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群:概念特征、空间结构、开发潜力研究
基于空间结构分析的南京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构的连接性和通达性�同时使用 SPSS工具中的 Q 型聚类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了聚类分析, 从而更好地分析了南京市旅游资 源分区集聚程度�研究发现南京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旅游交通结构不完善� 旅游资源整合不力等, 其优化 利用的重点应该放在旅游资源整合� 加强交通连接等方面� 关键词: 空间结构; 演变模式; 旅游资源; 优化利用; 南京市 中图分类号: F59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01- 8581( 201 1) 05 -01 7 8 -04
南京市旅游资源聚类分析各类例数
聚类 4 12 5 14 6 18 7 126 8 22 9 12 1 0 1 0 总数 2 35
表 4 南京主城区旅游资源空间聚类中心点
方位 经度 纬度 中心点 聚类中心 1 118.845 32.056 中山陵 2 118.7 87 32.044 总统府 3 11 8 .7 56 32.088 4 11 8.768 32.001 5 1 18.721 32.032 长江
[6 ]
聚效应 � 交通网络拓扑结构等作出分析
�
本文将利用旅游资源空间分析中常见的指数对南 京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由于分析样本庞大,
� 近邻指数的计算公
式如下: 简单的近邻指数分析难以很好地说明旅游资源的集聚 � 0 R= ( 1) 度, 故本文还采用 SPSS 中的 Q 型聚类对其进行聚类分 � � � � 0.487 � / + 0.12 7 / 析, 以更好地研究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 � ( 1) 式中 R 为最近邻比 , 反映点状事物的空间分布
1
南京市旅游资源概况及评价 � � 性质 ; 0 表示点之间的平均距离; 为研究区域的面积;
南京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悠久的历史文 为点的数量� R 为 1 时为随机分布 ; 若 R 远大于 1, 说明 R 最大为 2.15 ; 实际分布有均匀分布或规则分布的趋势, 若 R 远小于 1, 说明有集中分布的趋势, 完全的集中分布 ( 所有点集聚成一点) 时 R 为 0� 本文所选取的 2 35 个旅游资源单体, 分布面积 6598 km , 经纬度数据采用 2002 年南京市旅游资源普查结果, o gl e earth 和从 ww w .m apab c .c o m 部分新资源点使用 Go 查询得到 �根据近邻指数公式, 使用 Arc GIS 计算得出南 京市旅游资 源分布的近邻指数 R1 = 0 .43, 属集聚 型分 布 �另外分别对优良级资源和四级以上资源进行近邻指 数分析, 得出优良级旅游资源近邻指数 R2 = 0.51, 四级
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地资源开发旅游是由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和介体(旅游业)三大要素构成的综合体。
而旅游资源是赖以产生旅游活动的对象。
正是由于旅游资源的存在,才产生了旅游吸引力,激发了旅游动机,导致了游客的空间流动,满足其旅游需求,即旅游活动的出现。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规划的先决条件。
旅游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决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研究受到许多学着的重视,然而到目前为此,尚未形成一个为学界公认的旅游资源定义。
由于认识角度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旅游资源的定义。
陈传康、刘振礼认为:“旅游资源是在现实条件下,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是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保继刚认为:“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卢云亭指出:“凡是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原材料,统称为旅游资源。
”李天元等认为:“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它任何因素,都可以构成旅游资源。
”苏文才、孙文昌将旅游资源描述为:“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产生吸引向性、有可能被用于规划开发成旅游消费对象的各种事与物的总和。
”晓鞍认为:“能够使旅游者发生兴趣,有足够的力量吸引他们前来,并由此可获得经济效益的各种要素的集合。
”综合上述学者对旅游资源的定义,可以将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为:凡能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它因素,都可以称为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与一般的资源相比较,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属性。
旅游资源具有:具有吸引力、内容的发展变化、形态的多元变化等属性。
此外,旅游资源还具有综合性、地域性、不可移动性、可重复开发性、观赏性等特点。
旅游资源的分类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旅游资源的开发又必须建立在对旅游资源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之上。
参考文献备注

[1] 孙大为,刘人境,汪应洛. 区域经济合作的博弈论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8,(01).[2] 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1)[3] 邵琪伟.我国将积极参与区域旅游一体化[N].北京日报,2005,(03)[4] 保继刚. 喀斯特石林旅游开发空间竞争研究[J]经济地理, 1994,(03).[5] 乌兰. 协调发展背景下的区域旅游合作.山东社会科学.2007,(5)[6] 杨亚琴.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及相关对策[J].上海经济研究, 2003,(3)[7] 杜江.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1.[8] 张立军.长春-吉林旅游区域合作与政府作用.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11.文.2005,(09)[9] 冠亚爱.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途径:政府主导,地域间协作[J].旅游学刊,2000,(2)[10] 李树民.旅游联合促销的困境分析及突围途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2)[11] 郑耀星.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新路———制定《闽西南五市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层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2).