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海州五大宫调

合集下载

浅析海州五大宫调的结构形态和艺术特色

浅析海州五大宫调的结构形态和艺术特色
庶几 [ 吴歌】 挂 技儿] 罗江怨 】 打枣杆 】 银纹 丝] 、[ 、[ 、[ 、【 之类 ,为我 明一 绝 耳 ! 海 州 五大宫 调 的诞 生 ,便来 ”
收 稿 日期 :2 1 0 0—0 4—2 7 作者简介 :朱 蕾 ( 9 8一) ,江苏连云港人 ,江苏省戏剧学校音乐科高级讲 师。 16 ,女
成 的曲牌 ,就 已广为 流传 。其 流传 之迅猛 ,“ 真可 骇 叹” 。海 州 五大 宫调 的形 成 ,和 当地经 济 的兴衰 ,特别 是盐业 生产 的发 展 ,有 着 重要 的联 系 。连 云港 市 的板 浦镇 ,不仅 是历 史 上 的重要 商埠 ,也是 海 州五 大宫调 流传 的一 个重 要 门户 。板 浦 自唐代 建 镇后 ,便开 挖 运盐 河道 ,时称 “ 官沟 ” ,和京 杭 大运 河相 连 ,渐 渐成 为南北 通衢 的交 通枢 纽 。板浦 又是 淮盐 的重要产 区 ,据 《 宋史 》卷 12“ 贷 志”载 :“ 8 食 海州 ,板 浦 、惠泽 、
① 上述 引文见上海古籍 出版社 1 8 9 7年版 《 明清民歌 时调集 》( ) 上 ,第 6页 。

8— 4
源于 这样 一个 大 的社 会 氛 围和艺术 环境 。连 云港 市地 处苏 北 、鲁南 的接 壤处 ,从 语言 体 系上来 讲 ,又是 江
淮 方 言 和北方 方 言 的交汇 处 。 自明代 始 ,“ 自两 淮 以至 江南 ”一 带 ,各 种南 北 俗 曲经 艺人 们 长期 加工 后形
音乐 节 ,获得 到会专 家 一致好 评 。

个 名不 见经传 的地方 民间音 乐形 式 ,何 以成 为 “ 国宝 ”?又何 以牵动 成千 上万 名观众 的心?本 文试
就海州五大宫调的流传渊源 、曲牌结构和艺术特色,作一些粗浅的探索和分析。

传承非遗,寻找精神家园——让“五大宫调”走进音乐课堂

传承非遗,寻找精神家园——让“五大宫调”走进音乐课堂

我校将“ 大宫调” 入音乐 课程 , 为孩子们 的音乐 课 , 五 列 成
让孩 子们 在 学 习 民间音 乐 巾 担 当“ 遗 ” 承 人 的角 色 。 “ 非 传 只有
了解 , 才能热爱 。” H前 , 小于青少 年从 出生 丌始 接触 的就是现
代 义化 , 们大 多 对 “ 遗 ” 触 少 、 趣 低 , 喜 爱 流 行 歌 曲和 他 非 接 兴 更
的 问 题 , 火专 家指 出 :非 遗 ” 课堂 , 使 青 少 年 近 距 离 感 受 有 “ 进 可 和 了 解 我 国优 秀 传 统 文 化 ,有 利 于 增 强 他 们 对 传 统 义 化 的 感 情 , 利 于 传 承 、 扬 优 秀 的 民族 义 化 , 巾 同 “ 遗 ” 持 可持 有 弘 是 非 保 续发 展 的根 举 措 , 是 国外 的成 功 经 验 。 也
“ 非遗” 的传承最终还是要借助孩子们 的力 , 通过 民间音
乐的学习一样能够使学生感受美 、 欣赏 美 、 创造美 , 我校地 处的 人文环境里也有很 多民族 民间音乐 值得挖掘 , “ 州五大 宫 如 海 调” 江苏明清俗 曲的重要 一支 , 连云港市 民间音乐 艺术瑰 是 是 宝。 随着伞球代 、 但 现代化 的 【益发展 , 』 J 大青年人对传统 民间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 丁作者 , 我卯解坚持 “ 五大宫调进 课堂 ” 的始衷和苦心应是 敛力于优 秀传统文化 根脉 的延 续 。伯 对 L f I 剧、 韩剧 、 国“ 片” 美 大 的大肆“ 罔剿” 对传统 文化的态度 , , 已不
仅 仅 只 是 文 化 的香 火 继 承 , 能 还 会 涉 及 文 化 安 伞 、 家安 全 可 国
艺术 、 物质文化遗产” 用于课堂教学的示范样本。 非 运

