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中的山水画发展史脉络梳理

中国美术史中的山水画发展史脉络梳理
中国美术史中的山水画发展史脉络梳理

中国美术史中的山水画发展史脉络梳理

按照题材内容的不同,中国画可以分为山水、人物、花鸟、风俗等几大门类。教师证考试,对山水画的考查比重比较大,而且山水画发展脉络比较复杂,因此给大家梳理一下中国美术史当中山水画的发展脉络。

山水画最早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以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始端。此画中开始出现山、水形象,但只是处于人物画的衬景地位。此时山水画的发展离不开文学领域中山水画田园诗的发展,并且魏晋时期士人风气浓郁,思想文化氛围相对自由,一系列的因素促成了山水画的萌芽。

隋唐时期,山水画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隋代山水画家代表主要是展子虔,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并且绘制了著名的《游春图》,此画主要以俯瞰是构图为主,体现出画家对透视现象的认识,收到了“咫尺千里”的效果。

唐代山水画全面发展,不仅出现了青绿与水墨并举的流派分立现象,而且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山水画家。此时青绿山水主要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史称“大小李将军”。尤其是李思训创立了大斧劈皴,为此后山水画中皴法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之相对的是水墨山水,主要以王维为首的一批文人墨客,如王洽、张璪等人。王维被宋代著名学者、诗人、画家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是对他水墨画成就的精炼总结。除此以为,明末著名理论家董其昌在其重要的山水画理论“南北宗论”中将王维尊崇为南宗鼻祖。除了王维,其他人在画史上也作出了突出成就,如张璪提出了关于在创作中如何处理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理论,“外师造化,中的心源”。

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四分五裂,西蜀、南唐、中原三足鼎立,中国再次进入混乱时期,但也恰好再次迎来了艺术的再次繁荣。此时山水画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原和南唐地区,以中原地区的荆浩、关仝,南唐的董源、巨然为代表。荆浩、关仝的艺术风格主要是描绘北方关陕一带的风景,构图顶天立地,被称为大山大水的北派山水。董源、巨然则是与之相反的南方山水,重在描绘南方山水的氤氲、朦胧,尤其是董源,独创了点苔法及披麻皴,在山水画描绘中尤为传神。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经过了五代十国的动荡不安,迎来了宋代的统一安定。尤其是宋代市民经济发展,为绘画的繁荣提供了契机。五代北派山水画发展到宋代,主要以李成、范宽和郭熙为代表,三人中尤其以李成、范宽成就突出。然而,当绘画高度发展,绘画理论也会出现繁荣,郭熙的《林泉高致》则是对山水画发展的最好总结。其中提到了关于中国山水画中的透视、构图理论“三远法”。这也是理念考试中非常重要的考点。宋代文人中,有人极力反对五代时期院体画的发展,形成了“文人画派”。文人画最早由苏轼提出,并称为“士人画”,而且不断发展得到了文同、黄庭坚、米芾等人的支持。在山水画领域,最突出的代表是米芾、米友仁父子,由于擅长描绘南方山水,并且特别擅长描绘烟雾缭绕、氤氲朦胧之感,其画风被称为“米氏云山”。除此以外,贵族阶层中也形成了以王诜、赵令穰等人为代表的“小景山水”。然而,此时青绿山水的发展逐渐淡漠,但仍然产生了王希孟的大画家,其作品《千里江

山图》长达18米,被誉为“青绿山水第一长卷”。南宋偏安一隅,在宋徽宗赵佶的影响下,主要以“院体山水”为主,突出代表是“宋四家”,分别为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元代以后,文人山水画登上历史舞台,称为山水画中的主流,最为典型的代表即为“元四家”。“四家”主张绘画以自娱为主,并且极力营造出绘画的“文学性”,实现诗书画印的结合。四人中尤其以黄公望最为突出,其作品《富川山居图》也是考试中常涉及的重点。

明代时期,院体画再次发作,反映在山水画中则是明初的“浙派”,主要以戴进、吴伟为代表。但明代中期仍然出现了杰出的文人画家,被称为“吴门四家”,分别是沈周、文征明、仇英、董其昌。

