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读后感
怪诞行为学1读后感

怪诞行为学1读后感《怪诞行为学 1 读后感》在翻开《怪诞行为学》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决策和行为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多有趣又令人意想不到的秘密。
书中提到的各种实验和案例,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妙的行为科学世界。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关于“诱饵效应”的那一部分。
作者举例说,假如有两款相机,一款是价格较高但性能出色的 A 相机,另一款是价格便宜但性能普通的 B 相机。
这时,如果再加入一款价格稍高于 B 相机,但性能却不如 A 相机的 C 相机作为“诱饵”,很多原本纠结于 A 和 B 相机的消费者,会更倾向于选择 A 相机。
这种看似不合常理的现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之前买手机的经历。
当时我在两款手机之间犹豫不决,一款是配置较高但价格也相对较贵的旗舰机,另一款则是价格亲民但某些功能稍逊一筹的中端机。
就在我纠结万分的时候,店里的销售员向我推荐了一款价格比中端机略高,可配置和性能却明显不如旗舰机的手机。
瞬间,我心中的天平就倾向了旗舰机,觉得多花一点钱能获得更好的体验是值得的。
现在想来,这不就是书中所说的“诱饵效应”在作祟嘛!还有关于“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的讨论,也让我深有感触。
作者说,当我们处于社会规范的情境中时,人们更愿意出于友好、互助和情感来做事;而一旦进入市场规范,就只剩下金钱交易和利益计算。
这让我想到了和朋友之间的相处。
有一次,我搬家,东西特别多。
我叫了几个好朋友来帮忙,大家二话不说就来了,忙前忙后,累得满头大汗。
结束后,我请大家吃了顿饭,表示感谢。
这就是典型的社会规范在起作用,朋友之间的情谊让他们愿意无偿地帮助我。
但假如我一开始就说要给他们每人多少钱来帮忙搬家,可能气氛就会变得很奇怪,朋友之间的感情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另外,书中关于“相对论”的阐述也十分有趣。
我们总是通过对比来做出判断和决策,而不是单纯地基于事物本身的价值。
就像我们买东西时,常常会因为看到一个价格超高的同类商品,而觉得另一个价格稍低的商品变得格外有吸引力,哪怕它本身的价格可能并不便宜。
怪诞行为学1读后感

怪诞行为学1读后感《怪诞行为学 1 读后感》读完《怪诞行为学》这本书,我仿佛被作者丹·艾瑞里打开了一扇通往人类行为神秘世界的大门。
这本书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案例,让我看到了我们日常行为背后那些隐藏的、非理性的因素。
书里提到的很多观点都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说,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价格高的东西就一定好,哪怕实际上两者在质量上并没有太大差别。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购物经历。
那是我准备买一双运动鞋的时候。
当时,我在商场里逛了好几圈,看中了两双款式差不多的鞋子。
一双是知名品牌,价格昂贵;另一双是一个不太出名的牌子,价格相对便宜很多。
我先是试穿了那双贵的鞋子,感觉还不错,心里想着:“不愧是大牌,穿着就是舒服。
”然后又试了那双便宜的,其实脚感也没有差太多,但不知怎么的,我心里就一直觉得贵的那双更好。
我在这两双鞋面前纠结了好久,最后还是咬咬牙买了那双贵的。
回到家后,我满心欢喜地穿上新鞋,期待着能有特别不一样的体验。
可是穿了几天后我发现,它并没有比我之前试过的那双便宜的好多少,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不如。
比如说透气性,每次运动完,脚都感觉闷闷的。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当时之所以选择那双贵的鞋,并不是因为它真的比另一双好多少,而是被价格和品牌的光环迷惑了。
我以为贵就等于好,却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和实际的感受。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观点是关于“诱饵效应”。
作者说,当我们面对两个选择犹豫不决时,第三个看似无关紧要的选项出现,可能会改变我们的选择。
这让我想起了和朋友一起去餐厅吃饭的经历。
那次,我们在菜单上看到了两道主菜,一道是牛排,价格较高但分量大;另一道是鸡肉,价格适中,分量也还可以。
我们正纠结要选哪一个的时候,服务员推荐了一道新推出的猪排套餐,价格比牛排便宜一点,但分量比鸡肉小一些。
突然,我们的选择好像变得清晰了,觉得猪排套餐看起来性价比更高,于是纷纷选择了它。
后来想想,其实如果没有猪排套餐这个“诱饵”出现,我们可能还会在牛排和鸡肉之间继续纠结,或者更有可能选择其中之一。
怪诞行为学1读后感

怪诞行为学1读后感《怪诞行为学 1 读后感》在阅读了《怪诞行为学》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人类行为神秘世界的大门。
书中通过一系列有趣而又引人深思的实验和案例,揭示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非理性的决策和行为背后的潜在逻辑。
作者丹·艾瑞里以生动的笔触和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原本复杂的经济学和心理学原理变得易于理解。
他的研究让我认识到,我们自以为明智的选择,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常常是我们难以察觉的。
在书中,有一个关于“相对论”的概念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不是基于绝对的价值,而是通过相对比较来做出判断。
比如,当我们在商场看到一件标价 500 元的衬衫时,可能会觉得很贵。
但如果旁边有一件标价 1000 元的类似衬衫,那么 500 元的那件瞬间就显得“划算”了很多。
这种相对比较的思维方式,常常导致我们做出并非最优的选择。
另一个让我深思的观点是“诱饵效应”。
商家常常利用这个效应来引导我们的消费决策。
比如,在推出一款新手机时,同时提供一个配置稍低但价格相近的“诱饵”选项,这样会让我们更倾向于选择原本主推的那款手机,因为在对比之下,它显得更具性价比。
书中还提到了“免费”的魔力。
我们往往无法抗拒“免费”的诱惑,即使免费的东西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因为免费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赚到了”的心理,从而忽略了其可能带来的潜在成本。
比如,我们可能会为了一个免费的赠品而购买不需要的商品,结果反而花费了更多的钱。
此外,“所有权依恋”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一旦我们拥有了某样东西,就会对它产生过高的评价和依恋,即使它在市场上的实际价值并不高。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出售自己的物品时,总是期望得到比其实际价值更高的价格。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
