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埃落定--朱元璋祖籍“朱家巷”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明祖陵在哪?朱元璋究竟是怎样寻觅陵址的

历史趣谈:明祖陵在哪?朱元璋究竟是怎样寻觅陵址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祖陵在哪?朱元璋究竟是怎样寻觅陵址的
导语:按常理说,朱元璋的祖先们既然被追尊为皇帝,皇后,其葬处就应该建陵,并应依制建造帝陵建筑。

但根据历史记载,朱元璋在洪武初年只追加封号
按常理说,朱元璋的祖先们既然被追尊为皇帝,皇后,其葬处就应该建陵,并应依制建造帝陵建筑。

但根据历史记载,朱元璋在洪武初年只追加封号,没有营建祖陵建筑,这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原因呢?原来朱元璋少时家贫,居住地一迁再迁,使他根本不知道其三代祖考的确切葬地。

因此,他为寻找祖陵葬地颇费了一番周折。

根据史料记载,刚开始有人告诉朱元璋他家的祖陵在句容通德乡朱家巷,朱元璋信以为真,即“命筑万岁山,有司修砌路,太祖躬临拜祭”。

不料,他才只磕了一个头,万岁山竟然中间分为深涧!他不禁恼怒异常——这岂是我家祖茔,怎能经不起我一拜?于是“重罚言者”,认为这不是自己的祖茔所在。

后来,朱元璋经过回忆,想起二姐曾说过祖父的坟墓在泗州旧陵嘴一带,但具体位置仍无从考察。

到了洪武十七年(1384),一个偶然的机会,终于使朱元璋弄清了祖陵的真实位置所在。

话说朱元璋的同宗朱贵,他祖父与朱元璋的祖父一起从朱家巷迁到了泗州城北的孙家岗,通过他回乡查访,朱元璋终于知道了自己的祖父母葬在泗州城北的杨家墩。

这座古墓,因宋朝保议大夫杨浚墓而得名。

这是否真的就是朱元璋祖父母真实的葬地呢?还是因为政治需要而凭空建造的呢?在有明一代以至后来的几百年中,有一个现象被人们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了,或者没有任何人敢于说将出来,那就是既然朱元璋那么急切地找寻祖父的安葬地,找到了又花费那么多时间与财力来大规模营建,甚至竟然让不能随便动用的国储来当这个祖陵的总
生活常识分享。

朱元璋的出生地究竟在哪里

朱元璋的出生地究竟在哪里

朱元璋的出生地究竟在哪里作者:卞利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02期关键词: 朱元璋;出生地;安徽凤阳摘要: 朱元璋的出生地应以其本人的陈述和最早记载的官方文献为依据,即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境内。

近年来,部分研究者重提的朱元璋出生盱眙说或明光说是不能成立的。

中图分类号: K247,K24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0)02020504Where Was Zhu Yuanzhang’s Birthpalce?BIAN Li(Research Center of Hui,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Key words: Zhu Yuanzhang; birthplace; Fengyang AnhuiAbstract: Zhu Yuanzhang’s birthplace should be based on his own nar rative and the earliest official document, Fengyang Anhui. It cannot hold water that he was born in Xuyi and Mingguang.近来,有关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地的问题被闹得沸沸扬扬,原本朱元璋自称生于濠州钟离县东乡即今安徽凤阳县的结论,渐有被盱眙说和明光说推翻和取代的架势。

围绕朱元璋出生地问题所展开的这一争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出了学术的范围,但考虑到澄清是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是一个史学工作者的良知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朱元璋出生地应以当事人自述和明代最早的官方文献记载为依据关于历史名人的出生地问题,因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建置沿革的变化,往往会有较大的变动。

但无论怎样变动,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的陈述和最早的官方历史文献记载。

就朱元璋的出生地而言,首先应以当事人朱元璋的陈述为依据。

(一)朱元璋对自己出生地的陈述分别为钟离东乡、濠、濠梁、临濠、凤阳等,但无一提到盱眙。

明朝皇帝朱元璋寻根简史

明朝皇帝朱元璋寻根简史

朱元璋为何寻根到句容在句容盛传一首民谣:“句容蛮,句容蛮,提到句容就胆寒,小小的神仙张邋遢,大大的状元李春芳,阴间皇帝朱洪武,阳间皇帝张祠山。

”民谣提及的“朱洪武”即为朱元璋,该市文化部门根据长期民间和历史调查认为,朱元璋的祖籍就在句容。

为了证实此事,日前记者来到句容调查走访。

句容有个朱家巷元、明、清时,句容通德乡朱家巷,是句容市华阳镇戴家边村附近的小自然村,据说这里就是朱元璋的祖籍所在地。

《二十五史》和吴晗的《朱元璋传》上都认为朱元璋的祖籍在句容,南京阅江楼关于明代帝王介绍,也说朱元璋的祖籍在句容。

有历史记载: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师驻兵太平,“为念先考君曾世为朱巷人,家族俱存,平日每有乡土之念,即访求故乡宗族之所”,于是调兵取句容。

