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药学概论PPT课件

中药学概论PPT课件

2021
8
五味
⒊ 酸 “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 酸味药大多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 滑脱、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病证
⒋ 苦 “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等作 用。如清热燥湿药大多具有苦味,故能泄热燥湿, 常用于实热火证及湿热等病证 。
2021
9
五味
⒌ 咸 “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 坚散结等作用。如泻下药、软坚药大多具有 咸味,故咸味药常用于治疗大便秘结、瘰疠 瘿瘤、癥瘕痞块等病证。
升、降、浮、沉即是指药物对机体有 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 用趋向。药物的这种性能可用于调整 机体气机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 功能,或因势利导,驱邪外出,达到 治愈疾病的目的。
2021
12
升浮药—能向上向外 —主治病位在上或 病势 下陷者。
沉降药—能向下向内 —主治病位在下或 病势上逆者。
2.生津止渴 3.透发麻疹 4.升阳止泻 【用量用法】9~15g。
2021
45
葛 根②
1.发表解肌→发热、头痛、项背强等(风寒表实证) 2.生津止渴→热病口渴或消渴病,可单用或与天花
粉、麦冬同用。
3.透发麻疹→麻疹初起或疹出不畅 –配升麻、白芍。 4.升阳止泻→治疗脾虚腹泻,常配党参、白术。
发表解肌、生津止渴生用,脾虚腹泻煨用。 现代药理:增强心肌收缩,降低氧耗,扩张冠
脉,增加冠脉血流;降低脑血管阻力,使脑血流量明 显持久增加;此外还能降压、降低血糖。
葛花有解酒醒脾之功
2021
46
菊花
【性味归经】辛、甘、微苦,微寒。归肝,肺经
【功效主治】
1.疏散风热→外感风热表证,常与桑叶连翘薄荷同用; 还可治疗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 2.平肝明目→用治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3.清热解毒 → 用治痈疮疔疽 ,常与蒲公英、金银花 同用。

《中药学总论》课件

《中药学总论》课件
保管方法
根据中药材的不同性质,应采用不同的保管方法。如易虫蛀的药材应存放于干燥、通风好 的地方,易挥发的药材应密封保存,易氧化的药材应存放在避光、阴凉处。
03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中药的四气五味
总结词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属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
详细描述
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反映了中药对人体 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五味是指中药的辛、甘、 酸、苦、咸五种滋味,反映了中药的作用特点和功能。
《中药学总论》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中药学概述 • 中药的种类与来源 • 中药的性能与应用 • 中药的应用与发展 • 中药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0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总结词
中药学的定义与性质
详细描述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学科,它涵盖了中药的来源、性味、功效、应用等方 面的知识。中药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 的理论体系。
中药的现代研究
01
0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3
04
中药的现代研究涉及到多个学 科领域,如化学、药理学、生
物学等。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中药 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毒副 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中药的现代研究有助于揭示中 药的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治
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药的现代研究还有助于推动 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提高中药的国际地位。
01
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历 史悠久,疗效显著,具 有独特的优势。
02
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节 ,通过调和阴阳、气血 、脏腑功能,达到治病 求本的目的。
03
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 病、慢性病及疑难杂症 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价值。

中药学课件

中药学课件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方药教研室
(一)四气五味

四气 1、定义-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 温热药-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人参、干姜) 寒凉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石膏、黄连) 2、作用 温热药-温中、散寒、助阳、益气 寒凉药-清热、泻火、解毒、平肝 3、平性药 指药物的寒热之性不明显,作用和缓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方药教研室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方药教研室
中药能做什么?
中药美容 中药强身 中药治病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方药教研室
一、什么是中药?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天 然药物及其简单加工品。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方药教研室
中药含义的内涵

理论指导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方药教研室
(四)毒 性

中药作用 1、治疗作用 2、不良作用
副作用
毒性

副作用: 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牛蒡子-辛凉解表药——疏散风热(治疗作用) 滑肠(副作用) 毒性: 指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往往因用药剂量过大 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与人的体质因素也有关。 附子、砒霜、蟾酥
参照物 研究性质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方药教研室
性能与性状的联系
性状影响决定性能




中空者大多疏气发表(苏梗、荷梗、木通) 诸花皆散(红花、玫瑰花、辛夷) 介类潜阳(石决明、牡蛎) 虫类搜风(地龙、蜈蚣、全蝎) 种仁类滑肠(牛蒡子、桃仁、火麻仁) 芳香类通气(藿香、砂仁、陈皮) 根多补益(人参、何首乌) 刺善祛风(钩藤、蒺藜) 藤类通络(夜交藤、络石藤) 血肉有情之品多填精

