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无衣》

合集下载

诗经无衣赏析

诗经无衣赏析

诗经无衣赏析《无衣》是《诗经》里面《国风》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接下来由给大家带来诗经无衣赏析,希望大家喜欢!诗经无衣赏析1.的背景:西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襄公护周平王东迁,并受王命攻打犬戎。

王先谦先生解释本诗时说:“西戎杀幽王,于是周室诸侯以为不共戴天之仇,秦民敌王所忾,故曰同仇也。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

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2.具体把握:全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

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

“无衣”,这是实写。

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

“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

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

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

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一共三段,以复沓的形式,表现了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

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这首诗是军中的歌谣,反映了秦国兵士团结友爱、共御强敌的精神。

秦国战歌——《无衣》赏析

秦国战歌——《无衣》赏析

秦国战歌——《⽆⾐》赏析⽆⾐《诗经·秦风》【原诗】岂⽈⽆⾐?与⼦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

与⼦同仇!岂⽈⽆⾐?与⼦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戟。

与⼦偕作!岂⽈⽆⾐?与⼦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偕⾏!【注释】袍:长袍,即今之⽃篷。

王:指秦君。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往。

【赏析】这是我国春秋时代流⾏于秦国民间的⼀⾸战歌。

它⽣动地表现了⼴⼤⼠兵团结友爱,抵御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乐观精神,和同仇敌忾、勇于战⽃的英雄⽓概。

这⾸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

按其内容,当是⼀⾸爱国主义的战歌。

据今⼈考证,公元前771年(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地⼤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此诗似在这⼀背景下产⽣。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肃东部及陕西⼀带。

那⾥⽊深⼟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上勇⼒,鞍马骑射。

故秦诗⽈:‘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偕⾏。

’其风声⽓俗⾃古⽽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之俗,⼤抵尚⽓概,先勇⼒,忘⽣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这⾸诗意⽓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民的尚武精神。

在⼤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致,⼀听“王于兴师”,他们就⼀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私的品质和英雄⽓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的⿎舞⼒量。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府郢都,楚⾂申包胥到秦国求援,“⽴依于庭墙⽽哭,⽇夜不绝声,勺饮不⼊⼝,七⽇,秦哀公为之赋《⽆⾐》,九顿⾸⽽坐,秦师乃出”。

于是⼀举击退了吴兵。

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誓词;对⼠兵们来说,则⼜似⼀⾸动员令。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

诗经《国风·唐风·无衣》原文译文及赏析《国风·唐风·无衣》先秦:佚名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安:舒适。

吉:美,善。

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燠(yù玉):暖热。

【鉴赏】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

”(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

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

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

《无衣》学习资料

《无衣》学习资料

《无衣》学习资料《无衣》原文:佚名〔先秦〕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无衣》译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无衣》赏析: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叙说着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

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

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

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

”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

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

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无衣》原文及译文

《无衣》原文及译文

《无衣》原文及译文《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的情绪和团结的力量,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瞧瞧它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是这样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译文大概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解这首《无衣》。

当时,教室里的气氛特别活跃。

一个小男生高高地举起手,一脸疑惑地问我:“老师,他们一起打仗,就因为穿同一件衣服吗?”我一听,忍不住笑了。

我耐心地给他解释说:“孩子呀,这‘同袍’‘同泽’‘同裳’可不是真的指穿同一件衣服,而是说大家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就像咱们班参加拔河比赛,大家都为了班级的荣誉一起努力,这就是一种团结的精神。

”那小男生听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孩子们对这首诗充满了好奇。

他们的眼神里透露出对古代战争中那种团结一心的向往。

我让他们分组讨论,想象自己就是诗中的战士,会有怎样的心情和行动。

孩子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有的说会勇敢地冲在前面,有的说会保护好身边的战友。

看着他们那认真的模样,我心里特别欣慰。

其实,这首《无衣》在今天依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咱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就像一场场无形的“战争”。

比如说,学校组织的运动会,大家为了班级的荣誉一起训练;再比如,遇到自然灾害时,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伸出援手,共同抗击灾难。

这都是“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的精神体现。

当我们深入理解《无衣》,就能感受到那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它不仅仅是一首古老的诗歌,更是一种永恒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在困难面前携手共进,勇往直前。

国学诗经之《国风·唐风·无衣 》译文和注释

国学诗经之《国风·唐风·无衣 》译文和注释

国学诗经之《国风·唐风·无衣》译文和注释无衣岂曰无衣?七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

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译文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

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安:舒适。

吉:美,善。

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燠(yù玉):暖热。

鉴赏此诗与《秦风·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

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

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

”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釐王。

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

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釐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

”(同上)这个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此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

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

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

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不过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

”“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

不过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

”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

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对于诗中的句读,旧说两段的起句都作六字句,然今人徐培均认为应标点为:“岂曰无衣?七兮。

”前四字为一句,用以自问,后二字为一句,用以自答,诗人正是在这种自问自答中,抒写了一腔哀思。

另外在一些字、词的解释上也颇多歧见。

如“七”字、“子”字、“六”字,朱熹《诗集传》以为“侯伯七命,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

