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原始记录

合集下载

现场压实度试验原始记录

现场压实度试验原始记录

现场压实度试验原始记录试验:试验目的:通过灌砂法测试现场土壤的压实度。

试验装置及工具:1.试验装置:包括一个标准圆筒、大型圆筒、灌沙装置和水平仪。

2.试验工具:包括挖土工具、量筒、砂子、水桶、天平和计时器。

实验过程:1.准备工作:清理试验场地,挖取现场土壤,并将试验装置清洗干净。

2.挖取土样:采取随机抽样法,挖取现场土壤,并用挖土工具将土样均匀混合。

3.预备试验装置:将标准圆筒插入大型圆筒中,并用面板夹紧。

4.灌沙:在试验装置的底部设置水平仪,然后将试验装置放在平整的地面上。

5.开始试验:量取一定量的干砂子,并放入试验装置中,使砂子达到一定的高度。

6.压实土壤:将土样均匀撒在砂子上,并用铁锹轻轻压实,保证土壤和砂子之间的贴合。

7.进行下一层压实:在第一层土壤上继续重复步骤6,直到试验装置填满为止。

8.排除气泡:用木棒轻轻敲击试验装置的边缘,以排除气泡。

9.称重:用天平称重试验装置和土壤,记录下质量值。

10.计时:用计时器记录试验开始后的时间,至少持续30分钟。

11.拆卸:将试验装置从大型圆筒中取出,并将试验装置内的土壤取出,放入一个干净的容器中。

12.清洁:清洁试验装置,挖土工具和其他仪器设备。

实验数据记录:试验场地:XX地点土壤类型:XX土试验日期:XX年XX月XX日试验装置质量:XXXg试验装置+土壤质量:XXXg实验开始时间:XX时XX分XX秒实验结束时间:XX时XX分XX秒数据分析:通过试验得到的质量值可以计算出现场土壤的干密度和体积重。

干密度的计算公式为:干密度=(试验装置+土壤质量-试验装置质量)/试验装置体积。

体积重的计算公式为:体积重=干密度*9.8实验结果:根据所得数据,计算得到现场土壤的干密度为 XXX kg/m³,体积重为XXX kN/m³。

实验结论:通过灌砂法测试,我们获得了现场土壤的压实度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评估土壤的工程性质,例如承载力和变形特性。

实验原始记录示范

实验原始记录示范

实验原始记录示范实验目的:探究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进一步了解酸雨对环境的危害。

实验设备和材料:1.植物种子(例如小麦或玉米)2.盆栽土壤3.酸雨溶液(pH值为4)4.淡水5.测量器具(例如量杯、天平、pH计)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a.将盆栽土壤平均地填满6个装有排水孔的盆中,每个盆中都种下相同数量的植物种子。

b.将6个盆分成2组,每组3个盆。

c.为实验组的盆分别注入含有酸雨溶液的水,确保溶液覆盖植物根部。

对照组的盆注入等量的淡水。

d.每个盆中的土壤与溶液保持一致。

2.生长期观察:a.每天固定时间记录每个盆中植物的生长情况。

记录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和颜色。

b.每周测量植物的生物量。

将植物从每个盆中小心取出,并用天平称重,记录植物的重量。

c.监测酸雨溶液的pH值,确保酸雨溶液的pH值始终保持在4左右。

3.实验结果记录:a.记录每个盆中植物的高度、叶片数量和颜色的变化情况。

b.每周记录植物的生物量,并将结果绘制成图表。

c.记录酸雨溶液的pH值的变化情况。

4.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a.比较控制组和实验组植物的生长情况和生物量数据,分析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b.绘制图表展示植物生长的趋势和比较结果。

c.探讨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可能机制和原因。

注意事项:1.确保每个盆中的植物数量和品种相同,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2.确保每个盆中的土壤和水源一致,以保证实验的可比性。

3.确保酸雨溶液的pH值稳定,并及时调整至设定的pH值。

4.在观察和记录过程中要细心,避免误操作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本实验旨在探究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进一步加深对酸雨对环境的危害的理解。

希望通过本实验,能够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土工击实试验检验原始记录

土工击实试验检验原始记录

土工击实试验检验原始记录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土工击实试验来研究土壤的击实性能,并通过检验原始记录进行进一步分析和验证。

实验原理:土工击实试验是一种常见的土壤力学试验方法,用于研究土壤的击实性能。

在试验过程中,通过利用落锤的冲击力作用于土层,从而提高土壤的密实度,进一步改善土壤的工程性质。

实验中采用击实规范指导实施试验,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设备:实验中所需的设备有落锤、击实针、土柱、刻度尺、天平、室内水桶等。