清代山水画画坛逐渐失去了生机,主要代表是以摹古为主的“四王”,重视笔墨,但作画日趋模式化。发展至此,山水画逐渐进入到平稳发展的时期。

中公资深讲师马晶解析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考试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考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体现了中国人的美意识。《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将山水画分类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墨笔山水)、浅绛山水(淡着色山水)、小青绿山水和没骨山水。从山水画的萌芽期魏晋南北朝始至隋唐五代日渐成熟,直至两宋形成了繁荣的景象,到元代达到了高潮,随着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山水画走向了没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仕隐分工”,形成了隐士阶层,隐士们厌烦世事纷繁,回归自然,深入山水,通过自然山水以“畅神”“澄怀观道”,追求“天人无际”、“天人合一”。 使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科,宗炳起了巨大的作用。宗炳的《画山水序》以及王微的《叙画》作为山水画初期的山水画理论,是难能可贵的。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山水画,是吸收自然之精华,天地之精华,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 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换,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换,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状深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从古代起,中国的山水画的特点是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日本古代虽然也是学习中国画的技法,但日本的风景画始终没有人或动物出现,显示的是宁静的气氛;从唐朝开始,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的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李思训,他发明的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表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宋代的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他的风格,形成一种派别。 南派以被评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诗人王维为滥觞,运用披麻皴和宋代画家米芾发明的雨点皴或叫米点皴,多用墨色少用颜色表现蒙蒙细雨中的江南丘陵,后来发展到只用墨的水墨山水,王蒙、倪瓒等画家发展形成了南派风格。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从明代后期到清朝时,山水画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格式套路,画家不再观察自然,从临摹古画技巧入手,随意摆布画中构图,虽然明、清时期出现许多花鸟画和人物画的大师,但山水画的发展停滞不前,《芥子园画传》更将山水画变成一种八股。 直到近代,山水画又重新发展,新一代大师如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造自己的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尤其是傅抱石和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国画巨幅山水的先河。现代又出现许多表现新的题材的年轻山水画家,用国画技法描绘黄土高原、西北大漠、西藏雪山、热带雨林,甚至境外各国的风景。山水画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山水画也有它自己的艺术传统。这首先表现在:要求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为此,要求山水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满足于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要求画家把对自然景物的认识与感受,与被描绘的客观对象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这种融合中,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景象,同时又包含着耐人寻味的意蕴。当然,延续了近千年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唐代有王维、李思训等山水画家,后世称为“南北宗”;再以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高峰时期——宋、元的山水画来说,大体经历了北宋、南宋和元代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山水画呈现出彼此不同的面貌和意境。 北宋特别是前期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如北宋最著名的山水画家范宽、郭熙和王希孟的作品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现存的范宽最重要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图》,描写北方雄伟的高山峻岭,一座巍峨的山峰几乎占满了大半个画面,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整个画面笔墨浓重粗壮,通幅无一败笔,于沉雄之中见精微。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描写北方早春时节清晨的景色,着重表现自然界不同季节的不同特征。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长卷,成功地运用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的表现手法,以浓重的色彩,宏大的气势,描绘了祖国山河的辽阔和壮美,抒发了画家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 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沌而至清晰。 自仰韶文化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在几何装饰的手法中,对称、运动等构成概念己明显地运用于时空的表现之中。 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中国画从创作题材来看,出现最早的是人物画,最初描绘的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出现的,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画。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到了秦汉时期,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由乡土而至皇权,殿堂宫室的壁画成为时代的主流。这种以宫室喻家室的认信取向,使中国美术摆脱了原始形态。 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士者文化实现了与乡土文化的分离。对于山水画而言,这一分离是深刻的。若我们认真研究一下曲阜石刻的《庭院图》,就会被其视错觉创意震撼。这是两种视觉冲突的艺术:在满足正面的平视前题下,建筑物的平移重叠与倾斜重叠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种不同透视法则所致生的力的碰撞,使画面具有了超现实的立体感。有趣的是,先贤的艺术家一开始便使用了纵横平移重叠、视线具有深度却不消失的重叠透视法则,而且在复合视域中能将正面与倾斜两种透视法则艺术的冲突起来。应该说这一法则较之当今的西方立体派早了近两千年。正如本书一再所讲的,祖先的聪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白,只要我们认真地凭藉科学的双眼走入先贤的思想,我们一定会发现经学方式能告知我们的更多更多。

中国山水画史

中国山水画史 山水画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一个概念 中国的山水画有别于西方风景画,西方风景凡作为成熟主题出现大约到十七世纪。而中国山水画查证式成熟时期比西方还要早七百多年左右。它并不再现自然景观,而是“以应用心为理”,卧游山川,赋予自然,以文化内涵与审美的关照。 中国人关于山水的观念,源于人对山灵水神的崇拜,这种自然的观念是精神高于物资的。而随着思维方式的哲学方式与家教发展更为山水增添了生命与精神,直接影响了 中国最早的一部山水重论,宗炳的《画山水序》的产生,山水“质而有趣灵”,圣人贤士寄情于山水之间。“情怀观通”以达“无人合一”的境界。 魏晋竹林七贤为首的去学,清美的盛行,以神越形,儒家思想所代替,又因当时的政局动荡,战乱连年文人逸士收于金佛,归于山水林宗而清静自然。同时,田园诗,山水文学也刺激山水画的产生,七大夫进入绘画的彻底的自觉阶段。于是也出现了查论。由顾性之的传神论,发展也到了山水之中,宗炳的“观道”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及王微的“本呼融灵”“灵之所见,故所能不动”。大力发展了写山水神论,而神无形,虚幻总借于一定物质,有形的东西,即所谓的“无”不能独,无自明,必通过“有”才能存在。以上理论给后世山水画带来深远影响。

六朝近期至隋初,因山水初兴,传之不广,还以人物为主,山水画收法也需搜索,所以出现一些停滞的。在隋立唐初,亭台宫殿的兴起,以展示度为首的画家出现让山水作为背景的《放春图》。后到唐代始于是道子,成于李思训李盼通的“山水之变”,从山水精神特向意境。并用于盛唐时期繁荣,社会大同,追求繁华夺目之彩,工量彩山水,富丽堂皇。因此同时,另一支被后世喻为文人之组的王维。开启“清中画,画中清” 的意境世界。放亮大小字的重彩青绿山水,开启了水画的报简章。进五代史时的《明皇平局图》的安史之乱艳丽到五代宋的学的呈色,让人在山水中重新在宇宙中重新审视自己。由顾性之的传审论,发展也到了山水之中,宗炳的唐安史之乱,从繁华到破灭,从心中自己,人在变青山水不复,永恒的五代《笔法记》,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多,以“笔意的源,以描绘江南山水为长”创。 两宋时期元汤皇后《画望》中说“唐画山水,至宋始备”两个的山水发展了中国式的顶峰,继续明确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和关系,人在自然中寻找的师法自然到北宋中峰鼎立,以及南宋流白的边角小景 两宋在出现自然的奥秘中深化了山水的精神境界,以寄情于山水之中。北宋以表现北方山水的李得北方山川的面貌和骨法,表现雄厚北国的永恒之势。早看幽谷雄向高峰。由顾

