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本要素的差异++

合集下载

社会学 第三章 文化

社会学  第三章 文化

二.主文化、亚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 治集团倡导,被多数人接受的文化。对社 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 维方式影响极大。

亚文化: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 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可 分为民族的、种族的、职业的、区域的、 宗教的、社会阶层的、越轨的等类型。
4、物质文明 每一种文化都包含各自的物质文明,它 是由该文化中的社会成员所共同创造的物品 集合体,包括技术、工具、住宅、食物、服 饰、书籍等人工制品。
二、文化的结构/文化的层次(内部构造)

1、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文化特质:具有独立文化意义的最小单位。 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特质的 总和,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形式 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化形式。
产生相同的文化。
第三,人类环境资源的限制与影响。地球环境相同、
可利用材料与资源相似,产生相同的文化
第四,文化接触与传播的影响。

文化差异性来源于人类满足其相同的基本需要时,
所用的途径或方法不同。
一是地理环境不同,提供给人类可用的资源不同,
有不同的途径与方法。
二是被孤立的程度,接触面不同,则其文化按照特
第三章 文化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文化的含义与特征 第二节 文化的分类 第三节 文化的要素与结构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文化联系着社会 生活和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因此,文化是 考察和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是社会学中的 重要概念。
第一节 文化及其特征
一、文化的涵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 部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 的东西。
殊的方向发展。 三是各民族的自我导向不同。自我导向是指各民族 兴趣发展的趋向。

论述人际传播的要素

论述人际传播的要素

论述人际传播的要素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行为和非语言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的过程。

在人际传播中,有许多要素起着关键作用,影响着沟通的效果和质量。

在本文中,我将从以下几个要素来探讨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一、沟通的核心要素-语言语言是人际传播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

在沟通的过程中,使用清晰、准确和恰当的语言是确保传达信息的关键。

语言的选择、语调和措辞等都会对沟通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在人际传播中,我们需要学会运用适当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同时也需要善于倾听和解读对方的语言,以建立有效的沟通。

二、非语言要素-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除了语言之外,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也是人际传播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通过身体姿势、手势、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信号,我们能够传达更多的信息和情感。

微笑可以表达友好和愉悦,眼神交流可以展示信任和注意力,姿势可以展示自信和亲密感。

了解和运用非语言要素可以使人际传播更加全面和丰富,增强信息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效果。

三、心理因素-情绪和态度人际传播的成功与否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情绪和态度会影响我们在沟通过程中的行为和态度。

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态度有助于建立信任和融洽的关系,而消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态度可能会导致沟通障碍和信息的失真。

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和态度,积极调整,以促进有效的人际传播。

四、文化差异-价值观和习俗在跨文化的人际传播中,文化差异是一个重要的要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习俗,可能导致理解和沟通的障碍。

如果我们想要在跨文化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人际传播,就需要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

这也是促进文化多元融合和提升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

总结起来,人际传播的要素包括语言、非语言要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差异。

这些要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人际传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进行人际传播时,我们需要关注这些要素的影响,并灵活运用,以促进有效的沟通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论罗素的中西文化观

论罗素的中西文化观

罗素的中西文化观摘要:罗素是20世纪最早认真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西方思想大家。

他从自己的文化观出发,分析了中西文化的构成要素,并主要从价值取向、宗教信仰、性格品质和教育传统四个方面对中西文化的不同特质与孰优孰劣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

认为中西文化应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并希望二者逐渐结合起来,这是中西文化最理想的前景。

关键词:罗素;文化观;中西文化;优劣伯兰特·罗素(Berlrand Russell,1872-1970)是英国20世纪的哲学巨匠,又是一位声誉卓著的伟大思想家。

罗素的思想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被人们誉为“世纪的智者”。

罗素早在幼年时期便从其父辈的藏书中了解到中国及古老的中国文化。

但对中国产生真正的兴趣并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则始于一战。

一战的爆发,将不少西方人推入了失望的深渊,时刻关注着人类整体命运的罗素则首当其冲。

他既哀痛西方文化的“破产没落”,又恐惧西方文化将在战火中彻底的毁灭。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罗素去了俄国,但此次俄国之行带给他的是可怕的心灵痛苦,他看到苏俄并未为西方文化开辟光明的前途,觉得西方文化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在这样一种心境下,罗素产生了从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寻找某种积极的因素以补救西方文化的强烈使命感。

