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基础训练题及答案(1)

合集下载

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

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
目录
2.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的__具__体___ 的__历__史___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 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 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 转化为谬误。 3.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__条__件___ 和__范__围___ ,如果超出了这 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 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目录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__实__践___ 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 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 _实__践____ 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 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 __实__践___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计划性、能动性(主动创造性),①④正确,故答案选B。人的
实践水平是由生产工具决定的,②错误。③与材料无关。
目录
【答案】 B 【点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 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 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 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 服务于实践。
目录
深剖细析 1.全面把握实践的含义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 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事物为对 象的物质性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 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 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练习题 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二政治 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练习题 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山东师大附中2015级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命题:高三物理备课组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2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Ⅱ卷必须用0。

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

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

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7个小题,共50分. 1~9题为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10~17题为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有两个或三个选项正确, 漏选得2分. )1.如图所示,一斜面固定在地面上,木块m和M叠放在一起沿斜面向下运动,它们始终相对静止,m、M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M、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则( )A.若m、M一起匀加速运动,可能有μ1=0,μ2=0B.若m、M一起匀速运动,一定有μ1=0,μ2≠0C.若m、M一起匀加速运动,一定有μ1≠0,μ2=0D.若m、M一起匀速运动,可能有μ1≠0,μ2≠02。

如图所示,x轴在水平地面上,y轴在竖直方向。

图中画出了从y轴上不同位置沿x轴正向水平抛出的三个小球a、b 和c的运动轨迹。

小球同时抛出,不计空气阻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和b初速度相同B.b和c同时落地C.a运动时间是c的两倍D.增大b的初速度,b与a可能在落地前相遇3.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α=30°的光滑斜面上,有一根长为L=0。

8 m的轻绳,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 =0.2 kg的小球,沿斜面做圆周运动,取g=10 m/s2,若要小球能通过最高点A,则小球在最低点B的最小速度是( )A .4 m/sB .2错误! m/sC .2错误! m/sD .2错误! m/s4。

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检测题附答案详析教学提纲

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检测题附答案详析教学提纲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检测题附答案详析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检测题附答案详析一、选择题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2.“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A.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重要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感性认识真实可靠D.一切从实际出发3.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之间的关系。

汉代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句话表明()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对象不会“自言其明”③实践就是每件事都亲力亲为④实践水平越高,人的认识能力就越强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②④4.由于塑料袋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

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解决。

这反映了()A.实践的发展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出新的课题,促使人们去解决D.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的5.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有这样一段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真理具有客观性D.真理具有反复性6.“多一次经历,就多一件本领。

”这说明()A.只要实践就能获得知识和本领B.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出真知C.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D.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7.鲁迅先生说:“假如我们设立一个‘肚子饿了怎么办’的题目,拖出古人来质问罢,倘说‘肚子饿了应该争食吃’,则即使这人是秦桧,我赞成他,倘说‘应该打嘴巴’,那就是岳飞,也必须反对。

浩海学校高二化学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练习

浩海学校高二化学生活与哲学第六课第一框练习

涝酒州涉消市浩海学校高二政治练习(必修)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正确答案。

)1.实践是人们改造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A.自然界 B.人类社会 C.思维 D.客观世界2.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这说明实践具有()A.客观物质性 B.社会性 C.主观能动性 D.历史性3.“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

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4.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计划在以前,向月球表面发射无人宇宙飞船,获取含有14种有用元素的月球岩石标本,再于返回地球,并将从这些岩石标本中提取出因太阳风而沉积在月球表面的氦3,希望在石油等能源枯竭时,将之作为未来可能的替代能源。

这主要表明(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B.认识的目的是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D.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5.在十七大所作的报告中再一次强调,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论依据是()A.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来源和动力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认识只能在实践中产生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C、实践是认识的一个来源D、实践不断给认识提出新课题7.下列成语或短句能够体现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的有( )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②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③不经一事,不长一智④活到老,学到老⑤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⑥眼见为实,耳听为虚⑦兼听则明,偏信则暗⑧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A.①②⑤⑥ B.③④⑦⑧ C.①③⑤⑥⑧ D.②④⑤⑧8.“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探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探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探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第一篇:《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探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探索真理的历程测试题一.选择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下列活动中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A.张某对果树进行整枝修剪 B.科学家进行科学实验 C.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演出 D.某同学认真思考数学题2.一千年前,李白作有“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的诗句,表达了不能登月的惆怅。

今天,我们通过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嫦娥二号”,传回的图片清晰地感受到了月亮的倩影,千年梦想变为现实。

这说明: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D.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3.上述材料体现了下列哲学道理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③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历史时期是无限的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

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

在这个意义上,天气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据此回答4-5题4.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依据是①大气运动尽管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被认识②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不断提高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使人们完全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5.“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6.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重“武装”,忌“包装”。

如果只讲“包装”,不讲“武装”,就失去了意义。

2022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同步练习(含解析)人教新课标

2022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同步练习(含解析)人教新课标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一、选择题1.以下对实践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A.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B.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C.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D.实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解析:选B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B项中选;A项中“主观世界〞说法错误;C、D两项改变了实践的外延。

2.据预测到本世纪30年代,一种可以进入人体的医疗纳米机器人将会出现,他们可以在分子层面上对人体的原子和细胞结构实现一系列操作以维护我们的健康,并将我们的各项身体数据信息传到云端,方便医生随时了解我们的身体情况。

这说明( )A.纳米机器人的出现将有助于人类认识的开展B.纳米机器人能够把握人类疾病的本质C.纳米机器人可以代替医生从事精准的医疗实践D.纳米机器人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解析:选A 纳米机器人方便医生随时了解我们的身体情况,说明纳米机器人的出现将有助于人类认识的开展,A项入选。

