医彭坚,学中医师从伯父,他总结了学习中医的一条捷径

著名老中医彭坚,学中医师从伯父,他总结了学习中医的一条捷径彭坚,男,1948年出生,湖南省长沙市人,祖籍湖南岳阳县。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名老专家、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省政协常委,知名中医临床家。

出生于湖南著名的中医世家,70年代师从伯父,成为湘雅医学院中医顾问彭崇让教授的学徒,1979年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学校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与临床。

200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我是铁杆中医》一书,以60万字的篇幅总结了彭教授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擅长运用经方、古方、家传方治疗各种疑难杂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用药简便验廉,深受患者欢迎。

“铁杆中医”, 原是邓铁涛老对青年一代中医的期许, 也是邓老一生行医的自况。

然而面对邓老的呼吁, 又有几个人能像彭坚先生那样, 心雄胆壮地站出来说:“我是铁杆中医!”捷径:学医要会“偷”30多年以前,彭坚跟随伯父彭崇让先生学徒时,伯父已经70多岁,正逢“文革”时,无法带彭坚上门诊看病。

在家中授课时,伯父经常教诲:“学医要会'偷’,要能'夺人之长’!偷谁的?偷古今名医成功的治疗经验。

治病完靠自己在临床摸索,几十年也出不了头,只有怀着谦虚之心,好学之志,偷学的本事,实施的勇气,多读书,勤实践,善于将别人的间接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才能打破常规,迅速成才。

不会'偷’的医生,一辈子不会有出息。

”对中医而言,有时候间接经验比直接经验还重要。

比如,在年轻时,因为临床的时间短,见识少,必然有很多病从未见过,完全靠自己从头摸索,会耽误病情,走许多弯路。

如果读的书多,发现古今名医有类似的治疗经验,拿来运用,则可以用来弥补自己直接经验的不足。

铁杆中医, 就是磨砺的中医。

俗语有“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 这种功夫就是磨砺的过程。

中医只有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摸爬滚打, 不断地探索创新, 才有可能积累经验, 锤炼技术, 提高认识, 升华智慧, 使中医继续发扬光大, 老树新芽。

国医大师熊继柏:8剂经方治愈4年疑难怪病

国医大师熊继柏:8剂经方治愈4年疑难怪病

国医大师熊继柏:8剂经方治愈4年疑难怪病盛某,女,46岁,农民。

初起头晕目眩,心悸不宁,肢体困倦,逐渐卧床不起,畏光惧明,将自己关在黑房子里面,门窗紧闭,如此竟达4年之久,饮食、二便均在暗室之中。

她为什么要将自己关在房子里面呢?第一,她不能见光,她说一见到光线,眼睛就要胀出来;第二,她不能动,她说每天胸中闷痛,好像有大水撞心,像河水撞到石头上那样凶,稍微动作则这种症状明显加剧,如果躺在床上不动就稍微好一点;第三,她恐惧害怕。