中国水墨山水画剖析

追寻中国水墨山水的足迹 ——《名画百篇赏析》第二章第二节 一、教学设计思路 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名画百篇赏析》教材的着眼点是提高人的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从地位作用看:本课与上几节课的审美内容相比是换了欣赏的角度。因此教学上要重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审美经验,为培养创意思维的素养打下基础。从教学内容看:本课教材共分7节,分别介绍了水墨山水画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特点。这些内容井然有序。从学情分析看:职业学校学生总体对反传统作品在审美上难认同。因此要创设有趣的情景,通过问题、讨论、赏析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及其特征。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水墨山水绘画与表达内心的体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习惯,拓展视觉感受的范围,增强 探索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水墨山水不同时期的特点,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 2.难点:对于不同时期水墨山水画所表达的文人雅士的心境有一定困难。如果不能理解,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幅画的用意与情感,导致无法正确欣赏作品。便会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1)情景教学法(2)引导探究法 2.学法 (1)自主体验法(2)合作讨论法 五、课时/教具准备

1.课时:2课时 2.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比较式导入 屏幕出示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与王维的《雪溪图》。 问题一:绘画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青绿山水画——水墨山水画 问题二:绘画的手法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江帆楼阁图》比《雪溪图》在设色上来的更加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尊贵豪华。而《雪溪图》画面来的更加安逸、恬静、安详。 图1:导入图示 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水墨山水画前有了清晰的引导图,揭示水墨山水画的开端。 (二)追随水墨山水足迹,沿着“北”与“南”两个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1.“北”方系统作品比较 (1)比较: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画了系统的水墨山水作品,现在我们跟

