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一、饮食习俗1.四季饮食:中国饮食习俗与四季有关,根据季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食材烹饪食物,以适应当季气候和人体的需求。
2.节令饮食:中国人讲究节令饮食,如春天要吃春笋、夏天要吃西瓜、秋天要吃瓜果、冬天要吃涮火锅等。
3.地域饮食:中国各地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统菜肴和烹饪方法,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4.宴席饮食:中国人重视宴席文化,讲究宴客礼仪和宴席菜品搭配,有各种规定的席次和宴席流程。
二、餐饮礼仪1.客人敬主人:在中国餐桌上,客人要尊重主人,主人要热情招待客人,互相敬酒、劝酒是常见的礼节。
2.先年长后晚辈:吃饭时要遵守先年长后晚辈的原则,年长者先坐下,先吃菜,晚辈要等待长辈吃过后再开始用餐。
3.尊重食物:在饮食过程中要尊重食物,不可挑食、浪费食物,要将饭菜吃完,不可留下残羹剩饭。
4.注意餐桌礼仪:用餐时要注意坐姿端庄、言谈举止得体,勿大声喧哗,不可伸长吧脚等。
三、饮食禁忌1.偏食忌辛辣:中国饮食禁忌中有禁忌偏食,忌过于嗜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2.不宜过量:中国人饮食注重平衡,不宜过量,大鱼大肉、油腻辛辣的食物要适量食用。
3.忌生吃生冷:中国饮食文化忌生吃生冷食物,认为这样容易伤害脾胃,影响身体健康。
4.忌吃动物的头部:中国有吃动物头部的忌讳,认为头部为先天之气所在,忌食动物头部。
四、餐具礼节1.餐具摆放:中国人讲究餐具摆放的规矩,如筷子要放在右侧,碗要正对着主人等。
2.用筷子注意事项:用筷子时要注意避免发出刺耳的咬合声音,不可竖插在饭中,不可将筷子交叉放在碗上等。
3.点心吃法:中国的点心吃法也有许多礼仪,如不可一口吃完,要小口尝,分次享用,不可大口吞咽等。
总的来说,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人文精神。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塑造出更加多元化的饮食文化。
同时,传统的饮食文化依然保留着其珍贵的传统和魅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交往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饮食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饮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重要联系。
中国人注重饮食的平衡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比如,中医养生理论中强调“饮食起居,有常无常”,即要根据季节、气候、个体差异等因素来调节饮食,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平衡。
二、饮食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饮食文化。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抽象概括,包括五行(金、木、水、火、土)和阴阳(阴性和阳性)。
中国人认为,饮食应该与阴阳五行相协调,以达到身体健康和平衡。
比如,夏天多吃寒凉食物可以降暑,冬天多吃温热食物可以御寒。
三、饮食与季节的变化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季节性的变化。
中国人认为,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选择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可以达到营养平衡和身体健康。
比如,夏天多吃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西瓜、黄瓜,冬天多吃温热补益的食物如鸡汤、羊肉。
四、饮食与社交文化的融合中国饮食文化与社交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人认为,饮食是社交的一种方式,通过共同进餐可以增进感情、加强交流。
在中国,人们常常通过聚餐来庆祝节日、庆贺喜事,或者与亲朋好友团聚。
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规矩也是社交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宴席上的敬酒、宴客的次序等。
五、饮食与道德伦理的关联中国饮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
中国人认为,饮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要,更是一种修养和道德追求。
比如,中国人崇尚节俭和勤劳,反对浪费和贪婪,这种道德观念也反映在饮食文化中。
中国的宴席中,主人会精心安排菜肴的数量和品种,以显示自己的节俭和对客人的尊重。
六、饮食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中国饮食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之一,具有以下特色:
1. 营养均衡:中国饮食注重营养的均衡,追求五味调和,即酸、甜、苦、辣、咸的平衡。 传统的中国饮食中,通常包含主食、蔬菜、荤素搭配,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药膳食疗。