[12] C ,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The tourismbussiness in norway enters the net, I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1997 (9)[13] 覃峭,文军. 浅析泛珠三角旅游区域合作的结构优化.[A]. 桂林旅游高科学校学报.2007.(2 )[14] 昊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15] 许哨立,席建超. 中部六省旅游区域合作战略目标与模式选择. 湖北社科学中部崛起与湖北发展.2007(4)[16] 王滔,甘颖进,杨开忠.从竞争与合作看洛阳旅游业发展[J].人文地理,2000,15(6)[17] 张忠孝.青海省旅游区划探讨[J].经济地理,1990,(01)[18] 席建超.旅游资源群:概念特征、空间结构、开发潜力研究[J].山地学报2007,(03)[19] 许桂灵,司徒尚纪.泛珠三角经济区政区建置沿革的空间关系演变透视[J].热带地理,2005,(06)[20] 马晓冬.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简论[N].光明日报,2005(04)[21] 蒋祖云.发展风景旅游区域协作之我见.浙江经济.1995(05)[22] 刘琦.论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思路[J].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1,(02)[23] 吴必虎.中外国际旅游城市网络旅游信息国际友好度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7(09)[24] Starik, 1994 M. Starik, Essay. The Toronto conference: Reflectionson stakeholder theory, Business and Society33 (1994)[25] 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上,下)[J].中国园林,2000,(11)[26] 袁剑.中国证券市场批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M]. 2004 ,(12)[27] 的参考。
旅游地理学第21章名字解释

旅游地理学第21章名字解释1、旅游者行为:旅游者为了满足旅游需要,在旅游动机的驱使下,购买旅游产品外出旅游的行为。
2、旅游决策:个人根据自己的旅游动机和目的,收集和加工有关的旅游信息,提出并选择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最终将选定的旅游方案或旅游计划付诸实施的过程。
3、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4、旅游资源评价: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资源特色、价值及开发潜力和条件的评判和鉴定,以确认旅游地资源的品味、级别及科学价值、旅游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为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核心-边缘理论:任何区域的空间系统都可以看作是由中心与外围两个空间子系统所组成,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
(核心地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能产生和引发众多创新,而它周围的地域则组成了边缘地区,边缘地区的发展依赖于核心地区,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地区。
)6、旅游地理信息系统:以旅游地理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硬软件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地、动态地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应用旅游地理信息的多媒体信息系统。
7、一般体验性评价:根据旅游者的亲身体验,采用民意测验的方式,如问卷或统计旅游资源在常见媒体的出现频率等方式来确定某区域代表性的旅游资源。
8、旅游景观尺度:旅游景观区域的空间范围,景观单元的识别程度,成景作用发展过程的时间域及旅游景观的层次性。
9、旅游地意象:是个体或群体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形成的印象及产生的意义。
10、旅游景观健康:在人类的积极干预条件下,人类活动的影响不至于导致被开发利用的旅游景观在维持其自身稳定结构与正常功能时发生紊乱。
《旅游地理学》课程笔记

《旅游地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旅游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一)旅游地理学的定义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专注于研究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它涉及对旅游者的行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旅游地的规划与管理、以及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1. 旅游活动空间分布和旅游流分析:研究旅游者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旅游流的流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 旅游资源评价与规划:对旅游资源进行识别、评价和规划,以实现其可持续利用。
3. 旅游地发展与管理:探讨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竞争力、市场营销和规划管理。
4. 旅游影响研究:分析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5. 旅游政策和规划:研究旅游政策制定、旅游规划理论和实践。
二、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一)学科性质旅游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它结合了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二)学科特点1. 实践性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旅游实践活动,如旅游规划、市场营销、政策制定等。
2. 空间性明显:旅游地理学强调对旅游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差异和空间关系的分析。
3. 综合性突出:旅游地理学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复杂的旅游系统。
4. 动态性:旅游地理学关注旅游活动和旅游现象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三、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一)研究方法1. 实地调查法:通过访谈、问卷调查、观察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
