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个人事迹简介
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的生平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一生活动可分作四个时期:公元前145年至公元前126年为第一时期。
司马迁自龙门(今陕西韩城东北)降生后,度过了“耕牧河山之阳”的童年。
年十岁即开始诵读古文,后来又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从董仲舒研习《公羊春秋》。
他在这二十年间刻苦攻读所获得的文化知识为后来的撰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至公元前108年为第二时期。
这一时期,司马迁主要过着游历生活。
二十岁那一年,他踏上了漫长的旅途,曾经到长沙,“观屈原所自沈渊”(《史记·屈原列传》),凭吊屈子的遗迹;浮于沅湘,上九嶷山,调查舜帝南巡的传说;“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史记·河渠书》),游会稽,探禹穴,考察大禹治水的功业;访姑苏,“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史记·春申君列传》),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至淮阴,寻访韩信的故里;“北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史记·太史公自序》),访问孔孟二圣的故乡遗俗;到彭城,参观项羽的故都;过薛,观看孟尝君的封邑;游丰、沛,巡视萧何、曹参、樊哙等人的故宅;适大梁,访夷门,收集信陵君的故事,考察秦魏作战的史迹。
这次漫游结束后,回到长安任职郎中。
司马迁的历史资料

司马迁的历史资料一、司马迁基本情况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87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被世人称为“历史之父”。
早年时期的司马迁在故乡过着贫苦的生活,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刻苦,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
后来,回到长安,作了郎中。
他曾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
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主持史书的编写工作,监管国家典籍,另外天文历法也是其职责,类似钦天监),司马谈学问渊博,曾“学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
在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其父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
同年开始继承其父对《史记》的编纂。
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1汉武帝大怒。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司马迁含垢忍辱忍受“宫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
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成就了《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称为“实录、信史”,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列为前“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
司马迁简短介绍

司马迁简短介绍1.司马迁的简单介绍司马迁(前145—前90)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于公元前90年,55岁终。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他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却因此更加发愤著书,创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学臣著史记,为中国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一、继父志,任史官司马迁,宇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
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
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
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
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
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
司马迁的人物介绍

三一文库()〔司马迁的人物介绍〕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司马迁的人物介绍,欢迎阅读。
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司马迁生平▲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6] [7]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8]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9] 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10] ,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6]▲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11] 。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12-19] ,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司马迁知识点总结

司马迁知识点总结一、生平简介司马迁出生于汉武帝时期,他出生在一个世家望族家庭。
司马迁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酷爱读书。
他十四岁时随父亲游学,开始学习史学、经史百家等历史书籍,并受到古人思想启发。
司马迁二十岁时回到家乡,开始撰写《春秋》和《从繇、伯阳论》等书,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历史学才华。
司马迁三十岁时,随父亲前往长安,开始著述《史记》,历时十二年,完成了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
《史记》自问世以来,一直被后世奉为典范,成为中国历史学发展的里程碑。
后来司马迁曾在司马通、葛洪、张汤等诸多历史学家的影响下,不断扩充修订《史记》,直至去世时,把这部巨著的字数扩充到五百余篇、五万馀言。
司马迁虽然身为士大夫,深受尊崇,但他因对当时政权的批判而多次遭受牢狱之苦,最终因身心疲倦,在绝望和失意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然而,司马迁毕生致力于历史学的研究与著述,留下了《史记》这一不朽的名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却也让他成为了中国历史学的一代宗师。
二、《史记》的特点和价值《史记》是司马迁一生的杰作,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纪传体:《史记》以纪传体写成,即采取年表与史传相结合的形式。
其中,年表按时间先后顺序记述历史事件,史传则详细叙述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
这种体裁的史书,前所未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精炼简练:《史记》语言简练,用词精确,文辞优美。
司马迁所撰写的《史记》,凝练地把中国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生平进行了详尽全面地记述,而且他的史料广泛,信辩审严,在当时中国古代史书中独树一帜。
3. 史实翔实:《史记》记述史实翔实,且遵循“实录”的原则,严肃正经。
《史记》记载的历史事件虽然有偏颇之处,但大多数史实仍然是客观真实的。
因此,《史记》重在辩证,不拘泥于表面。
4. 世传文学:《史记》的文字朴实清丽、雄浑壮美,风格与传统汉文明白而原朴的文学风貌相吻合,且又有唐诗和宋词的清丽风韵。
司马迁的故事概括