2. 食材多样:中国拥有广泛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因此食材种类繁多。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 色食材和烹饪方法,如北方的小麦、豆类,南方的米、鱼虾等。中国菜肴中常用的食材有豆 类、米面、肉类、蔬菜、水果等。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不仅体现在食物的口感和味道上,更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 观和社交礼仪中。它不仅是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5. 节日食俗:中国有许多与节日相关的特色食物和食俗。例如,春节期间吃年糕、饺子和 鱼,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等。这些食物和食俗传承了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丰富 的象征意义。
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6. 地方特色:中国各地区有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例如,四川菜以麻辣著称,粤菜以清淡 、鲜美为特色,川菜以麻辣为主,湖南菜以辣椒为代表等。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风味和烹饪 传统。
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3. 烹饪技巧பைடு நூலகம்富:中国烹饪技巧博大精深,包括炒、煮、蒸、炖、炸、烤等多种烹饪方法 。烹饪过程中注重火候、刀工和调味的精确掌握,以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和口感。
4. 餐桌礼仪:中国餐桌礼仪注重尊重和团结,强调家庭和社交的重要性。例如,就餐时尊 重年长者,不浪费食物,尊重食物的顺序和用具的使用等。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特征1.营养均衡: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食物的分类与配比合理,追求五谷杂粮、果蔬肉食的平衡搭配。
传统饮食文化体现了“草木皆可食、五谷皆可为粮”的观念,追求的是健康和长寿。
2.以粮为主:中国是个农业大国,饮食文化以粮食为基础。
传统饮食中注重以米、面、粗粮为主食,如米饭、面食和馒头。
尤其是米饭,它几乎成为中国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菜肴丰富多样:中国的传统菜肴种类繁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菜肴,如粤菜、川菜、鲁菜等。
每道菜肴都有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追求“色、香、味、形”兼具的烹饪艺术。
4.重视食材质量:中国传统饮食注重食材的新鲜和质量。
讲究选择时令食材,追求“所以饭菜皆取其性味、以补益人体形多一体的成分”理念。
同时,传统饮食强调食材的质量,注重选择好的畜禽肉类和新鲜的水果蔬菜,以确保食物的口感和营养。
5.餐桌礼仪: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餐桌礼仪,尊重食物和他人。
在用餐时,人们需保持文明、有序的用餐方式,不浪费食物,注重与他人共同品尝食物的快乐。
6.药膳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融入了药膳养生的理念。
中国人认为食物和药材都有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作用,追求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和健康。
7.节日食品:中国传统节日有许多与食品相关的习俗,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节要吃粽子等。
这些食品不仅仅是食物,更代表了人们对节日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祝福。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饮食方式的文明礼仪、注重食材的质量和时令、讲究烹饪技巧和口感以及融入了药膳养生的理念。
中国人对食物的重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为了身体健康和心灵的满足。
这些特征使得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成为了世界上受人赞赏的一种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
1. 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最基本的原则,强调了食物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2. 尊重自然: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遵循自然规律,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注重礼仪: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非常注重礼仪,主张“食以礼为先”,即在饮食中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和礼节。
4. 追求美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强调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和谐统一,不仅追求味觉享受,还注重视觉和嗅觉的感受。
5. 寓意深远: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很多菜肴都有寓意深远的文化内涵,如“鱼”寓意年年有余,“团圆饼”寓意团圆和谐等。