山水画发展脉络

山水画发展脉络 最初,山水画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萌发时期,在魏晋就已逐渐发展,由背景作为主题。从顾恺之的人物画《洛神赋图》卷中可以领略到当时山水画的大致形貌,由此可见山水仍在部分的充当人物的衬景。 顾恺之之后的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勃然兴起,出现了一批能画山水画的画家和第一批专论山水画的论文。但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一幅当时的山水画作品流传下来,我们只能根据当时的有关山水画的文献,来认识那一时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水平。不过从此之后,山水画艺术以较完备的表现技法和系统的理论登上了中国画坛。南北朝时,山水画才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成为,宗炳《画山水序》是最早的山水画理论文章。画论的出现,就证明山水画艺术即将迈上正确发展的轨道。 隋:中国的山水画已经独立的画种,如:展子虔《游春图》, 唐代的山水画具有划时代意义,具体表现为两种不同风格的建立。发展到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便形成了一种“青绿山水”,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区别与青绿山水出现了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为五代山水画的成熟提供了条件。 五代和北宋是山水画发展的“黄金时代”。宋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而五代则是通往这个顶峰的桥梁。在山水画方面,五代董源、巨然,荆浩、关仝分别开创或继承南北山水画派,呈现出从题材内容到形式风格的不同侧重与相异风貌。现存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宋代青绿山水的代表作。赵伯驹、赵伯啸兄弟,继承了青绿巧整一路风格,形成了南宋青绿山水的复兴局面。另一方面,北宋流行一类被称为小景山水的创作。 元、明、清成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的主流。元代是中国山水画大发展的时期。当时由于汉族知识分子受到冷遇,一些文人画家更多地寄情山林。他们的绘画不是单纯地描绘对象,而是更多地通过笔墨来寄托胸怀,抒情遣性。明、清代,以石涛为代表的革新派反对陈陈相因,泥古不化,主张另辟蹊径,创造个人风格,从而使山水画得以进一步发展。石涛强调师法自然,去“搜尽奇峰打草稿”,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感受,并“借古开今”,创造自己的艺术境界。其创造性表现在人与自然的交流。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得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源远流长。表现了丰富多彩得自然风光,体现了中国人得美意识.《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将山水画分类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墨笔山水)、浅绛山水(淡着色山水)、小青绿山水与没骨山水。从山水画得萌芽期魏晋南北朝始至隋唐五代日渐成熟,直至两宋形成了繁荣得景象,到元代达到了高潮,随着明清商品经济得发展,山水画走向了没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仕隐分工”,形成了隐士阶层,隐士们厌烦世事纷繁,回归自然,深入山水,通过自然山水以“畅神"“澄怀观道”,追求“天人无际”、“天人合一”。?使山水画成为独立得画科,宗炳起了巨大得作用。宗炳得《画山水序》以及王微得《叙画》作为山水画初期得山水画理论,就是难能可贵得。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得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山水画,就是吸收自然之精华,天地之精华,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得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她们得笔法,位置却很古拙.?从隋朝就开始出现山水画,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与“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瞧,焦点不断变换,可以画出非常长得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换,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得形状深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得效果。 从古代起,中国得山水画得特点就是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日本古代虽然也就是学习中国画得技法,但日本得风景画始终没有人或动物出现,显示得就是宁静得气氛;从唐朝开始,中国得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北派得创始人就是唐代画家李思训,她发明得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得石青敷色,非常适合表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得山峰.宋代得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她得风格,形成一种派别。?南派以被评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得著名诗人王维为滥觞,运用披麻皴与宋代画家米芾发明得雨点皴或叫米点皴,多用墨色少用颜色表现蒙蒙细雨中得江南丘陵,后来发展到只用墨得水墨山水,王蒙、倪瓒等画家发展形成了南派风格。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与表达意境。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从明代后期到清朝时,山水画陷入了形式主义得格式套路,画家不再观察自然,从临摹古画技巧入手,随意摆布画中构图,虽然明、清时期出现许多花鸟画与人物画得大师,但山水画得发展停滞不前,《芥子园画传》更将山水画变成一种八股.?直到近代,山水画又重新发展,新一代大师如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造自己得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尤其就是傅抱石与关山月为人民大会堂合作得《江山如此多娇》开创了国画巨幅山水得先河.现代又出现许多表现新得题材得年轻山水画家,用国画技法描绘黄土高原、西北大漠、西藏雪山、热带雨林,甚至境外各国得风景.山水画出现一个全新得局面。 中国古代山水画得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山水画也有它自己得艺术传统。这首先表现在:要求创造情景交融得意境。为此,要求山水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满足于对自然景物得客观描绘,要求画家把对自然景物得认识与感受,与被描绘得客观对象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这种融合中,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得、可给人以启示与想象得自然景象,同时又包含着耐人寻味得意蕴。当然,延续了近千年得中国古代山水画,在意境得创造上有一个演变得过程。在唐代有王维、李思训等山水画家,后世称为“南北宗”;再以中国古代山水画得高峰时期——宋、元得山水画来说,大体经历了北宋、南宋与元代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得山水画呈现出彼此不同得面貌与意境. 北宋特别就是前期得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得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得感受与理想,但更主要得还就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如北宋最著名得山水画家范宽、郭熙与王希孟得作品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现存得范宽最重要得代表作《溪山行旅图》,描写北方雄伟得高山峻岭,一座巍峨得山峰几乎占满了大半个画面,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整个画面笔墨浓重粗壮,通幅无一败笔,于沉雄之中见精微。郭熙得代表作《早春图》,描写北方早春时节清晨得景色,着重表现自然界不同季节得不同特征。王希孟得《千里江山图》长卷,成功地运用中国山水画“咫尺千里”得表现手法,以浓重得色彩,宏大得气势,描绘了祖国山河得辽阔与壮美,抒发了画家对大好河山得热爱。 南宋得山水画与北宋得山水画有显著得不同,突出表现在迫求诗得意境。现存得许多南宋山水画作品得标题就很富有诗意,如深堂琴趣、风雨归舟、秋山远眺、秋江暝泊、寒江独钓、长桥卧波、烟江欲雨等等。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得《寒江独钓图》就很有代表性。画家以大胆得艺术概括,把与作品所要创造得意境无关得可有可无得景物一律删除,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个渔翁独自在船上垂钓,除寥寥几笔画出几道水波外,画面上出现大片得空白。表面瞧这些空白都就是虚得,而实际上并非空白,而就是虚中有实,这“实"既代表水——一片汪泽,也代表天。正就是这种水天一色,无边无际,空旷渺漠得境界,更突出了江面得辽阔与寒意萧索得气氛与渔翁寒江独钓得情景.这种根据创造意境得需要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得艺术手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山水画历程 摘要:山水画的艺术发展历程人们自古以来就有着亲近自然、追逐山水的欲望。“高山流水,小桥人家”是古代人们所追逐的,便出现的山水诗;古人描绘山水,便出现了山水画;古人创造山水,便出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两者的创作一脉相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 一.起源(石器时代、殷、周、秦汉) 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特有的画种之一,说到中国山水画起源得先从中国绘画说起。早在旧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出现使得绘画在陶器的装饰上得以表现;在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装饰图案代表新石器时代绘画的最高水平;原始岩画是中国绘画最早的遗存,原始岩画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和本性,反映了原始先民的朴素理想、信仰和生活;而到了秦汉,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宫殿壁画的大量涌现,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这时虽未出现山水画,但出现了表现山水的图画,如东汉时期的山系平陆早园汉墓壁画《山水图》。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物是“台”。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型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在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囿台主要是满足上层社会阶级,他们用囿台狩猎、游玩、观察天象和气候以及祭祀。而在秦汉园林则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离宫别馆与山水环境结合,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阿房宫”,它首先在苑囿中建立朝宫,实现了皇家园林里的游赏、居住、朝政等活动的兼容,促使了具有宫苑式的“园”的形成。中国园林从汉起称“苑”。其中以上林苑最为著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同时在汉文帝时期还出现了私家园林,《西京杂记》就记述了这个时期茂陵富人袁广汉所筑私园情况:“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内。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绵数里。”以山水为建筑要素亦在私家园林中建设。

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2)

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 隋唐:青绿:展子虔,二李 水墨画家:王维,张璪 五代时期:南唐时期:董巨 北宋时期:荆关 两宋时期:李成,范宽,郭熙,米芾父子,赵令禾襄,王希孟 南宋四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 元:“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明:浙派(吴带当风),吴门画派(沈周,文征明,唐寅【唐伯虎】,仇英), 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 清朝时期:四僧(弘仁【冷】,髡残【幽】,八大山人 山水画始于魏晋南北朝(220-581年),真正发展于隋唐。 随着汉末腐朽的经学束缚被冲破,玄学思潮兴起,玄学之士标榜隐逸,江南的秀丽山水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记录了作画的完整构思,文中写道:“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西去山,别详其远近……”;刘宋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则表明了他对山水画的理解;同时的王微的《叙画》记录了他的看法。在晋之前汉魏时期的绘画中,也有不少具山水画的因素者,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吴王赵夫人”条下有“孙权尝叹魏蜀未平,思得善画者图山川地形……”等等的论述,但那时画的山水只是军事上实用的地