海州五大宫调的艺术形态及艺术特色

海州五大宫调的艺术形态及艺术特色
艺术 与人 文
海州五大官调 的艺术形态及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色
彭爱华 ( 江苏连 云港新 海高级 中学 2 2 0 20 6)
板和 腰板 。后十 句 为两 番 ,前 四句称 之 为小 过板 ( 或叠 板 ),后 六 句 称之 为大 过桥 ( 或落 板 ) 。 [ 江 红] 传 的 曲 目较 多 ,民 间 满 流 “ 玩友 ”称 有九 十九 首 , 目前 收集 整理 有三十 余 首 。 海 州五 大 宫调 是 指 流 传 在 江 苏 海 州 一带 ( 连 云 港 市 及 其 今 [ 马头 调 ] 。明代 流传 的 曲牌 ,是 海 州五 大 宫调 中的 另一 首大 周边 地 区 )数 百年 之 久 的 , 以 [ 平] [ 落] [ 调 ] [ 调 调 。有 些 知名 学者 在上 世 纪5 年代 未 为 《 软 、 叠 、 鹂 、 南 O 白雪遗音 》出版 时 写的 ] [ 扬 ] 个 曲牌 为 主 要 腔 调 的一 种 古老 的 民 间 音 乐 演 唱 形 序 言 中称 道 马头调 ] 已失传 ” 。但连 云港 市 的文 艺工 作者 们 和 波 五 早 式 。20 年被 江 苏省 文化 厅列 入全 省 首批 民族 民间文化 保 护试 点 在 上世 纪 8年 代 的 田野调 查 中 ,却发 现该 市 赣榆 县 的徐希 来老 人 04 0 项 目, 20 年 5 0 6 月被 国务 院批 准 为首 批 国家 级 非物 质 文化 遗 产 名 能唱完 整 的 [ 马头 调] ,其 唱词 和 两 百年 前 刊 印的 《 白雪遗 音》 中 录。 的唱词 几乎 相 同。 个 名不 见经 传 的地方 民间音 乐形 式 ,何 以成 为 “ 国宝 ”? 除 了大 调 之 外 ,海 州 五 大 宫 调 中 还有 近 一 百首 小 调 。小 调 本 文试 就海 州 五大 宫调 的流 传渊 源 、 曲牌结 构 和 艺术特 色 ,作 一 和 大调 的 风格 截然 相反 ,它节 奏 明快 ,字 多腔 少 ,长于 叙 事 。经 些 粗浅 的探 索和分 析 。 常 使用 的小 调有 [ 靛 花 ] [ 纽 丝 ] [ 江 怨] [ 断桥 ] [ 剪 、 银 、 罗 、 跌 、 海 州 五大 宫调 源于 明代 两 淮一 带流 传 的 “ 尚小会 ”, 小 京调 ] [ 地风 ] [ 娥 郎] [ 时 、 刮 、 玉 、 鲜花 调 ] [ 、 太平 年] [ 、 凤阳 歌 是 江 苏 明清 俗 曲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据 明代 沈 德 符 著 《 厉野 获 ] [ 万 、 玉兰 花 ] [ 小 郎 ] [ 垛 子] [ 、 哭 、 京 及 数落 ] O 首 。小 调和 等6 余 编 》 “ 尚小会 ”条 载 : “ 人 小令 ,行 於 燕 赵 ,后 浸 淫 日盛 大 调一 样 ,即 可单 独演 唱 ,也 可和 大调 连 缀 ,组成 套 曲 ,演 唱各 时 元 嘉 隆 间 ,乃兴 [ 五更 ] [ 闹 、 寄生 草 ] [ 、 罗江 怨] [ 、 哭皇 天] 种 故事 。套 曲中还 有一 种集 曲,用 曲牌 的 一段 、一 句或 半 旬联缀 、 [ 荷 叶] [ 红莲 ] [ 城歌 ] [ 组丝 ] 属 , 自两 淮 以至江 而 成 ,腔调 转换 自如 ,唱词 连 贯如 一 。