6. 注重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强调食物的养生功能,主张在饮食中注意营养均衡,合理搭配食物,以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
7. 崇尚节俭: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主张节俭,反对浪费,认为只有在节俭中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8. 强调情感交流: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认为,饮食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行为,更是人们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宴请宾客时,注重情感的交流和表达。
总之,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礼仪、
追求美感、寓意深远、注重养生、崇尚节俭和强调情感交流等方面,这些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餐桌礼仪,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美食文化一、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美食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美食以其丰富多样的风味、独特的烹饪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食客。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食文化,包括传统食材、烹饪技艺、饮食禁忌以及节日食俗等方面。
二、传统食材中国美食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广泛使用的传统食材。
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所以大量的传统食材来自农业产品。
例如:大米、小麦、豆类、蔬菜和水果等。
此外,猪肉、鸡肉、鱼肉和牛肉等也是传统的主要食材。
这些食材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具有营养丰富的特点,非常符合中国传统的饮食观念。
三、烹饪技艺中国人对于烹饪有着独特的技艺和方法。
八大菜系,即川菜、粤菜、鲁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和徽菜,代表了中国传统美食的最高水平。
这些菜系在烹饪方法、调料运用和口味特点上有所不同,展现了中国美食文化的多样性。
此外,中国烹调的另一个特点是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俱佳,追求菜品的美观和艺术性。
四、饮食禁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饮食禁忌被广泛遵守。
根据中医理论,食物被分为“寒热平”等属性,因此,在饮食中需要根据季节和个人身体状况来搭配。
例如,夏季多吃寒性食物以降温,冬季则多吃温性食物以保暖。
此外,中国人还注重食物的搭配和荤素搭配的平衡,追求饮食的健康与营养。
五、节日食俗中国的传统节日与美食密不可分,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食俗。
例如:春节期间,中国人常常吃饺子、年糕和团圆饭;端午节时,人们会食用粽子;中秋节则享用月饼和柚子。
这些食物不仅有助于增加节日的氛围,更体现了人们对于美食和团圆的向往。
六、现代发展与传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交流,中国美食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中国的传统美食结合了不同地区和国际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美食。
同时,中国也非常注重传统美食的传承和保护,许多传统菜品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确保其历史和文化的延续。
七、结语中国传统文化的美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味觉需求,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中餐礼仪,文化习俗,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当然不会再有“梁鸿孟光举案齐眉”那样的日子,但也还是终于形成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饮食礼仪文化,供大家参考。
中国饮食的礼仪文化篇1饮食礼仪知识1、入座礼仪桌席上的位置很是讲究,从桌位入座情况并可知晓此人的辈分及重要程度。
座次是根据“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先邀请宾客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入座时从椅子左边进入。
入座后切勿先不动筷子,也不要起身走动,更不要制造异响,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2、进餐礼仪有贵客到来时,主人及宾客都要起立,以示恭敬。
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3、布菜礼仪每上一道新菜,都需等长辈、宾客先行动筷,表示对他们尊敬,如若要给宾客或长辈布菜,最好使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4、进食礼仪“毋抟饭。