如此4年多,不能开窗,也不能点灯,四年来给她看病的医生已有数十人。

家属找到我的时候,我还不太敢去,因为早就听说有这样一个患者,而且很多医生都没有给她看好,那时候我还年轻,当然不敢去,但是家属一定要我去,于是就去了。

诊时见患者声音洪亮,神智清楚,耳朵很灵,吃饭、睡觉、大小便都正常。

我就要人抬她出来,但患者说如果抬出去就会死掉,于是我只能叫人强行把她抬出屋外。

为什么定要抬出来呢?第一,我要看人;第二,我要望面色;第三,我要望舌苔。

刚刚抬到门口,患者就大呼心中难受,待抬出屋外,患者大喊:“我要死了!”喊了两三声,突然不喊了,也不动了。

当时我也很紧张,一摸四肢厥冷,但把手放在鼻前发现还有气息,于是扎了两针合谷,灌了一点姜水,大约一分钟后苏醒了。

醒后就呼天喊地,说眼睛要炸了,心脏要炸了。

查舌质淡红,舌苔灰白,脉象弦而且一息有五至。

在床上待了4年的患者,居然是弦而数的脉,这意味着什么?“大水撞心”、眼睛欲裂,而且还有恐惧,这是什么病呢?我突然想到,患者讲水往上撞,但未必是水啊,而且发作欲死,马上就联系到了《金匮要略》中讲到的奔豚病:“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所以说中医的经典著作是我们的基础和工具,一定要熟,如果我没读过《金匮要略》,或者读得不熟,是不可能马上想到的。

患者没读过《金匮要略》,她不可能按照书上进行描述,但她所描述的症状不正是气上冲心、发作欲死吗?想到奔豚后,就马上想到张仲景治疗奔豚病的三个方:桂枝加桂汤、苓桂甘枣汤、奔豚汤。

长沙出名的老中医

长沙出名的老中医

之青柳念文创作一、熊继柏擅长:外科疑难杂症挂诊地址:湖南省长沙市束缚中路217号浏城桥下鸿富大大厦一楼号称:长沙名望最大的中医熊老从医已有50年,熊继柏传授星期天、三上午坐诊,星期五下午坐诊.来找熊先生看病得提前一天挂号,他的号,提前一天是20元,当天他挂能够就会被票贩子炒到50元了,60号以后挂号费涨至100元.说到票贩子,大家请想想巢娭毑的火爆场合排场.听说,熊老看恶性肿瘤和妇科最有一手,许多人从外地赶过来看病.熊老最特殊的履历是2006年曾被奥秘差遣到阿尔及利亚,给他们的总统看病,“两天半后”把阿谁总统的胃溃疡治好了.上过《天天向上》,大家可以搜来看看.. 出过书《一名真正的名中医》二、曹忠生擅长:骨科师从:长沙知名武师柳森严诊所地址:化龙池,接近大古道巷的交叉路口(开了19年)(由于曹老医生以退休,找不到其自己的照片.)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是坐办公室的人的通病啊,亲,你能想象得到,工作时,坐着浑身不舒服的,想躺着又要面对被扣钱的痛苦吗?难熬难过啊!!曹老先生曾治愈了曾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周里,还有毛致用.当年毛致用患的是椎间盘突出,听闻这是曹老先生的强项,便来求医.听说后来,毛致用退休后还能在老家下地种些菜,干起体力活来,杠杠滴!!已经90岁高龄的曹老先生已经基本不出诊了,现在出诊的是他的儿子,也是60余岁的老中医.相信社区的绝大部分用户都是办公室一族吧,留着,即使现在没用,日后肯对有用..二、单先麟(已故,徒弟应该在)擅长:皮肤科、挂诊地址:开福区的十间头巷17号号称:长沙最大牌的中医单先生天天只看5个病患,号称长沙最大牌老中医.你要看病,对不起,请提前N+1天预约.单老先生就在自己栖身的院子里开诊所,想想,这是何等的自信..不怕你找上门..单老先生的治愈史实在是太强大了:患肺结核者、肝癌患者、白癜风者,血小板减少患者、皮肤病患者,肝腹水患者...等等,让我喘口吻先,一口吻说不完...好了,继续:单老先生相对是名声在外,不但仅是长沙当地的患者,很多来自益阳和衡阳等地均来找其治病.遗憾的是单老已经分开了我们.. 四、谢剑南和匡继林(师徒关系)擅长:妇科挂诊地址:湖南省中医院.90多岁了,人称谢娭毑,又称送子观音,看不孕不育很利害,现代人这个弊端多.谢剑南现在在家坐堂问诊,挂号费50元,需要提前一天挂号.据她的徒弟说,谢老一年只休正月初一到初三这三天.匡继林是经国家中医管理局和国家卫生部准备的谢剑南学术继承人. 如果没有挂上谢老的号,挂她徒弟匡继林的号也蛮好的.每周一三五坐诊于营盘路的湖南省中医院.五、张涤擅长:儿科顾诊地址: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医生出生于中医世家.擅长治疗小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对小儿咳嗽、哮喘、疳症、夏季热等疾病的治疗,很有心得.张涤医生的门诊实行限号,上午40个,下午30个. 六、欧阳恒擅长:治疗白癫风、银屑病,皮肤疮疡疑难杂症.顾诊地址:湖南中医院欧阳医生每周星期二四五六上午在湖南中医院救治,挂号费50元 .现任全国中医皮肤疮疡医疗中心主任、国家二部一局批准的全国第二、三批中医学术继承指导教师、“上海市中医紧缺专科临床人才”班皮肤科指导教师....都说西药治标,中医治本.咱不是说中医就比西医利害,只是希望大家千万不要放弃治疗.很多被医学上宣布已经无药可治的顽疾,也许不经意间就被某个疙瘩里的老中医给治好了.。