1356年朱元璋攻克应天府(南京),句容朱家巷父兄昆弟40余人奔至应天,朱元璋才第一次与故乡朱氏族人叙长幼之礼,行亲睦之道。

1363年,朱元璋遵从旧典,到句容朱家巷“袛谒先垄,焚香告祭”,并立石句容,名《朱氏世德之碑》。

在其自撰的碑文中,朱元璋称“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乡。

”根据碑文记载,朱元璋五世祖朱仲八、高祖朱百六、曾祖朱四九3代,生死都在句容,他们的墓也都在朱家巷。

一位多年研究明清历史的吴姓作家告诉记者,元初,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列为淘金户,“金非土产,市于他方”,由于赔纳不起,索性丢弃了房屋田产,元至元26年(1289年)带着12岁的大儿子朱五一和8岁的小儿子朱五四(朱元璋的父亲),迁到了泗州盱眙垦荒,置田置产。

朱元璋句容寻祖坟因为朱元璋的祖籍在句容,曾祖父以上几代均安葬在句容朱家巷,所以在他的祖籍地石狮镇流传了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石狮的周贤老人向记者介绍,朱元璋母亲活着的时候,就常对朱元璋说:“咱们家的祖籍在句容朱家巷。

”等他做皇帝后,就带着大臣来句容朱家巷寻找祖坟。

他们走到一个山岗上,只见一座坟又高又大,便行参拜之礼,随从当即就在山岗上立了座石碑,上刻“皇墓岗”,时间长了,人们把这个地方喊白了,就变成了“王墓岗”。

朱元璋皇帝简介

朱元璋皇帝简介

朱元璋皇帝简介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

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

根据他自己写的《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江苏省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

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佃户,能过仅能糊口的生活。

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

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加入义军元朝末年腐败,压榨百姓,民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

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一个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价钱。

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铁器,连一把菜刀也必须几家合用。

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

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

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

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

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

不久,当地出现饥荒,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

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也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8年又回到了皇觉寺。

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4、打好关键战役。如灭了在武昌称汉王的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
治国理想——1、发展生产,阜民之财
2、节约开支,省民财力
3、节省工役,减轻负担
4、宣传教化,加强法治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一时间,家家户户都死人,一个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几人,甚至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可叹朱世珍一生劳苦,生无立足之地,死无葬身之处。朱元璋和二哥放声痛哭,惊动邻居刘继祖,于是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三十五年以后,朱元璋回忆起此事时,仍难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不到半个月,昔日和睦温暖的家不存在了,父母的疼爱也一去不复返了。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地影响着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进了无底深渊。这时,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朱元璋实在走投无路之下,想起幼时曾经许愿舍身的皇觉寺,于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整天忙得团团转,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一天,他扫地,被伽蓝神座绊了一下,于是他就顺手打了伽蓝神几扫帚。
伟人尽管雄才大略,但有时也犯小心眼的毛病。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完人,不应该有缺陷。朱元璋统驭千军横扫六合,建立起一个赫赫王朝,不管他长相如何,天下人都不敢藐视他。但他偏还要往“美男子”堆儿里凑,并为此动怒而闹出三条人命,这就大可不必了。却说朱元璋领着这群男女走出皇城,向鸡鸣山的山川坛走去。那里是皇家祭祀天地神灵的地方。从皇城到山川坛,有十几里路。沿途警备森严,跸护的军士排成长阵。皆因这群男女个个都是朱明王朝的核心人物,男的是朱元璋和他的儿子们,女的是他的后妃和公主。朱元璋共有四十六个后妃,二十六个儿子和十六个公主。在中国所有皇帝中,他几乎可以说是生育能力最为旺盛的一个。一百年后,他的家族就繁衍到八千多人。这些人都由王朝的财政养活。为满足他们妻妾成群、锦衣玉食的生活,其庞大的开支,相当于全国三分之一的军费,当然这是后话了。