集 曲堪称 中国 民间音 乐 的 干 、 粉 、 桐 、 银 之 南 … …则不 问南北 ,不 问男 女 ,不 问老 幼 良贱 ,人人 习 之 ,亦人 绝 唱, 因演 唱难度 较高 , “ 友 ” 中能完整 演 唱者 已无几 人 。 玩 人 喜 听之 , 以至刊 布成 帙 ,举世 传 诵 ,沁人 心腑 。其谱 不知 从何 三 、 自明代 嘉 隆年 间流 行 以来 ,海 州 五大 宫调 经过 数 百年 的 传承 和发 展 ,形成其 鲜 明 的艺 术特 征 。 来 ,真可 骇 叹 !” 如 果说 唐诗 、宋 词 、元 曲独 领一 个 时代 文坛 风骚 的话 ,在 明 自娱 自乐 性 。海 州 五大 宫调 以 自娱 为 主 , 传 唱 者 自称 “ 玩 代 一些 文人 学 者的 眼 中, 明代 的 民歌 时 调 ,无异 是 当代 民 间艺术 友 ”而 不称 艺人 ,它代 表 了古代 我 国人 民用 艺 术形 态来 进行 怡情 的佼佼 者 。凌漾 初在 《 曲杂扎 》 中写道 : “ 之 时行 曲 ,求一 养性 、 寄情 抒怀 的生 活追 求 ,蕴 含着 人 际往 来 、完 善 自我 人格 修 谭 今 语 如唱 本 [ 山坡羊 ] [ 地风 ] [ 枣杆 ] [ ] 中 一妙句 , 养 的中 国人 文精 神 。海 州五 大 宫调至 今 仍是 连 云港市 许 多社 区和 、 刮 、 打 、 吴歌 等 所 必无 也 。 ”卓 珂 月更确 切 地指 出 : “ 明诗让 唐 ,词 让宋 , 曲 我 民间群众 自发 地娱 乐活动 的一 种方 式 。 让元 ,庶 几 [ 吴歌 ] [ 技儿 ] [ 、 挂 、 罗江 怨 ] [ 、 打枣 杆] [ 纹 丝] 、 银 南北 交汇 性 。连 云港 市地 处江 苏 、 山东两 者接 壤 处 ,历史 上 之类 ,为我 明一 绝耳 !”海 州五 大 宫调 的诞 生 ,便来源 于 这样 一 些 北南 双方 的音 乐 形态 均在 此 流传 生根 ,呈现 出 既融会 贯通 又 个 大的社 会氛 围和 艺术环 境 。 诸调 杂 陈 的局 面 。据 有关 专 家考 证 ,海 州五 大 宫调 中的大 调 ,多 二 、海州 五大 宫调 按 其 曲牌 内容来 区分 ,可分 为大 调 和 小调 数 源 于北 方 ;而 小调 中 的绝大 多数 来 自江 淮一 带 的 民歌小 曲,两 两类 。大调 除 前文 所 举 的 [ 软平 ] [ 、 叠落 ] [ 、 鹂调 ] [ 、 南调 ] [ 种 曲牌长 期融合 并流 传 ,从而 形成 了独 具一格 的海 州五 大宫 调 。 和 雅俗 和 谐 性 。海 州 五 大 宫 调 中的 大 调 曲调委 婉 细 腻 ,节 奏’ 波扬 ] 五个 主 要 曲牌 外 ,还 有 [ 江红 ] [ 头调 ] 满 和 码 。大 调 的特 点 是 曲调 委 婉 细 腻 ,节 奏 抒 缓 ,类 似 昆 曲的 赠板 ,演 唱时 字 少 腔 抒 缓 ,唱 词雕 琢典 雅 ,一 唱三 叹 。而 绝大 部分 小调 则 节奏 明快 , 多 ,有 一 唱三 叹之感 。唱 词典雅 华丽 , 明显 出 自文人 之手 。 唱词 通俗 ,起 承转 合 ,长 于抒 事 。海 州五 大 宫调 的套 曲 ,把这 两 [ 软平 ] 。有专 家认 为 是 明代 曲牌 [ 劈破 玉] 的变 体 。全 曲只 有 种 截 然不 同风 格 的 曲牌连 缀在 ~起 ,达到 了大 曲与小 曲 的完美 结 六 句 唱词 ,音 乐旋 律流 畅 、细 腻 ,呈上 、 下交 替级 进 。 