2. 文献分析法:对相关的书籍、论文、报告等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
3. 案例研究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地或旅游事件进行深入剖析。
4. 模型构建法:构建数学模型或计算机模型来模拟和预测旅游现象。
5. 空间分析法:利用GIS等空间分析技术来研究旅游活动的空间特征和规律。
(二)研究技术1. 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旅游资源的空间分析、旅游规划、市场分析等。
高中地理文字素材专题《风景旅游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

高中地理文字素材专题之风景旅游资源结构及其开发评价我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拥有很多的旅游资源。
一、风景旅游资源概念(一)什么是旅游?旅游,是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深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是一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旅行,或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它具有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的特点。
旅游的主要内容是观光旅游.通过游览和观赏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文化艺术的修养,(二)什么是旅游资源?风景旅游资源是对具有旅游吸引力的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的统称,即是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利用和尚未开发利用的,能够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的总称。
即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或着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是旅游资源。
风景旅游资源可以简称风景资源或旅游资源,这些概念的广义理解基本是一致的.风景旅游资源,是激起旅游者兴趣并导致各种旅游活动最直接的第一位因素,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证。
风景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决定一国或一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被称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为什么这么兴旺发达、经久不衰,每年都吸引这么多的游客,不辞劳苦,经过长途跋涉到中国来旅游?(三)中国的风景旅游资源主要有那些特征呢?我国幅员辽阔,群山耸立,江河如网,湖泊棋布,优美、壮观的自然景色,辉煌灿烂的名胜古迹,遍布各地.中国的风景旅游资源主要有如下特征:1、广泛性主要表现在品种的多样性、类型的复杂性、分布的多域性,天上地下、古今中外、有形无形的一切自然社会现象和因素,都可能孕育着旅游吸引力的条件和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就可能导致旅游业开发。
因此其范畴、领域之广泛,为其他各种资源所不及。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1.1理论基础1.1.1增长极理论最早提出增长极概念的是20世纪50 年代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 Perroux),增长极理论被后来的学者缪尔达尔(G. Myradal)和赫希曼(A . Hirschman)等人借助地理空间概念,将其发展为经济地理层面的区域不均衡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是不平衡发展的,提出经济增长会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地区凭借着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条件、特殊政策获得优先发展机会,有创新能力的推进型产业在一些地区集聚,形成类似磁场极的增长中心。
它不仅会促进自身发展,还能形成经济网络,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将优势资源向外进行扩散,并对整个地区的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增长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存在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它们好比磁极之间的向心力与离心力。
极化效应,又称回波效应,是增长极不断聚集周边腹地的人才、技术和资本等资源要素,吸引和拉动相关经济活动的过程。
扩散效应则是极化效应的反向过程,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外转移和扩散,对周边腹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佩鲁(Perrour)将这种极化和扩散归结为规模经济效益和集聚经济效益,资本的集中和输出,技术的创新和扩散。
缪尔达尔(Myrdal)用极化和扩散效应来说明这种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作用强度和方式都不相同,当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就会造成区域的不平衡发展;反之,区域差距就会缩小,进入均衡发展过程。
湖北省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文化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以增长极理论为指导,在文化旅游资源利用中,进行据点开发,通过经济地域空间结构的优化,以增长极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1.1.2点轴理论1984年10月,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教授在2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的报告中首次提出点-轴理论。
他指出我国建国以来为了追求平衡的区域工业发展,没有针对性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而是各地区平分,资源回报率低,在我国生产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不利于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
旅游学概论 旅游资源

一、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一)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
1.确定旅游资源的质量水平
通过对旅游资源的种类、组合、结构、功能和性质 等的评价,确定旅游资源的质量水平,评估其在旅游 地开发建设中的地位,以便为新旅游区的开发提供科 学依据,也为已开发或部分开发的老旅游区提供改造、