B项错误,机器人没有人所特有的意识,故不能把握人类疾病的本质。

C项错误,实践的主体是人,机器人不可以实践。

D项与题意无关。

3.2022年8月,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我国科学家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这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在国际上全面领先。

材料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通过实践可以到达认识的终点③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④正确的认识是实践开展的动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选B ②错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④错误,实践是认识开展的动力;①③正确。

4.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高考试题汇编)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高考试题汇编)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高考试题汇编练习一、选择题1.(09安徽卷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②④2.(09海南卷18)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3.(09海南卷22)2009年3月28日20时30分到21时30分,全球24个时区的2000余座城镇以熄灯一小时的方式“接力”参加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旨在节能减排保护人类地球家园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我国从东到西众多城市的公众积极参与了这一活动,“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性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这说明①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②时间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③时间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④时间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4.(09浙江卷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

6.《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A组高中政治精品习题

6.《生活与哲学》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A组高中政治精品习题

【备战2021届高考·课课练】《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A组高考题 + 20届模拟题---- 教师版 ----1.(18全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①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②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说明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改革发展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①②符合题意。

规律具有客观性,③中“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表述错误。

真理具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④中“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表述错误。

2.(18江苏)2017年11月,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

很多人都以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大,因为22年前,美国已经诞生了克隆羊。

但实际上,当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术,而中国科学家采用的则是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

由此可见()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B.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才不会被推翻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条件的局限D.客观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2.C 22年前,美国用胚胎分裂技术克隆羊,22年后,中国科学家采用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这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ABD不符合题意。

3.(17海南)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画过一副《卖羊》的漫画:一个农人牵着两只羊,悠闲地走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基础训练题一、单项选择题1.实践是A.主观的活动,也是客观的活动B.主观活动与客观活动C.客观的活动D.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动A.蜘蛛结网 B .医生治病C .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D .人们认识事物的现象和本质3、对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理解,下列正确的是:A、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B、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D、实践活动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4、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5、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这说明A.人和动物的差别越来越大B.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活动C、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D.实践就是人们改造自然的活动6、李时珍读了《本草经集注》后,问他父亲巴豆是否就是一种泻药。

父亲让他亲自试试。

试验结果的确能泻,如果大剂量服用,可以导致严重腹泻。

但是,如果服用巴豆适量,反而能治好慢性腹泻。

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A.一切要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B.有良好的愿望加上自我牺牲精神,就能成就一番事业C.实践出真知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7、狄德罗认为研究自然有三种方法,通过观察搜集材料,通过思考把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实验证实组合的结果。

这蕴涵的哲理是A .认识的范围局限于自然界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8、唐代画家戴嵩曹作《斗牛图》,因其形象生动逼真,技法炉火纯青,一直被视作珍品。

一次此画被一牧童瞧见,牧童大笑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哪有尾竖朝天。

”《斗牛图》终于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牧童知道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紧贴屁股下面,说明了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9、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瞄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水泥墙和泥土里的沙粒。

这一事实说明A、当今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10、自从20世纪80年代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门以0.1纳米一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新科学,这就是纳米技术。

目前纳米技术已经应用到光学、医药、半导体、信息通讯,一个新时代——纳米时代正在到来。

这说明A、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扩展B、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现代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新的物质手段D.科学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的促进作用11.“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与这首诗蕴含哲理相同的是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C.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D.天时人事日相倦,冬至阳生春又来12.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这体现的哲理是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②理论与实践应该相结合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读书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①②③B.①③C.①②D.①②③④13、“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

然而不能伐林以作屋,采草以和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不懂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不懂得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不懂得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4、“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

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15、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C.社会需要决定科技水平的高低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6.面对能源短缺的情况,国家加大了能源利用方面的立法,如颁布《可再生能源法》、起草循环经济法等。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认识是实践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17、传说大禹治水时,在左手执“准绳”,右手拿“规矩”;“望山川之形,定高下之势”,“此数所由生也”。

这个传说表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18、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说法。

从哲学上看,这件事说明A.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也来源于合理想像D.真理是具体有条件的19.随着中国航天业的向前推进,一些新的课题又等待着我们去突破。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0、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不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这里所讲的行是指A.对事情要有耳闻B.对事情要亲眼见之C.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要亲身实践2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这说明A .实践决定认识B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C .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D .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2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A.客观性B.条件性C.反复性D.主观性23、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这说明了A .真理是普遍的B .真理是有条件的C .真理是主观的D .真理是绝对的24.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A.人能认识世界,但并不一定能正确认识世界B.真理具有客观性C.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D.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是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25、王安石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题咏菊。

苏东坡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花那样“满地金”。

并以“秋菊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加以嘲讽。

后来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了。

在这件事上,苏东坡错在他不懂得A.下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B.认识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D.对同一现象的认识,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结论26、“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唐诗蕴涵的哲学道理是A.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B.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C.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反映D.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27、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关注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对发展观、公平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表明 BA.真理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不断改变B.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不止一个D.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毛泽东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回答28—29题:28、材料说明的主要哲理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D、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9、“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是因为①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②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④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B、①②③④30、“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社会的共识,但杨陵人认为这还不够,他们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并认为这是他们成功的经验。

这个经验体现了这样的哲学道理①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②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③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④知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二、非选择题31、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实践证明,它促进了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32、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

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遍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

后来发现DDT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

化学工作者进行不懈的努力,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了DDT农药,既能杀灭害虫,又能减少污染,避免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从对DDT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哲学认识论的启示?33、辨析: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

参考答案1D 2B 3B 4B 5B 6C 7C 8B 9B 10D 11A 12A 13B 14B 15B 16A 17A 18B 19B 20D 21C 22A 23B 24D 25B 26C 27B 28C 29B 30C31题答: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得到实践的检验。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2题答: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