目前流 传 合 ,典 雅和通 俗 的和谐 统一 。 的 “ 台有路 人难 到 ”反 映 了封建 社会 文 人感 叹知 音难 遇 的失 落 天 集 曲高难 性 。海州 五 大宫 调 中的集 曲,演 唱技 巧十 分 高难 。 情绪 ,是海 州五 大宫 调 中唯一遗 存 的一首 [ 软平 ] 。 它 用 若干 曲牌 的部 分 乐句 连缀 组成 一 完整 曲 目,分 段 转韵 ,连 贯 [ 叠落 ] 。明代 流传 曲牌 之 一 。 “ ”者 有两 层 意思 ,一 是指 如 一 。集 曲的艺术 特征 前文 已述 ,在 此不赘 。 叠 乐 曲首句 和二 句为 五度 变 调的 重叠 递进 ,二是 唱词 中多 用 叠字 或 曲牌完 整性 。历史 上 的连 云港 市属 东 夷地 区 ,交通 闭塞 ,来 叠 句 。 [ 落] 叠 在海 州五 大 宫调 中唱 词词 格 最为严 谨 ,全 曲八 句 分 往 不便 ,因此 构成 了海 州 五大 宫调 生 长和 传承 的特 殊地 理环 境 。 两 段 ,每段 的唱词 为八 字 、七 字 、二字 和十 字 。 它 传 唱了数 百年 之 久 ,少受 外 来文 化形 式 的冲击 ,使许 多稀 有 的 [ 调] 鹂 。为 明代 流 传 的 曲牌 [ 鹂调 ] “ ”者 ,指其 曲调 曲牌 得 到完整 的保 存 。 黄 。 鹂 旋 律优 美 ,宛 转如 黄鹂 歌 唱 。[ 调] 遗存 一 首 “ 山隐 隐 ”, 鹂 只 青 曲堂 相 传性 。因海州 五 大 宫调 演 唱 以 自娱 为主 ,演 唱 多在 民 全 曲唱词 共十 句 。 间 的 “ 曲堂 ”进行 ,因此 它 以 曲堂 的形式 代代 相传 。据 民间调 小 [ 调] 即明代 流传 的 曲牌 [ 生草 ] 南 。 寄 ,旋律 高 亢流 畅 ,是海 查 的资料 ,有 的小 曲堂衍 传 七八代 以上 。 州 五大 宫调 中流 传 最多 的 一个 , 目前 收集 整 理有 三 十 多首 。 [ 南 海州 五大 宫调 是 江苏 明清 俗 曲的重 要 一支 ,是连 云 港 市 民 调 ] 曲七句 唱 词 ,演 唱 者往 往在 第 五句 唱词 后 穿插演 唱 [ 断桥 间音 乐艺 术瑰 宝 。但 随着 全球 代 、现 代化 的 日益 发展 ,广 大青 年 全 跌 ] 小 曲曲牌 ,最后 仍 以两句 [ 等 南调 ] 结束 。 人对 传统 民间文 化形 式 的冷漠 ,使其 得 以展 示 的平 台 日渐 减少 。 [ 扬 ] 是 明 代流 传 曲牌 [ 波 。 山坡 羊 ] 讹 者 ,全 曲共 十 句 唱 随着 一些 颇有 造 诣 的老 艺人相 继 谢世 , 一些 演唱 难度 较 高的优 秀 的 词 。旋律 呈上 、下交 替进 行 ,乐句 在 反复 中不 断扬 起 上升 ,如 大 曲 目已近 失传 。海州 五大 宫调 被 列为 国家 级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保 护 海波 浪起 伏状 。 [ 波扬 ] 遗传 了一首 “ 轮 明月 当空 照 ” ,唱词 名录 后 ,文化 部 门制 定 了可行 的保护 计划 ,除 了对 民间流 传 的 曲 只 一 十 分冼 练 ,把 少 妇 盼望 外 出亲 人 早 日归 家 的心 情 描 写得 惟 妙 惟 牌 和 曲 目进行 全 面收 集和 整理 外 ,还 在社 区 、学校 和 市属 专业 戏 俏。 曲 团��

略析海州五大宫调在地方高校中的研究与传承

略析海州五大宫调在地方高校中的研究与传承
1 . 专 业课 中 开设 选修 课
间艺术歌曲为代表的、 群众自娱的曲牌体民间歌曲和声乐套曲的集 群与曲唱艺术。亦称海州宫调牌子 曲。自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 遗产列入国家保护名录后 , 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海州五大宫调虽然 目前还存活在 民间 ,但现状用两个 字可 以形容 , 那就是 “ 堪忧” 。 田青先生告诫我们 : “ 如果我们现在 不
法, 先解 剖代表性 的曲例 , 再通过 比较归 纳 , 努 力把握其音 乐本
体 的特 点 。我 们 把 研 究 作 为 一 个 系统 工 程 进 行 展 开 。 初 步 列 为 “ 海州 五大宫调 ” 的源 流 和 发 展 生 态 、 “ 海州五大宫 调” 的 音 乐 与 表演特点 、 “ 海 州 五 大宫 调 ” 的题材与文学特点以及“ 海 州 五 大 宫 调” 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等几个板块 , 并 开 展 相 关 课 题 的研 究 。 将 此 类 课 题 作 为 攻 坚 的重 点 , 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 , 从 生 态 发 展 脉
在学生耳边 回响 ; 促使 大家 与海州五 大宫调 的距 离不再疏远 , 让 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通过开设选修课 , 形成一支 可以担负专题培 训任 务的师资力量 。可以就将代表 作的学习 、 传承 “ 承包 ” 到人 ( 声乐组 和理论组 的老师 ) , 结合对本体研 究 , 一个一个攻 关 , 分
五 大 宫 调 的 教 学 内容 。通 过 教 学 活 动 , 让 海 州 五 大宫 调 活 生 生 地
消失 的, 到那时候 才是真正的悔 之晚矣。” 作为连云港市 唯一一 所具有音乐专业 的高等 院校 ,海州五大宫调 的申遗成 功使 我们
受 到 了极 大 的震 动 。面对 前 人 给 我 们 留下 的宝 贵 文 化 遗产 , 我 们