国医大师熊继柏:在临床实战中“摸爬滚打”,坚守中医正道

国医大师熊继柏:在临床实战中“摸爬滚打”,坚守中医正道

国医大师熊继柏:在临床实战中“摸爬滚打”,坚守中医正道他是从基层走出来的国医大师。

他的人生箴言是“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

在实战中摸爬滚打,在基层悬壶济世。

60年来他救治病人100多万人次,发表医学论文100多篇,出版医学专著20多部,授课8000多学时。

今天小编带你一起走近养天和名医录湘籍国医大师熊继柏。

在湖南长沙,有一位誉满三湘的名医,他悬壶济世60年,活人无数;教书育人38载,桃李芬芳。

他说自己这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治病救人,二是教书育人。

他就是第三届国医大师、湖南中医药大学熊继柏教授。

他用一生孜孜以求的精神,践行了“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用一颗“大医精诚”的仁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

△ 熊继柏题写的字吃苦耐劳尊师重道“当一个好中医,必须三具备:第一,扎实的理论功底;第二,丰富的临证经验;第三,敏捷的思维反应。

”熊继柏常对身边的学生说,学中医首先要熟读经典,要多读、多背,要肯下苦功夫。

熊继柏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得益于他少年时代的2位老师。

1954年熊继柏12岁,因体质差干不了农活,爷爷逼着他学医,读的第一本书是王叔和的《脉诀》。

小熊继柏喜欢一边背书一边提问,身为骨伤科医生的爷爷常常被问得哑口无言,于是带他拜常德名医胡岱峰为师。

学医的第一件事,就是背书。

熊继柏家境贫困,睡觉是裹着一床破棉絮,吃饭是红薯加玉米糊,哪里有钱买书?于是,熊继柏就借来老师的藏书,用毛笔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