中药学--中 药 PPT课件

中药学--中 药  PPT课件
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医学课件二清热解毒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金银花甘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615连翘苦微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615蒲公英苦甘寒清热解毒利湿通淋清肝明目1015白头翁苦寒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杀虫止痒915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三清热凉血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生地黄甘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1015牡丹皮辛苦微寒清热凉血活血散瘀612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四清热燥湿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310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35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滋阴312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五清热解暑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荷叶苦凉清热解暑健脾升阳凉血止血915青蒿辛苦寒清热解暑通热除蒸清胆截疟612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六清热明目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决明子甘苦咸微寒清热明目润肠通便1015谷精草辛甘凉清热明目疏风退翳510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七清虚热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银柴胡甘微寒清虚热清疳热310地骨皮甘寒清虚热清肺热615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四清热药医学课件五消导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山楂酸甘微温消食积肉行气散瘀1015麦芽甘平消食积面开胃健脾通乳消胀615谷芽甘平消食积谷开胃健脾615神曲辛甘温消食积全消开胃健脾散寒解表615鸡内金甘平消食积全消开胃健脾涩精止遗310返回本节返回目录医学课件六泻下药一攻下药药物性味功效用量克共性个性大黄苦寒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310芒硝苦咸寒泻热通便软坚解毒312蕃泻叶苦甘寒泻热通便行水消肿36冲服
医学课件 返回本节
36 返回目录
四、中药的用法
3.年龄、病情、体质:小儿、妇女产 后及体质虚弱者用量宜小。 4.季节与地域:解表药夏季用量宜 小,冬季用量宜大;在严寒冬天的北方用 量重;南方用量宜轻。

中药学(全套课件268p) ppt课件

中药学(全套课件268p)  ppt课件
牙龈肿痛-凉膈散 3活血逐瘀
a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桃仁、 红花、穿山甲 –下瘀血汤
b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赤芍、当归、桃仁 -复元活血汤
c血瘀经闭-桃核承气汤
医学课件
36
4清热解毒 • 痈疮肿毒、丹毒 • 肠痈腹痛-大黄牡丹皮汤 • 烫火伤-配地榆、麻油外敷 • 5清泄湿热
湿热黄疸+茵陈、栀子-茵陈蒿汤 湿热淋证-八正散
消食积(全 消)
开胃健脾、散寒解 表
6 ~ 15
鸡内金
甘,平
消食积(全 消)
医学课件
开胃健脾、涩精止 遗、散结石
3 ~ 10
22
六催吐药
凡具催吐功效,以引起或促使呕吐为主要 作用,祛除胃内容物或毒物的药物称催吐 药或涌吐药 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宿食停胃或误食毒物。 本类药物全部具有毒性,只能短暂使用, 中病即止,不可连服。
医学课件
37
大黄
[用法用量]煎服 3~10克 攻下通便用生 大黄,后下。活血逐瘀用酒制大黄,止血 用大黄炭,同煎。
2散寒解表 用于食滞伴有感冒者
3止泻 治食积腹泻神曲炒焦用,
焦三仙-山楂、麦芽、神曲
炒焦
[用法用量]10~15克
[使用注意]- 医学课件
17
医学课件
18
麦芽
[性味归经] 甘、平。 归脾、胃、肝经。
医学课件
19
麦芽
[功效主治] 1消食健胃 能助消化淀粉类食物,以面 食类为主,与神曲、陈皮同用。小儿消化 不良、吐乳、疳积用之。 2回乳 用于妇女断乳,以生麦牙60~120 克煎服。 3疏肝行滞 用治肝郁气滞,肝胃不和证
[性味归经] 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 心包经。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完整版《中药学》完整ppt课件

中药配伍理论
阐述中药配伍的原则、方 法及禁忌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中药用药方法
阐述中药的煎服方法、 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