朱元璋

朱元璋

大战陈友谅
消灭张士诚
• 陈友谅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的部下。 后来他杀死倪文 • 俊,并于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采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 可得,就杀了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 接着,陈友谅约张士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朱元 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惟有刘基默不作声,朱元璋于是 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目前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 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是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 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 朱元璋同意刘基的 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 友,于是康茂才修书一封,派人送到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 在江东桥作内应。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 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 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朱元璋收太平,占领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 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庆,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江州,陈友谅 逃往武昌, 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 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鄱 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 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返回
想一想
你知道吗?朱元璋时废除了一个大 官并且不允许后世再立,这个官是 什么?又为什么要废除他呢?
•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设有宰相制,宰相都称为 丞相,当时丞相共有左、右二员,左比右大,分 任左、右丞相的是李善长和徐达两人。 朱元璋即帝位后,逐渐感到帝权与相权的冲 突,唯恐臣下权力太大,会导致元末“宰相专 权”、“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有鉴于此,几 次设法试图调整,以加强皇权。最早被杀的是中 书左丞相杨宪。杨宪于洪武二年九月入为中书右 丞,洪武三年李善长病休时,便实际操纵中书省 大权,升为左丞。他玩弄权术,陷害同僚,“市 权要宠”,很快被朱元璋杀死。

大明王朝之谜--朱元璋的籍贯

大明王朝之谜--朱元璋的籍贯

大明王朝之谜--朱元璋的籍贯“说凤一一,道凤一一,凤一一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自从这首歌谣在大江南北广泛传唱以后,,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凤一一人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就连《辞海》中也说朱元蟑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一一东北)人”。

似乎朱元璋的籍贯已成定论。

但事实上,至今在江苏的句容、盱眙、沛县等地,也流传着朱元璋是当地人的不同说法。

究竟朱元璋的籍贯在哪里、“龙”兴何处呢?关于朱元璋的籍贯,赞同者最多的是“钟离东乡说”。

据《明史》记载,“太祖讳元璋,字国瑞,朱姓。

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

父世珍,始迁濠州之钟离。

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据说,朱元璋原本是沛县农民的后代,祖籍在沛县。

北宋末年,金人南犯中原,世代居住在沛县的一个名叫朱百六的穷苦农民,带着夫人胡氏和儿子朱四五、朱四九南渡长江,迁徙到了金陵句容通德乡的朱家巷落户,以种田为生。

朱四九娶了一位侯家女儿,生下四个儿子,即朱初一、朱初二、朱初五、朱初十。

到了宋末元初时,朱家已沦落为“淘金户”,专为元朝统治者开采金银等贵重器物。

朱初一见在句容难以生存,又带着夫人与十二岁的大儿子朱五一、八岁的小儿子朱五四向淮北逃亡,由于泗州一带荒地较多,就在泗州的盱眙津里镇定居下来,以农耕为生。

后朱五四娶陈氏,由于生活陷于艰难,又迁徙至安徽灵壁县,最后至濠州钟离的东乡,又至西乡,在太平乡孤庄村定下来。

朱五四到钟离之前,已生有三个儿子,二个女儿,儿子分别叫重四、重六、重七,朱五一生有重一、重二、重三、重五四个儿子,等到朱元璋出生时,就取名叫重八。

在古代,由于缺乏文化,穷苦人家的孩子取名字不易,一般按照日子和辈分,以数字取名。

直到朱元璋长大以后,才给自己取了正式的名字叫兴宗,后又改为元璋,字国瑞。

而他登基的年号是洪武,后人遂又称其为洪武皇帝,在凤一一一带,人们则称他为朱洪武。

自从做了皇帝,朱元璋出生的村庄就被尊称为赵府村,又称灵迹村或灵迹乡。

据史书传言,朱元璋出生的时候有不少祥异的天象。

朱元璋简介资料

朱元璋简介资料

朱元璋简介资料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别名朱重八、朱国瑞、朱洪武、洪武帝,明朝开国皇帝。

下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朱元璋简介,希望对你有用!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别名朱重八、朱国瑞、朱洪武、洪武帝,明朝开国皇帝。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推翻蒙元统治,恢复华夏政权,结束民族压迫制度,恢复民族平等,统一中国;废丞相、设三司、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开创洪武之治。

1398年,朱元璋驾崩,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紫金山孝陵。

朱元璋生平事迹出身布衣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天历元年)在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