每抄一本,经老师点校,就背一本。

熊继柏记忆力惊人,很快,《医学三字经》《药性歌括四百味》《时方妙用》《汤头歌诀》等,年幼的熊继柏均熟记于心。

胡岱峰很喜欢这个勤奋聪慧的“伢子”,于是教他读《伤寒论》《金匮要略》。

“我当时不懂事啊,很不高兴。

这么多同学都不读《伤寒论》,不读《金匮要略》,偏偏只要我一个人读,并且还要背,这不公平啊。

”不情愿归不情愿,熊继柏还是将两本经典背得滚瓜烂熟。

还有一件趣事,让熊继柏记忆犹新:当时班上有个孩子,一天晚上喊全班同学去池塘偷鱼,吩咐熊继柏负责盯梢。

惠泽民生方为医

惠泽民生方为医

熊继柏故事链接:
“醍醐灌醒”植物人
熊继柏行医数十年,救死扶伤,活人无数,有很多起死回生的经历。这也是他被誉为“熊神仙”的原因。
水电八局有个叫邓理平的工人,23岁那年,在桃源修电站,一根钢筋从三楼掉下,将他的肋骨打断、头骨也被打缺了一块,与此同时,一颗六帽丝从他的前颈穿透到后颈。送到医院后,动了几次手术,虽然大难不死,但却成了一个植物人。
1962年,熊继柏从进修班结业,以优异的成绩,满载着新的收获回到乡联合医院。这个时候的他才感到真正有了底气。
乡村医院初试妙手
熊继柏回到乡联合医院的时候,正赶上麻疹、流脑、乙脑大流行,由于当时医疗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低,医疗条件落后,死了很多人。尤其是流脑、乙脑,只要染上这些流行病,就好像与死神签约,难逃厄运。
临近考试,熊院长派人来通知熊继柏。从县里走到熊继柏家,爬山越岭,一路坎坷,约有7、80里山路。
他于是出山参加了考试。第一次是县考,150人取8名,以第一名的成绩胜出;第二次是地区考试,在常德举行,又取得第一的成绩。
两次考试,熊继柏以湖南省第一的成绩名列榜首。
1979年10月,湖南省人事厅和湖南中医学院联合下发调令,调只有完小毕业的熊继柏到湖南省中医学院当教师。调令下到石门,被扣两个多月。熊继柏蒙在鼓里,浑然不知。
在水电八局的医院里昏迷了一年三个月后,水电八局医院的院长听湘雅医院医生说,熊教授曾多次起死回生,就抱着试一试的心理请他前去诊治。
多年后熊继柏仍然记得第一次见到邓理平时候的样子:鼻子里插了两个管子,一根输氧,一根输营养液。父母悲伤而绝望地守护在他的身边。看到他来,眼里燃起一丝希望的光彩。
会诊后,熊继柏说:“对这种病,我从未医过,因此没有半点把握治好,我只能帮你们想想办法。”

国医大师熊继柏一生名医亦名师

国医大师熊继柏一生名医亦名师

名医坐堂国医大师熊继柏 一生名医亦名师■ 环 亚这是一位中医临床大家,也是一位熟谙中医经典的名家。

他行医六十载,诊治病患数不胜数;通晓中医经典原著,让理论和实践互参互证。

他在大学讲授中医经典理论30年,专著被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大英博物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列为藏书。

他就是国医大师熊继柏。

早上7点,在位于湖南长沙市中心的养天和中医馆,熊继柏的70个专家号已挂满。

一个坐轮椅的中年男子来到熊继柏跟前,神情十分凝重。

他患有多发性骨髓瘤,腰痛了5个月,近来双腿已不能站立行走。

熊继柏把脉问诊,开出药方,随后又追问一句:“你是哪里人?”“郴州嘉禾。

”“来一次长沙不容易,我给你开30服药。

别着急,抓紧治,有办法的。

”熊继柏轻声安慰着病人。

听到这句话,男子如释重负,热泪盈眶。

从农村医生成长为大学教授、国医大师,熊继柏的人生颇有传奇色彩。

如今,年过古稀的他坚持出诊、讲学、撰写著作。

他说:“我一生只做两件事:倾力临床、治病救人,传承经典、教书育人。

”勤学苦读,练就中医“童子功”熊继柏熟谙中医四大经典和临床诸家典籍,早年间去各地讲学,总有人问生僻的中医经典“冷题”,考验他的理论功底。

可他思维敏捷、反应很快,听课者不仅不再为难他,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问不倒”。

“勤奋读书、刻苦实践是中医成才的必由之路。

”熊继柏的话掷地有声。

1942年,熊继柏出生于湖南石门县的山区农村。

13岁那年,他拜常德地区有名的老中医胡岱峰为师。

全班36名学生一起学习,没法做到人手一本书,胡先生就要求他们抄一本、读一本、背一本。

熊继柏记忆力强,老先生规定一个月内背完的《雷公炮制药性赋》,他才学习了4个早晨,就能做到一字不漏背诵。

先生知道后大吃一惊,自此对他区别对待,开小灶、加新码。

不到一年,《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脉诀》等中医基础著作,已被熊继柏“消化吸收”。

班上同学尚在中医基础著作里咬文嚼字时,胡老先生已让熊继柏学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等理奥意深的医学古典。

国医大师系列——熊继柏谈怎么学中医?