1920年10月,罗素应梁启超之邀来到中国,当时中国正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该时期是“中国知识界千载难逢的‘黄金时代’”。

古今中外各种思潮激烈碰撞,人们的思想非常激进。

罗素来华后,与中国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发表了五大演讲,一时间,“罗素热”风靡全中国。

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传统的中国文化作了深层的剖析,站在全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评价了中西文化的优劣。

罗素是20世纪最早认真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西方思想大家,被孙中山先生称为唯一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

因此,研究罗素的中西文化观对现实仍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文化观罗素认为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世界,文化问题最为重要。

第四章 文化

第四章 文化
第四章 文化
鲍小姐向这走来,手里拿块糖,远 远的逗着那个孩子,他只穿绯霞色 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镂空的白 皮鞋里露出深红的趾甲,在热带夏 天,这也许是最合适的装束,船上 有两个外国女人就是这么打扮。可 苏小姐觉得鲍小姐赤身露体,伤害 中国国体。 ——钱钟书《围城》
社会学对文化最简单的说法是: 社会学对文化最简单的说法是: 凡人类不是凭生物本能而做出来的 任何事物,都可以认为是文化。 任何事物,都可以认为是文化。
2.一种特殊的亚文化 2.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反文化 一种特殊的亚文化 反文化 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 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 化的抵制和对抗。 化的抵制和对抗。
20世纪 世纪60.70 世纪 年代西方青年兴起 嬉皮士”运动。 的“嬉皮士”运动。
四、评比性文化和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 只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 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只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 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 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 劣的文化。 劣的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中性文化):在文化比较 2.非评比性文化(中性文化):在文化比较 非评比性文化 ): 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 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 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 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 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试也, 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试也,远方 之所观赴也,蛮楚之所义行也。” 之所观赴也,蛮楚之所义行也。 ——《战国策.战策》 ——《战国策.战策》
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 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民族亚文化: 民族亚文化:社会中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 职业亚文化: 职业亚文化: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越轨亚文化: 越轨亚文化: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文化相关知识点总结

文化相关知识点总结

文化相关知识点总结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语言、宗教、习俗、价值观念、艺术等多种元素。

文化不仅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传统,还能够指导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文化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1. 文化的概念和特点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

总体来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的精神财富,是由一定历史背景和特定环境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文化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的实践和经验的集合,是人类在交往和实践中创造和积淀起来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形式的总和。

它包含了领域广阔、多元多样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内容。

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具有内在性和外在性。

文化既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内在表现,也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外在表现。

它既包括了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了物质制品、技术技能、社会组织等外在的形式。

(2)文化具有历史性和生活性。

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承载了民族和社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同时也是当代人们生活、行为和观念的表现。

(3)文化具有创造性和传承性。

文化是人类随着社会发展和变迁,通过不断的创新和传承总结所形成的。

它既承载了过去的文化传统,也包含了当代人们通过自身的创造而积淀的新文化形式。

2. 文化类型和文化元素文化有多种分类方式,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文化进行分类。

一般来说,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主要指各种工具、器物和建筑等物质形式,非物质文化指的是语言、宗教、思想、风俗等非物质形式。

此外,文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域进行分类,比如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等。

文化的元素是指构成文化的各种基本要素,主要包括语言、宗教、价值观念、习俗、艺术等。

语言是文化的核心,它是人们沟通、交流和理解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积累和创新的载体。

宗教是人们对宇宙和人生的信仰和崇拜,反映了群体的共同信仰和道德规范。

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分析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交往密切,两国文化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显著的差异,通过分析比较,了解日本文化,减少文化冲突,促进中日间学校、企业合作的顺利推进。

中国人日本人文化差异观念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今社会,国际间合作日益频繁,跨文化沟通极为重要。

人们普遍认为跨文化沟通是语言问题,其实不然,跨文化沟通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通过语言的沟通只是一个方面,跨文化沟通是多层次,多角度的,首先需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才能减少文化冲突,实现更好的沟通。

本文是根据与日本合作多年的工作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两国是近邻,自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交往,从弥生时代开始,日本从中国吸收了大量的文化要素,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和丰富了自己的文化。

尽管中日文化中有很多相似点,但是也存在着很多差异,这些差异是导致双方在合作中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原因。