实验步骤:1.准备土柱:将土壤样品装入环形模具中,保证土柱的高度和直径满足规范要求。

2.落锤冲击:将落锤从一定高度自由下落,冲击击实针,使其插入土柱中。

3.记录击实次数:记录击实针插入土柱的深度,以及每次冲击后击实针的回弹高度。

4.重复冲击:依次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击实针插入土柱的深度不再发生明显变化。

实验数据记录:冲击次数,深度1 (mm) ,深度2 (mm) ,深度3 (mm) ,深度4 (mm) ,深度5 (mm)--------,------------,------------,------------,------------,------------1,10,12,8,11,92,19,21,17,20,183,25,26,24,27,254,30,33,29,32,315,34,36,33,35,34数据分析和讨论:根据实验数据的记录,可以观察到每次冲击后击实针插入土壤的深度逐渐增加,并在一定次数后趋于稳定。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土壤在经过一定次数的冲击后,已经较为密实,难以继续增加密实度。

进一步通过计算平均深度和回弹高度,可以得到更加具体的数据:平均深度,平均回弹高度------------,-----------------27mm , 7mm通过分析平均深度和回弹高度,可以评估和比较不同试验条件下的击实性能差异。

深度的增加代表了冲击的力度和击实效果,而回弹高度则反映了土壤的弹性恢复情况。

实验原始记录问题答疑

实验原始记录问题答疑

实验原始记录问题答疑
1、什么情况下可以取消手写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不一定要手写的,实验室只要能控制记录就可以,这个不是硬性规定的。

2、原始记录可以写成电子版,然后打印出来签名吗?
是可以的。

原始记录是可以誊抄的,但是要保存原版,并能够提供溯源。

3、检测样品的图谱是不是不用打印出来,只写原始记录就可以了?
可以不打印出来,存放在电脑上,要在纸质上写明存放路径即可。

但是电子版记录要保存得到,且不能随意更改存放位置。

4、报告上包括的信息在记录上都必须有吗?比如经统计分析后计算的检测结果、绘制的曲线、结果判定等,原始记录上可以没有吗?
报告上必须有的内容可以到CNAS和CMA的认可准则中找。

原始记录上必须有的内容有:
1.样品的表述
2.样品的唯一性标识
3.使用的检测和校准方法
4.环境条件:温湿度等
5. 使用的设备、仪器和标准物质
6.观察到的记录
7.依据记录所进行的计算(写出计算公式就行,不必要把计算过程列进去)
8.实验/检测人员的签字
9.审核(复核)人员的签字
结论:依据现有的原始记录能够复现你的实验,这是记录的终极要求。

5、若是原始记录不用每页都签字,那具体应该如何操作,才能控制?只有在保证记录的完整性的前提下,才能只签首页。

可以标注页码的方式来保证完整性。

6、举例说明下什么是测量不确定度啊?
在测量和实验操作中产生的实验必然存在的误差,不是由于错误导致的。

研究实验原始记录填写规范

研究实验原始记录填写规范

研究实验原始记录填写规范在科学研究中,实验原始记录是获取数据的基础。

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实验原始记录填写规范,以确保数据准确、可靠、可重复性强。

本文将介绍实验原始记录填写规范并讨论其重要性。

一、实验原始记录的含义和重要性实验原始记录是指在实验过程中所记录的关于实验对象、观测条件、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等方面的详细信息记录,包括观察和测量数据,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和试剂等。

实验原始记录是获得科学数据的基础,通过它可以准确地描述实验过程,提取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进行结论推断,因此,实验原始记录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验原始记录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关系到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实验中,因为人为因素和实验条件的不确定性等原因,往往会出现实验结果不准确或数据异常的情况,如数据偏差较大、测量不准确等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进行纠正,会影响实验的可重复性,同时也影响后续的数据处理和结论推断。

因此,科学家必须遵守实验原始记录填写规范来规范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和记录,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实验原始记录填写规范1.实验记录需要详细而明确的描述实验过程,包括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过程及结果等细节。

应该在实验过程中随时记录实验的方方面面,并代号在实验笔记本上。

2.实验记录要标明每次记录的时间,并注意每次实验记录之间要有恰当的间隔。

特别是需要连续观察和测量的实验,记录时间间隔要相同,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3.实验记录需要使用规范的单位和符号。

例如,长度单位使用米(m)而不是厘米(cm),质量单位使用克(g)而不是毫克(mg)等。

符号和缩写也应当具有专业性和明确性,不应该造成误解和混淆。

4.在实验记录中,应该及时记录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错误和变化,如实验结果异常或数据偏移等。

此外,记录者需要在记录过程中做出适当的解释和评价。

5.实验数据和结果应该单独存放在资料夹或文本文件中,并且在实验记录中标明对应的资料编号。

原始记录的填写范本

原始记录的填写范本

原始记录填写范本
一、实验基本信息
实验名称:XXXXXXXX
实验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实验地点:XXXXXXXX
实验人员:XXXXXXXX
二、实验目的与背景
本次实验旨在研究XXXXXXXX的原理及应用。