图之类。所以真正的山水画,乃正式萌芽于晋,由晋朝而兴起的山水画,刘宋而成。(https://www.360docs.net/doc/5e1195470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5e11954704.html,) 早期的山水画,存世不多,尽管在敦煌壁画等处也可看到一些山水画,但它不能代表当时的山水画的全貌,这在《历代名画记》所记皆可证明(《记两京外州寺观画壁》中的山水画多唐人手笔)。所以我们在早期山水画中看到的一般是“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哄带其地,列殖之状,则若伸臂布指。”(https://www.360docs.net/doc/5e1195470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5e11954704.html,) 但是,专门从事绘画的士大夫们,都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一部分山水画还是具有很高水准的。从顾恺之的山水画构图稿的文字记录来看,当时的山水画是有一定深度的,前后、左右、上下皆有安排,树石、道路、泉流,决不会“若钿饰犀栉”。这从汉画像石中也可得到证实。但是当时的山水画,不论出自民间的还是出自士大夫的,也不论水平高低,皆有个共同特点:颜色是青绿艳丽的,而且是涂满绢素或墙壁的,画中皆有复杂的禽兽,至隋逐渐减少,唐初已基本不存在了。(https://www.360docs.net/doc/5e1195470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5e11954704.html,) 山水画的产生和上层人物、知识分子参与有关,魏晋时期就有许多知识分子从事绘画。山水不久便成为他们绘画的主要题材,由于士大夫们加入绘画后,便分成士体和匠体,《历代名画记》记谢赫评刘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的起源和发展 简介: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园林被誉为“姊妹艺术”。通过分析从殷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的五个典型的阶段两者的兴衰的历史和相互作用,总结出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共通之处以及前者对后者 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字: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山水画发展 人们自古以来就有着亲近自然、追逐山水的欲望。“高山流水,小桥人家”是古代人们所追逐的,便出现的山水诗;古人描绘山水,便出现了山水画;古人创造山水,便出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两者的创作一脉相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 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 1.起源(石器时代、殷、周、秦汉) 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特有的画种之一,说到中国山水画起源得先从中国绘画说起。早在旧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出现使得绘画在陶器的装饰上得以表现;在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装饰图案代表新石器时代绘画的最高水平;原始岩画是中国绘画最早的遗存,原始岩画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和本性,反映了原始先民的朴素理想、信仰和生活;而到了秦汉,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宫殿壁画的大量涌现,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这时虽未出现山水画,但出现了表现山水的图画,如东汉时期的山系平陆早园汉墓壁画《山水图》。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物是“台”。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型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在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囿台主要是满足上层社会阶级,他们用囿台狩猎、游玩、观察天象和气候以及祭祀。而在秦汉园林则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离宫别馆与山水环境结合,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阿房宫”,它首先在苑囿中建立朝宫,实现了皇家园林里的游赏、居住、朝政等活动的兼容,促使了具有宫苑式的“园”的形成。中国园林从汉起称“苑”。其中以上林苑最为著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同时在汉文帝时期还出现了私家园林,《西京杂记》就记述了这个时期茂陵富人袁广汉所筑私园情况:“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内。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绵数里。”以山水为建筑要素亦在私家园林中建设。 综上所述,中国绘画起源于人们的生产活动,原始画和原始囿台都是先民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而秦汉时期的统一促进了园林和中国绘画的发展,山水宫苑的出现也说明园林已经有意识的与自然山水结合,私家园林的出现说明当时园林 已开始普及。 2.发展 2.1转折(魏晋南北朝)

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史

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史 据史书记载,中国最早的水墨画产生于东晋(公元317——420年)时期。戴逵的《吴中溪山邑居图》、顾恺之的《雪霁堂五老峰图》是最早出现的水墨画。 顾、戴之后,水墨画进一步发展,并且出现了专门评论水墨画的论著。可见,水墨画在当时已经比较流行。其中宗炳和梁元帝为有名的水墨画评论家。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水墨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画家,如吴道子、李思训父子、王维等人。吴道子被后世称为画圣,他的水墨画一改前人细巧之积习,行笔纵放,如雷电交作,很有气势。李思训善画着色山水,他的儿子李昭道也是有名的水墨画家,师其父而有自己的风格,后世称他们父子的水墨画为大小李将军山水。王维襟怀高旷,迥超尘俗,首创渲淡画法。以水墨皴染之法而作破墨山水,以清淡闲逸为归。水墨画发展到唐代,出现了水墨画的南北两个画派。吴道子、李思训为北宗之祖,王维则为南宗之祖。 五代时期(公元前907——960年),水墨画进一步发展创新。这个时期有名的水墨画家有荆浩、关同、徐熙和黄筌。荆浩尤妙山水,善为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笔墨横溢。关同初师荆浩,刻苦钻研画道,中年之后,又学习王维的画法,自成一家。他喜作秋山寒林与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驿。他的画讲究用笔,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徐熙善画花果、草虫。他的画“落墨以写其枝叶蕊萼,然后傅色,故骨气风神为古今绝笔。”黄筌善画禽鸟、山水,成一家之法。他画的花鸟,先以墨笔勾勒后傅以彩色,浓丽精工,称为双勾体。从徐、黄两个人的画来看,徐熙代表南宗,黄筌代表北宗。民俗节庆网 宋代(公元960——1279年)水墨画家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李成、范宽、董源、巨然四人。李成初师关同,后来也自成一家。后人评论他的画时说:“其画精通造化,扫千里于咫尺之间。山林泽薮平远寒林写于笔下,其妙入神,古今一人。”范宽、董源、巨然的画都有“不装巧趣,皆得天真”的特点。 元代(公元1271——1368年)水墨画家主要有黄公望、王蒙、吴镇和倪瓒四大家。黄公望则推为元季之冠,他师学董源、巨然,后来自成一家。他初居富春(今浙江富阳),领略江山自然之美。他总是随身带着纸笔,凡遇到美丽的景色就当场写生。后来移居虞山,使他有机会观赏虞山一年四季乃至每天早晚不同时间中虞山风光的变化。由于他师法自然,因此他的水墨画风光秀丽,变化万千。 明代(公元1368——1644年)水墨画分浙派、吴派和院派。浙派代表画家为戴进、蓝瑛,院派则以仇英、唐寅最有名气,吴派的画家主要有沈周、文征明等人。在浙派画家中,戴进当推第一,他的山水、道释、人物、花鸟、翎毛、走兽无所不工。沈周、文征明、董其昌、陈继儒被誉为吴门四大水墨画家。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水墨画家以四王为最著名。他们是王时敏、王原祁、王鉴和王荤。另外,佛门画家道济和八大山人也在水墨画坛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国美术史中的山水画发展史脉络梳理