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

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

在明代徐祯卿的《翦胜野闻》中,他引用了朱元璋自己作的《朱氏世德碑》碑文,那上面是这样记载的: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其地在今江苏省句容,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

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佃户,以便在这里能过仅能糊口的生活。

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

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反元斗争加入义军元朝末年腐败,压榨百姓,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

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一个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价钱。

北人之所以地位还稍微高一点,仅仅因为他们被杀得剩下不多了。

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连一把菜刀也必须几家合用。

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

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尘埃落定--朱元璋祖籍“朱家巷”苏北睢宁惊现《朱氏家乘》今年九月,在一次活动中,我们联系上早年由郭庄镇庄里行政村朱巷村迁苏北睢宁的朱氏后人,朱先生随后发来《朱氏家乘》数页,经反复比对,家谱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家族背景有高度吻合。

本月初,朱先生风尘仆仆从北京携带存于电脑中的家谱资料来到句容,经反复论证,这套《朱氏家乘》完全可以确定是早期朱元璋家族的谱,历史上旷日已久、悬而未决的的朱皇帝祖籍“通德乡朱家巷”,终于真相大白,诸多历史迷团也有了新的答案。

朱巷村原先保存有两套家谱,一套在文革被没收;另一套村民家失火被焚。

这次发现睢宁县朱氏保存的家谱。

谱名:敦本堂《朱氏家乘》,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刻本。

总十八卷。

谱序显示:谱从元大德到清嘉庆朝共修了九次,分别是:1,始修:大德元年(1297年)丁酉春三月哉生明,朱良(百七)修。

2,二修:十三世朱董修,朱董字道良,号台垣,生于洪武六年(1373年),终于天顺元年(1457年)。

3,三修:正德二年(1507年),至十八世,句容著名人物戴仁作序。

4,四修:万历四十年序(1612年),二十世5,五修:顺治甲午年序(1654年),句容著名文人张芳(菊人)作序。

6,六修: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7,七修:乾隆乙亥年十九年/二十年序(1754年/1755年重修)8,八修:乾隆壬子年1792年禶修9,九修: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朱氏家乘》传承有绪,真实可靠。

族谱记载有徐州沛县朱氏在南宋初迁句容繁衍分布的内容。

为研究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家族史,增添了新的资料。

IMG_20141010_115354.JPG(74.89 KB, 下载次数: 198)下载附件保存到相册2014-11-25 10:58 上传解读《朱氏世德碑记》朱元璋祖籍地在句容,史料确凿,历来被史学界所公认,如《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一)中就有记载:“太祖,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

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明孝陵四方城,朱棣为父亲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中有一段“皇考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姓朱氏,句容大族也”。

历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传》作过考证,认定朱元璋祖籍在句容。

朱元璋亲撰《朱氏世德碑记》记略:“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乡”。

五世祖朱仲八;四世祖朱伯六;曾祖朱四九;祖父朱初一;父亲朱五四(世珍)。

“元初籍淘金户,金非土产,市於他方以充。

先祖初一公,困於役,遂弃田庐,携二子迁泗州盱眙县。

先伯考五一公十有二岁,先考才八岁。

先祖营家泗上,置田治产”。

“龙凤三年,帅师渡江,驻兵太平,为念先考君尝言世为朱巷人,宗族俱存,平日每有乡土之念,即访求故乡宗族之所,遂调兵取句容。

明年,克金陵,而朱巷距城四十里,举族父兄昆弟四十余人至,始得与之叙长幼之礼,行亲睦之道。

但朱氏世次自仲八公之上,不复可考,今自仲八公高曾而下,皆起家江左,历世墓在朱巷,惟先祖葬泗州,先考葬钟离,此我朱氏之源流也”。

1363年,朱元璋遵从旧典,到句容朱家巷“袛谒先垄,焚香告祭”,并立石句容,名《朱氏世德之碑》。

朱氏世德碑22.JPG(465.8 KB, 下载次数: 199)下载附件保存到相册2014-11-25 10:59 上传通德乡朱家巷之迷《明史》与《朱氏世德之碑》显示了朱元璋祖上迁徙途经。