浅析海州五大宫调的结构形态和艺术特色

浅析海州五大宫调的结构形态和艺术特色

浅析海州五大宫调的结构形态和艺术特色朱蕾;朱秋华【摘要】海州五大宫调是流传在江苏海州一带(今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以[软平]、[叠落]、[鹂调]、[波扬]五个曲牌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演唱形式.是明清俗曲在江苏的重要一支,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分为大调和小调两类,在演唱形式上又分为单支和套曲.套曲中的一种为集曲,堪称我国民间音乐的绝唱.它具有自娱自乐、南北交汇和雅俗和谐等鲜明的艺术特色.【期刊名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3)004【总页数】6页(P84-89)【关键词】海州五大宫调;大调;小调;套曲变集曲【作者】朱蕾;朱秋华【作者单位】江苏省戏剧学校音乐科,江苏,南京,210012;江苏省连云港市艺术研究所,江苏,连云港,222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17.5海州五大宫调是指流传在江苏海州一带(今连云港市及其周边地区)数﹒年之久的,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和[波扬]五个曲牌为主要腔调的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演唱形式。

2004年被江苏省文化厅列入全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项目,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年12月,连云港市文化局为来该市考察“世界音乐城”等项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准备了一台精彩的海州五大宫调演唱会,演唱会中既有年近七旬的保持原生态唱法的民间“玩友”,也有刚刚学唱的稚嫩的小学生,更多的则是市专业剧团在民间“玩友”指导下悉心学唱的中青年演员。

晚会演唱的古老腔调和优美的旋律,深深地将与会的专家和官员折服。

他们异口同声地赞扬道:“曲牌非常珍贵!演出非常成功!”当地新闻媒体将海州五大宫调评选为2006年十大新闻之一。

2007年底,海州五大宫调参加国家文化部在西安举办的全国原生民歌大赛,是江苏唯一进入决赛的项目,并荣获铜奖。

2008年初,海州五大宫调应上海东方卫视之邀,专程去上海录制唱段。

海州五大宫调传承与发展的新构想

海州五大宫调传承与发展的新构想

海州五大宫调传承与发展的新构想作者:高云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海州五大宫调是流传于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间音乐演唱形式,不仅是江苏省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项目,而且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文简述了海州五大宫调的曲牌概况,分析了海州五大宫调传承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新的构想。

关键词:海州五大宫调;传承;发展;新构想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2—0118—02一、海州五大宫调简介海州五大宫调,在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及其周边地区)一带流传数百年之久,以[软平]、[叠落]、[鹂调]、[南调]和[波扬]五个曲牌为主要唱腔的一种民间传统的音乐演唱形式。

其艺术成就代表着曲牌体传统民歌集群,是我国明清俗曲的一份珍贵遗产。

1.历史遗韵、源远流长海州五大宫调源于明、盛于清,是江苏重要的一支明清俗曲。

据传自明代初叶从宫廷中传出,流入民间后,民众又汲取了当地的民间音乐中丰富的文化营养而被后人广为流传。

古海州的板铺镇在当时的盐产量居淮北之首,经淮安与京杭大运河相接。

清代乾、嘉年间,诸多盐商大贾居住于板浦,他们甚爱曲词,运船的沿途还不忘带上歌妓,吸取地方方言和民歌的音调,相互之间切磋技艺,随口演唱几只小曲,即为当时时尚之举。

随着这些牌子曲的盛行,在海州地区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海州五大宫调。

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板浦逐渐衰败,群众的生活日渐平淡,交通的闭塞,导致其他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并没有冲击到海州五大宫调,其曲目、表演形式都保留完整。

但是,海州五大宫调一直以来都是在群众间以自娱自乐的形式来演唱,没有专业的表演组织和演员,更缺乏新编的曲目记载,使得海州五大宫调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2.曲牌丰富、雅俗兼备海州五大宫调按照它的曲牌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小调和大调两类。

小调为俗曲,大调是雅曲。

海州宫调

海州宫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城市化时代,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据了解,现在每一天都有一种地方戏曲在消亡,这种残酷的现实的确令人感到担忧。

对于大多数的城市观众来说,流行文化自然大行其道,西方歌舞或者话剧等或许还可能看到,传统的地方戏曲就已经是非常遥远的东西了。

所以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已迫在眉睫。

海州五大宫调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乐,是江苏省明清俗曲重要的一脉,是古老的"诸宫调"宝贵的遗存,对中国汉族民间音乐乃至民间曲艺的研究具有难得的实证价值。