司马迁的故事概括司马迁(145 BC-86 BC),字子长,中国西汉末年史学家、文学家,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纪传体大型通史作家,也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所撰写的《史记》被誉为中华文明史上的巅峰之作,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历史研究和史学思想。
司马迁出身于一个地位显赫的家族,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的父亲是一位杰出的文人,从小就在家庭中接受文学和历史知识的熏陶。
司马迁在成长过程中展示出了卓越的才华和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然而,司马迁的生活并不一帆风顺。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乱频仍的时期,西汉王朝逐渐衰落,各地诸侯割据,社会动荡不安。
在该时期,司马迁的父亲因为曾经担任朝廷官职,被敌对势力诬陷而遭到腐刑处罚,这使得司马迁的家庭陷入了困境。
面对家族的危机和王朝政治的动荡,司马迁没有退缩,也没有被困境击垮。
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抵抗和奋斗。
他投身于底层,深入农村和贫苦人民中了解社会现状,收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
同时,他还广泛交往于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学习各种不同的学问和观点,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见解。
在漫长的岁月中,司马迁经历了艰辛的努力和难以想象的挫折。
他遭受过贫困和流亡的痛苦,但他始终坚守自己对历史研究和文化事业的热爱。
最终,经过数十年的坚持不懈,司马迁完成了他一生的巨作《史记》。
《史记》是司马迁以纪传体撰写的一部自成体系的史书,以叙事的方式展示了中国自上古时期至西汉初年的历史,包括了诸多古代君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政治事件和社会风貌。
司马迁在《史记》中力求客观真实地还原历史,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运用独特的史学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史记》的问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历史资料的体系,填补了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空白,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的著作不仅激励了无数的历史学者,在文化领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正直、勤奋和才华,奉行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了后世人们努力学习和追求的楷模。
司马迁的生平和事迹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推动着历史学的发展和进步。
司马迁磨砺的事例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经历了许多磨砺,最终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
以下是一些关于
司马迁磨砺的事例:
1. 年少时受父亲影响,司马迁自小就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经常帮助家里干活,因为父亲也是史官的原因,所以司马迁从小就开始学习古代的史书。
2. 司马迁曾遭受冤屈入狱,经受了残酷的折磨。
他被监禁了一年,甚至遭受了更严厉的惩罚,但他仍然想在出狱后完成他的工作。
3. 尽管遭受了种种磨难,司马迁仍坚持写书。
他每天看着窗外的景色,思考着自己的遭遇,他的头发因痛苦和愤怒而竖起。
他曾想到自己的耻辱,但最终他决定像古柏一样,不怕风雨,坚持写到底。
4. 在他写完《史记》之后,他被赦免并被命令成为中国书记。
尽管他遭受了身体和精神的打击,但他仍然忍受着嘲笑和痛苦,继续写他的书。
这些磨砺让司马迁变得更加坚强和执着。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司马迁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前145年 - 前86年),字子长,汉族,出生于汉朝。
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整理功不可没,他所著的《史记》堪称是中国历史学的里程碑,对后世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生平事迹司马迁生于一个世家,家族世代从事历史学。
他的父亲司马谏,曾任汉朝的太史令,使司马迁从小就接触到历史文献,并培养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小时候的司马迁聪明好学,善于思考,并且勤奋好问,这些品质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学家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134年,司马迁开始拜师学习,他的师傅有著名的学者杨伯峻和韩安国。
在师傅的悉心教导下,司马迁读书勤奋,广泛涉猎史籍,并开始着手整理历史资料。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父亲去世,司马迁被聘为汉朝的太史令继承父职。
从这时开始,司马迁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研究中,并开始着手编写自己的历史著作。
二、《史记》的创作与意义司马迁耗费了二十年的时间,终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了自己的巨著《史记》。
这部巨著共分为十二本,又分为一百三十篇,涵盖了自传体史书、十二国春秋、三代世家以及六国年表等内容。
作为中国历史学的奠基之作,《史记》不仅记录了西周至秦朝的历史,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和经典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待历史事件,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他注重事实考证,采用了多种史料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使《史记》成为古代中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
司马迁对待历史的坚持和全面性的研究,为后来的历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此外,司马迁在《史记》中也展示了出色的文艺才华。
他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使得整部著作在文学价值上也具备高度的艺术性。
《史记》不仅对后世历史学家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璀璨的一笔。
三、影响与评价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在当时的历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这部作品不仅扩展了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认识,还对后来的历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个人事迹简介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一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关于他的人物生平事迹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是跟大家分享的司马迁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司马迁确切的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记载。
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一说生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大约卒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一说卒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说卒于公元前90年(汉武帝征和三年)。
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
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
他的直系八世祖先是战国中后期秦国著名的武将司马错。
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
辩论胜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等人出兵巴蜀,得胜而守之。
六世祖司马靳(司马错次孙)为名将武安君白起副手,参与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人,司马错、司马靳等军事之功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高祖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
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管理市场)。
祖父司马喜,没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
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
司马谈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著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