国医大师系列——熊继柏谈怎么学中医?

国医大师系列——熊继柏谈怎么学中医?大医双合 DaYi Shuanghe第109期每天一期,弘扬中医导读:熊老十六岁开始行医,从事中医临床五十余年,中医高等教育三十多年。

对于中医从什么书入门学起,师承派和学院派各自优劣,老先生以朴实的语言讲解,给予年轻医生和中医爱好者诸多启示,也让更多人思考如何在学院派的时代洪流中学习和传承中医。

我不讲规律,我就讲讲我是怎么读书的。

我的第一个老师,胡岱峰老师,他是清朝秀才,古文功底好得不得了,他的古文真是学究式的。

他说我能读书,不能跟大家一起读,要开小灶,因为我们那时候是一个班。

让我开小灶就是学习《伤寒论》,读的是《伤寒论新注》。

开始是读原文,老师的标准就是背。

第一,读的是原著,没有水分,至少没有现在的书这么多水分。

我不是读的现在的书,我读的是原著,这是第一。

现在的教材里面有很多是人为的错误,人为的复杂。

第二,我读中医书,并且读得比较熟。

恐怕大部分人虽然读是读过,但没有读得这么深,读得这么熟,尤其是现在科班出身的,尽管对某一门很熟,比如讲《金匮》的对《金匮》不是很熟,讲《伤寒》的对《伤寒》不熟。

我的第一位老师教我通读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到1961年,我又拜第二位老师了,他是陈文和老师,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毕业的,他是在国内学中医,然后到日本去深造。

陈老师发现我读书读得好,但有明显的缺陷,第一,没学过温病学;第二,没读《内经》。

温病学和《内经》讲些什么东西,我确实都不知道。

我后来见到我第一位老师胡老师时,我就问他为什么不教我读《内经》?他说:“你那么小,读什么《内经》,那是你读的啊?到时候你自然就可以读。

”我问他要到什么时候?“当几年医生以后,到20多岁30岁时再读吧”,这是胡老师跟我讲的,他叫我到二三十岁再读《内经》。

在陈老师那里,他就教我读《内经知要》,其实我原来真正的《内经》功底就是《内经知要》,温病功底就是《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拿到手以后,我的感觉就不一样,这都是我原先不知道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熊继柏谈中医读书(一):苦抄与背诵丹道养生中医书友会公众号熊继柏2015-05-20 10:16文/熊继柏讲讲中医从什么书读起,这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有人曾采访过我,问我是什么派的,我说我既是学徒派,又是学院派;问我是什么文化水平,我说我就是学徒出身。

我记得二十年前,我校的彭坚教授讲过一句话,他说:“我们湖南中医应该研究熊继柏现象。

”确实是学徒出身,我倒不在乎什么研究我的现象,也没有谁研究过我的现象,我一直在考虑的是中医的教育问题,我不讲规律,我就讲讲我是怎么读书的。

苦抄与背诵:打好中医基础《医学三字经》成为熊继柏学医的启蒙学中医之初,虽然有着师傅的指导,但是打好基础主要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我用的方法是苦抄与背诵。