所以分析、了解中日文化差异,对于与日本的经济贸易合作、与日本学校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大陆农耕文化的求安逸和包容与日本岛国农耕文化的爱拼博和狭隘中国疆域辽阔,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温和,这种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几千年来,中国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而这种稳定的农业生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也影响了传统文化特点的形成。

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在社会发展中的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中国大陆肥沃的土地、良好的灌溉条件,保证了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周期和植物周而复始衍化,使人们满足于维持简单再生产,文化显露出凝重的保守意识,导致社会普遍安于现状。

日本是个岛国,山多地少,地震火山频发,自然资源相对匮乏,正是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培育了日本独特的自然观、人生观、思维方式,形成了日本拼搏、忍耐的性格特点。

根据日本官方调查,日本人最喜欢的词是“努力”“加油”和“忍耐”。

从肢体语言看文化差异

从肢体语言看文化差异

从肢体语言看文化差异摘要: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他们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学习英语过程中基本的语法词汇当然特别重要,但是肢体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也不容忽视。

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是指能够传递某种特定信息的面部表情、手势语,以及其他身体部位动作。

其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语言,主要在于它的信息传递性。

为什么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呢?是因为有时肢体语言能够表达比话语还要深刻的含义或内容。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已的一套肢体语言,而对于同一套肢体语言,每一种文化也有与其他文化不同的含义。

由于文化差异的缘故,对肢体语言的误解很可能会让你陷入尴尬的境地。

倘若忽视这些,人们就可能造成一些令人不快的严重错误。

所以,明智的做法就是你应该在对他人的肢体语言和动作下结论之前,首先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从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因此,提高对文化认知的程度,并通过研究了解肢体语言的差异,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进而使得沟通显得更加通畅无阻。

在这里我们就研究一下由于中西方不同的肢体语言含义的差异所隐含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肢体语言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正文:肢体语言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在不同文化中肢体语言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例如: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谈话双方身体接触的次数多少因文化不同而各异;在目光接触这一方面也有许多规定:看不看对方,什么时候看,看多久,什么人可以看,什么人不可以看;在某些场合下,在中国和讲英语的国家无论微笑还是大笑,通常表示友好﹑赞同﹑满意﹑高兴﹑愉快,但是在某些场合,中国人的笑会引起西方人的反感;打手势时动作稍有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有所区别,对某种手势理解错了,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等等。

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一、肢体语言”同语言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五讲 文化差异、文化冲突与观念体系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五讲 文化差异、文化冲突与观念体系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一、针对文化差异的学术论争
文化差异植根于情感之中,也植根于 不同民族对个人和社会关系本质的思考之 中。
——人类学家乔治〃马尔库斯(George Marcus)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如何看待文化差异: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历史背景、地缘环境 以及人种和民族特质等诸多方面既有的差异 和多样性,决定了文化之间无法消弭的差异。 文化差异是相对的,世界各个文化之间不同 程度的差异,可以看做是一个连续体 (continuum),从一端(无差异)的到另一 端(完全不同),中间有无数的过渡阶段, 由量变的逐渐累积而出现“质变”。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一项调查:


2002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一项调查发现, 美国青年的地理评分只能是“D”。在调查问 及的56个地理和时事问题中,平均只能答出 23个,近1/3的人不知道太平洋的位置,只有 近30%的人知道新泽西州在美国地图上的位 置,还有超过10%的人竟不知道美国在何处。 研究结论:由于缺乏地理和时事常识,美国 的年轻人很难了解他们面对的世界文化、经 济和自然资源,这将严重影响美国人对世界 乃至常理的判断。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案例1:

20世纪80年代末,印度裔英国作家拉什 迪(Salman Rushdie)发表了小说《撒 旦诗篇》(The Satanic Verses),由 于其中言论伤害了穆斯林世界的宗教感 情,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发出了对拉什 迪的追杀令,并导致英国和伊朗断绝外 交关系。“9·11”事件发生后,为了安 全考虑,包括加拿大航空公司在内的一 些西方航空公司拒绝让拉什迪登机。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重要提示:
文化冲突往往“并非存在于现实中 而是存在于感觉之中” ,而文化差异 与冲突乃至暴力的严重程度并不一定呈 现正相关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取向模型:文化必须回答的5 价值取向模型:文化必须回答的5个问题
1. What is basic human nature?
Fundamentally evil or good Fundamentally changeable or unchangeable
价值取向模型:文化必须回答的5 价值取向模型:文化必须回答的5个问题
Power Distance Index • Power Distance Index:
1. The Power Distance Index measures (tolerance of )power inequality between superiors and subordinates within a social system Cultures with high PDI scores tend to be hierarchical (分等 分等 级的) and value power and social status 级的 High PDI cultures the those who hold power are entitled to privileges Cultures with low PDI scores value equality and reflect egalitarian (平等主义的 views 平等主义的) 平等主义的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Index •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Index:
1. 2. 3. 4. The Individualism/Collective Index refers to the preference for behavior that promotes one’s self-interest High IDV cultures reflect an “I” mentality and tend to reward and accept individual initiative Low IDV cultures reflect a “we” mentality and generally subjugate the individual to the group Collectivism pertains to societies in which people from birth onward are integrated into strong, cohesive groups, which protect them in exchange for unquest of National Culture(3):
MASCULINITY NORMS, VALUES, AND BELIEFS
• • • • • •
Clear definitions of gender roles Men are assertive and dominant Support for Machismo Men should be decisive Work is priority Growth, success, and money are important
HOFSTEDE’S VALUE DIMENSIONS BY COUNTRIES 霍夫斯泰德文化类型分类
• Latin European
– High
uncertainty avoidance masculinity
• Nordic
– Low
• Far Eastern
– high
power distance, low individualism
文化基本要素的差异
TWO DIAGNOSTIC MODELS TO UNDERST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 Value Orientations Model • Hofstede’s Model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VALUE ORIENTATIONS MODEL: FIVE PROBLEMS THAT CULTURES MUST SOLVE 价值取向模型:文化必须回答的5 价值取向模型:文化必须回答的5个问题
Elements of Culture: Cultural Values
• • 1. 2. 3. 4.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values, which is found to exist among countries, affects consumer behavior Hofstede, who studied over 90,000 people in 66 countries, found that the cultures differed along four primary dimensions: Individualism/Collective Index (IDV), which focuses on self-orientation Power Distance Index (PDI), which focuses on authority orientation 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UAI), which focuses on risk orientation; and Masculinity/Femininity Index (MAS), which focuses on assertiveness and achievement
Hofstede’s Model of National Culture(2):
INDIVIDUALISM NORMS, VALUES, AND BELIEFS
• People are responsible for themselves • Individual achievement is ideal • People are not emotionally dependent on organizations or groups
HOFSTEDE’S MODEL OF NATIONAL CULTURE • Issues of equality - “power distance” • What is different and dangerous “uncertainty avoidance” • The individual and the group in society “collectivism/individualism”
Hofstede’s Model of National Culture(4):
LONG TERM (CONFUCIAN) ORIENTATION
• • • • •
Belief in substantial savings Willingness to invest Acceptance of slow results Persistence to achieve goals Sensitivity to social relationships • Pragmatic adaptation
• People are evil - authoritarian leadership/careful personnel selection • Nature dominates people products/strategies constrained
SOME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OF VALUE ORIENTATIONS MODEL 与管理有关的几个价值取向假设
UNCERTAINTY AVOIDANCE NORMS, VALUES, AND BELIEFS • Avoid conflict • Low tolerance of deviant people and ideas • Respect for laws and rules • Experts and authorities are usually correct • Consensus is important
Hofstede’s Model of National Culture(3):
COLLECTIVISM HAVE NORMS, VALUES, AND BELIEFS
• Self identity based on group membership • A belief that group decision making is best • A belief that groups protect you in exchange for loyalty
HOFSTEDE’S VALUE DIMENSIONS BY COUNTRIES 霍夫斯泰德文化类型分类
• Anglo cultures (US, GB, Australia)
– High
on individualism and masculinity, low on power distance and uncertainty avoidance
2. 3. 4.
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 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1. The 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measures the 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nd ambiguity (模糊)among members of a 模糊) 模糊 society High UAI cultures are highly intolerant of ambiguity, tend to have anxiety and stress, accord a high level of authority to rules as a means of avoiding risk Low UAI cultures are associated with a low level of anxiety and stress, a tolerance of deviance and dissent, and a willingness to take risk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