朱氏起源徐州沛县,迁句容通德乡朱家巷,准确时间无记。

朱仲八以上失考,朱元璋祖父朱初一携二子又徙泗州盱眙。

朱元璋祖籍在句容通德乡朱家巷,已成定论。

但是,“通德乡朱家巷”到底是今天句容的什么地方?《弘治句容县志》记载:“通德乡。

乾道云,旧名同德,在县西二十里一都二都。

内有十三里二十村。

”其中就有朱巷。

《乾隆句容县志》载:“通德乡,《乾道志》云旧名同德乡,在县西20里,即明高祖祖乡也,内有13里、20村。

今朱家巷故地。

相传有龙爪树一株尚存。

旁有井,西去有卧龙岗朱家冢,百姓不敢樵牧,皆呼为皇陵。

”“至正十六年(1356年),吴公至朱家庄与同族序长幼之节”。

文献记载:最早提出寻找加封句容朱皇帝祖籍地的是明代御史王暐。

王暐,句容人,官至户部尚书。

嘉靖十一年(1532年)王暐奏请加封朱皇帝祖陵,明世宗朱厚熜遂命“南京礼部侍郎崔铣,巡抚都御史夏帮谟,巡按御史刘良等至句容县西门勘察,西行十一里,过二小山地名通德乡,有一龙爪树,树根四枝屈曲向上,枝关有五指,乡人异之。

西一段众称朱家巷故址,量丈尺得地五亩,西北古庙一所,壁绘神像书句容朱安八字,石香炉上刻朱乡社二十八户置,凡七十六字。

”总是一片荒坡。

因无实迹可考,加封句容祖陵之事作罢。

清代文献每曰通德乡朱家巷皆指此处,此后句容的文史研究人员,也依此为据,认为通德乡朱家巷在今石狮范围。

但原石狮乡境内并没有“朱巷”的村名,也找不到任何遗迹,因而朱元璋祖籍句容“通德乡朱巷”,一直悬而未决。

据《朱氏世德碑记》描述,当时的朱家巷是个“父兄昆弟四十余人”大村子,明初至嘉靖朝并无战乱与灾害发生,常理上朱氏家族会更加壮大,怎么村子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实在令人不解。

QQ截图20130430181425.jpg(214.75 KB, 下载次数: 199)下载附件保存到相册2014-11-25 11:00 上传《朱氏家乘》证据链通过对《朱氏家乘》与《明史》、《朱氏世德之碑》进行比对,明代的王暐极可能找错了地方,元代的通德乡朱家巷,可能在明初划分到了临泉乡。

弘治与乾隆志地名所载通德乡有个朱巷村,此朱巷应另有所指,至今句容境内仍有五个叫朱巷的村。

虽然《朱氏家乘》没有提到本宗与朱元璋的关系,但所记姓氏、时代、迁徙途经、辈分、封赐等,这些环节已形成了一个强而有力的证据链:证据一、《明史》“先世家沛,徒句容”。

《朱氏世德之碑》“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乡”。

《朱氏家乘》(大德元年丁酉春原叙),迁句容一世名朱期昌,排行五,家族排行第十九,宣和七年(1125年)生,“始祖一九公原徐州沛县因罹贼兵犯顺中云扰,公随宋高宗南渡建康,始居句容之上容乡,继迁赤山西百丈圩居焉,此即我朱巷之由来也。

始祖之来,其地曾有七姓,曰王,曰张。

曰樊,曰李,曰戚,曰笪,曰方,今唯有方氏尚留一线,余皆灭亡矣。

”朱期昌“公殳母早丧,葬故土徐州沛县城南祖茔王家园,上有四兄,长曰期安,次曰期宁,三曰期泰,四曰期隆,因罹兵乱失散无考。

公年二十四同妻王氏南渡至建康府次畿上容乡,继迁临泉乡,即今江宁府句容县百丈圩通德乡九图朱巷村”。

另载:“我朱氏发源徐州之沛邑,徙居句曲之绛岩。

”朱氏从徐州沛县迁句容,已一目了然,当时的“通德乡九图朱巷村”在“赤山西百丈圩”,即今郭庄镇庄里行政村朱巷村。

证据二、《朱氏世德之碑》所记,朱元璋五世祖名朱仲八;四世祖朱伯六。

《朱氏家乘》记,迁句容第一世名朱期昌,年二十四,生有三子,随宋高宗南渡,与妻王氏故后葬于阳明墩;其中二子朱南安生有五子,长子继先的孙子朱良(百七),为《朱氏家乘》第一主修。