第一本书——《雷公炮炙四大药性赋》,我四个早上把它背完,一个早晨背一个药性,寒、热、温、平,就四个早上背完了,白天我就玩,没事干。

背完了接着就是《药性歌括四百味》,当时背了,但现在我不一定还记得。

四大药性赋我还能背,要我写我还能写下来。

《药性歌括四百味》我就写不下来了,连接不起来了。

这就是第二本书。

第三本书——《医学三字经》。

要说明的是,我读的书都是抄来的,不是原版的。

第一,没有书买;第二,买不起。

都是抄师傅的,抄了有错别字,师傅给你改正,改过来后再教一遍,让你去读,就这样的。

《四大药性赋》师傅没讲,《药性歌括四百味》也没讲,《医学三字经》讲了,讲得似懂非懂。

“医之始,本岐黄”,岐伯和黄帝,就这么讲,那时我哪知道岐伯、黄帝是谁啊?“灵枢作,素问详”,灵枢是什么,素问又是什么,那时全不知道。

“难经出,更洋洋”,“难经”是什么不知道,现在知道了。

那时《医学三字经》全背。

现在如果谁要我抄,我可以一个晚上给抄出来,不仅不要书本,而且绝对没错。

这是第三本书。

第四本书是《脉诀》,包括《王叔和脉诀》和《濒湖脉诀》两本脉诀,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诊断学。

这是第四本书。

第五本书是《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讲的是诊断学。

归纳起来,我当初苦抄和背诵下的中医基础分为中药学、三字经、诊断学三类。

师傅领进门:学习方剂与内科学和解藿香正气汤,苏叶白芷共藿香打下这三类书的基础后,我开始学方剂。

首先是《局方》。

《汤头歌诀》读完了,读陈修园的《时方歌括》,这两本书的方剂歌括我全能背,比如藿香正气汤:“和解藿香正气汤,苏叶白芷共藿香,陈半茯苓大腹草,厚朴桔梗引枣姜。

”这是《金鉴》的。

“藿香正气白芷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腹皮加姜枣,感伤岚障并能驱。

”这是《时方歌括》的。

这两本方剂书我都能背。

读完方剂后开始读内科学的书。

内科第一本书是陈修园的《时方妙用》。

“中风……风者,主外来之邪风而言也。

中者,如矢石之中于人也。

”像这样的话都要背,这就是接触内科学。

接触内科学以后,老师就开始跳跃式地教我了,这是我的第一个老师,胡岱峰老师,他是清朝秀才,古文功底好得不得了,他的古文真是学究式的。

他说我能读书,不能跟大家一起读,要开小灶,因为我们那时候是一个班。

让我开小灶就是学习《伤寒论》,读的是《伤寒论新注》。

开始是读原文,老师的标准就是背。

背的同时也讲,比如给我讲猪肤汤,我问过一个问题,我问老师:猪肤是不是就是猪皮,老师回答说是,我说:“那是不是随便哪里的皮都可以?”“哎呀,你怎么问这样的问题呢?”老师说:“你怎么问这样的话,你问得出奇呀。

”他感到奇怪。

又比如“五苓散,白饮和服”,我问“白饮”是什么,老师说:“白饮就是米汤啊。

”就问这些东西,都是当时读书的灵感,所以永远都记得。

就这样《伤寒论》我背下来了,背下来后就觉得这书读得差不多了,这样的书都能背下来,而且是搞不懂的书。

我为什么现在始终念念不忘我这个老师,就是因为我这个老师引我入正门。

如果没有这样的老师,我对经典不可能读得这么好。

《伤寒论》读完了,接着就是《金匮要略》,又是要求背。

我一年内把这两本书背完,半年背一本,其中《金匮要略》好背,就是《伤寒论》不好背,尤其是太阳篇,把人背得晕头转向。

这两本书读完后,赶上1958年开始“大跃进”,我就当医生去了。

本文摘自熊继柏著《一名真正的名中医——熊继柏中医真谛访谈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

由腾讯道学整理发布。

【听】一位中医的学徒生涯(感人肺腑,字字珠玑,必转!)2015-07-04彭坚▶中医书友会第659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第二节中,能体会到二伯和彭老师无所保留的分享,对于有志于毕生学医行医的同道,值得反复听。