比如,在购物时,我是否真的是因为需要而购买,还是受到了各种营销手段的影响?在做职业选择时,我是不是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长期的发展?在与他人交往时,我的判断是否受到了先入为主的观念或者外界因素的干扰?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逐渐明白,要想做出更理性的决策,我们需要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努力克服那些潜在的偏见和误导。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大全(8篇)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大全(8篇)【篇一:《怪诞行为学》读后感】我的一位朋友在跨国公司任职,他每次乘飞机旅行总要到机场的西餐厅就餐,至少得喝杯咖啡。
这些事他本可以从从容容地在家里或附近的什么地方解决。
据我所知,机场的餐饮并不比其他地方的更好,价格却要高出很多。
但是,朋友仍然保有这个小小的嗜好。
我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令我大吃一惊。
他说,机场的高价消费让他感到有一种惩罚了公司的快感。
当然,我的这位朋友绝对不会利用职权把公司的钱装进自己的腰包。
但是,为什么他会利用政策之便让公司遭受损失呢?读完《怪诞行为学》后,我才明白当公司与员工的关系完全成为市场规范下的产物时,社会规范就会永远退场。
换句话说,公司与员工的关系符合理性经济学所谓的成本—收益原则,双方都拼命想从对方那里多捞一点好处。
如果双方关系在市场规范下,那么员工每周工作40小时,公司付给员工相应的报酬,这是在商言商。
而在社会规范下,公司会给员工提供子女日托服务、免费午餐、给予生病时的照顾和在经济萧条时不裁员的承诺。
在市场规范下,雇员很难对公司保持较高的忠诚度,而社会规范是激励员工保持忠诚的最好办法。
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创新远比制造重要,人力资源也比机器更有价值。
越来越多的公司看到和雇员建立社会规范的优势。
如果要将员工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出来,单纯依靠交换原则下的市场规范是不可能的。
国有企业曾一度是社会规范的化身,它的终身雇佣制、良好的福利都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也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
如何建立一套更为优化的制度,在市场规范和社会规范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使组织既能保持高效运作,又能促进企业与人的和谐发展,这是今天许多国企面临的重要课题。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是理性的,会按照成本—收益原则来进行决策。
但这个世界上还有大量用理性经济学原理无法解释的现象。
例如,为什么富人会嫉妒比自己更富有的人?为什么别人的选择会影响我们的偏好?为什么我们会疯抢根本不需要的东西?为什么我们白干活高兴,干活赚钱反而不高兴?为什么面对非现金资产我们更容易不诚实?诸如此类。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怪诞行为学》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西斯特曼所著的心理学经典之作。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人类行为中的种种怪异现象,引发了读者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实验,揭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的各种怪异行为,如为何人们会在群体中产生羊群效应,为何我们会受到社会规范和权威的影响,为何我们会犯下种种荒诞的错误等等。
这些行为看似怪异,却又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让人不禁感叹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奇妙之处。
通过阅读《怪诞行为学》,我对人类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提到了一些心理学上的概念和理论,如认知失调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权威化等,这些理论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例如,作者通过实验展示了人们在面对认知失调时的种种反应,揭示了我们在决策过程中的盲点和偏见。
这些理论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也让我对人类社会的运作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除了对人类行为的理解,我还从《怪诞行为学》中学到了一些实用的生活技巧。
书中提到了一些如何避免被他人操纵、如何更好地做出决策、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等实用建议,这些建议对我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和决策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这些技巧,我更加自信和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总的来说,读完《怪诞行为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人类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学到了一些实用的生活技巧。
通过对人类行为的深入探讨,我更加了解了自己和他人,也更加珍惜每一个与人相处的机会。
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能够成为一个更加理性和善良的人。
感谢《怪诞行为学》给我带来的启发和启示,让我对人类心理和行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怪诞行为学1读后感

怪诞行为学1读后感《怪诞行为学 1 读后感》读了《怪诞行为学》这本书,我仿佛被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认知大门,看到了人类行为背后那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怪诞”逻辑。
书中列举了许多有趣的实验和案例,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相对论的真相”这一章节。
作者提到,我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不是基于物品本身的绝对价值,而是通过比较和参照来做出相对判断。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购物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打算给自己买一双新鞋。
走进商场,琳琅满目的鞋子让我眼花缭乱。
我先看中了一双标价500 元的运动鞋,款式新颖,穿着舒适,但价格让我有些犹豫。
接着,我又看到了旁边一双标价 800 元的皮鞋,虽然看起来很精致,但对于平时喜欢休闲穿搭的我来说,实用性不高。
就在我纠结于这两双鞋的时候,店员走过来向我推荐了另一双标价 600 元的休闲鞋。
这双鞋综合了运动鞋的舒适和皮鞋的时尚感,而且价格似乎也处于一个“中间地带”。
在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双 600 元的休闲鞋变得无比诱人。
相比于500 元的运动鞋,它多了一份时尚;相比于 800 元的皮鞋,它又显得更加实惠。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双 600 元的休闲鞋,满心欢喜地离开了商场。