第三子名朱继业,生五子,名:操、筠、仲三(失考)、仲五(失考)。

“仲”字辈出现在南宋淳祐年间,“仲”字以下有百五、八六、朱良(百七)。

朱谱显示:朱期昌第四世孙有“仲”字辈,第五世孙有“百”字辈。

这与朱元璋祖仲八、伯六辈分与生活时代完全吻合,由于当时人名与文字记载并不规范,朱伯六也作朱百六。

按朱谱排列,朱元璋为朱期昌第九世孙。

证据三、《朱氏世德之碑》:“先祖初一公,困於役,遂弃田庐,携二子迁泗州盱眙县。

”《朱氏家乘》记有洪武年间朱巷一支朱董家族在泗州的信息,朱董也为朱谱二修者,为朱巷十三世,按辈分排列泗州朱董的七世祖与朱初一为同辈人。

在当时,朱氏极可能先后去了泗州几批人,朱初一前去实为投亲。

谱另记,明正德二年(1507年),三修族谱时曾于泗州抄得序头,说明朱巷分支已扎根于此。

证据四、《朱氏家乘》为元朝大德元年朱良(百七)始修。

谱记:洪武初年,朱良(百七)第四代孙“志仁、志贤”,旁支“志敬、志信”四位八九十岁年的老人,被“钦赐乡士,奉诏岁赐”给予很高的待遇,根据“仲、百”辈分推算,四位老人为朱元璋父辈。

史料记载: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来朱家巷寻亲。

家谱记载至正十六年朱良(百七)五世孙朱邦理出生,洪武年间朱邦理被封武德将军。

其子朱英洪武七年(1374年)生,讨贼有功,被封明威将军。

朱邦理其兄朱邦乐封仪宾府正千户。

按谱的辈分排行,朱邦乐、朱邦理比朱元璋晚一辈。

朱良(百七)支下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封赐,说明朱良(百七)属朱元璋最近的一支,极可能是朱佰(百)六兄弟或堂兄弟家。

与朱良同时代的有一个朱八六,但其妻胡氏与朱碑介绍的陈氏有出入,朱八六父亲名朱行,没有“仲”几的附记,姑先存此,以鉴方家。

证据五、为佐证,据保存《朱氏家乘》的朱先生介绍,他们就是朱元璋族人,祖上居赤山朱巷村,祖辈相传,朱元璋做吴王来村寻亲后,朱氏族长怕日后变故,被株连九族,此后定下家规,不得相认。

满清改朝换代,重续谱时,朱家“仲”公,多用“失考”隐去。

朱巷的老人说,听上辈讲,朱元璋来过朱巷,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时,村里去了二十多个人吃喜酒。

村前原有个回龙庙,是朱氏为纪念真龙天子朱元璋回乡而建,满清时,改供为观音菩萨。

《朱氏家乘》记有迁泗州的朱氏回葬朱巷回龙地的内容。

朱巷村世代流传有一首民谣:“句容城西三十里,朱家巷,九龙塘,大坟背,十箩筐……”。

家谱记载有朱家岗地名,在上容乡山阳村。

大坟背是朱氏养鱼的作业点,谱收录有养鱼公约。

过去朱巷车水的水车上,曾有漆书“通德乡”几字。

百岁堂,您身边的好药房!地址:西门加油站往西50米,电话:87285758后序在宋代我们汉人一般会有几种称呼,有名字,也有亲兄弟排行小字,另有家族兄弟排行。

如朱期昌“行五第十九”,行五为兄弟排行第五,第十九为家族排行。

蒙元统治阶级把南方汉人列为第四等人,平民没有正规名字,也没有正式的辈分,很多名字与排行完全用数字表示,这使得后来修谱时,多有误传,也有后人追记加的名字。

如朱伯六也作百六,朱元璋父亲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朱元璋原名重八,后又取朱兴宗。

朱良(百七)一修《朱氏家乘》时,距离朱氏始迁句容,已过去近130年,朱良光爷爷辈就兄弟五个,另有旁支四个。

其中一部分族人分迁情况已经变得复杂,不仅邻村有,江宁境内也有,当时的交通与联系方式极其落后,这些因素的限制,一部分生活与分迁的族人已不明确,有失考的,也有遗漏的。

朱良(百七)与朱元璋四世祖朱佰六是同一时代人,但是谱中朱佰六以上“仲”字辈到了“仲五”就没有了,推测有两种原因,一是已收录,后遗失;二是仲八一支已分迁出去,或出去做佃农,这段时期,已经失联。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来朱家巷寻根,距离朱良修谱又过去了59年,因此朱元璋也弄不清朱仲八出自哪门,《朱氏世德碑记》用了“朱氏世次自仲八公之上,不复可考,”史料记载,朱元璋欲加封祖陵,最终,其先祖仲八、佰六的坟也没找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