中国美术史中的山水画发展史脉络梳理 按照题材内容的不同,中国画可以分为山水、人物、花鸟、风俗等几大门类。教师证考试,对山水画的考查比重比较大,而且山水画发展脉络比较复杂,因此给大家梳理一下中国美术史当中山水画的发展脉络。 山水画最早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以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始端。此画中开始出现山、水形象,但只是处于人物画的衬景地位。此时山水画的发展离不开文学领域中山水画田园诗的发展,并且魏晋时期士人风气浓郁,思想文化氛围相对自由,一系列的因素促成了山水画的萌芽。 隋唐时期,山水画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隋代山水画家代表主要是展子虔,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并且绘制了著名的《游春图》,此画主要以俯瞰是构图为主,体现出画家对透视现象的认识,收到了“咫尺千里”的效果。 唐代山水画全面发展,不仅出现了青绿与水墨并举的流派分立现象,而且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山水画家。此时青绿山水主要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史称“大小李将军”。尤其是李思训创立了大斧劈皴,为此后山水画中皴法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与之相对的是水墨山水,主要以王维为首的一批文人墨客,如王洽、张璪等人。王维被宋代著名学者、诗人、画家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是对他水墨画成就的精炼总结。除此以为,明末著名理论家董其昌在其重要的山水画理论“南北宗论”中将王维尊崇为南宗鼻祖。除了王维,其他人在画史上也作出了突出成就,如张璪提出了关于在创作中如何处理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理论,“外师造化,中的心源”。 安史之乱以后,国家四分五裂,西蜀、南唐、中原三足鼎立,中国再次进入混乱时期,但也恰好再次迎来了艺术的再次繁荣。此时山水画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原和南唐地区,以中原地区的荆浩、关仝,南唐的董源、巨然为代表。荆浩、关仝的艺术风格主要是描绘北方关陕一带的风景,构图顶天立地,被称为大山大水的北派山水。董源、巨然则是与之相反的南方山水,重在描绘南方山水的氤氲、朦胧,尤其是董源,独创了点苔法及披麻皴,在山水画描绘中尤为传神。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经过了五代十国的动荡不安,迎来了宋代的统一安定。尤其是宋代市民经济发展,为绘画的繁荣提供了契机。五代北派山水画发展到宋代,主要以李成、范宽和郭熙为代表,三人中尤其以李成、范宽成就突出。然而,当绘画高度发展,绘画理论也会出现繁荣,郭熙的《林泉高致》则是对山水画发展的最好总结。其中提到了关于中国山水画中的透视、构图理论“三远法”。这也是理念考试中非常重要的考点。宋代文人中,有人极力反对五代时期院体画的发展,形成了“文人画派”。文人画最早由苏轼提出,并称为“士人画”,而且不断发展得到了文同、黄庭坚、米芾等人的支持。在山水画领域,最突出的代表是米芾、米友仁父子,由于擅长描绘南方山水,并且特别擅长描绘烟雾缭绕、氤氲朦胧之感,其画风被称为“米氏云山”。除此以外,贵族阶层中也形成了以王诜、赵令穰等人为代表的“小景山水”。然而,此时青绿山水的发展逐渐淡漠,但仍然产生了王希孟的大画家,其作品《千里江