可是回到家后,我冷静下来一想,才发现自己陷入了相对论的陷阱。
我原本的预算是 500 元以内买一双实用的鞋子,结果却因为各种比较和参照,超出预算花了 600 元买了一双并非最初所需的鞋子。
而且,仔细想想,这双鞋的质量和性价比也许并不如最初看中的那双 500 元的运动鞋。
通过这个亲身经历,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书中所讲的相对论对我们决策的影响。
我们总是不自觉地在各种选项之间进行比较,而这种比较往往会让我们忽略物品本身的价值和自己的真实需求。
就像买鞋这件事,我被价格的相对性所迷惑,而没有坚守自己最初的预算和实际需求。
再想想我们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比如选择工作、购买房产、甚至是选择伴侣,是不是也常常会陷入这样的相对论陷阱呢?我们会因为一份工作的薪资比另一份高一点,而忽略了自己对工作内容的热爱和职业发展的规划;我们会因为一套房子的面积比另一套大一点,而承担了过高的房贷压力,牺牲了生活质量;我们会因为一个人的外在条件比另一个人好一点,而忽视了彼此性格和价值观的契合。
怪诞行为学1读后感

怪诞行为学1读后感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怪诞行为学1》的书籍,作者是丹·艾瑞利。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度的分析,带领我进入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
在这个读后感中,我想分享一些我对这本书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让我被深深吸引的是书中对于怪诞行为的定义和解释。
艾瑞利提到,怪诞行为是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方式,它违背了人们对于正常行为的预期。
这种行为可能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好奇心,也可能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怪诞行为都给人们带来了新奇和惊喜,让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产生了挑战。
在书中,艾瑞利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案例和实验,展示了怪诞行为在不同领域的表现。
从艺术、科学到社会行为,怪诞行为无处不在。
例如,他提到了一位艺术家用自己的尿液创作画作的故事。
这种行为虽然违背了人们对于艺术的传统定义,但却引发了人们对于艺术界的思考和讨论。
另外,艾瑞利还介绍了一项关于人们如何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研究。
通过观察和分析,他揭示了人们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社会因素,让人们重新审视了这种看似无关紧要的行为。
除了案例和实验,艾瑞利还通过对怪诞行为的深入剖析,探讨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他提到,怪诞行为往往是人们对于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挑战和反叛。
这种反叛可能是出于对于权威的不满,也可能是为了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怪诞行为都让人们重新思考了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怪诞行为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拓展。
以前,我常常将怪诞行为与疯狂、无意义等联系在一起,认为这种行为毫无价值和意义。
然而,通过艾瑞利的讲述,我开始意识到怪诞行为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意义。
怪诞行为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人们对于社会和自我的思考和探索。
此外,我还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一些启示和反思。
艾瑞利通过怪诞行为的例子告诉我们,不要一味追求社会的认可和遵循常规。
我们应该保持独立的思考和行动,勇于挑战既定的观念和规则。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

怪诞行为学读后感
《怪诞行为学》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克里斯坦所著的心理学著作,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其内容所吸引,对于人类行为和心理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认识。
在这本书中,克里斯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来探讨人类的行为和心理。
他通过对一些看似怪诞和异常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解释,揭示了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心理动机和原因。
通过对这些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心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看似怪异和异常的行为,但是通过克里斯坦的解释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心理原因。
这让我更加谦卑地认识到了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是多么复杂和多样化,我们需要以一种更加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他人的行为。
另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心理学的重
要性。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和生活。
通过对怪诞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的心理和行为,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怪诞行为学》,我对人类的行为和心理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心理动机和原因,让我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我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和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之《怪诞行为学》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要做各种各样的决定。
我们常常暗下决心节食锻炼,但是只要看到甜点小推车一过来,我们的决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有时候兴致勃勃去购物,买回来一大堆东西,却放在家里用不上。
这是为什么呢?头痛的时候,我们花5美分买的阿司匹林吃了不见效,可是花50美分买的阿司匹林却能立竿见影。
这又是为什么?为什么荣辱规范可以减少工作场所不诚实现象?