作者/彭坚⊙主播/曹易伦⊙编辑/王超一、家学渊源我出生于中医世家,却并非书香门第,祖上是农民,原籍湖南岳阳彭家大院。

清朝道光年间,曾祖父彭银樵不满包办婚姻,从老家出走,一担青菜挑进长沙,成了城里的打工仔。

有一次,看到钉马掌的工匠在削马蹄皮,突发奇想,他将削下的马蹄皮放在新瓦上焙枯,调上冰片、麻油,试着用来治疗臁疮:一种当时劳动群众最常见、最不易治愈的小腿胫部溃疡,俗称“烂脚杆子”病。

岂知真的有效,一炮打响,由此起家,俨然当起了“外科医生”。

当然,按大清律例,现时标准,只能算作“江湖郎中”。

从此,彭氏医生的招牌在长沙市白马巷64号一挂就是70余年,直到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烧起为止。

祖父这一辈,有5人行医,业务涵盖了中医各科,以大伯祖父的名气最大。

他老人家专攻叶天士的学说,一部《临证指南医案》,读得滚瓜烂熟,用得出神入化。

上个世纪30年代,湖南省政府主席、军阀何键的父亲得了病。

老爷子从乡里头次进城享福,不到半月,一病不起,高烧不退,群医束手。

伯祖父以上等高丽参一枝烧炭、加保和丸煎汤,一剂而热退身凉。

明明是一个消化不良引起的“滞烧”,用几分钱一帖的打滞药就可以解决问题,偏偏就难倒了众多名医,不知如何既能照顾到病情,又能照顾到大人物的面子,让善于玩“脑筋急转弯”的伯祖父捡了个便宜。

经何键一褒奖,伯祖父于是乎就“饮誉三湘”了。

我的父亲行四,学医的是二伯、三伯。

二伯彭崇让生于1902年,家境贫寒,只念了4年私塾,全靠博闻强记,苦读成才,青年时即医名鹊起。

20世纪50年代初,本拟调中国中医研究院,恰逢得了肺结核,未能成行。

后来入聘湘雅医学院,担任中医顾问,教授,1959级西医学习中医班导师。

二伯曾为胡耀邦、叶剑英、王震、陶铸、杨得志等来湘的军政大员多次看病。

徐特立先生的夫人患有一种“癔病性昏厥症”,每次发作即昏不知人,任何药物无效,过几天就自动苏醒。

1964年初,徐夫人在长沙发病,二伯用黄芪一两、防风五钱,浓煎鼻饲,旋即苏醒。

徐老先生大为惊叹,问原因。

二伯回答:这个病中医古有记载,名“尸厥”,《史记》扁鹊传中,晋国大夫赵简子得的就是这种病,扁鹊凭脉断定三日后复苏,未尝用药;《旧唐书》许胤宗传中,柳太后得此病,御医用黄芪、防风煎汤数斛,置于床下,熏蒸而醒;我不过是依样画葫芦、新瓶子装旧酒而已。

听得徐老先生感慨不已,不久,亲自提名二伯为第三届省政协常委。

对于先人的这些轶闻趣事,虽然从小耳熟能详,但到后来从事医学史研究时,我还是正经八板地考证了一番。

结果发现:用马蹄皮焙枯治臁疮,方书有载;人参烧炭消滞,经传无考;即使是将赵简子、柳太后、徐夫人,千年故事一勺烩,也似乎有马嘴驴唇、移花接木之嫌,不那么绝对科学严谨的。

我这几位可敬的先辈,除了敢于实践、胆识过人之外,还有一股子灵性,也就是中医常讲的悟性,所谓“医者,意也”,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与诗品中的心有灵犀、画论中的形神兼备、文章中的妙手偶得、佛学中的境由心生等等,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