”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
”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
”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
”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
”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
”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喝茶礼仪知识赏茶主人为体现对你的重视,给你献上一款好茶时,主人会先给你赏茶,这时,作为客人的你,需要对茶叶做个简单的点评。
闻香主人洗茶后会给客人公道杯闻香。
客人需双手接过公道杯,闻香后你也要做出简单的点评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不过要注意的是,千万别把公道杯拿在嘴边边闻边说话,你得将公道杯传递给下一个人或者归还主人后再说话,否则说话时你的口气和唾液溅到公道杯中,影响了他人闻香不说,看起来也很不舒服吧。
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融合了多个民族的饮食传统和烹饪技艺。
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四大菜系、餐桌礼仪、食用禁忌和食谱多样性。
首先,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四大菜系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它们分别是川菜、粤菜、湘菜和鲁菜。
四大菜系在烹饪方法、调味品的使用和口味偏好上各具特色。
川菜以辣味和麻味著称,粤菜注重菜肴的原汁原味和鲜美口感,湘菜以咸辣为主,而鲁菜则追求色香味俱佳的烹饪艺术。
其次,中国饮食文化也注重餐桌礼仪。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人们将饮食看作是与人和谐相处和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
在正式场合,人们常常使用公筷和私筷来进食,公筷用于共同盛取食物,私筷用于夹取自己的食物。
此外,餐桌上还有很多礼节,如先敬长辈、尊重主人、守时等等。
第三,中国饮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食用禁忌。
根据传统医学的理论,一些食物被认为有助于身体健康,而另一些则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例如,女性在生理期间被禁止食用寒凉的食物如西瓜和冰镇饮料。
另外,许多地区的人们也忌讳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食材,例如,广东人认为鱼类和年糕有“年年有余”的寓意,所以在过年时特别重视这些食物的摆设和食用。
最后,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食谱的多样性上。
中国拥有广泛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各地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各具特色,因此出现了许多各具地方特色的食谱。
比如,北京的烤鸭和水煮鱼、四川的火锅和麻辣香锅、广东的糖醋排骨和蜜汁叉烧等等,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招牌菜肴,独特的风味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和美食爱好者。
综上所述,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四大菜系、餐桌礼仪、食用禁忌和食谱多样性。
这些特点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保留至今。
正是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给中国赋予了丰富多样的口味,也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中国饮食文化,具有其在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因为它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本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个体生命的存在,而且还升华到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境地,成为人们积极地充实人生、提高人生体验的表现。
任何发达社会的成员不仅将自己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伦理观念等寄寓于艺术,而且还将其寄寓于日常生活中,使之不仅成为维持个体生命的物质手段,让日常生活成为体现个体创造精神、发展和完善个体独立自主之人格、寻求和认同个体生命价值的目的。
中国的饮食,正是在某种意义上寄寓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审美情趣、伦理观念和艺术理想。
这样,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就已超越了维持个体生命的物质手段这一表象,从而进到了一种越越生命哲学的艺术境界,成为科学、哲学和艺术相结合的一种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现象,在其起源观念上表现为“礼”、“乐”精神,在其审美观念上表现为对“味”与“和”的追求,在其实际功用上表现为对“养”与“补”的重视。