通过对XXXXXXXX的深入探究,期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实验原理与方法
实验原理:XXXXXXXX
实验方法:采用XXXXXXXX法进行研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准备相关材料和设备;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分析并处理实验数据。

四、实验过程与观察
实验材料准备:XXXXXXXX
实验操作过程:XXXXXXXX
实验现象观察:XXXXXXXX
数据记录与处理:XXXXXXXX(请附上数据记录表格)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

六、实验结论与讨论
本次实验成功验证了XXXXXXXX的原理,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XXXXXXXX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意见:XXXXXXXX。

通过不断地优化实验方案和方法,我们期望能在未来的研究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同时,我们也欢迎其他研究者对我们的实验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实验室原始记录12条原则

实验室原始记录12条原则

实验室原始记录12条原则实验室原始记录是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记录。

它是实验的基础,也是研究的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实验室原始记录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科学家和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遵守一系列的实验室原始记录准则。

以下是实验室原始记录的12条原则:1.记录开始时间和实验的日期。

在进行实验之前,确保记录本身是干净、整洁和完好无损的。

2.记录实验的目的和预期结果。

在实验之前明确实验的目标,以便能够衡量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3.描述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详细记录实验的步骤,包括所使用的设备、试剂和实验条件。

4.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实验现象。

准确地记录实验中的观察结果,包括任何异常现象或实验失败的原因。

5.记录实验的结果和数据。

对于实验结果和数据,应尽量详细地记录,包括所得到的数字、图表和图像。

6.记录所使用的实验设备和仪器的规格和性能。

确保实验设备和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便验证实验的可重复性。

7.记录实验中的控制变量。

对于实验中所应用的控制变量,如温度、湿度等,需要进行精确的记录。

8.记录实验中的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

对于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需要详细记录所使用的方法和计算过程。

9.记录实验中的安全措施和风险评估。

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评估实验可能产生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10.所有记录必须是清晰、易读和可理解的。

使用语言简洁明了、术语准确的文字描述实验过程和结果。

11.所有记录必须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

确保实验记录的时序性和可追溯性,以便后续研究和分析。

12.实验结束后,将实验记录及时整理和归档。

保持实验记录的完整性和可检索性,以备后续的引用和审查。

总结:实验室原始记录的12条原则包括记录开始时间和实验日期、记录实验的目的和预期结果、描述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的结果和数据、记录实验设备和仪器的规格和性能、记录实验中的控制变量、记录实验中的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记录实验中的安全措施和风险评估、所有记录必须是清晰、易读和可理解的、所有记录必须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和归档。

外加剂抗压强度比试验原始记录

外加剂抗压强度比试验原始记录

外加剂抗压强度比试验原始记录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比试验,研究不同外加剂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为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2. 实验原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是评价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外加剂是指在混凝土制作过程中添加的一种或多种化学物质,其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如增加抗压强度、改善耐久性等。

本实验采用压力机对不同配比的混凝土试件进行加载,通过测量试件的破坏荷载和计算试件的抗压强度,来评估不同外加剂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 实验步骤3.1 材料准备•水泥:使用标号为P.O 42.5的硅酸盐水泥;•砂:选用细砂,筛分符合GB/T 14684-2011标准;•石子:采用直径为10mm的碎石;•外加剂:选择三种常用的外加剂,分别为减水剂A、增强剂B和延缓剂C。

3.2 配合比设计根据实验要求和试验室现有材料,设计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试件。

具体配合比如下表所示:配合比水泥(kg) 砂(kg) 石子(kg) 外加剂A(kg) 外加剂B(kg) 外加剂C(kg)1 400 800 12002 1 02 400 800 1200 2 0 13 400 800 1200 0 1 23.3 制作试件按照设计的配合比,将水泥、砂、石子和外加剂按照一定比例加入到搅拌机中进行搅拌,搅拌时间为5分钟,直至混凝土均匀一致。

将混凝土倒入试模中,每个配比制作3个试件,共计9个试件。

3.4 养护试件将试模中的混凝土试件放置在恒温恒湿室中进行养护,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为95%。

试件养护时间为28天,保证混凝土充分硬化和强度发展。

3.5 试验加载在试验室压力机上进行试验加载。

使用加载速率为0.5MPa/s,加载至试件破坏。

3.6 记录数据在试验加载过程中,记录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并在试件破坏时记录试件的破坏荷载。

4. 实验数据记录根据实验过程,记录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配合比试件编号破坏荷载(kN)1 1 801 2 851 3 822 1 902 2 922 3 953 1 1003 2 1053 3 985. 数据处理与分析5.1 抗压强度计算根据破坏荷载数据,计算每个试件的抗压强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