扩大的依据。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长城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埃菲尔铁塔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金字塔
九寨沟瀑布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旅游资源的特征
(二)空间上的地域性
旅游资源作为地域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地理环境的 影响和制约。这种地域差异性使各个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具有 不同的特色和旅游魅力。例如岩溶地貌景观大面积的存在于我国 西南地区,而丹霞景观则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地区。各民族的风 土民情各不相同,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别。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雾凇
《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旅游资源的特征
(四)构景上的综合性
旅游资源往往是由多种要素综合在一起组成,孤立的景物很 难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要素种类越 多,联系越紧密,综合性越强,地区整体景观效果就越好,综合 开发利用的潜力也就越大。 旅游地的形成是多种旅游吸引物聚集的结果,可能既有自然 的,又有人文的;既有景观性的,又有文化性的;既有古代遗存 的,又有现代兴建的;既有实物性的,又有体验性的。
第四章
关键概念: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
源评价
旅游资源类型
旅游资源特征
旅游资
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资
源
科
学
#& 卷第 " 期
布区域和分布方式。具体看, 旅游资源个体单元基本可以抽象为点状要素离散分布区域内, 包括均匀 分布、 随机分布和凝聚分布三种空间分布类型; 旅游资源群是一个多元结构的复合体, 不 !时间特征: 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 人们会对旅游资源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 总是伴随着不同特点的旅游资 源群。同一时期旅游资源结构以及社会背景存在的差异使各旅游资源群的特点也不尽相同。 一般而言, 原赋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 旅游资源 在空间分布表现为较强的地域固定性、 区域性、 不均衡性、 组合性等特征。对于大部分旅游资源, 时间 变化是相对缓慢的, 对旅游资源群整体功能影响不太显著。因此, 旅游资源群基本表现为旅游资源单 体在地域空间的分布与分布方式, 这属于旅游资源群空间结构研究的范畴。 !"# 旅游资源群空间结构及其作用机制 旅游资源群空间结构是指其组成要素部分规律性的组合形式, 表现为旅游资源单体之间的数量 比例与时空组合方式。 通常旅游资源群空间结构至少应包括 ! 个方面, 即旅游资源群组成个体空间存在形态、 旅游资源 群个体的空间组合状况、 旅游资源群个体间的空间关系以及结构的空间变化规律。个体的存在形态 是指旅游资源本身的禀赋特质; 旅游资源个体单元的组合状况主要指与其他旅游资源和环境条件的 时空组合关系。旅游资源个体的空间关系指旅游资源群中旅游资源单体间的距离、 方向、 相邻度等关 系程度。而旅游资源空间变化规律则是指旅游资源随时间演变规律、 转移概率等。本质上, 这是从不 同侧面反映同一事物现象。对旅游资源群而言, 通常表现为旅游资源个体间的竞争作用。旅游资源 群在不同空间层面上的依次组合, 直观地表现为旅游资源群纵向或横向的平行排列规律。在空间关 系上, 以空间临界距离为最基本约束, 在旅游资源群内部, 这种纵向或横向的平行排列规律主要表现 为旅游资源群各组成单元之间的替代效应、 屏蔽效应、 集聚效应。而对外通过不同旅游资源群的有序 组合, 则表现为它们之间的互补效应。其中替代效应和屏蔽效应是旅游资源内部存在着某种程度的 竞争关系, 属于资源个体关系的范畴, 而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则体现了旅游资源群作为一个整体对外 表现出的放大效应, 属于群体关系的范畴, 如图 " 所示。 (")替代效应。指旅游资源群中相邻两个或多个规模和价值品位相互雷同的旅游资源单体间所 出现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因为旅游资源群单体在空间分布上的均质性, 造成旅游资源群中同质旅游 资源在功能和优势上相互叠加, 引起旅游产品在使用价值上或效用上相互替代, 使得旅游资源开发潜 力弱化, 成为削弱旅游吸引力重要因素。如在旅游过程中, 旅游者往往在游览过一座佛教寺院以后, 就不会在接连参观临近相似寺院, 即使去了, 旅游兴致也不高, 这就是替代效应的集中体现。 (#)屏蔽效应。在同一区域内, 旅游资源开发的市场潜力主要决定于旅游资源自身禀赋、 市场知 名度、 交通区位条件等因素。因为受到资源禀赋优越的旅游资源的阻滞或屏蔽作用, 在与之临近的劣 势旅游资源开发时, 旅游者会产生旅游行为的减值, 影响到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这是旅游资源群单 体纵向的竞争效应, 往往引起邻近劣势旅游资源单体开发失败或形成所谓的旅游 “温冷点” 。如很难 想像在雍和宫旁边新建一座小型寺庙的旅游市场开发前景如何。 ($)集聚效应。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 旅游资源单元空间是分散独立存在的, 虽然旅游资源空间 高密度存在可能会减弱旅游资源单体的旅游市场竞争力, 但是当各旅游资源单体按功能分异, 通过大 小、 等级和类型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 高密度集中时, 这些旅游资源单体就不再是孤立、 分散的个体, 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旅游资源系统, 从而使各基本旅游资源单元空间的功能得到充分的放大, 产生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总体效益, 并同时增强了旅游资源群系统对外旅游吸引力。如 “佛教四大名山” 中密集的佛教寺院群, 浙江 “千岛湖” 中为数众多的小岛等体现旅游资源群的集聚效应。
!’ 卷第 & 期 !""- 年 & 月
资 源 科 学 ./012.3/0 034/53/
6789 !’, 579 & :;<9 , !""-
旅游资源群: 概念特征、 空间结构、 开发潜力研究
— — —以全国汉地佛教寺院旅游资源为例
席建超,葛全胜,成升魁,徐继填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
! #"
$
(*)
其中, !" 为区域旅游资源群的优越度指数, #" 为区域内高级别旅游资源单体数量, $ 为旅游资源群 旅游资源单体总数 (为便于比较,一般以上级区域内资源单体总量为参照系。如对全国各省市级同 代表区域内旅游资源群的优越度 类旅游资源比较, 用全国旅游资源单体总量为基数) 。当 !" 越大时, 越大; 反之, 则区域旅游资源群的优越度就越小。 规模度 ( "%$)&,%#&,) 指数。规模度指数是指单位面积内旅游资源个体数量。描述各旅游资源 (*) 个体在单位空间分布旅游资源数量, 其值越大, 表明区域内旅游资源规模越大。区域规模度 %" 可以 用公式 (-) 来计算: %" + &" !" (-)
[5] 源群的聚集度指数 !" 可以用公式最邻近点指数 来计算:
!" 6
! #! ! #! 6 7 "% ・ #$ !