“礼”与“乐”: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观念中国素有“礼乐之邦”的美称,如果我们将礼的实质作一分析,就可看出它本源于古代的饮食,也就是说,中国饮食文化孕育出了后来一整套的社会制度和行为规范。
“味”与“和”:中国饮食文化的美学追求中国饮食文化在其审美观念上,表现为对“味”的重视和对“和”的追求。
中国文化的审美意识最初起源于人的味觉器官,这从“美”字的本义可以看出。
《说文》中的“美”字从“羊”从“大”,其本义为“甘” ,也就是说中国人最初的美意识源于“甘”这样的味觉的感受性。
而“甘”字主要是指适合人的口味,所谓“ 羊大”,是指肥大的羊的肉对人们来说是“甘”的。
所以“甘”给人以味觉上美的感受性,可见中国人最原初的美意识,起源于“肥羊肉的味甘”这种古代人们味觉的感受性。
中国人原初的美意识,先起源于味觉,然后依次扩展到嗅觉、视觉、触觉、听觉,又从官能性感受的“五觉”扩展到精神性的“心觉”,最后涉及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扩展到精神、物质生活中能带来美与美感的一切方面。
由于中国文化中的美意识最初产生于人们的日常饮食活动,所以饮食中的“味”就成为了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说文》:“味,从口,未声”,其意是“滋味”。
而“未”的本义,《说文》中解释为“味也,六月滋味也”,其声同“味”。
《史记·律书》:“未者,言万物皆成、有滋味也”,可见,“味”与“未”是音义相同的。
在古代,读无鄙切的字,其义一般是表示饮食的滋味。
而所谓“滋味”,又是从口含食物之意引申而来的,一般是表示“口有甘味”的意思,并且,……“滋”有“美”的意义,再考虑到“美”“味”有双声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明白,一般所说的“口好味”(《荀子·王霸》)的“味”,与所谓“滋味”、“甘味”或“ 美味是同义词,滋、甘、美、味,古来都是意义相近的词〔19〕。
由此可见,“味”产生于饮食,本身就含有“美”的意思,这就再次证明了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本源于饮食中味觉的感受性。
这种将美归之于饮食中的美味的观点,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到了殷代,虽然社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奴隶主的贪欲享受仍然是逸游和美味,审美欲求从属于物质欲求。
从出土文物看,从原始社会的陶器到殷周时的青铜器,其中绝大多数为饮食用器皿,由此可以想象出饮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从殷代至西周,都设有专管饮食的官,且这些人在政治上有相当高的地位,这说明当时人们味觉上的享受要比声、色的享受高。
当人类的整个认识和审美艺术还不曾发展到应有的高度时,人们不可避免地将美感(及其对象)与快感(及其对象)连在一起,所以将五味、五声、五色并列共举,而以五味居首,可见人们最初的审美活动产生于日常饮食中味觉对美味的悦乐。
中国古代人们一开始就将人的生理感官看作了审美的感官,这就使中国的饮食文化一开始从比较低级的人生需要,跨入了较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由“味”所引起的美感,表现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美和审美活动的理解,即始终从人最基本的日常生活中去探求和体悟美,并始终以为美就是能够引起人强烈的生命感、唤醒人强烈的生命意识的东西,因此,审美活动既是一种体验,又是一种享受,需要全部身心的投入,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体验到自身的生命活动,使人的一切外在现实内在化、主体化,成为人的内心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使人的一切内在现实外在化、客体化,成为对象性的存在和对象的“生命表现”。
体验是以感觉为基础的,而感觉要通过感官的感受来实现,所以一切有助于体验活动的感官都应引起重视,应包含在审美体验之中。
感官的感受,特别是人的味觉,由于是对人生最重要的本能的自然欲求的满足,因而给予人生命以巨大的充实感和人生无穷的愉悦和快乐,所以在人的审美体验中,味觉是不可缺少的。
正是在此意义上,古人在讲到“心觉”、“心悦”时说:“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20〕,将理义打动人的心灵所获得的愉悦感,同美味作用于人的味觉快感进行类比,这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特别普遍的现象。
心灵所感受到的美虽然有理性的成份,但它实质上是一种生命的充实感,在这一点上与人生理上的味觉感受有类似之处,因此可以互相比附类推。
审美活动既是一种内心的体验活动,更是一种身体的“享受”活动,那么作为享受的感官,味觉理所当然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受到了高度重视。
中国美学的这种重视味觉等“享受”器官的特点,就使美与人的欲望、享受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就从人们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发掘出了高雅的审美情趣,从而使日常的世俗生活带上了文化与审美的意义,这与其说是中国文化将审美活动降格为饮食,还不如说是将日常饮食活动提高到了审美的境界。
正因为这样,所以产生于饮食活动中的“味”,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美学的逻辑起点,又成为了其归宿和立足点。
“味”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审美范畴,其中必然蕴含了一定的哲学思想,表现于具体的饮食现象,便是对“淡”的追求。
这当然是由于古代中国很早就进入农业社会,由采集渔猎过渡到农耕期,必然以植物果实为主要食物原料。