《无衣》PPT课件

《无衣》PPT课件

整体赏析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 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 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 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 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 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 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 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 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整体赏析
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 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 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 “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也”(《礼记·乐记》)。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秦俗强悍,乐于战斗。故其人平居 而相谓曰:岂以子之无衣,而与子同袍乎?盖以王于兴师,则将修我 戈矛,而与子同仇也。其欢爱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苏氏曰:秦本周地, 故其民犹思周之盛时,而称先王焉。或曰:兴也。取‘与子同’三字 为义。后章放此。”
整体赏析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 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 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 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 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即“往”,表明诗中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 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 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 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 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 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 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无衣》原文及翻译赏析

《无衣》原文及翻译赏析

《无衣》原文及翻译赏析《无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咱们一起来瞅瞅这首诗的原文,还有好好琢磨琢磨它的翻译和赏析哈。

原文是这样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先来说说翻译哈。

有人就问啦,“岂曰无衣?”啥意思?其实就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子同袍”就是“和你同穿那长袍”。

“王于兴师”呢,就是“君王发兵去交战”。

“修我戈矛”,就是“修整我的戈与矛”。

“与子同仇”,那就是“和你一同把仇报”。

下面这句“与子同泽”,意思是“和你同穿那内衣”。

“修我矛戟”就是“修整我的矛和戟”。

“与子偕作”,就是“和你一起上战场”。

再看“与子同裳”,就是“和你同穿那战裙”。

“修我甲兵”,就是“修整我的铠甲和兵器”。

“与子偕行”,就是“和你并肩共前行”。

接下来咱们好好赏析赏析这首诗。

这首《无衣》啊,那可是充满了激昂的斗志和深厚的战友之情。

你想啊,在古代,要打仗了,大家一起准备武器,同仇敌忾,那种团结一心的劲儿,多让人感动!它的语言特别质朴,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修饰,可就是这种直白,让人能一下子感受到战士们的决心和勇气。

“岂曰无衣”这开头,就像是战士们之间互相鼓励的呼喊,简单几个字,却充满了力量。

而且这首诗还特别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每一段的句式都差不多,不断重复,就像战士们出征前喊的口号,一遍又一遍,让人心潮澎湃。

我想起之前有一次看古装电视剧,里面就有一群战士出征前唱着类似《无衣》这样的歌,那场面,真的是让人热血沸腾。

他们眼神坚定,步伐整齐,嘴里喊着这些充满力量的词句,仿佛面前的敌人都不算啥,他们一定能胜利归来。

总的来说,《无衣》这首诗虽然简短,但蕴含的情感和力量却无比强大。

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战士们的英勇和团结,也让我们在今天,依然能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

不管面对啥困难,咱们都要有这种“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的精神,团结一心,勇往直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词语

同仇

偕作
裳 (cháng) 偕行
战袍 同样仇恨敌人
里衣 一起行动起来
下衣 一起去(上战场)
重点词语

同仇
泽(“襗”)
偕作
裳 (cháng) 偕行
战袍 同样仇恨敌人
里衣 一起行动起来
下衣 一起去(上战场)
无衣(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秦风·无衣
课文简介
《秦风·无衣》是一首秦国人民抗 击西戎入侵的气势雄壮、激昂豪迈 的出征歌。
秦国与居住在我国西北部的西戎
(《诗经》中也称猃狁)接壤,他 们经常发生战争。本诗中的“兴 师”,可能是指秦王与西戎打仗。 从秦国方面来看,这次战争具有保 家卫国的正义性质,所以,表现出 了秦国人民同仇敌忾、踊跃参军, 奋勇出征的爱国热情和精神。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
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 么,中国便是什么;你若光明,中 国便不会黑暗。
愿我等中国青年都向上走,不必
听自暴自弃者之流的话。能做事的 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 发一分,就如萤火一般,在黑暗里 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无衣(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1.为什么马上要上战场了, 还没有衣服呢?
2.战士们对待困难态度如 何?体现了什么精神?
内容岂曰无衣 ……同泽 …… ……矛戟 …… 偕作(准备)
……同裳 …… ……甲兵 ……偕行(赴战)
形象
团结友爱 不计困难
积极响应 齐心备战
同仇敌忾 勇斗志和爱国精神
无衣(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 洄 从 之 , 道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 洄 从 之 , 道阻 且 跻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 洄 从 之 , 道阻 且 右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重章复唱的特点:
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只在 各章对应的位置换几个字。《诗经》善用这 种手法,有的通篇重叠,有的只在章首或章 尾重叠,有的隔章重叠。
重章复唱的作用:
便于记忆和咏唱 增加了诗的节奏性和音乐感 回旋反复,可充分的抒发情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 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提示 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内容赏析
1.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提示:设问。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
对敌的英雄气概,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2.“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 有无逻辑事理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3.为什么先要说“同仇”?
4.每章都用“岂曰无衣” 开头,有什么作用?“与 子同仇”“与子协 作”“与子偕行”,这三 句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同仇敌忾 同仇:共同对敌; 敌:对抗,抵拒; 忾:愤怒。 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衣物。“
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 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 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 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 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
提示: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逻辑上有 前后关系,文章把它置后补充交代,先“议” 后“叙”,目的有二: (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 (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 精神;
3.全诗在文面上有何不同?在内容上有无共同点? 战士无衣却为何同仇、偕作、偕行?
板书设计: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思想)
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 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 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 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 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 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 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 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 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 赋体诗 ,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