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
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于家乡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上,司马迁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岁时,他从长安出发,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
”二十五岁时,他又以使者监军的身份,出使西南夷,担负起在西南设郡的任务。
足迹遍及“邛、莋、昆明”等地。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去世,三年之后,司马迁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同时也继承父亲遗志(司马谈临终曾对司马迁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准备撰写一部通史。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定立了“太初历”,该历法改变了秦代使用的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的习惯,而改以正月为岁首,从而,为中国的农耕社会奠定了其后两千年来所尊奉的历法基础。
之后司马迁便潜心修史,专心写作,开始了《史记》的写作。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
《报任安书》表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
《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1.家谱世系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
《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
他的直系祖先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武将司马错。
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
辩论胜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等人出兵巴蜀,得胜而守之。
六世祖司马靳为名将武安君白起副手,参与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人,司马错、司马靳等军事之功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
司马谈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著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
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
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
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于家乡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
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上,司马迁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十九岁时,他从长安出发,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在《自序》上司马迁说“(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
”二十五岁时,他又以使者监军的身份,出使西南夷,担负起在西南设郡的任务。
足迹遍及“邛、莋、昆明”等地。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去世,三年之后,司马迁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同时也继承父亲遗志(司马谈临终曾对司马迁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准备撰写一部通史。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定立了“太初历”,该历法改变了秦代使用的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的习惯,而改以正月为岁首。
从而,为中国的农耕社会奠定了其后两千年来所尊奉的历法基础。
之后司马迁便潜心修史,专心写作,开始了《史记》的写作。
2.司马迁世系:卫系:?(无从可考)赵系:司马蒯聩;;司马浅;;司马尚;;司马卬秦系:司马错→司马梗→司马靳(蕲)→司马欣(?)→司马昌→司马毋怿→司马喜→司马谈→司马迁→司马临、司马观、司马英(汉丞相安平候杨敞之妻)司马迁说:“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
其在卫者,相中山。
”笔者就此查阅了大量先秦史书,却不见卫国司马氏的记载。
赵国除了司马迁介绍的司马蒯聩外,司马氏见于史书的还有司马浅.、司马尚及秦朝末年的司马卬.。
秦国的司马氏较多,早期有名将司马唐.、司马错.、司马梗.、司马靳和秦朝末年的司马欣.、司马昌.。
因为卫国无司马氏的记载,疑为司马迁误把中山写成了卫。
如卫国实为魏国,在“魏”者相中山,那就说得通了。
中山国有司马赒、司马憙、司马子期8.。
此外散见于先秦史书中的司马氏还有宋国的司马牛.、齐国的司马悍.、楚国的司马翦.,此三人是否为少梁司马氏我们不得而知司马迁以移花接木之术巧妙地把自己的前辈世系依附在司马错的名下,借以炫耀自己祖宗的威望,同时也掩盖了自己真正的直系先祖。
战国初期进入秦国的司马氏与后来秦国夏阳(少梁)的司马氏同族并不同支。
秦国名将司马错并非少梁人,他生在咸阳死在成都,应该是秦国咸阳人。
秦国夏阳的司马氏就是魏系司马氏,也就是司马迁的直系先祖。
按照司马迁的“一族三分”说,我们现在可以重新排列一下少梁司马氏家族的世系。
(横线为父子相承世系,虚线为辈分不清世系) 赵系:司马蒯聩……司马浅……司马尚……司马卬秦系:司马唐;;?;;司马错;;司马梗;;?;;司马欣……司马相如魏系:?;;司马赒;;司马憙;;司马子期;;司马靳;;?;;司马昌;;司马无泽;;司马喜.;;司马谈;;司马迁3.少年受业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
司马迁在这“山环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10岁,司马迁随父在京城约22岁时,开始外出游历;;“南游江、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主要职责是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
他随汉武帝到过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
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少年时期曾经“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说他儿童时期曾经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
后来,他的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做了太史令,司马迁随父亲也到了长安,然后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他拜了很多名师做老师。
司马迁的家族,就是他这个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为史官,他有责任来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来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而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
他的父亲司马谈就有志于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著,就是写一部史书。
从他父亲开始就已有这么一个理想,他的父亲做太史令之后,就开始搜集阅读史料,为修史做准备。
但是司马谈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独立地修成一部史著,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才学知识都还不够,所以司马谈寄厚望于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他能够早日参与其事,最终实现这样一个宏愿。
于是,司马迁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司马谈要求他儿子来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全国的漫游。
司马迁从20岁开始的全国漫游,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他这个漫游,也是《史记》实录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
比如说,他漫游到汨罗江畔,在当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声朗诵着屈原的诗,痛哭流涕,所以他写《屈原列传》写得那么有感情,他是亲自去考察过,他是在学习屈原的基础上来写屈原的。
比方说,在韩信的故乡淮阴,他也搜集了许多有关韩信的故事,并亲自去问别人,说当年韩信受胯下之辱,了解韩信为什么能够受胯下之辱而不发怒,不愿意去做出非法的事来,忍了。
韩信那么高的个子,从一个流氓两个腿之间爬过去,如果按照他的个性,一刀就把他杀了。
但是如果把他杀了,后来就不能够建功立业了。
韩信后来帮助刘邦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西汉,封王封个侯,回了故乡,韩信自己说:如果当初我把你杀了,我就没后来的建功立业,所以小不忍则乱大谋。
并为避祸而韩何改姓的何姓安徽庐江始祖,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的远祖何庶题辞(别号:自修,轩辕黄帝第60世耳孙):“更名改姓因避强秦宁去候统甘为庶民;承先启后继旧开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