中国国画的发展史

中国国画的发展史 发布: 2013-06-18 | 来源: 本站原创| 编辑: 吉祥草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春秋战国最为著名的有《御龙图》帛画。它是在丝织品上绘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领域空前繁荣,涌现出很多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伟大画家,历代画家们创作出了名垂千古的传世名画。 明代绘画流派纷呈,各领风骚。明初君主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为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和生产力的恢复发展提供了保证,至明嘉靖、万历年间,经济文化趋于繁荣昌盛,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封建社会的高峰。传统的科学技术成果逐步得以总结,并蕴含着走向近代的因素;思想文化领域灿烂繁盛,并产生新的变化。 明代画坛沿着元代已呈现的变化继续演变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绘成洪流,并形成诸多流派;山水、花鸟题材流行,人物画衰微;水墨技法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了笔墨表现能力;创作宗旨更强调抒写主观情趣,追求笔情墨韵。明代绘画前期,有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宫廷“院体”绘画;由戴进、吴伟创立的“浙派”绘画。代表画家有:刘俊、倪端、商喜、谢环、李在、边景昭、吕纪、林良、戴进、吴伟、张路。明代绘画中期,苏州崛起“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形成声势煊赫的“吴门画派”,弘扬文人画传统,唐寅、仇英兼取“院体”、文人画之长,形成新的面貌。代表画家有:周臣、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文嘉。明代绘画后期,山水画成为主流,文人写意花鸟画也迅猛发展,画坛尊吴门画派为首。代表画家有:张宏、徐渭、陈淳、篮瑛、项圣谟、吴彬、丁云鹏、陈洪绶、崔子忠、曾鲸。 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特别是商业、文化发达的上海、北京、广州等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即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画家群,如任颐、虚谷、吴昌硕、黄宾虹、刘海粟、朱屺瞻、傅抱石、钱松喦、陆俨少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徐悲鸿、齐白石、陈师曾、金城、陈半丁、王雪涛、李苦禅、蒋兆和等;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赵少昂、关山月、黄君璧等人。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更迭,上述地区的画家亦有流动,如抗日战争时许多画家来到西南地区,1949年后又有许多画家如张大千、黄君璧、赵少昂等人移居国外和港台地区。今全国大多数省市成立了画院,在3个中心之外,又出现了许多新的中心,画家队伍空前扩大。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方美术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争的深入,改革中国画成为新的时代潮流。以留学日本、欧美的高剑父、高奇峰、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为代表,倡导将西方美术的写实及近代西方美术的创作观念与传统的中国画像融合,走出了一条改革、创新中国画的新路子,使传统的中国画焕发了新的生机。其中高剑父、高奇峰等岭南画派画家,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将日本画法与传统的撞水、撞粉法和没骨法相糅合,创造出

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2.docx

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2)

中国山水画的展史 隋唐:青:展子虔,二李 水墨画家:王,璪 五代期:南唐期:董巨 北宋期:关 两宋期:李成,范,郭熙,米芾父子,令禾襄,王希孟南宋四家: 刘松年,李唐,,夏圭 元:“元四家”:黄公望,吴,倪,王蒙 明:浙派(吴当),吴画派(沈周,文征明,唐寅【唐伯虎】,仇英), 四王(王敏,王,王原祁,王) 清朝期:四僧(弘仁【冷】,残【幽】,八大山人 山水画始于魏晋南北朝(220-581 年),真正展于隋唐。 随着末腐朽的学束被冲破,玄学思潮起,玄学之士榜逸,江南的秀山水人以自然美的享受。之的《画云台山》了作画的完整构思,文中写道:“山有面,背向有影,可令 云西而吐于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西去山,其近??”;刘宋期宗炳的《画山水序》表明了 他山水画的理解;同的王微的《叙画》了他的看法。在晋之 前魏期的画中,也有不少具山水画的因素者,彦在《代名画》中“吴王夫人”条下有“ 魏蜀未平,思得善画者 山川地形??”等等的述,但那画的山水只是事上用的地

图之类。所以真正的山水画,乃正式萌芽于晋,由晋朝而兴起的山水画,刘宋而成。 (https://www.360docs.net/doc/5e1195470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5e11954704.html,) 早期的山水画,存世不多,尽管在敦煌壁画等处也可看到一些山 水画,但它不能代表当时的山水画的全貌,这在《历代名画记》所记 皆可证明 (《记两京外州寺观画壁》中的山水画多唐人手笔)。所以我 们在早期山水画中看到的一般是“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哄带其地,列殖之状,则若伸臂 布指。” (https://www.360docs.net/doc/5e1195470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5e11954704.html,) 但是,专门从事绘画的士大夫们,都有很高的文学修养,一部分 山水画还是具有很高水准的。从顾恺之的山水画构图稿的文字记录来看,当时的山水画是有一定深度的,前后、左右、上下皆有安排,树石、道路、泉流,决不会“若钿饰犀栉” 。这从汉画像石中也可得到证实。但 是当时的山水画,不论出自民间的还是出自士大夫的,也不论水平高低,皆有个共同特点:颜色是青绿艳丽的,而且是涂满绢素或墙壁的,画中皆有复杂的禽兽,至隋逐渐减少,唐初已基本不存在了。(https://www.360docs.net/doc/5e11954704.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5e11954704.html,) 山水画的产生和上层人物、知识分子参与有关,魏晋时期就有许多知识分子从事绘画。山水不久便成为他们绘画的主要题材,由于士大夫们加入绘画后,便分成士体和匠体,《历代名画记》记谢赫评刘

国画山水画的历史起源及发展

中国山水画中是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黄宾虹说:“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又说:“美在于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山川之浑厚在于用笔之“黑”“密”,草木之华滋归源于用墨之"简""淡"。从这幅聚宝盆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所以说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而对于中国画,大家了解的有多少,今天淳道字画网整理出来关于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起源及其中的代表人物。一起了解下。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沌而至清晰。 早期山水画的形成是源于人们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之热爱,在一次不经意间用树枝或石块在岩石和土地上描绘出简单的自然景观,在耕作闲暇之时自娱自乐,从中体会自然美景带来的视觉享受。 自仰韶文化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在几何装饰的手法中,对称、运动等构成概念己明显地运用于时空的表现之中。特别让人感动的是《稷神崇拜图》。在以农立国的背景上,祭祀稷神一直成风。而这幅图中的禾、田、人的关系传达了先祖对生命意义的一种素朴理解。在沉淀了人与动物、植物的自然关系认知的基础上,社会意识又成为最为关键的文明起源。沧源文化的《村落图》,用岩画形式记述了人类对农耕定居的“家”的理解。这幅画最有视觉趣味的是以村落为中心的道路关联,以及押俘、赶畜、祭天、跳神等场面围绕正面中心的梯度延深,平面中的深度己在这幅画中得到有力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这样伴随着艺术的看,不断地深化与发展。 最早的画家是敤首,又名“画嫘”,据文献考证,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以画入史的画家,是中国画祖,故又称画嫘。《画史会要》中说道:“画嫘,舜妹也。画始于嫘,故曰:‘画嫘'。”《汉书·古今人物表》亦有里记载:敤首舜妹,最早做画的人。《列女传》盛赞她