连云港海州民众演唱小曲的习俗由来已久,至明代嘉隆年间后,海州五大宫调逐步形成和成熟,并随运盐河广为流传。

由于地处苏、鲁两省接壤处,也是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的交汇地带,历史上北南双方的小曲杂调均在此流传生根,呈现出既融会贯通又诸调杂陈的局面。

因历史上交通闭塞,少受其他艺术形式的冲击,各类曲牌得以世代相传并完整保存。

海州五大宫调历史悠久,保存完整,一些明代的小曲如[寄生草]、[山坡羊]等,虽几经传衍但保存完整。

一些在江苏失传的[马头调]等,也可找到传人,其唱词竟和《白雪遗音》中的记载几乎相同!一些演唱难度很高的集曲至今仍有人传唱。

海州五大宫调是我国明清俗曲的一份珍贵遗产,它的发掘保护,为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民间文化,为中国明清音乐史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例证。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以说我们在戏曲中完全可以体会老祖宗的生活,体会那段辉煌的时代。

海州五大宫调,对港城市民来说已是耳熟能详。

可如今会海州五大宫调的人越来越少,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部分领域,一般由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代代传递、延续和发展。

传承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在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于当代起跑点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神。

作为海文化与盐文化相结合的代表作,被列入国家级首批保护名录之一的海州五大宫调之所以能够延续数百年,主要也是依靠民间艺人以自娱自乐的方式,代代口传心授,薪火相传。

关于海州五大宫调的若干思考

关于海州五大宫调的若干思考
1 7 5 l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 S S C I ) 来源期刊 艺术百家 2 0 1 7年 第3期 总第 1 5 6期
HUNDRED SCH00LS I N ARTS

文章编号 : 1 0 0 3— 9 1 0 4 ( 2 0 1 7 ) 0 3—0 1 7 5— 0 4

渊 源 及 传 承 现 状 》[ 7 1 1 3 等研 究 , 海 州 五 大 宫 调 的 称 谓
所 指称 的 曲艺 事 项 , 是 来 自南 北 文 化 在 海 州 ( 连 云
连云 港地 区以扬 州清 曲等 地 方 音 乐 传 播 为基 础 发展
起来 的地 方性 艺 术 , 融 入 南 北 歌舞 音 乐 , 形 成 自己艺 术特 点 的地 方 民间 曲艺 。“ 海州五大宫调” 名 称 的确 高大 上 , 接地 气 , 以“ 海州 ” 地 名 承接 地 方 性 知 识 , 又
号 ) , 聚 焦社会 文 化 的视 角 , 推 动 地 方性 文 化 的发 展 。
说 ”, 《 海 州 民俗 志 》
( 1 9 9 1 ) 单 曲“ 大调 ( 曲) ” 与
杂牌 子 “ / J ,  ̄J ( 曲) ” 对 应 , “ 大调 ” 称 呼“ 多 在 上 层 社
会 的 官 宦 富 商 及 文 人 玩 友 中 流 行 ”的 “ 海 州 五 大 宫
调 ”, “ 小调 ” 称 呼 在 “民 间 还 广 泛 地 流 传 着 名 目繁 多 ”
的“ 杂 牌 子 曲 调 ”, 又 如 朱 秋 华 《大 曲 、 小 曲 及 其 它 — — 海 州 五 大 官 调 考 》( 2 0 0 7) 亦 为 大 小 调 说 ;三
因之 , 消 除歧 义 的名 实 之辩 , x /于 推 动 今 后 的 文 化 传 , 承 与发展 具 有积 极意 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艺人 有赵广江、倪兴斋、钱乐 山、于少章、于成浩、郑 筱梅、陈奎九、卜宣生、 徐希来、赵绍康、刘长兰 等。 海州五大宫调当今最具代 表性人物是被江苏省文化 厅命名为第一批江苏省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 人的赵绍康、刘长兰。
刘长兰(左一)、赵少康(右二)演唱鹂调
海州五大宫调的主要价值
海州五大宫调
制作人:张悦
海州五大宫调的欣赏
首先,让 我们共同 欣赏一段 海州五大 宫调,亲 身体会一 下她的魅 力所在。
海州五大宫调简介
海州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的古称。 海州五大宫调是明、清俗曲的重要
一脉,在连云港地区流传甚久。 所谓“五大宫调”即指[软平]、 [叠落]、[鹂调]、[南调]、 [波扬]五支具有代表性的大调曲 牌。