但悟性这东西,用讲究实证的现代科学方法,大概找不着形态,它却是渗透于中国古代文化各门学科的灵魂,而一个缺少悟性的中医,永远只能在低层次的临床实践中徘徊。

二、入门之阶最初跨进中医这个门槛,远没有听故事那么开心浪漫。

我开始为徒学医,已过弱冠之年,背书的“童子功”自然是没有了,对中医的了解,也近乎一张白纸。

二伯递给我一本张仲景的《伤寒论》,嘱咐不许看注解,以免受干扰,要把原文反复读熟,仔细体会,直至倒背如流,全部刺进脑子里,溶进血液中。

二伯是有名的伤寒大家,平日里说起《伤寒论》来,口若悬河,纵横千古,这时节却来了个“沉默是金”,把我打入冷宫,令我独学无友。

莫可奈何,我整日在《伤寒论》中遨游爬疏,苦思遐想,围绕着这本小册子,搬来一大堆中基、方剂、中药、内科著作,像无头苍蝇一样,瞎冲乱撞。

王国维讲的读书三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是我当年啃这397条简牍的真实写照。

大约半年后,当我还在这两层境界中熬煎度日时,二伯把我带上了临床,一经点化,全盘皆活,我逐渐明白了《伤寒论》的价值,享受到思维的乐趣。

当然,到蓦然回首,见灯火阑珊、佳人俏立时,已经在很多年以后了。

至今为止,没有哪本书读得像这本书这么苦,也没有哪本书像这本书那样使我获益终生。

三、最后一课就这样,白天抄方看病,晚上读书讲经,我在伯父身边度过了五年典型的中医师徒相授的学习生涯。

二伯最后一次教我,是临终前的一刻。

那是1978年1月17日,春寒料峭,二伯病危,等我赶到他身边时,经过他学生们的抢救,能坐起来了,面色潮红,精神尚好,大家松了一口气,二伯一会儿嚷着肚子饿,要吃荷包蛋下面,一会儿喊我接尿,我刚把尿壶凑上去,忽然抓住我的手,叫我摸他背上的汗,连声问:“摸到没有?摸到没有?这就是绝汗,绝汗如油啊!”话音刚落,气绝而亡。

二伯用他生命迸发的最后一闪火花,为我上了最后一堂课。

这是怎样的一堂课啊,刻骨锥心,终生难忘!后半部分请点击上面的第二个音频。

四、医学箴言作为湖南著名的中医临床家,二伯始终没有公开出版过著作。

他为1959级西医学习中医班的学生们授课时,编写过中医内科、伤寒、金匮等教材,也为我和表姐郭先岱、表哥彭尚武留下一部手写的临床笔记,但都没有刊行。

每当问及著述一事,二伯总是宣称:“我治病能有所疗效,不过是勤读古人的书,善用古人的方,拾古人的余唾而已,我本人并没有什么创造性的成就,不值得留言后世。

只要善于把古人千百年来积累的成果,灵活地转用于自己的临床,就能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医生,不可奢谈创新与突破。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观点难免有清高和守旧之嫌,但是相对于中医这样一门特殊的学科而言,谁都知道:至今这仍不失为一句实话。

亲情加师徒的特殊关系,使得二伯可以对我直抒胸臆,表达他对人生、对学中医的看法。

他的许多教诲,不管在旁人看来,是对也罢,错也罢,在我的医学生涯中,确实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使我少走了很多弯路,甚至决定了我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

“为什么一开始学医,我就让你苦读《伤寒论》?清末陆九芝说过:‘学医从《伤寒》入手,始则难,继而大易,从杂症入手,始则易,继而大难。

’学习任何一门新知识,总是最初接触的东西印象最深,这叫先入为主。

《伤寒论》是中医的临床圣典,言简意赅,朴实无华,不奢谈理论,紧扣临床实践,把一个疾病从开始到完结的全部过程,有序地展示出来,以错综复杂的文字,归纳了疾病千变万化的各个方面,完美地、灵动地、全方位地表达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是中医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临床著作,是中医临床思维科学的典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