中药资源与开发
阐述中药资源的分布、 采集、加工及开发利用
等。
中药药理与毒理
阐述中药药理作用机制 、毒理作用及安全性评
价等。
中药制剂与剂型
阐述中药制剂的制备方 法、剂型选择及质量控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药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 《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 论》等著作。
明清时期
中药学开始衰落,但仍有一些 重要著作问世,如《本草纲目 拾遗》、《本草求真》等。
中药学的学科体系
01
02
03
中药药性理论
阐述中药四气、五味、升 降浮沉、归经等药性理论 。
中药功效理论
阐述中药功效的概念、分 类及影响因素等。
麦芽
消食健胃,回乳消胀。
鸡内金
消食健胃,涩精止遗。
止血药
白及
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蒲黄
止血,化瘀,利尿。
三七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茜草
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活血化瘀药
01
川芎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郁金
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 黄。
03
02
延胡索
活血行气止痛。
姜黄
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04
化痰止咳平喘药
制等。
02
中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种基 本味道,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
原理。
升降浮沉
中药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即升、降、浮、沉四种作用,是

药学导论(中药)PPT课件

药学导论(中药)PPT课件

03
中药的采集与加工
中药的采集
季节选择
不同的中药材有其最佳的采摘季 节,如春季的草药最为新鲜,秋
季的草药最为饱满。
时间选择
清晨或傍晚时分采摘,此时的药材 质量最佳,因为此时的药材经过一 夜的沉淀,药效最为集中。
部位选择
不同的中药材,其药效最佳的部分 也不同,如根、茎、叶、花、果等, 需根据药材的具体需求进行选择。
配伍禁忌
中药在配伍使用时需谨慎,某些中药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可 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药效。例如,藜芦与人参、丹参与 白芍等不能同时使用。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遵循医生 的指导,避免自行搭配使用。
05
中药的应用与配伍
中药的应用原则
01
02
03
整体观念
中药应用需考虑患者整体 情况,包括体质、年龄、 性别等,以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
古代医家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 法,中药学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逐渐发展成熟。
中药的发展历程
中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早期 的经验积累,到理论体系的形成,再 到现代的科研创新,中药学不断取得 新的突破和发展。
唐宋时期,中药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 展,药物品种增多,临床应用更加广 泛。
药学导论(中药)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 中药的种类与分类 • 中药的采集与加工 • 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功效 • 中药的应用与配伍 • 中药的现代化研究与未来发展
01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中药的起源
中药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 到公元前数千年的神农氏时代。
中药最早的记载文献是《神农本草 经》,其中收录了365种药物,并对 其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等进行了详 细的描述。

2024年度-临床中药学ppt课件

2024年度-临床中药学ppt课件
强化临床试验评价,确保新药质量和安全
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评价,确保中药新药的质量和安全性,为中药新药的推广应用提供 可靠保障。
30
临床中药学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临床中药学与现代医学的 融合发展
探讨临床中药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促 进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临床中药学在慢性病防治中 的应用
临床应用
脾胃虚寒、脘腹冷痛、泄泻等症状。
常用药物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等。
23
05 中药制剂与剂型 选择 24
中药制剂的种类与特点
传统中药制剂
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具有历史悠久、疗效确切、使 用方便等特点。
现代中药制剂
包括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注射剂等,具有剂量准确、质量稳定 、便于携带和保存等优点。
03
归经与引经的应用
通过合理配伍,可增强药效,提高治疗效果。
13
毒性与禁忌
毒性的含义
指中药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 响及损害性,包括急性毒性、
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
中药毒性的原因
包括药物本身含有毒性成分、 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炮 制不当或配伍不合理等。
禁忌的含义
指在某些情况下不宜使用某些 中药,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 忌、饮食禁忌等。