读完这本书就可以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有其他很多问题的答案。
而且能够帮助我们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使自身和周围其他人生生不息的动力是什么。
通过展示内容广泛的实验成果和趣闻逸事来达到这一目的。
一旦看到某些错误的发生是有系统有规律的,看到一犯再犯的原因,我想大家就会开始学着如何避免这些错误。
人人都是非理性的,本书就是要带大家探索非理性表现的方方面面。
行为经济学相对来说是个新学科,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某些领域演化而来。
它引导从我们不愿储蓄防老到兴奋时的思维不清。
弄清楚的不仅是行为,还有我们行为背后的决策过程。
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非专业人士和平头百姓普遍认同的关于人类本性最基本的观点,在莎士比亚的一些诗句中都得到了反映。
当然,这一观点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
我们的大脑和身体的能力所及,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能看到远处抛过来的球,能瞬间计算出它的运行轨迹和冲力,能移动身体手臂把它接住。
我们能轻松地学会新的语言,特别是小孩子。
我们能精通棋艺。
我们能记住几千人的相貌而不混淆。
我们能创作音乐、文学、技艺,还有艺术——一切的一切,不胜枚举。
事实上,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与莎士比亚的描述并无二致。
在经济学里,这一基本观念被称为“理性”,它为经济理论、经济预测和政策建议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从这一视角出发,就我们对人类理性的信念而言,人人都是经济学家。
不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能凭直觉创造出复杂的博弈论模型或懂得一般显示性偏好公理,而是说我们对人类本性的基本信念与经济学的立论基础是相同的。
虽然对人类能力的敬畏之情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敬佩之心是一回事,认为我们的推断能力完美无缺是另一回事,二者相去甚远。
事实上,本书探讨的就是人类的非理性——我们与完美之间的差距。
我相信这样的探讨对于探求真正的自我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还能使我们在现实中受益。
深入了解非理性,对我们日常的行为和决定,对理解我们对环境的设计以及它给我们提供的选择,都很重要。
进一步观察到我们不单单是非理性的,还是可预测地非理性的——我们的非理性一次又一次,以相同的方式发生。
不论我们作为消费者、生意人,还是政策制定者,懂得了我们的非理性是可以怎样预测,就为我们改进决策、改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个起点。
正如我所看到的,本书的每一章节所提到的“怪诞行为,都是作者通过大量的考察实验所得到的。
为什么要做实验呢?生活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力量同时向我们施加影响,这种复杂性使我们难以弄清楚到底其中何种力量、如何形成我们的行为。
对于社会科学家,实验就好比是显微镜和闪光灯,帮助我们把人类行为放慢,分解成一个一个的镜头,把每种力量单独提取出来,放大开来,仔细加以观察,让我们直接地明确无误地检测我们行为的原动力。
如果实验的结果受到具体环境的局限,其价值也有局限性。
但是,这些实验不仅是在某一特定的实验环境下,而是通过推断,洞察到生活中其他多种环境。
每一章的内容都在试图描述它们的内涵与生活、工作、公共政策等方面的关联。
要想从中,乃至从社会科学的总体上获取真正价值,对社会经验缺乏的大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要花点时间想一想如何把实验里所确认的人类行为原理应用到生活中去。
考虑实验中揭示出的原理能让生活中有所得还是有所失,更重要的是,有了对人类本性的新认识,将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
我们真正要探索的也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