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史

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史 中国山水画,“出现在战国之前,滋育于东晋,确立于南北朝,兴盛于隋唐”。 晋室东迁,士大夫们留连山水,江山景物之美,触景生情,促进了山水画的兴起。其中宗炳所撰的《画山水序》,是最早的山水画理论文章。 隋代虽然只有短短30年,在山水画上,却有着开继的作用。除了界画的兴起,最重要的是出现了展子虔和他的《游春图卷》。《游春图卷》是我国现今所见最早的卷轴山水画。 山水画在唐代出现了繁荣局面,建立了两种不同的风格,从而使其更具有了划时代的意义。其中一派是以李思训及其儿子李昭道为代表的青绿山水。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展子虔以来的传统画法,被后人尊为北派山水的始祖。“二李”的画法是以墨笔勾勒轮廓,用青绿重彩设色,画树多用夹叶树,有时还用泥金勾填,产生金碧辉映的艺术效果。 另一派为水墨渲染,以王维、张璪和王墨为代表。王维的山水皴法甚简,以渲染见长,对后世影响很大,以至把他定为南宗之祖。 画圣吴道子以人物画见长,兼写山水,创水墨写意的“一体”,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 晚唐以来,山水稍衰,至五代则有荆浩,关“人工”和董源的振起。关是荆浩的学生,晚年时成绩超过老师。荆浩,关长期生活在河南、陕西、山西一带,与后来学习他们的北宋李成、范宽形成了北方派系。 宋代时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其中最有创造性,最有影响的是与董源并称“北宋三大家”的李成、范宽以及米芾、巨然。 李成,所画多为北方景物,当时声名极大,称为第一。以“惜墨如金”出名。有很多弟子,最出名的是郭熙。 北宋末叶,米家山水在山水画流派中异军突起。米芾及其儿子米友仁充分发挥水墨材料的特长,用泼墨、破墨、积墨以及水墨横点的排比,表现出江南雨景中云山烟树、迷蒙变化的境界,世称“米氏云山”。 宋室南渡以后,水墨山水画风大变,出现了“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斧劈皴派系与以前的水墨画分道扬镳。成了南宋150年间的主流,直至元初。李唐创造了“大斧劈皴带披麻水笔”。 中国山水画到了元代又一大变,笔墨意趣臻与精逸。贴别是水墨山水,更是风靡一时,在元代画坛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元代最有影响的山水画家是赵孟頫、高克恭以及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 明代山水画虽然十分发达,但是整个画坛都笼罩在复古风下。 清代沿袭了明代的摹古保守的风气。

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分析

山水画的发展脉络 【隋唐绘画】 【山水画家及作品】隋与初唐时期,描绘楼台宫观是当时的风尚。山石树木作为楼台宫观的配景,相应受到重视。当时擅长人物的画家,大多擅长此道。其中展子虔因有作品《游春图》传世尤值一提。 展子虔(550~604年),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历北齐、北周入隋。《游春图》是现存年代最早的山水卷轴画,画贵族游春情景。先用墨线勾勒,然后重着青绿,山脚处饰以金粉,金碧辉煌。在构图上则予人以“远近山川,咫尺千里”之感。 李思训(651~716年),唐代宗室,开元初年官至左武卫大将军,故后世称为“大李将军”。善画青绿山水,虽从展子虔出而更显工谨细丽。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李思训山水:“湍濑潺潺,云霞漂渺。时睹神仙之事,杳然有岩岭之幽。”元汤垕《画鉴》也说“展子虔画山水法,大抵唐李将军父子多宗之。”可见其画虽偏于山水方面,但画中人物仍多,尚不脱六朝古态。 其子李昭道,职虽未至将军,但世人因其父称亦谓之“小李将军”。李昭道的画法大约承其家学而更加精致。《历代名画记》称“变父之法,妙又过之”。《唐朝名画录》称“昭道虽图山水,鸟兽甚多,繁巧智慧,笔力不及思训。”传为李昭道的作品有《明皇幸蜀图》,画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逃入四川事,画中悬崖峭壁,石磴曲盘,树间苍滕萦绕,行人策骑登山,画法空勾无皴,青绿设色,极为稚拙,颇类唐人山水作风。此画虽难以肯定是否李昭道所作,但此画属于二李青绿山水画风,仍可作为二李山水画艺术的参考。 王维(698~759年),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历官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盛唐著名诗人,亦工书画。其作品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誉,惜无真迹传世。中晚唐山水画家有张璪、项容、王墨、朱审、王宰、刘商等。其中以张璪、项容、王墨最为著名,而张璪在唐人心目中甚至比王维更高。张璪,字文通,吴郡(今苏州)人。张璪以画松最为著名,能双管齐下,且生枯各别。据《历代名画记》称,张璪作画“惟用秃毫,或以手摸绢素”。这种画风显是承继了吴道子豪放奇诡的作风。但他较吴道子的不同之处,可能在于善用水墨,五代荆浩《笔法记》称张璪的画“真思卓然,不贵五彩”,可见张璪能用墨法。 唐代石窟与墓室壁画中保存了唐代山水画的部分实物资料。如莫高窟332窟南壁《迎佛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