18
04 中药药理作用与 临床应用 19
解表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
发汗、解热、抗炎、镇痛、 抗过敏等。
临床应用
感冒、流感、上呼吸道感染 等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 、身痛等症状。
常用药物
麻黄、桂枝、紫苏、生姜等 。
20
清热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01
药理作用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抗炎、抗 病毒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计3卷,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 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 而成,共讨论了81个问题,故又称《八 十一难》,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 还分析了一些病证。
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 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 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 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 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 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
《伤寒论》载方有113首,《金匮要略》载方 有262首,共用药170余味,这使单味药的应用全 面进入了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纳入复方的应用体 系。
西汉时(公元前202-公元8年) 本草学已成为医生必修的学科。但专门著述未能遗留下来。
《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
成书于东汉末期(公元二世 纪),原书已失传,现存的各种版 本是经明清以来学者考订、辑佚、 整理而成的辑本。本书共三卷,载 药365种,是汉代以前药学知识和 经验的总结。书中还简而赅备地记 述了药学的基本理论。如四气五味、 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 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 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内容包括藏象、 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汤液治疗、 制剂和炮制等。
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 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
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 的观点, 认识到血液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英国哈维氏在 公元1628年 (明崇祯元年)发现 血液循环。
早一千多年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 305篇,涉及植物和动物330余种,有不少人 借以比喻吟咏的药物,有的还记述了产地和 采收常识。
《难经》的问世更丰富了中医药学的 内容。全称为《黄帝八十一难经》,成书 于汉之前,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诊断和 治疗等方面,特别是在经络切脉方面有着 独特的贡献,此外在脏腑、俞学、针刺及 一些疾病与其诊治方面也有成就。
雷学攵 著《炮炙论》
叙述各种药物通过适宜的炮炙,可以提高药效, 减轻毒性或烈性,从而发展了药物加工技术。
梁代陶弘景(公元456~536年)
搜集和整理了历代使用药物的经验,在《神农 本草经》和《名医别录》的基础上写成《本草 经集注》七卷,对魏晋以来300余年间药学的 发展作了总结,载药达730种。又创用按药物 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此外,又对药物产地、 采制加工、真伪鉴别等都有较详的论述。
著名医药学家张仲景(公元150-219年)
东汉名医,张姓仲景张名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 (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
《伤寒杂病论》
后人
《伤寒论》 《金匮要略》
确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系,包括八纲(阴 阳寒热表里虚实)辨证和六经(太阳、阳明、少 阳、太阴、少阴、厥阴)辨证学说;
创立了中医方剂之学,不仅有理论阐述更有 方剂实例。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
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如从三 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 《黄帝内经》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 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这是我国现在所能 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 充了《内经》以前医药学的内容,是一份非常珍 贵的医学遗产。
中药学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在网上有人征集取消中医的签名, 让中医在5年内退出国家医疗体制, 使西医成为国家唯一的医疗技术。
????????
卫 •中医药既是我们的国粹,也是目前我国医药卫生领域
生 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 闻 发
•在历史上,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在现实生活中中医仍是我
5、唐朝时期:
著名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公元541-628年), 著了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各三十卷医药学巨 著,前者为232门,有方有论,方论共计5300首,内容 包括序例、妇人、少小、婴孺、七窍、诸风、伤寒、 脏腑、杂病、疗肿、痈疽、痔漏、解毒、备急、食治、 养性、平脉、针灸等。后者分189门,方论计2900余首, 是前者的辅助,尤其以本草、伤寒、中风、杂病和疮 痈方面的成就为突出。
言 们解除病痛的一个重要选择。

表 •如果有这样的签名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也是对现 示 实中中医药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无知,卫生部坚决反
对这样的言论和做法。
什么是中药? 什么是中药学?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 中药学的发展
Origi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of Chinese Ma的起源
Origi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古代岩画
甲骨文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史
Development of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西
西汉
五帝→夏→ 商→周 →春秋时代→ 秦→汉

东汉
→三国→晋 →南北朝 →隋→唐→五代
3. 秦汉(公元前221年)诸子书中有关 药物的资料为数不少。
《山海经》载有100余种动物和植物 药,其中不少沿用至今;
《五十二病方》 70年代初出土的帛书载方 约300个,涉及药物达240余种。
南山经卷一 西山经卷二 北山经卷三 东山经卷四 中山经卷五 海外南经卷六 海外西经卷七 海外北经卷八 海外东经卷九 海内南经卷十 海内西经卷十一 海内北经卷十二 海内东经卷十三 大荒东经卷十四 大荒南经卷十五 大荒西经卷十六 大荒北经卷十七 海内经卷十八
北 宋

→元→明→清
辽→金
1. 西周时(公元前1046-771年):
《周礼》称已有专业的“医师”, “聚毒药以供医事”,并以“五味、 五谷、五药养其病”。
2.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70-476年)
我国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黄帝内经》.
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 预防等问题。
中品:防疾补虚药, 有毒无毒,
根据用法用量而定;
上品:延年益寿药、 无毒、
多服久服不伤人;
下品:是治病愈疾的药物, 多有毒性,不可久服。
常山抗疟 黄连治痢 楝子驱虫 麻黄定喘 当归调经 阿胶止血 乌头止痛
《本经》
4、南北朝时期,医家应用的药物种类较《神农 本草经》有成倍增长,并对各种生药的形态、生 态、条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物候知识等均予以注意。 同时开创了新兴的分支学科—炮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