(!)
! ! 式中: (7) # ! 为最邻近点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 # $ 为理论最邻近距离, 8 为点密度。而! # $ 可以用公式
来计算:
! (7 " ( & 9 ’) )6 !9 (7 "% ) # $ 6 !9
摘要: 旅游资源群是指占据一定地理空间同类旅游资源的集合体, 是区域旅游资源系统的基本组成部 分。它强调从整体出发, 研究旅游资源的属性特征, 这对于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理 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该文讨论了旅游资源群的概念, 分析了旅游资源群的基本特征和空间结构组成及其 相互作用机制。认为展开旅游资源群空间结构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是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和开发的 基础, 是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潜力的重要决定因素, 进而设计出了旅游资源群空间结构和开发潜力的表征指 标体系, 最后以全国佛教寺院旅游资源群为例, 进行了案例分析。 关键词: 旅游资源群; 空间结构; 开发潜力; 佛教寺院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旅游资源群空间结构及开发潜力的量度
旅游资源群空间结构的度量 对旅游资源空间特征的量度及其指标体系的建立, 是空间结构研究的深化方向。从建立一套指
标体系出发,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至少应包括数量特征指标 (区域中旅游资源个体的数量特征) , 结 构特征指标 (不同档次旅游资源个体单元空间形态、 群体旅游资源单元的空间组合状况) , 旅游资源单 元间的空间关联指数、 结构的空间变化规律等几个方面。因此, 可以针对各个空间特征, 设计出不同 的量度指标。实际上, 同一个量度指标通常会有不同的具体计算方法。其空间结构表征指标可以抽 象出以下三种指数形式来表示。 !"! 旅游资源群空间结构度量的主要指标 (!)聚集度指数 ( (*’$,*-.1+)#*’) 。空间临界距离是旅游资源单体间作用力大小的重要约束因素。 聚集度指数反映了旅游资源群个体空间分布聚集程度, 是旅游资源群个体关联度程度大小的重要体 现, 它是衡量旅游资源群单体在空间上纵向排列所产生屏蔽效应大小程度的重要指标。区域旅游资
域, 突出表现为对旅游资源的研究仍以概念性描述为主, 定量分析较少。随着旅游实践活动层次的不 断提高, 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日趋深化, 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对旅游资源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
[-, +] 课题, 诸如如何解决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实践脱节的问题, 旅游资源评价中主观性过强的问题 ; 旅
游资源时空分布规律与其空间作用机制以及对旅游产品开发和产品结构优化的影响; 如何定量分析 和衡量旅游资源单体间竞争和组合关系等等。这表明对旅游资源研究必须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 理论和方法上要有新的突破, 以不断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客观需求, 实现旅游资源研究从定性向定量, 从平面向立体, 从综合到分解的跨越。从而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 充分发挥区域旅游资源潜力 的提供理论和技术储备。因此, 本文拟从 “旅游资源群” 的角度尝试对上述问题作初步探讨。
7< 卷第 ! 期
席建超等: 旅游资源群: 概念特征、 空间结构、 开发潜力研究
;5
图!
"#$% !
旅游资源群 (43;, +’3 2*2&,+)#*’) "&’()#*’+, -.(/+’#0- +-*’$ )*&1#0- 1.0*&1(. 2*2&,+)#*’
我国对旅游资源的研究起步于 !" 世纪 %" 年代末, 经过 !" 多年的发展, 在旅游资源研究领域取 得了较大进展, 若干旅游开发实践中遇到的基础理论问题已经解决。如对旅游资源界定、 国家级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