从饮食文化看,中国人是属于以五谷杂粮为主要食物的草食民族,而植物果实无论从质地、性味、制作上,都与动物肉食有所不同,以素食为主,那么必然就会形成以“淡”为主要特征的饮食习惯。
如果说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的限制,中国人的饮食以植物果实为主,并形成以“淡”为主的饮食习惯是出于偶然,那么在其后的社会文化发展中,这种特点却愈来愈明显,因为尚“淡”成为了整个社会的风气。
在中国文化中,儒家推崇礼乐,节制人欲,主张饮食适宜;道家崇尚自然,倡导饮食养生;释家禁欲修行,主张清心素食。
所有这些观念,都对后来饮食的尚素尚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道家哲学,影响更是深远。
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21〕,这里将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味”借喻到哲学领域,表明他崇尚自然、返朴归真、无为无不为的哲学思想。
老子崇尚“淡”的哲学观,对后世的饮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审美趣味,表现于具体的饮食现象,便是在饮食环境、饮食器具、宴席设计、食品材料等方面,都有意识地追求一种淡雅的意境。
“味无味”的命题,是对饮食活动中审美观照与审美体验的观察和总结:只有通过“味”(品味、体味)的步骤和过程,才能达到对“无味”(至味)的把握。
或者也可以说,“味”的极至,便是“味”的本身,而非任何外加的东西。
老子将“无味”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指出“道”乃是一种“ 无味”之“味”,因而也就是一种“至味”。
可见所谓“味无味”,就是全神贯注地去体味和观照美的最高境界,即“道”的本质特征和深刻意蕴,以便体悟到自然宇宙与人体生命的真谛,从而获得最大的美的享受。
这说明老子美学深受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启示和影响,有着浓郁的体验性特征。
这种“味无味”的美学观,实际上就是“淡”的审美理想,而其深层次的含义,则是人去主动地感受和体验(“味”)大自然(“无味”)的存在,以便使自己能够完全地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了解和体悟到自然与人生的“至味”,表现在饮食中,便是通过饮食这一日常的行为去体悟自然的奥妙,反过来又以自然来指导人们的饮食。
中国饮食文化以“淡”为美的风格的形成,还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刻意追求有关。
我们随便翻开烹饪史,都会发现许多与大文学家、大画家或大书法家的名字或掌故有关的美味佳肴,这其中绝大多数人都在追求一种清淡素雅的饮食风格,这除了其哲学上崇尚自然、返朴归真思想的影响、美学上“寄至味于淡泊”〔22〕的追求外,更多地是表现出对人类自然或社会各种欲望的反叛,以便通过饮食上的清淡素雅来表现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生命情趣,以及高雅脱俗的人格,而其根源,则是受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从此出发,于是便有“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的说法,以及中国士大夫阶层对茶的特殊嗜好。
清代陆次云在《湖ruán@①②杂记》中有过关于龙井茶的高论:啜之淡然,似乎无味。
饮过后,觉得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
这才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日常饮食中刻意追求的美学境界,这种境界的实现,源于饮食,弥漫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如水墨画色彩的浅淡、居室服饰的素淡、言语文字的冲淡、举止行为的恬淡等等。
这种风格一旦形成,又反过来影响饮食的发展,引导饮食向清淡的风格发展,而贯穿其中的审美理想和哲学观念,便是人工与自然的和合一致。
除“味”之外,中国饮食文化审美观念中所蕴含的思想还表现为“和”。
“和”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审美范畴,其基本特征是追求天人合一、人人和同,然其最初亦源于中国的饮食文化。
调和鼎鼐是饮食中的一个专门术语,后被用作治理国家的代称。
《说文》:“鼎,调和五味之宝器也”,可见“和”最初源于饮食的调配,所以“和”表现在饮食中,主要便是“调”。
饮食通常也称“烹调”,所谓“烹”,只是做熟了,而要想使饮食口味好,则全要靠“调”了。
“调”,可以说是中国饮食文化所特有的方法。
《吕氏春秋·本味》中对“调”有这样的描述:“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
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
故欠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疑为碱),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①③。
”食物原料有各种不同的性能和味道,所谓调,就是其怪异之味去掉,使之更符合人们的口味。
此外还要调色、调形,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调味。
“味”大多数情况下则要通过“调”才实现的,亦即通过人工调理,使饮食原料和佐料的气味相互渗透,达到美味的至境。
这种调和五味的习惯,实际上是阴阳谐和观念在饮食文化中的具体表现。
古代人们从自然界的天时地理中抽象出阴、阳这一对偶范畴,并进而专指男女两性,并将其扩展开去,上升为哲学、美学意义上事物两极的对立互补范畴,建立起了包括世界上万事万物在内的抽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