海州宫调牌子曲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与当地 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比较集中地反映 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审美追求。 它的存在不仅是海州历史文化的活态见证,也是 江苏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和文化价值。 近年来,海州宫调牌子曲的传唱已成为连云港社 区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丰富人民群众 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谢谢大家的观赏
拜拜
按传统曲牌分
按其结构划分
长期流传过程
小调
大调
单支
套曲
南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北派
海州五大宫调的艺术特征


演唱形式:海州宫调牌子曲演唱以自娱为主,坐 唱时少则二三人,多则十余人,大多是一个人演 唱,众人伴奏,也有两人对唱的形式,玩友们一 般都在“小曲堂”集聚,传授曲目,切磋技艺, 吟唱取乐 。 伴奏乐器:常用的伴奏乐器有二胡、琵琶、三 弦、月琴、笛子、箫及碟琴等,尤其是碟琴的伴 奏颇具特色,竹筷敲击瓷盘及酒盅互击出的“花 点”节奏与丝竹乐声相谐,听来别有一番风味。
海州五大宫调的出现
海州地区民众演唱小曲的习俗由来
已久。
由于地处苏、鲁两省的交汇地带,
也是江淮方言和北方方言的交汇地 带,因此历史上北南双方的小曲杂 调均在此流传生根,呈现出即融会 贯通又诸调杂陈的局面。
海州五大宫调的发展
明代嘉隆年间,海州五大宫调已逐
步形成。 明清时期,随着两淮盐业的兴旺, 大运河盐运南来北往,一方面地域 沟通,艺术交融,使海州五大宫调 得以广泛吸收江淮民间小曲而逐渐 成熟。
目前的保护情况




海州五大宫调自 2004 年被列入江苏省民族民间 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以来,其濒危的状况得到 了全面、有效的改善。 民间“小曲堂”活动迅速恢复,老一辈“玩友” 开始传艺授徒,一批年轻的演唱者迅速成长。 连云港市文化主管部门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计 划。 国家对于这一珍贵文化的传承很重视。 我相信海州五大宫调在国家和连云港市的保护下, 会重新焕发青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被更多 地人所熟知,所传唱。
另一方面汇集于当地的一批盐商富
贾和与之休戚相关的文人墨客,对 海州五大宫调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从而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海州五大宫调历史悠久,是宝贵的 “诸宫调”的宝贵依存,一些明代 小曲虽几经传衍但仍保存完整,江 浙地区几近失传的乐曲也可在这里 找到传人。
海州五大宫调的分类
海州五大宫调
传承关系及代表性人物
海州宫调牌子曲的传唱在当地世代相 沿,不同区域的“小曲堂”活动十分 活跃,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民间艺人。 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影响较大的有: 板浦镇万志新“小曲堂”;海州区王 卓“小曲堂”;新浦区钱乐山“小曲 堂”;赣榆县贺克谐“小曲堂”、张 雪“小曲堂”等。这些小曲堂的传承 关系大都在三至六代以上。
海州五大宫调的现状

由于长期在民间多以自娱形式演唱,缺乏 专业艺人,也很少新编曲目,这一曲种的 提升和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 1980年后,又由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五 大宫调等乐曲已渐呈濒危状态。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6年5月20日,海州五大宫调经国务院批 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这一珍贵文化的传承人还在逐渐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